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

2024-07-14

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精选9篇)

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 第1篇

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

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既依靠职前师范教育培养新的师资,也有赖于继续教育培训和提高在职教师,只有改进和采用各种有效的培训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师资。

1、狠抓源头,改革师范教育。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主要由中师来完成,学生在幼儿师范学校、普师和其它幼师班接受三至四年的专业培养,充实到幼教师资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学历层次相应提高,迫切需要高师参与师资培训,要充分发挥其学术专长和人力资源优势,从专业设置、办学宗旨、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入手,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并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保证新的师资具有较高的素质。

2、强化继续教育,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获取的教育信息也不全面,要想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除了走出去、请进来、师徒带教等方式外,只能立足本地,通过继续教育和“园本培训”,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我园近几年来先后有十几人参加了高等教育进修,取得了大学专科和本科毕业文凭,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强“园本培训”,以教研组为阵地,结合幼儿园“六个一”工程,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活动,适时地向教师灌输“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终身学习”、“师幼互动”、“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等新的教育观念。通过集体学习,小组交流、个人自学、课题带动、撰写总结和经验文章、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师知识,提升教师能力。在以往的师资培训课程中,相对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技能、忽视事业心和全面素质,重一般的教育技巧,忽视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重理论的学习、轻实践与实际教育能力的形成,因而很难达到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笔者认为,幼教师资素质的提高必须结合课程改革进行,这样有利于构建教师所必备的文化底蕴、有利于优化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利于幼儿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

4、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引入教学,为教育服务,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幼儿园也要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具备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知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促进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形成适合未来教育的知识能力新网络。

5、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幼儿园中青年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培养要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多理解、多交流、多鼓励,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不断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本领。

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 第2篇

[作者] 广东平远县教育局教研室

[内容]

近年来,我县组织部分学校有志于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开展了语文活动课的实验。实践证明,该实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值得在实验取得阶段性经验之后在各学校普遍开展。

一、活动课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活”了起来。只要对语文教学作一番考察就会知道,在许多学校里,语文教师上课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当观众;而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则使教学气氛顿然“活”了起来。在形式结构上,它可是竞赛式的,往往采用“四人小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它可是沙龙式的,全体同学围绕某一专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亲切而自然;它可是演讲式的,或某位同学主持做“小老师”,或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表见解;它可是模拟式的,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同学们进入特定的角色,如“答记者问”“即席采访”;它可是表演式的,如课本剧表演;它可是制作式的,制作某些物品,如制作“小桔灯”,制作图书卡片;它还可是开放式的,带同学们到校园一角,观察思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带同学们到图书馆,回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发展历程……而在内容的选择上,活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了:自画像、做广告、打电话、讲故事、猜灯谜、找病句、收听音乐、联想与想象……活动课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而精心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的课,又有哪位学生会不喜欢呢?所以,每单元一次或每周一次的语文活动课,学生们都企盼着它快快到来。

二、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次活动课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个人(或几人)轮流做主持人;让学生在课前自找材料、自我准备并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发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力争使活动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更好。这样的课对主持人,对全体同学都是很好的考验和锻炼,学生正是在迎接考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并受到鼓舞的。也许有人会说,让学生自主,那么教师呢?我们说,教师的作用在引导、调控、激励。比如,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要上一堂“向错别字、不规范字宣战”的活动课,教师在定出课题、时间、主持人之后,还应交待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如让同学们广泛搜集,找出错别字、不规范字的种类、原因、危害等等。还可让同学们事后以班级的名义给错别字、不规范字现象较严重的单位(门店)写信。定调之后,就可授权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课余怎样收集第一手材料,活动课的形式、程序等均可让主持人去定夺。教师只是当好顾问、参谋,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干预”。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核心作用,尤其是在上难度较大的活动课的时候,教师还是要当幕前主持人的。也许有人又会问,有的训练内容,老师讲了又讲,学生还是不会,让学生自主,能行吗?这里有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正是老师长期以来“讲了又讲”,包打天下,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就慢慢变得“不行”起来!其实,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来自我约束力强多了,不必担心他们会出乱子;他们的见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初步形成了评价判断能力,他们喜欢模仿大人,喜欢自主,勇于表现,只要教师调控得当,他们的潜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活动课注重实效,每次活动都给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有的老师一开学就给学生布置全学期甚至全学年的活动课课题,并安排好主持人(也允许学生从中自选课题),让学生平时就去准备,做活动课的有心人;有的实验班教师一轮实验三年时间,便可布置学生在暑假期间做哪些准备,为下一学年的语文活动课打好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了准备,同学们在对活动课的兴趣和热爱的驱动下,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收到应有的效果。人,有压力才有动力:魏书生老师要求班上学生每人在课间轮流教唱一首歌曲,所有学生为了表现自我,都认真地练好歌、教好歌。有一位学生实在“五音不全”,他就请了一位先生――录音机代他教唱。同学们都被他的创举折服了,为他热烈鼓掌!我想,这就是人的潜能吧――路是人走出来的,而更多的时候是被逼着走出来的;情急之下,往往灵感闪现,问题也就解决了!活动课贵在人人参与,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兴味盎然,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就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活动课经常采用竞赛形式,这符合学生们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使人人都为自己、为小组去努力。人人参与,不甘示弱,这不正是每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 第3篇

1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哪个学科的大学生, 都要努力提高人文素质。对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来说, 人文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 更为重要。

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 医学也可以说是“人学”。医学不仅要把人看做一个客观存在的生命实体, 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去研究;而且要把人看作是“主体”和“社会”的存在, 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去认识和研究, 研究精神、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医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培养合格的医学生,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切实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医学职业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爱精神和奉献精神, 使学生树立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今天, 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 人们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改变医疗服务中那些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要靠强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医疗卫生投入, 但更要靠强化医学生和全体医务工作者人文关爱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把优质医疗服务建立在全体医务人员人文精神与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之上。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提高人文素质, 也是提高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生命和精神现象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其运动变化规律较为复杂。无论学习医学知识, 掌握医疗技能, 还是从事医学研究, 都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和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既要依靠科学教育, 又要依靠人文教育。在学好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科学发展史、哲学发展史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历史知识, 对医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农医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强调多年, 但在实践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差距较大。尤其是在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更为薄弱一些。

首先, 高中实行文理科分班, 加上高考的压力, 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 侧重学习数理化知识, 人文社科类书籍阅读相对较少。医学生生源来自理科考生, 人文社科知识“先天”有所缺失。其次, 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多, 学习任务十分繁重, 课外阅读时间少, 虽开设了一些社科人文课程, 但大多数为选修课, 收效不大。第三, 一些教师和学生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医学生只要掌握了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就够了。经抽取266名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调查, 69.17%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对“人文精神”讲解与涉及比较少, 49.49%的学生认为在医院实习对“人文精神”存在的感受只是一般, 58.2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医学生教育的结果只是医学知识的传授和道德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不足。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上, 对医学人文素质提高的研究、探索还不够, 组织实施的力度也不大。

3 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特殊性

新疆医科大学是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医学院校。同汉族学生相比, 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 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 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贫困地区, 由于基础教育条件差, 加上语言障碍, 考入大学时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从2006年我校学生入学成绩来看, 民考汉学生的平均成绩比汉考汉学生低50多分, 民考民学生的平均成绩比汉考汉学生低100分左右。对2005级本科二批次录取的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汉考汉及民考汉学生入学成绩的最高分为520分, 最低分为409分, 平均分499分, 民考民学生的最高分为499分, 最低分为361分, 平均分376分, 两者经t检验P<0.05, 有显著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基础文化水平偏低, 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科学人文素质的提高。

其次, 少数民族语言图书报刊种类数量少, 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条件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偏少, 语言文字因素限制了少数民族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我国目前共有9, 468种期刊, 用维吾尔文每年出版数百种图书, 其中大部分为一般书籍和教材课本, 每年发行几十种维吾尔文报纸和杂志。在全国5, 387种科技期刊中, 共有5, 178种用汉语出版, 占总数的96.12%, 少数民族语种的科技期刊33种, 仅占总数的0.61%。在全国高校主办的1, 494种科技期刊中, 以汉语为主要语种的达1, 352种, 占总数的90.5%, 少数民族语种期刊15种, 只占总数的1%。调查显示:入校前, 民族学生每年订阅的期刊、报纸等平均只有0.9本, 其中有48.5%的学生未订阅课外书籍。而汉族学生每年订阅的期刊、报纸等平均有1.5本, 民族学生每周用于课外阅读的平均时间为2.7小时, 有50%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少于2小时。可见, 少数民族可阅读的材料稀缺导致了阅读受限制, 从而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据我校语言文化学院调查, 在校民族学生虽然喜欢借助图书馆阅读, 但阅读种类有限, 绝大多数只喜欢阅读报纸, 借阅科技文学作品和各类辅导书的较少, 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 受宗教影响较大。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党和国家宗教政策及无神论教育, 多数学生对宗教持有正确态度。但是,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青少年学生从小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成长, 受宗教影响较深。据语言文化学院调查, 281个学生对“你认为宗教对你的影响”的回答认为“很大, 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的占34.16%, 认为大学生“应该信教”的占24.83%。从本质上讲, 宗教同科学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对立的,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 必须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及无神论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 要引导他们在掌握广泛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 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提升的途径

近年来, 新疆医科大学坚持质量第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努力构造各民族医学生教育质量共同提高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大力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结这几年的工作, 有以下一些成功的措施与做法。

4.1 在必修和选修课中增大人文教育的比重

近年来, 学校调整了专业设置结构, 增设人文学科, 努力改变单独设置的医学院校人文氛围不足的状况。先后成立了语言文化学院、医学工程技术学院, 增设了英语、汉语言本科专业和思政硕士点。把思政课和人文社科必修课作为提升人文措施的主渠道, 将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养纳入教学计划, 大力充实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内容, 努力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医学人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大量引进了文、史、哲、艺、法、经等人文社科类教师, 改变了长期以来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师缺乏的局面, 为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创造了条件;加强选修课的管理, 在积极鼓励教师开设人文选修课的同时, 加强对选修课程的质量控制, 所有申报新开设的选修课, 都必须经过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 严格对课程内容和师资质量把关;加强人文精品课程建设, 努力建设教学水平高、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创新、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精品课程。

4.2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从多民族医学院校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把思想政治课, 形势政策课教学同针对性较强的专项教育结合起来,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教育和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在全校形成各民族师生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 使各族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提升。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及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 必须紧紧把握住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人文素质这个主题, 既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教育性, 又要有广泛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近年来, 通过努力探索,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人文知识讲座周讲”活动, 由于坚持做到“两固定、两贴近、一保证”, 已举办各类讲座30场, 参与人数达5, 000人次。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德育系列文化活动, 集中推出了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演讲比赛、大学生“民族团结杯”文艺汇演等十余项特色科技、文化活动项目, 尤其是“大学生六项人人参与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即人人会打太极拳;女同学人人会跳健美操;汉族同学人人会跳新疆舞, 人人掌握维吾尔医学用语和日常用语;人人一个小收音机坚持天天收听、收看新闻;人人参与读书工程;人人利用寒暑假做一次护工、一次导医、一次清洁工。这六项人人参与活动, 既使学生受到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 又促进了各民族学生的情感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大大弥补了时事政策课时和人文课程教学学时的不足, 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与范围, 引导学生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4.4 努力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 我们形成了以弘扬新医大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 努力建设校园的整体思路。在广泛开展教风学风、医德医风、机关服务作风大讨论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大家回顾总结建校50年来从小到大发展历程, 经过反复论证, 将新医大精神概括为“团结奉献、自强不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将新疆医科大学的校训修改确定为“厚德博学、笃志力行”, 提倡“严谨、勤奋、文明、和谐”的校风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求索不已、奉献不止”的教风,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新医大精神、校训、校风和教风。与此同时, 在全校大力推进“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实施读书工程建设书香校园, 丰富文化活动建设文化校园, 注重环境育人建设绿色校园”活动。实践证明, 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4.5 将人文教育融入预科教学

把科学人文知识的学习贯穿在汉语预科教学的全过程, 全方位加强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预科阶段, 在抓好汉语教学的基础上, 适当进行数理化基础知识补习, 坚持把汉语教学与科学人文知识与科学人文知识同汉语教学融为一体。与此同时, 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参观民族历史博物馆、开展汉语言演讲比赛等各种文化活动。邀请有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教师开展先进事迹讲座。人文素质教育的拓展, 受到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欢迎。

5 如何进一步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 要在全体教师中进一步克服“重医轻文”、“重知识传授, 轻素质提升”的思想, 使每个教师都能真正明确提高人文素质对培养合格医学工作者的极端重要性, 形成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浓厚氛围。

其次, 要大力培养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阅读爱好, 求知冲动、自学能力, 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历史、艺术人文知识提供便利条件。坚持并不断完善励志讲坛、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社团活动等大学生自我学习和教育形式。

第三, 努力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两课”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 “两课”学时数约占医学生在校上课总学时的5%左右, 应在现有的学时内,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两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使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育人功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另一方面, 需要对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充实和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除了法律、卫生法学、医院管理、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一般人文课程外, 积极开设美学、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摄影、绘画、书法、医疗保险、医药营销等选修课, 促进医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医学道德的全面发展。

第四, 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都应该结合专业知识的传授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培养绝不仅仅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 医学专业教师也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素质知识, 并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往往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他们结合专业知识讲授人文知识, 会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同时, 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学教育不应是传统的单向说教, 而应是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 寓人文教育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使医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过程中, 不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 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医护工作者敬业、爱岗的精神和关爱患者、无私奉献、竭诚服务的工作态度, 学习他们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另外, 应给医学生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如组织医学生开展社区医学知识宣传、社区调查等活动, 让医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参与和观察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

第五, 努力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靠开设几门有关课程是不够的, 它需要全体师生的重视, 并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来贯彻实施。建立有效、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当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纳入教学管理指标, 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    良好素质    有效途径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现有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素质教育”的提出,积极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为此,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在中小学教学中增设新的教学科目,要求学校的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活动课程是我国在教育改革上的重大突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性和实践性,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习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的先导。因为兴趣是儿童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兴趣又是引导学生入门的最好老师。孔子曾有过如此的教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顾名思义,数学活动课就是围绕“数学”开展活动的课。既然是活动,首先应在“活”中做文章,以“活”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活动课上结合教材组织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等常常能有效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小学生的好胜心和成功欲,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问题时,一开始我就讲了高斯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小高斯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算出答案?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兴趣油然而生。

二、拓展认知领域,提高数学素质

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仅靠基础课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新颖,取材范围广,教师既可结合学科课选择有关内容,又可介绍和渗透一些近、现代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理论,这就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扩大了视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动脑筋去学习新知识,探求新规律,归纳新方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等。

例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后,在活动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四年(3)班有54位同学,在科技活动中,班委决定要每位同学购买一只单价为5元的航模。商店对一次性购买满60只以上的都给予九折优惠,满100只以上都给予八折优惠。怎样买最合适?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得出如下几种情况:单独买:全班应付5×54=270元。如果全班统一购买,且买60只,全班应付5×90%×54=270元,虽然总价一样,但多买了6只。如果再邀请其他班6位同学一起购买,则每人只付5×90%=4.5元,而全班只需付5×90%×54=243元。如果两个班一起购买,则每人只需付5×80%=4元,而全班只需付5×80%×54=216元。最后经过讨论分析,认为第四种是最佳方案。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数学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为主。因此,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展现自己聪明才智和数学能力的极好机会,学生在对数学问题的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探讨和解答过程中充分表现了其个性,教师也能在活动中不断发现和培养各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特长都能有不同的发展。同时数学活动课重实践性、参与性、协作性,它改革了课堂上仅限于“教师把知识传授于学生”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主要采取小组形式的集体活动方式,人人有发言权,人人能动脑、动手。

例如,在四年级活动课中我让学生充当“数学小报”的编辑,要求他们分小组进行编报活动,对编辑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和表彰。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才能和创造性,编出的小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这种集体动手、动脑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四、陶冶情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活动课中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雄心壮志。

总之,数学活动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陶冶情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场所,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5篇

瞿靖中心小学滕兴伟

分享教学之余,教师们常有这样的困惑———如何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总觉得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似乎遥不可及。尤其是许多青年教师在平时繁重的教学后往往缺乏自信,从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根据多年的教学感悟,我认为教师平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不失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一种好方法。教师可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感悟抒于笔端,这不仅有利于教学,同时对自己在学科研究上的提高也大有益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撰写。

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 第6篇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有公正廉洁的品质;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些基本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展着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共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现代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重要的素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开发意识。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

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

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

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

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中国教育报〉、1、24)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5、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

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如何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资培训成为学校永恒的话题。走向校本的教师培训应运而生。我校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中作了以下尝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校十分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

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每学期,我校

定期邀请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市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2―3次,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每学期列出必读书目,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4000字。各种学习活动开展,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 ,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的培训。

2、1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期开展“三课”达标、优质课竞赛、教研组活动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2、2课题带动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教科室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如我校以三年级为实验点,组织三年级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与实践》的研究,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地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法,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课程专家到校指导、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组建教师学习、成长团体

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发

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组织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市级骨干教师在五年之内成为市内名师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二三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4、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改变了教师培训就是对学科专业知识补课的观念和做法,学校及教师本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创地位和作用被发现和受到重视。

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 第7篇

滕凯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优良的师资结构,并充满生机,富于创新精神和发展后劲。笔者通过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青年教师工程素质提高的新途径。

浅谈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8篇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经济投入,落实幼儿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教师的成长和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重大影响,对于幼儿教师职业也一样。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一日的保教工作任务较重,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导致该群体从业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心理素质较低的情况。

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薪待遇。拨放财政、社会支持,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明确相关政策法规,依法保障幼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教师工资,确保幼儿教师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待遇优势及吸引力。当幼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和向往的职业时,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事业。

二、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优化培训方式和内容

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纲要颁布以后,学前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为了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国家从2011年9月开始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该计划实施四年多来,有效改善了中西部幼儿教师的队伍建设,促进了学前教育质量的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训方式多样化,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培训可采取名师集中授课,团队研讨,案例分析,小组辩论,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下园实践融通(现场诊断,观摩示范课,情境体验)等方式,尽可能给培训老师提供交流和亲身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培训的效能感。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更高的培训效果。

2)培训内容丰富化,讲究实用性,力求针对性。培训内容应做到理论与实践互相融通,讲求实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人员应选择针对性的课程,幼儿园骨干教师和转岗教师的培训内容应该区别对待,否则容易出现倦怠或无助感。

三、主动学习,加强理论素养,在反思中成长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首先要精通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要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懂得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影响,吃准,吃透专业知识,准确把握专业知识的精髓,使专业知识能很好地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其次不断积累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及时搜集社会上的一些新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从几位专家的言论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地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是教师提升个人素质的有效途径。反思个人教学实践,教师应对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提炼,以应付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

在幼儿教师的反思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反思不是“记流水账”,重在发现问题;反思不是“错误研讨”,重在有效调整;反思不是“一劳永逸”,重在归纳提升;反思不是“程序和差事”,重在自身专业发展。[1]

四、构建多元化的园本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园本研修,是以幼儿园为主阵地,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以教育行动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改善教师教育行为,增长教师教育智慧,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1)加强专题学习。深入学习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法规及新的教育理念,如《指南解读》、《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施意见》、新颁布的2016《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及促进本园所幼儿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方案等。通过学习研究相关理论知识和文件,同时关注教师们对文件解读的体会,并在具体实践中针对文件精神和要求,完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案例研究。案例式研修是以一个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素材,以教研组或全体教师为主体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可采取“同课异构”和“一课多研”的形式,恰当地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教师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注重引导教师去分析问题存在的成因,让教师在质疑中学会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解读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实施→交流研讨→再教学实施的方式进行教学观摩。在这样一个边讨论、边修改、边实践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断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层度的新发展,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各方面才能。

3)开展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是围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困惑而开展的有主题的研修活动形式。研修内容的选题要有价值、要小而有层次性,逐渐深入。教师应多途径发现问题、学会同种类型合并问题、分类分层聚焦问题、联系实际确定问题并解决问题。课题研究又称研究性教研,它是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形式。它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性、反思型”迈进,是园本研修深化的主要特征。课题研究要做到课题研讨经常化,问题解决及时化,经验总结提升化。[2]

参考文献

[1]魏星明.反思: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研论坛,2012,第8期.

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 第9篇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攀高现象。许多地方性高校追慕部属重点院校的办学方向,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全面启动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高校要切实把握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走多样化之路。

为落实教育部这一有关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德州学院在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开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从育人为本理念出发,本着“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在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对全校4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07级部分专业学生和2008级全部专业学生中推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全校各个专业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主动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了更进一步把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引向深入,我们需要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一个专业只有在具备了合适的教师资源、教学投入、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实践基地等各种办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切实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各种设想和要求,也才能够真正实施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根据对学校现有专业的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上遇到了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的困难,同时在专业规划、管理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措施,还有的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力度、不够扎实,有的在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思路陈旧、步伐缓慢,有的在适应社会需求开拓培养空间方面不够积极主动、观望等待。应该说,这些都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决定启动校内专业评估,力图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摸清、排查各个专业的详细情况以及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营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专业评估是学校全面了解专业办学状态,正确确定专业办学思路和方向,实事求是推进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做好专业评估工作的前提是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有关专业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思路,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周密论证,学校责成教务处制定了这样一套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方案的评估对象是我校全日制教育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新办专业在有三届毕业生后开始接受本评估。本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和25项二级指标构成,其中重要二级指标12项,一般指标13项,主要观测点共计42个。该方案在充分重视实绩定量评估指标的同时,对部分不宜定量评估而又重要的指标,采取定性描述、模糊判断的评估方法。各指标力求内涵明确,观测点重点突出,利于操作。评估开展的步骤:专业自评、上报自评报告和申评意见、学校专家组进入评估、专家组出具评估报告、学校确定评估结论。评估的结果将作为今后本科专业建设、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

根据评估结果,学校将针对每个专业确定具体的建设目标、规划和措施,并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对不同水平专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人才需求量大、办学条件好、就业形势好、专业评估优秀的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条件上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疏于建设和管理、社会需求量小、就业情况不好、专业评估成绩一般的专业,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限期进行整改和建设,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对于办学条件差、学生就业困难、专业评估成绩差的专业,将停止该专业招生。对未经过专业评估的本科专业,不能作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同时也不能参加省级及国家级专业建设申报。

二、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

在原有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上,增设职业教育、实践教育两个平台。课程体系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在搭建这样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二是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弹性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三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具有不同职业趋向的专业方向,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培养。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改革适应了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和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符合了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选择性就业与自主性创业。目前,按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制定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运行良好,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实践印证。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毕竟只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适宜的平台,要真正能够落实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还应该扎实地做好相应的课程建设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今后的工作设想是:其一,认真做好课程建设

规范化工作。要求所有可开课程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标准,从建设规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辅导材料、习题及答案、考试大纲、试题库等方面进行细化建设,所有资料实行规范化的归档管理,使它们逐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其二,强化推进必修课程、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要从本科教育的规律出发,强调不断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密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注意不断把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性高校的实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尽量减少一般性理论教学的内容,努力增加与生产、社会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与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研究。其三,扎实抓好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努力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其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要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引进校外精品课程资源,大力推行校内优秀课程上网,建立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一是改革了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突出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增加学生实际动脑、动手的实验时间,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生产、模拟科研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发设计实验内容的条件,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二是改革了传统的实训、实习方式,减少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实训、实习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训、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方式,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三是改革了原有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命题、完成和考核方式,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命题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基础,理工科的题目要同已有的实验课题、实验教学相结合,要有相关的实验材料为支撑,文科的题目要同已有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术资源调查相结合,要有相关的调查材料为依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不能离开相应的实验、实践过程,避免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或剽窃、挪用他人成果的现象。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要出具相关的实验、实践材料与数据,答辩要有必要的实验、实践环节的验证。

以上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角度看,这些改革只是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如何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进而使这些实践意识、创新精神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是摆在我们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前的一项更重要、更迫切的任务。

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对学生自觉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全面开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工作,鼓励大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自我培养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的建设,打造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集体,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营造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长的氛围与环境。其二,改革实践教学的原有模式,在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辟多种形式的“假期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等。其三,各教学单位、各专业要注意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众,使他们从真实社会中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民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获得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磨砺创新能力。其四,创造条件经常性举办面向学生的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多样化的锻炼平台,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全面展示自我,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潜能,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创新激情。

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我校从2007年开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些专业进行了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试点工作。2007年,我校机电工程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2个专业依托德州皇明太阳能集团,从大三学生中选调部分学生,举办了面向可再生能源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班,由校企联合拟定培养计划,在使学生打好本科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增加了由企业安排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到企业接受专门职业培训及顶岗实习的时间。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和锻炼,知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能力得到很大增强,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008年,我校化学系、经管系本着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先后依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平原化工公司、德州百货集团总公司,举办了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科班。目前这2个班正按照校企联合拟定培养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可望为学校面向社会开拓学生培养的空间开拓出一条适宜的道路。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与社会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前景非常广阔,还有许多可以开拓的空间。今后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加强的工作有如下几点:其一,是继续推广机电工程系、化学系、经管系的经验,鼓励更多的教学单位、专业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道路,部分适用对路的专业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大力扩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渠道。其二,要求所有专业积极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乡镇、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而长期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及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工作需要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他们营造尽早适应社会及工作的条件与氛围。其三,启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创业教育,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活动、模拟训练等方式,指导和传授创业所需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创业精神,构建成才机制,并根据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创办各类经济实体,跟踪辅导,促其巩固发展。其四,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办好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班,鼓励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和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走向社会之前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他们就业、创业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其五,积极开辟国际化培养的道路,一方面与国外有关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采取双向培养的方式,培养适合于国际人才市场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国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到更广阔的天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和作用,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

如何保证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而切实培养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则是关系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情况下,高等院校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在这方面,德州学院将继续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的探讨,争取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台风“莫兰蒂”来了小学作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