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

2024-09-07

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精选8篇)

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 第1篇

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

时间:2002-6-1 作者:点击:1285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1990年6月,荷兰颁证组织到临安东坑、裴后茶园进行了有机茶考察颁证,由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有机茶这一事物从国外引进我国,并实现生产和出口,完全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标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由于是企业的自发行为,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推动,有机茶在最初几年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顿。直到1997年,我国茶叶出口形势严峻,而被国际市场看好的有机茶才逐渐引起茶叶界及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在我国茶叶主产区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先后有50多个县开展了有机茶开发,建立了有机茶基地20000多亩,有30多个茶叶生产或贸易单位获得有机茶颁证,还有一大批茶叶基地正在实施有机转换,申请有机茶颁证。1998年我国有机茶生产量和出口量达500余吨,1999年1000余吨,预计2000年可达2000吨,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

目前,我国有机茶开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即“私营企业/茶叶专业户+出口公司型”、“公司+基础型”、“政府推动型”和“盲目跟风型”。

浙江省是有机茶发展最快的省份,开发早,企业和茶农热情高,出口公司开发国际市场积极,政府引导及时有力,为浙江省的有机茶和整个茶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浙江省1997年有机茶产销量仅有8吨,1998年50吨,1999年300吨,预计2000年可达1000吨,呈几何增长趋势。为进一步促进有机茶的发展,浙江省农业厅联合省供销社在20个重点产茶市县实施“有机茶工程”,计划到2005年全省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期茶园)面积和生产能力分别超过10万亩和5000吨;同时建立起科、工、贸、农一体化的有机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体系,形成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检测、论证、管理等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稳固占领国内外茶叶市场,创造有机茶知名品牌。5年内,预计拉动全省茶叶产值提高10%左右,茶农增收2亿元。

江西省是我国另一个有机茶开发较快的省份,有一定的有机茶产销基础。为加快形成标准化规模生产有机茶的能力,江西省农业厅也在组织实施有机茶工程,计划用3-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设一批有机茶生产基地,3年后全省有机茶产量达到4000-5000吨,5年后达到6000-8000吨,产值达2亿元。

安徽省也非常重视有机茶开发,特别是在屯绿主产区黄山市休宁县,选择位于新安江源头的流口山区,进行有机茶开发试点,在有机茶开发组织模式、形成从茶农到加工企业到贸易商的有机茶开发产业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福建省也十分重视绿色食品茶叶的开发,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福建省部分企业正在将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开发结合起来。此外,湖南、湖北、云南等省也在积极开展有机茶开发。

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 第2篇

义乌市有机茶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农产品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共识,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在开发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 者:叶良松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农业局,32刊 名:中国茶叶英文刊名:CHINA TEA年,卷(期):26(2)分类号:F3关键词: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概况与思考 第3篇

1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进程

1.1 有机农业的初期引进阶段

这一阶段, 国外认证机构开始进入中国, 开启了中国有机食品的认证和贸易。中国农业大学在1984年在全国最先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 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也加入了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于1989年加入IFOAM, 成为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 该所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Organic Food Development Center of SE-PA, OFDC) , 标志着我国有机食品和认证管工作的开展。1990年, 我国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荷兰SKAL的有机颁证, 这是我国大陆的农场和加工厂第一次获得有机认证, 这也是我国有机食品首次出口到国外销售。1992年, 我国农业部批准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CGFDC) ”, 该中心主要负责开展中国国内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管理工作。

1.2 有机农业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 我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 并依据国外标准制定了行业或部门的推荐性标准, 开始了相应的认证工作。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OFDC) 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1995年, 我国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 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别, AA级等同于有机食品。同年, 美国的有机认证机构“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 (OCIA) 与OFDC合作在南京成立了OCIA中国分会。此后, 法国的ECOCERT、德国的BCS、瑞士的IMO和日本的JONA和OMIC都在中国境内开展了数量可观的有机认证检查和认证工作;同时, 也在北京、长沙、南京和上海建立了各自的办事处, 国外认证机构认证企业数超过了500家。1999年OFDC顺利通过欧盟和美国有机食品认证专家对其有机认证的评估, 促进了我国有机食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 推动了我国有机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1999年3月,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了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 (OTRDC) , 专门从事有机茶园、有机茶叶加工以及有机茶专用肥的检查和认证。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的有机生产加工的基本标准, 参照许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协会或组织的标准和规定, 并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和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 OFDC于1999年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 (试行) , 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年5月发布成为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于2002年10月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COFCC) ”, 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2003年该中心改名为“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并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了登记。2002年农业部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COFCC) ”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COFCC根据IFOAM基本标准以及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标准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准则》, 随后和欧洲的SGS、日本的JONA以及OMIC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120多家企业通过了COFCC的认证。

1.3 有机农业的规范阶段

前期取得的良好效益促使我国的有机农业逐渐走向了规范发展的道路。200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国家环保总局将有机认证机构的认可工作转交给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国家认监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及“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 并于2005年4月1日实施, 国家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标志着我国有机产品事业又走上了一个规范化的新台阶。2003年11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开始实施, 标志着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 统一管理。国际有机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推动着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迅速发展, 有机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品种结构趋向多元化, 生产、出口和国内市场增长迅速。现在的有机农业在经历了探索、初步奠基和继续发展的阶段之后终于成为了我国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1]。国家认监委在2011年12月2日发布了国家认监委公告[2011]第34号, 从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规定认证机构对新申请的有机产品认证企业及已获认证企业的认证活动均需依据新版认证实施规则执行。规定在2012年7月1日后 (含7月1日) 出厂销售的有机产品必须符合新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要求。

2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机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市场体系和相关制度都在不断地完善, 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也要看到, 跟西方一些有机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FIBL和IFOAM关于全球有机农业的近期调查显示, 截至2010年, 世界上约有160个国家在进行有机农业生产, 全球有机农业土地约为3 700万km2 (其中, 有机生产面积最大的有大洋洲、欧洲、拉丁美洲) , 有机生产者共有160万人。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0.9%[2]。亚洲有机农业面积接近280万hm2, 按面积来说, 中国排名亚洲第一, 共有140万hm2, 印度次之。2010年我国共有有机产品生产企业1202家, 生产有机产品5598种, 有机食品国内认证面积达到2 449 040 hm2。2010年有机产品国内销售额为145.39亿元, 出口总额达到0.95亿美元。而美国201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达267亿美元,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IFOAM) 亚洲首席代表周泽江在2012年金典有机国际联合行动中国推广季开幕式IFOAM在开幕式上称:“作为有机农业用地占亚洲第一的中国, 实际销售占全球份额还较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比例较大的国家与我国的分布比较可见图1[3]。

导致我国有机农业与国外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缺乏统一的有机农业标准及国家权威认证机构

近年来, 我国出口的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由国外的认证组织认证。有机农产品主要国内外颁证机构是:中国的OFDC, 美国的OCIA, 德国的ECOCERT、BCS、GFRS, 荷兰的SKAL, 法国的IFOAM等[4]。目前, 全国范围内只有一家有机认证机构 (OFDC) 获得IFOAM的国际认可, 其他的有机认证机构并未获得相应的国际认可,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外有机认证机构的互认和互信。由于我国的有机法规和标准基本都是根据IFOAM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 因此制定标准的起点较高, 严格程度几乎完全和国际接轨, 但都是由部委制定和颁布, 没有提升到国家级的层面, 进而出现不能被他国认可的不公现象。因此, 在认证时既要参照国际标准, 又要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适合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环境和质量标准, 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的规范发展。

2.2 技术研究滞后, 缺乏实用的生产技术

有机农业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是完全不同的, 有机农业更需要一整套相对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 而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经常处于缺少项目与经费的状态, 国内缺乏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 尤其缺乏一些对有机农业有极大推动意义的机构, 如提供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我国的有机农业是在国际市场的刺激和政府的引导下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自发产生相比,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 较为完善和系统的生产技术和咨询体系远未形成, 有机生产上的品种选育, 化肥、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 病虫草鼠害的自然控制, 土壤培肥、作物轮作、灌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有机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依然缺乏, 远不能实现技术的配套和集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机生产的产量、产值和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2.3 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财政投入不足

在国际市场的刺激下,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持积极的态度, 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 但是却没有针对有机农业的专门补贴, 财政支持主要是由各省自行解决。在有机农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其资助额度也很难评定, 地方政府往往只是进行前期的投资, 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但是多数的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 都会针对有机农业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 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与补贴, 对于有机农业的科研和咨询机构, 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 其依据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显然, 目前, 我国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财政支持只是为了经济效益, 而极少从环保的长远眼光考虑, 因此对有机农业的持续性投入也就会出现不足的问题。

2.4 有机农产品可信度缺乏, 消费市场狭小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一般是先国外, 后国内。目前, 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已初具规模, 但相对于我国产品生产的总量来说, 是微不足道的。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市场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准则, 市场体系也显得比较混乱。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品种多样, 难免出现鱼目混珠的产品, 而消费者又难以对有机食品真伪的判断, 某些假冒伪劣品的出现, 更使消费者失去对有机食品的信心, 有机农业的发展由此受限。同时, 由于国内相关的体制、机构还不够完善, 一些进口的有机产品没有相关的备案审批和检查的过程就流入了国内市场, 混乱的标志使我国原本对有机食品就还存在困惑的消费者无法判断真假, 进一步恶化了有机食品的市场发展。

3 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统一认证标准, 加强技术和制度创新

有机农产品的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包装标准等需要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针对我国标准不一的情况, 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有机认证机构, 不断提高现有认证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在达到我国设定的标准前提下, 尽早实现与国际接轨, 打造出一批权威的国际化有机认证机构和体系。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优于传统农业, 它引入了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学理论, 运用了现代育种学、新型生物科学的学科内容和土壤培肥等高新技术, 有机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具备更苛刻的条件。因此, 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和高新生物技术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开展新型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攻关。

3.2 完善政策法规, 加大扶持力度

有机农业要得到良好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有机农业是公共性和开放性极强的产业, 在其初期发展的困难时期, 必须依靠政府第二次资本分配的财政来维持其后续发展。农业部门必须特别关注有机生产企业, 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某些优惠政策, 如对个体经营有机农场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各级政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准确把握我国有机农业的特点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和有机农业行业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 促进我国有机农业的规范发展。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意见》, 要坚决执行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 将有机农业的生产引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政府还需要考虑到有机农业在城乡发展的协调, 要极力促使城乡合作, 协同发展, 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城乡贸易公平, 并加强技术普及和财政投入, 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3 重视监管, 保证质量

我国的有机农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发展潜力较大, 政府需要结合各种认证技术, 对有机农业的生产、质量和流通环节加强监管, 保证有机农产品的质量。目前, 在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部分有机产品存在着质量隐患, 部分认证机构不顾实际求发展,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诚信”危机的现象。为了保障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要把加强监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做到规范运作, 严格管理, 进一步调整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 保障认证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保证出现在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都是达标的合格产品。

3.4 加强宣传, 维持市场秩序

政府可以通过对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媒体宣传, 将有机农业的发展意义、生产原理、基本理念渐渐普及到群众中去, 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所在, 为有机农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 更容易为公众接受。通过宣传有机农业, 消费者可以了解到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真正内涵, 使有机食品市场健康地发展。同时, 由于有机食品市场还较为混乱, 而且因其价格普遍高于常规食品, 这让一些商人更敢于冒风险去制假贩假, 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这些部门的监管, 规范管理部门的执法行为, 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保障相关部门的规范管理。因此, 政府要加强对有机农业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监管和惩治力度, 保障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鸥, 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J].世界农业, 2013 (1) .

[2]蒋术, 张可等.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11) :5016-5017.

[3]高照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3) :943-944.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概况与思考 第4篇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概况与思考

王禾军,李欣怡

(1. 广东省罗县农业推广中心,516100;2.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 有机农业是一种优于常规农业的新型农业形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机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基于此,在回顾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将我国与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并针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有机农业;发展概况;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公众开始追求无污染、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德国和瑞士于20世纪20~30年代最先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概念。根据《农业大词典》,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或完全依靠来源于生物的有机物质和有机能量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从世界范围看,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有机农业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有机农业开始传入中国。

1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进程

1.1 有机农业的初期引进阶段

这一阶段,国外认证机构开始进入中国,开启了中国有机食品的认证和贸易。中国农业大学在1984年在全国最先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也加入了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于1989年加入IFOAM,成为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该所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rganic Food Development Center of SE-PA,OFDC) ,标志着我国有机食品和认证管工作的开展。1990年,我国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荷兰SKAL的有机颁证,这是我国大陆的农场和加工厂第一次获得有机认证,这也是我国有机食品首次出口到国外销售。1992年,我国农业部批准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该中心主要负责开展中国国内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管理工作。

1.2 有机农业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我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并依据国外标准制定了行业或部门的推荐性标准,开始了相应的认证工作。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1995年,我国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别,AA级等同于有机食品。同年,美国的有机认证机构“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与OFDC合作在南京成立了OCIA中国分会。此后,法国的ECOCERT、德国的BCS、瑞士的IMO和日本的JONA和OMIC都在中国境内开展了数量可观的有机认证检查和认证工作;同时,也在北京、长沙、南京和上海建立了各自的办事处,国外认证机构认证企业数超过了500家。1999年OFDC顺利通过欧盟和美国有机食品认证专家对其有机认证的评估,促进了我国有机食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了我国有机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1999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了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OTRDC),专门从事有机茶园、有机茶叶加工以及有机茶专用肥的检查和认证。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的有机生产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许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协会或组织的标准和规定,并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和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OFDC于1999年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试行),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年5月发布成为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于2002年10月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2003年该中心改名为“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并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了登记。2002年农业部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 ”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COFCC 根据IFOAM 基本标准以及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标准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准则》,随后和欧洲的SGS、日本的 JONA 以及 OMIC 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120 多家企业通过了 COFCC 的认证。

1.3 有机农业的规范阶段

前期取得的良好效益促使我国的有机农业逐渐走向了规范发展的道路。200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家环保总局将有机认证机构的认可工作转交给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国家认监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及“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并于2005年4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国有机产品事业又走上了一个规范化的新台阶。2003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国际有机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推动着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有机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品种结构趋向多元化,生产、出口和国内市场增长迅速。现在的有机农业在经历了探索、初步奠基和继续发展的阶段之后终于成为了我国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1]。国家认监委在 2011年12月2日发布了国家认监委公告[2011]第34号,从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规定认证机构对新申请的有机产品认证企业及已获认证企业的认证活动均需依据新版认证实施规则执行。规定在2012年7月 1日后(含7月1日)出厂销售的有机产品必须符合新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要求。

2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机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体系和相关制度都在不断地完善,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要看到,跟西方一些有机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FIBL和IFOAM关于全球有机农业的近期调查显示,截至2010 年,世界上约有160个国家在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全球有机农业土地约为3 700万 km2(其中,有机生产面积最大的有大洋洲、欧洲、拉丁美洲),有机生产者共有160万人。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0.9%[2]。亚洲有机农业面积接近280万hm2,按面积来说,中国排名亚洲第一,共有140万hm2,印度次之。2010年我国共有有机产品生产企业1202家,生产有机产品5598种,有机食品国内认证面积达到2 449 040 hm2。2010年有机产品国内销售额为145.39亿元,出口总额达到0.95亿美元。而美国201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达 267亿美元,我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 亚洲首席代表周泽江在2012年金典有机国际联合行动中国推广季开幕式IFOAM在开幕式上称:“作为有机农业用地占亚洲第一的中国,实际销售占全球份额还较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比例较大的国家与我国的分布比较,导致我国有机农业与国外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endprint

2.1 缺乏统一的有机农业标准及国家权威认证机构

近年来,我国出口的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由国外的认证组织认证。有机农产品主要国内外颁证机构是:中国的OFDC,美国的OCIA,德国的ECOCERT、BCS、GFRS,荷兰的SKAL,法国的IFOAM等[4]。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一家有机认证机构(OFDC)获得IFOAM的国际认可,其他的有机认证机构并未获得相应的国际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外有机认证机构的互认和互信。由于我国的有机法规和标准基本都是根据 IFOAM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因此制定标准的起点较高,严格程度几乎完全和国际接轨,但都是由部委制定和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而出现不能被他国认可的不公现象。因此,在认证时既要参照国际标准,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环境和质量标准,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的规范发展。

2.2 技术研究滞后,缺乏实用的生产技术

有机农业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是完全不同的,有机农业更需要一整套相对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而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经常处于缺少项目与经费的状态,国内缺乏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尤其缺乏一些对有机农业有极大推动意义的机构,如提供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我国的有机农业是在国际市场的刺激和政府的引导下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与国外的发达国家自发产生相比,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较为完善和系统的生产技术和咨询体系远未形成,有机生产上的品种选育,化肥、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病虫草鼠害的自然控制,土壤培肥、作物轮作、灌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有机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依然缺乏,远不能实现技术的配套和集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机生产的产量、产值和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2.3 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

在国际市场的刺激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持积极的态度,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但是却没有针对有机农业的专门补贴,财政支持主要是由各省自行解决。在有机农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其资助额度也很难评定,地方政府往往只是进行前期的投资,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但是多数的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都会针对有机农业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与补贴,对于有机农业的科研和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其依据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显然,目前,我国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财政支持只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极少从环保的长远眼光考虑,因此对有机农业的持续性投入也就会出现不足的问题。

2.4 有机农产品可信度缺乏,消费市场狭小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一般是先国外,后国内。目前,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已初具规模,但相对于我国产品生产的总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准则,市场体系也显得比较混乱。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品种多样,难免出现鱼目混珠的产品,而消费者又难以对有机食品真伪的判断,某些假冒伪劣品的出现,更使消费者失去对有机食品的信心,有机农业的发展由此受限。同时,由于国内相关的体制、机构还不够完善,一些进口的有机产品没有相关的备案审批和检查的过程就流入了国内市场,混乱的标志使我国原本对有机食品就还存在困惑的消费者无法判断真假,进一步恶化了有机食品的市场发展。

3 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统一认证标准,加强技术和制度创新

有机农产品的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包装标准等需要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针对我国标准不一的情况,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有机认证机构,不断提高现有认证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达到我国设定的标准前提下,尽早实现与国际接轨,打造出一批权威的国际化有机认证机构和体系。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优于传统农业,它引入了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学理论,运用了现代育种学、新型生物科学的学科内容和土壤培肥等高新技术,有机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具备更苛刻的条件。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和高新生物技术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展新型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攻关。

3.2 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扶持力度

有机农业要得到良好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有机农业是公共性和开放性极强的产业,在其初期发展的困难时期,必须依靠政府第二次资本分配的财政来维持其后续发展。农业部门必须特别关注有机生产企业,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某些优惠政策,如对个体经营有机农场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各级政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准确把握我国有机农业的特点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和有机农业行业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促进我国有机农业的规范发展。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意见》,要坚决执行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将有机农业的生产引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政府还需要考虑到有机农业在城乡发展的协调,要极力促使城乡合作,协同发展,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城乡贸易公平,并加强技术普及和财政投入,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3 重视监管,保证质量

我国的有机农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潜力较大,政府需要结合各种认证技术,对有机农业的生产、质量和流通环节加强监管,保证有机农产品的质量。目前,在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有机产品存在着质量隐患,部分认证机构不顾实际求发展,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诚信”危机的现象。为了保障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要把加强监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规范运作,严格管理,进一步调整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保障认证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保证出现在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都是达标的合格产品。

3.4 加强宣传,维持市场秩序

政府可以通过对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媒体宣传,将有机农业的发展意义、生产原理、基本理念渐渐普及到群众中去,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所在,为有机农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更容易为公众接受。通过宣传有机农业,消费者可以了解到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真正内涵,使有机食品市场健康地发展。同时,由于有机食品市场还较为混乱,而且因其价格普遍高于常规食品,这让一些商人更敢于冒风险去制假贩假,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这些部门的监管,规范管理部门的执法行为,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保障相关部门的规范管理。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有机农业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监管和惩治力度,保障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鸥,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J].世界农业,2013(1).

[2]蒋术,张可等.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16-5017.

[3]高照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943-944.

[4]杨立微,唐晓民.有机农业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种业,2002(8).

有机茶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5篇

关于有机茶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国家环保局南京环保所是我国最早加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成员单位,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亦加入了该组织,并成立了首家“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次出口有机茶到西欧荷兰.1994年后,江西、安徽、江苏等产茶省已建立多处有机茶生产基地,有机茶的.发展给具有悠久历史的茶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 者:李华龙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农业局,334000 刊 名:蚕桑茶叶通讯 英文刊名:NEWSLETTER OF SERICULTURE AND TEA 年,卷(期):2001 “”(1) 分类号:F3 关键词: 

我国湿地概况与发展趋势 第6篇

湿地是内部过程长期为水所控制的`水-陆过渡的复合生态系统.综述我国湿地资源的概况,指出我国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但存在较为严重的湿地退化现象.从湿地功能和效益开发、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恢复与重建三方面总结了国内湿地研究的重点,并对未来湿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 者:张静 江生荣 钱振晗 陈红威 ZHANG Jing JIANG Shengrong QIAN Zhenhan CHEN Hongwei 作者单位:张静,ZHANG Jing(新沂市林业中心,江苏,新沂,221400)

江生荣,钱振晗,陈红威,JIANG Shengrong,QIAN Zhenhan,CHEN Hongwei(新沂市林牧业局,江苏,新沂,221400)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7篇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师范学校四川平昌63640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6,国家级,世界范围发行,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主办,《电化教育研究》1990年1期以《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简况拾零》为标题发表;发表论文编号:38,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吉林省电化教育馆主办,《中小学电教》1990年1期上以《我国电化教育大事记》为标题发表;发表论文编号:43,地级,国内范围发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电教馆主办,《齐齐哈尔电教》1990年1期上以《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概况》为标题发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1)解放前的电化教育。解放前,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上极端贫穷,技术上十分落后,教育事业也十分落后,鉴于国外视听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果,使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进行了电化教育的尝试。

(2)解放初期的电化教育。解放后,党和政府一开始就注意到电化教育的发展,唱机、录音机、16毫米电影机、幻灯机、幻灯片、唱片、录音带、教学影片开始进入学校,为电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一批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了电化教育,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3)重新起步的电化教育。从78年开始,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从此,我国电化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育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的资料,供同志参考。

1920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开始萌芽。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国光影片公司”,曾拍摄了不少的无声教育影片。如《盲童教育》、《驱灭蚊蝇》等。这是我国拍摄的最早的教育影片。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用手摇留声机配音的幻灯、电影进行棉、粮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的宣传教育活动。

1923年,陶行知先生为了加快提高全国人民的基础文化,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大力推行平等教育运动。并规划用电化教育的手段辅助推行在全国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继而又应用于对新型的工业学团师资人才的培养。

1925年,魏学仁到美国留学察觉到当时美国正在新兴视觉教育,认识到这对我国教育和我国建设必有极大贡献,曾注意考察、搜集电教资料。

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原有电影人员的基础上,增加了电教专业人员,补充资金15万元,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电影企业ˉˉ国光影片公司。

1928年,上海柯达公司成立教学电影部,制作了一批无声教学电影片。同年,南京金陵大学开始用无线电广播演讲各种科普知识。

1929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大礼堂内由陈瑞章等举办了每星期六晚的民众同乐会,除在院同学表演文艺节目外,还放映了35毫米片型的无声电影片,受到民众的好奇和欢迎,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1930年,我国电化教育开始起步。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魏学仁联合院内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教授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经常用无声教学影片,结合有关学科的教学放映,并与上海柯达公司合作共翻译了六十多本教学影片。南京金陵大学是我国推行电化教育最早的高等学校。

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大力提倡和宣传教育电影,该协会前后活动了十三年,开过九次年会。

1934年,刘之常筹办了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该馆还出版了《民教通讯》,经常报导电化教学的实施情况。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制作教育电影片。到1943年共制作了一百余部。

1935年,在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的教育电影委员会中的刘之常提出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从此,该馆的大会堂改称为“电化教学讲映场”,在各种场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化教学活动。同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民教系创设了“电影放映术”课程,戴公亮为任课教师。同年,上海大厦大学社会教育系开设了“教育电影”课。这是我国最早在大学开设的电化教育课。

1936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陈友松、卢时白两位理事在上海合办了一个“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出版了《电化教育》周刊。同年9月,无锡江苏教育学院开办了“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专业。同年,魏学仁在金陵大学理学院建立了“教育电影部”,并在校内外全面推行教育电影和电化教育,组织举办了“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同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政府电教机构。同年,“电化教育”这一名词第一次被正式使用。

1937年,陈友松著述的《有声教育电影》一书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第一本电教专著。

1938年,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在四川自贡市盐场拍摄了《自贡井盐》教育影片。该大学理学院开办了二年制的“电化教育专修科”。1942年,该科改名为“影音专修科”。

1939年,西南若干大学师生近百人到新建的西康省(四川雅安)考察,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摄影人员前往随团考察,并在藏族聚居的全境拍摄纪实教育电影一部(共8本)。

194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为“电化教育委员会”。同年,在该部社会教育司,下设第三科主管全国电化教育工作,并通令各省、市、教育厅、局设立电化教育处,推广电化教育。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派孙明经去英国考察教育电影。同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开办了“电化教育专修科”。

1941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四川壁山成立,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修科”,戴公亮教授为主任。1942年,在重庆北碚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电影制片厂。

1943年,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开始在成都举办“大学之声”校内广播。1949年迁回南京。

1944年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化教育专修科改为国立电化教育专科学校。

1945年,国立电化教育专科学校,又改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化教育专修科”。1949年秋,该学院由四川迁至江苏苏州。

1946年,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电化教育课。同年秋,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将“电化教育专修科”改为四年制的“电化教育系”。这是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系。

1947年,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开设了视觉教育课。同年,北平师范学院(现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电化教育馆,请美籍华人哲先生在教育系开“电化教育”选修课,张印泉先生开摄影课。同年,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开始招收研究生,研究电化教育。这是我国最早招收电化教育研究让的大学。

194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给东北局的一封信中指示:“除生产故事片,还要生产教育片”。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预防鼠疫》的科教片,这是人民科学电教史上的第一页。同年,北京燕京大学教育系和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由梁泽楚任处长,萧树滋任管理科科长,夏国英任技术科科长,张印泉任技工,请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推荐了吴光、吴定洪、徐健等十几位同志共同推动电教工作。同时建立了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负责制造幻灯机、电影机、扩音机及软件等。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四川北碚开设了“影音教育所”,制作了若干教育和卫生题材的幻灯卷片。这使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初期发展阶段。

1950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华北五省二市幻灯工作座谈会。同年冬,文化部在南京举办有三千人参加的电影训练班。同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合并,后改名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科主任为陈汀声。

1951年,文化部将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改为中国幻灯公司,王书庄兼任经理。同年,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编写了《幻灯手册》。同年,华北各省市文化部门都举办过幻灯片制作培训班。同年,北京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师大)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是解放后第一个开设电化教育课的学校。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大部份系科专业并入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并入北京中央电影学校(现北京电影学院)。同年,北京师范大学在物理系开设“电化教育技术课”。同年。西北师院建立了电教室。

1953年,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上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科学教育片应以唯物主义世界观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同时宣传和推广与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并适合于一般群众水平的各种科学和技术知识。”同年,西北师范学院开设了电化教育选修课。

1954年,上海举办了“自学辅导广播讲座”。

1955年,北京、天津等地创办了广播函授学校。

1956年,上海将自学辅导讲座改为“工农业余初中文化广播学校”,教学方式以广播为主。

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选修课。

1958年,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电化教育馆。成立了首都电影制片厂。同年,上海外语学院、北京外语学院设置了简易语言实验室、同声翻译室等。

1959年,天津市成立了“广播函授大学”。

1960年,上海市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同年,北京、上海成立了电视大学。同年,北京建立了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同年,哈尔滨市、江苏省和山西省相继举办了广播师资进修院校。

1962年,沈阳市成立了电化教育馆,北京市开办了广播函授学校。

1963年,北京举办了电化教育展览。

1964年,高等教育部批准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建造国内第一幢电化教学大楼。同年,北京市、区县相继成立了电化教育馆。

1965年,教育部在沈阳举办中、小学电教展览。同时召开了全国电化教育座谈会。同年,上海市教育学院成立了电化教育馆。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我国电化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1977年,我国电化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同年,教育部着手制定电化教育发展规划。

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机构。同年10月,教育部召开各省(市)、厅、局电教工作汇报。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认识”。同年底,教育部党组织扩大党组会议决定成立电教局。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由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同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学幻灯片编制经验交流会。同时发出《关于加强电化教学设备的管理问题》的通知。同年11月,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创刊,由西北师范学院的南国农教授任主编。

198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推行电教、电教要深入教学、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同年,教育部和出版局批准中央电化教育馆编辑出版《电化教育》杂志。同年9月,教育部在广州召开电教课教材研讨会,并制定了《电化教育课大纲》(草案)。

1981年,中央电化教育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录制影片《中国京剧演员的训练》的合同。同年,教育部电教局在北京召开电教工作座谈会。回顾了我国近四年来的电教工作。讨论研究了教育调整期间的电教方针、任务以及一些实际问题。会议强调指出:电化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调整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要继续努力,以稳健强劲的步伐前进。同年,教育部电教局在杭州召开了电教课教材讨论会。

1982年,电教局委托西北师范学院举办了高等师范电教课教师进修班。同年,电教局对教学影片选题提出了六项要求:①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②应属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③能充分发挥电教的优势。④使用范围较广。⑤题材稳定。⑥主题单一,如题目较大,可拍成系列片。

1983年,教育部首先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专业。同年,教育部和广播电视部批准设立《中央音像教学出版社》。10月,教育部在石家庄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电教工作会议,制定了我国电教工作的方

针、任务和发展规划。11月,中央电教馆在南京举办了全国高校电视教材制作技术研讨会。

1984年,西北师范学院创办了电化教育系正式招收电教专科生。同年,东北师大开办了“电化教育进修班”。同年,教育部电教局邀请电教界教授、学者和专家组成电教课程教材编审组。并在短短几年内,编辑出版了《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导论》等一批文字教材及电教教材。据同年内统计,地县级电教机构近2000个,全国电教工作人员有六万七千多人,其中二万一千专职人员,他们中的78%是教学研究和技术人员。

1985年,西南师范大学、辽宁教育学院创办了电教专业正式招生。同年,电教局召开了部分省、市和高校参加的电教改革研讨会。同年12月,国家教委党组决定开展卫星电视教育,培训中、小学师资。

1986年,下达国家九部委文件,文件中指出了大力发展我国电视教育,国务院给教育部门一个卫星电视转发器,从而开通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教育频道。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培养电教硕士研究生的授予权。同年,国宾教委在太原市召开了卫星电视教育师资培训管理工作座谈会。同年6月,在北京成立了农村电视教育中心。同年10月,国家教委在成都市召开了卫星电视教材工作会议。同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广州召开了电教专业教材选题规划工作会议,同时成立了电教丛书编委会。

1987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电教工作会,总结了全国十年来电教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电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具体要求,制定了一些政策、办法、指导与推进电化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教委在该年工件要点中指出:积极发展电化教育,办好中国教育电视,加强对声像教材、收看网点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研究制订“广播电视大学条例”和“电教条例”。根据同年底统计,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电教馆,89%的地市68%的县建立了电教机构。全国电教工作人员已达8万多人,对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已达10万人次。

1988年,又开辟了第二个教育频道,卫星电视教育得以更大规模地实施各层次电化教育内容。同年,国家教委发出文件:“关于印发《学校电教工作暂行规程》的通知”,从而加强和促进了学校电教工作。到88年,全国已有二十二所院校开设了电教本科专业,八所院校开设了电教专科专业。同年4月,全国工科院校在西安召开理论力学电视教材评审会,这次会议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同年9月,全国综合、师范大学电教协作组在武汉大学召开电教理论研讨会。同月,华东六省一市高校电化教育学会在安徽成立。

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 第8篇

近年来,宁德茶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茶类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拥有国优、部优、省优茶叶产品200多种,“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8个,福建名牌茶叶产品14个,福建省著名商标茶叶企业6家;获得“中国茶叶之乡”(福安市)、“中国白茶之乡”(福鼎市)和“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福安市)称号各1项,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1个(福安坦洋工夫)、原产地标记注册产品9个。截至2009年4月,全市获得有机茶认证企业19家,绿色食品茶认证产品16个,无公害茶认证产品19个,“三品”产地监控面积1.66万hm2;通过QS认证茶企116家,其中,取得出口许可证8家,GAP认证1家,HACCP、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50多家。

2008年以来,我们先后深入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有机茶生产情况进行调研。现将闽东有机茶生产概况及一些企业的典型做法介绍如下,以资借鉴。

1 闽东有机茶生产概况

闽东有机茶生产起自2001年,迄今通过有机茶认证的企业有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福建誉达茶业有限公司、福鼎市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安市水土保持茶园示范场、福建省南方佳木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天禧御茶园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蓝湖食品有限公司、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和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认证面积约700hm2,产量近800t。其中,由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OTRDC)认证的企业约占八成,其余的通过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 O F C C)、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国际生态认证中心(ECOCERT)和瑞士IMO等机构认证;同时取得有机茶原料生产、加工及产品标志使用三项证书的企业占九成以上。认证产品涵盖了我国主要茶类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和茉莉花茶,认证产品数量与产量,以绿茶、白茶为多,这与福鼎市有机茶生产走在闽东各产茶县市的前列有关;销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港、澳、台等大、中城市及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

2 典型案例介绍

2.1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福鼎市太姥山境内,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及出口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中国茶产业百强企业。拥有福鼎市科健白茶研究所和福建(宁德)茶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具体负责公司产品质量跟踪和新产品研发;拥有文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出口茶叶备案基地2000亩,西山有机茶生产基地和管阳河山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1000亩,有机茉莉花生产基地100亩,高优茶树新品种示范基地400亩,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建立了2.5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建成占地36亩的花园式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1座,成套引进标准化茶叶净化加工流水线设备。生产及加工基地先后获得了QS、中农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茶(OTRDC)、德国BCS有机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家质检总局的原产地标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年产福建白茶、太姥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和白琳工夫红茶等5大类茶1100吨左右,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所产茶叶自营出口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并在国内大中城市销售。公司以“质量放心、诚信经营”为宗旨,以“科技、人才、合作、服务”为经营理念,以“绿色、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树立“品品香更健康”的企业精神,打造“品品香”品牌。先后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福建省用户满意产品”等名牌产品或企业称号。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多种经营体系,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上,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在有机茶生产实践上,有几个做法值得借鉴,主要是:

2.1.1 选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的基地发展有机茶。

该公司下属的文洋、西山有机茶基地和管阳河山有机生态茶基地的海拔高度分别在600m、350m和800m以上,周边生态环境优越,植被覆盖率高,远离生活区和交通主干道,没有污染源。这为有机茶安全生产中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和产品优良品质的自然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1.2 注重统筹规划,力求综合开发。

该公司下属的文洋基地,占地面积5000多亩,没有全部用以发展茶叶生产,而是在发展有机茶的同时,以生态休闲观光为载体,统筹规划安排山、路、茶、景观植物等,合理布局,形成结构紧凑、交叉有序,功能明确、相得益彰的综合开发格局。这种不以形成连片、大面积纯茶园的开发模式,有利于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和栖息地,可避免病虫的大面积爆发与为害,降低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生产风险。

2.1.3 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清洁化加工。

该公司引进并建立年加工能力达1000吨的成套流水线茶叶精加工设备,可进行全程不落地、连续化加工。既可避免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又可大大降低人力加工成本,增强出口竞争力。这种立足长远,高标准、高投入的运作模式,可供一些大中型企业借鉴。

2.1.4 注重产品市场开拓,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该公司十分注重有机茶市场的开拓与培育,确保所产有机茶产品既卖得出又能有个好价钱。首先取得了自主出口经营权,从而拥有了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市场调查与市场开拓,改变了以往一味生产高档有机茶的做法,组织实施“明前茶手采制作高档茶在国内市场销售,大宗茶机采加工全部供出口”的发展战略,解决了过去不产中低档有机茶或大宗有机茶产品销路难、效益低的问题,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并显著高于常规茶叶,进而调动了生产有机茶的积极性。

2.2 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

该公司创办于1992年,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拥有“水保园”有机茶生产基地365亩(海拔320m)和50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主栽品种有福云6号和黄观音、金观音、丹桂、早春毫、台茶等新品种;拥有福安市茶叶加工厂和政和、广西横县2个茶叶加工分厂,占地30亩、建筑面积2.5万m2的标准化加工厂房。年产“隽永”牌有机绿茶、茉莉花茶、工艺茶和“坦洋工夫”红茶等20多个花色品种茶叶250多t,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其中有机茶15多t,产值300多万元;产品口感醇和、清沏耐泡、香气浓郁鲜灵,在东北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大中城市销售,深受消费者青睐,为北京“吴裕泰”茶庄和天津正兴德茶叶公司的定点供货商。荣获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8项,省部级金奖5项。先后获得了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中农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茶(原料生产、加工、产品标志准用)和福建省首批QS认证。为全国“三绿”工程放心茶推荐品牌和福建省名牌产品,“2007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和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福建省名优茶生产企业和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宁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十佳茶叶企业。公司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质量方针,规范生产,诚信经营,创新发展。

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在多年有机茶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多个很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2.2.1 选用优良品种并进行合理搭配。

近年来,该公司先后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引进了黄观音、金观音、丹桂、早春毫等抗性较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茶树新品种,进行合理搭配、示范种植,调整优化了种植结构与产品结构,降低了生产洪峰和预防病虫害集中爆发,提高了产品制优率、设备利用率。

2.2.2 注重生态茶园建设。

该公司先后与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土肥所、福建农林大植保学院合作,参与“食品安全检测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生态茶园建设”和“福建省红黄壤区退化旱地肥力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的研究,被列为示范基地,并借助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在基地的道路两旁和空隙地种植生态树种,在茶园行间、梯壁种植爬地兰、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白三叶、三叶猪屎豆、木豆、白三叶、草木犀、紫花苜蓿、小冠花和百脉根等豆科绿肥;建立了喷灌设施系统;适时剪采养,合理土肥水,秋冬季封园。经过连续多年的有效实施,基地茶园的植物覆盖率已超过95%,基本没有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已连续2年不用生物农药,仍可将病虫危害控制住。土壤肥力也明显得到提高,有机肥投入成本有所下降,产出率却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2.3 注重有机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产品的可溯源性。

调研期间,该公司负责生产的技术员给我们观看了有机茶事文档记录,并现场演示了出厂茶叶产品溯源到具体地块的可追踪系统过程。文档记录中,既有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采购和使用情况的记录表和茶园农事活动记录表,又有基地鲜叶流向记录表、产地毛茶初制加工记录表、车间生产报告表、产地毛茶拼配单、进仓毛茶品质检验单和进仓单以及出厂茶叶品质检验单和出仓单等详尽记载。这样一套较为完善的有机茶质量可溯源的追踪系统,能够保障每一批次出厂的茶叶产品,均可溯源到具体生产基地的具体地块。即使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也能够尽快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3 几点体会与建议

有机茶业是新兴朝阳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时,发展有机茶产业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技术高,前期投入大,又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因此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方能奏效。

3.1 政府方面应将有机茶作为一个重点产业来抓:

(1)组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做到因地制宜,有序平衡发展,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发展;(2)在质量与管理体系认证及项目立项上,出台一些优惠配套政策及扶持措施,引导鼓励一些条件较好的茶企积极发展;(3)加大投入,加强质量检测平台建设和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尽快形成并不断完善相关监控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保障有机茶生产的健康发展。

3.2 行业方面应将工作着重点放在:

(1)组织邀请相关专家,制定实施有机茶行业标准和区域品牌发展战略,不断解决生产加工中出现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2)构建并完善一系列相关服务体系,如提供有机茶质量标准、认证管理与生产加工技术培训,有机肥、生物农药、有机茶加工设备等生产资料配送,以及市场流通、电子商务等快速、高效信息等;(3)定期质量检查,督促生产企业切实保障有机茶的质量安全。

3.3 企业方面应着重把住:

上一篇: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春节期间食品安全检查下一篇:入党推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