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

2024-08-17

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精选6篇)

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 第1篇

先进制造技术与高端制造的结合

一、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AMT)是以人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的,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地吸收机械、信息、材料、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及现代系统管理技术等方面最新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及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敏捷制造,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前沿制造技术的总称。

二、高端制造

“高端制造”即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高,以及产业控制力较高、带动力较强的特点。发展高端制造业,重点是装备制造业,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基本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制造业中利润空间最大的部分也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代表着整个制造业的走向,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其中包括重型机械、船舶、飞机、发电设备、大型锅炉、冶金机械、矿山机械、专用设备等大型装备生产厂家。

三、高端制造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

由于“高端制造”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涉及到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都与先进制造技术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风机装备、核电装备、冶金设备、环保装备、电子设备都属于高端制造的范畴,而这些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都离不开先进制造技术。高端制造业的高端部分离不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进步的前提,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各个行业的产业升级、生产能力提高。

高端制造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高端制造与先进制造主体技术群的完美结合,由于新产品开发生产费用、产品质量以及新产品上市时间与产品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制造工程设计技术、物料处理方法和设备技术、现代制造系统管理技术和提供理论基础的支撑技术。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计算机辅助产品开发与设计。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并行工程(CE)等;(2)计算机辅助制造与各种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例如: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检测(C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控技术(NC/CNC)、柔性制造系统(FMS)、成组技术(GT)、虚拟制造(VM)、绿色制造(GM)等;(3)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任务和各种制造资源合理组织与调配的各种管理技术。例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工业工程(IE)、办公自动化(OA)、条形码技术(BCT)、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商务(EC)、客户关系管理(CRM)、(SCM)供应链管理等。

二、高端制造与先进制造支撑技术群的结合

先进制造支撑技术群是指支持设计和制造工艺两方面取得进步的基础性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和框架、机床和工具技术、传感器和控制技术;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研发难度大、工艺复杂,攻克这些核心技术必须要依靠和运用先进制造支撑技术群,集聚了大批研发人员进行自主创新,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带动研发设计能力和后端营销服务能力提升,推动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

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是高端制造的最新发展阶段,是面向21世纪的高端制造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保证,是与人类社会一起动态发展的,因此,高端制造必然也将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总之,高端制造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市场全球化的需要。高端制造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又是高端制造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二者的完美结合也是绿色制造、循环制造的重要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重视二者的结合。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领域,要针对生物、节能环保、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分、材料、力学性能等精密仪器仪表和科学仪器及环境、安全和国防特种检测仪器。

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领域,要重点发展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等。

在智能专用装备领域,要重点发展新一代大型电力和电网装备,机器人产业,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以及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等。

此外,还要以大飞机、支线飞机及通用飞机为应用对象,采用飞机制造、机床制造和材料生产企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复合材料制备装备、自动辅带/辅丝设备、构件加工机床、超声加工/高压水切割设备等。

孙文胜:高端制造

http:/// 作者:孙文胜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1日 13:17

申银证券在对明年展望中看好高端制造业,这个方向我十分赞成。什么是高端制造业?就是有很高技术、资金门槛的制造业,别人很难突破,很难掌握,竞争者很少,毛利较高,这样的行业。比如商用飞机发动机,全世界只有英国、美国、法国能够完全掌握生产技术,俄罗斯都不行,军用可以,商用不行,所以我们看到俄制客机在全世界事故率很高,很难卖到国际。加拿大、巴西、印尼都发展过民用航空工业,都不太成功,发动机技术不足是重要的原因;比如汽车自动变速箱,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是不能生产自动变速箱,最近的新闻是奇瑞年底量产6AT手自一体变速箱,从立项到量产前后8年,主要的技术来自澳大利亚一家独立自动变速箱生产企业,从中挖了一个华人专家团队,在这个基础上又研制了几年。这家企业最后被吉利汽车收购,吉利不久也将资产自动变速箱。如果不是这家独立自动变速箱生产企业经营困难,中国白手起家突破这项生产技术还不知要多少年;比如我们在《自古山东出好汉》一文中给大家介绍的全氟离子膜生产技术,山东东岳集团研发团队用了8年研发终于取得突破,最近公司股价变现非常抢眼2个月时间股价已经涨了一倍多,看来香港的投资者对于真正的高端还是认可的。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高端项目没有突破,比如高精密度机床,纳米材料,特种钢等,所以我们水平跟先进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底气还不是很足,说话还不特别硬气。

高端制造业掌握在科技经济基础都十分雄厚的国家,后进国家难以突破,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碰到高端制造业这个高墙就过不去,经济就停滞下来。我们讲“拉美化”,什么是拉美化?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国民收入成长到全球中游,遇到高端制造业瓶颈之后就停滞下来,随着低成本地区的发展,加工制造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造成经济社会的动荡。东盟国家也是如此,马来西亚、泰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难以突破,然后产业转移到中国、越南,经济停滞,社会动荡。高端制造业等于是一个国家是否是先进国家、发达国家的一个标志,这跟富裕不富裕没有太大关系,中东国家很富有,楼可以建世界最高,但不是发达国家。中国如果在高端制造业取得长足进展,可能人均收入还不是很高,但就可以成为发达国家。对于高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家认识的很清楚,一定是全力以赴地扶持。所以我们看到京东方连年亏损,但是再融资一路绿灯,财政补贴和退税动辄几亿十几亿。有人讲这种企业不叫什么本事,都是靠国家支持,我觉得这个看法不尽正确,后进国家要想超越先进国家靠自由市场经济的策略是不够的,对手已经十分强大而且不断进步,资金技术实力都比你雄厚得多,你怎么竞争,只能借助国家的力量。德国、日本、韩国在追赶阶段国家都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以举国之力铸就几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我们目前很多科技股都不能称其为高端制造业,主要原因是技术专利大多在应用层次,外观设计等,门槛不高,很容易被模仿,很难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壁垒,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不够宽。比如我们之前推荐海信电器的时候,海信电器最先掌握LED电视技术,到今年一年过去山寨企业都完全掌握,比如3D技术,TCL最先研发,但是现在也是所有电视生产商都已拥有。很多技术是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告诉你你立刻就会,这种技术门槛不高。话说到我们最近讲的比较多的四川长虹,它的真正价值就在我们反复强调的等离子面板制造上,这算是高端制造业。高在哪里?首先资金门槛高,长虹等离子项目两期投资规模是60亿元,是四川省当时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其次是专利技术,长虹通过收购韩国欧丽安的等离子专利,加上自己研发,目前拥有600多项专利,很多是底层原创专利技术,不可复制,长虹的专利可以与松下、三星等拥有的专利互换,不用再支付专利使用费,而一个新企业贸然加入等离子面板制造就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使用费,成本就没有竞争力。我们期待3D时代长虹能够绝地反击不是因为3D技术有多了不起,关键在于3D时代能够使等离子面板技术的长处得以发挥,使等离子面板制造从边缘状态回归主流。是不是高端制造也并非一成不变,过去是高端,技术一旦广泛传播就不再高端。比如空气压缩机技术原来掌握在日本欧洲少数企业手中,所以他们的空调冰箱在中国尚有一席之地,等到中国企业完全掌握了领先的空气压缩机技术之后,日本欧洲企业在这个白电产业就基本没有立足之地了。

目前两市中能够称之为高端制造业的企业不多,我以为能够算得上有:高速铁路设备制造、大功率发电机组、超高压输变电设备、飞机制造、面板制造、特种化工原料、特种钢、高级数控机床等,而很多我们认为的高科技公司比如软件、医药、信息技术、生物等,门槛不高,盈利能力也不强,都算不上高端制造业。

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门道、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价值最高的部分,我以为我们证券行业最高端的部分在于价值评估,在于精确定价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在股市中基本就是瞎蒙。

当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出的时候,其范围也被设定在航空装备等几大重点领域。陆燕荪告诉企业,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些领域才算高端装备产业,只是强调它们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急需发展和提升的领域。从高端装备的全产业链来看,制造企业只要努力向高端发展,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培育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如何理解“三高”特征?陆燕荪表示,所谓高技术,就是说它的发展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提升,以及增强最后成品的竞争力是有关键作用的;所谓高品质,是强调产品的可靠性,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各类装备制造企业(包括配套企业),都应该向“高端”方向努力;所谓高附加值,就是向服务转型,通过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水平的提升,带动高端装备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理解,我们很多企业都有自己应该去做的事。当然,在„三高‟中,最重要的还是质量。没有质量的可靠性,谈何高端?”陆燕荪同时提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是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提升。如何处理好高端装备制造发展与传统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关系同样是工业主管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决不能脱离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另搞一套新的产业体系,必须要和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要在不脱离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的前提下,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同时,也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关系;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关系等。

在回顾“十一五”时期我国装备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张相木表示,当前,装备工业由快速回升向稳定增长转变的趋势基本确立,2011年全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左右。

论坛上,张相木简要介绍了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几点思考。“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面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做大做强航空装备和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到2015年,要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本满足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具体发展目标为: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销售产值达到6万亿元以上;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张相木表示,高端装备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的支撑。“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将重点选择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工信部还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加大创新投入发展高端能源装备

“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行业的建设高潮为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能源装备制造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到了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其撰写的《能源要发展,装备须先行》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能源行业对装备的需求和重视程度。

关于能源装备的发展,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认为,能源装备是我国能源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能源结构的调整离不开装备制造业。同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为能源领域服务。

回眸我国能源装备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李冶强调了两条宝贵经验:一是发挥市场资源的重要作用,充分依托重大工程,加快用户牵头的装备国产化进程。二是坚持自主创新,特别是坚持原创性的自主创新很重要。

李冶表示,能源产业链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其技术主要体现载体是装备。基于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他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期间能源装备的发展重点,以及需要提升的重要方面。

在风电设备方面,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实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发电量却不能同步。因此,要大力发展风电,一方面要抓好风机质量,解决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一方面要抓好清洁能源并网工作,根据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变化特点,加快提升工业自动化技术水平。

在核电领域,与韩国核电出口相比,我国生产能力并不逊色,关键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核电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要加快提升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加强核电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培育核电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常规的电力设备方面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要实现超临界机组所需阀门的国产化,解决火电设备管道的国产化,以及燃气轮机的国产化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等。

“如果燃气轮机不能实现国产化,那么,能源结构调整就是一句空话。”李冶表示,目前,能源领域仍有很多装备和技术有待开发。最近,能源局正在编制“能源科技装备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科研、研发平台、示范工程,重大装备”四位一体的能源创新体系。

关于科技创新,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唐元表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工业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通过对国家科技创新投入现状的调研,唐元提出,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直接导致科技创新程度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

创新迈向高端 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时间:2011-01-20 08:13:34 编辑:水色 来源:中华工控网 点击数:

这里我引用了《黑龙江4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提出要在黑龙江修建1400个现代化农业作业区,每个区需要配备6台200马力级以上的拖拉机,这个总共算一下是多少呢?8400多台。光拖拉机没用,他得有很先进的辅具,这个配套的作业器具大概是按1∶4,那么这个需要各种配套3万多台。这些大型的拖拉机和配套器具不仅高效、高性能,而且有许多新工艺。比如说200马力以上的叫重型拖拉机,具有机载总限控制系统、有GPS导航智能驾驶操作功能,能实时诊断、监控和显示机组状态的数据。

那么什么是智能制造装备?国务院文件里面讲高端制造装备作为七大领域之一,确定了五大重点方向,这里就有智能制造装备。从我们看到的农业基建可以看出来,这个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首先有传感器,具有识别、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基层和深度结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正在培育和处于成长初期的产业,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市场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这个智能制造装备包括什么?智能制造自动控制系统,关键的基础零部件原基建及通用部件,这里主要是高参数的泵阀,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第一板块单元测控技术与装置是智能制造装备的中枢神经。第二板块是整机与成套设备,相当于智能制造装备的躯体。第三个就是基础原件。

高端主机所需要的仪表大量缺少,这里举一些数据,我国占核电设备投资四分之一的泵阀,95%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和高档数控系统都要进口,这些基本单元严重滞后已经制约了主机的发展,所以主机发展面临空壳化危险。

智能主机和成套设备近期应该突破的重点做一个简要说明。用几个案例说明,比如说传统印染是粗放的生产过程,能耗大,污染严重,而新型的智能化的生产线采用了自动计量仪器,自动实时的对花技术、染色的色差监测和控制技术、染色专用机器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单张多色平板印刷设备。这个设备具有幽默预置及在线实时检测和自动调节、印刷机运行参数感知、智能鼓掌诊断及自修复、全自动换版、印刷品缺陷在线检查控制及远程操作等功能。

从这些已经问世或即将问世的装备来看,还能说发展智能装备离我们很远吗?

智能化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抢占装备发展制高点的重点,它将引领装备制造发展的新潮流,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两化融合最重要的着力点。我国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已经二十年了,比如说在企业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应用比较广,但是真到了供应链的管理、实现企业的全解决方案这样一个完整的,基本上是很少的,而且有人说推行ERP成功的远远小于失败。当然我这里不是说这些不该推广,这些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还是应该继续往前走,但是我也很奇怪,真正有用的、直接见效的信息技术用在装备上去更容易见效。为什么我们过去在推行信息化的时候,没有推行装备的信息化?所以在传统装备要引入信息技术,嵌入传感器、CPU软件及其他信息软件,实现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发展机电信息一体化的智能化装备是适合国情的集成创新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它可能会在一些点甚至面上取得独创性的重大突破,创新意识薄弱、原创能力薄弱是当前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一个难以扭转的顽症。信息技术现在正在发展当中,变化很快,如果我们抓住那个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传统装备相结合,发展这种或者叫做装备的信息化,或者说数字化、智能化的装备,我认为是创新的一条重要渠道。

在国家层面上,我认为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这点工信部正在做这项工作,我有几个建议,一是开发量大面广的单元检测控制技术与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主要包括新型传感器、精密智能仪表、工业机器人。第二就是夯实基础,解决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发展瓶颈。高参数、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轴承、车轮传动装置,电力、电子技术,高参数、高可靠性的办法。三是突破一批重点领域重大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并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四是全面推广大产业链,2020年形成2万亿的大产业链。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徐善继

重型机械制造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重型机械制造也是高端制造装备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在中央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装备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十一五”末我国基建系统的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近12万亿元,其中重型产值突破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决定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其中包括金融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几个领域,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的主要特点是自动化强,它的高难度、高质量是体现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的一个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国家工业化、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工业,主要服务于我国能源、交通、冶金、化工、航空、水利以及国防工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目前在世界少数先进国家,像美国、德国、日本才具有高端制造水平,我国要从装备制造业的大国迈向装备制造业的强国必须在高端制造方面有所突破,重型机械领域包括五大冶金设备、矿山机械、重型锻压等。

第一,我国主要生产企业一重、二重、三重在“十一五”期间大型重型机械取得重要成绩。一重以AP1000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取得了成功。在火电方面百万千瓦的零件已经完成了首件。

其他超大型的制造成功,“十二五”期间研究攻关问题,包括AP现在主攻的稳压器,大型水电站的研制,三兆瓦海上风电的断电,等等。所以大型断电领域的高端制造技术难度非常大。

第二大类主要生产的单位企业一重、二重,石油化工方面掌握了锻焊结构的制造技术,已具有自主研发和进一步提升能力,部分关键技术已经合格。千万吨煤炭提升成套设备和两千万吨成套设备主要生产企业有太重、北方重工等,“十二五”攻关就是大型动力钻机,企业正在研制。

第三,“十一五”期间电气研究了1800瓦和2500瓦的产品。包括千米深井的提升体。有锅炉面积500米的锅炉机。300吨以上的大型矿用电交流系统。

第四大方面就是全断面,主要生产企业有北方重工等。

第五个方面就是风电设备,主要生产企业华锐、二重,电力行业有金风,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技术改造,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已自主开发出3兆瓦的风电发电气。“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全面国产化。

第六方面就是大型断面设备,主要是一重、二重、三重、内蒙古北方重工,一重搞了1.5万吨的水压机、二重搞了1.6万吨的水压机。

第七个大领域加工成套设备。有一个高精度的热炼设备。轧机速度正负三到八个M,这个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

第八个领域就是大型输送机械,主要是上海重工,包括大型集装箱按电起重机,轨道起重机,这个是高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75%,振华在这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第九个主要生产企业大连重工、北方重工,主要关键设备生产能力1.1万吨/小时。载重80吨级通用的中性翻卸机,环保、高效、一体自动化码头的装卸设备等等。

第十个方面特大型机械企业,振华4000吨浮吊,水上作业300米,提升高度95米,现在正在研制1.2万吨的浮吊,大连重工研究了两万吨用于海上作业最大的起程高度100米,跨度125米。正在研制海上风电安装的系统。这在特大型起动机械方面有重大投入,“十二五”继续向高端发展。

第十一个领域核电起动机,主要生产企业是泰运和大连亨通。制造核电设备、调动设备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原来只有美国极少数国家能够制造的,中国涉及这个领域。核电的PMC燃料装卸和储存。

第十二个海洋工程。

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 第2篇

随着我国对工业化发展越来越重视,因而先进制造技术引起了更多人的普遍关注,对其研究力度不断加强,并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可是,我国的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并不能止步于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二者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怎样样能做到制造技术与制造工艺不断创新,这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因而我们找对最佳的发展途径,将对机械制造业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1 先进制造技术的确定和体系建立

先进制造技术具体是指什么?目前还缺少规范的、统一的定义。

当广泛被接受的含义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促进制造业汲取高科技技术并应用到实践生产中所取得的成绩,并能把它贯穿于整个制造流程的制造技术的合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不断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快速发展,逐渐形成高新技术群,并经过不断完善,已经构成了健全的体制系统。

可是,受各国不同基本国情制约,先进制造技术内容和构成方式上差异很大。

对于我国来说,我家相关部门已确定了多层次技术群组成的先进制造技术

体系。

首先,现代先进制造技术要以优质、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中心,在逐渐向基础制造工艺扩展。

其次,新型制造单元技术创新。

这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新兴产业的促进下,制造技术与其他现代高科技技术向融合而产生了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例如数控技术、网络监控技术、航天技术等。

最后,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化。

这是将应用信息技术与系统管理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结合而产生的。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2.1 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创新与工业进步的典型代表,是衡量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指标,也是国家工业赖以生存的保障。

近年来,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先进制造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各自都在对其进行深层次科研,可见,市场经济的竞争实质是先进制造技术的竞争。

不同的先进制造技术格局已经形成,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例如:网络监测系统、数控系统、虚拟制造系统等。

2.2 先进制造技术特征分析

2.2.1 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对制造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资源配置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国,这就推动了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某种产品的制造过程可能由不同国家共同完成,将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及制造技术先进程度来对制造过程进行分配,这样做除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减低成本、便捷方便外,还能够促进国家交流,缩小国家间贫富差距,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2.2 多元化

由于技术创新瞬息万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逐渐被取代,关键体现在多元化、复杂化及人性化。

今后的市场走向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没有水能够准确预见其发展趋势,当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生理需求后,更追求自我个性化的展现。

更多的消费者对原有的制造业提出了新要求,制造业既要提供特定的战略、舒适的环境及合理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又要能够保证产品的使用质量及后期服务,制造业生产出的产品,要对市场需求有充分了解后才能生产,要避免盲目制造

产品。

2.2.3 灵敏化

以前的制造业生产出的产品种类单一、批量大、传统、统一化等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逐渐向灵敏化发展。

制造厂家通过各种合作方式来增强竞争力,最大化利用资源,节省投资成本,根据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调整制造生产目标。

其建设重点就是实现各方面先进技术全面结合,使得整个制造业能够准确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保证所生产产品能够在社会上大量流动,为制造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2.4 服务化

现代制造业是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前提的,服务质量是确保产品被人们接受的重要保障,制造业已经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并不断努力向服务业转型。

现代的制造业所考虑的重点不仅仅是设计与生产,更重要的是根据对市场的实际考察,将产品后期服务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服务化应该体现于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制造业应将服务化作为主要建设内容。

受这层发展趋势影响,很多企业对服务的关注度不断加大,而且服务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会更可观。

2.3 mT的体系结构

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

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系指用于生产准备的工具群和技术群。

设计技术对新产品开发生产费用、产品品质以及新产品上市时间都有很大影响。

产品和制造工艺的设计可以采用一系列工具,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工艺过程建模和仿真等,生产设施、装备和工具,甚至整个制造企业都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地设计。

制造工艺技术群( 制造技术环境)。

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指用于物质产品生产的过程及设备。

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有关加工和装配的技术,也是制造技术的传统领域。

3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进步先进制造技术的措施

制造业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多,例如:机械、轻工、化工、电子、航天、建筑等等,制造业从实质上分析,其不仅仅是通常认为的基础产业,而且是创新生产力的生产过程。

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前提,而机械制造则是制造技术的直接体现,这也是制造技术创新的方向。

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已经被大范围的运用到机械制造领域,促进了机械制造工艺的进步,并对其他相关产业也有积极影响。

第二,机械制造工艺不断革新,其重点内容又是先进制造技术。

所以,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能倾向用于任何一方。

我国的制造业起步比较晚,与其他制造业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而机械制造业又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经过几代人艰辛努力,我国机械制造业积极汲取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达到成熟阶段还有很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

面对新形势下机械制造工艺创新,先进制造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强化先进制造技术过程全面开发

强化先进制造技术过程全面开发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市场观念及人员调配等环节。

它对提升制造业市场综合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措施,因此,我们要给与其高度重视。

除此以外,我们也需要关注机械制造技术自身创新,这可以丰富先进制造技术、带动相关制造业打下坚实

基础。

3.2 扎实基础工作,合理采用先进制造

技术

在机械制造业不能盲目的使用先进技术,要在各项基础工作牢靠的前提下,合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

总之,先进制造技术要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核心,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挑选出某些重点行业,将其作为试点来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等技术使用熟练后,再进行大范围推广建设,这样能大大降低制造业投资风险。

3.3 重视人才素质道德建设

人才是先进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他们的素质道德高低对制造业影响最大,因此,要想确保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与创新,那么一定要重视人才素质道德建设。

通过对制造技术研究人员开展定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及时向他们传播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在每次培训过后,还应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只有顺利通过考核的人员才可以上岗。

这样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

技术硬、通管理的`制造人才。

3.4 积极汲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

我国制造技术起步滞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要虚心接受它们的先进技术,并通过积极的汲取过程不断丰富我们自身的制造技术。

经过我国对制造业的长期探索,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技术,我们在未来的制造技术发展中,要积极汲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探索出最符合中国的先进制造技术。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与科技飞速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仍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我们对先进制造技术应该有侧重点,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先进制造技术。

不言而喻,随着我们对制造技术研究的继续深化,不久的将来,它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世界制造业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步。

在党的正确方针引领下,相信我国的制造技术会有更长远发展,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会绽放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 刘晓宇,艾春雨.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3(2):16-18.

[2] 赵文兴,张舸.轻型碳化硅质反射镜坯体的制造工艺[J].光学精密工程,2011,7(11):145-147.

[3] 杨涛.浅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13(2):67-69.

[4] 何国国.特种加工与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变革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11(17):56-58.

机械制造工艺与先进制造技术发展【2】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造业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制造业的发展,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的制造业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制造业,以使我国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本文主要阐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基本特征,以及如何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使我国制造业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好坏的一个主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制造业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现阶段,如何使制造业跟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是我国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1.先进制造技术的确立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还没有明确的狭义概念,但是其广义概念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在技术上的最高体现,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而且能够落实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的一种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改进和完善先进制造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偏好与中国技术创新 第3篇

关键词:政府偏好,融资支持,技术创新

一、改革开放与政府主导型技术创新

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创新对国家的重大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年。经济增长的成就举世瞩目, 大国发展之路已初见雏型。但另一方面, 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低水平技术创新现象长期并存已是不争的事实。丁重、张耀辉 (2009) 将这一现象形象地定义为“低技术锁定”。“低技术锁定”状态能否打破?中国是否能真正走向技术创新腾飞的大国发展之路?为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必需深入考察中国的技术创新路径。

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 政府主导型创新始终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一大特色。我国中长期 (2006-2020) 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并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因而, “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明显特征。政府偏好变迁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政策, 进而影响到我国企业的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

在中国经济转型中, 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技术创新资源。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向企业拨付研发费用控制企业的研发投入, 还可以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投入、人才调配等手段调整企业的研发能力。因而, 分析政府偏好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政府偏好因素与内生增长理论相结合, 探讨中国独特技术创新路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试图揭示隐含在诸多经验事实中的内在机理。由此提出了中国技术创新的“三阶段发展”路径理论假说。

二、技术创新“三阶段发展”假说

1.政府偏好与中国低技术锁定的形成

当政府偏好于原创性技术创新较多, 而且“硬”公共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较少时, 增加技术改进或者引进类投入, 有助于提高原创性技术创新水平。但是如果政府偏好于技术改进或者引进类投入, 在其中的投入原本就较多, 那么再增加这类投入反而会使得原创性技术创新水平下降。这说明, 技术改进或引进投入会使企业用现有技术的规模加大, 并减少了原创性技术创新投入, 因而不利于创造性破坏水平的提升;但另一方面, 技术改进或引进投入的增加有利于经济总量的提升, 从而使得总的约束条件放宽, 也即一个地区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创新投入。就这个角度而言, 技术改进或引进投入的增长对于创造性破坏水平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当原本原创性技术创新投入较多时, 技术改进或引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就比较高, 因而其正面作用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反之, 当原本原创性技术创新投入就占了较大比重时, 技术改进或引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就较低, 其正面作用就较小而其负面作用就较多。

如果政府偏好于投资技术引进或改进, 那么要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有以下几个重要条件限制: (1) 地方政府硬公共品投资对经济产出的作用不能太大, 因为如果这一值较大, 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对经济产出的边际贡献就较少。换言之, 此时地方政府配合中央政府投入, 进行技术引进或改进的动力是不足的。它更大的兴趣必然是在硬公共品投资上; (2) 已有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不能太大; (3) 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不随时间而明显减少。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劳动力培养的投入上不能出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考虑到人口的增长, 实际上这要求教育投入要逐渐增加。如果这三个条件有一个得不到满足, 投资技术引进或改进将无助于创造性水平的提高。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 以上三个条件都难以得到满足。首先, 在锦标赛竞争机制下, 地方政府特别热衷于对GDP拉动大的硬公共品投资。这就天然地使得硬公共品投资对经济产出的作用很大, 而技术引进或改进对经济产出的边际贡献就相应地减少了;其次, 由于“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关系,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央政府大量的资金实际上是投入了技术引进或改进而不是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也即已有的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已经过多;第三, 在锦标赛竞争机制下, 地方政府在劳动力培养的投入是不足的。尽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 但人均教育投入多年来始终没有明显增加。这说明现有的人材培养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降低培养质量, 达到增加培养数量的目标。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提升, 实质上教育的投入就下降了。

当政府偏好于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时, 就很可能出现投入增长——创造性破坏水平下降——投入增长的恶性循环情况,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技术锁定”现象。

根据以上分析, 资本的收益越高, 原创新技术创新水平越低。这说明, 作为技术创新的弱国, 如果资本的收益率比较高, 那么资本就缺乏进入创新领域的积极性。这就使得创造性破坏水平较低。

2.政府偏好与中国技术创新路径的动态变迁

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 民众的利益诉求会渐渐与地方政府分离。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下对GDP的偏好与民众对于生活水平提高的偏好存在着根本的不一致。这种偏好的不一致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趋明显, 并导致了中央政府偏好的转变。因为相对于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没有升迁的压力, 其政绩相对更需要通过民众的满足感体现, 因而其更关心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战略层面, 中央政府已经从过去的重视“市场换技术”战略转变为重视原创性的创新技术, 因而未来对“创造性破坏”方面的研发投入必然会加大, 在这种环境下, 创造性破坏水平的提升就成为可能。也即是说, 中国有可能打破“低技术锁定”的壁垒。

但是, 中央政府战略的转变只是意味着创造性破坏提高的可能性增加, 而不代表必然就能够达到目标。 (1) 当原创性技术创新增加时, 技术引进或改进不能比原创性技术创新增加得多, 否则很可能使得技术创新水平不升反降。这一点上文已有说明; (2) 当原创性技术创新增加时, 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之外的公共品供给, 地方政府的劳动力投入, 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等地方政府可以影响的参数不能减小。

首先分析第一个条件。在中央政府主导创新的环境中, 第一个条件是可以满足的。但问题在于中央政府要面临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因为地方政府更愿意得到技术引进或改进的投入, 因而短期内第一个条件难以完全满足。接着分析第二个条件。地方政府在非教育公共品的投入, 当GDP激励还未根本消除时, 不会减少;地方政府的劳动力投入, 由于中国众多的人口, 也基本可以肯定不会减少。关键的因素就集中在地方政府在劳动力教育方面的投入。如果地方政府仍然是追求GDP或者其他短期经济目标, 即使中央政府加以强制措施, 其在劳动力教育方面的投入必然只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这样看来第二个条件的满足也是需要时间的。

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 民众对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工程日益不满。这些因素会促使地方政府偏好逐渐发生变迁, 使其与中央政府偏好趋于一致。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这种情况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在改革开放较早, 市场经济相对较为完善的地区, 民众对地方政府批评的声音也激烈。地方政府的改革进度也相对较快。这种政府偏好的变化过程是有利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与完善的。当政治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的两个假设条件都能够得到满足。

创新投入与创新水平的关系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 随着原创性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 由于地方政府偏好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 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也增长较快, 同时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 使得创新水平没有上升, 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第二阶段, 原创性技术创新投入继续增加, 在民众与中央政府压力下, 地方政府开始不那么偏好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 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增长速度减慢, 劳动力教育投入上升, 创新水平开始上升。在第三阶段, 原创性技术创新投入继续增加, 技术引进或改进投入减少, 劳动力教育投入继续上升, 创新水平迅速增加。

三、总结与展望

基于中国创新资源相当一部分由政府控制的客观事实, 本文考察了政府偏好变迁过程对中国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影响。笔者试图解释何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与低技术创新水平相伴随。并由此探讨中国创新之路的变迁。

本文研究表明, 中国的技术创新之路与政府间的博弈有很重要的联系。由于各级政府偏好不一, 政府间的博弈结果影响着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 由于政府更为偏好经济增长速度, 博弈结果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技术改进或引进性质的技术创新, 而不是原创性的创造性破坏活动, 同时其他公共品投入也忽视其对创新的支持。这是中国“低技术锁定”现象形成的根本性原因。围绕着低技术锁定状态是否能够被打破这一问题, 本文认为各级政府与公众间的博弈行为使得创新资源 (资金和政策支持) 的投入存在着三个不同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中, 一些因素会阻碍“创造性破坏”的出现。但是, 政府偏好本身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 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到第三阶段后, 利益各方博弈结果会促使政府创新资金向“创造性破坏”式创新集中, 实现真正创新水平的提高, 进而形成独特的中国技术创新路径。前两个阶段会占据较长的时间, 但当第三阶段到来之时, “低技术锁定”问题就能够真正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与创新模式 第4篇

中国高铁与创新 第5篇

很多海外和国外的朋友对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建成大量高等级铁路感到震惊。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代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依靠科技发展进步,依靠科技快速进步。思考一:科技创新的选题要高瞻远瞩,早立项、早动手、早投入。以开放的观念、全球的视野,追踪世界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准确确定科研选题,确立创新第一、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人才培养是长线投资等理念,形成全员创新、全过程创新意识,进行雄厚的知识储备、物质储备和人才储备,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取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必然条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高铁为何物时,铁四院就敏锐地预见到高速铁路是铁路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中国铁路建设的未来,于是着手进行研究。在1995年4月,铁四院成立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设计研究室,开展高速动车组列车检修基地布局、检修工艺等前期研究,开全路之先河。20世纪90年代,国家立项对广深铁路进行高速技术改造,铁四院凭借一定的技术储备,果敢地承担起勘察设计的任务。铁四院还专门设立了科研开发基金,用于科研开发和引进等技术创新课题,并逐年增加科研经费。科技创新要处理好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和自主研发的关系,不拘于已有的成就,勇于向前迈步。以开阔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再创新,不断向前迈进,是科技创新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前人、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铁四院积极组织人员赴德、法、日等国考察学习,大胆借鉴这些国家在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思考三:科研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的需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生产的需要是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检验科技成果、巩固科技成果的重要措施。铁四院针对高速铁路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通过对关键技术的专题试验研究,配合铁道部开创性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标准体系。思考四:科研创新应当是社会的大创新,要广泛利用社会乃至国外的知识、智力。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科技研发到成果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以比对手更快的速度研究出更新的成果,才能永远立在潮头。科研的创新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配置能力。只有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加速推进科研创新。铁四院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先后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了密切的协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实施科技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锻炼人才的过程,科技成果是人才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始终将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放在首位,是中国高速铁路能够领先世界、实现持续创新的关键。

中国远程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 第6篇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首先代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对各位领导和朋友的一言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大家看到今年的会是这个样的会,我不知道去年的会有多少人参加的,记得一年前的时候我当时谈到了一路学习、提到了语言、提到了微课程、我们想到的是怎样理论上的东西怎么能落地,这是我们一年前想到的,现在看一年后的今天,事物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包括云包括新技术跟教育的结合以及越累越引进,那么今天听到一个消息,去年我们的主办方 他们在做这个会议的时候,但是合作伙伴就只有几家4分 但是今天有一二百万客户,所以 记得去年的时候我们在几大MAT MAT对中国世界公开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包括顾客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包括他的一些运营模式是什么样的,那根据我们《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可能会看到我们这次的题目,中国式的可 学院在哪里,所以我觉得真正在线教育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在线教育已经不是我们一个商业事情了,它是更多的是变的大的社会的发展了,那么对这样的火爆情形之下,我们是否准包好了吗,两个月前我们《中国远程教育》举办了一个在线教育的一个创新论坛,当时有二百人,二百个与会代表,这些代表多数都是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尤其是CEO们都有不同的背景,有互联网,有教育背景,甚至有出版背景,觉得他们的背景决定了他们这个各种方式可能不一样,里面的想法思考,那么往往互联网博士的人更关注的是流量用户,那么但博士的人更关注是内容,我们感觉以了解互联网又了解教育而且知道市场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这又是在线教育的问题 地面教育发展 怎么把地面上的成功人士和 地上有机的重合,包括很困扰我们的一个 包括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这点是一个问题,我们都强加于 前几天读了一篇文章 世界还是那个最震撼的一句话,搞了这么多年 到今天才发现这个市场都是 在做的很多各位微信 那目前中国有一亿个这样的微信用户,微信摇一摇其实是对商业模式也好 是对跨越竞争也好,赐给我这样深入的胆子,这样的模式才会对我们又怎样的影响 我觉得有可能未来 比如银行里面有可能新华书店不付 我们在飞机上 有可能成为一个国际化社交平台 所以就是数字化尤其大众时代 让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地球未来十年将会有一些类似于马云 他们这样的英雄们,形容千年妖怪们从各个地方出现 被各个行业发生影响 我想千年妖怪真的出现 我们在是最早发生最早出现的 有可能千年妖怪就潜伏在夏令营 在座的各位中间 所以机遇还是很大的 看我们怎样去把握。这次论坛的主题开启在线教育新时代,我们也希望这次论坛能够化成春天的春风、春雨能给在座的选手们一些滋养,一些体恤 能够陪伴大家从种子慢慢发芽开花结果,谢谢!

CC视频 CEO 张远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朋友在这里相聚,我想远程教育已经是办第二个了,去年记得在一个大棚里面,当时我们人比较多 但今年明显看到我们在最后 因为很高兴有这么多的好朋友来参加这样的盛会 今天汇报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视屏我们这几年的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的汇报,第二部分,从这几年定义后对大量的远程教育予以一个量比较大的客户合作之后大量的数据分析所得来的对于2013年技术在远程教育的应用的4个趋势这样的展望,先看第一部分正如李主编所说我们在2011我们正式互联网领域开始进入远程教育领域 我们在2011年以前CC视频主要在互联网公司,我们在互联网公司服务了大量网站超过了十级玩家网站,到了2011年非常巧的机遇我们也很荣幸和马云展开了合作 所以2011CC视频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公司第一次开始了跟远程教育发生了亲密的接触,可以看到从2010年到2011年2012年突然之间有了非常快速的增长 所以说 到2013年第一季度刚刚结束的时候,继续保持增速,我想这个速度本身

上一篇:学校大合唱活动总结下一篇:仓库保管员技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