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产教融合情况

2024-08-10

学校产教融合情况(精选8篇)

学校产教融合情况 第1篇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枣乡市山乡区职业中专是我区唯一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山乡经济开发区牛角岭路北,学校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座办公楼,五座教学楼、六座宿舍楼、两座餐厅、一座实训楼,一座学术报告厅,除学术报告厅外,其他2018年投入使用;投资1.7亿,实训、实操设备总价值2200万元。学校现有学生1897人,在职在编教师72人,专任教师62名,双师型教师15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健康管理、医护、医药、现代农艺技术等多个专业。

山乡职业中专立足山乡本土,围绕山乡经济社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发展作出了努力。

一、学校做法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学校利用坐落山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发展的现状。三年级学生每年的实习,学校首先安排驻地企业前进实业、金进电子、晴云科创园、马电科技等企业进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宣传,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书,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毕业季,学校联合区退役军人局和驻地企业等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双选会和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地企业,搭建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多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就业意向,促进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专业强,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21年,我校有多名学生被山乡国企等录用。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尽管区里拿出指标进行招聘,但很多岗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一批上进心强,专业进取精神足的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践锻炼,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参与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技能。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师找准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从合作企业发现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师资,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原来开设汽车维修和运用、机电技术运用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专业远远不能使用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山乡马电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新能源电动车,这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设置了水电焊、氩弧焊等专业实训课程和新能源电路等理论和实训课程,满足马电企业新能源发展需要。学校在与企业不断深化交流中,学校依据企业用人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主辅修制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市场、服务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意识;此外,结合山乡的康养产业,学校依托枣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养老护理的社会化培训,2021,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人次,取得了省人社厅颁发的养老护理资格证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双方主动融合的自觉度不够;

2.多数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意见

1.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2.优化实训前教育,保证实训前的有效指导。

3.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

学校产教融合情况 第2篇

同志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召开产教融合厅委共建研讨会,其目的就是要将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学校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将产教融合、厅委共建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支撑学校应用型本科特色形成的新机制、新格局。刚才大家的交流发言都很好,思想认识有深度,措施办法有力度,实践经验有温度、工作成效有感染度,让我们很受启发、倍感鼓舞。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意见,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学校近年来发展的重要经验和体会

学校近五年的快速发展,从一个新建本科高校挤身于应用型特色优势学校,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继承学校传统优势、牢固树立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理念,以产教融合为、协同育人、校企校地合作为手段,以产业发展为牵引,深度融入地方、强化应用导向、主动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形成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国家产教融合项目100所高校获得、四川电子信息产教联盟的组建、成工富创的创立、宜宾园区的落地、合格评估的顺利通过、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申报、成工新邨影响力的扩大、厅委共建模式的顺利实施无一不是产教融合、开放合作的结果,无一不是地方政府支持、相关企业帮助的结果。类似成都工业学院这样的名气不大、目标高远、期望快速的新建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

应用型大学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在一个区域或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是否有学校应有的位置,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是否离得开。这个是否离得开、是否需要的具体表征就是地方政府是否需要,地方产业发展是否依靠,当地社会发展是否依赖,就是要看一个学校与地方经济、相关企业的联系及其紧密程度。因此,产教融合的深度、产教融合企业的广度、产教融合地方政府的依存度就是一所高校是否真正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我们一定要将这个本质特征认识清楚、融入具体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深化强化产教融合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本质特征。

三、深化产教融合、厅委共建的认识,增强探索实践的主动性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是高校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我们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围绕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成都市重点发展产业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与相关产业实现共生共荣,实现对相关产业的链式服务及持续支撑,用我们的服务与力量融入地方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项目的合作,而是达成与产业、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机制、平台或者渠道。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与企业、政府签个协议,也不是签订的数量越多越好,要坚决克服重协议签订、轻机制形成作用发挥的现象。校企业合作的重点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提升教师的教学及产业服务能力、支持相关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校地合作是要通过协议的签定建立起学校与地方产业服务的政府协作渠道和平台,是要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构建起学校深度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圈发挥作用,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搞产业学院不是弄几个企业、签定个协议,戴个产业学院的帽子,或者是搞点合作、有些小案例,产业学院必须是整体的、系统的,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质量这个根本的目标来进行,必须具有工业学院特色、能够推动工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必须加强建设、取得突破。产教五融合不能仅停留在学校自身的理解和形式的达成,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思想、课程内容构建思维方面的重大变化,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能力体系、职业素养体系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产教融合要在学校管理全方位、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体现。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产教融合办、校地合作处的事情,更是教务、科技、综改等职能处的重要事情,要形成合力、加强统筹,形成联动。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校企校地合作更需要的是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是深度融合、深度与产业结合的模式创新,是通过产教融合、厅委共建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提升,在应用型大学的特征塑造方面形成优势。

因此,今后的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校企校地合作项目一定要做实落地,不仅要重视点上的推进,更要将零碎的、碎片的产教融合工作凝聚、包装、打造成整体性链式产教融合服务生态。今后,学校层面的重大合作项目除了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处的牵头协调外,必须要有项目落地执行单位、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落地方案和效果预期,一定要有能够持续推进的机制或模式,一定要有落地可操作的支持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的可行方案,如果没有就宁可不搞合作、不上该项目,在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方面不要再贪多求全,不能仅仅追求数量,而是要注重质量、效果和特色,注重与相关院系结合的紧密度,注重对学校应用型特色形成的支撑度。

四、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提高政治站位,提升重要性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厅委共建是成都工业学院应用型大学发展在机制体制方面的一个创新,是要将产教融合这个职能在省级政府层面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来担当和协调,是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建立起高校与产业互动、联动的体制机制,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需求来进行,要让高校围绕产业需要来提前谋划和超前培养,是想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保障到哪里,产业规划布局到哪里、人才培养就提前培养到哪里的具体举措,因此构建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厅委共建的关键,是通过厅委共建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和探索创新。

2、融入人才培养、体现学校特色。产教融合、厅委共建必须成为全校各单位、各二级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略,切实在融入、融通、融合上下真功夫、出真效果、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链式成效。必须将产教融合作为我校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的基本途径,“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成为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遵循,切实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深度体现、彰显特色,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体现产教融合、体现厅委共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企业、产业、政府必须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必须用产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来衡量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3、坚持产教融合、坚持服务地方。成都工业学院服务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特色是产教“五融合”、五“真实”,而这五“真实”的根本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是真实地随着产业发展而变化,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构建起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质量和招生就业效果为导向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和制度,必须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满意度、适用度上取得突破。现有新专业、新学院面临的困难,老专业、老学院存在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办学理念的转变,还是在是围绕学校的学科传统优势办专业还是围绕产业社会的需求发展办专业。要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鼓励、支持校内各单位在合法规范的基础上构建起多种形式的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机制、平台和渠道,切实扩大服务影响力、服务竞争力。

4、产教融合全程体现,厅委共建全面融入。要将产教融合、厅委共建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解决学校发展中突出问题、增强办学实力、体现应用型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和解决办法,要成为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基层学院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检验标准。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不能将产教融合仅停留在请几个人来征求下意见、提出点建议,请人来上点课,去企业进行点实习或实训等碎片化的环节,这是产教融合的初级形态。我们必须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的整体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得到贯彻,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三大服务领域相关产业服务的整体性、持续性、有效性上取得成效。厅委共建是有目标、有任务的,今年应该是必须达到和完成的,希望厅委共建办要梳理出关键性任务,落实到相应责任部门,确保完成。

五、几点具体要求

1、牢记校训谋发展,传承宗旨求创新。学校的校训是“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学校的办学思路是“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希望全校各单位、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温习、深度思考、主动遵循,切实贯彻落实。产教融合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理念,地方高校必须服务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专业招生数量和毕业生就业的渠道,要切实帮助学生调整与选择专业,逐步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

2、协同机制强化起作用、产教融合深化育人才。要构建学校产教融合、厅委共建的新型机制体制,凝炼科研方向和专业建设目标,曾经试行过的产教融合兼职协同的效果不够理想,个别兼职甚至没有发挥作用,希望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处牵头,提出产教融合、厅委共建联动协同机制的方案,成立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厅委共建三位一体的学校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厅委共建、扶贫与校友联络方面的协同作用,切实克服以我为主、以学校自身发展为主的片面认识。希望全校广大干部职工认真理解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校地合作、扶贫与校友联络的深刻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做到认识到位、落实到位、行动到位。

3、重点关键求突破、效果作用下功夫。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扶贫攻坚、校友联络涉及面广、具体手段和方法灵活多变,我们一定要抓重点、抓关键,要在有深度、显特色、见效果的高融合度产业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高起点地方合作产教融合重大项目、高水平高黏合度产业服务平台等方面下大力气取得突破。

让我们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高质量发展,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以厅委共建、校地合作为重要手段,将扶贫攻坚、校友联络与学校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改革发展、协同发展,促使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促使学校在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学校110周年献上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早日建成四川应用型本科示范校而努力奋斗。

学校产教融合情况 第3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院合作,培养模式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在校院合作上一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 学校也面临着原有合作医院容纳能力不足, 新的合作对象拓展不力, 合作层次不深、领域不广, 合作关系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局限, 实现职业教育教学“五个对接”, 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呢?对此我校拓宽校企合作思路, 根据不同合作对象探索不同的合作方式,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 构建高效校院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是校企合作机制成熟化的重要体现。作为独具“前院后校”特色的中等专业学校, 我校尤其重视健全校院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连接医院和学校的纽带优势, 推动学校发展。

1.1 建立校院合作二级管理体制

学校与有关医院合作, 组建由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的校院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 全面统筹、规划和协调校院合作工作, 研究确立校院合作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和方向。校院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校院合作办公室, 具体负责校院合作事宜, 制定各种校院合作计划, 形成实施、反馈、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流程。各系 (部) 建立专业级校院合作工作机构, 专人负责各系 (部) 校院合作工作。

1.2 制定体系化校院合作管理制度

学校将长期形成的校院合作经验固化为各项规章制度, 先后制定了《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校院合作管理办法》《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校院合作实施细则》《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实习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 制定各种具体管理办法16项, 形成多层次的校院合作制度体系。

2 选择多样化校院合作模式

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医院选择不同的校院合作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1 前院后校依托模式

学校利用与贵州省人民医院前院后校关系, 充分利用省人民医院丰富的管理、文化、人力、科研、设备、辐射能力等资源, 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手段, 与医院形成牢固的依托关系。依托医院人力共建师资、依托医院标准共建课程、依托医院设备共建基地、依托医院管理共管教学、依托医院文化共育人才, 实现学校教学与医院教学融为一体, 学校文化与医院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管理与医院管理融为一体。

学校依托贵州省人民医院共建成果斐然, 特别是共建的实训基地, 其中基础护理、社区保健和口腔修复技术3个实训基地成为获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4年, 共建的生命科学馆被评为“贵阳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按“共建共享、培教结合”方式共建的护理实训基地授牌为贵州省首批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共建的实训基地不仅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 也反哺医院, 为医院培训员工服务。2014年10月, 贵州省人民医院将5个重量级培训基地———贵州省人民医院研究生培训基地、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技能培训基地、贵州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技能培训基地、贵州省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培训基地、贵阳医学院-贵州省人民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设置在我校实训中心。另外, 贵州省人民医院已经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 为学校申报贵州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省职业医师技能考核基地以及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 深度融合共建模式

学校选择实力较强的医院签订校院合作协议, 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所谓全方位, 是指合作领域覆盖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多个层面, 共建共享, 合作双赢。与我校和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依托式、一体化合作模式不同, 校院双方是平等的合作伙伴, 以双方共同遵守的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在合作中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合作内容涵盖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 等等。

学校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校院合作理念赢得了贵州省内多家合作单位的认可, 合作范围从贵阳市拓展到全省乃至省外发达地区。目前学校已与近10家省内知名医院建立了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

2.3 多边互动引领模式

以学校牵头组建贵州省护理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 各成员共同遵守协议为纽带, 多元主体, 利益共通, 任务分摊, 分别核算, 共建共享, 风险共担, 项目驱动, 实行新的校院合作模式。我们从最基础、最容易入手的合作项目开始,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逐渐增加合作的内容和深度。2014年6月, 学校牵头完成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项目中多方合作, 各展所长, 成果获得中国职教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 学校成为贵州省康复学会康复护理专业主任委员单位, 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对接, 使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前瞻性、可预见性和实用性。

2.4 特定项目推进模式

根据各自意愿, 在特定领域就某个项目开展合作。实习有优势的偏重实习方面合作, 场地有优势的利用场地办学。这种合作一事一议, 方式灵活, 双方优势互补, 互利互惠, 就某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 展开长期或短期合作, 合作任务完成后根据情况确定今后合作意向。

当前, 学校共建校外实训基地30多处, 与10多家单位建立院校联合就业基地, 与20余家医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与30多家医院签订临床实习协议。这些协议均是学校与医院就某个项目签订, 形式比较灵活。

3 拓宽特色化校院合作领域

3.1 校院合作进行专业建设

学校以校院合作为平台, 聘请行业、医院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参与专业开发, 提出专业建设规划, 确定重点专业和新专业的设置。2015年3月, 学校与有关合作医院共同调研后决定新增农村医学、中医康复保健、中医护理、眼视光技术4个专业, 现已获批准。

3.2 校院合作进行课程建设

学校邀请医院专家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共同编写符合医院需求的教材, 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评审。学校在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取得的一系列专业建设成果均源于校院合作平台。

3.3 校院合作进行师资建设

学校发挥院办校的特色, 构建以“双主体、六制度”为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校院共同培训师资, 聘请兼职教师, 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贵州省人民医院长期派员到学校担任教学工作, 为学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4 校院合作进行实习教学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后, 要到合作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目前, 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的医院有30多家, 可容纳2 000多人同时实习, 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所有实习实训基地均与贵州省人民医院共建。

3.5 校院合作进行教学评价

学校与医院共同建立教学评价制度, 创建“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元、关注过程和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尤其注重实习的“出科”技能考核和带教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共同举办全省护理技能大赛, 聘请医院护理专家担任评委。目前学校已与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武警医院共同举办省级护理技能大赛5次。

3.6 校院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 加强校院合作研发, 完成两个国家级课题研究。

3.7 校院合作进行订单培养

目前与我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医院有20余家, 培养率达30.08%。学校还将临床实习与推荐就业有机结合, 形成了以临床实习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实习就业一体化体系, 与10多家单位建立校院联合就业基地。

3.8 校院合作进行社会服务

学校产教融合情况 第4篇

摘要:产教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本文结合淮安市高职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之路,详细剖析产教融合模式体制和机制,为其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实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1-03

近年来,在淮安市委市政府主导和推动下,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淮安市高职校)借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主动融入、大胆创新,积极策应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区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淮安职教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一、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跟踪需求,催生“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淮安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产教深度对接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北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淮安坚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进程,着力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淮安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淮安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将淮安市高职校划入开发区管理,为实施“区校一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从战略层面推动学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道路。

(二)园区经济提档升级推动产教联体发展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迫切需要区域内高水平职业学校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开发区打造“台资聚集新高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富士康淮安科技城、明基达方电子、台玻集团、膳魔师等台资大项目纷纷落户,区域内形成了“4+2”工业体系和“4+3”现代服务体系,累计进区企业500余家,外资企业200多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必然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经济能力的“双提升”。

(三)学校追求优质发展推动产教全面融合

淮安市高职校是一所中、高职教育融合,全日制和开放本、专科教育并举的市属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作为市级层面的职教中心,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丰硕的内涵成果,还要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了实现学校优质发展,主动融入园区,深化校企合作,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已成为必然之举。

二、立足学校办学实际,积极实践,丰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明确“市区共建”,推进区校一体化发展

经充分的调研论证,市政府明确,在保持学校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的基础上,将市高职校划归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要求开发区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加强对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安排,市、区共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财政支持,由此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市、区共建的管理体制,为推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开发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在实体建设方面,开发区为学校在工业园区投入4亿多元新建了占地面积340多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区,实现了校区与园区零距离对接。在机制建设方面,开发区强化统筹力度,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办职教区域合作(淮安)论坛,为学校办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区支持学校牵头成立了“淮安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办学联合体,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机制。在政策扶持方面,开发区出台了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引进、校企合作、经费支持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良好的的职教发展保障机制,成为江苏省第二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二)动态调整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机对接

根据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一是与现代制造业对接,打造装备制造类品牌专业。学校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主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校作为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园区“4+2”工业体系需要的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二是与IT产业对接,建设信息技术类特色专业。学校与区内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外包等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等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加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建设。三是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专业。学校瞄准物流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扩大了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从物流企业引进5名技术骨干充实师资,先后争取央财120万、省财300万元,总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三)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学校把握产教融合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建立内部契约型合作关系,努力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订单培养。学校围绕主干专业与企业共建了20个订单培养班,部分班级以企业冠名,如“淮钢班”“保安班”“软件人才特色班”等,连续举办六届“富士康建教合作专班”,建立了双主體、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引企入校。引进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在校内投资设备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与中诺思联合共建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与浙大博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逆向造型研发中心,与北京洛捷斯特公司合作建设江苏第一个“长风网”学习中心。校企共建共享,共同育人。三是企业办校。学校与膳魔师、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开办“厂中校”,与淮安益恒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敏实集团淮安公司等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双元模式。在开发区加快推进“巩固台资、进军欧美”进程中,学校主动策应、支持服务开发区打造欧美日韩企业投资热土,引进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并积极推进本土化实践,为欧美企业进驻淮安提前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推进协同育人,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一体化育人,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主要的实现形式有:一是校企互嵌式。数控专业与敏实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双向嵌入”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建立“四嵌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四嵌”即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嵌入IT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嵌入企业职业培训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嵌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专业课程标准中嵌入IT行业标准;“四化”就是培养目标终身化,师生身份双重化,教学环境情境化,评价模式多元化。二是工学交替式。机电专业对接膳魔师、臻鼎科技等园区企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见习、轮转实习、顶岗实习,形成校企一体、双元培养、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物流专业学生在百世科技集团等企业要参加3次以上渐进式顶岗,优秀的学生将进入“雪狼计划”等项目培训,从而成为企业未来的骨干。三是前校后厂式。学校保安、电子等专业与市保安公司、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开展订单招生,开办“厂中校”;数控、电子与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校中厂”,引进富士康、达方电子等数家企业生产线,建立“七合一”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三、坚持科学发展方向,登高望远,深化“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推动优化市区共建管理体制

市区共建的两级管理体制,为推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是淮安职教发展的特有体制,具有政府统筹管理的前瞻性。下一步,学校将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两级共建机制,在经费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着力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

策应淮安“4+2”工业体系(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4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3”现代服务体系(即物流、金融、旅游、商贸4大基础服务业加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3大新兴服务业),对接园区产业链和产业群的拓展,淮安市高职校要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3—4个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省级现代化专业群。要开展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适应多元课程需要的“产教综合体”,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便利。

(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学校要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和企业需要进行合作,重点建立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合作的师资培养机制。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即品牌和特色专业要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四)扎实开展“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育人

利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继续拓展“双元制”办学规模,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上,学校将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点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求、专业特点、招生方式的不同,与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类企业深度合作,从不同路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现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元育人、学徒成人成才。

(五)借鑒国际经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淮安市高职校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并举,进一步推进落实国际合作项目,寻求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在模式借鉴、课程建设、文化交流、教师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构建多元平台,积极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台资、外资企业资源,为学校巩固深化区校一体办学体制、不断优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提供经验借鉴和资源支持。

学校产教融合情况 第5篇

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XXX学校是XXX年XXX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XXX年X月经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组建为我市政府部门主办的唯一一所高级技校,XXXX年X月,我校被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是省人社厅授予的“机电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我市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农民工培训基地”“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国家级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校座落在XX市XXX区XXX路,占地XXX亩,建筑面积XXXXM,可同时容纳XXXX人学习、生活。学校现开设有计算机应用与电子信息技术、电工、机械加工、钳工、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八个专业。具备机械、电工、电子、制冷与空调设备、汽车维修等专业的实训条件,有XX个实验、实训室,三座现代化的实训车间,XXX个实训工位。学校拥有一支以高、中级为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职工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XXX%以上。

多年来,学校秉承“XXXX,XXXX”的校训,坚持职业教

2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发展思路,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保特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学培训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成为集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

二、学校发展目标

根据2010—2020XX省人才发展战略和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会议精神,XX市政府决定以XXXXXX学校为基础,建设高标准的集用人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产教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即XX技师学院暨市公共就业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建设项目,注重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学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注重培养与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建设内容

(一)项目选址:XX市职教园区。

(二)用地规模:XXXX亩。

(三)项目建设背景

为加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以产业引领技能人才的培养,牢固树立以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理念,全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发展规模,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X发[20XX]XX号)和XX市职教园区建设规划,拟在XXX学校(的基础上,建设XX技师学院暨市公共就业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做大做强我市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

(四)项目建设必要性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职业院校是培养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掌握实际操作技术,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技术和工艺难题,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企业培训和进修的任务。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市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层次。

2.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根据《XX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的要求,现代职业院校是各地人才培养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将以此为依托,加强产教融合,建成产、学、研基地,为企业科技研发和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优化技能人才结构,为企业提供优秀劳动者。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省、市有关职业教育的有关会议精神,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培训和鉴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服务,突出技能实训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方向。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为社会培训技能型人才,有力地促进我市职业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有力地促进劳动者就业,更好的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培训规模:XXXX人,技能鉴定规模:XXXX人。1.技师学院:年招生XXXX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XX人,技工XX人),在校生XX人。

2.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年培训X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X人);各类职业技能鉴定X人。

(六)建筑规模

参照人社部发[2012]8号《技师学院设置标准》及2008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理工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建设指标,规划总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

1.规划教学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其中:

主教学楼,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X5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X平方米;

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 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培训、鉴定中心),参照实验室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每期培训X人,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行政、图书楼,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2.规划生活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其中:

学生宿舍,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食堂及多功能厅,食堂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会堂建筑面积规划指标X平方米/生,总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3.规划体育设施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其中: 400米跑道田径场一个,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室外蓝球场六个,每个占地面积为X平方米,建筑面积约X平方米;

室外排球场、羽毛球场等综合活动场地,建筑面积X平方米。

(七)投资规模:X亿元。

(八)资金筹集

自筹,由市XXX融资解决。

(九)项目开工时间:X年X月;

项目竣工时间:X年X月。

三、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产教融合,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可适时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在利于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加强与行业指导部门、企业的合作,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与企业合作,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产教融合心得体会 第6篇

最近我阅读、并且了解了了产教融合的相关要点,据我所了解的产教融合,主要的内容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把学校办成及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相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一体系有助于保障跨界合作,协同育人,专业共建的构成,培养未来年轻人的能力、以及可发展力。

以我看来产教融合的最主要性关键在于实体项目,学到最后的成果积累的够不够丰富,以及被学者是否积极配合产教融合内容,并且是否有累计一定的经验。这一体系对于构建专业发转方向提升专业品牌、提高就业质量与精度、提升专业技能推动项目建设、融入地方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现在基本只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才更加适合。或者说只有小部分专业才能进行产教融合。若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在先进的产教融合的知识下达成共识,是在这一体系中最只要的一个环节是我们在产教融合里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认为产教融合的专业性领域再大大拓宽是有必要的。

产教融合主要是将人为的目的,以及团队的组织相结合以最终收获成果为最终效果的一项有水平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主要以质量和效益为衡量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意义在于以模仿为主的技能的实训实习,它是在真正的环境下认真的、真实的工作和学习、不仅仅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

产教融合心得体会

今天,我了解了产教融合,我了解后的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相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及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这一体系有助于保障跨界合作,协同育人,专业共建的构成。

我认为,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实体项目究竟到底能不能让学生在实习中又能学习到东西,并且累计一定的经验。这一体系对于构建专业发转方向提升专业品牌、提高就业质量与精度、提升专业技能推动项目建设、融入地方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目前学校存在的几个校企合作都是比较好的,但能影响到的专业太少了。基本只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才更加适合。或者说只有小部分专业才能进行产教融合。但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协作、达成共识,是在这一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将他的专业性领域再大大拓宽。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第7篇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学校产教融合情况 第8篇

一、专业群的内涵

1. 专业群的定义

对职业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2. 专业群的特征

第一,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 第二,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 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即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 进行划分的,分设大类,下设二级类。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

3. 专业群的构建思想

专业群的构建主要是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学科基础来构建专业群。因此,依据中职专业目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常德财经学校过去一直是一所以文科专业为主的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学校大力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十年磨一剑,形成了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核心,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等齐头并进的加工制造类专业群。试点进行专业群建设工作,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1. 依托政府平台促建设

2004年,为服务好常德“工业强市” 的战略部署,助推湖南省常德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学校与几家机械制造企业联合向常德市政府写出专题汇报,请求政府支持学校开办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将此专业建设列为市级重点项目,作为“工业强市”工作的组成部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要求学校开设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成全市数控模具实训中心。十年来,国家、省、市三级对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新建、 改造实习实训场地近3000平方米,购买教学设备3000多万元。2007年,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成功立项为省首批精品专业,2008年和2010年,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室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实训室先后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2011年,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成功立项首批湖南省特色示范性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项目建设,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群迅速发展和壮大。为了支持学校办好专业,市政府还在专业人才引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意学校引进企业工程师为在编专业课教师。近5年来,共引进企业工程师5名、双师型教师12名, 为办好专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学校实现了由单纯文科类学校向文理兼备的综合类学校的转变。

2. 依托校企合一谋发展

(1)联合办学奠基础。初办模具专业时,缺乏师资、设备和经验,学校选择了与广东三星模具公司联合开办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学校出场地、并负责招生宣传等工作,广东三星模具公司选派优秀员工来校担任专业技术教师,并投入了一批生产型实训设备,公司还接受学校教师、学生实习培训。通过联合办学,为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此专业开办仅三年就成为了省级精品专业。

(2)校企合作促发展。学校与华富高科有限公司、常德诚信液压有限公司、常通空压机厂、中联混凝土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地企业密切合作,每年进行模具研发、产品加工、人员培训、 技术咨询和应用技术推广服务等活动。 如2014年,学校与湖南兴业肉类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研发了自动劈半机器人,该成果在第十二届国际加工和包装机械展览会上展出。此项合作的成功不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激发了教师参与研发应用的积极性。

(3)兴办企业强实力。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实现了依托产业办专业向依托专业办企业的发展转变。学校还利用专业群设备、人员、技术的优势,独资注册成立了常财机械模具有限公司和常德市安全生产培训中心两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办企业。模具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承接来料加工、学生校内实训、 社会技能培训、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科研攻关等业务。现能为在校学生进行课余实践生产提供30多个工作岗位,以企业员工标准来管理实训学生,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校文化的深度融合。2012年,学校以常财数控模具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专业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创办了安全培训中心,成为常德市劳动局、安监局等部门确认的主要培训基地,重点开展了电工、焊工、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2000人, 既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又为学校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3. 依托改革创新树品牌

(1)狠抓教师学习实践,重组专业群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重点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系统设计、重点突破,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视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建设,确保每一个重点专业有1~2名优秀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第二,强化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每一个重点专业都能有3~5名高素质、高水平、 高学历的骨干教师;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既有足够数量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又要有一定比例具有丰富生产管理和业务经验的兼职教师。同时对专业带头人在参加学术研究、教研活动经费、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除了破格引进、公开招考教师外,学校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2年脱产培训1次,每年下企业顶岗实践1个月,同时积极派教师参加各类各级比赛和教研活动。近3年间,该专业群老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编写了7本校本教材,1人参加中国数控技能大赛职工(教师)组的比赛并获奖,1人获湖南省 “黄炎培杰出教师奖”, 荣立三等功, 4人次获常德市政府嘉奖。 现在,除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外,还有多名教师成为技能能手、指导学生的专家和课题研究的行家,逐步建设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品德高尚、技能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大胆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第一,要以“能力本位”观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学校坚持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第二,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第三,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第四,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 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 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答卷考试的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将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对基础课程, 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合作企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每年滚动修改实施性教学计划,大胆更新课程设置,大量使用校本教材,建立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了省精品课程“机械制图与Auto CAD”、核心课程“数控铣模块化实训教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微课等网上课程,实现了随时随地交互式学习。学生学业合格率达100%, 中级技能等级证通过率达96%;对口就业率达95% 以上,技能抽考通过率100%,优秀率多年一直保持全市第一。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专业群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专业群的教学内涵建设上,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满足构建知识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考证和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坚持“双轮驱动”教学。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未来建设者作为根本,牢固树立全面育人的质量观,长期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双轮驱动”。注重立德树人,保证文化基础课时占总课时三分之一,开足语文、英语、数学等文化课。改革实训课,推行实训周和项目教学法,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连续6年代表湖南省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共在全国获奖16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14人次。2014年10月,在全国第六届数控技能大赛上学生郭竹先获得了中职组第6名。同年12月,在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中望杯” 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杨彪同学在全国106所职业院校200多名选手中夺得学生组一等奖。

上一篇:大肚子最好的减肥方法下一篇:学会演说的四大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