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模式设计

2024-09-19

生物教学模式设计(精选9篇)

生物教学模式设计 第1篇

活动一:

1、布置课下时间进行生物调查,2、根据经验举例,说一说什么调查

活动二:

1、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组讨论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生物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活动三:课上用一课时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指导评价。最后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活动四:共同探究;

1、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哪些基本条件?

3、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有哪些?

4、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5、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教学模式设计 第2篇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想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农田,我们并不陌生。那影响水稻生长的有哪些生态因素?回顾上一小节内容: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然后再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看图,并相应的出示思考题。(1)图中影响牧早生存的环境(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意图:复习旧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这些环境因素是怎样影响牧草生存的?

意图:分析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并过度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3)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的生长的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了什么呢?

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和理解并回答问题。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答题思路。二.引入新课

1.板书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倾听,并看书画出重点概念)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并阐述各扮演的角色的作用。2.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观察与思考”时,教师先讲清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再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数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做练习,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弄清楚食物链的画法和规律,掌握技巧。注意食物链的最前端一定是生产者,关系只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一条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减少,食物链中那些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联系实际并解答。从而引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可能无限制的减少或者增多,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进行“资料分析”,学生思考问题: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的原因。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4.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树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阅读并讲解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最终还是危及到我们人类自身,故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三.巩固小结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出示巩固练习题;

小结反馈。学生做相关练习题。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自我点评

本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全面贯彻落实了课程目标。“生态系统”这节内容中,概念、术语多,教学任务繁重。教者能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梳理了外显的知识目标,挖掘出了内隐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了三维目标并围绕其展开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改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探究,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时,如数食物链条数,书写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等知识,能授学生以“渔”,使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掌握难点。

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农田生态系统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加深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认识;并了解和阐述“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引导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案例中“课件”“巩固练习”内容有所展现,将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松阳中学

陈思

设计生物实验,促进生物教学 第3篇

一、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认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学习兴趣有关。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选择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而生物实验本身,除了具有以上功能外,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与形象性,更能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实验圆满结束,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更加热爱生物这门科学。

例如,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一课时,内容涉及植物的叶、茎、根的知识,如果教师只凭借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不能对这些植物的组成部分有一个清晰认识,还会因生物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室外实验,把学生带到教室外,让他们亲自动手采集一些植物,然后在我的指导下,观察这些植物的组成。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致。由于学生采集的植物各不相同,所以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思维更加活跃。

兴趣是学生学习生物的最大动力,他们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活动也会变得异常活跃,掌握生物知识的效率也一定很高。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深入研究生物教学,将生物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这样,生物教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二、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学校教育始终离不开创新,它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但进行创新并不是口头上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新的学习氛围。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方法,它能为学生提供新鲜而有创意的学习情境。所以,教师要重视生物实验在课堂上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观察鱼在水中生活”的实验。教师没有必要限制学生必须观察教材中的鱼类,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取,挑选他们感兴趣的鱼类进行观察和研究,只要能够完成实验过程、探究出实验结果即可。我相信,学生在自己挑选的实验素材中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生物教学课堂纪律一定不好,会影响实验效果。其实不然,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放在实验上。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创新研究,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生命特征、发现生命共性,从而实现对生物知识理解的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创新意识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展示与发展。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情境的营造、创新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在创新的过程中巩固生物知识。

三、通过生物实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是世界三大问题之一,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物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何选择材料、到哪里采集、选取什么材料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环保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的作用,在实验课上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引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呼吁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调查环境污染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到我们的生活中进行调查。但不管你观察的范围是什么,都要写好调查报告。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将实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有的记录了破坏班级卫生环境的现象;有的走出教室,发现了随便乱扔垃圾的情况;有的走出校园,调查了一些工厂的环境污染行为,看到了被污染的河流,等等。通过真实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环境状况,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生活的危害,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所以,教师一定要悉心研究教材内容,深刻挖掘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材料,让环保意识与生物实验紧密相连。但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千万不能机械地灌输。否则,不仅不会起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四、通过生物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方法和过程,而发现问题则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细腻思维和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它孕育着希望、包含着美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生物学习中的问题,为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实验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其特点,我也将教材中的知识融入其中,一并讲解。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我又要求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分析一下这四部分有何联系。学生看得很仔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很快就发现了新问题:生长点在受到根冠保护的同时,还可以为伸长区和根冠提供新的细胞;伸长区的上部逐渐与生长点混同,下部则趋向于根毛区。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发现,总结出了问题的关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与步骤,而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与设计,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理解实验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能力。

总之,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与创新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生物实验,将一些外在信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可以活跃生物课堂气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会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获取相应的生物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培养学生保护生物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注重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同时,生物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实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浅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5(23).

[2]王桂菊.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教师.2015(16).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4篇

生物的变异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入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破解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生动有趣,动脑动手机会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分析】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变异的现象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遗传和变异知识是整个初中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许多变异现象总会困惑不解,因此在学習有关遗传知识后,学习变异知识十分必要,也为后面的内容学习,特别是生物进化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异的概念,变异类型及原因。

教学难点:可遗传变异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归纳出变异的概念,理解变异对生物的意义。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举例说出有利的变异和不利的变异。

(5)举例说出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及遗传育种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物现象;关注高科技、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过程以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线进行,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变异例子中,进行概括和归纳,形成知识点。教师应控制好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注意收放适度合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变异的概念

出示一窝狗宝宝图片和各色荷花PPT图片:认识同种生物子代个体之间、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差异普遍存在,总结出变异的概念: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叫做变异。

二、认识变异的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第41~42页两则资料,分析资料中变异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染色体和基因的改变导致生物体发生了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变异,并未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分别出示玉米白化苗PPT图片、花斑蝶PPT图片和人耳垂有无PPT图片:认识不利的变异——有的变异降低了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是不利的变异;有利的变异——有的变异提高了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是有利的变异;中性变异——有的变异不会影响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中性变异。

出示白化水牛PPT图片:认识变异对生物个体是否有利,还取决于生物体所处的环境。

三、变异的意义

阅读教材第43页第一段,认识变异的意义:在地球多变的环境中,正是由于生物能够产生变异,有的变异个体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生物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四、认识变异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不同品种的南瓜果实PPT图片,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爱好,从自然突变中进行逐代挑选培育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品种。

出示多倍体草莓、普通草莓与无籽西瓜PPT图片,认识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对生物进行处理,使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或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变异个体,再从中选择对人们有用的变异类型进行培育,从而获得新的品种。

出示太空南瓜果实和太空彩色辣椒果实PPT图片,认识从辐射诱变中选育新品种。

五、练习和作业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重要意义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

A.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B.变异是生物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

C.生物所有的变异对生存都有利

D.能遗传的变异可产生新的动物类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条件下,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低

B.基因结构改变导致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C.射线照射和某些药物能提高生物基因突变率

D.水肥充足的稻田里结得穗大实多的水稻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仍会丰产

3.小明的父亲双眼皮、有酒窝、体形较胖,母亲双眼皮、无酒窝、体形正常,小明本人单眼皮、有酒窝、体形较瘦。试从上述三种性状分析:

A.能够遗传的变异特征是_________,不能遗传的变异特征是________。

B.父母双眼皮,小明单眼皮,这说明生物有_________现象。

C.父亲有酒窝,小明有酒窝,这说明生物有________现象。

生物教学设计 第5篇

七下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课时安排:2课时 Ⅱ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a.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

b.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气体交换原理

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向教室内喷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

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

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

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3.1.4小结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Ⅲ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 第6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物教学设计 第7篇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

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

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

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

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

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

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

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

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

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

甲说:弄死,扔掉。

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生物教学模式设计 第8篇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 为不同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 注意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 发现、研究学生的心理, 要具有捕捉课堂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因为只有主体的参与, 才能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动、有效的现实性活动, 它总是丰富的、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而长期以来, 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讲解的时间太长, 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 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失去了活力。因此, 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以及思维模式, 他们要用现有的知识去过滤和同化来自学习环境中的新信息, 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 并在迁移应用中得以优化和发展。教师应建构具有生物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框架, 进一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系列的分析与运用,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传递—接受”式教学, 培养有创造性的实际问题解决者。

2. 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必然的, 生物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其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

2.1 目标明确性

目标明确性是指教学目标明确, 并事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 使师生双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即先进行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习者一般不知道教学的具体目标, 他们只能从教师的授课和课本中了解到;而系统的生物问题解决教学设计须按学习者的不同状况和条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智力的过程, 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特点和水平, 把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 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线索, 在思维方法上、认知策略上给予指导, 以使学生顺利地解决生物问题, 并从中体验生物的思想方法, 深化知识学习, 获得生物能力, 使智力、身心、情感得到较好的发展。

2.2 对象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 真理永远是具体的。真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客观现实的具体事物和具体过程当作一个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和, 当作一个多样性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来把握的。生物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具体的过程, 教师要依据具体问题, 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可能性, 考虑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支持及教师自身的条件。具体地说, 教师应做到:一方面, 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具体的, 与特定条件相联系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不是一切情况均可套用的;另一方面, 要把教学设计的运用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相对的过程, 从特定条件出发来运用的教学设计。

2.3 思想启发性

思想的启发性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避免从主观出发, 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像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就是思想启发性的生动运用。思想的启发性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等进步的现代教育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发展方句。

2.4 过程发展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 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样, 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地说, 教师一方面要把教学设计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要考虑到各种变化, 并随时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要努力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 以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 还要不断地创造更有利条件, 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 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的教学环境。而作为教师本人, 为提高自身素质, 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5 系统完整性

1+1>2, 1+l<2这样的不等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各部门功能之和, 它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也可能小于各部分之和, 整体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组成系统诸要素的协调状况。因而, 我们在处理和研究问题时, 要着眼于有机整体, 将整体的功能和效益看作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提高生物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效率, 发挥其整体功能, 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一方面, 要将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当作运用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注重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协调, 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功效;另一方面, 要将整个教学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当作运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和归宿, 考虑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以便使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其它要素相互协调配合, 从而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2.6 问题解决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媒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我们把教学媒体分成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类。如下列表所示: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方案→搜集资料, 实施研究计划→分析研究, 得出结论→采取行动, 深化理解。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由教师介绍活动内容, 然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分析, 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案, 并根据研究方案, 通过调查、实验、查阅等方式多方面搜集资料,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综合, 得出结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进行实际实施。

其实施过程有三个基本步骤。首先将生物知识问题化, 通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来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生物问题解决, 学生们一起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或方案, 结合现有的知识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是对结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省, 通过反省回归到生物知识问题化。传统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习惯“满堂灌”的教学, 只能消化教师“嚼碎”了的知识, 口、耳、眼以及思维长期处于抑制状态, 不会发现问题, 也不善于解决问题, 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4. 小结

“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 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 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 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学实验证实:“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法优越。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 积极思维。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 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 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 充实思维的材料, 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解决,模式,原则

参考文献

[1]裘伯川, 王文辉, 赵宝军.更新生物教育观念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生物学通报, 1995, (01) .

[2]刘满恩.高中生物“问题解决型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 2005, (08) .

[3]王瑜.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1) .

[4]俞求是.“问题解决”和中学数学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 1997, (8) .

生物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 第9篇

1 联系生活法

建构主义认为,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懂得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能巩固提升本节课所学知识,又能使课堂内容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完高中生物必修三中“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后,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会发现冬天尿多,夏天尿少,这是为什么?人在大量出汗后为什么喝点淡盐水比较好?为什么有些人在夏天时经常进出空调房,就会得空调病?然后让学生联系本节课的知识来回答。学生听到这些与生活相关连的问题都会非常感兴趣,自发地去讨论,这时候再由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的结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把生物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了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不仅延伸和扩展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构建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展示概念间层级结构的示意图。裴新宁认为:绘制概念图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整个概念图的结构是知识的图像编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通过构建概念图的形式复习这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帮助学生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部分新课结尾时,先请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把这一节中关键概念都列出来,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突触、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大脑的高级功能等。

然后按照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建立起一个概念图的雏形。最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

以小组合作形式来构建概念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帮助学生复习了本节所学知识,使这些知识变得系统化,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增强了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 列举问题法

生物课本里有一些上一节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下一节的知识之间有关联,所以在结课时,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来承上启下。这些问题要能够小结本节的知识,又能涉及下节的知识。如在讲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后,笔者设置了这几个问题:植物向光性是由于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多,长得比向光侧快导致的,那么幼龄果树去顶减少生长素,为什么反而促进果树侧枝的发育?植物根向地生长,生长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再比如,讲完“酶的作用和本质”后,可以问:大家知道哪些酶?酶和无机催化剂有哪些不同?除了本节课所学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点?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预习下一节的内容,为下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4 串联知识法

高中生物教材当中很多章节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把本节所学知识和相关的旧知识按照思维的逻辑串联起来,使知识形成一个整体。

比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的结尾时,笔者要求学生比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并提示学生可从进化的实质、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哪一个理论强调隔离的作用和强调群体的进化这些方面去思考,由此找出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另外强调这两种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提示学生思考它们是否都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并由此总结出它们的相同点。

这样的对比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趣味结尾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的结尾,教师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或者生动的比喻来小结本节内容,同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节的结尾时,笔者讲了一句谚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然后说可以把DNA比喻成老虎,RNA比喻成猴子,猴子只有在没有老虎时才能称王,也就是说某些不含DNA而只有RNA一种核酸的生物才能用RNA做遗传物质。学生听到这个都会非常感兴趣,对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也能够非常准确地判断了。这样的结尾不仅小结了本课重点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结课方法,其实结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在结课时教师要依据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兴趣的目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选择了正确的结课方法,就能够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这节课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8-201.

上一篇:课堂因变化而精彩下一篇:如何做工作流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