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024-07-09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9篇)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第1篇

XXX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及理念

XXX学校位于SSS自然风光地区,招收11—16岁的学生,在校约1000人。由于一些与其他学校的一些交流和学习,想要取长补短,因此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为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镇、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确定方案

(一)课程的内容

1、开设一些语言类的课程,如英语、日语、法语等,以及一些地方语言,广东话,香港话等。

2、开设艺术类的课程,如钢琴、古筝、小提琴、二胡等音乐课,各类型的舞蹈课。

3、开设一些实践课程,与身边的事物为主题,学生自主或教师带领进行实践活动。

(二)教材

教材除一些世界通用的之外,其他教材要植根于现实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充分体现家乡的乡土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

(三)上课地点安排

理论课安排在固定教室;语言课有相关的语言教室,进入该教室,必须讲相应的语言;艺术类的课,根据类型不同,安排在不同的教室;实践课,不定,根据同学老师的需要决定。

(四)安排人员、时间

理论课一个教师,语言艺术课一个教室两个教师,实践课不定,根据需求而定。时间,理论、语言、艺术课每节40分钟,实践课不定,根据需要决定,不同课课间间隔20分钟。

四、实施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乡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实践能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课程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兼),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

4、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将体现:(1)评价内容多元化;(2)评价过程动态化;(3)评价个体主动化;(4)评价方式的质性化;(5)评价行为日常化;(6)评价结果效益化。

注:由于这个方案是假想的,没有实际的学校,所以用XXX代表学校的名称,SSS代表一个地点。

年级:12级特殊教育

姓名:汤丹

学号:1203050540055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第2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停留在课本上,各种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被浪费或忽视,整个教育过程被考分左右,为题海困惑,教师视教材为全部,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全盘接受,最终造成学生表面上掌握的知识比较多,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对教师、教材的依赖性增强,也造成了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创新意识欠缺,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障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每个新世纪公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更要学会做人,重建起新一代中国人的人生信念。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字、古诗等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其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资源。

新时期的少年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深受父母的宠爱,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我校正视现状,利用寄宿制的有利条件,利用校园文化对他们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系统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磨练学生意志,以期形成坚强果敢的品质。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调查问卷,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举手表决、选项填空、直接答卷三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书法、唐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比较感兴趣。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新的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作支撑,开发书法艺术、古诗贤文和学生操行等校本课程资源,以期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坚定的人生信念,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二、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交流性。

3、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三、实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热爱我国灿烂的文化,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

2、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名称、内容,并进行合理的安排,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为全面开设校本课程积累经验。

3、彻底改变教师“应试”教育的旧观念,培养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创造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

4、让学生拥有熔铸在书法、古诗、美文中的前人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5、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撰写论文的水平,争取在各级论文大赛上获奖,争取发表高质量论文和有特色案例。

四、课程实施与管理

1、实施原则

(1)强调主体性,突出个性化。尊重学生的意愿,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开设这门课程的出发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2)重视可行性,力求多样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设计教学情境。除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引导学生将口语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

(3)加强针对性,注重兴趣化。校本课程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能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想上的积极性,课程生存就面临危机。只有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校本课程才有开发价值。

2、研究与管理机制

(1)成立课题开发研究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研制和设计,负责课程实施的督促和检查,针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适时修正和完善课程方案。

(3)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校长树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意识,全面负责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过程,并充分发挥学校校务委员会团结全校教职工民主决策的作用,确保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4)本课程中的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各班主任按照顺序在各年级实施。

(5)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原则上每周一节,学校课时计划安排为:各年级每周一至周五各有一节校本课程,一、二年级为书法入门,三、四年级为唐诗鉴赏,五、六年级为养成教育,可对课时进行弹性安排。

(6)本课程实施形式实行课内与课外、讲座与实践、交流与竞争相结合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本课程实施实效。

(7)加强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期初组织教师制定本学期课程实施计划,期末组织教师进行研讨。

(8)加强集体备课,认真落实每一块内容,研究设计实施方案,及时总结反思,及时完善实施方案,逐步形成校本课程教材。

(9)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教法,倡导按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伙伴互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快乐学习。

(10)教师运用选用、改编、新编等多种开发方式,根据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按照综合性、针对性等原则选择、组织符合校情、生情的校本课程内容。

3、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针对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一定的指导。

(2)有针对性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

(3)注重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

(4)允许学生在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异。

五、课程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1)课教师实施本课程的工作态度、实效纳入个人业务考核档案,定期检查、督促、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既要关注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又要关注是否保护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3)要建立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过程、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激励评价,教师及时对学生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价和记载。

(2)采用各种形式对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并进行激励性评价。在每一环节、步骤上,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满怀激情到给予积极的评价。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涉及到思想、思维、积累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反复”、“反弹”,不论遇到怎样的情况,总给学生以信心,总给学生以希望,寄学生以期望。

(3)通过调查表等形式,对学生相关知识、能力、发展情况作检测调查。

(4)定期结集出版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优秀成果。

3、评价内容

(1)对写字、古诗和习惯养成的学习态度。

(2)对有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第3篇

一、校本课程孵化学生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多样发展需求而建立和存在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激励了“人”的灵性, 彰显人的个性追求, 它从课程的发端就体现出对于人的发展需求的关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旨趣就是在分析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出发, 选取有效的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设计和呈现课程内容, 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 增进对所处环境的了解, 学会关注社会、恰当地融入社会生活, 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 绝非教师个人的单独行为, 而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行为, 在此过程中, 能够增进教师间的理解与沟通, 建立有效的课程合作开发机制, 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和课程意识, 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唯此, 学生的发展方能成为现实。

教师、学生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人文因素, 学校的特色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 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在实践层面上, 课程开发的资源评估和学生需求分析中就能够体现出这样的人文关怀。如某学校所开设的入学教育校本课程, 其课程缘起就是看到新生在入学初面对陌生的环境所表现出的焦虑, 由于学生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和熟悉的学习环境, 进入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环境, 认识新的同学群体, 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都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中, 并影响到了学习。为此, 学校审时度势, 开设了入学教育课程, 并确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很快能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适应, 学会和别人交往, 能够大胆地交流和表达, 而由此形成的一种开放合作的学校文化。

二、校本课程延展学生发展平台

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菜单式的服务。如前所述, 学生的发展潜质和兴趣爱好, 是需要培育和孵化的, 要构建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生态, 在这样的课程生态中学生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发展潜能?由此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和职业取向等。因此, 校本课程是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来, 是为学生而存在,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没有学生需要的满足, 就没有个性的发展, 也就没有校本课程在校园成长的土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要有助于学生实现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将死板的知识敢用、会用、活用, 要在课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当然,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随意的行为, 而是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梳理和办学特色的培育过程中,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实际而开发与实施的, 课程开发的前提是对学生发展需求的基本考量, 将学生的发展视野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引向了学生的多元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 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建构与内容整合, 因此, 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构建适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课程载体, 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多方需求, 使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在学习中进一步整合提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1. 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 拓展校本研训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不能把校本课程做成校长课程, 也不能把校本课程做成教师的个人行为。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都是新事物, 不仅是教师的课程意识的问题, 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领域选题的问题, 一般地, 教师会依据自己的爱好和课程开设能力去确定课程领域。二是对所选领域内容的开发深度与广度的问题, 为此, 提倡在课程开发初期, 要构建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 要有教研组、学科组、教师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 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共同体。三是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靠热情而为的事情,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课程编制技能。四是必要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能力, 为课程的动态、良性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因此,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首先要激发和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确保课程开发的时效性, 就要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 引领教师走出自我的学科阈限, 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课程。学校在课程开发初期, 要组织教师重点开展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研修活动, 要尽可能邀请有关课程理论的专家科学引领, 帮助教师透彻地理解《校本课程方案》与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的关系, 明确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要求, 教师只有掌握了课程开发的概念、知识、原理, 掌握了开发技术、实施策略、研究方法等才能确保课程开发的科学、规范进行。在培训内容方面, 要从课程管理的宏观政策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层面共同展开, 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策略及范围、方式及阶段性要求、课程开发的程序、课程纲要的撰写及审议要求、课程评价等, 特别要帮组教师学会恰当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 培育学校的特色。

2. 构建合作的课程文化, 营造课程发展良好氛围。

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校独立开发, 也可以联合其他中学、教研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 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检查、监督和评估, 积极支持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选调富有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教研员、大学教师或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优秀教师, 成立区域性学校课程开发实施顾问小组, 帮助指导解决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 能够有效的构建学校合作的课程文化。因为学校发展理念和特色的形成和体现, 是教师群体参与的过程, 同时, 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发展规划的过程中, 也在不断的深化学习和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 这样在参与确定课程开发领域, 探寻课程内容的过程中, 就会有的放矢, 形成共识, 学校的课程体系就有了魂!也就容易把学校课程开发的行为变成教师群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形成民主参与、积极合作的学校文化。

3. 拓宽课程视野, 激活学校课程资源。

高中新课程方案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在课程结构上突出选择性和多样性。因此, 在对选修Ⅱ模块的课程开发过程中, 每一个模块都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并能围绕某一个特定内容, 整合学生的经验和相关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要围绕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和自我的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关注自我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增强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 从而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价值,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4. 构建新型教学关系, 营造良好教学生态。

新课程的实施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为基本支撑, 充分关注构建新型教学关系。同时,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和专业素养构架中, 切实强调要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 发展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 知识的唯一权威,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

基于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自主性等特征, 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要摒弃狭隘的“教学”观念, 树立“课程”意识, 要引导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 回归知识的应用价值本源。因此, 就要更多地关注课程背后的故事, 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把握课程内容实质, 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把握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和加工,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验证课程内容的合理性。而这样的教学相长关系的重建, 正好回应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动态发展的轨迹, 课程开发与实施期间,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 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事实上, 这样的课程实施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更加现实。

摘要:课程建设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而建立的, 构建多样化、多层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课程平台。建立有助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机制, 关键是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 拓展教师培训领域, 在学校形成合作的学校课程文化, 要拓展课程视野, 激活学校课程资源。同时, 实施校本课程, 旨在构建新型教学关系, 营造良好教学生态, 使校本课程成为浸润学生丰富人生成为现实。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第4篇

校本课程是一种学校拥有的课程权力,是主要由学校教师在具体的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一种课程形态。笔者根据参与的课题研究“基础薄弱学校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内容之一“选定或开发切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就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拓宽教与学的方式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笔者认为,在基础薄弱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是学生兴趣的培养,更应该是国家统一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2.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了解学生个性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与人和睦相处、尊重个性的差异,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3.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校、教师来讲绝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因为它需要教师调整、建构许多观念,包括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需要教师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研究能力等。在探索基础薄弱学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处理、整合及开发的能力将得到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1.师生共同参与

教师在平时授课中会根据每单元的话题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话题的讨论和活动,但只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学生没有真正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运用语言。假如让学生亲自参与话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和校本课程的编写,就有可能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用能力,真正把英语带出教室、带入生活。

校本课程内容主要是将国家课程规定的知识与校本课程做到有机结合,通过国家课程知识在校本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巩固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展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知识。

课程组织形式为专题式,每学期开发7—8个话题,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的形式也不同。每个话题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实施分为两步:第一步由教师提出话题,师生共同形成文字材料。第二步根据文字材料进行对话、表演、演讲等。在课程第一阶段初期,由教师提出话题,师生共同形成文字材料。课程第一阶段后期(七年级下学期)和第二阶段(八年级),由教师提出话题,学生收集资料并组织形成文字,教师给予必要帮助。

2.注重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开发出理想的课程方案,不仅仅只是着眼于结果或成果,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的师生在开发的过程中,合作意识、民主精神、集体观念、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的改变,是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完善,是概念的重建、组织结构的再造与文化的再生。

3.有效管理

校本课程管理研究包括校本课程、课时安排协调、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和后勤保障的研究。校本课程管理成果可以通过文本、多媒体、网络、竞赛、汇演、表演、报告会等形式展示。

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应及时做出评价,“知识、技能”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可尝试以下评价方式。

对课程开发和实施者的评价:内容的时效性、科学性;内容目标、材料组织的合理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方法是否体现以学生为本,是否具有创意;教学效果是否促进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等。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在“态度、能力、方法”三个纬度的发展目标上展开评价。

评价方法的选择:采用档案袋评定、学生问卷调查、公示等方法。

红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第5篇

规 划 方 案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结合学校课程规划整体方案,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课程共同开发的原则,经过会议讨论研究,制定我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我校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我们的教育理念:

我校坚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具有博爱之心、博学之才的未来人才”办学目标,努力把我校打造成为一所区域内具有德育特色的一流学校。

2、对学生需求的评估:

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注重学生需求和个性的发展,结合我校实际,从我校师生发展角度出发,目的是在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并掌握一些生活中所需的知识,掌握一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我们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渠道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以此推动学校的发展建设。我们认真分析了学校和社区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在人力资源方面,我们考虑教师的自身素质、意愿、能力和时间,通过自愿申报的形式,由教师主动开发校本课程科目,再通过家长委员会邀请具有特长和相当能力的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非人力资源方面,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对校本课程给予资金、设施、器材上的支持,但要做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校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关爱生命,关注时事,关心环境。

2、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3、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4、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5、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 人格健全。

四、校本课程实施步骤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共同学习、研讨。依据学生实际,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构思和制定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培训教师,学校将新课程实验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研究。主要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确定课程目标的培训,校本课程纲要撰写技术的培训,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培训,课程评价技术的培训等)

3、申报与审议。教师首先写一份简要《课程纲要》,并附《课程简介》交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经过审核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4、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教师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5、学校安排课程实施。学生开始必修、选修课程。教师进一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教师可采用班级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教学。

五、校本课程实施基本流程图

准备阶段

选题阶段

评题阶段

实施阶段 展示评议 成绩评定

六、校本课程评价建议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同时也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同事、校长对教师的评价。其方法有观察、调查、问卷、课堂实录和案例评析。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开发的项目、参与的学生人数,学生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兴趣、教师的《课程纲要》、教案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主体。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感受、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功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七、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章立制。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关事宜。

2、持续的校本培训。

除了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对校本实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外,学校将采取持续不断地开展校本培训的策略,让教师养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反思课程开发的能力。

3、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

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对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所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评估、利用,不断改善办学、教研条件。积极主动争取专家指导,积极争取与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建立校内外两个支持系统。

4、营造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氛围,学校要定期召开校本课程成果报告会,成果展示等。学校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校本课程开发的长远价值,对有贡献的教师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范本 第6篇

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1)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开展通过“民族文化(经典文化为主)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硬笔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三个一: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课;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④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评比一次班级“读经小先生”;制作一个“亲近经典—— ‘语文与文化’主题手抄报。

4、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1)、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④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2)探索“导引—诵读—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①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②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③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④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校本课程之所以命名为“传统文化”,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搜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

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发展 第7篇

《陕西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我校是宝鸡市职业重点院校,随着对二期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理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改变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形成和体现一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意义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学师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乒乓、商务、数控、舞蹈等,体现“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学校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以及与社会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丰富教学实践,凸显“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科学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组织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责任人,提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要求,教导处负责将要求落到实处,负责具体的计划制定,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立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为目的,因此它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和反映学生的需要。我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作了深入地分析之后,决定以知识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突破口,以艺体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重点,逐步向实践类型、综合类型的拓展型课程延伸,构建具有普小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后,由单一走向多元,增加科技环保、嘉定文化、少先队自主性探究活动等探究学习活动内容,逐步增加探究型课程的比重。

3、组织力量开展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在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为了让每个教师尽快适应和掌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这一个新课题,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由分管校长亲自主讲,并专门编写了校本课程培训材料,同时还聘请专家和学者来校讲课,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对一部分有条件的教师进行“送出去”培训,学成之后在校开展自培,使更多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技能。此外,还进行了探究型课程的培训研讨活动。通过对教师的专题培训,统一了认识、更新了观念、激发了热情,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和提高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设计、组织、调控和评价等能力。

(二)实施过程

1、启动实施

在启动实施阶段,我们分为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

1)自主申报课程,教师人人参与。

起始阶段,学校要求教师们根据自己特长,自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类型人人申报一门校本课程,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并列入学校考核之中。我们不要求教师拿出非常详尽完善的方案,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在人人动起来的基础上再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2)列出“课程菜单”,学生自主选择。

在教师申报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老师申报的拓展型或探究型课程进行归类整理,列成“课程菜单”,并在“课程超市”开张之前,再次在学生中间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根据学生的喜欢程度和学校需要确定具体开设的课程。去年全校共开设了10 门校本课程,今年增加到15门,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从而使校本课程能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3)开设“课程超市”,分层分步实施。

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是我校学生“走班”学习的时间。学生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我校的“走班”学习分为校级和年级两个层面。校级层面的校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跨年级、跨班级,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名单,便于培养和选拔特长生。年级层面的校本课程实施采用学生自选课程自选老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走班流动的形式,既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促进了各年级各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又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几年来,校本课程的开课率达100%,学生参与率达100%。涉及的课程内容丰富,分成艺术、体健、综合、活动、学科应用五大类。其中艺术类校本课程有舞蹈与体操、器乐、合唱、日记画、彩墨童谣、儿童画、少儿书法、剪纸、中国结编织等;体健类的有体育游戏、乒乓、田径“三棋”、少儿武术等,综合类的有心灵的春天——心理游戏、绿色小卫士、中国传统节日等,活动类的有嘉定之旅、园艺种植、变废为宝巧制作等,学科应用类的有文明礼仪教育、演讲与口才、几何大探秘、童年的梦——童年故事创作、趣味日语等等,可以说精彩纷呈,师生全员参与。

2、总结提高

在多年的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后,我们发现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的课程,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的良好个性是否得到一定的发展,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开展教材的整理、修改和编写,并努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团队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团队的力量,为此,课程开发方面,在广大教师全员参与,人人开设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学校个性化特色项目,结合现有资源,重点扶持少儿乒乓、游泳、环境科技、艺术体操等校本课程,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校内外联动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努力打造特色,并以此带动其它学科。数学组的“数学小天才”,语文组的“古诗文阅读”等校本课程的合作开发都颇具规模,逐步实现由以个体为主的开发形式转向团队、个体多元开发的格局。

教材的编写方面,努力构建以团队合作为主,以个体为补充的校本教材开发的新格局。在广大教师原有编写的校本教材基础上,通过分管牵头、骨干领衔,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集中智慧、力量和优势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一类是围绕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进行校本教材的团队合作编写,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分层次、分项目编写,形成教材开发的几大拳头产品,促进学校特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特色化校本课程教材。如以朱彩英老师为带头,由多名科技、劳技等学科老师合作编写的自编校本探究型教材《身边的绿色》等。另一类保留原有的适合个体开发,初见成效的校本教材,再进一步完善修改,形成个性特色。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规范运作、科学评价。

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我们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具体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对教师的评价,视过程与结果并重,将目标取向与目标达成相对照。既关注教师平时实施开展的过程:如看课程目标和方案的制定、看上课过程记录、看平时抽查情况,又关注课程实施的效果:如看学期总结、看教材编写、看获奖情况等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既有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又有学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

1、转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尊重学生意向,确立和开设一系列课程超市。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加强所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个人需求的社会性发展。在课程选择上,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以此改进学习方式。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研制校本教材,开展“智慧杯”校本教材展示评比,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力度。全校共编写了三十多门教材,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团队合作编写的,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以同伴互助的形式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培养了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舞台,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的整合、开发、建设中发挥着聪明才智,贡献着才学与能力,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创造着事业的成功。

3、开发、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要适应学校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需要。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篮球房、电脑房等,尤其充分利用普通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一独特平台,发挥辐射效应,使得乒乓、游泳的校本课程规模队伍日益壮大,形成特色课程,丰富 “智慧育人”的内涵,彰显学校特色。

开放空间,引入家庭、社区资源。由书记牵头,与嘉定博物馆、肯德基(欧尚店)、秋霞居委等签订了共建协议,建立少先队“探究基地”,针对嘉定的“名胜古迹”、“食文化”、“社区文化”、“车城文化”形成探究网络。同时开发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合作,发挥群体的智慧和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色化,选择性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拓展课程的内容范围。首先,我们向家长分发了课程开发意向表,根据填写的意向,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了普通小学家校合作校本课程活动方案,举办了家校合作校本课程系列讲座,邀请家长做了《如何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作文教学》等讲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家校合作的讲座形式搭建起校内外课程资源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流动与分享,从中体现了二期课改和“智慧育人”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摔跤,校本课程尝试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进一步明确规定:“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在政策上得以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各校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 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以及体群字 (2000) 086号《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在总则第三条中规定:“体传校应在广泛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积极开展特色项目训练, 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所以,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将摔跤这一竟技体育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之中, 使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是江西省境内最边远的一所山区农村学校, 江西省优秀传统学校、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2011年2月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拥有摔跤训练馆、体能训练室、健身路径等, 体育设施齐备。现有体育教师及摔跤教育员5人, 其中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省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先进个人1人。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 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理念, 确定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环境优美”的办学目标, 以开发摔跤校本课程为特色。实施“科研兴校、特色亮校”发展战略, 坚持科研与特色相互促进。高举教育科研大旗, 高奏特色学校建设主旋律。自2007年至今, 6年来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运动在新课程理念下,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 不断进行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 旨在探索适合本校实际, 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 形成麻田中心学校的特色。

二、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1. 对体育课程概念的认识。

什么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 (教学科目) 的总和, 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什么是体育课程?我国学者毛振明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 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知识、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基于上述概念的认识, 我们认为从现代社会对学校课程的要求来分析, 从教育科学的规律来考察, 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 体育课程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内所规定的各门学科, 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 应当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 (2) 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能仅理解为传统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体系, 还应包括技能体系和情感, 行动上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 (3) 体育课程不只是教学内容, 还有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 (4) 体育课程应当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

2. 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摔跤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深受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它是绅士、勇者、智慧的象征。摔跤是一项伟大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始逢勃发展, 并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在学习训练摔跤的过程中, 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意志品质, 树立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 学习文化知识,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能力、抗挫折能力的过程。通过6年的实践尝试, 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上, 引入摔跤这一体育传统项目, 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摔跤运动在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普及与发展。基于这种思考, 我们把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国家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 在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体育后务人才工程下, 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教育资源, 由学校内部展开的旨在增进学生健康,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摔跤后备人才, 使他们全面展、学有特长,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体育课程改造的过程。

三、摔跤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 构建3+1的课程结构。

学校在原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 以国家级体传校为依托, 设立摔跤专业活动课, 并将其排列到学校的总课表之中 (见表1) 。通过构建3+1的课程结构, 达到体育课与专业活动课的互补与结合, 使学生形成“基础+特长”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摔跤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 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是学, 在专业课中是练, 在课余活动中是赛。以赛促教、以练保学, 在学中培养学生对摔跤运动的广泛兴趣及对摔跤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做到学中练、练中学、赛中学、赛中练。通过学—练—赛这一互动过程, 最终使学生打好基础, 提高兴趣, 形成爱好、发展特长, 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3. 综合评价学生学习。

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在评价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 更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将摔跤专业课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的综合评价上, 评价贯穿整个体育学习的过程。 (见表2)

四、体会与问题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尝试, 我们的体会如下:

1. 在农村学校开设摔跤校本课程开发是可行的, 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如何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体育教育特色, 形成教育合力, 减少冲突, 使其利于课程开发。 (2) 如何使学校体育教师及教练员增强课程意识, 转变课观念,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3) 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摔跤课程的正常实施。

2. 开展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突出了学校的个性特征。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中我们在正确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 通过抓住摔跤这一独特性、使学校获得了可持性发展、学生得到了和偕发展。

参考文献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第9篇

由于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经验有待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理论还不够完善,课程的实施可以借鉴的经验也不多,虽然浙江省已组织人员编写了《创新教程》和《创业教程》两本书,但由于地域差异、生源差异以及创业目标差异,其适用性和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形成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1.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重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性看成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其次培養学生的创业动机,动机是创业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动机越强烈,效果越显著;再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打破“校校相同,生生相同,所有学生齐步走”的局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中职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而改变了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单一角色,成为课程建设者、开发者和执行者多种角色。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专业特长和才能得以施展。

3.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每所学校既要规范化办学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特色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能使一个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1.用目标管理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我们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应该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出在工作中开创新事业的人才,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一般目标是:一种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掌握创业知识、理论,能够有效把握创业机会,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和交流能力。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两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构建相对独立、分层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分模块进行任务型设计:启发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知识课:促使学生掌握专业与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模拟课:通过创新创业模拟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意识→实战课:校企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一种最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家精神。

2.用校本特色来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质量,应具有学校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必须考虑本校的创业文化、学生特质以及学生所就业的企业的层次和特点。注重利用本校的知识、技术、设备和教师的力量,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工作创业时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应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将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激发创业意识;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通用能力培养,提高开创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3.用学生参与来改进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要求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进行改进,应完全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启蒙阶段,采用“细节示范”方法,每项任务都以简单的操作步骤和图例方式来描述,学生跟着示范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成熟阶段,采用“模块串讲”方法,把所有内容集中起来,一揽子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即学即用,在用中强化、巩固;学习过程,采用“全程导航”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现场帮助。这样,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更为生动和有效。

4.用学生评价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建设

如同其它校本课程一样,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接受学生的评价,把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因此,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反馈调查,就教师教学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应重在开发的过程而不在结果。在这过程中,教师既要做课程的执行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应深入实践,努力创新,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和企业家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社会责任意识、首创意识、冒险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拥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具潜力,更具备成为未来新型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脱离专业课程教学之外,而应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以专业教学为基本载体,以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开创性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曹胜利.学者论点: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08—3—20(5).

上一篇:新西兰留学签证清单下一篇:电信营业厅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