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

2024-09-12

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1篇)

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 第1篇

张红,女,1974年出生,中共党员,县残联副理事长。自2012年任县残联关工委副主任以来,张红深切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而关心下一代工作就是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这是一项永远不衰的伟大事业。

张红同志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

1、加强对康复中心救助项目的管理,使59名智力和肢体残疾儿童不但在中心可以免费康复,还可以免费食宿。

2、每年都要带领同事到县聋哑学校慰问,为孩子们送去书包、衣服等,还送去慰问金,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邀请专家为学生举办书画培训班。

3、每年都要组织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的救助工作,努力争取不使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或失学。

4、今年助残日期间,积极动员县红十字会、烟草专卖局、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县教育局等单位为县聋哑学校学生和县康复中心在训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奶粉、图书、米面油等,为孩子们送去社会的关爱。

5、组织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省残运会,李青取得了象棋类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6、组织县聋哑学校学生参加省残疾人文艺汇演,获得舞蹈类二等奖。

张红同志凭着几分热爱,几分执着,得到了领导和广大青少年、尤其是残疾青少年的认可,今后,她会更加以赤诚之心,努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 第2篇

工作先进 个 人 单行材料

爱心化雨润新苗

——记先进工作者刘海卫同志的事迹

刘海卫,男,35岁,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4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心校工会主席。2006年起兼职负责中心校关工委工作。

刘海卫同志勤于学习,乐于奉献,脚踏实地的工作。有较高的事业心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和默默无闻地为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关爱之心。

自兼任关工委工作以来,虽然他一身双职,担负着与各校关工小组及各单位部门的上下协调、联络工作,但他始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积极参加区教育局和区关工委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养,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急下一代所急,想下一代想。作风民主,胸怀坦荡,平易近人,在师生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工作实绩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认识,健全网络

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要坚定一个认识: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根本保证,各方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教师无私奉献、为国分忧的具体体现。他深知,这项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特征,往大里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往小里说,涉及到我们的后辈生存与发展。因而,他说:“既然党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竭心尽力地去干好它。”

刘海卫同志在关工委任职期间,能做到爱岗敬业,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抓好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始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尽职尽责地履行组织赋予的使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的,有力地促使我们中心校关心下一代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结合我校实际,使组织机构网络化得到落实。我校关工委工作由中心校校长郭安民亲自抓,工会主席刘海卫具体负责。并聘请马王派出所所长为我校法制副校长,聘请张周勤烈士的儿子张建国为德育教育基地辅导员。由少队总辅导员兼德育干事孙稳团负责活动实施。以下有教导处主任、政工主任、团队干部及老党员、老教师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突破了关工委工作单打一,做到了以党、政、关、工、团、队协作,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育人”的新格局。领导把关工委工作压给少先队,少先队才有了探索育人之路的平台与契机。我校工作做到“周周月月有安排、时时事事作汇报”,使领导知事知情给予支持,工作得心应手、实效显赫。

二、居安思危,防范为先

安全教育,是他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健康,没有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当阴雨天,刘海卫同志总是深入全街道每所小学,检查危房险墙,提请校方注意并报告上级,以争取早日改造。我街道紧挨沣河,河中抽沙现象严重,造成好多危岸深潭。为此,他每隔十天半月就去沣河一趟,并且绘制了简单的地图,明显标注危险段域,提请广大师生防范。每到夏季,他就取来区教育局的活动展板,今年我校专制“防溺水”展板17块,逐校展示,并结合自己的考察实际,给同学们耐心讲解,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沣河的凶险性。

教育学生明白愚昧是危险的根源。高速公路、铁路从我们这里穿过。节假日里有个别同学攀扯公路防护网,还有个别同学在铁轨上用长铁钉辗小刀。他发现了这一情况后,及时制止,通知相关老师并告知家长,避免了危险情况的发生。为此他阅读交通规则和用电安全常识,整理了相关注意条款,提请各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向同学们讲解。让同学们明白,讲科学、用科学,才能保障自身安全。

他还注重教研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我乡网吧很多,规模小,都藏设在居民家中,学校很难监管。为此,他调查摸底,弄清各网吧的情况,和网吧主逐一商谈,拿出无自制能力上网学生的成绩变化,给身体造成了什么伤害,给家长又造成多少麻烦等证据。摆事实讲道理,说得网吧主心服口服,并保证再不会唯利是图,干出误人子弟的事来。在校内建立网络防火墙和上网时控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为了提高说服力,他对学生的上网情况、学习状况进行了相关调研。他发现有节制地上网,成绩不但不受影响,反而有所提高。反之则成绩和健康都受到很大影响。他还提请各校电脑房在节假日对学生们开放,并安排相关老师予以指导,使学生文明上网。

他的工作之所以富有成效,关键在于他凡事能以身作则,用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别人,激励别人。首先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理论功底深厚,说起话来有根有据,高屋建瓴,令人信服。其次他工作勤勉,态度谦和。就是建立学校周边精神病患者档案,提请监护人加强监管,严防他们进校滋事。此外,他还经常提醒同学们,要尊重残疾人,特别是不要招惹精神病人,以避免激怒他们。比如一次有位家长来校滋事,他马上迎上去拦住。在充分了解情况后,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矛盾很快化解掉了,这种胆略真令人钦佩。

三、重视实践,力求共建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他安排了多项实践演练。比如防地震演练。哪儿安全?怎样逃生?怎样防止踩踏?每次他都亲临现场,注意发现问题,并根据地形实际和学生行为习惯及时修改预案。此外、防溺水,如何做人工呼吸;防坏人,危急时刻如何逃生等,他都组织学生亲自演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求生本领。

在他的提议下,我乡每所小学都建立了若干个“学雷锋小组”。照顾孤寡老人,给留守儿童作家教,都是活动的内容。小到定期给老人剪指甲,洗头发,大到监护老人状况,他都提醒同学们注意。我乡苗驾小学二年级有位同学叫杨兰兰,平时和七十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在奶奶晚上突发脑溢血时,马上叫醒邻居,使老人得到了及时抢救,转危为安。这不能不说是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刘海卫同志的策划下,我校关工委重视“五老”队伍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抓好“五老”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离退休的老教师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有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时空优势。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过国家的发展,对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忠诚十分坚定,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心。我校关工委聘请退居二线的老校长、老教师深入学校督导检查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家庭有效的开展关爱下一代活动。许多退休教师经验丰富,他们经常到校与青年教师谈心,结合具体案例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工作。近几年来,学校工作围绕“为每一位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本着“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努力把学校做强,力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保证学校可持续、和谐发展。这中间,离不开老教师们对学校的献计献策。

2.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和谐社会

中心校郭校长亲自兼任“家长学校”校长,分管德育的领导主持家长学校的日常工作,整个领导班子人员包括德育分管领导、年级组长代表、家长代表等,配备齐全,落实岗位,责任明确,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坚持把家教指导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为了提高这项工作的实效,我校承办了多次家长会,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表彰会、青少年活动站校外活动展示会都吸纳家长参加。邀请中国关工委教研员张永顺教授作巡回报告、邀请金誉文化教育中心“家庭教育”巡讲团指导工作。

为了更好地与家长沟通,我们借助于网络通过校迅通和书面通知形式,将学生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将学校的政策及时向家长公布。比如乱花压岁钱,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等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突发问题能及时处理并由点及面展开教育。如结合季节肠道传染病,开展食品安全检查,怎样鉴别卫生食品,误食了怎样救治等。刘海卫同志注重在学校和家长中间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为教育教学工作建言献策,拾遗补缺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四、尽职尽责,常抓活动

1.教育局要求各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搭建引领师生成功的舞台,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

刘海卫同志就倡导“身边学雷锋”活动。各学校号召全体学生读《雷锋故事》和《雷锋日记》等。各中队举办“雷锋在我身边”朗诵会、故事会。由少先队和红十字组织“3.5雷锋精神践行”活动,80多名少先队员分两拨走向路边地头,捡拾在麦田里难以清扫的费塑料袋、果皮、纸屑等垃圾。3月12日下午,由少先队组织246名少先队员在灵——秦路,开展“爱绿护绿红领巾在行动”刷树活动。受到群众称赞!

又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书香校园悦读活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影评活动”,积极参加“金榜杯”全国书信大赛,积极参加“第八届书信文化活动”,都能积极参与按期交稿,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

2.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八大”的日子里,在全国少工委号召“学习英雄,树立理想,跟着党走,坚定信仰”的活动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3月底,我们灵沼街道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各种纪念活动:首先,我们复制DVD光盘发到各校,组织师生观看《党史教育专题片——革命烈士张周勤》,对全街道中小学师生进行一次党史教育;其次,通过校园广播、板报宣传,举办手抄报、班队会等形式,抒发“缅怀革命先烈,紧跟共产党走”的感恩之心。

张周勤烈士的后代、长安区退休干部张建国在家开办的“张周勤烈士事迹展览室”。去年清明节,我校已挂牌确认为:我校“德育教育活动基地”。在本地区各单位没有来祭扫以前,我校组织队员打扫陵园、洁净展室为清明节接待祭扫活动做好准备工作。铲除了陵园杂草、擦洗墓碑,打扫烈士事迹展室卫生、擦洗门窗、洁净玻璃。为烈士墓碑描新了“名垂青史”四个大字。使烈士陵园和烈士事迹展室真正成为圣洁之地。

多年来,我们都要举行祭扫活动。今年3月31日,我们灵沼街道中心校关工委、灵沼中学团委、灵沼街道少先队总部联合、由德育领导小组组织师生代表178人(列队徒步)前往4公里外的张周勤烈士陵园进行祭奠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旨在让全街道师生要时刻铭记张周勤烈士为解放祖国和民族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不辜负老前辈、革命英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向张周勤烈士学习,学习他顽强拼搏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由省教育厅引荐:2008年10月我们灵沼乡中心学校有幸和陕西省西安小学结为了城乡帮扶的对子。今年4月18日,我校第四次和西安小学联合开展“手拉手书信交友”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准备阶段,也就是一个月前,两校学生书信来往相互沟通。当天朋友见面、拎回家做客、在自己家的田野里,让朋友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享受生活的和谐与快乐。我们接待了西安小学的28位老师和330多名同学,城乡孩子“零距离”接触。使我们的同学学会了待人接物、使西安的同学更深入的体验农村与城市的差别,进一步感受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感谢党恩的情感。

4.金龙金穗金童乐,盛世盛夏盛节庆。我校迎来花团锦簇、彩球腾空、彩旗飞扬、师生欢聚的六一儿童节。

今年的“六一”,我校以全国少工委提出的“红领巾心向党——学先锋、找榜样、争四好。”为主题,以“感党恩欢度快乐童年,知师爱共享学习情趣。”为出发点,举办全街道“红领巾心向党”文艺汇演。汇演中我们编排了课本剧《雷锋》,课本剧《桥》,课本剧《美丽的小路》,童趣童乐、寓教于乐!

红红的彩旗飘起来,童年的梦想飞起来。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西安市委常委、长安区委书记吕健,区人大主任兰竹英等领导走上舞台。长安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慰问活动在此进行,领导把书籍文具和体育用品寄给了少先队员代表,更是把党的期望寄托到了少年儿童心上。

长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灵沼活动站舞蹈班的几个舞蹈登台展演: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祖国的花朵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舞蹈《茉莉花》,洁白的茉莉花情有独钟!小朋友们用他们美丽的舞姿给我校带来了《开门红》!!

(1)、灵沼街道中心学校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长安赛区优秀组织单位。

(2)、灵沼街道中心学校荣获西安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总而言之:多年来,我校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于2008至2009学荣获关心下一代工作区级先进集体。这与刘海卫同志尽职尽责分不开的,使得我校成绩时时有、荣誉处处新。他本人在2010年12月,被市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并授予“奖章”一枚。2011年7月,又被评为“灵沼街道优秀共产党员”。

多年来的工作历程证明,刘海卫同志始终都是以一种热情尽义务,无私做奉献的精神来工作的,为了工作多数时候自己都要贴上电话费、贴上私家车的油钱、但他毫无怨言。他说:“为了关爱青少年的成长,即使苦点、累点、花销点都无所谓,但我觉得,为党和人民能做点事,值得!”

刘海卫同志凭着几分热爱,几分执着,几分赤诚,得到了领导和广大家长的认可,但他却从不为这些荣誉和领导的认可而骄傲,因为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是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刘海卫同志先进事迹表明他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算得上是个品德优秀、工作能力极强的先进教育工作者。

长安区灵沼街道中心学校

文教党总支

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 第3篇

真心育人

1994年10月,从县人大副主任岗位上离休的刘永光,本应在家“安享晚年”,但他却出任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在他上任的头几天里,就深入到县城的几所中小学校,了解掌握学生的活动规律和特点,了解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和课外活动。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得知那些所谓的“丑小鸭”,大都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得法,或基础知识有缺漏,加之缺乏坚韧的毅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些情况,他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尖刻的批评和望子成龙的责骂,采取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做到对症下药,努力创造“丑小鸭”转化的良好条件。他引导全县的中小学校,开展“爱护丑小鸭”活动。建立“丑小鸭”帮教档案,成立了七百多个帮教小组,并制定了帮教责任制。在学校举行“我爱山河一日游”、“一日夏令营”、“缅怀英雄烈士入团(队)仪式”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激发了爱国热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心灵世界,唤起了心中的自信。往日纪律散漫的“丑小鸭”,再也不是恶作剧的表演者了。他们有的还光荣地加入共青团,有的登上了“三好学生”的领奖台。

为不断汲取的新的养分,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一个良师益友型的校外辅导员形象,刘老每年都要自费订阅近二十种的学习资料。四只大书橱装得满满的。他忘记自己是个年近七十的老人了,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大书橱底下一层,是一排码得整整齐齐的四十多本笔记。他从各种报刊上剪辑了二千多万字的资料,装订成厚厚的三十多本。他还以不知疲倦的拼命精神,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论文和论著。其中有一百多篇颇有学术价值的教育论文,在全国及省、市的报刊上发表。有的被编入全省高级中学政治教材,有的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由他负责主编的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内部双月刊《盼望》,到现在已整整出版了26期,每期不漏,共达五十多万字。正是刘老勤于动笔,勤于调研,勤于思考,抱着对学生们一片深沉的爱,才使一个个学生得以健康地成长。

在12年中,刘老每隔几天都要收到几封学生们写给他的信,每隔几天都要给学生们写回信。有一次,他一下子从县邮局买回了五百多个信封,一百多元钱的邮票,这确实让县邮局的女营业员为之咋舌。仅2005年,他就给学生们寄出信件六百多封。

他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到全县的中小学校向学生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2年来,他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的54个中学和中心小学,作各种报告达四百余场,听众达三十多万人次,把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情爱,撒遍了永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热心助学

1996年8月的一天,骄阳似火。下乡开展失学儿童情况调查的刘老,站在一幢低矮破旧的农舍前,脸上流下了一串串苦涩痛心的泪水……这是里田镇田味村小学失学儿童刘桂平的家。在半年前,刘桂平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留下刘桂平姐妹俩,与年老体弱的奶奶相依为命。一家三口挤在一间被柴烟熏得黑不溜秋的土砖矮房里,房顶破漏得有几处透光。一张同样是黑不溜秋的多处被老鼠咬啮成坑坑洼洼的旧式木床上,卷着两床破棉絮,床顶上摊着皱皱巴巴的塑料膜,显然是用来遮挡房顶漏下的雨水。当刘桂平听说刘老是来走访流失生时,刘桂平停住切猪草的手,从椅子上拿起皱巴巴的作业本,泪眼汪汪地说:“刘爷爷,作业我做了二遍了,可就是没法交给老师改。”刘老见到这情景,恰似那万根钢针刺在心窝!他一把将刘桂平揽在怀里,强忍着泪水,说:“刘桂平,别难过,没学费我出,没吃的我给,跟我上学去,好吗?”还有什么理由拒绝他的请求呢?刘桂平的奶奶不得不答应让这两个失学的孙女重新返校了。从此,刘老每个学期给刘桂平姐妹俩捐赠2000元,并通过里田镇党委,给她们免掉了每个学期的所有学费。刘老这颗助学的爱心让刘桂平姐妹俩重新扬起了学习的风帆,从小学二年级一直顺利地读到初中毕业。现在,刘桂平姐妹俩都在广州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这让刘老笑得舒展了额头上的皱纹,因有一种欣慰和幸福之情荡漾在他的心头。

1998年2月,刘老在高市乡南田村开展帮助失学儿童重新返校试点工作。为让全村的6名儿童重新返校读书,他跑遍了南田村的每一个自然村,每一道山沟,每一块田垅。一次找不来,找二次;二次找不来,找三次。有的甚至找了七八次。有一天,天下着寒冷的雨雪,他撑着伞,走了一家又一家,中午只吃了自己带来的半斤饼干,到天快黑的时候,他才开始往回走。在过一条小渠时,一脚踩空,跌倒在渠里。他左脚扭伤,全身衣服湿透了。当晚,他高烧39℃,伤口痛得一夜未合眼。村里的干部群众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清晨,他居然又站在南田村小学门口。这是因为南田村的失学儿童像一扇沉重的磨盘碾压在他的心头。喝茶,茶不香;吃饭,饭无味;睡觉,觉不安啊!他的助学爱心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赞扬和支持。乡村干部和热心的群众也都加入了寻访失学儿童重新返校上学的行列。爱心胜似父母心。在刘老的热心工作下,南田村的6名辍学儿童全部重返课堂了。在这不到半个月的寻访失学儿童的日子里,刘老在这陡峭的山路上行程达一百多里,脚都磨起了血泡。为防止全村的失学儿童又中途失学,他积极倡议筹办了全县第一个村级教育基金会。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群众踊跃捐资,就连在外地工作的本村人也纷纷献上一片爱心。该村有个在武汉工作的段庆楠先生,率先捐赠了3万元。在很短时间内,村教育基金会的金额就筹到了5万元。该村教育基金会成立8年以来,共救助了15名失学儿童。是啊,刘老为了温暖流失学生幼小孤独的心,他糅进了自己的多少心血,多少真情呀!

……

有人给刘老算了一笔账:在12年里,他为全县的26名失学中小学生共捐赠了十三万多元。还有为里田镇田味村小学修桥筑路、筹办南田村教育基金会、设立县兴华高中奖学金和为学生看病买药、购买学习用品、垫付学费、供食宿、购往返回程车费的费用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难道刘老很富裕吗?不是!相反,他很清贫。虽然六个子女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但去过他家的人无不为他家的“寒碜”而摇头,继而又钦佩地点头。在一套五十多平方米的公房里,除一台又老又旧的彩电外,再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他和自己的再婚妻子相依为命,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每天只炒两碗菜,吃两餐,早餐每人只吃碗面条或几个包子。有时夫妻俩一起外出下乡回到家里,往往是冲一包方便面或吃几块蛋糕充饥。他对学生说:“我宁可过得更苦一些,也不愿意看到你们失学。”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怎能不在这朴实无华的心声中得到升华呢?

刘老关心下一代的先进事迹,就像三湾红枫那样,随便看哪叶,哪叶都是金灿灿的。因为篇幅所限,许多感人的事迹,在此已无法一一记述了。但我相信,通过刘老这几个工作的片断,大家肯定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以踏踏实实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党旗下的誓言,为自己的事业无私地奉献着,人生的花季并不仅仅在青春年华。

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 第4篇

事迹材料范文: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是由中国(fanwenz.com)为您精心收集,希望这篇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的正文:

7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

红烛生辉耀少年----记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傅启商

红烛,燃烧自己在所不惜,照亮他人不遗余力,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一心只为奉献。其精神一直为人们所赞颂,所景仰。

他,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红烛”,静静地燃烧着,激情地释放着光和热„„深深地影响了一批人,也深深地感染了一批人。

他是一名地下党员,长沙解放、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职位上离休后,一头扎进关心下一代事业。这一干就是20年!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20年毫无报酬的无私付出,20年持之以恒的艰辛探索,20年全神贯注的忘我投入,他用责任和大爱书写精彩的晚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组织的充分肯定,21次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长沙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十佳五老’”、“长沙市五好老干部”、“长沙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在他的身上发出闪耀的光芒。

他就是长沙市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傅启商。

孩子们说:“村风一村60栋关协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快乐的驿站”

东风一村60栋,是长沙市委组织部干部职工宿舍。1998年,市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傅启商在这里种下了自己的“试验田”,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楼栋关心下一代协会。“办楼栋关协,就是为了使我们市关工委的工作部署能够迅速得到落实,给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树立一个样板。只有我们扎扎实实做给大家看,大家才会跟着市关工委来干。”直率的话语,流露出傅启商当年的那份自信,现在成功后的那份喜悦,更体现出一名老党员时刻注意发挥表率作用的党性意识。

当时,没有场地,他就把自家的客厅让出来作青少年活动室;缺乏设备,他就把自己的电视机、桌椅搬过去;缺少经费,他自己掏钱购买了照相机、摄像机、电脑和打印设备,抱着能省则省的原则让老伴学会打字来编印楼栋关协简报,自己则学习并负责摄影及制作。同时,充分利用楼道空隙,办起了“两栏一表”:宣传栏、才艺展示栏和好人好事登记表。对于自己的这份投入,傅启商说起来轻描淡写:“和我们共产党员当年提着脑袋干革命相比,现在敞开口袋为孩子们做点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在他心中,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他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快乐所在,要倾注一片爱心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带。

为了争取组织部领导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支持,他总是在组织部新领导到任时,及时把关协工作的资料托人放到他们的办公桌上。他每年都要主动邀请部领导参加几次孩子们的重大活动,虽然邀请的领导不少曾是他的下级,但他总是放得下“架子”,亲自登门汇报,亲自为昔日的老部下写好讲话稿,甚至主持词。他对孩子的这份情、这种爱,深深地打动了组织部领导。几位部领导纷纷主动让出自己的车库,为孩子们建立了“活动室”、“图书室”、“文娱室”,并且表态:“对孩子们的事我们一定有求必应,不求也应,还要做到一呼百应。”

许多同志充满敬佩地说:“如果说孩子们是朵花,那么傅老就是用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来浇灌和感化这朵花。”一个小小的楼栋,50多本厚厚的关协档案,承载了傅启商的付出和探索,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启迪着孩子们的思想,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他牵头从事楼栋关协工作的8年,组织了报告会、座谈会、参观、演讲、征文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等219次,年均27次,办《关协简报》80期,出宣传栏52期。楼栋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月月有小结、年终有总结、会议有记录、活动有方案。这些工作,傅启商既是策划者,又是实施者,其中的艰辛他不愿谈起,但每当说起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时,他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一位女孩毕业后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教师。谈起没有接受正规师范教育而能够走上讲台,她的家长充满感激地说:“因为从小傅爷爷就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才艺展示的舞台,提供了一个语言表达的讲台,使他们比同龄人多了许多锻炼的机会,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许多小朋友都记得,小时候是傅爷爷每天早晨带着他们一群小孩跑完步后,还自己掏钱给他们买早餐。

楼栋里有几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傅爷爷对他们特别关注,每次组织活动,都亲自与他们的家长联系,一定要他们参加,外出参观就安排他们当队长,举旗帜,关注他们每一点好的表现,为他们鼓掌,当众表扬。他们做错了事,总是带到身边耐心讲道理,从不状告家长压他们,在这个集体中只有表扬,没有处罚,只有诱导,没有歧视。他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现在这些孩子长大了,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以优异成绩跨入了大学,他们都很优秀。

组织部楼栋是个温馨的大家庭。谁是哪家的孩子,傅启商不仅都记得,而且每个孩子的特点,他都了然于胸,娓娓道来。每个孩子每次活动时的照片,他都好好地保存着,成为孩子们金色童年的珍贵回忆。他和小孩子一起开展活动的影集有18本,亲自摄制光盘43张。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尽管年龄上有点差距,但近几年每年都要组织一次聚会,回味起那段时光,他们共同的感慨是:“村风一村60栋关协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快乐的驿站。”

市委组织部楼栋关协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为长沙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向纵深发展探索了道路,创造了经验。在它的示范带动下,长沙市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楼栋关心下一代组织达5868个。中国关工委副主任闵振环来组织部楼栋关协视察后说:“这里真正实现了文明与和谐,你们的经验和事迹值得向全国推介。”

市关工委主任张贤遵说:“20年如一日,他做关心下一代工作始终是全心全意,尽心尽力,亲力亲为,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种精神。”

傅启商是个十分注重工作实效的人。“做关心下一代工作,要象针挑土样一点一点的积累,若稍有懈怠,工作滑下去就会象水推沙那样快。”他语重心长地说,“关心下一代协会不是寒暑假协会,活动要常抓不懈;关心下一代协会不是小朋友协会,35岁以下年轻人的工作也要做。”他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和培育了一批热心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积极分子,把他们确定为自己的工作联系点。市关工委下发的文件、作出的工作部署、印发的工作动态,他的33个基层联系点都能在两三天内通过邮寄收到,这样省略了层层传达的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了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良好效果。有时,遇到市关工委对重大活动的部署,他还嫌邮寄的速度太慢,索性叫上自己女儿家的私车,33个基层联系点挨家挨户送资料。

由于市关工委办公室人手紧张而又任务繁重,每编发一期工作简报,从采访到印刷出来大概要半个月时间。他认为这在推动工作方面的时效性不够强,力度太有限。于是,他就用手机短信的形式编发快讯,群发给下级关工委和基层联系

点,使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其他单位工作动态,以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现在,因为关心下一代事业,傅启商需要联系的人越来越多,朋友也越来越多,今年80岁的他,手机中存储的联系人多达700多个,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快八十岁的老人家,抓起工作来没日没夜,精力怎么那么旺盛。他总是笑着说:“我有自己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做关心下一代工作,越做越年轻,越做越快乐。”去年初,市关工委决定开展“学英模,读好书,树美德,做新人”主题教育。那时离春节不到三天,对于已经离退休的老同志来说,完全可以好好地休息。他根据关工委研究,认为对长沙青少年来说,身边的袁隆平是一座精神富矿。于是当天晚上他就和芙蓉区联系,第二天一大早赶到芙蓉区,希望他们编写一本有关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书籍供青少年学习。此事得到芙蓉区关工委主任刘海斌和副主任李剑霞的支持。他们夜以继日,认真做好《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一书的栏目策划、稿件审改、封面设计、排版校对工作。在他和芙蓉区的共同努力下,这本读本如期发到了青少年手中,给他们送上了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

傅启商是位党性特强但又个性鲜明的人,他常说:“只要是为党工作,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办不成事的人”。组织工作经验使傅启商深深地懂得“一号老头(太)”的重要性。2008年初,李海根由于年迈体衰请求辞去天心区关工委主任。傅启商打听到该区原人大主任李子玲刚刚退居二线,工作很敬业、综合素质高、各方面反映好,是个十分合适的人选。经市关工委领导集体研究后,傅启商和张贤遵多次找区委领导,尽管区委原来对李子玲另有重用,但经他们力争,最终得到区委支持。他们立即到李子玲家登门求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子玲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而欣然上任。象这样三顾茅庐的故事还有很多,他先后还请出了粟福溪、黎君正、魏源诚、李仲文等老同志。

现在,长沙市关心下一代事业蓬勃发展,覆盖面越来越宽,精耕程度越来越深,影响力越来越大。2009年11月26日,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进社区、赴农村,兴致勃勃地考察后说:“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很扎实,很出色!”

市关工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他把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同志当成亲人来关心。”

只要和傅启商共过事的同志都会说,他如一缕缕温暖的春风,令人心旷神怡,如一股股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20年来,他每年都坚持和老伴亲自到市关工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家中走访慰问,感谢家属们的支持,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尽力与各方联系,为他们办点实事,排忧解难。每次外出,他不顾舟车劳顿,都要给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带上一些纪念品。他常说:“我们有幸在一起共事,我们就是一家人,关工委应该就是一个温馨的家。”

市关工委办公室司机小张,爱人下岗,小孩正在上学,加之双方父母都体弱多病,家庭经济来源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得比较艰辛。这些年,傅启商每年都给他有力资助,时常鼓励他,并表态有生之年将永远关心他、帮助他。办公室小罗、小曾调进来时,手续难以及时办好。他得知后,亲自跑到有关部门负责人家中协调。办公室小唐家住宁乡,从小就是孤儿,刚调进来时睡在办公室,他赶紧叫司机送来一张床,并经常给予生活扶助。办公室小周家住望城,去年进市关工委时,傅启商和他第一次谈话就问住宿问题打算怎么办?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将女儿的一间出租房供他住宿,并要求女儿只象征性地收点房租。

打开关工委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手机,就可以看出傅启商对人的关心是全方位的。<莲~山课件>“人不要试图给生命增加时间,而是要给时间以生命力;人可

以因梦想而忙碌,却不能因忙碌而失去梦想;如果一个人不知其人生航程的驶向,那么来自任何方向的风都不会是顺风的。”这些充满哲理的短信,是成功人生的一种感悟,傅启商几乎每周要发一条给他们。这对于这些年轻人如何学会为人、处事,无疑是最好的教材,使他们在困难时树立了信心,在迷茫时找到了方向,在顺利时保持了清醒,年轻人尊称他为“思想导师”。

傅启商有时也喜欢搞“双重标准”。比如,他的基层联系点,他总是隔三差五就要登门拜访或电话联系,嘘寒问暖,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把保持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量力而行发挥作用。可落实他自己身上,工作永远是第一,其他都不重要。还有,只要他知道哪位关工委老领导做寿、庆典或生病住院,他都要亲自上门,但他自己至今还没有做过寿、搞过庆典,老伴去年动手术住院好些日子,别人都不知道。这还真难以让人接爱!

有人说,傅启商如同一块磁铁,吸引了很多人,也感化了很多人。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谢志规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东风一村做点小生意。傅启商把他纳入了关协工作对象,和楼栋里的年轻人一样同等对待,他也把关协当成自己的家,凡是关协搞活动,他必参加。渐渐地这位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他仿佛不是在那里做生意,而是在那里做好事。哪家灯不亮了,厕所堵了,门锁坏了,他随喊随到,直到搞好为止。大家都说他是楼栋里的“110”,家里挂着的“学雷锋先进个人”的牌匾格外耀眼。我想,这就是“红烛”的效应吧!

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第5篇

一、对关工委工作非常关心,积极支持

1、求真务实,深入调研

刘少华同志在接手关工委工作以后,在党镇会仪上多次倡导研究关工委工作,他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以及各级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文件,尤其注意对关心下一代方面知识的学习,经常阅读关工委工作杂志,撰写读书笔记。另外,他还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加强工作调研,他经常深入学校、基层,深入到家长和青少年中间,全面了解我镇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生活和学习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并组织教育、妇联、共青团、民政等相关部门人员座谈,共同探讨有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问题,不断积累和总结新形势下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举措和新办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深入地调研,进一步增强了他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有效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明确工作主体,围绕居委会“五老”的这一资源,积极参与关工委活动。

在居委会组建了居委会“五老”工作队伍和居委会志愿者队伍。抓好青少年德育宣讲、老少结对促帮教、以老带新谋发展等工作载体,形成关工委组织队伍、制度保障、服务成效的规范管理,使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实到位、作用到位、效果到位,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老同志参与其间,为发挥“五老”人员的余热提供了一个舞台,为发挥“五老”人员的优势提供了一个阵地。毓德铺居委会 “五老”队伍广泛活跃在各个街道,为关心下一代工作默默奉献着光和热。

二、甘于奉献,在困难帮扶上积极带头,做到实处

为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到实处,他组织镇大学生村干部成立了“关爱活动小组”,利用周末、节假日及寒暑假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今年“六一儿童节”,镇关工委组织联系辖区派出所、综治办、禁毒办等部门在毓德铺镇小小学举办“法在身边、珍惜生命”为内容丰富的法律讲座,提高了青少年的法意识,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同时,他非常关心贫困学生,每学期开学初,他都亲自到学校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并送去书包、文具、食品等学习用品和爱心助学金,解决部分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他先后为4户居民向民政局申请了低保救济金,为8名学生向民政部门申报困难学生读书补助,本人更是资助学生,永固读初中的游帅每年获得捐物资助1000元,相公山读小学的张瑞,每年获得捐物500元,所做的一切都为了使他们都能安心学习。为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落到了实处,他组织建立“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爱心基金,为了筹措捐物经常东奔西跑。所得捐物,由他带领的关爱活动小组以各种形式发放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手中,给他们留下的是实实在在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三、牢记宗旨,服务全局

他常说:在其位,谋其职;一个人要凭良心做事。刘少华同志既是镇关工委主任,又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很多时候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但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心态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利用业余时间或休息日加班加点,努力把各方面工作都做的更好。他忠诚于党的事业,是党建工作的骨干,通过深入调查,建言献策,为毓德铺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优秀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和形象。

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 第6篇

2、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奖励大会。对学校关工委工作先进小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3、制定教育系统关工委督导评估及考评办法,每年进行一次督导评估。

开创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 第7篇

关爱特殊群体,滋养留守学生受伤的心灵。宣恩县有14656名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县学生的40.99%。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和呵护,他们长期处在亲情缺失和管理真空之中。县教育局关工委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关心帮助“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宝塔小学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袋”,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健康状况和家长来信、电话记录等。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乘留守孩子的父母回乡之际,学校见缝插针召开家长会,把孩子们的成长记录展示给在外打工的父母,让他们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成长情况;沙道沟镇中心小学为留守学生免费开通亲情电话和QQ视频,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椒园镇初级中学聘请县妇联、县文化馆等单位的干部为校外辅导员,设立留守孩子“心里咨询室”, 开展“拒绝网吧,健康成才”“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千人签名以及“我留守 我成长 我快乐”等主题教育活动。2016年5月13日,珠山镇和平中小学“留守乐园”开园,各行业及社会爱心人士现场捐赠资金26万多元。节假日期间,“留守乐园”免费照顾孩子们学习、生活,并安排老师和志愿者陪伴他们,义务辅导他们的学习,为他们开放电脑室,带领他们外出郊游,与他们一起学习、娱乐、劳动,给孩子们营造“家”的温暖。

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宣恩县教育局紧紧围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主题,联合县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组织开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组织“五老”进学校对广大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家乡、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校外素质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五老”人才丰富的优勢, 开办假日学校,举办书法特长辅导班,免费为学生上书法课;利用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有效形式,进一步总结推广全县家庭教育典型经验, 努力提高家长素质。今年上半年,宣恩县关工委在县民族实验中学举行了“五老讲故事”报告会,退休教师康心一作了《我的这一生》的演讲,他以自己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如何消除职业倦怠、如何珍视与同事相处、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成就教师事业、如何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故事,与会师生无不被这位80岁高龄的老教师朴实而有深度的故事感动着、激励着。2015年以来,县教育局、县关工委组织“五老”宣讲报告会十余次,惠及青少年近3万人次,进一步营造了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 第8篇

乐于奉献 无私付出

——记张峰同志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事迹

张峰,男,37岁,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1年参加工作,1997年由老干部局调入关工委办公室,担任秘书、副秘书长;2005年任红安县委老干部局工会主席,兼任县关工委秘书长。

张峰同志勤于学习,乐于奉献,脚踏实地,有较高的事业心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有甘于寂寞、甘于清苦、甘于奉献的精神,默默无闻地为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青春,多次被市、县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

多年来,虽然担负着县关工委与各单位部门的上下协调、联络的工作,但他始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和关工委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养,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从不以权谋私;密切联系群众,为人真诚、正直,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作风民主,胸怀坦荡,平易近人,在群众中威信高。

二、尽职尽责,强化管理

张峰同志在关工委任职期间,能做到爱岗敬业,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抓好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始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尽职尽责地履行组织赋予的使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有力地促使红安关心下一代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健全关工委机构。县关工委成立以后,组织机构还不是很健全、人财物方面也有困难,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必须争取重视和支持。张峰同志在争取老干部局、关工委老领导支持的同时,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情况,争取重视。现在,县委每年都要安排专门时间听取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指导和部署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形成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特事特办、财政经费列入预算、大型活动经费另行追加预算的会议决议。结合实际,县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机构的通知》。目前,全县有各级关工组织128个,其中县直99个,乡镇(场)12个,村级17个,组织成员1526人,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近6000余人,县关工委办公经费由1万增加到3万元。

二是加强德育教育,树立健康形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张峰同志充分认识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做好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他先后会同教育局、团县委、文化局、公安局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县城中学生 “迎奥运”万米长跑活动,3000多名师生参加了活动; “汶川地震”捐款活动,捐款6万多元;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县城各中小学万余人参加了告别网吧签字仪式,1000余名青少年代表宣誓;组织县城各学校开展 “改革开发30周年来的身边变化”演讲比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巡回报告团”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了健康向上、发奋图强、明荣知耻的精神面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是不辞辛劳,深入基层调研。为深入了解全县各级各部门关工委(小组)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检查县关工委安排布置工作任务,县关工委以“走出去”工作方式深入各部门、乡(镇)、村(社区)、学校等地检查调研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去年7、8月期间,他与关工委老领导一起,围绕基层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难点问题和贯彻落实情况,分别对全县11个乡镇场、45个县直单位进行了摸底调研,全面了解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连续13天的调研过程中,他既要与部门乡镇联络协调,整理会议资料、做好会议记录、梳理建议类别,还要注意老领导的身体情况和健康状况;既要把工作做好做实,还要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达到工作既是一次检查指导,更是一次促进和提高。面对工作压力,张峰同志很坦然,“有压力才有动力,能为青少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觉挺好的”,他是如是说的,也是如是做的。他每到一处都要求节俭接待,尽量不给各部门增添麻烦和负担,在与关工委成员座谈中,对各部门关工委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对好的工作经验、作法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

四是加强安全管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工作重于泰山,这是全县所有人都不敢放松的一件大事。几年来,张峰同志积极协同配合县综治委、县教育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大力整治校园及学校周边治安秩序,为学校保驾护航,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五是关爱留守儿童,助其健康成长。张峰同志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贫困生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尽管有的孩子很独立,还能照顾年迈爷爷奶奶,但在心理上精神上他们还是需要外界的关心和关爱。他多次组织协调宣传部、老干部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对贫困学生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他们添置了新衣服,资助生活费,帮他们解决了近几个学期的书杂费,使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享受着上学的乐趣和权力。

张峰同志凭着几分热爱,几分执着,几分赤诚,得到了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但他却从不为这些荣誉和领导的认可而骄傲,因为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是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张峰同志先进事迹表明他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是个品德和工作能力一流的优秀人才。

残联关心下一代个人先进事迹 第9篇

分享

创新

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

5月21日清晨5点多,71岁高龄的王辅成老人已经起床备课了。今天,他要给来天津师范大学参加“体验大学一课活动”的嘉陵北里社区小学生们讲讲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原定9时开讲,7时多,王辅成老人已经乘公交车到了校园。

“孩子们,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十个小故事。讲故事之前呢,我要先拿出1500元钱来资助你们更好地学习。”开讲之前,王辅成老人就如此表示。听课的31名学生大多是农民工的子女,家庭不富裕。王辅成走下讲台,把钱交给带队老师嘉陵北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刘芳女士,年近六旬的她也曾是他的学生。

前,王辅成退休了。之后,“三观”讲台就是他的人生舞台。来,他每年捐赠的钱都超过1万元。他的课从来不计报酬,请他去讲课的单位都知道这个倔强的老人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站着讲、脱稿讲、不计报酬讲„„还是有单位坚持给讲课费,王辅成老人会攒下来,一旦攒到1000元,他就立即捐出,正似他在5月21日所做的那样,来他已捐出10多万元。

他并不富裕。他和爱人至今还住在只有38平方米的老式单元房里,出行从来都是坐公交车,绝不让邀请单位来接。曾经做机关主管分房工作的他,把房子分给了所有人,但是惟独没有他自己。改善的机会一直有,只要他提出要求,但他从来没有提出过。问他为何,这位消瘦的老人说,自己年纪一大把了,让年轻人改善吧,他们的路还很长,待遇好一点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工作。

这堂课的10个小故事,他从长征讲到新四军,从古希腊哲学家讲到俄罗斯的宇航员,从忠诚于祖国的肖邦到美国决不说谎的小男孩,再到战国的卞和,纵贯古今,勾连中外,游刃有余。这是他数十年积累的结果,就在早晨来之前,他还为了找寻两个少年英雄的事迹,翻了半个多小时的资料。

听过“三观”课的人都觉得他能把理论性如此之强甚至带有一定说教的内容,讲得如此生动有趣且活灵活现实属不易,时常有听过课的人再打电话和他聊聊,课后总有人舍不得走与他再谈一会儿,常有人问“你下次在哪儿讲”,好再听一次„„一些听过他课的人,曾对他说,你的演讲改变了自己的后半生。5年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女生在他正在台上讲课时跑上台热情地拥抱他;去年,天津工业大学一个男生听完课后,在送他到门口时,紧紧地抱住他„„每想起这

免费

分享

创新

些,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眼里总会闪着光芒。·

当过市环卫局副局长,获得过市级劳模的荣誉,来,王辅成老人的足迹遍及市内各区和市郊五县,无论是大中小学还是街道抑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留下了他讲“三观”的足迹。他的课也越讲越受欢迎,原打算到70岁就不讲的他,如今欲止不得,问他什么时候不再讲课,他回答:“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讲。如果有一天我倒在了‘三观’讲台上,那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关心下一代先进事迹 第10篇

事 迹 材 料

自动请缨 承担重担

太平初级中学是一所边远的农村初中,条件极其艰苦,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存在生活不能自理,心理承受力差,性格内向、孤僻,行为习惯差等问题。2006年,太平初中七年级3班的留守儿童达75%。“谁来担任班主任?”这个问题,让校长头疼不已。这个时候,范道林老师主动请缨,要求当这个班的班主任。

校长回忆当时的情景:“当时我也很犹豫,那年,范道林老师已经年过半百,教学经验丰富,但年龄大了,他能承担如此重任,照顾好留守儿童吗?”正当校长犹豫不决的时候,范道林老师诚恳的找到了校长,表示他不敢保证能做到最优秀,但他会用他的全部精力,照顾好学生。正是范道林老师恳切的话语感动了校长,校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范道林便走上了关爱留守儿童之路。

摸清情况 建立档案

在范道林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留守儿童”档案,这本档案放在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一有空时,就会拿来翻一翻。范道林老师告诉我们,留守儿童数量很多,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不可能清清楚楚的记得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了这本档案,他就可以掌握留守儿童的全部信息。在档案上,除了罗列着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情况以外,还清晰的注明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如父母皆不在家的,单亲在家的,平时表现好的,平时提问多的,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现在的监护人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本留守儿童档案,范道林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才能得心应手、面面俱到。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范道林对这一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他用平日点点滴滴的爱,聚沙成塔,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心理辅导 爱心滋润

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每个星期天范道林都会去家访,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帮助。现在,孩子们的心情开朗起来了,性格活泼起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们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天天健康地成长。范道林班上,有一个叫任浩伟的学生,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与家里联系,更不用说在生活关心孩子了,孩子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性格极其暴躁、孤僻、自私,很难和同学相处。为了了解任浩伟的情况,范道林首先想到家访,当看到任浩伟家破落不堪的土墙房子时,范道林老师的心被触动了,这哪里是家啊!从此,他更加关爱这个经常饱一顿饿一顿的孩子。主动和任浩伟谈心,帮其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并教育他要孝敬老人,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多为别人着想,宽容待人,经过数次的心灵沟通后,任浩伟变了,能和同学一起聊天开玩笑了。范道林老师说,其实对留守儿童心理的辅导,比学习上的辅导更为重要,要诚恳的对待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到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这才最为重要。

人文关怀 让留守儿童以校为家

清明节前夕范道林老师组织留守儿童学生代表到革命烈士墓地敬献花圈,向学生讲解红军烈士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一次学校举办的主题活动中,范道林老师和孩子们厮守在一起寸步不离,关工委几位老同志感叹道:“有这样的班主任,我们的留守儿童就不会寂寞了,学校就是家啊!”

我校的其他教师说,范道林老师每天从早到晚都关心着孩子们的生活,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普遍不好,范道林对学生的各方面管理得井井有条,指导学生打扫清洁,摆放物品等,甚至拿自己的衣服给学生穿。冬天,衣服不易干,范道林就把学生的衣服拿回自己家里脱水;夏天,天气热,范道林就自己掏钱买空气清新剂,净化班级空气„„

教坛耕耘五十载 志在关心下一代 第11篇

扎根山区艰苦教学

张传桢出生于白石水武装起义的策源地——浦北县大成镇,1959年7月考上广东省湛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7月毕业后,到钦州市钦南区那彭公社中心小学任教。当时的那彭是比较偏远的山区,不通电,不通班车,张传桢自己骑着自行车到了学校。到学校后,校长问他想教哪个年级?张传桢乐呵呵地说:“服从分配,最好从一年级教起。”校长觉得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是张传桢认为自己要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做起。他果真从一年级一直教到三年级。他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班级管理井井有条,教学成绩优异,屡次得到学校表扬。

1965年秋,那彭镇成立了农业中学,但是缺乏初中教师。组织安排张传桢去农业中学任教,于是张传桢欣然地接受了组织安排,去农中担任了文、理科主要课程的授课老师。虽然工资和待遇没有得到提高,但他还是无怨无悔地积极工作。

当时那彭各村校的教师们特别是民办教师都有回家食宿的习惯。为了加强对各村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必须有人常住学校。作为骨干教师的张传桢,无论被分配到哪个中心校或分校,条件如何艰苦,他都坚持住校,配合学校管理工作。从1966年秋至1980年,10多年里,他先后被调到那勉、后立、英学、担寮、坡朗坪等乡村小学或分校,一干就是14年。山区生活艰苦,他和妻子到山上拾柴火,到远处挑水。每次到镇上开会或到学生家进行家访,他都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过小溪,爬独木桥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4年来,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教学成绩,多次获评为那彭镇优秀教师、先进教师,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多次获得优秀教学成绩奖、先进班级奖,多次在镇、县教育表彰大会上受表彰。

1980年秋,因教学成绩突出,他被调到国营丽光华侨农场中学任教。在教学中,他积极负责,教学成绩显著。教学之余,他勤于反思,乐于写稿,多次向各类杂志、报纸投稿并发表,还组织学生办广播站,出版墙报、校刊,很快获得中学高级职称,并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因为积极投稿,他还获得钦州市广播电台先进通讯员称号。

退休后继续发挥光与热

1999年3月,张传桢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后的他“不甘寂寞”,继续在国营丽光华侨农场中学协助主持广播站、校刊工作,指导学生写广播稿,还以长征精神系列题材到山区各小学宣讲革命故事,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道德修养继续发挥光和热。

就在退休那一年,张传桢在《人民日报》看到了《抗洪抢险英雄李向群》的英雄事迹,深受鼓舞,撰写了宣讲稿。随后,他深入农场附近的几所小学作了8场演讲,让1500多名小学生了解了李向群这位年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抗洪抢险中的英勇事迹。

张传桢的宣讲活动得到了各学校师生、当地群众的支持和赞扬。首次宣讲成功后,他信心倍增,立志要把爱国主义宣讲教育进行下去。于是,他来到钦南区委宣传部、教育局,向领导汇报了宣讲情况,并提出到山区小学宣讲革命故事的请求,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领导写了介绍信让他到边远山区乡镇各中小学校进行宣讲。

时值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经过充分的准备,张传桢戴上草笠,背着水壶挂包,穿上解放鞋,骑着自行车,回到了曾经工作多年的那彭镇山区各小学,开始了为期几个月的长征故事宣讲之路。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来回奔波,单是步行就达200多千米,骑自行车走过的路程更不用说了。这对于一位已退休的老人来说,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长征。他为10多所学校5000多名学生讲述了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原、冲破乌江天险、飞夺泸定桥、冲破腊子口和强渡大渡河等革命故事。山区里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深受鼓舞,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张传桢的宣讲事迹先后被《钦州日报》《钦州晚报》以《以长征精神宣讲长征故事》和《“故事大王”张传桢》为题进行了报道。

2008年秋,张传桢离开丽光华侨农场,到钦州城区与子女一起居住。钦州市钦南区关工委领导得知此事,很快就安排他接管钦州市钦南区文昌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工作,让他协助社区干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在文昌社区管辖范围内,有2所中学、2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共有青少年学生约8000多人。文昌社区位于钦江沿岸,每到寒、暑假,许多青少年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常偷偷下河游泳,因此曾发生溺水事故。自2009年张传桢接管活动中心后,他深入街道、社区挨家逐户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留守儿童等对象的基本情况,并把情况登记造册,平时常与孩子交流、谈心。每次快到寒、暑假前,他积极配合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

为了让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得到照顾和关怀,张传桢在文昌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持开办了免费培训班,开设语文、数学、英雄、唱歌、绘画、舞蹈等课程。每次寒、暑假前,他都异常忙碌,因为他既要联系钦州学院等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活动中心支教,又要发通知到各校,让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了解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还要登记参加培训的学生的情况。张传桢也给学生上辅导课,负责《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免费培训班连续开办了多年,深受学生、家长欢迎,每期参加人数约为100人。张传桢身兼多“职”,既是活动中心的“校长主任”,又是负责课程教学的老师,他整天在社区里忙上忙下,文昌社区成了他的家。他关心下一代的精神令人感动,其事迹被钦州市电台、报纸报道。2010年,他被评为全国关工委先进个人。

张传桢处处关心集体,关爱他人。从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他经常从有限的收入中挤出一些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继续上学,还给学校捐赠了各类书籍,给五保户、贫困农民送被铺、蚊帐、衣服等生活用品,几十年来约捐款8万多元。

张传桢的好思想好品德远近闻名,他成为了教师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教育了自己的孩子,3名子女大学毕业后分别在钦州学院、广西大学、钦州英华学校任教,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张传桢今年已经74岁了,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忙前忙后,奉献余热。在他从教50年的座谈会上,钦州市钦南区文昌社区的干部、群众,钦南区关工委领导都热情地赞扬了他热爱教育、助人为乐、关心下一代的品质,他激动地表示:“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不会停止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我会继续做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责编 秦越霞)

在张传桢从教50周年座谈会上,钦南区老干部协会会长、钦南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颜昌德(站立左一)给张传桢(站立右一)颁奖。

上一篇:高中摘抄名人名言下一篇:说家风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