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奋斗范文

2024-08-09

蚁族奋斗范文(精选8篇)

蚁族奋斗 第1篇

1、当我发出第一份简历的时候,是为了幻想;而当发出第一百份简历的时候,是为了生存。

2、结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作是一筐萝卜一个坑。

3、天空中偶尔飘过一朵乌云不见得会下一整天的雨。

4、前面不管是雷区还是悬崖,我都抗着棺材前进!

5、无论你是羚羊还是狮子,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你最好开始奔跑。

6、饭炒炒就熟了,情感炒炒就淡了。

7、姑娘啊姑娘,你闯进了一个男人的心,他就该给你一个家。

8、俩人在一起就是唇齿相依,牙它碰舌头了,明天舌头又碰牙了,男人太强了,早晚要把女人吓跑的。

9、爱是一种感受,即使苦楚也会觉得幸福。如果我占领了天空和满天的繁星:如果我占领了世界和它无尽 财富,我仍然有更多的请求,但是只要我有了你,即使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锥之地,我也会心满意足。

10、人走得太快得停停,要不心跟魂都跟不上了嘞!

11、敢挑你就得敢剩,敢剩就别怕没人要。

12、完美男人就是在地上爬过,在山峰顶上瞭望过,在号子里待过。

13、婚姻嘛就是两只小猪,牵着手快快活乐的走进屠宰场。

14、爱情嘛就是一张床、两个人、三亩地、四只眼、五个娃。

15、不经历那些歪瓜裂枣,怎么知道什么是好。

16、这个世界上你每伤心一分钟,就会失去六十秒的幸福,这个世界谁离开谁都能活。

17、男人有的时候就是一个蜂蜜啊,你看上了一个花你就想叮它,叮上了,可人家顶多就是起一个包,该盛开的还是会盛开的,可你自个呢,丢了一条命。

18、人在脆弱的时候,总是能敏感的抓住另一个人的爱。

19、其实爱情就像空气一样,你抓得越紧,它越从你的指缝中溜走了。当你放开手,你会发现爱情就在你的周围。

20、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爱,离开是因为更爱。

21、其实生活就像戏剧一样,没有永远的男女主角,A角走了,B角来了,内容和本质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就看你适不适应。

22、人生就像是一列火车,缘分把咱们挤到了同一节车厢里,只不过我先到了,该下车了。

23、感情这东西吧是需要靠时间来证明的,坚持就能得到,坚持不住,转身就是一辈子。

24、钱是为了实现梦想的,不是为梦想买单的。

25、有些时候,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爱,分开是因为更爱。

26、如今这个社会,名利成为生命之树的唯一果实,你呢,还能为自己的梦想孤注一掷。[2]

1.身在这里,我们就是在生活下面早出晚归、渺茫无措的蚂蚁„„不过仍旧是顶着天立着地罢了,无力改变生活,只有努力生存。

2.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如果我占有了天空和满天的繁星:如果我占有了世界和它无穷的财富,我仍然有更多的要求,但是只要我有了你,即使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锥之地,我也会心满意足。

3.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可是理想却无用武之地啊!

4.在被生活的重担压倒之前,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块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已。5.“磨了一年多,我已经没有当年进京时的激情了,当时我‘很傻很天真’。” ——蚁族的奋斗

6.敞开的宿舍门,你来我往,都是过客。暂时在此安身,随时可能搬到别处,一个睡袋卷走一切,仿佛旅行一般。归属感,安全感,对于这些过客来说,只是一种奢侈。

7.他们在满是臭味的宿舍里落脚,在睡袋里安身,浑不知天之娇子为何物。他们早已不看重自己的本科学历,因为学历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东西。他们不知道怕种苦哈哈的聚居生活还要持续多久,只好带上睡袋,随时准备上路。

8.父母的期望令她无法回头。在父母看来,女儿在北京工作、生活是件很有面子的事,而女儿实际的生活情况和对他们的实际回报,他们并不在乎。

9.小童没有办法改变,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自己的状态,她认为家庭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却又无法去选择父母和家庭。

10.北京机会多、条件好、城市发达,但有多少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

11.北京是这样粗砺的一个城市,它为每个漂泊在其中的人脸上都留下风尘仆仆的痕迹,让他们少了分做学生时的轻狂与朝气,又比定居者们少了分气定神闲。

12.我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奋斗出来的,苦是苦了点,但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13.在这个几千万人口的大都市,他们微不足道地存在着,却又那么梦想满怀地不断努力着、奋斗着。在生活压力的逼迫之下,他们以苦为乐,尽最大的可能去追求自己可能的实现梦想的机会。

14.在拿到调研问卷时,他们大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渴望受到关注,却很少想到依靠别人的扶助。他们正独立地,努力地,一步步使自己成为强者。

15.每天清晨,公交站牌下都有长长的队伍,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夜幕降临后,他们在街道两旁的各色夜宵小摊前驻足,享受一天奔波之后的短暂安宁。[3]

蚁族奋斗 第2篇

——题记

如果我是鹰,堪击长空;如果我是鱼,可畅游浅底;如果我是蜗牛,尚能托着重重的壳仰望星空,爬往明天的旅途……可我什么也不是,只是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一只再普通不过的蚂蚁,是如此的渺小,小到可有可无,但在我看来,天生我材必有用,每种物体的存在都有其意义,努力之后才知生存的意义所在,才知为何而活,活的意义在与索取,在于与现实并存。

我曾羡慕花儿的芳香,野草的顽强,树的高深,我也曾自卑自己的渺小,但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是羚羊还是狮子,每天当太阳升起时,你最好开始奔跑!于是,我开始奔跑,穿过记忆的雨季,越过荆棘沼泽,徒步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沿着被时光荏苒失去容貌长长的人行线,观赏沿路的风光,走向未知的前方。

其实,我是一只生活在人类中的蚂蚁,而我的周围有许多和我一样生活特征的蚂蚁,我们的大家庭——蚁族,共同居住在蚁穴里,这个承载着许多人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的他们,或者她们,道路曲折,似乎都在泥泞中挣扎过,他们失望过,迷茫过,却依然乐观豁达地坚持着,因为他们有一颗不服输的心,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力,他们就像一群小蚂蚁在群里蜗居着,仰望天空是美丽的,低头再看所处的地方,却是现实的残酷。

《蚁族》主编廉思说:“生存之上、生活之下,这些怀揣着梦想的大学毕业生们,满怀理想地走出校门,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们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是的,不光是过年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蚁族的范围已经延伸涉及到聚居拥挤的普通市民,农民工,我所认识的他们像蚂蚁一样弱小,又像树那样高大,野花那样芬芳,是最弱小的强者,他们辛勤劳动,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没有背景,只有背影,具有团队精神和不言放弃的精神,另外他们还具有期待情怀,整个冬天都在期待暖阳,期待春天,坚信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

独立窗前,看着黑夜中驶向远方蜿蜒小道的车辆,寂静的夜色,洒在每一个角落,夜更深了……第二天迎接我们的是欢快的鸟啼声和鸡鸣声,清晨射进来的第一束阳光,给我迎接美好一天带来无限自信,沿着小道,旁边布满了黄色夹杂着绿色的草,还有紫色的野花,穿过具有瑶族特色的村子,听和看那些最淳朴普通的人和物,越过种满各种小菜的田地及满是橘子树的橘子园,远方就是数不清的山峰,突然好期待春暖花开,好期待来年盛夏的果实,好期待采“橘”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

徒步行走约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工作的地方,那是一个不停歇运作的工厂,你听,那些运作的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也是一种独特的演奏。于是,这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夜晚,在阳台,独望,仰望美丽闪烁的星空和灯火依然的电厂,记得脚踏实地;眺望远方,记得未来就如同在黑夜行走,最亮的星星指引你前行;回望北方,深记池鱼思故渊。

《蚁族》主编廉思在书的“后记”中写道:“住在‘聚居村’里的‘蚁族’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真正含义。他们初始面对生活显得捉襟见肘,但是这些能直面现实、接受现实的他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有自己的理想,而且正在积蓄力量为实现这些理想奋斗。”

蚁族:难以安放的青春 第3篇

在北京郊区的唐家岭,这个城乡结合部,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聚集这里,如同蚂蚁一样“高知、弱小、聚居”。北大博士青年学者廉思在两年的时间里和他的团队,对“蚁族”进行了深入调查,写成《蚁族》一书,引起了社会对“蚁族”的关注。

调查显示,“蚁族”九成属于“80后”一代,大都是本科毕业。就业压力是“蚁族”面临的最大问题,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太容易,“蚁族”们缺乏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刚从大学毕业竞争力较弱,他们主要从事临时性工作,比如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等,有的甚至处于失业状态。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缺乏稳定的生活保障。

另一方面,“蚁族”的成员基本来自偏远县城和农村地区,为了支付上大学的费用,家里可谓倾尽全力。许多大学生不愿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家,他们选择继续待在大城市里,为着一个遥远的成功梦而奋斗。

由于收入低,“蚁族”只能聚居在低生活成本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两三个人挤一间,最多时七八十人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形成独特的“聚居村”。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有上百万的数量。未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蚁族”的人数也势必将继续增加。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已成了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蚁族”这个词得到众多“80后”的支持,比起“漂一代”更好地反应了“80后”的尴尬。作为大学扩招的实验品,他们深深体会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却也不得不背负起沉重梦想,尤其是“80后”中的“穷二代”。

虽然现实很不公,“蚁族”们却没有放弃梦想,渴望在大城市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蚁族》主编廉思说:“在我眼中,‘蚁族’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真正含义。刚毕业的他们面对生活显得捉襟见肘,但是这些能直面现实、接受现实的年轻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有自己的理想,而且正在积蓄力量为实现这些理想而奋斗。”

蚁族的奋斗 第4篇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楚楚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是父母都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他们没有让女儿一步登天、飞上枝头变凤凰,只是让她找一个真心爱她的人过平平淡淡的日子。这样一个温暖、健康的家庭造就了她善良、有爱心、恬淡的品性。相反,张晓燕的家庭却过于贫穷、复杂,母亲把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她身上,两个姐姐又太势利,妹妹读大学的费用还需要她承担。也许是过怕了从前的那种不堪回首的苦日子,又或许是承受着家庭太多的负担,没有学历和一技之长的她只有一步步地向现实妥协,可是却还坚持着自己的底线。就像她说的那样,在男人的世界里打拼就得遵守游戏的规则。她没有选择走捷径、一步登天,而是慢慢改变着自己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社会。

赵荣生,一个固执、要强、死要面子、冲动、从小有心理阴影的人。可是,对待感情,他很认真,对待工作,也很上进。一步步地从一个最底层的保险销售员坐到一级销售的位置,可是在最要紧的关头,他却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是的,他的急于求成、固执偏执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是年轻人谁能不犯点错误呢,我们渴望成功的欲望,我们不甘落后的决心容易使我们蒙蔽双眼,忘记了脚下的路。我想,有些错误早犯比晚犯好,因为越往后犯错的成本就越高。乔布斯说,35岁前不要循规蹈矩。所以,趁年轻,多去闯荡吧,有些错误就是为年轻人准备的,早点犯,就早点清醒,才能在以后的路途中走的更顺畅、更平坦。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调查,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认为男人月薪低于4000元就没有资格谈恋爱。的确,爱情是需要靠物质维系的,没有面包的爱情是空的。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蚁族们就没有资格谈恋爱甚至结婚呢?爱情是奢侈品,貌似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无处安放。可是,在这部剧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夹缝中生存的蚁族们,抵挡着狂风暴雨、前后拥堵,把最珍贵的一颗心紧紧地握在手里,放在最安全的地方。也许在最艰难的时刻才能显示出感情的珍贵吧。一帆和晓燕,一起相互扶持走过了八年,彼此都为对方着想着。直到最后,迫于家庭的压力,以及不想再拖累一帆,晓燕做出了那个无奈的选择,把自己出卖了。在一帆打算给她惊喜的新房子里,晓燕忍痛和一帆说分手。两个人都是倾尽全力地为对方付出,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两颗受伤的心灵。也许爱情就是上辈子彼此欠下的债,我们今生在一起就是相互还债。楚楚和荣生的爱情感动得让人落泪,在荣生最落魄、悲惨的时候楚楚选择了嫁给他,在楚楚生命垂危的时候却选择舍命留下孩子,并且把心爱的人推到了另一人身边。一个完美的女子把爱情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爱;而离开,是因为更爱。

再说说陈丽娜,一个衣食无忧、享尽奢华生活的富家女。在很多为生活奔波的人眼里,她是泡在蜜罐里的幸福女人,哪还用的着忧伤。其实,十几岁面临一个破碎的家庭,父亲又娶了一个比自己还小的老婆,这无疑对她是个巨大的刺激,母亲也渐渐和她疏离,这让她愈加感受到亲情的冷淡,心灵的伤害不比物质的缺乏要好受。每个人的状况都是不同的,不要只看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也要看到自己有而别人却没有的。每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就只会放大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殊不知,那个人也在偷偷地羡慕你。所以,你的悲伤不比别人多多少,你的快乐也不比别人少多少,换个角度去看世界,你会轻松很多。

最后,你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蚁族的奋斗~感想 第5篇

深夜了,想象着城市里的人们匆匆的身影,感觉最能让人安静下来的时候还是深夜。看了这个电视剧,感触很多,搞懂很多,也提醒着我,以后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谁,相信这世界有着金钱、地位也无法比拟的爱情,生活。

毕业以后,大学生带着父母的希望,带着自己的梦想,拼搏在外表光鲜的城市里,每天早出晚归,日日夜夜的工作忙碌,忽略了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味道,为了钱,为了能在这个城市里立足,80,90后的我们真的如这部电视剧里所说的:“我们就像蚂蚁一样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现实带给我们的残酷。当每天静下心来,看看周边的房价,看看生活的城市,好像自己置身于陌生的世界,那些高楼大厦,那些繁华喧嚣都与自己无关,我们蜗居在一个寂静的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没有时间感慨时间的流逝,没有时间释怀心里的委屈,把所有的委屈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装在了自己的心里,慢慢的忘记了自己是谁,更忘记了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仅仅是付出自己可以付出的,换取那些所谓的荣誉与金钱。

一条破裂的路远远地伸向模糊了的城市,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一样。似乎看得见,却又遥不可及或者充满坎坷。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是好的,里面没有坏人,每个人都值得同情,都需要理解和关爱。为了理想遍体鳞伤的张晓燕,一路摸爬滚打到了总经理,可是眼看着她为了钱为了势力嫌弃一帆没有工作,养不起她,养不起她的家,没有勇气要孩子,以为自己有了一切可以承担起她在农村的妈妈姐姐们的时候,她变得一无所有,她没了所谓的职位,没了所谓的给家人安顿的饭馆,被同事骂,朋友不理解的时候,一帆却一直都在。而那一头,赵荣生在宋楚楚背地里的帮助下由一个险些被公司开除的没用的业务员一路发展到了公司的一级销售,可这个时候他昏蒙了双眼,自大和成功堵住了他的耳朵,听不进宋楚楚和一帆的劝告而关进派出所,险些被判刑入牢的时候,周围的所有人,尤其是宋楚楚到处借钱跑到家里甚至顶着家人的强烈反对借弟弟的钱把他捞出来。在他没了一级销售没了存款,还欠下一屁股债的时候宋楚楚说:我们结婚吧。到后来宋楚楚怀着孩子隐瞒病情自己跑回了老家,却把他推向了一个富二代的怀抱。这期间不知道我的眼眶湿了多少回。我觉得我是一个很现实的人,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早就把感情看得无所谓,以为自己百毒不侵的时候我感动地只能停一会看一会。冯大宝随着命运在北京的广阔土地上飘着,直到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90后,有些许现实的女孩琳达,他随着琳达每天疯狂地送快递,去当保安,去当演员,最后凭借着自己的真诚善良出了名。或许他本意并不是演员,只是看上了一个女孩,因为那女孩想做演员....虎一帆,为了生活,放弃了自己的软件设计师的梦想而当了一个维修工,赵荣生,为了钱,而忽略了生活的价值,忘记了风险,张晓燕,同样是为了生活,把自己的心丢了,把自己的身体

也丢了。我很喜欢里面的宋楚楚和冯大宝,也很喜欢里面的虎亦非,他们活的很潇洒,大宝的理想是为了琳达,楚楚的理想是为了爱情,亦非的理想是活的开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最后他们都得到了,也都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生活,多么沉重的两个字。每天人们醒来的时候带着心思,带着希望明天生活会更好的欲望,带着私心,带着功名利益形形色色地生活在我们周围。有的人赢了,有的人输了。赢了的人未必是得到了,因为也许他把自己的心弄丢了。就像是张晓燕和一帆在新买的家里分手一样,她说我也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输了的人未必失去了什么,或许更能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像是左胸口那里,满满地装着家人朋友给的温暖和鼓励就像是宋楚楚给的。这种温暖让我感动地心痛,撕心裂肺

结局楚楚死了,我也原本以为我的心丢了,一度的不相信还存在爱情,可是我看到最后竟然很平静,没有以往对爱情的怀疑,也没有了以前因为爱情的感动,而是觉得很真实,这些事情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源于生活,我的心看似的平静,可还活着,至少我还相信爱情,而不是无动于衷。

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想象中得那么完美,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跟金钱没有任何瓜葛的感情,也许就在某群蚂蚁里面,在没有多少阳光照射的地方悄悄地生长。最后却能长成让所有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的花朵。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失意了,别绝望,也许这是一个转折,希望就在拐角偷偷地等着你。得意了,别骄傲,别

把自己给弄丢了,回去的路不一定一直为你留着。

蚁族的奋斗经典台词 第6篇

现在又出来一部反应80、90后北漂生活的电视剧《蚁族的奋斗》,尽管车子、房子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剧中主人公,但他们在困顿中坚持,在艰难中乐观,在绝望中拼搏。有所期待,生活就有希望,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蚁族的奋斗中的主人公们经典的台词对白:

1、当我发出第一份简历的时候,是为了幻想;而当发出第一百份简历的时候,是为了生存。

2、结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作是一筐萝卜一个坑。

3、天空中偶尔飘过一朵乌云不见得会下一整天的雨。

4、前面不管是雷区还是悬崖,我都抗着棺材前进!

5、无论你是羚羊还是狮子,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你最好开端奔跑。

6、饭炒炒就熟了,情感炒炒就淡了。

7、姑娘啊姑娘,你闯进了一个男人的心,他就该给你一个家。

8、俩人在一起就是唇齿相依,牙它碰舌头了,明天舌头又碰牙了,男人太强了,早晚要把女人吓跑的。

9、爱是一种感受,即使苦楚也会觉得幸福。如果我占领了天空和满天的繁星:(经典语录 )如果我占领了世界和它无穷的财富,我仍然有更多的请求,但是只要我有了你,即使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锥之地,我也会心满意足。

10、人走得太快得停停,要不心跟魂都跟不上了嘞!

11、敢挑你就得敢剩,敢剩就别怕没人要。

12、完善男人就是在地上爬过,在山峰顶上瞭望过,在号子里待过。

13、婚姻嘛就是两只小猪,牵着手快快活乐的走进屠宰场。

14、爱情嘛就是一张床、两个人、三亩地、四只眼、五个娃。

15、不经历那些歪瓜裂枣,怎么知道什么是好。

16、这个世界上你每伤心一分钟,就会失去六十秒的幸福,这个世界谁离开谁都能活。

17、男人有的时候就是一个蜂蜜啊,你看上了一个花你就想叮它,叮上了,可人家顶多就是起一个包,该盛开的还是会盛开的,可你自个呢,丢了一条命。

18、人在脆弱的时候,总是能敏感的抓住另一个人的爱。

19、其实爱情就像空气一样,你抓得越紧,它越从你的指缝中溜走了。当你放开手,你会发明爱情就在你的周围。

20、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爱,离开是因为更爱。

21、其实生活就像戏剧一样,没有永远的男女主角,A角走了,B角来了,内容和本质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就看你适不适应。

蚁族的奋斗经典语录 第7篇

28. 成长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变得坚硬严冷,不再相信美好,不再相信誓言,而是要在百转千回的伤害中间,逐渐的消除那些对社会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用多一点成熟理性宽容看待大千世界。做你想做的,爱你想爱的。做错了,不必后悔,不要埋怨,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跌倒了,爬起来重新来过。

29. 人世间的爱,是一种本能,没有谁对谁错。不期的邂逅,谁也无力抗拒“理解与懂得”的魅力。爱,不是婚姻的代名词,情有独钟,是好的;相互的欣赏,是好的;无奈的转身,也在情理之中,“情”字本无解,只道是相诉;相映;相惜,相念。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

30. 幸福只需要一点点,孝敬父母时,不需要你大把的钞票拿回家,只需要你的一声声问候和常回家看看。幸福只需要一点点,教育儿女时,无需你事事包办,只需教育他做人的道理。幸福只需要一点点,否则,就象手握满满一把沙子,愈想拽紧它,它愈在指缝间滑落。

31. 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如果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我们与谁捆绑在一起,这很重要!这故事说明:一个人与不一样的人在一起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价值!

32.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肩膀可以承受很多很多,却不知坚强的外表背后有一颗多么稚嫩的心。向伤害过我和我伤害过的人说声抱歉,也许这就是我们在成长中必须的经历,有了这些伤痕和血痂我们才会变的坚硬。――《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33. 你没有底线的原谅谁,谁就会没有底线的伤害你。说到底别人伤害你多深,是自己的作为决定的。越退让伤害会越多越频繁,面对伤害次次都能打回去,敢伤害你的就会越来越少。对硬骨头谁都得掂量掂量。

34. 贫穷的人总爱谈论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可归根结底,都是自己一次次选择的结果。如何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做出最大的成绩,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一个再富有的人,如果没有阔大的格局,也会有衰败的一天。格局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人生会有怎样的走向。――《这世上的美好,唯你而已》

35. 生命需要心灵的感悟,心灵也需要生命的蔓延,心灵的纯洁可以氤氲出生命的美丽,生命的波澜可以凸显出心灵的淡然。放慢生活的节拍,减速匆匆前行的步伐,平伏骄躁的心情,淡淡的深吸一口气,缓缓的呼出,你会发现,如一杯白开水,细细品味,依然有它的味道。

36. 老妈虽然没让我住上别墅,但她也没有让我流浪街头,她虽然没让我穿上万块的名牌,但也没让我冻着,她虽然没让我成为富二代,但也没缺我零花钱,她虽然没带我天天下饭馆吃大餐,但也没让我饿着,她虽然很平凡,但却给我最真实的爱。老妈才是天下最美的女人!岁月,你别伤害她。

37. 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38. 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39.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40. 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剧情介绍】

“蚁族”问题的背后 第8篇

读罢《蚁族》,又读了《茅盾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本想二者无甚关联,却发现它们在子女的教育和前途选择的问题上,都进行了类似的探索,只是所探索问题发生的时代大不相同,正是在这种比较和关联当中,我们能够得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判断。

1934年,茅盾先生在《升学与就业》一文中写道:“翻开报纸一看,满眼是中等以上学校招生的广告,但是满报纸的夹缝里却又是影影绰绰刊满了九个大字:知识分子失业的恐慌。而这些知识分子又多半是曾经‘升学’过来的。”看来80年前中学生就算得上知识分子了。而现在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甚至所谓博士后。但是,这两个群体面临的问题几乎是同样的,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与茅盾先生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蚁族》描述的不是人们面对失业的恐慌,而是失业和再就业道路上的艰辛。像80年前一样,当下的中国教育就像开足马力的机器,拼命地制造产品,社会却又不能消费这么多的产品,于是就有了学生们“失业的恐慌”。因此不要简单地去抱怨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大学扩招带来的恶果。历史是一面镜子。而我们多半不愿意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似是而非的判断和结论,渗透到学术界和决策层,结果误人害己。

茅盾先生还写道:“有些贤明的父母把很大的希望放在儿女身上,觉得中学毕业生简直是‘郎勿浪,秀勿秀’,于是多方省俭,甚至借贷,使儿女‘升学’。他们自然以为将来方帽子一上头,职业就有把握了。然而这样的希望毕竟比‘航空奖券’的头彩有多少把握,那也只有天晓得罢哩。”(第179页)

不同时代父母的心也是相通的。《蚁族》里描述一个个的年轻人如何想留在北京而不愿意回到老家就业或到其他地方就业的故事,其中一个名叫小童的女孩坦承,“父母的期望令她无法回头。在父母看来,女儿在北京工作、生活是件很有面子的事,而女儿实际的生活情况以及对他们的实际回报,他们并不在乎。”(第264页)书中类似小童的回答很多,青年人困惑于父母意愿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春节前夕,我在华东一个创业园区参加了一次座谈会。在座有三位青年几乎都是弃商从事公益事业的。陪同我的当地一位干部对此感叹道,“不知你们的父母会是如何想,他们同意吗?”这话实际上反映了父辈一代对年轻人满怀顾虑的意识。但是,在与青年的座谈中,我感到,在这一代新人中,新的就业理念、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从就业理念上说,在一次公益机构的年会上,我遇到很多毕业于剑桥、伯克利和北大、复旦等国内外名校的毕业生,他们这些人大都是从著名企业转过来从事公益事业的。当问及动机时,他们回答说公益组织比较符合他们的理念。一位“公益服务园区”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接到许多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求职信,往往是一个职位有几百人来竞争。但是,国内大学毕业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公益理念、吃苦耐劳、工作技能等往往不能令公益组织满意。

在就业方式上,聚集在这个“公益服务园区”的数百位年轻人中,有的人曾经拥有看来十分诱人的职业,诸如国际组织、外企、公务员等,现在他们抛弃原先的选择,来到公益领域创业。特别是,90后一代的价值观念比较清晰,他们把从事公益事业看得很重。年轻人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开始由20多年来一切向钱看,一切靠政府,转向搞公益活动,转向靠自己,提倡慈善精神。在某地调研期间,我遇到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女学生。她从国际政治系毕业后进入汇丰银行工作,不久便辞职进入上海市一家公益基金会工作。但是创业情结驱使她选择再次离开,投身创业浪潮,发起成立专注于盲人及弱视群体的公益组织。在这个组织里,她与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一起致力于推广盲人按摩师、培训盲人接线员、组建盲人电声乐队、培养残疾人做助盲志愿者……在这个女孩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公益创业的精神,更看到了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令我吃惊和悲哀的是,很多年轻人敢于放弃诱人的职业,敢于面对社会,却不敢面对自己的父母。一些从事公益活动的年轻人告诉我:“我们一直没有告诉家里人我们在做什么,担心他们不理解。”究其原因,很多父母没有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刻变化:在这样一个阶段上,父辈们所期冀子女获得的就业机会其实少之又少,父母一辈当然希望年轻人成为精英,事实上,最终只有3%的人能够进入这个父辈们理解的所谓精英群体,其他人都是有心无力、不了了之。只是大部分父母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一味地鼓励子女在一条道上拼搏,造成了就业难。当前真正需要的,是一次解放父母思想的运动。要让父母们给子女在就业问题上更多的选择空间。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社会责任,这是一个社会持续发展和走向富强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所谓社会责任感,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中说,“所谓公德者,就其本体言之,谓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公德之大目的,即在利群,而千万条理即由是生焉。本论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为纲,一以贯之者也。”香港城市大学的校训便是“敬业利群”。很长时期以来,我们过分关注GDP,“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泛滥,社会责任被淡化了。父母对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关注甚少。现在是需要父母和全社会转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时候了。

如果父母的思想解放一点,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大一点,父母自己会怎样?孩子会怎样?社会会怎样?如果是这样,父母们的生活和工作会轻松一百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工作做好,把生活安排好,会在养生中实现养老,将来会给孩子带来更少的负担;孩子会有一个愉快的成长期,在这个愉快的成长期里,他们的身心会更加健康,他们的未来会更加快乐;社会会更加多元和充满创新的活力与动力,人们不必万马齐奔在那些世人看来的独木桥。一个有着更多选择的社会更加有序,其基础奠基于家庭,绵续于父母。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078-084

观察

078-081

告别“衙门化”:中国大学的出路

龚刃韧

1916年底,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初上任之后,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实行教授治校,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然而,这一进程仅有过短暂的辉煌。在教育体制上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不仅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反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全盘苏化”影响下彻底中断了。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官本位传统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凸现,在大学又出现了官场化的趋向,90多年前蔡元培所痛斥和厉行革除的大学“衙门化”现象竟然又复活了。

大学官场化之怪状

第一,政府对大学按照官僚等级划分级别,出现了所谓副部级大学、司局级大学等。如同行政机构一样,副部级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成为副部级官员。不少地方政府或大学也承诺给院士以副部级待遇(在物质方面中国的院士含金量最高,而在学术方面则可能恰恰相反)。在官本位的中国社会,当上副部级官员意味着进入“特权阶层”——至少在住房、医疗、用车等方面终生都能享有特殊待遇。然而,如果在发达国家去询问一所著名大学的官僚级别,一定会闹出国际笑话的。

第二,大学内部强化了官本位制,行政官员权力凌驾于学术之上。曾担任过北大常务副校长的王义遒教授说:“我觉得现在高校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我管事的时候(1999年以前),要去找一个人来做院长或系主任都非常困难,他们觉得干这种事情对学术会有妨碍。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学者都很愿意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有特权和资源,有自己的项目、经费、场地和人员。这种风气如果延续,学校将来就非常危险。”(《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12日)正是由于有“特权和资源”及诸多名利好处,这些年来大学内的院系官员职务也成为部分教师争夺或留恋的对象,而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越来越被边缘化。几年前我在日本两所著名国立大学法学院讲学时,恰巧都遇到了与中国大学法学院截然相反的情形:2005年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院由于没有教授愿意当院长(主要是不想耽误学术研究),结果在任院长不得已延期半年;2006年东京大学法学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种鲜明的对比,实在让我为中国大学感到汗颜。

第三,在学术机构有官职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几乎独占各种特权与名利地位。在院士或其他头衔、重要奖励的获得者中,担任行政官职的人明显占多数。有关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据媒体报道,2009年12月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又如,2006年中国社科院首批推选出的47位学部委员中有44人至少当过副院长、所长、副所长或现任所长等职务。再如,2009年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第四,大学教授争着在校内外当官。2008年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40个教授来争。这种大学教授争当官员的现象反映出当代中国部分大学教授的精神状态——对当官的兴趣远大于对学术,同时也反映出在中国当官(即使像处长这样的“七品芝麻官”)的利益太大太多。这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气完全不同。那时有些已担任政府高官的资深共产党员却愿意辞去官职到学术机构工作。如早在1924年就入党的孙冶方,1958年从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职位调到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任代所长(1960年转为所长)。此后,作为经济学研究者的孙冶方始终不畏权势,坚持独立人格,与同在经济所工作过的顾准都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在法学界也有从政府官员转到学界的例子,如1927年入党的张友渔,1957年从北京市常务副市长职位转到中科院筹建法学研究所。又如1927年入党的陈守一,1954年从教育部司长职位转到北大法律系担任系主任和教授。

第五,博士学位的批量生产致使中国博士数量跃居世界之首,而大量博士当官与大批在职官员读博士的现象更是世界罕见。2009年10月,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本来作为世界各国大学的通例,博士课程是专门培养学者和研究工作者的,但在中国博士学位的学术意义已经逐渐丧失,变质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第六,官场上的官僚等级制度被广泛运用到大学的各个方面。如科研课题,科研或教学奖都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等;学术期刊也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级等;甚至教授也被分为副部级、司局级和处级。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北大等重点大学在接受国家“985工程”资助之后,又进一步把教授、副教授以及讲师分为三六九等,按照前一年工作数量(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来区分岗位及其津贴。此外,再加上院士、学部委员、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待遇以及担任行政官员的额外好处,教授之间的收入至少相差数倍甚至更多。中国官方对待教授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人为地制造和扩大差别,抬捧极少数人而轻视大多数人,缺乏平等和尊重教授的大学理念。而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国立或公立大学中,同等资历教授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差别。即使在美国作为常青藤盟校的私立大学同一院系教授之间收入差别也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也有个别著名大学对教授设有更高的学术等级或称号,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有“大学教授”作为最高学术等级。目前全校有12名“大学教授”,其中来自理工科和经济学的“大学教授”多为诺贝尔奖得主(哥大毕业生和教授中共有79名诺贝尔奖得主,可见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也不一定能荣获此称号),包括1984年成为“大学教授”的物理学家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奖得主)。1995年我在哥大法学院当访问学者时遇到了两位“大学教授”,一位是被称为美国现代行政法之父的盖尔霍恩教授,退休后成为“荣誉大学教授”;另一位是世界著名的国际法和人权法学者亨金教授。我曾专门问过盖尔霍恩教授当“大学教授”有哪些特权,他说主要是荣誉,没有什么特权待遇。因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设“大学教授”的最高学术等级与官本位体制下中国大学教授的等级制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大学蜕变为工场和名利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作为政府决策开始推行以来,出现了高校大合并、扩展办学规模的狂潮以及“升级”的狂热。大专升为学院,学院升为大学,普通大学升为“研究型综合大学”。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举国癫狂的口号。近十多年来官场化的大学各级行政官员开始注重向上级汇报“政绩”,因而在大学里也出现了“官员出数字、数字出官员”的现象。这种“数字化”主要体现在用数量衡量学术和学者,即根据在特定刊物上(如“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作为聘任教师、职称评定、发放岗位津贴以及绩效工资的依据。“核心期刊”的确定标准与刊物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密切相关。在文科与强调“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相关的是政府推行的以所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作为学术评判的官方标准。理工科则出现了把发表论文及“科学引文索引(SCI)”数量看得比科学实验本身更为重要的本末倒置现象。对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是学术评价官场化的突出体现。

用数量衡量学术是十分荒谬的,是对学术的亵渎和对学者的侮辱。大学教授因此而沦为计件工和小时工,大学也成为手工业者的工场。实际上,对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除了向上级领导汇报本单位的“政绩”外,还有这样几种理由:第一,强化行政官员手中的权限——通过奖金、津贴和提职称等手段管制教师;第二,简化对教师的管理,在大学及其院系担任行政官员只要具有会“数数”的幼儿园水平就够了;第三,有利于学校行政官员的个人名利,在官本位的浮躁学风之下,大学及其院系领导写的文章无论水平如何,都会受到“核心期刊”的青睐。

用数量衡量学术的评价机制造成了中国学界前所未有的浮躁和浅薄状态,促成了频繁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并催生了大量的学术垃圾。现在著作等身以及发表“论文”上百篇的大学教师比比皆是,但是否都懂得如何从事学术研究则很值得怀疑。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先生生前在一次会议上听到有学者曾经发表过100多篇论文时,发出如此感慨:“到现在,你问我有几篇文章可以算作论文,我算不到5篇,可能就3篇吧。”可见,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成千上万的文章中究竟有多少篇是真正的学术论文,恐怕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更不应忽略的是,对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还造成了压制学术自由的深远后果。坦率地讲,富有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文章在中国“行政级别”最高的那些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上反而更为少见。根据2001年《出版管理条例》第20条以及1997年《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第3条的规定,凡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必须上报和备案。显然,社会科学方面的“核心期刊”对发表相关选题的论文会受到更大的制约。

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而且只能由学术同行才能评价,许多学者甚至要到盖棺才能定论。而真正的学术水平与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与是否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毫无关系。这里可以举四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第一,20世纪学术界公认的泰斗王国维所发表的论文,多数都刊载在他自己编辑的刊物上,如《学术丛编》和《教育世界》。前者是民国初年犹太人富商哈同在上海创办一所非正规的“仓圣明智大学”后请王国维主编的刊物;后者是王国维与罗振玉合编的刊物。第二,只有四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5~1929)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当年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与陈寅恪四位学者共同被称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而该研究院师生的研究成果大多也都发表在自己所办的刊物上,如教授主编之丛书《国学论丛》以及学生主编的《实学月刊》等。第三,被誉为“目前国际上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领军人物”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寺田浩明发表过23篇论文,其中多数都是发表在由多人共同执笔的论文集或非公开出版的《研究纪要》上的。第四,素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2006年得主——俄罗斯天才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获奖论文是在网上贴出来的,而不是在学术期刊(更不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这要是在中国的大学里恐怕连“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都不能算吧?

本来大学应该为教师提供一个宁静淡泊的学术环境,而不应以名利为诱饵不断地折腾教师。但现行学术管理制度集中体现的不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和鼓励原创性研究,而是促使研究人员追求名誉、权力与地位,并具体反映在求官位、论学术头衔、争研究经费等方面。因此,正是作为官场化和工场化现象的结果,中国大学也蜕变为名利场。

大学本来应该是教书育人和追求真理的净土,优秀学者应具有的境界如韦伯所说的那样:“唯有那发自内心对学问的献身,才能把学者提升到他所献身的志业的高贵和尊严。”然而,如果大学及其院系领导都在追求权力和地位,本来基本工资就很低的大学教授在沦为计件工和小时工后,只好为了生存不得不去计较“工分”。在这种追逐权力地位和计较名利的氛围下,有多少人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并为学问而献身呢?又怎么可能培育出有道德修养的学生呢?

回归学术是正途

大学回归学术的基本目标就是去官场化,按照学术规律来进行管理。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最近十多年的“教育产业化”、指令性计划以及“学术GDP战略”等决策进行反省。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该管的没有管,例如中国各大学的法学院系从1999年的160多所猛增到2008年的634所,法学本科在校生达到30万人。然而,许多法学院系成立时并不具备基本的师资条件以及图书资料条件(教育部门本应设立适当的门槛),结果不仅误人子弟,也使得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处于就业率倒数第一的窘况。相反,教育部对不该管的事情却积极进行干预,如在全国高校推行以CSSCI发表文章为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指数就进一步促进了浮躁之风。又如教育部对大学的各种评估也助长了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歪风。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对大学应该改变管理方式,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并促进大学的多样化。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大学应改变官场化的现行管理体制。在大学层面上,如果不能实现大学自治(如由教授直接选举校长和由教授会治理学校),至少也应该建立起由教授所组成的咨询机构(最好定期轮选),这样可以使学校的决策更具有合理性。在院系层面上,去官场化意味着不能再由院系行政或党政官员擅自决定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教师人事及待遇问题,而应建立一个遵循学术自身规律的管理体制。为此,在大学院系内应设立有职有权的教授会,实现教授治院系。教授会的基本权限至少应包括选举和监督院系领导,对院系内有关教学、科研以及教师人事(如聘任、职称评定)等学术方面的重大事项具有决定权。

为了回归学术,还必须改变到目前为止依行政权力评价学术、即用数量衡量学术的荒唐做法,应建立起专业同行学术评议机制。对于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只能由专业同行才能作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也只有由专业同行进行评议才能避免用数量衡量学术的弊端。为此,无论聘任教师还是职称评定,都应该由具有同一具体专业的教授(可以包括校外甚至国外同行)组成的小组或委员会进行初选和推荐,然后由院系教授会批准。

20世纪中国大学教育曾有过两个辉煌的时期,一个是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期;另一个是抗战中的西南联大时期。其共同特点一是学术自由,二是大学的院系内都有教授会,实行教授治校或教授治院系的体制。因此,我们不要再自欺欺人地空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如果能老老实实地走点儿“回头路”——回归学术的正轨就很不错了。

总之,中国大学的出路只能是去官场化和回归学术,让大学真正成为做学问和教书育人的净土。但愿政府的官员们不要再折腾大学,大学的各级官员也不要再折腾教授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蚁族奋斗】相关文章:

《蚁族的奋斗》的经典台词06-04

蚁族论文07-26

时事报告,蚁族08-30

奋斗诗歌05-21

奋斗不已05-26

个人奋斗论文05-09

写奋斗作文05-11

早安奋斗文案05-13

奋斗目标范文06-18

奋斗演讲励志06-24

上一篇:干部教师作风整顿活动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下一篇:欢度中秋节祝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