电视问政反映的问题

2024-07-27

电视问政反映的问题(精选8篇)

电视问政反映的问题 第1篇

电视问政活动征集问题

6.加强对定点屠宰场及动物产品的检疫问题。

7.加强私屠滥宰、定点屠宰场注水肉的监管问题。

电视问政反映的问题 第2篇

编者按

“电视问政”数年前曾出现在兰州,但就全国来说,还不多见。武汉通过“电视问政”,将其打造成治懒治庸、沟通政府与民众,改善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平台,值得肯定。本文作者以自己参与“电视问政”的感受,为我们分析了“电视问政”所暴露出来的政府施政及官员应对媒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使政府的决策更好地服务民众,如何使政府成为一个阳光政府,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电视问政”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电视问政”已经成为武汉市治庸问责、沟通政府与民众,改善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平台,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2012年 3月1日,武汉市交委、城管局等27家单位主要负责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分别就规范出租车营运秩序、查控违法建设等“十个突出问题”,郑重向社会做出了整改的公开承诺。为检验上半年各责任单位承诺整改落实情况,武汉市纠风办和市广播电视总台于6月26日至7月4日,逢双日晚上8时―9时20分,联合举办2012年“十个突出问题”五场电视问政活动。电视问政活动以“治庸问责,优化环境”为主题,分五场进行。主题依次为“尽 职保安全、管理保秩序、责任促成效、规范促和谐、发展惠民生”。分别邀请“十个突出问题”的承诺单位负责人走进电视演播厅,以电视直播的形式集体接受市民代表和特约评论员的提问与评议。参与嘉宾为承诺单位负责人市委常委、副市长、委办局长29名,市民代表团50人,社区居民团30人,观众席特邀嘉宾若干名。电视问政第四场,还邀请了湖北省纪委组织的全省17个地市州的纪检代表参加观摩。我应邀担任现场评论员,参加了五场电视问政节目的点评。

参加电视问政,感受颇多,现将思绪整理成文交流探讨。

一、政府不能为破坏者买单

在电视问政的现场,大多数嘉宾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表态“马上就办”、“限期整改”,获得了电视观众的认可,有掌声为证。不论是在电视问政的现场,还是在媒体的平时监督报道之后,能够如此表态,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要“马上就办”、“限期整改”,除了行政组织力量以外,很多事是需要巨额资金作后盾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事,即便在今天领导者手里也不是不会出现的。但是,看看电视问政的现场,几乎所有回答者都是胸有成竹,蛮有把握的。为啥,因为他们手里都有钱或能够从上级行政部门申请到钱。我们关注的是,这些钱来自何方,用到何处。

电视问政有武昌东湖港被渣土围堵的事。全长4.7公里的东湖港,1/3遭渣土围困,总量约200万立方米,需要资金2000万 元和10台次车辆才能将其运走。我在现场说过,“我们曾对贪官说过,你怎么吃进去的,就怎么吐出来。现在要对制造垃圾山的人说,你怎么吐出来的,就要怎么吃进去!”现场嘉宾、市城管局局长干小明表态,要启动调查程序,让他们把“吐”出来的渣土运走。副市长秦军认为,“赵教授说得非常好,政府不应为这个渣土来买单。应该由倾倒渣土的企业及渣土来源地的工地,来承担这笔费用。否则,我们做完这个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公平,纳税人的钱也就白花了。”我完全赞同市、局领导的表态。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样的表态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管理往往进入这样一个怪圈,有人或小集团一次又一次地违规违法,破坏我们的城市环境和建设,影响和损坏人民的生活安全,一旦有人举报了,就会有相关负责部门或他们的上级迫于各种压力,而花费国家大量资金去为破坏者还账。问题好像解决了,但是费用的支出却是不对的,也是不允许的。严格地说,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感谢电视问政将这一难题摆在了相关责任人的面前,摆在了市政府的领导面前。他们的回答是有力量的,因为这种表态代表着人民的利益,符合事物的客观的公理。我更希望这种力量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希望新闻媒体在报道清理渣土进度的同时,也要交代费用的支出情况,让此事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二、剪刀下的责任

这里说的剪刀是指参加开工、庆典一类仪式中领导、嘉宾剪彩 的那把剪刀。

据7月4日电视问政报道,武汉市为了发展“4环17射”大都市建设,决定修建江北快速路。该路段自汉口长江二桥至阳逻余泊大道,长约27公里,跨江岸、黄陂、新洲三区,总投资40.98亿元,设计时速60—80公里,是武汉市第一条“临江、近江、见江”的“观江大道”。建设周期36个月,建成通车后,从汉口城区到阳逻只需20多分钟。该工程2009年12月8日举行开工仪式,现场施工指示牌标明开工时间为2010年9月16日,竣工时间为2012年3月30日。但是,到了今年6月电视问政前期,记者造访江北快速路阳逻柴泊湖大桥段却发现,滠水大桥的主体结构虽已完工,但大量施工构件随意堆放且锈迹斑斑,现场没有工人作业,临水工地杂草丛生,快速路工期被拖延至今。指挥部负责人说,2009年开工仪式时就不具备开工条件,但当时为了抢工期,只有采取边开工、边设计、边建设。

电视上播了一下当时开工盛典的场景。参加这样大项目的开工盛典,少不了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和嘉宾。但是,当彩旗飘扬的舞台拆除之后,他们是否知道这项工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进度呢,恐怕能说清楚者少。

多少年前,我们就批评、反对过“边开工、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北京西客站一建成就破损就是一个典例。为什么?就是因为它不符合建设生产特别是大型工程建设的一般规律。而武汉的江北快速路,就是这样一个“三边”工程。由于当年开工不 具备条件,拖延工期至今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我们还可以亡羊补牢,采取措施予以补救,那是后话。现在要说的是,为什么要抢工期举行热烈隆重的开工仪式?是下面的积极性和利益所求,还是上面的领导意志、瞎指挥,或是为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或是背后有什么不可示人的目的?尽管电视问政已经过去了,尽管现任区长已经表态,努力调整建设模式、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有信心解决好这些纠纷和矛盾,但是,我还是想提请有关监察部门对于这样的“三边”工程作一点深入调查,看看里面有没有值得挖掘和总结的东西。这样做,对前任领导和现任领导都是负责任的。对于其他类似“三边”工程都该作这样的清查。

参加过这次剪彩的领导和嘉宾们,在看过这次电视问政后,是否该作点反思?剪刀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三、让“马上就办”成常态

电视问政期间,场上嘉宾说得最多的就是“马上就办”、“明天到现场处理”。这是电视问政的威力,这是上场嘉宾的姿态,自然也是广大市民所欢迎的。但是,随着问政的深入,人们已不满足于“马上就办”,而是希望能通过问政变成政府工作的一种常态。这又是一种进步。

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我在现场点评时给出了一个答案:“常下基层转转”。

常下基层转转,不是什么新创造,它是我们党的老传统、优秀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干部考核方式的某些改变,有些 领导干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弱化了,下基层的次数和时间少了而已。

常下基层转转,可以帮助我们接近群众,体察民情。以武汉市每天有400多万人要吃早点、进餐的小餐饮为例,这是这次电视问政反映突出的一大难题。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些小餐饮上经常能够看到市局领导、政府官员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坐下进餐,我想,其间不卫生的问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都会体验到了。而且,经常能在小餐桌上与政府官员一起进餐,这该是多么好的干群关系啊!举一反三,凡是需要领导干部体验的地方,都应看到他们的身影。前几年就有过广州市市长下珠江游泳、哈尔滨市市长先喝第一杯治理后的自来水,以示环境卫生和水的质量的报道。领导的行动是最好的说服力,如果常下基层转转能成为全体领导干部、政府官员长期行动的话,我想,干部的作风是会有根本性转变的。

常下基层转转,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次电视问政的现场,大多数媒体报道的地方,领导们都能说出它存在的问题,因为他们到过现场。但也有少数嘉宾回答不出来,显然是对自己分管工作还不那么熟悉。为什么?就是下基层少了。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制定政策,实施计划,保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但是,你分管的地域或部门,经常看不到你的身影,只有到了问题很严重反映上来了你才知道,虽有时也会“马上就办”,难免会出现草率从事的时候。领导管理的重 要就在掌握实情,科学决策,而这些均离不开对基层具体情况的深入细致的了解。一个领导干部,对自己分管工作的实情都不甚了解,仅靠下级汇报,恐怕是很难做到科学决策的。有些问题,发生在基层,只要领导到了,弄清楚了,三方四面一碰头就解决了。长此以往,对于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四、怎样面对新闻媒体

参加电视问政的嘉宾在台上“很紧张”、“直冒汗”,但网友们却表示问政很“温和”,感觉领导个个都回答得很“太极”,戏称“几位大人是去武当进修了的吧”。也有网友直言“答非所问”。还有网友表示,一些坐在问政席上的官员“打官腔”、“说空话”。面对这样的诘问,没有一个嘉宾承认自己是网友所指。在电视候场的间隙,我曾与有的嘉宾聊起,他们也觉得不解:“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说清楚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多了又说我们打太极,而且主持人经常打断我的话……”看来,如何面对媒体,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话题。

正确有效地面对媒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新的形势发展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媒体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微妙,政府被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面临的传播压力也日渐增强。

有研究机构曾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的5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关于“中国领导干部媒体关系”的问卷调查。其中,“您觉得面对媒体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一项,选择“担心说错话”占 31.7%,“不习惯面对媒体”占22.6%,“怕记者做文章”占 21.9%,“环境不允许多说”占19.5%,“不知该如何面对”占4.3%;“您是否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一项,选择“愿意接受”占42%,“看情况而定”占38%,“不愿意”占10%,“无所谓”占4%,“回避”占4%,“拒绝”占2%。从调查的整体来看,能够正确对待媒体,接受记者访问的还是多数,但是,这其中“不知该如何面对”、“回避拒绝采访”的少数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见2010年第2期《新闻记者》)

第一,正确认识新闻媒体。中央多次提出,要让政府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为什么?就是要做到公开、透明,让人民监督。而新闻媒体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好工具和渠道。既如此,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当本部门工作出现问题和差错时,更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我到过许多政府机关讲课,他们对于媒体的监督职能不理解。不知道新闻记者为什么对本单位的好人好事不感兴趣,而对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监督报道很上心,而且报社还要鼓励多计分。看来,媒体的朋友有空与政府的官员交流沟通是有必要和好处的。

电视问政反映的问题 第3篇

1 了解重视受众心理

美国CBS《60分钟》栏目的制片人斯蒂夫·谢帕德说:“在采访的现场,提问的不是采访者,而是观众”。就是说,我们从策划开始就要从受众角度来选择话题。

节目策划是策划者和受众心理交流的媒体表现,受众的心理追求是策划的路标和灯塔。特别是问政类节目,如果只用不大不小的成绩来哗众取宠,或是找些不疼不痒的话题来应景搪塞,是得不到观众认可的,甚至会被鄙夷。策划者应重视受众心理的分析,特别需要基于自媒体信息影响的判断心理和反应心理的分析,确定选题策略,寻找传受双方的心理共同点,指向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策划在话题选择时首先应注意内容是否指向受众心理,能否与受众的心理期待相吻合。按上述要求,选题无论是讨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发展,是直击民生具体案例还是对准社会热点焦点,都应与受众关注心理一致,要公开、展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具有可议论性的选题,可以通过节目讨论交流,甚至现场质询,答疑释惑,引发受众关注节目的欲望,满足受众倾诉或行使主人翁权利的心理需求。

然而,问政类栏目的访谈对象都是一定级别的官员,他们对话题的选择很敏感,因此,他们希望谈的问题和受众想听的话题有时是不一致的。群众希望在屏幕上看到、听到的是当地党委政府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并对一些事项做出承诺。而一部分官员不大喜欢谈论这个话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然是遵循从受众心理选题的原则。笔者所属团队在《对话普洱》中采取了以下做法,通过收集、汇总信息,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抓住年初人代会采访的机会,倾听基层声音,读懂党委政府的部署。然后,总结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县(区)和部门领导是否在工作中践行“三严三实”,以及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能否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的舆论监督选题报宣传部,由市纪委、宣传部、组织部联合发文,要求县(区)、部门官员参加对话,在栏目中回应问题,做出承诺。

2 了解把握受访者心理

《对话普洱》的访谈对象是当前县(区)部门的重要领导,或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这些人或久经基层磨练,阅历丰富;或学术有成,著作等身。在访谈中,要做到尊重他们,同时把握他们的心理,至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尽力全面掌握访谈话题材料。所谓尊重访谈对象、把握其心理,从而把握话语权,首先要能与访谈对象平等对话。如果自己不全面掌握话题涉及的资料,要么被牵着鼻子,亦步亦趋;要么,话语浅薄,隔靴搔痒,既做不到代群众(受众)提问,又不能激发受访者有价值的思想和措施,节目效果必然平平淡淡。因此,是否为公众所关注,是否善于、乐于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只有全面掌握吃透话题材料,明确问题关键,了解群众心声,才能在对话中直击本质,落地有声。访谈双方在平等交谈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第二,要了解访谈对象的相应情况(但不涉个人隐私),便于在对话中有效沟通,消除岐义和误解,寻找心理共振。要做到这点,既要考虑访谈对象对话题的接受程度,又要考虑其语言表达能力甚至个人魅力等因素。因而,要尽可能了解其文化水平、成长环境、职业背景、社会经历等情况。

问政类栏目电视访谈涉及话题大多敏感性较强,问和答都是对采访和受访双方各自政策水平、熟悉情况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因此,通过各种方式形成有效沟通,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找到心理同构是建立平等正常的交谈环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访谈过程中,采访者和受访者找到心理同构是访谈过程交流的关键,也是使访谈紧扣问题和问题解决办法的最大推动力。一般来说,受访者表现不配合,甚至抵触毕竟只是少数。作为政府官员的受访者,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和形象塑造,因此,更多的人会认真参与。然而,因为节目访谈与官员平时开会时的环境大不相同,从一个提问者的角色,一下子转变为答题者的角色,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有的人会因为讲不好普通话紧张;有的人平时侃侃而谈,但镜头一架,就紧张惶恐,言行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人则因为怕表述不当引起岐义,不利于解决问题而照本宣科。针对上述种种情况,采访者要以调整受访者心理为首要任务。以先看小片,先谈受访者熟悉的情况等方式开头,待受访者心理回到轻松自然的状态才开始触及正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受访者的心理状况适时调整、把握话题。这种平等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访谈交流,可以让双方尽快找到语言同构,让访谈向解决话题中所涉及问题的方向发展。

第三,要巧妙利用心理“激励”或“暗示”,来唤起受访者言说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对于屏幕上呈现的话题,采访对象对其成因、难点和解决措施必定是有一番研究的,纵使经年沉疴,一时难以解决,也必定能提出几条可行办法。因此,在访谈中使用或“激励”或“激将”的心理暗示,往往能使对话出现意想不到的高潮。

心理暗示是寻找心理共振的一个柔软方式。心理暗示从理论上讲似乎很神秘、很复杂,其实,在访谈现场就是采访者利用环境、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使受访者的思维与预设采访走向高度吻合。比如,对一看到摄像机就紧张的访谈对象,采访者要熟练使用心理暗示技巧,以轻松恢谐的言谈和自然生动的神态,在短时间内稳定访谈对象的情绪,使之进入状态。在访谈中,采访者无论使用直接暗示,直接说明内容和目的,还是使用间接暗示,使受访者无意识而自愿的接过话题,顺理成章的得出预期结论,都要充分考虑受访者心理。对于反暗示,即采访者向受访者发出隐性质疑(或刁难),有意激起受访者的“斗志”。例如,在提及访谈对象分管工作中出现问题,产生社会负面效应,群众意见大时,受访者一般会产生反驳心理。采访者要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在把握适度原则的前提下使用反暗示,讲些偏激的话或反话,从而达到“遣将不如激将”的心理目的。使受访者以自愿立军令状的工作状态在屏幕上承诺解决问题。采访者在节目中能根据情况适时使用暗示手法,可以在无形中把握受访者心理,消除受访者不利心理因素,与受访者在心理同构的默契状态下展开访谈,使对话生动、真实,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3 提升采访者自我心理涵养

第一,形成守时的习惯,在细节上体现以诚待人的心理素养。守时严谨,用行动向受访者展示职业精神,这无疑会对谈话起到有益的助推作用。

第二,注重形象礼仪,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穿着打扮上要简洁典雅,符合自身气质。既不能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也不能花枝招展、奇装异服,要准确把握职业风格,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访谈中,落座、举止都要注意细节、礼节,与访谈者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语言上要根据话题确定风格,既不能阿谀奉承,自轻自贱;也不能“摆出为天代言的花架子”和为民请命的“高大上”姿态。这些对访谈只会起到负作用,无益于双方对话题的沟通交流。

第三,要着力寻找与受访者的心理同构点。由于问政类访谈的对象大多是官员,同他们谈话,要有“自来熟”的本事,也就是找出与受访者的心理同构点,通俗说就是要会套近乎。进入正式访谈阶段,采访者要会营造轻松自然,而又不浮躁轻佻的环境氛围,使受访者能很快融入话题。

第四,要不断提高善于倾听的能力。采访者在采访中,首先要认真倾听受访者如何说,从中找到将受访者思维引向话题核心的机会。对采访者来说,倾听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必备素质,必须勤于修练。

第五,要提升适时反馈、沟通的心理素养。金庸《射雕英雄传》里老顽童周伯通的一个观点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即周伯通在给郭靖讲故事的过程中,一直提醒郭靖要主动询问故事后面的发展情况,以便自己讲故事的劲头更足。也就是说,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要注意,不能只是闷闷地听,或埋着头记,要随时保持与受访者的语言沟通,适时回应,表示震惊或赞赏等,让受访者保持谈话的良好情绪。另外,还要注意插话时间,不要在受访者谈得兴起时打断他,以免影响其情绪。同时,要注意用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方式保持与受访者的心理交流,从方方面面让受访者体会到自己就是这次谈话的主角和中心,从而提高访谈质量。

当然,采访中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需要把握的心理问题还有很多。只有从受众心理出发恰当选题,熟练使用采访方法,有效引导并激发受访者的“解题”心理,问政类电视访谈节目才会出彩,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丽萍.尊重与换位思考-谈如何把握访谈对象的心理[J].新闻论坛,2014(4).

[2]孙静.浅谈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握[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3]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9).

电视问政(电视访谈)方案 第4篇

一、目的

“电视问政”是让领导干部通过电视这一媒体,增强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机会,对于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给予答复,并给出承诺或解决办法的一种新型的问政方式。开展此次“电视问政”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

(一)进一步深化“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成果。

(二)让当政者感知百姓心声,增强从政责任,督促各单位各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效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努力打造一支阳光、高效、服务和亲民的干部队伍。

二、内容

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一次全会决策部署,特别是*****强调的以“拼力跳起摘桃子”的拼劲、以“三步并做两步走”的干劲和韧劲,以“提头来见”勇气和担当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发展战略,畅谈全年工作重点、工作亮点、工作成效并进行承诺。

三、形式

主要领导访谈、群众和服务对象采访、暗访、民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传播理念,打造“官民互动”的电视问政平台。工作组人员对问政节目中反映的问题及相关部门作出的承诺和整改措施,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组织协调

(一)组建“电视问政”工作领导小组

“电视问政”工作由纪检监察局、****,电视台配合。活动过程中组建工作组,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成员名单如下: *****

六、工作要求

(一)做好前期宣传发动。电视要对“电视问政”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

(二)坚持统筹兼顾,做好协调配合。“电视问政”活动要紧密围绕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围绕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来进行,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把“电视问政”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评议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绩效考核、创先争优”结合起来,与“群众性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电视问政 演讲 第5篇

去年5月份,武汉市再一次聚焦了人们的眼球,高调掀起了一场“治庸”风暴。一石激起千层浪,治庸问责活动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微博问政”应运而生。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电视问政”。这是惊人之举。官员成为考生,面对百姓的质询,脊背流汗,不敢怠慢。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官员们的窘态,还看到了党和政府治庸问责的决心。治庸问责不仅仅是风暴,它更是一场深入人心的警示教育;电视问政不在于它真正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它掀起了对政府问责的破冰之旅。

作为老百姓中的一员,我为这场问责风暴而叫好;作为一名街道工作人员,深深感受到了压力和责任。利剑高悬,要想真正做到尽职尽责而不被问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日常的工作中,确实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虽然这些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足以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醒。

1、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系统,不深入。往往是上级业务指导部门或者是街道组织学习时才学习,平时满足于在网上浏览新闻,没有其他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习没有规划,缺乏学习的动力;有时看到好的文章,即使花时间很认真的学习,但是往往看过即忘,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知识结构老化,政策理论水平较低。

2、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严格。在平时的工作中,认为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和做好本职就可以了,至于完成得怎么样就不过多的考虑,过多的忙于事务而缺乏更深的思考,总的说来还是比较被动。俗话说平凡者把事做完、优秀者把事做好,我个人认为自己缺乏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潜力的发挥。

3、待人接物不太沉稳,为人比较浮躁。我身处窗口行业,深知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所以时刻提醒自己认真对待来访的群众。有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偶尔也会与群众发生争执,可能在群众中间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在工作中碰到许多事情扎推的时候,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缺乏冷静的处事态度,偶尔会说一些不太合时宜的话或者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这些都是不成熟、不理性的表现,因此对我而言,加紧提升内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幸福邓南,和谐邓南。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愿为邓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倾注全力。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将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能力素质,重点针对自查出来的问题,认真整改提高,慎思、慎言、慎行,争取成为领导放心的下属和群众满意的勤务员。

一是慎思。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大脑。在思想上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科学发展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树立

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敬畏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工作、办事情要深思熟虑,讲大局、讲正气、讲原则,三思而后行。

二是慎言。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要善于学习、勤于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练好自己谈话的基本功。要吃透政策,把握原则,把上级的指示、要求传达下去,把群众的诉求、呼声及时反映上去,不说假大空话,不讲过时话,不讲雷人话。

三是慎行。就是要管住自己的腿脚。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为自觉行动,依法办事,讲求效率,树立良好的形象。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工作时间不在网上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等,不在网络上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相违背的言论等。作出承诺的事情一定兑现,用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自己的工作成效。

以上是我的发言。如果有肤浅、武断之处,请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电视问政反映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电视问政,议程设置,城市台

近年来, 电视问政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许多城市兴起。目前已有湖北、浙江、兰州、河南、宁夏、江苏、陕西、广西等省市20多家城市电视台相继推出电视问政类节目, 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作为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一种执政方式, 电视问政旨在通过构建公众参与政务监督的互动平台, 回应百姓关切, 解决实际问题。电视问政节目是一个新的社会通气阀, 可以促进政府高效、实效地服务公众, 缓解当下官民之间的矛盾。节目通过市民与政府部门的直接对话, 让百姓真正感受到“电视问政”的魅力, 感受到政府部门关注民生、践行承诺的诚意, 实现“电视问政”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再到政策议程的良性互动。

一、《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与议程设置理论

《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是南宁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电视问政节目。节目致力于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 一个可以解决更多问题的平台, 能够让普通百姓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共同为城市的形象建言献策。每期节目都邀请市民来到节目现场问政政府职能部门的“一把手”, 达到一个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的良好舆论氛围, 强化各部门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促进部门改进工作作风, 推动南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通过南宁电视台官方网站老友网收看及参与关注节目的网友达两万多人次。网友们还就节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留言。这表明节目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实现。《向人民承诺》节目在本地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对南宁当前社会热点话题的把握和节目合理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最早由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1972) 一文中正式提出。他们认为, 大众媒介或许无法指示我们怎样去思想, 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换言之, 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者问题的强调程度, 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1]本地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令市民忧心、烦心的事, 引起了社会对于城市建设问题的探讨, 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搬上电视, 社会热点在节目中得以一定程度的反映, 并得到广泛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大众传播媒介愈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个事件或问题, 受众愈是特别地关注、谈论这个事件或问题。[1]《向人民承诺》在媒介议题引导受众关注上较为成功, 媒介设置的议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是卓有成效, 节目较好地诠释了议程设置理论, 从而创造出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向人民承诺》的议程

老百姓在这座城市里生活, 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都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在“第一线”的他们, 更容易发现这座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政府服务民生, 媒体关注民生, 民生话题被媒体提上议程。之所以《向人民承诺》在第一期播出后就引起了南宁市民的广泛关注, 是因为节目聚焦民生,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真刀真枪”“刺刀见红”的问责, 让“一把手”们“红脸出汗”一条条直击要害的批评意见“辣味”十足, 一句句揭短亮丑的逆耳忠言发自肺腑。南宁市环保局长在谈黄泥沟对市民的影响时向人们说:对不起!南宁市园林局长做承诺:不完成任务就地免职。

节目是直播的形式播出, 整个节目流程一般是“新闻短片呈现问题一一官员回应质疑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一特邀评论专家点出建议一一民众亮牌对官员承诺进行表态”。节目现场曝光了城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市民与政府管理部门进行面对面的问责, “一把手”在现场做出的承诺, 节目组也会进行跟踪报道, 一追到底。节目的目的在问责过程中得以显示, 那些被政府管理部门“忽视”的许多微观问题摆在台面上展示给“一把手”, 通过市民的参与、市民的问政实现职能共管的氛围, 南宁市各部门能够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 从而让每一位生活在南宁这个美丽可爱的城市的人们提升自己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三、《向人民承诺》的议题聚焦

(1) 民生问题是焦点。民生问题始终是贯穿节目始终的主线。《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节目开播六期以来, 讨论了以下五方面话题:一是市容环境整治、城市绿化美化彩化问题。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畅通问题。三是城区、开发区在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四是教育、医疗、社保、民政等社会保障问题。五是住房保障方面问题。2014年下半年, 节目还将关注食品安全、作风建设、环境整治、交通畅通、效能管理、服务质量、行政执法、民生热点。电视问政节目把百姓、政府、媒体三者有机地联结在一起。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 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国家管理者和服务者, 政府关注民生是其最基本的使命和任务。政府服务民生, 媒体关注民生。民生问题是政府、媒体、百姓三者之间的一个结合点, 这个结合点使媒体、政府、百姓在节目中实现有效互动。媒体通过其新闻敏感性、新闻理念、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 帮助百姓提出问题并促进政府改进工作;政府对民生问题做出承诺并对发现的问题做出整改承诺;百姓对民生问题有最切实的感受, 他们的抱怨或满意情绪得以在节目中呈现, 引起政府官员们的注意。[2]

(2) 媒体的社会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目前, 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和智库, 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 也是媒体的职责。媒体的适当参与, 通过议程设置, 能够积极引导民众探讨社会问题, 能够警醒政府和社会公众重视这类社会问题。媒体从业者通过前期问题搜集、议程设置到节目后的跟踪监督报道, 使得媒体从业者的新闻专业主义得以体现, 其角色职能得以突出, 使“问政”真抓实干, 落到实处。

一个节目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高收视率, 还在于媒介合理的议程设置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第一, 从互动方式上看, 《向人民承诺》节目的观众可以通过短信、微博、微信和网络方式参与到节目的互动, 他们可以在网上和微信、微博提出自己的问题, 反映情况, 在现场的上线嘉宾、被问政嘉宾也会给观众做出一个答复, 观众可以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对节目进行反馈。节目现场的问政方阵, 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社区代表、学者代表、律师代表和节目组通过网络、电话报名参与的普通市民。在每一个环节观众都可以对上线嘉宾的表现如何进行一个表态。问政代表团当中, 每人手里面都拿着一个表情牌, 问政方阵成员可以通过这个表情牌来表态, 正面笑脸是满意的, 反面的哭脸就是不满意。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则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表态。多渠道的互动, 让节目更贴近百姓生活, 更能与普通观众产生共鸣。

第二, 电视问政节目通过设置热点话题, 制造正面舆论, 引发观众和市民的广泛讨论。例如, 2014年10月3日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将在南宁举行, 这是南宁举办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体育赛事。借着服务好世锦赛这样的一个契机, 把南宁的良好形象展示给八方宾朋, 南宁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动员令, 要求举全市之力打一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攻坚战。第一期节目就讨论了市容环境整治、城市绿化美化彩化这个热点问题, 问责了市城市管理局、市环保局、市城乡建委、市园林局。

第三, 被问政嘉宾在节目现场做出承诺之后, 节目组对其承诺进行跟进报道, 并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上与观众互动, 一能监督其承诺的落实, 二能增加话题的延续性。例如, 第五期《向人民承诺》节目曝光了南宁市创业街铺面层层转租、监管缺位等问题后。南宁市青秀区首先表态, 将协调创业街管理方, 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在创业街值班, 对摊位进行摸清排查, 核查是否存在转租情况。对于辖区内需要帮扶的困难人员主动跟进, 摸清情况, 切实帮扶就业。工商部门也表示,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将会对这14条创业街进行一次大排查, 大整改。同时还会制定出相应的巡查、监察机制, 从源头上遏制创业街的违规经营行为。两日后, 南宁市西乡塘区政府也组织了城区街道办、工商、城管和司法等部门, 对农院路创业街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大排查。检查中, 联合执法人员一一对创业街的店主身份进行核查确认。当晚, 执法人员还对电视问政中曝光的有转租行为的店铺进行查处, 依法对该商铺的商品进行了封存。

四、结语

电视问政节目介入社会生活, 引领公共话题, 激发公众参与, 构建公共话语平台, 成为政府和百姓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做好一档节目不难, 难的是如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提高节目质量、办出更好效果。《向人民承诺》计划从2014年下半年起, 将问政对象从行政一把手扩展至党政正职、分管副职和科长, 普通群众也可自愿报名到现场观看节目, 同时也可现场提问。另外, 节目还将增加提问时间, 增强台上被问政嘉宾与问政代表之间的互动;增加采访环节, 增强台上被问政嘉宾与台下观众的互动;采取3G连线、微信微博关注、现场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 增强场内场外观众的互动;设立分会场, 使节目形式更丰富多样。[3]如今, 媒体竞争日益激烈, 媒体人必须厚积薄发, 稳中求变, 不断地注入新鲜元素, 才能使节目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53.

[2]赵振宇.传统媒体、政府、民众三方如何互动——参与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后的思考[J].新闻记者, 2012 (10) .

电视问政节目的发酵与发展 第7篇

1 电视问政节目发酵

从2002年郑州电视台所办的《周末面对面》开创电视问政先河至今,已进入第13个年头。其间,武汉、兰州、西宁、长沙、等城市陆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电视问政栏目。近两年,许多城市电视台市也相继跟进。苏州的电视问政始于2011年末,多位主要领导做客《对话苏州》栏目,以月播的形式,集中针对其分管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毗邻苏州的无锡市,也推出一档全媒体问政节目《政风面对面》。洛阳的《百姓问政》、信阳的《阳光信阳》陆续开播,也都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电视问政问出威力。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称:“让老百姓与主管部门一把手和专家直接对话,解决问题,是电视问政的初衷。这个平台客观上起到了搭桥效果,发挥了电视媒体的沟通作用。”

“才修好的路,怎么又开始修,请问一条路的使用年限到底是多久?”2012年8月9日,洛阳广播电视台的《百姓问政》,主题指向2012年重点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先后直播9场,每场电视问政70分钟。

“为什么征地款和青苗补偿款没有到位?安置地由谁负责落实?什么时候解决?”8月23日,湖南省郴州市作风大整顿,对“交通大建设、城市大提质、产业大转型”进行电视问政。2个小时里,该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局、国土资源局、重点办四位局长、主任直面11个曝光问题,回答市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的犀利提问。信阳广播电视台《阳光信阳》剑指车管证照黄牛成群的现实,让部门负责人现场作出限期整改的承诺。

电视问政问出责任。吕梁电视台承办的《实话实说看行风》栏目由“向人民汇报、与人民对话、向人民承诺”三个版块组成,最吸引人的是“与人民对话”板块。

“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下生产的粉条,您觉得会合格吗?”7月20日,在播完一段记者暗访离石区某粉条生产小作坊的视频后,主持人向有关负责人发问。画面中的小作坊不仅生产环境非常脏,而且还在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着色剂。

“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整治活动,先后关停了……”离石区某单位负责人用惯用的套路应对。主持人很快打断他的话说:“请您直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对这个作坊我们回去之后立即进行调查,一定依法进行查处取缔。”这名负责人最后这样承诺。

省监察厅、省纠风办领导在节目现场感慨地说:“这样‘短兵相接’,真实生动又切中时弊,非常好。就是要职能部门感到有压力,有利于推动部门工作。”有不少观众给栏目组发短信说:“《实话实说看行风》这个栏目开播以后,老百姓有了说贴心话的‘人’,你们就是老百姓的娘家人,谢谢这个栏目,希望能够长期办下去。”

电视问政问出承诺。在问政现场,主持人“质询问答”与问题短片交叉进行,问题直指食品安全、卫生医疗、交通、民政救助、教育和农村环境整治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随着一段段暗访短片的播出及主持人的一个个提问,被问政者或从容不迫,或神情凝重。不安全的校园周边饮食、难以查禁的“黑的士”等问题成为本场电视问政关注的热点。现场主持人将这些问题一个个“分派”给台上或台下的被问政官员,让官员们现场作答,并阐明问题发生的缘由和处置时间。

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一位群众代表就食品安全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亲身经历现场对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用数据和业务知识作出了解释。之后,为了给这位群众代表一个满意的回复,并承诺节目录制完后一同前往现场,将电视问政的监督机制落到实处。

直面的电视问政坚持问责导向,有利于官员强化责任意识,也架起了与群众沟通、理解的桥梁,赢得市民的信任和支持。

2 电视问政节目发展

在社会上获得许多叫好声的同时,电视问政”节目的成功一方面值得称赞,但在称赞同时也暴露了现今我国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缺少。不少人认为,一些电视问政节目“问政容易,问责难”。甚至有人评论说,电视问政还停留于“让官员出丑、让公众过瘾”的“电视秀”范畴。如何把舆论监督变成常态,在节目策划上不断创新,政府官员还要有对待媒体的正确态度和技巧。这样电视问政节目才能遍地开花。

电视问政节目要发展,就是要把主角让给老百姓。电视问政是老百姓举着的镜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把问政的主角交给现场观众或场下观众,有些话让真正的百姓去说,主持人只起穿针引线的角色,这样称之为“百姓问政”才算名副其实。所谓的“百姓问政”节目,实际上真正让百姓问政的情景太少,现场观众基本上都是陪衬,说话机会太少。怎能么看都象是主持人一个人在问政。真正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让老百姓说话,把主角让给老百姓,这才是真的的“百姓问政”。

在各地风生水起的电视问政图景中,现场提问、官民互动无疑是一大看点。在互动中“质询”“拷问”官员,用“麻辣”的问题吸引百姓眼球的同时,自然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沟通形式。

电视问政要全媒体跟进。电视问政不应该成为主持人一个人的舞台,在网络这么发达的背景下,所谓的“百姓问政”中几乎没有来自网络的声音,网友的触角最灵敏、感觉最真实、语言最犀利,比主持人一个在那犀利效果要好的多。同时,网络问政、督查问政等形式也应同时跟进,形成舆论合力,对电视问政中披露出的问题要进行跟踪报道,对一些不尽职尽责、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人和事要进行严肃处理。

电视问政的“暗访”名不副实。“暗访”是指记者暗中调查寻求有效信息,是媒体、个人使用的一种调查手段。记者通过隐瞒身份、目的,并通过秘密手段获得新闻事实。“暗访”虽是电视问政节目的一个常规手段,但称之为“暗访”名不副实。因为都是在老百姓眼皮底下的事,大家都能看到,只用采访就是了。

电视问政反映的问题 第8篇

《六盘清风电视问政》栏目开播以来虽然只录制了3期,这3期节目中有交通、工商、文广、公安、卫生、药监等18名政府部门一把手现场接受问政。首场节目录制现场,固原市四大机关的14位厅级领导、5名市民代表、56名干部职工参与、观看。在这个人口不到20万的偏僻山城,把部门官员推到群众面前,亮底子、谈问题、做承诺。这打破了长期以来官员高高在上、部门闭门办公、政务信息遮掩的常态,在当地受到人们的广泛评说和持续关注。

笔者通过参与三场节目的现场录制,深切感受到《电视问政》栏目的压力和难度。压力首先来自于观众,其次是官员。观众希望问题尖锐而深入,但是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一些问题本身带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解决并非一个部门的力量就能撬动;而来自官员的压力则主要是官员们迈不过心里“权利意识”那道坎儿,如果被问政的官员把自己的“权威”看得太重要,过于在乎自己的形象,一些“问题”把所在职权范围内的不足展示得太多太大后,他需要提前审定问题,录制结束后还要审片剪辑,如此一来,问政栏目就有可能成为的一场“秀”而已。因此,我们在拍摄曝光短片之处提出了寻找“能够短期解决的问题”,而在设置现场问政的具体问题上杜绝假大空,从细节入手。但是,电视节目毕竟要考虑到收受率和关注度,一档备受市民和观众期待的栏目,现场质问平平淡淡,受经费和投入的局限,后期制作必定不如经济发达地市,如若节目中没有亮点和精彩的问题,这个栏目必定沦为一种形式和过场,最后遭到观众“拍砖”。

在此,笔者认为作为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首先要明确问政的主体是谁?电视问政栏目开设的初衷是“群众问,官员答”。那么,现场代问者,主持人是现场官和民的“线人”,切忌成为质问者,否则必定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丧失媒体“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但是,因为涉及的部门太多,工作量太大,录制周期又比较短,准备难免不足,在录制现场代问的过多、问题中“责任是谁”过于频繁,而对问题形成的“为什么”分析不足,就有些流于表面的浅薄之感。其次,要明确问政的内容是什么?电视问政栏目的主体是群众。但是,群众对于问题的形成又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而且主观意识太强,常常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这样一来,电视问政栏目的力度就不够。例如,在第一场就山城名邸——固原市一大型住宅小区的居民住宅楼下KTV噪音扰民的问题,当天问政结束后,相关文化部门的领导就直奔现场,在3个小时之内就做出关闭三家KTV的决定。虽然相关部门的及时解决和工作效率值得肯定,但是深入思考之后,为何3个小时能够解决的问题一直拖了一年多?部门系统内部深层次的原因值得追究。这些深层次的原因不找到不解决,只能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是换了问题的主人而已,所以电视问政栏目针对问政主体——广大群众,要设置合理的环节、场地,使其多方位的参与,引导他们能够公开的监督、建设性的提问、公正的评判。

在电视问政栏目中,主持人从始至终都在现场,与被问政的嘉宾、问政主体共同构成了电视问政栏目的三要素。而摆在主持人面前的,就是“怎么问”。主持人的提问其实是记者采访和制作的“问题短片”的补充和拓展。问政现场既有官员、群众,也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职工。那么,主持人就要考虑关注全场而非一方的代言人,感性与理性同有,质疑和体谅同在,还要善于把握和调控现场,善于去激发、去推动问政的过程,在不同的段落后又要适当地发表个人对于问政现场的感受并做出恰当点评。

上一篇: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性下一篇:节水节电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