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2024-07-05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精选8篇)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第1篇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从实际出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我根据所在园开展国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在推行国学特色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以期为促进国学进入幼儿园提供一些思路。

一、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意义

从小扎根国学,让幼儿从上幼儿园阶段就逐渐开始感受国学,进而实践国学,逐渐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并结合社会实践不断地进行新创造,在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和其他文化之间沟通、交流、整合。只有坚持不断沟通、交流和整合,我们才能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获得对自己文化的新的理解和反思,才能充分吸收其他文化发展的先进成果,才能为自己的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激发出传统文化的潜在生命力和勃勃生机,鉴于此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积极地去推进国学经典进幼儿园、进家庭的进程。

二、实施国学特色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将国学特色课程从理论付诸实践,老师们最大的疑惑是:学习国学经典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如 1 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有益的思考和尝试。

问题一:幼儿园国学经典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的国学课程主要是诵读经典,说文解字和知行合一。常规的教育可以教会幼儿各种生活的技能,但并没有足够重视教会幼儿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事实证明:学习经典后为幼儿的习惯培养奠定了根基。如:《弟子规》中“食不言 寝不语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物虽小 勿私藏 借人物 及时还”等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等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幼儿明白了“圣人的样子” 提高了幼儿在行为上的是非、美丑、好坏的辨别能力,巩固了他们已接受的道德知识,从而最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习诵读经典的过程幼儿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大脑,开发智力,提高了幼儿的专注力。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词句也可以提升幼儿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幼儿能够熟练背诵,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正是记忆力发展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常读、常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诵读的兴趣就可以快速的增加幼儿的识字量。把识字变成简单的事情。

问题二: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

国学经典中许多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的教育就很必要。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细节教育幼儿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吃饭不掉米粒,自己事情自己做,拿空杯子也要用双手等等,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针对孩子的爱好来渗透,如:在幼儿的体操编排中把国学经典《弟子规》融入其中,朗朗上口的诗句,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参与间操的热情也提高了。为了将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固化,我们还将国学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当中,例如开辟主题墙“《弟子规》你今天做到了吗?”将《弟子规》提到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制定成周主题目标告诉家长,如经典中的“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主题,我们就要求幼儿做到自己独立做事之前要告诉自己的父母,出门前或回家后要和父母打招呼,每天回家后都要将自己在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跟父母复述一遍。每周家长都会根据幼儿在家的表现通过写纸条或者拍照片的方式反馈给老师,由老师再进行表扬。从而幼儿不但在园里知仪懂礼,在家里也变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的礼貌行为表现也多了。

问题三: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整个社会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精神家园荒漠化严重背景下,家长对国学有期待但是不了解,还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弟子规》等 3 经典有所疑虑。其中最大的担心就是:学习经典的孩子,走向社会后会不会吃亏?会不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我们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这种疑虑实际是家长并没有深入学习领会经典的内涵而产生的学习了《弟子规》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透过他对善恶的了知,明白怎样做人才是对的。自然对各种各样的行为有敏感而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和选择良善的朋友。学做《弟子规》的孩子是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孩子。另外细读《弟子规》文中的每一条,找不出与社会人心不符、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家长观看一些国学专家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也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老师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老师经过教育理念的学习,能从容应对家长提出来的国学教育上的问题,而家长听了专家演讲了解了国学教育的精髓就更容易与教师的产生教育思想上的共鸣,会使得双方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更有益于幼儿园国学特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对国学特色课程实践的反思

虽然我们在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国学特色班学习的幼儿在行为规范,孝顺父母,学习习惯,识字量等方面都 4 优于同龄班的孩子,国学课程的实施对切实督促教师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确实有很大帮助,然而教师仍处于不断的摸索当中,其教学的方案做的仍有待改善,在理论上还缺乏认识,或者在设计课程当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更深入的进行下去,推广开来是今后我们必须关注并着力探索的方面。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途径,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并组织实施,以促进幼儿发展。只有这样,国学才能更好的做下去,而不是流于形式,是真真正正的利于孩子一生的学问。

总之,我园国学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幼儿的活动空间、教师的创造空间、幼儿园的生存空间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旧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许多方法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尝试和探索。著名哲人黑格尔曾经说过:“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确实如此,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精神家园,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如何开展国学特色课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诉求仍需更多的幼儿园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声音出现。

庠厂小学附属幼儿园科研组 孙忠建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第2篇

对喜欢艺术的人来说。毕加索是一个高度;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毕加索是一种境界;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毕加索是照亮艺术殿堂的明灯。《小小毕加索》便是一套引导孩子走近艺术大师、经历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体验艺术表现与创造的乐趣、亲近和喜爱艺术、提升艺术及人文素养的幼儿美术特色课程。

一、毕加索是可以教出来的吗

毕加索是一个天才,他的成就首先得益于他艺术家的禀赋和能力,如富于创造和突破自我的个性、自由豪放的创作气魄、旺盛的精力与过人的热情,以及非凡的表现能力、娴熟的技法;其次得益于他身处的文化土壤和富有艺术气息的生长环境。毕加索的成才正是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完美结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毕加索是不可多得的。是无法复制的。

本课程提出培养“小小毕加索”的目标,代表着一种追求,一种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要直接培养出像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家,而是意欲使孩子们拥有像毕加索一样的品质,使他们像毕加索那样保有好奇心、富有热情和创新意愿。这些品质不仅对将来想成为艺术家的“小小毕加索”们来说是重要的,对将来想成为其他领域和职业中的“毕加索”的孩子们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培养“小小毕加索”,重要的是什么

教育应为每个儿童将来的发展做什么样的准备呢?除了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便是智慧、爱心、热情、自信、创造性、自我实现等,它们不仅是儿童将来职业和谋生的需要,也是精神和情感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必要保证。让儿童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艺术,结识艺术大师,喜欢艺术和艺术活动,乃至让艺术陪伴一生,过一种精神富足而有意义的生活,是作为课程设计者的我们和广大教师、家长对孩子们的共同祝愿和期待。

当然,为了培养“小小毕加索”。一定技能技巧的学习是需要的,但重要的不只是技能技巧。对于孩子们来说,从事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自由、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对多种材料的积极探索与利用,喜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品质。都是他们成为小小毕加索的重要因素。以上因素加上一定的表现技能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孩子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小毕加索”。

三、培养“小小毕加索”,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小毕加索”:

1.创设富有艺术感的活动空间与环境,培养美感,激发潜能

宽敞的活动空间和操作台,适宜的自然光线或灯光,富有艺术气息的室内环境和装饰,丰富多样的富于美感的操作材料……如此富有艺术感的活动空间与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艺术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可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帮助儿童较快地进入创作状态。经历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从中获得艺术享受。

2.提供丰富多样的欣赏素材,拓展经验,开阔眼界

在课程中,我们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欣赏素材,使儿童有大量机会欣赏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以及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如各种在美术史上既有一定影响又适合儿童欣赏的经典绘画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各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品、儿童美术作品,以及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可供儿童欣赏的美好事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同时,在每一学期,我们专门设计了以某位适合儿童欣赏的美术大师的作品为主要线索的主题活动,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与大师对话,给他们提供一个高起点和高平台,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使他们对美的知觉或选择更加敏感。儿童通过欣赏而积累的美术素养会深刻影响他们的美术创作。

3.提供各种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激发动机,提升效果

多样化的、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是帮助儿童不断产生好奇心和保持新鲜感,刺激儿童创作欲望,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同时,这样的操作材料也有助于儿童创作出更具视觉审美效果的作品,使他们更易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产生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4.用多样的`引导方式帮助儿童探索和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技巧

在面向全体儿童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是次要的,美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教育的重点。技能技巧主要应作为帮助儿童保持活动兴趣进行创造的手段。也就是说,当儿童的自我表现遇到困难。当他们的创作受到最起码的技能技巧的干扰时(如一个正在制作纸版画的儿童因剪刀用得不顺手而准备放弃制作),教师给予技能技巧方面的帮助才是必要的。

本课程以儿童感兴趣的主题为编写线索,同时也给必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以适当的地位。儿童感兴趣的主题是看得见的线索,即“明线”;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则是一条潜在的线索,即“暗线”。这一暗线虽隐含在每一个切合儿童兴趣和经验的主题活动之中,渗透在每一次活动中,但它内部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在本课程中,适当的技能技巧并没有被忽略,而是作为儿童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和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活动中了。

本课程重在为儿童创设某种情境或课题,其中暗含着需要儿童学习的某种技能技巧或需要克服的困难,这些挑战正处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儿童在接受这些挑战的过程中自然能熟悉和掌握某种技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材料,必要时还要通过各种有效策略给予适当的引导。以使儿童的探索活动更有成效。

5.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让儿童无拘无束地探索与创造

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宽松自由,应为儿童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应支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要相信儿童的艺术潜能,尊重和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使他们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如果教师过多地包办代替或经常要求儿童按统一的“范本”和固定模式创作,则会削弱儿童的创造性,束缚儿童的个性化表达。所以,教师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统一化要求的倾向,允许儿童选择和使用多种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6.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激励性,使儿童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

对儿童美术学习的评价。既包括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也包括对儿童美术学习过程的评价。儿童的美术创作是儿童记录生活和表达观念、情感与需要的一种手段。对儿童的美术作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以多元的视角和标准来看待儿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性和独特性。对儿童美术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儿童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情况,更要重视对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意、态度、习惯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对美术活动是否感兴趣,能否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能否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能否与同伴合作,等等。

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和方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教师的指导性评价,也有儿童的自我表达与评价,还包括同伴间的互相交流与欣赏。评价时应关注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以激励为导向,对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教师应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儿童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使更多的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幼儿园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3篇

一、在研究中触摸国学的神韵

《弟子规》《三字经》和《古诗》基本都具有“句式工整、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等特点, 同时有些内容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联系紧密, 如“弟子规”中的“入则孝”要求幼儿要孝顺父母, “出则悌”要关爱兄弟姐妹, “三字经”中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 这些内容与幼儿的一日活动也能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知行合一”。于是, 我们确定在小班开展《弟子规》教学活动, 重点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方面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中班选择《三字经》教学活动, 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 从而能“爱祖国”;大班开展《古诗》教学, 主要是在感受古诗韵律美的同时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培养幼儿的人格修养。

二、在实践中践行国学的精髓

1.遵循规律, 积极探索教学策略。

如何让幼儿理解国学经典教育内容, 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此, 我们重点通过开展“同课异构、一课三研”等活动, 真正做到研究在活动中进行, 方法策略在过程中积累。

(1) 理解国学———化文为白。

对于孩子来说, 国学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有的内容艰涩难懂, 他们理解不了。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采用多种方法, 将国学化繁为简, 使之通俗易懂, 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去学习和理解国学内容。

1故事讲述法:有的国学内容, 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就将这个故事, 用白话讲出来, 孩子们就能够很快地理解故事情节。比如“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地去理解“什么是孝”, 我们结合三字经的内容, 创编了适合中班孩子的“黄香温席”的故事, 在听听、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 从而达到理解经典原文的目的。

2动画渲染法:有的国学, 讲述了一件事情, 但是它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 所表达的感情也超出了孩子的经验。于是我们便通过flash动画或拍摄相关的活动情景, 让孩子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理解学习就很容易了。比如“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就是要求孩子能听父母的话, 并用行为来进行表现。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拍摄下来并做成动画, 孩子们在熟悉的人物和喜爱的动画中很好地理解了它的涵义。

(2) 感受意蕴———巧妙诵读。

国学诵读活动是一个让孩子感受国学的美, 用古人的感情去感染孩子, 用优美的语言去熏陶孩子, 提高孩子审美的过程。国学诵读的方法有:

1配乐诵读法:根据国学内容, 配以合适的音乐, 孩子根据音乐的意境, 诵读古诗, 将音乐的旋律与国学的意境和感情结合在一起, 让孩子在优美的乐曲中, 感受国学的意境。

2说唱诵读法:将歌曲中的说唱, 引入到国学的诵读中, 孩子用说唱的节奏和方法来诵读, 在变化的节奏中感受国学的韵律美。

3互动诵读法:一般运用于巩固练习的环节中, 采取师生互动、男女幼儿互动、电脑孩子互动等, 增加兴趣, 提升诵读效果。

2.多元呈现, 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真正体现“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我们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着手, 通过“唱国学”“诵国学”“跳国学”“演国学”等游戏方式, 定期举行主题活动, 将国学课程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让幼儿在玩中体验、在玩中积累、在玩中成长。

1创设环境, 让幼儿感受国学。

《国学》经典诵读, 环境营造是基础, 身心快乐是核心。本园从动态、静态两方面进行国学环境的营造。静态方面的环境创设, 通过楼梯、走廊、班级环境的创设, 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 走进国学。动态方面, 通过设计国学操节、古典名曲赏析等, 让孩子在听、做的过程中, 感受国学, 动静环境的创设, 让孩子了解国学的博大精深, 愉悦身心。

2融入生活, 让幼儿践行国学。

为了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国学, 我们的孩子每天伴随着《三字经》《弟子规》的歌声走进幼儿园, 在进班前践行着“出必告, 反必面”, 在入厕后践行着“便溺回, 则净手”, 在游戏时践行着“兄道友, 弟道恭”, 在午餐时践行着“对饮食, 勿拣择”, 在午睡前践行着“置冠服, 有定位”, 在与父母相处时践行着“父母呼, 应勿缓”, 与长辈相处时践行着“称尊长, 勿呼名”,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凡是人, 皆须爱”……真正让国学内容伴随在孩子生活中的每个环节, 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搭建舞台, 让幼儿演绎国学。

通过开展每周集体晨会时国旗下的诵读, 让国学经典伴随着孩子们开启一周的幼儿园生活;六一儿童节的吟唱汇演, 让幼儿在表演中感悟国学;毕业典礼的展示汇演, 让孩子们以跳国学、演国学、唱国学等方式向家长展示了自己对国学经典内容的领悟, 让家长们看到了国学的精彩。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第4篇

构建特色活动课程是学校特色化办学的突破口之一。近年来,学校针对生源特点和寄宿制校本实际,探索实施“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和融入新生活,让星执学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进而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发展。

一、课程构建:基于“快乐衔接”

星执是一所全寄宿制中学,学生来自于经济能力较好的家庭,由于从未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难免存在适应新环境难、自主料理生活难、集体生活难、学习快乐难等系列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学校着手开发以“体验快乐、传递快乐、感悟快乐”为核心的“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以实现中学和小学的有机衔接,走读与寄宿生活的有机衔接的新目标。

课程面向初一新生,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每年九月开学前一周,学校实施系列体验课程,让学生感受新的校园环境,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体验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体验集体相处和团结合作,体验中小学课程的衔接等,引导学生认识新学校、融入新集体、体验新课程,学会解决寄宿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快乐融入崭新的星执生活。

据此,学校统筹安排“体验周”七天的课程。第一天是新生报到入学活动。学校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及开幕式,为新生展示“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成果,引领学生参观校园、熟悉班级、自我介绍等,以初步了解课程。第二天到六天,每天清晨有体育锻炼,上午是个性化授课,下午则开展团体竞赛活动课程和快乐自助餐;晚间则安排校园俱乐部活动、电影名片赏析和3D电影欣赏课程。第七天,举行成果展示和闭幕式,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感受“体验周”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建设注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兴趣和潜能;强调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实现多元发展。其开放性的课程形态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很快融入了活动中,在新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二、课程实施:关注“快乐体验”

学校组建了“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实施组委会,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组成领导小组、课程组、活动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后勤服务组等机构。每个小组都设有组长和副组长,各组之间团结一致,分工合作;设置一周作息时间表、活动课程表和教师工作安排表,实施岗位责任制,实现岗位分工、职责清晰。同时,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以快讯的形式面向家长轮流报道每天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感受、启示。每天活动课程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总结和反思,明确下一步工作要求与质量提升目标。

严谨的领导和指挥,周密的课程布置和计划,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保障了活动课程实施的弹性和质量,为学生创设了快乐的体验过程。

1.序列化的课程设置,关注多元发展

“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着眼于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发展,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形成了序列化结构。课程包括趣味活动课程、个性展示体验课程、中小学知识衔接活动课程,以及多项活动课程。趣味活动课程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把学生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转移到生动活泼的活动课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个性展示体验课程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既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又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和尊重,帮助学生融入班级和学校大家庭,组成新集体;中小学衔接课程,将知识融会在生动的活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热情和兴趣。

序列课程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以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渐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以积极快乐的心态步入初中新生活。

2.灵动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提升能力

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此,“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动手操作式。这类课程包括陶艺制作、动漫设计、手工制作、烹饪实践等主题,课程实施遵循理论指导——动手体验——总结反思的流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由教师辅导学生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明白道理,提高动手能力。

例如,学生在烹饪实践课上学做吉列猪扒时,先由老师介绍食材的选择技巧、配料的使用度量,以及烹饪过程和注意事项等;之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动手烹饪,享受动手实践的快乐;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课后写下感悟和收获。有学生在收获中写道:“看着这块自己精心制作的金黄色猪扒,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涌上心头。”“从饺子到南瓜饼,从蛋糕到吉列猪扒,我已从一个在锅前手忙脚乱的人变成了一个小小烹饪能手。”

合作竞技式。这一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助合作的习惯,让学生愉悦身心、增长才干。趣味水上和陆上运动会、海底捞“月”、旱冰体验等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都注重采用合作竞技的方式。课程开展前,教师先做要领指点和示范演练,并借此增进师生情谊。

例如,在开展水上划船比赛时,每组比赛由两支队伍进行比拼。每支队伍的6个队员坐在一个大型泳圈内,徒手划水,在5分钟内先划到对岸的队伍为获胜方。比赛时使用的泳圈很大,若用力不均就会失衡或停滞不前,因此需要学生通力配合,动作协调。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nlc202309040224

自我展示式。这一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享受展示才华、收获成功的喜悦。主题班会、流行健康舞展示、文藝晚会演唱、演奏、舞蹈表演节目,以及影视欣赏与品评等课程,都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主题班会课程均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经班主任审核后召开;由学生主持、组织实施,并由学生自己评价课程效果。教师则从旁指导,以扼要讲解、指导欣赏、组织讨论、共同品味等方式参与课程实施。

3.立足发展的评价,提高综合素质

“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立足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学校将其纳入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番禺执信中学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从生活实践活动、文学艺术才华展示活动和科学实践三个领域开展评价。每个领域再细分相应的综合素质指标和基本要求,分为优秀、良好、合格或需努力四个等级;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由教师填写等级和建议,并作为总评。

例如,生活实践活动领域的综合素质包括生活能力、个人素养、团队意识、交往能力、文明礼貌,其中,生活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会独立生活、生活自理、适应集体生活”等;交往能力包括“善于与老师、家长、同学交流沟通”等。文学艺术才华展示活动领域包括审美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舞台表现能力、心理素养、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则涵盖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宣传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

“体验周”活动课程实施前,学校先下发评价表开展前测;课程结束后,再实施一次测评。例如,2013年8月的课程评价,参评总人数为520人。在前测中,16人综合素质评定为优秀,246人评定为良好,占总人数的50.38%;活动课程后,263人综合素质评定为优秀,212人评定为良好,占总人数的91.35%。评价结果显示,通过“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的实施,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进步,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进步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为全寄宿制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家长从中感受和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与成长,对学校更充满了信心。

三、快乐成长:促动学校新发展

作为星执特色办学的试点和突破口,“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引领学校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实施以来,初一新生稳步迈入了新生活。没有学生在和父母通电话时哭泣了,也没有学生吵闹着要回家了,更没有人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转学;学生学会了整理内务,合理安排学习和业余时间……更可喜的是,学生在“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中寻找到了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方向,以饱满的实践探究精神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每年,在星执艺术节、科技节上,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如在广州市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男子甲组双打中,李格贶、伍绍丰同学勇获第一名;而获得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一等奖的黄振科同学,获得全国少儿美术书法大赛特等奖的吴厚铧、吴煜坤同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学校科技长廊中,上千件优秀科技作品见证着学生的创新与发展;艺术节上,学生舞狮队、管乐队的精彩表演更受到家长和来宾的高度赞扬。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带来了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在2013年度中考中,学生取得了总分番禺区第一,五个单科第一的好成绩。

课程的实施也带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特征,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的理念,让教师的育人理念得到了更新和洗礼,更深刻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实施基础上,老师们逐步探索开发了校园俱乐部活动课程、烹饪实践活动课程、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并编写了校本教材。目前,学校正在着手打造“毕业生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把“快乐初三”的口号落到实处,让初三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如今,“教有特色”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大家自觉投身特色活动课程建设,追求教学方式的特色化、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实现“教有专长、教有特色、教有研究”的成长目标。

朱永新教授说:一所学校之所以被认为是教育的成功典范,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学校在各方面都非常强大或者综合实力超越一般的学校,而在于它们独树一帜,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了教育的成功。特色活动课程的探索让星执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以其标新立异的个性理念和内涵丰富的课程特色,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在“体验周”这股强劲东风的吹拂下,星执特色化办学之路越来越宽广。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星河湾执信中学

广东广州 51143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第5篇

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今天我们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调动学生德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人、造就人、成就人。

(二)保证学生在全球化大潮中关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三)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判断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是极有帮助的。

(四)让国学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近几年,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且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江苏省扬州市的“小学古诗文辅读实验”、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国学启蒙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诵读课等。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现行幼儿、小学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中缺失人文素养的问题:

2、国学经典正式列入课程以后学生学习负担的研究问题;

3、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

4、以儿童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带动家长、影响社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普及的问题。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国学的含义。国学范围甚广,内容丰富,大致可归纳为“经、史、子、集”四部,因此,我们要从国学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作为教材,由语文教师根据国学教育的目标,结合国学教育的内容实施引导。

2、国学启蒙的含义。启蒙,启,有开导、启发之意。蒙,昏昧无知的意思。启蒙是开发蒙昧,教育童蒙的意思。国学启蒙之含义:其一,以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来启发蒙童;其二,仅对儿童进行国学的初步发蒙,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基础的国学方面的入门知识、修养、能力。

(二)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育界前辈张志公经典教育的理论观点:

2、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经典启蒙教育的理论观点:

3、王财贵《国学启蒙教育说明手册》,其中关于国学启蒙的理论,阶梯、实践等等都说得很详实;

4、明末教育家、理学家陆桴亭的记性、悟性非同步发展的理论;

5、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早期识字教育理论。

六、选题可能存在的困难:

(一)有部分家长不理解、不配合。

《国学启蒙》教材使用的家长调查问卷(原总人数:99人)交卷总人数:79人,占总人数的79.8%。其中,能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的所占比例:30.3%:偶尔读过的占比例:33.3%:但是在“您认为小孩从小学习国学有必要吗?”在“很有必要”的选项中所占比例:72.7%。这些现象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本次研究的成败,因为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语文也有本身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而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是需要反复记忆和诵读的,这都需要由家长在家中督促解决。

(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尤其中高年级一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学习教材知识都已经力不从心了,更何况是教材外的国学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能采取分层教学,量力而行,不能强迫,但最后势必造成学生之间水平的较大差距,教师要做到平衡和协调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的惰性和厌学情绪。

要学习国学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需要一个繁琐反复并且必须持之以恒的过程,而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的局限性,很难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比较深奥难懂的国学经典的学习,很容易就会产生惰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学习国学的兴趣上不断地狠下功夫,这势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教师国学水平以及教学积极性不高。

1、时间少:快节奏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营造了一个浮躁和喧嚣的世界。教师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安静地享受阅读。而在闲暇里特意来主动自觉地学习国学的,将国学作为阅读资料的,更是少之又少。

2、没有学习国学的环境氛围:因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文很少,只有那么五六篇小文章,在这样的境况之下,任何一个教师,凭借教参以及其他的教学资料,也能基本上对付得了,因此,他们学习国学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正是这种种的原因,导致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功底不深,以至于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常常出现笑话。

3、缺少这方面的培训:虽然教师的继续教育从不间断,但是那些继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对于教学内容和教育理论,政策的培训,而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关于“国学素养”的培训。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一)研究内容设计:

一年《弟子规》、二年《三字经》、三年《千字文》、四年《大学》等。(二)对教材教法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初步设想:

(1)根据读本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开展课题教材教法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2)本着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原则,“诗意体悟”则做了一些调整,本着浅显易懂,浅入浅出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学时也只是点到为止,理解即可。

(三)国学启蒙学习中的评价:

我们遵循尽量不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诵读和体悟,进行随即的评价,用活动展示在生活中的体悟和运用评价,提倡师生同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亲子共评等多元形式,以达到学以致用。

八、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研究《关于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国学启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各项任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奠定基础。

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来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以童心、童趣、童乐学国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发展性原则。《国学启蒙》只是个引子,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寓教于乐、兴趣教学、游戏引学、以玩带学、在玩中学。在潜移默化体悟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5、模糊性原则。《国学启蒙》仅以启蒙为主,引导学生初知文字内容即可。优化教学过程,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

在具体操作时,还将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图书资料,用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免走弯路。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国学与人格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有针对性地制订研究方案和指导具体的实践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基础教育中对国学进课堂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国学进课堂实验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以后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4)调查家长、社区居民对国学的认识、了解和接受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做出新的调整。

3.实验观察研究法: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

4.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在实验发展的契机中推动自身质的发展。通过操作变量,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九、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1、2010年8月:前期准备。主要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撰写课题方案。

2、2010年9月——2011年7月,开展第一阶段研究。进行中期小结。

3、2011年9月——2016年7月,开展第二阶段研究。针对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进行调整。4、2016年9月——2016年12月,结题。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案例。进行成果展示交流。

十、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展示。以学生集体或个体朗读背诵以及吟唱国学经典为主要形式:

二是相关材料汇编。主要以学生的个人技能书法、绘画、手抄报、作文、练习本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中留下的影像资料为依据;三是实验经验文章(或论文)交流。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池海波校长?课题行政负责人:全盘负责协调整体实验推动工作:

副组长:张艳副校长?课题常务负责人;撰写课题方案,指导课题正常进行:

副组长:王丽主任?课题常务负责人:指导课题正常进行,撰写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负责指导老师实验等;

组员:教导处主任及全体语文教师;

十二、保证措施:

(一)学校科研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成立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核心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一教导处一教研组一课题组一实验人员”协同攻关的教科研课题实施网络。

(二)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拔出专项经费用于实验,能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三)规划科学,可操作性强,相关制度健全。学校制定课题总体规划及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制度、职责等,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要有实验记录、过程资料等,学校定期进行展评。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第6篇

校本教研, 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各学科特征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资源和特色课程, 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在新课改的建设中, 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征, 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1) 校本教研主体认识。在新课改中,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校本教研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教学研究不是属于个别研究机构或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 还应该是本学科全体教师的权利与职责。注重教材体系的传统课堂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内容和形式的二维取向, 导致了语文教学政策和实施层面都按照这样的“二分法”原则进行处理。

(2) 中学语文教学的校本教研, 应充分展现出“雅言传文明, 经典润人生”的情境生成研究。校本教研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 而是立足于本学科的学校教学, 从自身教学活动出发, 通过特色课程的合理开设, 探索教研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 基地也在学校, 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应深入学校, 提供指导和帮助。所以, 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在预设中进行假设性推演。

(3) 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对象与中学语文校本教研的接轨问题。当前, 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对象是这样定位的:观点一,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在记忆的最好时期应该让孩子记忆对其发展价值最大的内容;观点二, 当前中学受应试压力, 教学内容和方式没有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顶多是小修小补;观点三,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 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 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

教育原本就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样式, 教育应该是朝着人的生存状态、为了人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而存在的活动方式。国学经典教育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构, 就是本着打造中学语文教学的存在价值, 这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这不仅是体制问题, 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认识问题。

(4) 注重国学经典教育的校本教研经验积累, 强化经验交流的生成机制。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 以指导实践为旨归, 因此, 经验具有实践性。经验总是经验主体以先有经验为基础, 在生活世界通过“结对”“同感”“共现”而“构造”“理解”与“筹划”的经验世界, 因此, 经验具有建构性。

(5) 通过校本教研的推动, 实现国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新课改以来, 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备受关注, 增加国学内容, 是中学语文校本教研的重要的课程改革内容, 所以弘扬国学, 是语文教研的基本责任之一, 是教育价值观念的时代体现, 也是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挑战的战略性价值, 同时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结果。这样的课程目标要充分地体现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我内心的对话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 这种“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与多样性生活方式, 具备了文化创意的丰富资源, 这一点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是一致的。当然, 国学教育自身也存在着扬弃、继承和再创新的过程, 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学教育的培养, 使学生在经典里遨游, 体会国学经典中的品德价值、人生意义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关系。

摘要:学科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它是从学校的各学科特征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资源和特色课程, 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校本教研,国学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晓阳.教师经验及其生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1) .

[2]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9 (9) .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第7篇

一、模型构建——攻破难点、突出重点、形成体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其主要问题是: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有限的小学教育时空不匹配, 学生的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有时空距离, 现实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传统教育价值取向有巨大落差, 课程开发实施与师生课业负担存在冲突, 教师缺少传统文化底蕴和参与课程活动的激情, 这些都对“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梳理, 教师从课程定位、目标设计、内容构建、时空拓展等维度攻破难点、突出重点。

课程定位:“国学”是指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哲经典。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的要求, 教师将按照启蒙、认知两个维度开发适合学生的“国学”课程。规划低年段以《三字经》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定的必背古诗为课程内容, 以短句、韵文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高年段以吴文化、节日文化、《论语》为课程内容, 以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多彩,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国术”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武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建立“国术”课程体系。低年级以武术基本动作为滥觞, 以锤炼身体的柔韧性为追求, 建立武术基本动作训练体系, 编制武术操;高年级以学生兴趣为导向, 以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 意志磨砺为价值取向, 通过外聘武术教练, 同年段分兴趣走班教学的形式, 建立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教学体系。通过强化基本功训练、套路教学、武德修养, 实现外练筋骨皮, 内修精气神的教育要求。

“国艺”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和技艺。教师将以普惠教育和特长教育为线索来建立“国艺”课程。普惠教育结合美术、音乐、书法等学科开发了嵌入式的国画、民族音乐、书法赏析课程;特长教育结合学生社团建设, 逐步开发了围棋、柳琴、古筝、古琴、笛子、茶艺、剪纸、越剧等学生社团, 从而培养学生对国艺的积极情感, 培养学生的国艺特长。

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国学、国术、国艺课程启智、修身、健体、怡情的教育功能, 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 培养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精力、有高雅向上才气的现代中国青少年。达到民族文化课程目标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同步, 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吻合, 为项目推进奠定了牢固的法理基础。

课程内容:一是选择历史和群众认同的文化精髓, 如《三字经》《论语》等文化经典;二是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传统文化, 如“节日文化”“苏州文化”“式简化太极拳”等;三是选择与师生兴趣、特长发展高度匹配的传统文化, 如琴、棋、书、画。除此之外, 通过普惠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条线索来构建民族文化课程模型, 如下表所示。

二、教学环境——顶层设计、文化引领、形成特色

中国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教师理所应当要担负起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表演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有责任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学生。基于这一认识,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从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育品质、学校特色、培养目标等视角出发, 明晰了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 形成了“天为尊、和为美”的核心理念, 以“天道酬勤、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追寻“天法自然、和生万象”的天和教育。在学校顶层文化引领下, 教师逐步构建了“三国”课程的文化生态。

1. 明确了课程理念

精彩当下六年, 滋养今后六十年。教师在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形成了三句话。2010年写下了第一句:“三国”演绎精彩人生——国学修身、国术健体、国艺怡情。其阐述了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以提升学生人生素养为追求。2014年在天和梦想舞台的廊柱上写下了第二句:明天更精彩。师生有了一种期待, 下一次的才艺展示更精彩, 明天的天和生活更开心, 未来的人生更美好。2016年在学校操场围墙上写下了第三句:下一个球更精彩。提示师生, 精彩就在脚下、就在当下。这三句话是教师推进项目建设的心路写照, 从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到关注当下的校园生活, 确立了课程开发实施的学生立场。

2. 民族文化课程与校园环境文化的高度融合

校园是师生文化生活的场景, 课程是师生文化生活的剧本。场景因剧本的需要而生成, 剧本因在恰当的场景中演绎而精彩, 情景交融的校园生活才有教育的意蕴。为了赋予有限的校园空间浓厚的文化气息, 教师着力于根据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实施的需要建设有文化主题的景点。学校先后建设了儒家文化墙、国学园、太极广场、生活教育园、传统节日文化长廊、行知文化大道、苏州文化体验馆、西方文化体验馆、梦想舞台等文化景点, 改造了美术、书法、围棋、音乐等教室,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环境, 为民族文化课程地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场景。

3. 民族文化课程与国家课程高度整合

时间、空间、师资是支撑民族文化课程有效开发和实施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教师在着力于拓展民族文化课程实施空间的同时, 积极通过多元整合解决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时间和师资问题。随着学科文化的构建, 学校民族文化课程地开发与实施逐步走向文化、走向常态、走向师生生活。

三、课程资源——以校本化课程整合资源、提升效益

为了提高有限教育时空的效益, 教师努力将师本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进行整合, 形成校本化的课程体系。我们理解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师本课程有机融和、互为支撑, 成为一个整体。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校本课程、师本课程嵌入国家课程, 成为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二是国家课程拓展成为校本课程、师本课程, 成为学生特长发展的平台。

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优化国家课程的实施, 为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的嵌入拓展时空。近年来教师以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为蓝本、重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益, 保证“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同时, 教师也开始积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努力, 基本上形成了“和美课堂”的雏形, 构建了“主动预习、精讲多练、归类整理、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国家课程得到全面个性化落实的同时, 教师尝试着以课程的形式推进整书阅读教学, 形成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下精细阅读互为支撑的局面, 学生获得了更为精致、细腻的阅读体验。

国家、学校、教师三个层级的课程联动, 构建了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丰富了课程资源、优化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也为学校、教师、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近年来, 学校承办了长三角“行知伴我成长”论坛, 承办了苏州·台北两市联合的“中华诗词诵读”夏令营, 获得了天和小学以“三国”民族文化课程开启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的优质评价。《新华日报》和《姑苏晚报》等报刊都曾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做过报道。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 教师积极参与、快速发展, 近两年学校教师在区级优质课评比中有二十多人次获奖, 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已超过50%。更为可贵的是学校“天道酬勤、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与此同时, 学生素养也不断提升, 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精力、有高雅向上才气成为了天和学生的特质。

国学: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底气”的人。晨诵经典是学校积极推行的校园生活模式之一。从呵护学生的兴趣出发, 以活动为载体, 以激励为手段的经典诵读活动, 让学生亲近国学、喜欢国学。在精彩当下的同时, 也必将滋养他们今后六十年的人生。学校策划的“文化中秋”活动获得了苏州市宣传部组织的“节庆文化主题活动”优秀奖, 学校拍摄的“经典诵背”视频获得了区教育局、电视台联合表彰特等奖。

国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力气”的人。通过数年努力, 学校毕业生人人会1~2项武术套路已成为现实。教师坚信从小练就的中华武术是童子功, 能外练筋骨皮, 内修精气神, 他们的学问、道德也因此有了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近年来学生屡次获得市、区青少年武术比赛冠军, 数十人在省市羽毛球比赛中获奖。

国艺: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才气”的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固有艺术和技艺, 为学生“特殊的学习”提供资源, 以期因材施教, 务使各得其所。学校成立了古琴、古筝、竖笛、葫芦丝、围棋、书法、越剧等社团, 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兴趣特长的充分发展, 让学生有了文化自信, 在与台湾、澳大利亚的师生进行交流时, 学生开展才艺互动, 儒雅应对, 充满自信。

立足于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三国”民族文化课程具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教师将继续温和而坚定地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第8篇

关键词:绿化,探索,实施

一、实施体系建设,构建生态绿化框架

以6S精益管理和厂区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程为依托载体,以精品景观、绿色廊道、风景林、生态停车场、服务区配套绿化等五大绿化体系为重点建设内容,形成网、带、 片、点绿化相结合的生态绿化框架体系。

(一)实施精品景观建设完善绿化观瞻体系

精品景观必须在设计上求新、求异、求奇,要画龙点睛, 突出特色,要符合生态基调,宜少宜精。结合厂区绿化布局, 已设计建成小高炉拆除区钢铁主题公园(见图片一)、东西区结合部生态游园(见图片二)等多处景观精品。景观绿化格局以林带为依托背景,在景点后部搭配速生杨、白蜡、独本女贞等常规营林树种;景点前部整造立体起伏地形,以雪松等大型乔木为绿色支撑,于观瞻部位高标准搭配玉兰、石楠、火棘、樱花等观赏造型(观花观果观叶)元素,精细设置雕塑、小品、山石、水系等景观要素,树立“以绿提升品位, 以水凸显灵性”的精品概念,合理构建“绿网+ 水景”的生态模式,体现水相依、绿相连的特点,达到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绿化效果。

钢铁主题公园是新时期邯钢特色绿化的开篇之作,也是代表作,原有小高炉底座等部分旧有工艺装备经修整装饰后,伫立于绿树红花掩映之处,仿佛在诉说钢城变迁的风雨历程和发展壮大,活灵活现的现代绿化与浑厚凝重的钢铁历史俨然融为一体。

(二)实施绿色廊道建设,培育“生态主线”,扩大延伸道路网络绿化体系

在巩固原有道路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路通见景的原则,结合每一阶段厂区道路新、改、 扩、延工程建设,重点搞好南门路、东西主干道、三钢大道、 西区中路、西区南路、钢轧东路等主参观线路约16800延长米绿化样板路建设,根据具体的空间地域条件,按照“一路一景观、一口一特色”的要求,高标准增建、改造、调整、 优化道路两侧绿化带。对于南门路和东西主干道两侧部分区域相对狭窄的路段,绿化带模式以规则式绿篱模纹为主,适当搭配黄杨球、木槿等观赏球和花灌木;对于中板中路(见图片三)、三钢大道、西区中路等两侧区域相对宽阔的路段, 则丰富绿化带层次,由前及后依次搭配造型模纹、观赏球和花灌木、乔木林带;对于缺棵、衰老、长势差的行道树,都选用大树好苗进行更新,使行道树与边侧绿带相得益彰,形成乔、灌、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美化格局,保证厂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和绿化档次稳步提高。 同时,也做好了烧结、料场等部分绿量偏少、条件差劣的区域路段规划整治,最大限度保证行道树栽种,尽可能多地增加绿量。

(三)实施风景林风景区建设,完善公共绿地生态体系。

按照“以绿为主,绿中求美”的原则,对钢铁冶炼区域、 焦化区域、烧结区域、轧钢区域等原有绿地景点深化结构调整,增加景点里侧乔木栽种数量,优化配置观瞻面上观赏花灌木品种;对老焦化办公楼、二水站周围、四轧西侧、高线北路北侧等拆迁腾空地高标准建设景观林带,强化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科学建植高大乔木林带和风景林带,并且特意融合“春花、夏荫、秋景、冬绿”等多种绿化元素,突出景观特色和生态效应,组成乔、灌、花、草、藤有机结合的天然观赏林模式,丰富绿化的空间层次,增加厂区绿化的生态效益。对区域较小的地块,也注重建设片林,加种乔、灌疏林。在重点“窗口”区域(如机关大道)绿化上,实施“栽好树种、栽大树苗”,使其“一次成林,半年成荫,一年成景”, 尽快形成“森林”的氛围、绿色的意境,并搭配造型新颖的立体花柱和花镜,使花香遍布,绿色尽染,充分显现绿化的品位和档次。

二、实施厂界绿化,构筑环厂生态圈

随着邯郸城区的发展,原处于市郊的邯钢现已位于邯郸市区内,虽然近年来邯钢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邯钢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节能减排, 营造企业与周边和谐发展环境。至此,厂界绿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天然绿色屏障,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势在必行。

(一)完善拓宽环厂防护林带,实现环厂生态圈的绿化目标。

按照“森林围厂”的原则,使环厂林带尽可能多地增加宽度和保持连续性,在东西区原有林带基础上最大限度实施补栽、扩栽,特别对东区东围墙、西区西围墙和部分南围墙等4000余延长米裸露墙体完成了重建新栽任务,另外,也做好了西环路环厂林带、小西环两侧绿化、邯钢路环厂林带等厂界周边绿化,不仅把环厂林带建成为环保隔离带,而且使其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营造了“林中有厂、厂中有林”的生态氛围。

邯钢环厂生态圈的规模、效应在冶金企业中已属稀有之列。环厂生态圈突出了生态森林效果,同时打造了西部城区绿化亮点,形成靓丽的环路风景,全面提升区域环境,孕育区域经济发展潜力。

(二)不断加强现场环境综合治理,对厂际间的环境死角死点努力实现复垦绿化。

伴随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及时对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区域的偏僻厂际间的拆迁腾空地实施营林造林和景点建设,对厂界周围、空闲地及死角地段、废旧场地等地带大力实施复垦绿化。充分利用植物的抑尘、净化空气的环保作用,在环境敏感区域,以乔木、灌木为主,注重选择乡土树种,配置法桐、毛白杨、木槿等适生品种,营建抗逆植物群落,这样既突出了生态防护作用,又不失林带观赏性。

上一篇:小学科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财政局干部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