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2024-08-18

李白《将进酒》的创作背景(精选6篇)

李白《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第1篇

李白《将进酒》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李白《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第2篇

【讲解】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先言悲,将悲融进奔流到海的河水与“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白发之中,这种悲源于“志士惜日短”。但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压倒了个人的悲哀,加之李白自信狂放的谪仙气质,悲最终会倒向了乐与欢:烹羊宰牛且为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李白又是不幸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让伟大的李白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产生了伟大的悲哀! 万古之愁不仅仅是李白的愁,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愁,但是能像李白这样以美酒狂欢又能以美酒同销万古愁的又有几人呢?李白就是这样一个敢于言愁又敢于销愁的谪仙人!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请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将进酒》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该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李白一入长安之后,它与二入长安后的情调是不同的。李白与友人岑勋在蒿山友人元丹邱处饮酒而作,是三人对酒时所歌。诗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全诗可分为三段:

第—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莫使金樽空对月”。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适逢知音的快乐。

前四句怀着深慨写年华流逝的疾速。妙在诗人能给它找到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论语》中记载孔子曾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后来常以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君不见”是汉乐府开头常用的办法。如杜甫诗“君不见汉家三百川”。李白沿用了汉乐府旧题,也沿用了乐府的表现形式。头两句说你不见黄河滔滔之水仿佛从高天涌出,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再回返。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极言黄河发源地的高远;下句写大河之去不可回。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同时又是起兴,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常见,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这种写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由水的流逝,想到时间的流逝。由时间的流逝,想到历史人物如何如何。这里选用了一个非凡的雄浑博大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艺术个性。滔滔黄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嵩山为五岳中的中岳,挺立中原,距黄河不算太远,居高远望,也许能看到黄河的一点形迹,但顶多也不过是“黄河如丝天际来”,不会感受到那种浊浪排空的滚滚奔流之势。诗人完全是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

下面用黄河水又长又大来兴起下文,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的翕忽易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由写景转入写人世。你不见高堂明镜中照见白发而生悲,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就变成了雪白。“堂”,堂屋。在堂屋明镜之前,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白发而生悲。如果前两句是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人生由少到老的过程被说成是朝暮间之事,夸张地写出了人生的短促。人的头发朝黑而夕白是不可能的,然而这艺术的夸张却最真切地传达出青春的倏忽易逝,也与上文黄水奔流的形象和谐一致。这两句与上两句组成对称句,各以“君不见”三字喝起,不仅增加了慷慨放歌的气势,内容也因相互鲜明对照而其情愈显。开篇这四句中还有—种反衬作用,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这一开端可谓悲感之极,是—种巨人式的感伤。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志士是惜阴的,最怕年华虚度。李白于天宝三年出离长安,如今已经八年消磨在漫游中。这无从改变、无可奈何的现实激使诗人唱出“人生”以下六句“人生得志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是说人生得意之时,应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明月。“莫使”“空”双重否定句代直陈,语气更加强调。“金樽”,酒杯,名贵的酒杯。“对月”,古人讲究对月饮酒。赏花对月饮酒是古人一种习惯。既然无法改变客观形势,朋友聚首,总算人生一大畅意之事,就应该痛饮极欢。后一句自然是说饮酒,但点染上“对月”二字,便有莫负佳景良辰之意。至于那个惹人愁烦的未来呢?且将它抛过一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个用场,不必为它烦扰不安了,金钱是流通的,散尽还会再聚,更不必顾惜。这反映出李白的极度自信,豁达。诗人用象征的诗句写出了一个大写的“我”。天生我于世间,必是有用之材,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了这样乐观自信的未来,与朋友欢饮,即使是千金散尽了,也在所不惜。趋使金钱而不被金钱所奴役,又一次反映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因此“烹中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写痛饮豪饮的盛宴。“且”,姑且,暂且。“会”是当的意思,“会须”,应当。酣饮大嚼一通的意思。在无可奈何中有开朗乐观,在前程渺茫中有坚定自信,有似拨云见月,将愁绪一扫而空。诗人的感情由开篇的抑郁深慨一变而为恣肆狂放。

第一段写行乐饮酒,也是为了表现李白的豪情壮志。虽3、4句有些感慨、焦急情绪,人生太短暂了,黑头发很快变成了白头发。但从整段的情调来看,是积极乐观的。“人生得志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示的还是豪迈气魄。感慨是由于时间的流逝,怀才的不遇,在豪迈的气概中又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想法。

在一、二段之间有四个短句作为过渡:“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直呼朋友的姓名(“岑夫子“,岑勋;“丹邱生”,元丹邱)劝酒,“夫子”“生”是对男性的称呼。你们请喝酒,不要将杯子停下来。这几个口语化短句的加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酒逢对手,生逢知己,无怪乎诗人要“与君歌—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了,我给你们唱支曲子,请你们为我好好听着。以宴席中劝酒为过渡,转到第二段,抒写诗人自己对人生的见解。

歌曲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六句就是以歌抒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馔玉”,用作动词,吃着像玉那样珍贵的食品。“玉”字是比喻,像那样敲钟击鼓的豪华生活,像吃着如玉般珍贵食品的最好生活。指的就是达官显宦贵族之家。但是诗人以为不足贵、不稀罕,只希望长久沉醉不再醒来。为什么不醒来?对混浊的社会,达官显宦这些人的作为表示不满,用这种态度对当时社会、权贵表示反对。诗至此继续写宴乐,但却从狂放转为激愤。对照“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期待,“但愿长醉不愿醒”反映出李白所特有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只好以酒为解脱。“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说自古以来的圣贤至今都不为世人所知,只有饮者的名字才能在世间传扬。为圣为贤都枯槁当年,寂寞后世,有谁来赞赏他们呢?只有饮者倒名传千古。这两句中讲了长醉的原因,表现出对贤愚不辨的现实的愤闷之情。说他愿意长醉但并未长醉。

第二段,对权贵蔑视,对圣贤既有蔑视也有同情,圣贤也是并不被人所重视的,然后摆出一个摆脱苦闷的方法,现实社会行不通,那就“长醉不用醒”。这段是借饮酒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第三段:“陈王昔时宴平乐”——结尾。“陈王”,曹植。他在太和六年(232年)封为陈王。引陈王旧事说明豪饮的原因。这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李白在这里用了曹植《名都》篇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这两句意思说,陈王这个饮者的形景不是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么?李白本是有极大从政热情的,诗中这样说显然是备受压抑而进发出来的愤激语,它反映了诗人胸中长期积郁的苦闷。在似乎是颓唐的语句中包裹着热与愤。热是由于对实现,抱负始终不渝地有追求,愤是由于终究没有得到一展怀抱的机会。正是这样,诗人的情绪在这里由狂放转为愤激。上段诗人先提到古来圣贤,这—段又在这里无数留名饮者当中举出了壮志难酬的曹植为例,一方面写诗人旷达乐观的情志,另—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不平之气。“主人为何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为何”,疑问句,即“何为”,为什么。主人为什么说钱少呢?“径”,通假字,一直,直接。“径须”,只管,就可以这样做。“沽”,买。“沽取”,买酒。说我为宴会的主人,怎么说钱不够呢?只言去打酒来,与你们同饮。这里既照应“千金散尽”一句,又引起下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马的毛皮着有花纹的,表名贵马。孔子曾问子路你有什么志向?子路说愿白马衣轻裘。“马”“裘”古代作为生活比较高的一种表现。“裘”,皮衣。“千金裘”,是价值千金的狐皮袄。“将”,拿。“将出”是拿出去。这四句说,五花宝马,千金贵裘,只管拿去换酒,与君纵饮销愁。说“万古愁”是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整个古今志士不遇的愁烦,都要用酒销掉。经过愤激的浪峰,诗人的狂放也达于顶点,裘马换酒的豪举把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狂放纵酒是为销愁,狂放的程度恰恰表现了愁苦的深度。他那旷达乐观和狂放不羁的性格跃然纸上。与“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思想吻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充满信心又超脱世俗的诗人自我形象。

全诗结束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中凝聚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惊惧,对人生坎坷的慨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世俗、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这一切都一股脑地倾泻在知己面前,感情悲愤而又豪放,并有丰富深厚的社会内容。

这首诗本身就犹如黄河之水,气势磅礴,情绪急促,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生活态度。在艺术上也很有代表性。

这是一首抒情诗,无论抒发什么感情,都是抒情者的一种自我肯定。这首诗也就是李白的自我肯定。他抒发的是一种愁情、愤懑,可在这愁情与愤懑当中,表现着他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该诗前半部分抒发着一种须及时行乐的思想,这仅是一种表层的意思。但真正给人印象深的还在这一部分。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引人深思:

1、开头起兴,是爆发式、力量型的。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起兴,黄河之大、之长、非凡是人所共知的,这从天而降的长、大、非凡和剧烈动荡的物象合成为一种壮大的、给人以生命感的景色,表现着飞腾咆哮的、非同凡响的巨大生命。仔细体会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其生命消失是迅速的,但这一过程也是伟大壮观的。正因为用这不平凡的黄河来起兴,引起青春之易逝,人生之短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感慨就不是软弱无力的自我哀怜,也不是无可奈何的呻吟。他所唤起的感情,只有悲慨而无悲观。这种感情色彩不是灰暗的,而是鲜亮的;其状态不是一种冷清的、停止的,而是激动、向上的;它所导向的感情不是消沉的而是昂扬的。所以这里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珍惜,体现着信心和力量。这是开头起兴给人的感发、引人思索的意义。

2、这里讲到“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能简单的以及时行乐来对待。这及时行乐是表层的追求享乐,而实际上蕴涵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在这自信的基础上,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追求自由的倾向。这是一种要求个性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人生得意须尽欢”两个要结合起来。

前半部,表面看来写的是及时行乐,但这里却表现着自信和自由的倾向,这是表现人的个性觉醒的追求。诗的后半部分,抒发的是借饮酒而摆脱愤懑、摆脱愁情的束缚,表面看是在发牢骚,实际上也有它深刻的思想:(1)首先指出“钟鼓馔玉不足贵”,富贵生活不值得珍惜、留恋。李白为什么要这样讲?他认为富贵生活不是永恒的,功名富贵不会常在。这种思想是初盛唐以来诗人的普遍思想,即富贵者也可以没落,而贫贱者亦可富贵。因此一味追求富贵,为富贵所束缚,这是不值得的。(2)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像自己这样的人材必有大用,有大用这富贵是不成其为问题的。所以他也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3)李白在现实中所见到的那些富贵之家,又多半是些腐朽的、庸俗的、庸碌的一些人,这都是一些为诗人所不齿之人。基于这三点,所以他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3、还讲到“古来圣贤多寂寞”,圣贤的不被理解、认识。生前就是孤独困窘的,而生后又常常不被人重视,所以无须追求成圣成贤,即不以圣贤为楷模。如果一定要留名后世,那也“惟有饮者留其名”,还是曹植那样好。这两点不是讲什么正经的道理,而是表达李白的一种情怀。他所说的这些话,话间的联系是一种感情的逻辑,不是一种理性的思维,理论的逻辑。他是用否定的方式来求得自我的肯定。他把当时士人两项最高的追求:一是富贵,一是以圣贤为楷模,都一一否定了,那实质上就是借此来肯定自己。只有纵酒寻欢,在长醉中摆脱这种世俗的羁绊,获得自由,才是最有意义的。功名富贵,是一种不能永恒的虚假的价值。李白曾写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所谓“合自然”“醉中真”,其内涵都是在追求这种个性自由。《将进酒》“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意义就在此。结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正表现着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现实中无从得到肯定的苦闷。所以该诗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表现了以自负、自信、自由为内容的自我肯定。

该诗虽给人“万古愁”,以酒浇愁之感,由于用豪放来冲淡心中之郁抑、心中之愤懑,所以基调仍是乐观的,并用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这种乐观自信的、放纵不羁的精神。

从语言形式上看,句型变化多,开头用长句,然后三字句、七字句交错使用,而且换韵比较频繁。如开头“来”“回”在古代是押韵的,古代属“灰”韵。“发”“雪”“月”同押一韵。“来”“杯”押一韵。“停”“听”“醒”“名”押一韵。“谑”“酌”在古代也是押韵的。“裘”“愁”押韵。

在频繁押韵中,平仄韵又是互换着押,这也是古诗一大特点。“平仄”,指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声,即阴平与阳平。“仄声”,指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但古代还有“入”声。北京音没入声,南方有入声。古代将“入”声都归到平、上、去声里。如“学”现读平声,古代读入声。“月”,今读四声,古代读入声。再如“停”“听”“醒”“名”都是平声;“发”“雪”“月”是入声。“谑”“酌”是入声。“裘”“愁”是平声。(肖旭)

【评析】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 第3篇

关键词:李白,《将进酒》,狂放美

在李白诗歌中, 很多篇章都具有难以掩饰的强烈的情感强, 诗歌想象奇谲瑰丽, 语言大胆而又夸张, 气势夺人, 颇具震撼效果。诗歌整体风格气势磅礴, 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 这些都是李白诗歌独具的狂放美的展示。在李白的《将进酒》中, 这种狂放美也表现的也非常突出, 我们通过李白《将进酒》欣赏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深刻领略一下李白诗歌艺术的狂放美特点。

一、《将进酒》诗歌语言上的狂放美

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乐观自信, 既像神仙, 又像是闲云野鹤的桀骜不驯的诗人形象。李白有着伟大的志向, 在他的很多诗歌中, 他的寄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都能够展现了出来。李白认为自己很有才华, 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居, 另外, 他认为自己有才华, 很容易可以建功立业。李白认为自己具有很高的用兵才华, “谈笑三军却”, 也认为自己具有很大的政治才干“谈笑安黎元”, 这些都是李白自持才高的表现。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 他希望自己能够一鸣惊人。一生中, 他从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 不愿意阿谀权贵, 表现出极强的狂放性格。但在李白写《将进酒》时, 诗人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但在他的人生中, 安社稷, 寄苍生的伟大的抱负并没有实现。他的一生中, 除了写了一些有名的诗歌外 (在他看来, 这些诗歌他并不是很看重) , 其实也没有什么建树。如果有收获的话, 就是收获了在长安三年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的惨痛经历, 这在他们的灵魂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收获的是人生的无奈与惆怅, 是人生的困窘与不安。在他结束御用文人生涯之后, 李白生活非常困顿, “归来无产业, 生事如蓬莱”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生活下, 李白的心情也很糟糕, 但李白毕竟不是凡人, 即使在人生失意, 人生理想幻灭, 在仕途坎坷, 报国无门的情况下, 李白依然是乐观的, 依然是自信的, 依然是狂放的, 他永远都对得起他的诗仙称号。

在《将进酒》这首诗歌中, 李白很多语言是极为狂放的, 是掷地有声的。比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就非常狂放, 通过这种狂放语言表现李白的自信、乐观与大气。再比如,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何等的狂放, 在俗人严重的金钱权势, 在李白这里都不值得一提, 甚至, 李白非常蔑视权贵醉生梦死的生活, 他宁愿长醉不醒, 放浪形骸, 也不愿与鼠辈们为伍, 过腐朽的生活, 何等的伟岸, 何等的的张扬, 何等的野性, 类似的语言在这首诗歌中有很多, 这些都构成了《将进酒》这部作品的气势狂放之美。这种狂放的气势也是狂放情感抒发的基石, 在诗中, 主人公仿佛成了宇宙的主宰, 成立命运的主神, 成立能够与天斗与地斗的真正的勇士, 诗歌摧古拉朽, 激肠荡气, 能够在气势上压倒一切, 这就是这首诗歌语言方面的狂放的美。

二、《将进酒》诗歌情感上的狂放美

《将进酒》, 这首诗各种, 在感情表达上也是极为狂放, 诗歌中的情感真挚强烈, 既有爆发力, 又有震撼力, 能够带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

诗歌中, 诗人与挚友相聚, 在聚会中豪饮吐真情, 这本是一件人生乐事。诗人在朋友面前, 毫不掩饰, 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都吐露了出来。他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句子, 表达自己韶华易逝, 而壮志未酬的感慨, 即使如此, 诗人依然鄙视权贵, 他把金钱看得很淡, 把名利开的很淡, 把自己看得很高, 把张扬的活着看得很重, 在诗歌中, 所抒发的情感是极为真挚的, 是极为强烈的。整首诗歌基本都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情感表达正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同时, 情感表达瞬息万变, 诗歌中有悲伤, 有欢乐, 有无奈, 更有激情, 有悲伤, 有疯狂, 诗人情感在整首诗歌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情感一泻千里, 是一种激情的爆发, 能够产生一种极具震撼的审美效果。

三、《将进酒》诗歌想象奇绝所表现出的狂放美

李白的诗歌, 以想象奇绝著称。在诗歌中诗人大量的应用想象和夸张手法, 以这种手法助推诗歌情感与气势, 最大限度地强化突出诗歌的磅礴气势与情感。在诗歌中, 大量应用大胆的想象, 应用了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 这也是李白诗歌气势上狂放美的一种体现。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 第4篇

关键词:李白《将进酒》 狂放美

在李白诗歌中,很多篇章都具有难以掩饰的强烈的情感强,诗歌想象奇谲瑰丽,语言大胆而又夸张,气势夺人,颇具震撼效果。诗歌整体风格气势磅礴,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这些都是李白诗歌独具的狂放美的展示。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这种狂放美也表现的也非常突出,我们通过李白《海进酒》欣赏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深刻领略一下李白诗歌艺术的狂放美特点。

一、《将进酒》诗歌语言上的狂放美

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乐观自信,既像神仙,又像是闲云野鹤的桀骜不驯的诗人形象。李白有着伟大的志向,在他的很多诗歌中,他的寄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都能够展现了出来。李白认为自己很有才华,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居,另外,他认为自己有才华,很容易可以建功立业。李白认为自己具有很高的用兵才华,“谈笑三军却”,也认为自己具有很大的政治才干“谈笑安黎元”,这些都是李白自持才高的表现。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他希望自己能够一鸣惊人。一生中,他从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愿意阿谀权贵,表现出极强的狂放性格。但在李白写《将进酒》时,诗人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在他的人生中,安社稷,寄苍生的伟大的抱负并没有实现。他的一生中,除了写了一些有名的诗歌外(在他看来,这些诗歌他并不是很看重),其实也没有什么建树。如果有收获的话,就是收获了在长安三年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的惨痛经历,这在他们的灵魂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收获的是人生的无奈与惆怅,是人生的困窘与不安。在他结束御用文人生涯之后,李白生活非常困顿,“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蓬莱”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生活下,李白的心情也很糟糕,但李白毕竟不是凡人,即使在人生失意,人生理想幻灭,在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情况下,李白依然是乐观的,依然是自信的,依然是狂放的,他永远都对得起他的诗仙称号。

在《将进酒》这首诗歌中,李白很多语言是极为狂放的,是掷地有声的。比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非常狂放,通过这种狂放语言表现李白的自信、乐观与大气。再比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何等的狂放,在俗人严重的金钱权势,在李白这里都不值得一提,甚至,李白非常蔑视权贵醉生梦死的生活,他宁愿长醉不醒,放浪形骸,也不愿与鼠辈们为伍,过腐朽的生活,何等的伟岸,何等的的张扬,何等的野性,类似的语言在这首诗歌中有很多,这些都构成了《将进酒》这部作品的气势狂放之美。这种狂放的气势也是狂放情感抒发的基石,在诗中,主人公仿佛成了宇宙的主宰,成立命运的主神,成立能够与天斗与地斗的真正的勇士,诗歌摧古拉朽,激肠荡气,能够在气势上压倒一切,这就是这首诗歌语言方面的狂放的美。

二、《将进酒》诗歌情感上的狂放美

《将进酒》,这首诗各种,在感情表达上也是极为狂放,诗歌中的情感真挚强烈,既有爆发力,又有震撼力,能够带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

诗歌中,诗人与挚友相聚,在聚会中豪饮吐真情,这本是一件人生乐事。诗人在朋友面前,毫不掩饰,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都吐露了出来。他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句子,表达自己韶华易逝,而壮志未酬的感慨,即使如此,诗人依然鄙视权贵,他把金钱看得很淡,把名利开的很淡,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张扬的活着看得很重,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是极为真挚的,是极为强烈的。整首诗歌基本都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正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同时,情感表达瞬息万变,诗歌中有悲伤,有欢乐,有无奈,更有激情,有悲伤,有疯狂,诗人情感在整首诗歌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情感一泻千里,是一种激情的爆发,能够产生一种极具震撼的审美效果。

三、《将进酒》诗歌想象奇绝所表现出的狂放美

李白的诗歌,以想象奇绝著称。在诗歌中诗人大量的应用想象和夸张手法,以这种手法助推诗歌情感与气势,最大限度地强化突出诗歌的磅礴气势与情感。在诗歌中,大量应用大胆的想象,应用了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这也是李白诗歌气势上狂放美的一种体现。

在诗歌中有很多想象,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一种想象,通过这种想象,诗人用来表达人生易老,岁月遗失的感慨。诗人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一种夸张,通过这种夸张表达韶华易逝的现状的无奈。在诗歌中有很多的情境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通过想象,诗人创造出了一种奇绝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想象别具一格,在想象中进行时空交换,进行情感的喜乐表达,通过想象增添了文章的其实,为诗歌奠定了高亢恣肆的狂放基调,诗歌正是用了各种的大胆想象,

李白《将进酒》详注 第5篇

一、将进酒

《现代汉语词典》:“将qiāng:愿;请:~进酒。”《辞源》:“将:3.qiāng。

(六)愿,请。《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辞源》:“进:

(四)奉上。《礼·曲礼上》:‘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进酒”本是“献酒”之义,引申为“饮酒”之义(参见“汉典”“进酒”条)。“将进酒”字面意思即“请饮酒”。(参拙文《“将进酒”字义诠解》)安旗《李白诗秘要》:“将(qiāng),请也。将进酒,即请饮酒。”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厚感主编《高中古诗文导读》:“‘将’,请;‘进酒’,饮酒。”

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君”字在本诗中出现了五次,即两处“君不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径须沽取对君酌”。“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君”,显然是指岑夫子、丹丘生。“与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解作“为你”,赵昌平《李白诗选评》、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解作“为你”。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勋、元丹丘二人。”“君”是对人的尊称,可以指某一个人,相当于“您”,也可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当于“你们”。“与君”、“请君” 的“君”至少是指岑夫子、丹丘生两人,所以不能解作“您”或“你”,而应解作“你们”。李易《唐诗今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为:“嗨,我要歌唱了,你们仔细听。”这里“君不见”的“君”,是特指还是泛指?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君不见:您看见没有?君,泛指。”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此为泛指。”《注释做法唐诗三百首》:“人生得意二句,是一篇之主,篇中两提‘不见’,正是唤醒世人的警句。”《唐诗合解》:“通篇主意是劝人及时为乐、尽兴饮酒,连用两个‘君不见’,是提醒人语。”(见《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既是“唤醒世人”,是“是提醒人语”,则“君”应为泛指。

2.“君不见”的“不”不是今天表示否定的“不”。《辞海》:“不:①表否定。如:不是;不能;不好。③未;不到。《孟子·梁惠王上》:‘止步百步耳,是亦走也。’”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中学文言虚词手册》:“‘不’主要用作表示否定的副词,现代汉语仍是这种用法。但细审‘不’在句中的作用,除表示相反的意思外,还有‘毋’义,应解作‘不要’;‘未’义,应解作‘不曾’„„”按:本诗“君不见”的“不”应解作“未”、“不曾”、“没有”。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君不见: 你没有看见吗?”正是解作了“没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注“君不见”为“你不看见”,误。

3.“见

(二),犹闻也。„„更推而言之,凡诗中‘君不见’之‘见’字,有时亦应作‘闻’字解,非可泥于字面之为‘见’也。„„李白《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唐诗鉴赏大典》翻译此二句为:“你可看到,奔腾的黄河水从天际奔流而下,流向东海再不回来;你可看到,高大的厅堂上,有人面对明亮的镜子悲叹自己的满头白发,说什么早上还是黑色的,到傍晚乍一看已是一片雪白了。”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这两句借黄河水起兴,未必便是眼前所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鹤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虽然“未必便是眼前所见”,虽然“非肉眼可以穷极”,但这里的“君不见”之“见”,依然应解作“看见”。

4.“高堂”一词,一般注本多释为“高大的厅堂”,如中职教材《语文》:“高堂,此指高大的厅堂。”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的注释与此不同:“高堂:指的是父母。全句是说:你不看见上一辈的人因为从镜子里看见白发而悲伤?”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高堂”,敦煌残卷作“床头”,据此不宜解作“父母”。5.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青丝:形容黑发。”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青:黑色。”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青丝:乌黑的头发。”此注误。“青”是“黑”,“青丝”就是“黑丝”,只是用以比喻(或形容)黑发。

6.此诗开头二句为反问句,句末应标问号或感叹号。有版本两处皆标句号,不当。

7.周啸天说:“诗篇开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扑面而来。„„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见上海此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自此说一出,诸多赏析性地文章都说此诗开篇运用了排比手法。比如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基本模块下册)配套《教师参考书》:“强烈的节奏、对比和排比手法,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然而,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排比至少要有三项,而这里仅仅有两项,而且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各项的结构应该相近相似,而这里的两个句子结构相差较大,总之此诗开篇两个长句根本未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怎么理解周先生这里所谓的“排比”?《辞源》:“排比:依次排列,使相连比。”这就是说,“排比”本来是一个动词,类似“排列”、“并列”之意,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应是由此引申而来,属于名词。周先生所谓的“排比”应理解为动词“排比”,而非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

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现代汉语词典》:“人生:人的生存和生活。”另外,“人生”还有“人的一生”之意,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本诗中的“人生”是什么意思?

2.得意:有兴致的时候。(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赵昌平《李白诗选评》、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得意:即日子顺畅,心情如意。(葛景春《李白诗选》)得意:指快意高兴之时。(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现代汉语词典》:“得意: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辞海》:“得意:②称心如意。《韩非子·饰邪》:‘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后多指因成功而沾沾自喜。如:得意洋洋。”《辞源》:“得意: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韩非子·饰邪》:‘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上述诸种解释,除第一种之外,其余的几种基本相同,就是“称心如意”、“满意”、“高兴”的意思,这应该是“得意”的意思。第一种解释将“得意”解为“有兴致”,“兴致”就是“兴趣”,“有兴致”就是“有兴趣”,就是产生喜好的情绪,这种解释不准确。

3.莫使金樽空对月: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金樽空对月:在月光下任金樽空着而不饮酒。”《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莫使句意思说:切莫空着酒杯,辜负这月夜美景。”上海 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对着月夜美景,不要让酒杯空着。”依据这三书,“莫使金樽空对月”等于说“对月,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是人而非金樽,“空”是形容词,“空箱子”的“空”。少年儿童出版社《唐宋古体诗选讲》:“人生只要‘得意’,便应当纵情欢乐,千万不要让金樽空对明月。”据此,“对月”的是金樽而非人,“空”则有两种可能的理解。李易《唐诗今译集》:“莫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切莫让,金杯白白对着明月夜。”据此,“对月”的是金樽而非人,且“空”是副词,“白白地”之意。按:“莫使金樽空对月”应是“对月,莫使金樽空”之意,意谓自己对月之时,不应使金樽空着而应满樽畅饮。这可以认为是状语后置句。(参王瑛《古典诗词特殊句法举隅》)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材:④有才能的人。(《现代汉语词典》)材:③资质。《礼记·中庸》:“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④通“才1”。才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欲杀之,而爱其材。”【又】有才能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有,而用楚材实多。”(《古代汉语词典》)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所附的参考译文:“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才,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上天生下我这样的人才必然有用武之处„„”贵州人民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译》:“天生成我这栋梁之才总会有用。”这都是将“我材”解作“我 这有才能的人”。“天生”二字,有的解作“老天造就”,有的解作“上天生下”,有的解作“天生成”,都是将它视为主谓结构。“生成我”讲不通,“造就”是意译,而上天又无法“生下”人,哪怕是作者这样的人才。“生”似乎应释为使动用法,即“使„„降生”、“让„„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按:“俊材”同“俊才”,卓越的才能),又“用”一作“开”(这里“开”应是发挥、施展出来之意)。(李琦注《李太白全集》)一作“我身必有材”。(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集校注》)2.必:副词,必定,必然,“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现代汉语词典》》)。由这个“必”字的使用可知,此二句是诗人对未来的推测,体现了作者的高度自信。

五、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且为乐:姑且作乐。(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且为乐:姑且作乐,意谓暂时把不愉快的事丢开不想。(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且”是副词,姑且,暂且。“且”字与“必”字照应。因为“必”有用,所以“且”抛开烦恼而尽情“为乐”。

2.《辞海》:“会须:犹言会当,该当。本句云云。”《辞源》:“会须:犹该当。本句云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 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释“会须”为“应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之江蓝生、曹广顺编著《唐五代语言词典》、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之陈树昆编《文言虚字联绵词典》、《唐诗百科大辞典》释为“应当”。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会,犹当也;应也。有时含有将然语气。„„有作会须者。李白《将进酒》云云。此犹云应须。”“须,应也;必也。”所谓“应须”,实即应该、应当之意。《唐诗一百首》:“会须:正应该。”中职教材《语文》:“会须:正应当。” “会”、“须”皆有“应该”、“应当”之义。“正应该”、“正应当”的“正”字,不知何所依据,似当删。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此“会须”为助动词,“会”“须”同义,“表示须要如此。可译为‘必须’、‘定要’等”。

3.上文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里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表明作者此时是“得意”的,所以他要“尽欢”,要“一饮三百杯”。那么作者的“得意”之处何在呢?换言之,作者对什么感到“得意”而能令他决心“一饮三百杯”呢? 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唐诗鉴赏大典》:“那什么是‘得意’之时呢?一定要腰缠千金,气凌万人才叫得意吗?其实,所谓‘得意’的状态,泛指任何可放开胸怀的时候,比如,一天劳作后的短暂休息,长途跋涉中的稍作停憩,这都是‘得意’之时。”这是认为“得意”是泛指人的一生之中所有的满意、高兴,没有具体指 出诗人当下因何得意而欲畅饮“尽欢”。

周啸天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时失望和愤慨。但就此消沉吗?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这是认为诗人的“得意”是特指自己将来政治上、事业上的顺心如意,相当于将“得意”解作“得志”。

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 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做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人生’一联为入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第一个高潮蓄势。”张厚感主编《高中古诗文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李白„„当时是最失意的。这里所谓‘得意’,只不过是几个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暂时适性快意罢了。”余恕诚分析说:“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有得意之时,就应当努力派遣,尽情欢乐。这里所谓得意,乃是适性快意,指像下文点出的遇到岑夫子(勋)、丹丘生(元丹丘)那样的好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比较自由解放的状态。遇有这种适性快意的场合,便可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在‘得意’中舒展一下身心。两句中,前面用‘须’,从正面可定、强调,紧接着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再进一步加重,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得极其强烈。”(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之王洪、田军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所谓‘人生得意’,并非世俗所指的高官厚禄,而是指人生的适性快意,也 就是‘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欢情。但是诗人真的愿遁入醉乡、游戏人生么?否,诗人实不得意(已?)而为之,为的是想摆脱现实中人生的痛苦,并非真的颓唐不振,其内心深处还是向往着功名与理想。所以接着高唱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的额乐观信念,肯定自我价值„„”这都是认为所谓诗人的“得意”是特指此次自己与朋友的相聚。

2.犹得志。《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於天下;在晋,则晋得意於天下,在狄,则狄得意於天下。”《史记·六国年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天子方举西巡狩之典,幸五臺,示得意。”刘绍棠《乡土与创作》:“后来少年得意,一帆风顺。”

3.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汉刘向《列女传·黎庄夫人》:“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书京兆西明寺《金刚经》,有钟、王、欧、虞、褚、陆诸家法,自为得意。”宋苏轼《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西游记》第三一回:“你凡事攛唆,是他个 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老孙怎的?”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小芹﹞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

【“得意”到底是特指还是泛指,这与对此诗的层次分析有关。认为是特指的,是把“人生得意”二句属下,认为是泛指者是将此二句属上。开篇四句(韵律句)本意在于讲人生短暂,而其意又在引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态度,即应该及时行乐。从“天生”句至“会须一饮三百杯”是第二小层,是在前一层泛论人生的基础上回到眼前。所以,这里的“得意”应该是泛指。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本诗可分三段:‘君不见——对月’为第一段,是用黄河之水奔流到海比喻人生的寿命也是去而不返,应该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天生——其名’为第二段„„”詹锳《李白全集汇释集评》:“第一段,朱云;‘言黄河之水自天而来,奔流到海,无有回波,岂为(唯?)河水为然哉!人生岁月与彼河水何以异哉!人生易老如此,安可不及时为欢乎?当得意之时,或遇良朋而逢美景,须饮酒以相乐,不可使金樽空对乎明月也。’”这明显是将前六句归为一层。第一小层得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结论,接下来作者说自己要“会须一饮三百杯”,也就是说自己现在不想“使金 樽空对月”。那么,作者肯定是“得意”了。这里所谓“得意”当然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作者“得意”的又是特指什么呢?是“朋友间的聚会”,还是“将来自己政治上、事业上的顺心得意”?其实,第二小层并没有明言自己的“得意”为何。“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虽的确反映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但重点不在表白自己的事业必将“得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千金散尽还复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千金散尽还复来”,句子的重点在后者。而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又是为了说应该“会须一饮三百杯”,因为“会须一饮三百杯”是需要“千金”的。】

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七、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何晏《论语注》:“馔,饮食也。”左思《五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李周翰注:“玉馔,言珍美可比于玉。”(李琦注《李太白全集》)钟鼓馔玉:古时富贵人家有钟鼓以供享乐。馔:饮食。馔玉:形容食物像玉一般精美。钟鼓馔玉:指富贵。(人民文学出版社《李白诗选》)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钟鼓,指权贵人家的音乐。馔玉,以玉为馔,形容饮食精美侈豪。梁戴暠《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赵 昌平《李白诗选评》)

钟鼓馔玉:功名富贵的代称。(以上见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馔,饮食。“馔玉”是“玉馔”的倒文。(马茂元《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钟鼓馔玉:指富贵。”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汪艳菊编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李白》说“钟鼓馔玉”四字“这里借指达官贵人”。

安旗《李白诗秘要》:“鼓,敲也。馔,烹。二字皆作动词用。玉,代指佳肴。古时贵族宴饮之际,多以钟鼓为乐。”

但愿长醉不用醒:“用”一作“复”,萧本作“愿”。(李琦注《李太白全集》)

(钟鼎玉帛岂足贵,)一作“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鼎,古代贵族进食要鸣奏钟磬之乐,用鼎盛食物,这里泛指功名。玉帛,美玉与丝绸,这里哦泛指财富。(葛兆光《唐诗选注》)

八、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圣贤——指德才极高的人。寂寞——不被人记起。”

寂寞:谓不为世所用。(葛景春《李白诗选》)

九、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十、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径须:直须,毫不犹豫。” 十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万古愁:形容愁思的深广。”

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尔——你,你们。销——解除。万古愁——指无限久远的忧愁。” 儿:当指侍童。(葛景春《李白诗选》)

李白在他的名篇《将进酒》中把及时行乐与建功立业的意思结合了起来,诗曰:„„

这诗把李白的豪迈气概发挥尽致。诗中提出:酒之可贵,就在能“销万古愁”。为什么“万古”皆“愁”呢?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可知儒家中的大圣大贤都不在他的眼下,因为他们的事迹太平实了,因而引不起他的兴趣。时光如驶,瞬息千古,人生苦短,因此“得意”之时须“尽欢”。李白确是沉湎于酒,但他对于自己的“材”一直充满自信,以为有朝一日总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天生我材必有用”,可谓全诗振起,诗中有此一句,遂使全诗不陷于衰飒。后人读此诗者,无不受其感动。此诗之可贵在此。(周勋初《李白评传》)诗分三层。“君不见”起至 “会需要一饮三百杯”凡十句为第一层,抒情放言人生苦短,当明否极泰来、自然任运之理而及时行乐,醉以全真。“岑夫子,丹丘生”起至“径须沽取对君酌”十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直接对岑勋、丹丘生而发的一曲酒的礼赞

李白 将进酒 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2、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情感的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

被誉为“诗仙”,其实他还有一个雅称——“酒仙”杜甫

在他的《饮中八仙》中就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古以来,酒与诗天生有缘,诗人离不开酒李白不仅爱喝酒,也善于喝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饮酒歌《将进酒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我们以前也学过此种用法,例如:《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明确目标,提出要求

单元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本诗便是读,在此,我先提出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四、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1、点出生、僻字音

2、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诗歌,读准节奏 六、三读诗歌,读出感情

1、请学生听范读录音

2、请学生齐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七、四读诗歌,品评鉴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鉴赏一下这首词,看我们的词人究竟是怎样抒情的,而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与诵读

(一)朗读课文

1.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了之后在你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学生活动:自由想象 明确:气势雄壮,势不可挡的感觉(开头四句写悲,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境界阔大,慷慨生悲——“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诗兴勃发,比如《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李白也一样 “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

?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何况又是生逢知己,酒逢对手,因而转悲为乐)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应当读得掷地有声;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举杯浇愁”借此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以曹植自况,更加深了诗人的愤激)

上一篇:自荐书的格式与写作技巧下一篇:县绿化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