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方法剖析——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2024-06-27

教学理念、方法剖析——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精选7篇)

教学理念、方法剖析——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第1篇

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教学方法自我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的确,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一、让读书插上快乐的双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低年级语文的特点是:识字多,写字少,在大量读书的基础上,积累字,丰富词,发展学生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课文的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把课文读出感情来。那么学生自己愿意读、乐意读非常重要。

要读好课文,开始老师的要求不能太高,指导时注意体现层次性,朗读形式的多样性。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读书的兴趣靠调动。我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亮开你们的嗓子,用你最好听的声音,让老师享受一下好吗?学生的回答是响亮而兴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大家评议。你喜欢谁读的呀?为什么?

为了激励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在班里设置了一个“读书乐趣多”园地,读完一本书,奖励一朵小红花,每周读书多的同学被评为读书大王,给家长发喜报,学生们喜欢读书,一学期下来,有3个孩子读书近100本,读完50多本书的有6人,读完20多本书的有13人,最少的也读了3本。所以学生的识字量大大提升。

不要规定学生一定读什么书,但可以推荐几本,选择权在他自己的手里:每天的课间或课外活动就是我和学生谈心交流的时间,我总是忍不住问:“有什么好书读啊?”有了“生杀大权”的他们也总是倍感自豪。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许许多多的是非,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让读书插上快乐的翅膀吧!它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变的灿烂;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可以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阳光。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一本好书,胜交一个朋友,一个良师。使我们的学生喜欢读书,乐于读书,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份乐趣,这是多么重要的事啊!

二、用快乐塑造孩子的快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中,该是多大的成就啊!于是我把游戏引进课堂,用快乐来塑造孩子们的快乐。例如,在“识字”的教学中,我用找“朋友”、玩“魔方”的游戏,让孩子们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又如,在“拼音复习”的教学中,我创设了“拼音王国”的情境,让孩子们在通往“拼音王国”的旅途中,通过克服重重困难、过关斩将的形式巩固对拼音的认读与书写。在“复习巩固和园地训练”中,我一般是采用竞争激励机制,让学生们乐于去做,去争,去胜,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我喜欢让学生来“登山夺旗”、“智力大比拼”、“闯关快乐行”等。把学习的知识按难易程度设置成一蹬蹬阶梯、一道道关卡,让学生去爬、去闯关。一些新课的学习我也经常利用“闯关夺旗”的游戏形式来进行。

新授课前,我一般都安排学生自己先预习。利用早读时间,给同学们一个能力展示的机会。(谁愿意把自己课下学到的知识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孩子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不论是什么都是可喜可贺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我喜欢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只要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可喜的,只要尽心尽力去学、去做、去争、去抢就是最棒的。

“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人生的幸福感觉,让教育闪烁出美丽动人的生命光彩”一直是我工作中研究探索、奋斗的目标。教育家陶行知说“课堂是知识的圣地,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进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让我们用饱满的情绪、科学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使枯燥、陌生的课堂多一些欢声笑语,让每一个孩子和教师本身都体会到:我学习,我快乐吧!

教学理念、方法剖析——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第2篇

新沂市草桥镇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我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智慧闪耀,灵感凸现,高潮迭起,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我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享受快乐和美的殿堂。

一、享受孩子的灵感。

课堂上,当老师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当课堂弥漫着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情感,当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当置身于课堂的教师以全部的生命力投身其间,往往可以不时点燃起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激发孩子们的灵感。

例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上课时,刚好下着小雨,我就带领孩子们出去观雨,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雨的词汇”。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雨的词汇,如大雨、倾盆大雨、毛毛雨、暴风骤雨、细雨„„我把它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雨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雨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雨水是最美丽的?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可以用画来表现,有的说可以用诗来表现,如《春夜喜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我又问:“谁能把春雨画出来?”一位学生上台画春雨,而下面的学生给予补充,很快就形成了一幅春雨图。接着,我又说:“咱们能不能根据这幅画来编一个故事?”于是大家一起编起了故事:“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高兴起来了,布谷鸟也欢快地唱起了歌。„„”我问:“布谷鸟是怎样叫的?”学生模仿着:“布谷、布谷„„”,“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哎哟、哎哟,风吹来的声音--呼呼呼,细雨的声音--沙沙沙„„”还有雷、大雨以及雨水停了之后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们模拟得很是相象。

“如此美丽的春雨图,这么动听的大自然的声音,大家有何感受呢?”我问。孩子们可兴奋啦!有的说真想跳起来,有说想唱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还有„„我立即说:"那我们一起给这美好的春雨写一首诗吧。”于是,在《嘀哩嘀哩》的旋律中,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便诞生了:“天上下大雨,哗啦啦哗啦啦;天上下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大雨哗啦啦,小雨沙沙沙,我们笑哈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了碰撞,使他们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都得到了实实在在地锻炼和提高。孩子们在这样互动的课堂内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造,使整个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文本,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可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渴望得到心灵与心灵间的拥抱。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敞开心扉,为他们提供聆听的耳朵、提供说话的场所、提供锻炼的机会。那样,孩子们的多彩梦才会如轻盈的蒲公英一样,乘着风

儿的翅膀遨游天地。

二、享受孩子的想象。

在人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想象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这也是每一位老师所探索的。琵琶大师刘海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由此,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绝不能搞“满堂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在绝对自由的空间下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获得满足。

如《狼和小羊》叙述的是狼故意找借口想吃小羊的故事。课文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因此,在课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读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一位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

一位学生说:“狼扑过去,咬死了小羊,然后一点一点吃掉了小羊。”

我接着两位同学的发言说:“是啊,狼是那么的凶恶,可怜的小羊如果没人帮助,就会被狼吃掉。哎,可怜的小羊„„”我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哦,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来说说。”

“小羊可能没有被狼吃掉。”

我笑了笑说:“哦,狼突然变好了,不吃小羊了?”

“不是。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

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那如果没有猎人来,怎么办?”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一位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小羊在狼扑过来时,一闪,躲过了狼,狼扑了个空,掉到小溪里,小羊就跑走了。”又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正好来了一只狗,狼怕狗,就逃了,不吃小羊了。”

“母羊来了,救了小羊。”

……

学生众说纷纭,非常热烈。也许,有些并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去想。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而想象,也可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又超越了课文本身。因此,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去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俗语说:“学起于思。”让学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索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句话让我顿然领悟:如果我们一味的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住,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孩子们的争论,包含着直觉的情感,听到他们独特的争论,我不由得激动万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是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辩论,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这种强烈的表现就是用动作来进行表演,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课文表演,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活创造意识,维持乐学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而课本剧则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表演,使学生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学生从所承担的角色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和表达,真是妙不可言。

每次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评比作品,互相分享成果,并客观地分析作品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通过这种交流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有心灵的碰撞,有充满灵性的感悟,有乐此不疲的探索,有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在师生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新沂市草桥镇纪集小学

王艳丽

十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研室举办的“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花钟》一课。于老师上的《花钟》一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解释花钟”、“设计花钟”、“认花钟”到最后一个环节“填满花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精彩对话,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课堂中随处可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

案例一: 出示课题:《花钟》

师:孩子们,你们看了题目一定感到很奇怪,什么是花钟呢?花钟又是怎样的呢?大家看了课文后,等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旁白>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生1:用花做成的钟就叫花钟。

生2: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做成像钟一样的就叫花钟。师:大家理解了吗?(孩子们个个豁然开朗)

于老师抓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不仅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能够自主解决困难这可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而自主把问题解决又告诉大家,更是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案例二: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这句话对吗? 生:错,应该是“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是不确定的。师:你很会发现,这句话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去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了”,现在对了吗?(生还是说对)师:(范读第3自然段)发现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你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啊,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体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性或重要性,老师往往拿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于老师让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并让学生自行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知识点的不科学。同时,这种对话还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钟启泉先生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教学反思:

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

接对话、交流感情。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躁,喋喋不休。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地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是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第3篇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1.关注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才能大胆表现自己, 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享受语文, 首先要让他们享受课堂, 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是学生们学习的伙伴。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以情感人, 为学生喝彩。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 爱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 并常常为每个学生喝彩。每个学生都期待着自己是个成功者, 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 作为教师更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 积极创造机会, 不断让学生获得我能的体验。

二、让学生享受识字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的字外, 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

1.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中华汉字形象优美, 极富魅力。在教学时, 我常以这些优美的文字, 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汉字的情感, 产生驾驭文字的乐趣。

2.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低年级学生在入校两周后大都互叫姓名, 并能在作业本上认出名字, 这说明学生已经在课外识字了。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收发作业、点名册点名等机会识字;在课外阅读时, 也可以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只要教师善于发现, 日常生活中识字资源无处不在。

三、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此导致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机会减少, 学生大多数处于被动状态。针对这种现象,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 以演助读。低年级学生因情感不足, 知识储备有限, 往往难以入情, 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 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 使学生得到感染。

(2) 以画促思。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 孩子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它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 以唱体情。把唱歌带进课堂,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的情境中, 激发内心情感,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重视“美读”指导, 品味语言。“美读”是教育家叶圣陶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 他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1) 研读, 领悟美。每教一课前, 反复研读教材, 设身处地领悟其内容美、语言美, 我坚信, 只有先让文章打动自己,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其打动学生。

(2) 范读, 音韵美。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 选择恰当的时机, 或全篇或片断地进行范读, 课文中要表达的内容, 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 打动学生的情感。

(3) 导读, 品味美。以《家乡的小石桥》为例, 对文中“村前有一条小河, 河上有一座小桥, 弯弯的腰, 宽宽的背, 可好看了”一段进行教学时, 引导学生轻轻地读, 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小石桥的样子,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小桥的美。

四、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要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 在教学中, 我提倡“自主”写作的理念。所谓“自主写作”, 就是让学生与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用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 然后将观察感受所得变成语言文字。

1.说说写写表达课。在作文课中, 先让学生说说如何审题、选材、立意和行文, 这样先说后写, 有助于打开思路和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

2.生活见闻交流课。教师要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对人物点评, 诸如亲朋好友的特点, 上学路上的见闻, 校园学习的情况, 家庭生活的趣事等, 都可以作为交流内容。

3.读书体会汇报课。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 注重语言的积累。古今中外的书籍都鼓励学生去读, 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集中汇报, 做到在阅读中丰富自己, 在交流中获得启发。

4.读读听听修改课。首先让学生赏中悟改。教师可选择学生的佳作, 让同学们边读边听, 尽情欣赏。其次, 让学生看中学改。教师可选择典型的作文, 用投影显示, 让学生边看边修改。其三, 让学生互批互改, 取长补短。

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第4篇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1.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大胆表现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享受语文,首先要让他们享受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们学习的伙伴。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以情感人,为学生喝彩。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爱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并常常为每个学生喝彩。每个学生都期待着自己是个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更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获得我能的体验。

二、让学生享受识字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的字外,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

1.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中华汉字形象优美,极富魅力。在教学时,我常以这些优美的文字,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汉字的情感,产生驾驭文字的乐趣。

2.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低年级学生在入校两周后大都互叫姓名,并能在作业本上认出名字,这说明学生已经在课外识字了。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收发作业、点名册点名等机会识字;在课外阅读时,也可以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识字资源无处不在。

三、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导致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机会减少,学生大多数处于被动状态。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以演助读。低年级学生因情感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情,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得到感染。

(2)以画促思。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孩子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它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以唱体情。把唱歌带进课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的情境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重视“美读”指导,品味语言。“美读”是教育家叶圣陶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1)研读,领悟美。每教一课前,反复研读教材,设身处地领悟其内容美、语言美,我坚信,只有先让文章打动自己,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其打动学生。

(2)范读,音韵美。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全篇或片断地进行范读,课文中要表达的内容,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打动学生的情感。

(3)导读,品味美。以《家乡的小石桥》为例,对文中“村前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弯弯的腰,宽宽的背,可好看了”一段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轻轻地读,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小石桥的样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小桥的美。

四、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在教学中,我提倡“自主”写作的理念。所谓“自主写作”,就是让学生与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观察感受所得变成语言文字。

1.说说写写表达课。在作文课中,先让学生说说如何审题、选材、立意和行文,这样先说后写,有助于打开思路和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

2.生活见闻交流课。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对人物点评,诸如亲朋好友的特点,上学路上的见闻,校园学习的情况,家庭生活的趣事等,都可以作为交流内容。

3.读书体会汇报课。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注重语言的积累。古今中外的书籍都鼓励学生去读,然后大家一起交流,集中汇报,做到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在交流中获得启发。

4.读读听听修改课。首先让学生赏中悟改。教师可选择学生的佳作,让同学们边读边听,尽情欣赏。其次,让学生看中学改。教师可选择典型的作文,用投影显示,让学生边看边修改。其三,让学生互批互改,取长补短。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艺术性的活动,那一笔一画,一读一说中透着一种不可言传的妙趣。学习语文,就应该让学生享受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让语文走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第5篇

襄阳区伙牌一中 刘红丽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朗读教学的一点心得即要深入理解,把握全篇;真切感受,引发共鸣。

【关键词】 朗读

深入理解

引发共鸣

做学生时,我总不能理解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时样子的那句话:“„„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我常想:读书就读书吧,怎能至于如此,实在是太可笑了!直至后来我当了老师,为了给学生简洁而又深刻地讲清一篇文章的内容、中心、写法等,我便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反复朗读文章,竟也达到了入神的境界。这时,我才发现:用心去朗读,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一、用心朗读,需要深入理解,把握全篇 1.抓准作品立意

立意,好比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就必须抓住作者通过这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作品的灵魂。只有这样,才会使朗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才能做到“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从而在朗读中引发具体而有个性的意志、情感。

2.确定作品基调 确定基调,也就是说朗读者要把握作品总的感情色彩,要有自己的鲜明态度。其要求有二:

第一、基调要贴切,态度要鲜明

基调贴切是作品精神实质的要求,态度鲜明是朗读作品的要求,二者是一致的。朗读者不同应随心所欲地强加给作品什么态度感情,也不应被动的应付作品中的态度感情,而应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把朗读者自己的态度感情融化在作品中,进而表现在有声语言里。

第二、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

首先基调统一和谐,才不会有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之间的脱节现象;丰富多彩,才不会有全篇、部分、层次、段落内部的单调、呆板现象。朗读者必须善于识别和驾驭着统一和谐与丰富多彩的融会贯通。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基调是:亲切爱怜,压抑愤懑;《海燕》的基调是:昂扬有力,热情颂扬。其次,还要注意到不同感情色彩的变化。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幻觉中的温暖,短暂的喜悦,表现了这位女孩对幸福的向憧憬与追求,此时,朗读中就应在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中加入兴奋、明快的亮点;又如,朗读《海燕》中那描绘海鸥、海鸭、企鹅等的段落,就应把昂扬有力,热情颂扬的基调改成嘲讽、诙谐的变调,由此可更加鲜明的突出主题,使朗读愈加完善。

二、用心朗读,需要真切感受,引发共鸣。1.从形象上感受作品

设身处地地体验作品的情景,会使我们朗读时更深刻的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达到阐明主题、抒发情怀的目的。如朗读《井冈翠竹》,作者在第一段对井冈翠竹的描绘,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勾勒出毛竹郁郁苍苍、峻峭挺拔、生气盎然的姿态,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尽管我们可能没到过井冈山,但可以借助那些与作品描绘相类似的场景,引发联想,使井冈山五百里雄伟起伏的山峦、繁茂翠绿的林海、挺拔参天的毛竹在脑海里鲜明起来,如临其境,如堵其景,使作品的一个个字很自然地“化”成形象,从而产生对景物的强烈感受,即景抒情,衷心地去赞美它。

2.从情感上感受作品

作家徐迟在谈到诗朗诵时说:“朗读者应该进入到诗人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再次在朗诵中燃烧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朗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比如,朗读贺敬之的《回延安》,就要用心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那延安的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那延安的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如同我们亲眼所见,是那么激荡人心。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诗人与乡亲们的鱼水情谊,感受到诗人那热爱延安的山、水、亲人的火热情感,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在怎样一种激情之下写出“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感情浓郁的诗句了。

当我们的感情被作品所激荡,当我们的心与作者所贴近,我们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从自己的心底里发出的真情实感的倾吐;那感受过程中形成的内心激流,一旦诉诸有声语言,便如飞瀑流泉,汹涌奔泻。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朗读,作品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鸟语花香,这岂不正是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书目: 《语文月刊》

《新教材新教法》

让英语写作成为一种享受 第6篇

新袁中学 刘亚平

英语作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检测项目,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有很多学生对英语作文束手无策,并认为是件苦差事,不管怎么努力,也很难有出色的表现。然而即使有再大的障碍,也有办法克服。为什么不换一种心态,把这种“痛苦”变为一种“享受”呢?

一、培养英语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必须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人格魅力,主动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逐渐成为他们心目中平等的、合作的,值得信任的朋友。其次,利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情景,使学生有参与和表现的欲望,带着兴奋的情绪去掌握老师希望他们能掌握的东西。把枯燥乏味、孤立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表演、竞赛中,甚至有的时候在灰谐幽默的玩笑中,使教学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这样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

二、勤动笔,多积累

许多学生往往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总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绞尽脑汁,半天憋不出几个词来,更不用说有流畅的句子了。所以丰富的信息量,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积累词汇、短语及句型是一个长期又琐碎的工作,必须要做到持之以恒,而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进行识记并学会运用。积累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课内。学生平时不仅要掌握许多词组,短语和惯用语,如be good at,be engaged in,dream of,come from,be satisfied with,look forward to,compare„„to/with„„等等。除此之外,还需掌握一些常用句型:There be„„;It+be+adj/n+of/for sb+to do sth; It+be+段时间+before从句以及强调句型等等。这些句型容易使用而且也不容易犯语法错误。因为文章必须要体现出它的整体效益,所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要掌握一些过渡词来反映时间先后,空间顺序、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如:first of all, to begin with, meanwhile, since then, Even so, On the left/right, in the middle of, be cause of, therefore,however, otherwise, after all, Such as, what’s more, further more, as a whole等等。另一个素材来源那就是课外。平时老师可以经常推荐一些课外的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素材,有关新闻、体育、娱乐等都可以,如international common practice(国际惯例),disadvantaged groups(弱势群体),Start a new undertaking(二次创业),solo concert(个人演唱会),Dutch treatment(AA制),Serve underarm or overarm(下手或上手发球)。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去“显摆”一下,只要是学生,都会乐此不疲的。

三、遣词造句,组织结构

所谓“遗词造句、组织结构”意思就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合过程。由词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文章。措词是对词的选择和运用。一般描述还是具体描述,正式表达还是通俗表达都与措词有关。例如形容“一个好人”,我们可以说“a good man”,但也可以用kind, honest, generous, warm-hearted, selfless, honorable等词来形容“好”;当说“笑”的时候,通常就是laugh或smile,若用grin, giggle, chuckle等会更形象。由词组成 句子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拼凑的过程,它是英语写作的关键。要有英语的思维方式,用英语的句式表达。要做到三“确定”:

1、确定句子的主框架(是简单句还是复合句,若是复合句,是什么复合句);

2、确定主语和谓语;

3、确定合适的句型。例如“联合国是一个处理国际事务的组织。”首先“联合国是一个组织(The united Nations is an organization)”这是主句,“处理国际事务”(in char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是定语。整个句子就是含定语从句的复合句(The United Nations is an organization which is in char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又如“碰巧我以前读过那本书”,这句话用“It happens /ed+that从句”的句型来表达非常简单(It hampered that / had read the book before)。那么由句子组成段落,由段落组成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四、注重课堂训练、逐步完善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课堂训练是重中之重:

1、造句以及把握句子结构是做好英语写作的必经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很多的造句机会,由少到多,由短句到长句,从单词

到短语再到句子。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渐地掌握用学过的单词、词组、语法以及句型进行造句;从口头表达过渡到书面描述,由词、词组、句子逐步过渡到篇章结构做形成。在这个训练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品尝到“成就感”的甜头。

2、做课文的“summary”,也就是教师写出一些key words,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连词成句。

3、每周做一次范文讲评。在多媒体教室中利用投影机进行。这样既可以省时也方便讲评,老师挑选好、中、差三个档次的学生习作进行展示,先由老师初步点评,然后集体修改,最后让学生评分。有时对范文中的某些句子可以进行拓展训练,例如“It was raining hard;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这句话还可以说“It was raining so hard that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这是一个集体互动的过程,学生往往很享受这样的课型,这种集思广益的训练方法即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热情。

五、广泛阅读,全面发展

让音乐教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第7篇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依托于音乐学科的特点, 教学理念上实现了改革与创新。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 努力钻研, 将之与具体的教学相结合。在以往的音乐课上, 学生“不听话”“不配合”, 有时真的很想去好好地训斥一番, 但反过来想想, 学生对音乐课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带着一种喜悦、兴奋的心情而来, 他们大多想将自己一周来所有的学习压力和烦恼都尽情宣泄在音乐课堂上。对此, 我们要换位思想, 尊重学生的心理, 不要“填鸭”, 不要把本身轻松快乐的音乐欣赏变为一种负担, 变成一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强制性手段。而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感受音乐的魅力和震撼力, 增强美感, 学到知识。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重要的教学对象,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 而不是教师如何教, 让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在平时我们要留心学生, 全面了解这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音乐基础、认知规律、授受水平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爱好、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并深入研读教材,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时代信息、生活与流行元素, 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音乐, 帮助学生进行调研和社会实践, 寻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学生可以是书面的, 如“我所喜爱的音乐”, 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教师的第一手资料。课上教师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引领, 让学生不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要让学生学会用音乐来调节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节奏, 来舒缓心情、振奋精神。

三、强化课堂引导

学习不是无序的、杂乱的, 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以推动学生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 将学习推向高潮, 使学生徜徉于音乐知识的海洋。

1. 问题的探索性。

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 使学生的思考浮于形式。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要源于学生的生活, 将问题寓于具体的音乐情境中, 以新颖的形式与趣味的内容来呈现问题, 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主动求知的学习心态, 使问题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

2. 问题的梯度性。

学习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良性循环过程, 是一个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与认知规律, 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若干逐层递进的小问题来展现出来, 从而促进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来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学生的学习推向深入, 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3. 问题的体验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问题呈现给学生后, 我们不要急于抛出答案, 而是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感悟,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勇于质疑, 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 让学生发现更多有价值、有探索性的问题, 让理论课、欣赏课教学丰富起来。

总之, 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学习与创作中来, 使全体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面对新时代的学生, 我们对预定的教学内容要做到善于应变、合理规划、及时调整, 采用少讲、多讨论, 少灌输、多探索, 少理论、多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让音乐课堂少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多一点开心, 多一点快乐, 让我们的“减压”课堂变得切实可行, 发挥它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主编, 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高慎英, 刘良华.高中新课程教育丛书——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英语教学计划标准下一篇:骨一科医院等级评审科室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