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综合实验报告

2024-07-04

软件测试综合实验报告(精选8篇)

软件测试综合实验报告 第1篇

房产销售系统

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是针对传统房地产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手段中逐渐表现出的效率低下、信息滞后、规范与执行力差等特点,利用先进的IT信息技术,结合房地产企业自身管理思想和模式,参考一系列大型房地产企业管理经验,帮助房地产企业实现在波动的大环境下,保持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房地产销售管理软件在重视系统功能的全面性,流程的可控性,技术的先进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系统的易用性。下面就将介绍一个简单的房产销售系统的建模方法。

1需求分析

房产销售系统的需求分析简述如下:

(1)客户可以通过网上和前台预定房子。

(2)客户注册后,可以查看房子信息;看到自己满意的房子可以提交预订单。(3)职员审核验证订单,如果客户资料无误,通过预定单并更新房产状态;否则拒绝订单请求。

(4)客户收到订单通过消息后,预付购房款,获得订单成功通知。

(5)客户来签订房产合同时出示通知,职员查看无误后,要求客户支付购房首款,并填写工作记录。

2系统建模

在系统建模以前,我们首先需要在Rational Rose 2007中创建一个模型。并命名为“房产销售系统”,该名称将会在Rational Rose 2007的顶端出现,如下图4-1所示。

图 4-1创建项目系统模型

2.1创建系统用例模型

创建系统用例的第一步是确定系统的参与者。房产销售系统的参与者包含以下两种:

(1)客户(2)职员(3)管理员 三个参与者如图4-2所示。

客户职员管理员

图4-2 系统参与者

然后,我们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分别画出各个参与者的用例图。

1.客户用例图:客户在本系统中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注册、预订房子、查看房产信息、支付购房预付款等操作,通过这些活动创建的客户用例图如图4-3所示。

个人信息注册楼盘信息查询查看房产信息客户户型信息查询预订房子支付购房预付款

图4-3 客户用例图

2.职员用例图:职员在本系统中能够进行系统登录、处理预订单、查询房产信息和录入房产信息的相关操作,通过这些活动创建的职员用例图如图4-4所示。

系统登录<>添加房产信息<>录入房产信息<>修改房产信息查询房产信息职员更新房产状态查看客户资料处理预订单拒绝客户订单通过客户订单

图4-4 职员用例图

3.管理员用例图:管理员在本系统中能够进行登录系统,审核客户注册请求,查看客户资料,删除账号的相关操作,通过这些活动创建的管理员用例图如下图所示。

登录系统<><>同意注册审核客户注册请求管理员查看客户资料拒绝注册删除账号

图4-5管理员用例图

2.2创建系统静态模型

从前面的需求分析中,我们可以依据主要的八个类对象:房产、客户、职员、管理员、请求订单、工作记录、客户资料和服务记录创建完整的类图如图4-6所示。

图 4-6 系统类图

2.3创建系统动态模型

系统的动态模型我们可以使用交互作用图、状态图和活动图来描述。

2.3.1 创建序列图

1.管理员审核客户注册账号的活动步骤:(1)客户提交申请注册资料(2)管理员核实客户资料(3)添加客户(4)返回添加成功消息(5)通知客户注册成功。根据以上步骤创建的序列图,如下图4-7所示。

图4-7管理员审核客户注册账号序列图

2.客户签订购房合同的活动步骤包括:(1)客户出示预订单的通知(2)职员查看通知无误(3)客户支付购房首款(4)职员填写工作记录(5)更新房产的状态(6)客户签订购房合同。根据以上步骤创建的序列图,如下图4-8所示。

图4-8客户签订购房合同序列图

3.客户预订房产的活动步骤包括:(1)客户填写预订单(2)职员检查预订单并检查客户资料(3)办理预定房产订单的手续(4)完成手续后,建立新的客户手续(5)同意房产预定请求(6)通知客户。根据以上步骤创建的序列图,如图4-9所示。

图4-9客户预订房产序列图

2.3.2 创建活动图

我们还可以利用系统的活动图来描述系统的参与者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房产销售系统中,根据管理员、客户和职员的活动步骤我们可以创建活动图如下图4-10所示。

图4-10 系统活动图

2.3.3 创建状态图

在房产销售系统中,从客户开始发送预定请求道最后客户签订购房合同为止,整个系统的状态图如下图4-11所示。

图4-11 系统状态图

2.4创建系统部署模型

对系统的实现结构进行建模的方式包括两种,即构件图和部署图。

房产销售系统的部署图描绘的是系统节点上运行资源的安排。包括三个节点,分别是:客户端浏览器、Http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创建后的部署图如图4-12所示。

图4-12 系统部署图

软件测试综合实验报告 第2篇

实 验 报 告

机械转子试验台的振动和噪声测试及分析综合实验

班级:机自04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转子试验台的振动和噪声测试及分析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针对机械转子实验台,能够较熟练地掌握机械动态信号(振动、噪声等)测试系统设计、测试系统搭建、数据采集及信号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二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和构建机械转子实验台在工作条件下的动态信号(振动、噪声等)测试方法,利用计算机测试系统采集实验台的振动和噪声动态信号,并且通过对测量的动态信号处理,分析转子实验台在工作中的动态特性。

三 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对轴心轨迹的测量来观察转子不平衡引起的回转运动;测量转子转动引起的振动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测量转动噪声的时域和频域;最后进行噪声和振动的相干性分析,判断实验的在一定频率下的噪声是否由转子的振动引起。

四 实验内容:

a.针对转子实验台对象,按照机械动态特性测试要求,完成机械振动和噪声的计算机测试系统设计;

b.选用合适的振动和噪声测试传感器及其信号调理装置;

c.构建计算机测试系统,掌握振动和噪声信号分析软件使用方法; d.自主完成转子实验台振动和噪声的测量、信号采集;

e.通过信号分析,得出转子实验台在不同转速下的振动和噪声的时域波形、频谱;并对转子实验台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评价。

五提供的主要仪器:

机械动态信号测量与信号采集分析系统机械转子实验台 加速度传感器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光电传感器 噪声测量仪计算机

速度传感器 六 实验数据及分析 6.1转子轴心轨迹测试实验

轴轨迹是指转子轴心相对于试验台在与轴垂直的平面内的运动轨迹,通过两个互为的90度垂直的电涡流传感器测出在X轴和Y轴的振动矢量的叠加。若转子各方向的弯曲刚度和支承刚度相同,则轴心轨迹为圆;若不相等,则为椭圆或其他复杂的图形。以下是实验所得图像:

通过图像可知,轴心轨迹图不是圆,而是一个光滑的曲线,可知轴正在各个方向振动的幅值不一样,也即转子转动不平衡。

6.2转子振动分析

反映转子振动的幅值在一定转速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我们在不同的两个转 速下测出转子在振动时的幅值关系,如下图 6.2.1时域分析图像如下

n=1500rpm

n=2018rpm

6.3.2转子振动的频谱分析 n=3012

由图看出,振动信号表现出明显的谐波特性。主要的峰值出现在工频处(3000/60=50Hz)及二倍工频处,其他峰值所对应的频率也基本为工频的谐波,振动信号的这种的谐波特性,说明引起转子振动的主要激励源为以工频为工作周期运动的机构或部件,对于此实验来说即为转子在转速3000rpm下的由于转子转动的不平衡引起的。

6.3机械转子噪声分析

6.3.1机械转子噪声的时域分析

由于噪声是一种随机信号,即无法用确定的时间函数来表示的信号。在时域图中,它的大小随时间随机变化,加上环境噪声的不规律影响,得到噪声随时间的变化时很不稳定的随机信号。

6.3.机械转子振动噪声的频域分析

由噪声的频域分析图像可以看出,噪声信号在低频段的能量交大,在中频段和高频段能量较小。由此,我们假设低频段的噪声主要是由机械转子的振动引起,而中频段和高频段主要是由于环境噪声引起。

低频段噪声信号是由环境噪声和转子振动噪声叠加起来的,因此应该具有比较大的能量。

6.4 机械转子振动和噪声的相干性分析

图为横坐标为不同的频率,纵坐标为相干系数表征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和噪声的相干性,由图可知,在整个分频带内,有许多频率对应的相干系数都较大,在大概35Hz(转速为2018rpm,工频为34Hz)的时候我们看到相干函数值0.95,说明振动和噪声的相干性很好。故可知该噪声和机械转子的振动在工频处有很大程度的相关程度,因此若要降低噪声,应从抑制转子的振动方面考虑。而转子振动由于其不平衡引起。七实验总结

软件测试综合实验报告 第3篇

一、C R A S简介

动态测试采集分析软件CRASV6.x版的CRAS是一个全新的, 符合国际流行的通用32位视窗风格的振动与动态测试分析软件包。CRAS软件系统界面见图1。V6.1使用了大量最新的高级工具, 如:

微软32位软件结构

Visual C++5.0/6.0 (MSVC++)

面向对象的C++语言

MFC类库 (Microsoft MFC4.21)

应用程序框架:文档—视图结构Windows图形设备接口GUI

Windows消息处理机制

基于资源 (位图、图标、菜单、对话框、控件、状态条、工具条等) 的程序设计

Win32内存管理技术:虚拟内存, 内存映象文件

动态连接库DLL

其应用环境为:

PIII以上台式或笔记本PC机, 内存32M以上, 硬盘10G, 光驱, 屏幕分辨率1024х768或更高。

Windows95/98/ME操作平台

数据采集器

ISA总线采集卡 (ISA总线插卡) AD44、AD44R等

PCI总线接口卡PCI9111HR 16bit, 100KHZ, 16ch;PCI9111DG 12bit等

该软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及处理 (Ad Cras) 、信号与系统分析 (S s C r a s) 、机械及结构模态分析 (Ma Cras) 等模块。下面重点介绍与本综合实验有关的Ma Cras模块。

MaCras机械及结构模态分析具有如下功能:

模态几何:

几何模型:部件数1~8, 3种部件坐标系 (直角、柱、球) 。手工编辑或自动生成典型部件。组合部件生成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绕X、Y、Z旋转、水平垂直移动;放大缩小;连续转动或静止。

透视、轴测、三坐标轴测、四视图。

标记自由度。

试验设计:

激励方法:人工激励 (锤击脉冲激励、正弦扫频、稳态随机) 等。

测量方案:整体同步 (总测量自由度 (测点数×测量方向) 数不超过采集器通道总数;2通道采集器分组移动测量;多通道采集器分组测量。

测量方向:1个方向X, Y, Z;2个方向XY, YZ, XZ;3个方向XYZ。

测量自由度数总数不受限制。

约束方程:固定约束;与某个自由度相等;另2个自由度的线性插值;

数据采集及时频分析:

根据自由度索引表或分组测量表以任意次序分一次或多次完成自动测量, 每一个测量均可改变校正因子。自动测量过程同时显示相干函数及频响函数。根据相干函数, 剔除不适当的测试。

分自由度或分组显示测量力信号及响应信号振动波形;分自由度或分组显示频响函数;频响函数和时程波形分自由度或分组自动存盘记录并可用于返放分析。

模态参数识别:

根据全部频响函数集总平均法 (人工激励) 或全部测量自功率谱集总平均法 (自然激励) 进行初始估计模态频率。

模态理论:实模态、复模态。

曲线拟合:阶数不受限制。

拟合方法:整体、自动、单条曲线。

数据光标:光标线或光标带 (不耦合或耦合) 。

导纳数据列表;模态参数列表。

模态振型综合:测量方向处理、约束方程处理;

模态振形归一:单位质量归一, 单位向量长度归一, 最大自由度等于1, 用户自选自由度等于1。

任意自由度拟合频响函数与试验频响函数对比;模态试验报告。

振形动画:

动画方式:骨架线方式、光照实体动画、彩色实体动画。骨架线粗细可调, 球型结点或正方形结点及其大小可选。动画速度、幅度可调。

投影方式:透视方式、轴测方式、X, Y, Z单向轴测。

实时改变图形位置, 坐标轴移动、转动及振形大小。单图形方式、静动比较方式;分部件或整体图形显示及动画;将动画录制成.AVI录像 (Windows Media Player软件) 格式直接播放。

二、CRAS在测试技术实验教学中使用

由前述可见, CRAS具有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功能强大、完善, 操作及参数设置简便, 面向工程实际等优点。其简洁的操作特性使学生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被教授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上, 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复杂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测试及分析, 可以把书本上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应到直观性很强的测试参数及结果, 从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能够深入了解被测机械结构的动态特性, 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验兴趣。

三、基于CRAS开发测试技术综合实验的实例:立式数控铣床的动态特性参数测量与分析

1. 试验模态分析方法

本实验对应教材中的振动测试内容。原实验项目是悬臂梁动态特性参数测量, 现调整为立式数控铣床的动态特性参数测量与分析综合性实验, 即对铣床进行试验模态分析。

试验模态分析采用了多点激振单点拾振的锤击法, 激励信号和响应信号的采集与分析处理是基于CRAS进行的。学生要参与试验模态分析测试系统的组建 (框图如图2所示) , 了解数据采集卡、信号调理箱及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形成CRAS系统, 搞清楚实际测量系统如何调试。学生要参与如图3所示立式数控铣床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锻炼其三维造型能力, 同时让学生以工程的观点对系统进行简化, 创建CRAS模态分析几何模型。所构建的试验模态分析测试系统实际系统见图4。

整个试验模态分析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如图5所示。

(1) 激振装置

实验采用锤击激振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锤击激振的激振类型及优缺点[1], 并依据试验对象是一台小型立式数控铣床, 且采用原装支撑方式[2], 从而明确在模态试验中, 实际安装中的结构原型具有最优原装支撑, 无需作任何变动。学生通过锤头的选取, 理解了锤头材料与激振力谱宽的关系, 锤头质量与被测对象大小的关系, 以及测力传感器的特性曲线, 初步掌握了敲击技巧。

(2) 测量装置

测量装置主要用于拾取试验对象所受的激振信号和试验对象产生的响应信号, 以及完成信号的放大、滤波和模数转换功能。通过测试装置的选用与调试, 学生理解了标定的概念、信噪比概念, 理解了装置静、动态指标的意义、削波现象, 更理解了课程中较难点的内容如采样定理、信号泄漏等。

2. 试验模态分析参数设置

由于试验模态分析是一种基于对结构上的特定点进行传递函数测量, 并进而辨识结构整体模态参数的实验研究方法。因此, 信号测量的精度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很大影响。为了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 设定的试验参数如下所述。

(1) 测点布置

将立式数控铣床按机械结构的大件组成自然划分为以下几个子结构:床腿、y向床身及工作台、立柱、x向床身、z向床身、主轴箱部件 (含主轴) 、电机等部件。根据数控铣床整机以及结构件的尺寸布置几何测点数。测点布置的原则是:以不遗漏模态为原则, 兼顾效率。本实验的数控铣床总体尺寸不大, 但其结构形状比较复杂, 为尽量真实地反映该数控铣床的结构形状, 构造整机模型共选定506个几何节点, 在对190个几何节点进行测量时, 对其x、y和z三个方向进行测量, 实际测点共558点, 其余为约束点。图6为立式数控铣床的测点布置图。

(2) 模态测量参数设置

在进行模态测量前, 首先对机械及结构模态分析 (Ma Cras) 模块进行参数设置。在参数设置项中, 选择分析频率为500Hz, 调节低通滤波器的滤波范围为0-300Hz;为减小噪声污染, 提高信噪比, 实测时采用多次敲击, 用总体平均的办法来计算频响函数, 选择平均次数为2次;在窗函数处理选项中, 给激励信号加力窗, 而瞬态激励信号在时间记录的末尾已变成零电平, 其响应信号的泄漏将减小, 这些信号常称为自加窗函数[2], 因此给响应信号加矩形窗即可;对于锤击法这种脉冲激励方式, 由于激振力在时域上呈现脉冲形式, 持续的时间很短, 要达到精确采样的目的必需选用较高的采样频率, 测试系统的采样频率与数据采集卡或采集器有关, AZ型数据采集卡的采样频率等于分析频率的2.56倍, 因此该系统的采样频率为1280Hz。

在对CRAS作全面了解之后, 根据整个试验模态分析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 (图5所示) , 了解各环节的作用及操作顺序, 分工合作,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参数设置及测量操作 (有研究生助教参与指导) 。此过程几乎涉及到学生所学测试技术所有知识,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复习、对比、观察、纠错, 对所学理论有了深入理解, 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对知识的理解有了深化。

四、模态试验分析结果

在激振试验完成后, 采用多自由度曲线拟合的方法, 对各点的频响函数进行集总平均, 得到的平均结果作为参考点的频响函数对系统进行曲线拟合, 然后采用单位模态质量归一化方式识别了立式数控铣床的模态参数以及各阶模态振型[3,4]。在分析频率范围内共识别出六阶明显的弹性体模态。表1中列出了试验得到的立式数控铣床六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图7、8分别为该立式数控铣床的第一、二阶模态振型图 (篇幅所限, 略去了三到六阶模态振型图) 。

五、薄弱环节分析及结构修改意见

试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床身和立柱的弯曲、扭转变形, 导致立式数控铣床主轴部件的振动, 影响了铣床的切削加工精度。床身和立柱是影响整机动态特性的关键因素, 也是结构的薄弱环节所在。对薄弱部件进行分析[5], 主要是床身 (尤其是床腿) 截面积偏小、床身肋板布置不够合理, 导致床身的抗弯、抗扭能力低;其次是立柱和导轨部件结合部的连接刚度不够。

六、结束语

通过上面讨论, 可以看出CRAS系统在较复杂的实际机械系统的动态性能综合实验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实验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参与所有测试及分析参数的设置、测量操作。在此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 每一步均可以有相应的直观测量曲线显示, 由学生自己结合理论知识加以判断, 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更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 实际测量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统筹考虑, 不能片面, 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很有意义。通过试验模态分析获得了实际机器的低阶模态参数, 并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对各阶模态振型动画的分析找到了机器的结构薄弱环节, 为整机动态性能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使学生对开展高档次的创新研究有了深刻的认识。事实证明, 在测试技术实验教学中使用CRAS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本文, 焦群英.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2]曹树谦, 张文德, 萧龙翔.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理论、实验与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德葆.振动模态分析及应用[M].北京:宇航出版社, 1989

软件测试综合实验报告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模式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是弱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包括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模拟电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熟悉电子电路的测量方法,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束后,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的必须要求,是对实验课教学的书面考查。书写实验报告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帮助他们树立学术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来总结研究资料,撰写科技论文等等。书写实验报告就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实际工作中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模拟演习,这种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实验报告是培养科学实验分析总结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它能很好地巩固实验成果,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验课教学中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实验报告书写模式,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

一、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所有的弱电类专业均开设了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该实验课是独立于理论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根据相应理论课程的教学进程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书写实验报告敷衍了事、实验报告不合格等现象,这里既有“学”方面的问题,也反映了“教”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抄袭实验指导书,把实验报告和实验指导书混为一谈,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往往从实验指导书上摘抄几段或几个条目,再添上一些数据和简单的结论,就算完成了实验报告。

2.实验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全面、客观的总结,报告的核心特征就是实事求是。但是,很多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对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实验条件、实验现象、测量数据和观测波形很不重视,实验记录潦草、零乱,有些随意修改数据,或照抄他人数据,甚至臆测实验结果。

3.不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等原因,实验数据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学生不懂如何分析实验误差以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往往以“实验仪器精度不够”“实验箱的问题”等比较模糊的原因去解释,也没有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对课后的思考题一般不予作答,实验的体会比较肤浅。

4.实验报告书写不工整、不规范。很多学生交来的实验报告字迹潦草,条理不清,语言不通顺,数据表格、信号波形和符号不规范,很难读懂。

5.任课教师忽视了书写实验报告的教学。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般较少接受书写实验报告的专门训练,他们不懂如何书写一份合格的专业基础实验的实验报告。由于实验内容多、课时少等原因,授课教师往往重视实验内容的教学,而没有专门教学生如何写实验报告。

二、电子技术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及基本模式

实验报告要真实地反映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还应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和思考。实验报告一份技术报告,要求概念正确,文理通顺,表达清楚,文字简洁,图表完备,符号标准。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实验内容和结果以及分析讨论等。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给出如下书写电子技术实验报告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首先,做实验者应在实验报告的开头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同组实验者、实验名称、实验日期等信息,再认真书写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它反映了学生通过实验应掌握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学生应参考实验指导书,简明扼要地说明所做实验的目的。

2.实验仪器设备。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离不开各种电子仪器和设备,学生应在实验报告中如实列出实验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及其型号,如: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示波器等,若实验是在实验箱上完成的,还应写明完成该实验所使用的相应电路模块。

3.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理论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它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以理论为基础而设计的可行性实验方案。因此,学生应在认真阅讀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实验原理,但不可长篇大论,力求简明扼要。例如:在“戴维南定理”实验中,等效电阻Req的测量方法有三种,学生应充分理解这三种测量方法,在实验报告中简要说明这三种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

4.实验内容及数据记录。“实验内容与实验数据”是实验报告的核心内容,学生应根据实验所采取的实验方法,如实叙述实验内容、实验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等,并将测量数据填入拟好的表格中。说明实验步骤要条理清晰,填写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不可臆测实验数据,也不得抄写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

实验记录是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写好“实验内容和数据记录”是以实验记录为基础的。实验过程中所测试的数据和波形必须和理论值基本一致,记录必须清楚、合理、正确,若不正确,则要及时重复测试,找出原因。实验记录应详细记录实验测试的数据和观测的波形以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初步判断实验的正确性;记录波形时,应注意观测输入、输出波形的时间相位关系,在坐标轴上对齐,准确读数。

通过实验测出数据后,通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整理,把实验数据变换成图、表、曲线或归纳成一定的表达式。在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图、表更为直观。比如:在数字电路实验中常用真值表描述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用状态表描述时序逻辑电路的输出和次态与输入和现态之间的关系;在模拟电路实验中,通常用曲线表示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连续变化的规律,如放大器的增益随信号频率的变化规律(即电路的幅频特性)。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曲线时,应注意:合理选择坐标系;合理选择坐标分度,标明坐标名称和单位;合理选择测量点及正确拟合特性曲线等。

填写测量数据的表格要规范,观测波形和各种特性曲线应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精确绘制。

5.结论与分析。实验过程固然重要,但如果做完实验不分析、不总结,那就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结论与分析”是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科学总结,是实验报告的精髓,它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学生应根据实验原理,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实验结果正确与否;计算测量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师在授课开始时,应向学生讲授计算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方法。

对于验证型实验,必须明确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是否相符;对于研究设计型实验,要明确叙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说明实现设计方案的结果。

6.思考及建议。“思考与建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有效环节,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出的思考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阐明自己的见解,不必泛泛而谈。

三、结束语

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与学两方面都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规范,教会学生如何书写一份合格的实验报告,学生应按照实验报告的规范,认真书写每一份实验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赵汗青,高兴海,刘玉波.改革专业实验报告?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30-31.

[2]马聪玲,饶汉文.谈谈如何书写实验报告[J].科技咨询导报,2006,(18):231.

[3]臧春华,等.电子线路设计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11.

作者简介:肖洪祥(1965-),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

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内容格式 第5篇

实验名称:《使用LoadRunner 进行性能测试》

实验目标:

1、掌握LR的测试过程;

2、掌握LR中 Visual User Generator(以下简称VuGen)、Controller和Analysis三个组件的具体使用。

实验要求:

采用LR 自带的HP WEBTours应用程序,进行性能测试。

实验过程:

1、录制LR 自带的HP WEBTours应用程序脚本,录制内容包括自动进入到WEB TOURS 网站,进行登录(已经注册成功),登录成功后,再定一张票,定票后,输入信用卡信息,然后退出登录,完成后,点击停止录制;(具体过程自己描述)

2、生成脚本;

(具体过程自己描述)

3、回放脚本;

(具体过程自己描述)

4、插入事件,分别在登录前和登录成功后、订票前和订票成功后四个位置插入一个事件;

(具体过程自己描述)

5、启动Controller,配置场景,选择场景类型为Goal—Oriented Scenario;(具体过程自己描述)

6、生成分析报告。

(具体过程自己描述)

参照《LoadRunner结果分析说明》文档进行分析,了解系统瓶颈在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实验完成。

实验心得:

测试实验报告小结 第6篇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5 6 3;10 20 4;] A = >>

第二次 > swa1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3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6 2 1;10 4 3;50 20 6;] A = 50

第三次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4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10 6 1;9 5 3;20 14 6;13 10 8;] A = >>

(二)方波

1.>>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3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1

Type =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4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1

Type =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5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1

Type =

>>

三角波 1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3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2

Type =

>> 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2

Type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6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2

Type =

>>

锯齿波 1>>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3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3

Type =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6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3

Type =

>> >> swa2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谐波最高次数:Nn= 9

Nn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类型(1-方波 2-三角波 3-锯齿波)Nn= 3

Type =

>>

(三)>>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0

cflag =

0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2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6 5 2;8 6 3;] A = >>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1

cflag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2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6 5 2;8 6 3;] A =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0

cflag =

0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3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3列(频率-Hz):A= [10 20 5;30 40 9;20 30 9;] A =

>>

2列(相位-度)

加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1

cflag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3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10 20 5;30 40 9;20 30 9;] A =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1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0

cflag =

0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4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

2列(相位-度)

3列(频率-Hz):A= [6 5 2;9 6 3;10 5 4;20 10 9;] A = >>

加 >> dfa 请输入周期系数Tm=

Tm =

是否加窗cflag=(0-不加窗 1-加窗)1

cflag =

请输入合成信号的个数:Nn= 4

Nn =

请输入对应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矩阵A(Nn*3),其中1列(幅值)3列(频率-Hz):A= [6 5 2;9 6 3;10 5 4;20 10 9;] A = >>

低频软件实验报告 第7篇

1.MOS管放大电路 2.仪器放大器设计与仿真

3.逻辑电平信号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

4.三极管Beta值分选电路设计与仿真 5.宽带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

二.实验目的:

1.(1)掌握MOS管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理解MOS管的放大原理;

(2)掌握虚拟仪器库中关于测试模拟电路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示波器,毫伏表,信号发生器等虚拟仪器的使用。

2.(1)掌握仪器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2)理解仪器放大器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

(3)熟悉仪器放大器的调试功能;

(4)掌握虚拟仪器库中关于测试模拟电路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示波器,毫

伏表信号发生器等虚拟仪器的使用。

3.(1)理解逻辑电平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2)掌握用集成运放和555定时器构建逻辑电平检测电路的方法;

(3)掌握逻辑电平测试器的调整和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4.(1)熟悉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掌握其各管脚电流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三极管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或集成电压比较器)的特性

和应用;

(3)掌握电路仿真调试的原则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5.(1)熟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性;

(2)掌握运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有源滤波器的方法;

(3)掌握电路仿真调试的原则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

1.MOS管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MOS管放大电路有多种,而此种为最常见的,此MOS管放大电路为N沟道增强型的 共源放大电路,偏置电路为分压式偏置电路,当交流信号经过MOS管时,则被放大。

2.仪器放大器设计与仿真的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仪器放大器是用来放大差值信号的高精度放大器,它具有很大的共模抑制比,极高的 输入电阻,且其增益能在大范围内可调。仪器放大器的差值电压增益:

因此改变电阻的值可以改变仪器放大器的差值电压增益,此仪器放大器的增益是负的,要使增益为正的,则可在输出时加一个反相器,即可得到增益为正的仪器放大器。

3..逻辑电平信号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的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电路可以由五部分组成:输入电路、逻辑状态判断电路、音响电路、发音电路和电源。其技术指标要求:

测量范围:低电平VL<75,高电平VH>3.5;用1kHz的音响表示被测信号为高电平; 用500kHz的音响表示被测信号为低电平; 当被测信号在0.75V~3.5V之间时,输入电阻大于20kΏ;输入和逻辑状态判断电路要求用集成运算放大器设计,产生电路 要求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振荡器设计。4.三极管Beta值分选电路设计与仿真的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β是三极管共射电流放大系数,不是一个能够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一般不区分直流和交流下放大系数。对于直流,有,忽略ICEO,固定IB、UCE的值,IC的值跟β值成正比,通过测量IC,选择一定的比例系数k,由IC =Kβ测量β。测量β的问题转化为对IC的测量。为了使数字测量设备能够测量模拟量,本实验还需要使用ADC。直接型ADC是把输入的模拟电压信号直接转换为相应的数字信号,所以还要对IC 进行电流-电压转换。A/D转换后就可以用通过译码器连接数码管进行数字显示了。5.宽带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由于用运放构成带通滤波器信号范围较宽,故可以用2个运放分别构成低通和高通并串联。

滤波器的快速设计方法:

100(1)根据截止频率fc,选定电容C(单位uF)的标称值,使其满足 K=fcC(1K10);

(2)从设计表中查出与Av对应的电容值及K=1时的电阻值,再将这 些电阻值乘以参数K,得电阻的设计值;

(3)实验调整并修改电容、电阻值,测量滤波器的性能参数。

四.实验器材:

1.Multisim虚拟仪器中的示波器、波特仪等

2.Multisim虚拟仪器中的函数发生器、运算放大器、示波器。3.Multisim虚拟仪器中的函数发生器、示波器、555定时器等。

4.NPN型三极管,4个发光二极管,若干个反相放大器、电压比器,1个数码管,1个4532BD。

5.Multisim虚拟仪器中的示波器、波特仪、函数信号发生器等。

五.实验内容: 1.(1)按照实验原理图在Multisim中搭建电路(2)对电路进行仿真,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输入、输出波形如上图所示。

2.(1)采用运算放大器设计并构建一起放大器:

a.输入信号ui=2sinwt(mV)时,要求输出电压信号uo=0.4sinwt(V),Avd=200,f=1kHZ;

b.输入阻抗要求Ri>1MΩ。

(2)用虚拟仪器库中关于测试模拟电路仪器,按设计指标进行调试。

其仿真结果为:

3.(1)按照原理图在Multisim中搭建电路

(2)对原理图进行分析与仿真,其仿真结果为: a.当V=0.5V<0.75V时,蜂鸣器发出较低沉的声音

b.当0.75V3.5V时,蜂鸣器发出比较清脆尖锐的声响

4.(1)按照原理图在Multisim中搭建电路。

(2)通过改变β的值对电路进行仿真。其结果为:

β=25时,b.当β=75时,a.当

c.当β=125时,d.当β=175时,e.当β=225时,5.(1)按照原理图在Multisim中搭建电路。

(2)对电路进行分析与仿真,其仿真结果为,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为:

其通频带波形为:

六.实验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模电仿真的学习,在做上述五个软件仿真实验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我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对Mulitisim软件的操作以及软件仿真的流程,而且对理论课上老师讲的模电的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理解。在第一个仿真实验中,也就是MOS管放大电路软件仿真实验中,加深了我对MOS管放大的原理的理解和如何利用MOS管设计放大器电路;在第二个软件仿真中,也就是仪器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计算仪器放大器的各种增益,如:电压增益,电流增益等,还有对仪器放大器的设计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第三个仿真实验中,也就是逻辑电平信号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你我进一步学习了555定时器的设计与使用。在第四个仿真实验中,也就是三极管Beta值分选电路设计与仿真。我不仅学会了测量β值的方法,而且还懂得了4532BP和7448N这两块芯片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实质就是编码器和译码器。最后通过第五个仿真实验,也就是宽带放大电路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滤波器的应用,以及对它的快速设计方法,同时对通频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自己意识到我的模电的知识有多么的薄弱。在仿真实验的电路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我就只是仅仅知道该怎么连线,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连。因此,当老师问起各个器件在电路中充当的作用的时候,我不能够很好的解释说明给老师听,我想,造成这样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的模电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毕竟,理论是实验操作的原理与科学根据。

软件测试综合实验报告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综合实验,凸轮机构,机构动态测试实验台

一、前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具有很深厚的工程背景。所以在《机械原理》教学中, 更需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在强化常用机构基本原理、结构和设计方法的同时, 还需对机构在工程实际中的设计与应用有所渗透, 使学生对常用机构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的, 本文引入了凸轮机构动态测试实验台作为平台, 设计了一项《机械原理》课程综合性实验。通过本项综合实验对凸轮机构的设计和动态测试, 使学生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各章内容串联起来, 掌握各章内容在机构设计中的内在联系和工程意义, 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它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引入凸轮机构动态测试实验台作为《机械原理》综合实验的平台, 使学生着重掌握凸轮具体的结构参数对凸轮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该实验台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加深对凸轮机构设计的全面理解, 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本项综合实验, 所需达到的具体要求有:

1.利用计算机对凸轮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 作出实测的动态参数曲线, 并通过计算机对该机构的运动进行数模仿真, 作出相应的动态参数曲线,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利用计算机对凸轮机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然后, 通过计算机对凸轮机构的运动进行仿真和测试分析, 从而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仿真和测试分析有效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能, 使学生可在软件界面说明文件的指导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机械原理教学内容

在完成本项综合实验前, 应要求学生对综合实验所涉及到的《机械原理》理论课中所学的各章知识进行复习。在进行本次综合实验前, 指导教师需对相关理论知识做简单的提示和讲解。具体内容包括:

(一) 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基本尺寸

凸轮机构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有四种: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和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其中等速运动规律在运动的起始和终了点加速度有无限量的突变, 存在刚性冲击。对于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和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从动件在运动的起始和终了点处加速度存在有限量的突变, 所以有柔性冲击。而对于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的加速度方程是整周期的正弦曲线, 加速度曲线连续从动件运动无冲击。特别对于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而言, 如果从动件运动形式采用升-降型, 并均采用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加速度曲线也是连续从动件运动也是无冲击的。具体选择时, 应根据具体工况的运动特点和要求, 合理的选择从动件运动规律。

在确定凸轮机构基本尺寸时, 在偏心距e一定、从动件运动规律已知的条件下, 加大基圆半径r0, 可以减少压力角α, 从而改善机构的传力特性。但同时, 会增大凸轮机构的尺寸。所以凸轮基圆半径r0确定的原则是:应在满足αmax≤[α]的条件下, 合理地确定凸轮的基圆半径r0, 使凸轮机构的尺寸不至过大。一般, 先按满足推程压力角αmax≤[α]的条件来确定基圆半径r0。

(二) 机械运转及速度波动调节

机械在稳定运转阶段, 当等效力矩和等效转动惯量变化的公共周期内, 当驱动功等于阻抗功时, 等效构件的角速度在此公共周期内将呈现周期性的波动, 从而机械会产生周期性的速度波动。为了对这种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进行描述和分析, 提出了平均角速度ωm和速度不均匀系数δ。机械运转的速度波动对机械的工作不利, 它不仅将影响机械的工作质量, 而且会影响到机械的效率和寿命。所以必须对周期性速度波动加以控制和调节, 将其限制在许可的范围内。具体方法是在机械中设计安装具有大转动惯量的旋转构件———飞轮。

三、实验台及操作软件界面简介

本项机械原理综合实验采用凸轮机构动态测试实验台, 如图1所示。该实验台可以分别对两种结构形式的凸轮机构—盘型凸轮机构和圆柱凸轮机构进行动态测试。

该综合实验台具有的功能特点有: (1) 可测量凸轮、推杆的运动学参数, 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仪表显示其速度、加速度波形图; (2) 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数据、仿真软件计算凸轮, 推杆的真实运动规律, 并显示其速度, 加速度波形图, 可与实测曲线比较分析; (3) 配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学生可在软件前面说明文件的指导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 (4) 盘形凸轮机构可拆装为圆柱凸轮机构, 因而可作两种凸轮机构的实验; (5) 盘形凸轮机构配有四个 (共包含八种运动规律) 凸轮, 一种推杆, 圆柱凸轮机构配一个凸轮; (6) 盘形凸轮机构的偏距可调节, 飞轮质量可调节, 使机构运动特性达到最佳。图2为实验台软件操作界面的切换流程图。

软件操作界面由盘型凸轮机构综合实验模块和圆柱凸轮机构综合实验模块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实验模块依据综合实验的内容和步骤, 均是由凸轮机构动画演示界面 (图3) 、凸轮机构原始参数输入界面 (图4) 、凸轮运动仿真与测试分析界面 (图5) 和推杆运动仿真与测试分析界面组成 (图6) 。此部分,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熟悉掌握。

四、实验内容

1.凸轮运动仿真和实测。能通过数模计算得出凸轮的真实运动规律, 作出凸轮角速度线图和角加速度线图, 并进行速度波动调节计算。通过凸轮上的角位移传感器和A/D转换器进行采集, 转换和处理, 并输入计算机显示出实测的凸轮角速度图和角加速度线图。通过分析比较, 使学生了解机构结构对凸轮的速度波动的影响。

2.推杆运动仿真和实测。通过数模计算得出推杆的真实运动规律, 作出推杆相对凸轮转角和速度线图, 加速度线图。通过推杆上的位移传感器, 凸轮上的同步转角传感器和A/D转换板进行数据采集, 转换和处理, 输入计算机, 显示出实测的推杆相对凸轮转角的速度线图和加速度线图。通过分析比较, 使学生了解机构结构及加工质量对推杆的速度波动的影响。

五、实验步骤

1.打开计算机, 单击“凸轮机构”图标, 进入凸轮机构运动测试设计仿真综合试验台软件系统的封面。单击左键, 进入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动画演示界面。

2.在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动画演示界面左下方单击“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键, 进入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原始参数输入界面。

3.在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原始参数输入界面的左下方单击“凸轮机构设计”键, 弹出凸轮机构设计对话框;输入必要的原始参数, 单击“设计”键, 弹出一个“选择运动规律”对话框;选定推程和回程运动规律, 在该界面上, 单击“确定”键, 返回凸轮机构设计对话框;待计算结果出来后, 在该界面上, 单击“确定”键, 计算机自动将设计好的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的尺寸填写在参数输入界面的对应的参数框内。也可以自行设计, 然后按设计的尺寸调整推杆偏距。

4.启动实验台的电动机, 待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运转平稳后, 测定电动机的功率, 填入参数输入界面的对应参数框内。

5.在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原始参数输入界面左下方单击选定的实验内容 (凸轮运动仿真, 推杆运动仿真) , 进入选定实验的界面。

6.在选定的实验内容的界面左下方单击“仿真”, 动态显示机构即时位置和动态的速度, 加速度曲线图。单击“实测”, 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 显示实测的速度, 加速度曲线图。若动态参数不满足要求或速度波动过大, 有关实验界面均会弹出提示“不满足!”及有关参数的修正值。

7.如果要打印仿真和实测的速度, 加速度曲线图, 在选定的实验内容的界面下方单击“打印”键, 打印机自动打印出仿真和实测的速度, 加速度曲线图。

8.如果要做其他实验, 或动态参数不满足要求, 在选定的实验内容的界面下方单击“返回”, 返回盘形 (圆柱) 凸轮机构原始参数输入面, 校对所有参数并修改有关参数, 单击选定的实验内容键, 进入有关实验界面。以下步骤同前。

9.如果实验结束, 单击“退出”, 返回Windows界面。

六、结语

综上所述, 学生通过本次机械原理综合实验, 以凸轮机构动态测试实验台作为载体, 有效的将机械原理课程中凸轮机构及其设计和机械运转及速度波动调节两个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在掌握常用的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和凸轮廓线设计的基础上, 重点了解凸轮结构参数对从动件及凸轮速度波动的影响规律。该实验台在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可以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机械原理知识, 开拓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 满足现代工业企业对综合技能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机械原理 (第七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小泽征尔的判断教学反思下一篇:acm感想(北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