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

2024-06-27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精选9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 第1篇

北京大学校训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校政极其腐败,官僚积习很深,不少人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学问研究没有兴趣,读书就是为了混资历谋取官位。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学校里缺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封建复古的陈腐思想泛滥。为改变这种局面,蔡元培号召学生们要去研究高深学问,不要追求做官发财的仕途之路;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要以西方国家为榜样,采用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的主义,其主要用意,就是要让新文化、新思想能够进入北京大学。因此蔡元培就职后第一次对学生训话时就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后来,蔡先生又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两年后,北大成为中国的精神“圣地”,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成了北大的校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从此,北京大学便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八个大字作为校训,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作为北京大学精神。

学校排名

北京大学作为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大学,其学科水平一直在国内较高,不少各界出色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职。中国共产党掌权后,当年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法、文理科院系均并入北京大学,北大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基于这些雄厚师资基础,加上北大本身的“学术土壤”,北大的学科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跃进。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被公认为中国大陆最出色的高等学府,以“北大清华”并称。

单就中国大陆而言,民间排行榜多以北大清华居首。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的中国大陆名校:北京大学位列第1位。

2009欧盟资助制作的LODEWIJK MEIJER INSTITUTE世界1000强大学排名,北京大学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名。

在学术期刊方面,北京大学所发行的部份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当中,少有获得国际知名的大学所认可、具品级的学术期刊。而一些知名学府如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亦有与北大合作共同发行期刊。

北大在多个国内外大学排名里,均列中国内地高校之首。

截至2013年2月,北大是历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

2013年中国校友网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列第1位。这是北大连续第6年蝉联该榜第1位。

2013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北大列中国第1位。该榜发布以来,北大始终稳居中国高校第1位。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中,北大列第1位。该榜发布以来,北大始终稳居第1位。

2012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46位,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也是唯一进入前50名的国内高校。自该榜推出以来,北大自始至终一直位列内地高校第1。2006年,北大更被该榜列为亚洲高校第1。

2012年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全球第44位,蝉联中国大陆高校第1位。

2012年英国QS亚洲大学排名,北大排名第6位,是中国大陆唯一进入前十名的高校。

2012年美国USNews(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总排名为世界第44名,再次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

2011年西班牙教育部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

2011年世界资讯网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 第2篇

2. 空军工程大学:学会做人,守信笃行;学会做事,创业有成

3.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4.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6.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7.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8. 天津商学院:严谨、勤奋、求是、创新

9.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10. 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11. 河北大学:实事求是笃学诚行

12.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13. 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世济身尚法通经。

15. 大连大学:文明自强,求是创新

16. 河南农业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求实

17. 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

18.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19.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20.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21.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22.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23.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24.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25. 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26.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27.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28.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29.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浅论大学校训文化 第3篇

俗语有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校亦有校训。校训中的校,指学校,接受教育的场所;训,指教导、训诫;合起来即为学校制定的具有训导意义的话语。校训一词并非自古有之,而是一个舶来品,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首次在词典中对其涵义进行了解释。随着现代学校的兴起与发展,校训逐渐成为激励劝勉师生,体现学校精神实质的代名词。校训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体现校训内涵的言语源远流长,比较详尽正式的记录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该揭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制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随后其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各级各类官学办学准则。

校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其内涵在不断变革与丰富,以使之能与所处的现实、认识、文化等诸多因素相适应。如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建立了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教育学堂的专门化学校,主要培养外语和军事技术人才,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11年推翻封建统治后,教育家们开始探索并推动教育改革,吸取和借鉴发达各国高等教育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的法规法令。这一阶段由于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各类学堂的校训多体现实用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兼具一些先进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如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当今社会,融合与独特,发展与竞争,和谐与共赢等新元素的注入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调整与优化。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源地,对学生的能力、身心健康、 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如何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等都是高校管理不可回避的永恒话题。以校训为核心,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对师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石。与此同时,校训向社会传递了校园文化信息,对学校知名度、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

通过查阅各大学简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学类、艺校、军校等各大院校均有自己的校训。 校训作为高校的文化精髓,各类学校根据其办学宗旨、特色、 管理需求、历史文化等制定校训,建立校训文化。无独有偶。 很多中小学校也制定了校训,意在引导师生的言行,促进其良好发展。如黄冈中学的校训为“弘德尚学,笃行致远”。不仅是国内,国外众多高等学校亦有自己的校训,如知名学府剑桥大学校训为“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

二、中外部分大学校训锦集

国内大学: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国外大学:哈佛大学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斯坦福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牛津大学“上帝给我光明”,美国西点军校“荣誉、责任、国家”,康奈尔大学 “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东西”。

三、中外大学校训的差异

从上述对部分中外大学校训的归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外高校校训风格迥异。从整体印象看,国内大学校训较规矩工整;而国外大学校训则较有自由感。探索其原因,这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中国,儒家文化有着重要性地位,漫长的封建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了儒家文化统领的地位。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德、中庸”等思想对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产生巨大影响,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校训亦体现出传统文化色彩,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国内校训多引经据典,采用押韵对仗的手法,语言陈述规范工整。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引用自《大学》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文化的导向性、约束性、政治性功能在大学校训中形成了特有的实用理性精神。

西方国家大学的校训亦蕴含着西方文化精神。中世纪前期西方国家最早的教育中心主要是修道院,目的在于培养传道士。进入中世纪后期,教会的权威日渐消弱,新兴文化、城市与知识分子等的兴起,特定的政治格局为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有益的外部环境。大学在摆脱教会的束缚后,逐渐形成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学术中心。西方文化中爱自由, 重个性的特质使得西方大学校训各有风格,不拘泥于一定的格式,表达形式丰富多样,较少出现千篇一律,并且侧重于对知识、真理的探析,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比较重视个人价值与发展。校训的选择来源广泛,有出自诗文,有名人名言,有时也会出现具有宗教色彩的词汇。如牛津大学校训“主照亮我”。

四、中外大学校训的启示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校训文化。中外文化渊源的差异使得中外学校校训风姿万千。如若简单地去评论中外校训的好与坏,判定其是否有个性,是否雷同,是否有特色等意义并不大。校训作为一校之核心精神,意在引导学校及全校人员更好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校训”这种软文化力量凝聚着学校的精神与希望。当今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与文化而言,各国文化互相冲击与融合更加频繁。文化的魅力在于感染与认同,但绝不等同于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与传承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在学习外国文化的时候,需要理性与智慧并存,正所谓批判性的继承,批判性的吸收。中外文化的差异无法避免,扬长避短是不同文化融合的本质。

校训不是人云亦云下的产物,不是别人有我必有的附和品, 校训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性功能不言而喻。正确认识校训, 理解校训,把校训作为行动指南、精神风向标的关键在与对校训的认同度与转化成度。不同学校校训的由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集体思想力量的凝聚。校训用最简约的言语阐述着最不平凡的人生哲学,不管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它蕴含的精神是向上向前发展的。纵观中外校训,其价值远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人如何理解,如何去做,没有转化为行动的校训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头口号,理论结合实践才是促进事物前进的真理。

为了发挥校训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该要提高全体员工对校训的认同度。由于校训和其他学校制度不同,没有严格的惩处性措施,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要获得预期效果则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与认可,只有把外部力量内化,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此,学校可以开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内容的课程,尤其是对新入校的学生,以及在学校官网、校内报纸、 微博、微信等传递相关信息,让全体员工感受到校训文化的气息,增强认同度。其次,学校要最大限度地促成校训精神的转化。作为学校管理方面,应不断完善大学制度,理清大学、社会与政府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职能间的关系,加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世界知名学府哈弗大学,几百年来不仅仅是对其校训传播,更重要的是对校训精神的践行。最后,学校应不定期开展宣传校园文化的演讲、展览及其他文体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领悟并获得启发,提高自身成就感与认同感,强化校训的感染力、转化力,将校训文化的力量在实际生活中展现。

摘要:校训言简意赅地提炼出校园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高等学校在实现其职能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高等学校精神风貌的展示,更是引导全体师生行言的隐形戒尺,共勉的座右铭。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领导性作用敦促着各大高等院校要强化校训文化的认同度与转化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 第4篇

关键词:目的论;大学校训;江西中医药大学;翻译法则;

Abstract:A university motto is the succinct expression of the uniqu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and is also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functionalism skopos theory,the paper,taking the motto translation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mottos,th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 should abide by the three translation rules of the skopos theory.

Key words:skopos theory;university motto;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translation rule

中图分类号:H059

(基金项目:此文系2012 年度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江西中医学院校训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12jzzdxk080)

一、引言

《辞海》将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個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有“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激励师生,感召学人,完善人格,独显特色的作用。1”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江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的英译为例,对我国大学校训的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二、功能主义目的论对大学校训翻译的启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三大翻译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法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翻译的结果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连贯性法则指译文须符合语内连贯标准。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要忠实于原文。

功能目的理论是以目的原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理论体系,它将译者从“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为翻译应该在分析源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综合考虑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以利于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2。

功能加忠诚理论翻译模式为校训的翻译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方法。校训释义特殊文本注重文本的功能和效果, 因此传达校训功能及原文作者的意图是其翻译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因素3。

功能目的理论是以目的原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理论体系,它将译者从“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为翻译应该在分析源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综合考虑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以利于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江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的英译

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校训为“惟学惟人,求强求精”,属典型的四言八字形式,四个相似的动宾词组简洁有力,极好地体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立足于人才培养 “以德为先”,注重塑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品行的修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要学会做事,还要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追求完美”的办学理念,以及“强大卓越、与时俱进”的办学目标。

根据大学校训五种常见的翻译形式,即名词或名词化结构、动宾结构、形容词+介词+名词结构、动词+副词结构和系表结构4,我校的校训似乎理应可以翻译为两个相应的动宾结构连用的形式,参照中文校训的原文本,可翻译为“Focusing on Learning and Human,Pursing Strength and Intensiveness”。此译虽然形式上与原文极其相似,可谓字字相对,但Human在译入语读者眼里并无“做人、美德”之意,不仅表达不够地道,而且也十分费解! 这个浓缩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校训,旨在鼓励学子们掌握好现代科学知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追求完美和卓越。由此可看出,原文读者对原文与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英语中的“virtue”一词恰好能揭示校训的深刻内涵。再者,“strive for”一词将学问的艰辛过程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因此,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参照西方大学校训结构和表达的特点,我校校训可译为“Revere Learning and Virtue,Strive for Mightiness and Perfection”,此译本没有拘泥于中文二言八字的外在形式,而在透彻理解原语的基础上,避繁就简,实现了内涵意义上的“神似”。在校训翻译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和挖掘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再着手翻译;对于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有时可舍弃原文字面的形式和意义,以便准确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内涵,实现语际连贯。不仅遵循了“忠实性原则”,而且也符合国外校训语言表达特点。校训英译,尤其是对那些文言色彩浓厚的校训,必须在深刻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才可下笔成文。

四、结语

中西校训由于内容和结构上差异极大使得中文校训的翻译显得极为困难。综观我国国内大学校训的翻译,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例子,当然也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我国大学校训的翻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校训的翻译应适当采取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中文校训的翻译要以突出实现校训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中如果发现中文校训中有无法为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因素时,译者可以大胆采用一些灵活的变通手法,删繁就简,甚至可以舍弃一些不可译的因素,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永模.大学校训的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8(5):136

[2]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郑斌.文化视域下的校训翻译—以哈尔滨高校校训翻译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198

[4]岳中生.论大学校训的翻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5

大学校训 第5篇

加利福尼亚大学校训:让这里光芒闪耀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训: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校训:真理使人自由

印度军事学院校训:勇敢与智慧

多伦多大学校训: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早稻田大学校训:学问独立 培养模范国民

芝加哥大学校训: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西点军校校训:职责 荣誉 国家

伯克利加州大学校训:让这里光芒闪耀

杜克大学校训:追求知识 信仰宗教

耶鲁大学校训:真理和光明

剑桥大学校训: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斯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斯坦福大学校训:自由之风永远吹拂

费尔利迪金森大学FDU校训:博学而笃志

哥伦比亚大学校训: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从你的智慧之光我们看到光明)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爱丁堡大学校训: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密歇根大学校训:艺术 科学 真理

康奈尔大学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 智慧永恒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 也学会动手(重实践、重能力、重智慧)

康奈尔大学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普林斯顿大学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韩国青江文化产业大学校训:人间之爱 自然之爱 文化之爱

新南威尔士大学校训: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校训: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霍普金斯大学校训: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

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日本庆应大学校训:笔比剑强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杜克大学校训: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密歇根大学校训:艺术、科学、真理

加拿大皇后大学校训: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伯克利加州大学校训:让这里光芒闪耀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大学校训: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爱丁堡大学校训: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校训: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日本庆应大学校训:笔比剑强

杜尔大学校训:自由地接受;自由地给予

夏威夷大学校训:人性超越国界/人性超越种族

斯坦福校训:让自由之风吹拂心灵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训: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利哈伊大学校训:人类是大自然的理解者和仆人 或校训:理解自然;服务自然

北达科他大学校训:才智是文明的基础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大学校训 第6篇

鲁迅美术学院校训:紧张 严肃 刻苦 虚心

中国传媒大学校训:立德 敬业 博学 竞先

香港科技大学校训:求新 求进 创未来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博文约礼

香港大学校训:明德格物

香港城市大学校训:敬业乐群

香港浸会大学校训:笃信力行

香港理工大学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

岭南大学校训:作育英才 服务社会

香港公开大学校训:有教无类 卓越进取

香港树仁大学校训:敦仁博物

香港珠海学院校训: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

澳门大学校训:仁 义 礼 知 信

国立台湾大学校训:敦品 励学 爱国 爱人

国立政治大学校训:亲爱精诚

国立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

国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国立交通大学校训:知新致远 崇实笃行

国立成功大学校训:穷理致知

国立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国立中正大学校训:积极创新 修德泽人

国立阳明大学校训:仁心仁术 真知力行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校训:诚朴精勤 礼义廉耻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校训:诚朴博毅

国立中兴大学校训:诚朴精勤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校训:诚朴弘毅、务本致用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校训:敬业乐群、卓越创新

国立台北大学校训:自由、创新、卓越

中国文化大学校训:质朴坚毅

辅仁大学校训:真 善 美 圣

淡江大学校训:朴实刚毅

东海大学校训:求真 笃信 力行

东吴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逢甲大学校训:忠 勤 诚 笃

高雄师范大学校训:诚敬宏远

世新大学校训:德智兼修 手脑并用

台北师范学院校训:敦爱笃行

台南师范学院校训:仁智诚正

台湾师范大学校训:诚正勤朴

彰化师范大学校训:求新求本 求精求行

中山医学大学校训:诚爱精勤

中原大学校训:笃信力行

清云科技大学校训:敬业乐群

国防大学校训:亲爱精诚

中央警察大学校训:诚

国防医学院校训:博爱忠真

国立北京大学校训: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之义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明 诚 弘 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刚毅坚卓

国立浙江大学校训:求是

国立中央大学校训:诚 朴 雄 伟

金陵大学校训:诚 真 勤 仁

金陵女子大学校训:厚生

私立东陆大学校训:会泽百家 致公天下

国立北京大学校训: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之义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明 诚 弘 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刚毅坚卓

国立浙江大学校训:求是

国立中央大学校训:诚 朴 雄 伟

金陵大学校训:诚 真 勤 仁

金陵女子大学校训:厚生

私立东陆大学校训:会泽百家 致公天下

中国知名大学校训 第7篇

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长安大学:求是笃学 敬业 创新

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 勤学业 爱国家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东华大学:严谨勤奋 求实 创新

东南大学:止於至善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福州大学:明德至诚博学远志

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 严格要求 勇于探索

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华侨大学:会通中外并育德才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集美大学:诚毅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兰州大学:博学笃行自强为新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 求实 创新

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 守正出奇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汕头大学:创新求实 勤奋 团结

上海大学:自强不息

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 团结 创新

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 求是 拓新

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新疆大学:团结紧张 质朴 活泼

扬州大学:求是求实 求新 求真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中南大学:经世致用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北京交通大学:知行

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 求实 创新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 敬业 乐群

大连理工大学:团结进取 求实 创新

电子科技大学:团结勤奋 求实 创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哈尔滨理工大学:知行统一博厚悠远

华东交通大学:团结严谨 求实 勤奋

华东理工大学:求实勤奋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诚朴求是博学笃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结俭朴 唯实 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兰州交通大学:文明进取 求实 创新

石油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团结严谨 求实 创新

西安理工大学:祖国荣誉 责任

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北工业大学:公诚 勇毅

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艰苦奋斗 团结活泼 严格谦逊 求实进取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中国矿业大学:勤奋求实进取奉献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广西师范大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山东师范大学:弘德明志博学笃行

陕西师范大学:厚德积学励志敦行

首都师范大学:为学为师求实求新

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 务实 尚美

安徽财经大学:诚信博学知行统一

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学诚信 求索 笃行

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

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

上海财经大学:经世济国

浙江工商大学:立志创新勤奋求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 致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明理厚德济世

中央财经大学:忠诚团结 求实 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 求实 创新

华中农业大学: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南京农业大学:团结勤奋 求实 创新

山东农业大学:爱国爱农 爱校 求真 求知 求实

四川农业大学:追求真理造福人类 自强不息

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

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政治坚定技术优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自信敬业

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博精 创新 奉献

中国药科大学:严谨求实 团结 创新

中国医科大学:仁慈谨慎博雅汇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明德勤学 求是 竞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明德尚行学贯中西

中南民族大学:笃信好学自然宽和

中央民族大学:团结求实 文明 创新

北京体育大学:爱国拼搏 求实 创新

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鲁迅美术学院:紧张严肃 刻苦 虚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 第8篇

延安大学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 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1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1943~1944年,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相继并入, 其历史可以上溯到陕北公学成立之时1937年。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和社会主义新时期, 延安大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吴玉章为首任校长。

延安大学校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首任校长吴玉章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定位, 首任校长吴玉章在首届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延大的教育目的“不但在专门技术和知识的获得, 且更应注意养成学员的伟大品格”, “延大不应当只是学科学的学校, 更应当是学做人的学校”。革命战争年代的办学实践证明了吴玉章校长办学理念的正确性。“立身为公”的“身”的社会学本意是身份, 同时隐含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等引伸意。具体讲就是通过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的修炼, 使自身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或角色。“公”显示了自我人格与公共社会的一体性联系。“立身为公”意思是培养树立“公平”、“公正”、以天下为已任的大公无私品质。“学以致用”的核心概念是“学”与“用”。“学”是学习、学业, “用”是实践、运用。“学以致用”, 从主观上讲是将学习的目的建立在实际运用的基点上;从客观上讲, 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数年来, 延安大学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社会的普遍评价是有真才实学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 “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已经成了被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优良传统。作为校训, “立身为公学以致用”既是对延安大学优良传统的继承, 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永恒意义。

延安大学校歌由老一辈革命家作词谱写, 激昂高亢的旋律和催人奋进的歌词体现着延安精神的内涵本质。延安大学在每年新生军训都会组织合唱比赛, 延安大学校歌是必选曲目。延安大学前身之一的陕北公学的校歌由校长成仿吾作词、鲁艺音乐系负责人吕骥作曲。校歌既洋溢着严肃活泼的集体主义的乐观精神, 又充满慷慨激昂、一往无前的战斗豪情, 表达了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和对革命取得胜利的信心。1988年, 延安大学迎来了50周年校庆, 陕北公学校歌的曲作者吕骥又专门创作了延安大学校歌, 这首校歌既表达了老革命家对延大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又寄托着对延大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当延大师生在建校70周年庆典晚会上深情地歌颂母校的荣光时, 在场的所有新老延大人都被深深地感染了, 他们为自己身上流淌着的红色血液而自豪, 他们深信延大的红色文化基因必将得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二、大学校训校歌的基本内涵与功能特点

1. 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

校训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的训示、号召和要求, 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 是一所大学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的训示、号召和要求, 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典范并深刻体现其办学宗旨、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和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是大学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浓缩, 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延安大学的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在当今时代体现了我们的办学思想和宗旨定位就是培养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的人才服务基层:培养用得上的人才扎根基层:培养留得住的人才。

2. 校歌是将校训和校风的内容用旋律节奏等表达出

来, 使之形象化和艺术化, 更容易走进师生生活的具有一定美感的表现形式。延安大学校歌高潮部分“为挽救祖国危亡, 为争取民族解放, 延大的英雄儿女贡献了革命的青春和力量, 前进呀前进, 革命的熔炉, 永放光芒;为祖国繁荣富强, 为人类美好理想, 延大的英雄儿女正献出全部的热和光, 前进呀前进, 革命的传统, 永放光芒;努力学习团结奋斗, 把延安精神发扬, 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 前进呀前进, 延安的精神, 永放光芒。”这首校歌既表达了老革命家对延大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又寄托着对延大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3. 大学校训是大学校本文化的灵魂和旗帜, 校歌是大

学校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形式, 这对一所大学来说, 校训、校歌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评价作用。作为对学生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的校训校歌, 有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以此为尺度衡量自己的行为, 并以此为标准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2) 凝聚作用。校训、校歌借助群体成员价值的认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精神纽带来团结校内成员, 建立起和谐、信任、友谊、理解、尊重的群体关系, 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校凝聚力。 (3) 激励作用。校训、校歌创造了团结进取、严谨治学、勤奋读书、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当今大学生勇于探索、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挫折和困难。 (4) 辐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要接触社会, 毕业后要走向社会, 校训、校歌感染学生, 学生也会把好的习惯、品质和风气带到社会。提升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它是一所大学较长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征。

三、大学校训校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

大学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大学教育、大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提起大学, 首先出现在脑海的便是具有标志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校训和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校歌, 校训校歌的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和价值观念、人生教育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导向功能。

大学校训校歌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校训则起到了关键作用。校训可以体现高校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最终将影响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延安大学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公平、公正、大公的高尚品质和高雅操守的道德品质人才, 就是我们教书育人过程的风向标和指南针。2005年, 延安大学毕业学生3584人, 其中志愿到西部就业者达2800余人, 这些就业者中又有1600人留在了陕北;在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者多达3000人, 约占毕业生总数的86%。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为基层服务, 除了具备思想政治素质, 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更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是在校训激励下的文化导向功能的真实体现。

2. 教化功能。

校歌对师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特别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群体的意识, 这种群体的意识一旦确立, 学生的努力方向就会得以确定, 校歌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理想就会因此而实现, 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如延安大学校歌所唱“努力学习团结奋斗, 把延安精神发扬, 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 前进呀前进, 延安的精神, 永放光芒”这种催人奋进高亢激动人心的革命意志歌曲不仅教育我们不要忘记革命岁月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美好品质, 同时也是寄托着我们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3. 育人功能。

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的烽火岁月中, 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大学肩负着培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条战线上急需人才的历史重任, 为共和国的诞生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当时, 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满怀报国热情, 闯过重重封锁, 跋山涉水, 来到延安这块火热的革命根据地。而延安的条件十分艰苦, 缺衣少药, 住的是土窑洞, 吃的是小米饭, 喝的是南瓜汤。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 延安大学师生锻炼了革命意志, 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和意志在校训和校歌中均有体现, 培养我们的学子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要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

4. 价值功能。

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塑造和人格精神的培养上, 那种身体力行、重于实践、乐观精神、勇于向前的品质高尚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是校训和校歌的在当今大学生身上的体现。数年来, 延安大学毕业用于生能够积极面向西部, 融入陕北, 服务基层, 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建设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是与学校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培育机制分不开的。为了鼓励学生融入基层, 延安大学还通过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陕北地区建立长期的、固定的实习与实践基地, 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 树立在陕北和西部建功立业的信心与决心, 从而在上岗之前就为服务基层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结束语

延安大学的校歌校训诞生于革命年代, 但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指引和价值意义, 这种“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朴实校歌内涵不仅会影响延安大学的学子, 而且也会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李岚清同志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校训为核心进行, 这句话是对大学校训的文化功能的最好注释。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在新的形势下, 大学应充分重视校训的精神塑造功能和价值引领功能, 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校训精神的有效途径, 就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大批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红色文化显特色延安精神铸校魂[Z].延安大学.

[2]高延龙, 石玮.延安大学校歌与延安精神[N].中国教育报, 2008-05-14 (9) .

[3]徐军.校训的文化内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训的味道 第9篇

校训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7月中旬起,各大学陆续向2014级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在这发给新生的“第一封信”中,不少大学匠心独具:有的变身手绘版,有的用毛笔书写,还有的以环保意识迎新——电子版录取通知书取代纸质版。但百变的录取通知书有一个必备的核心——大学校训。

校训,传承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基因”,是大学的“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而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也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培育高校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校训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养料——必须对大学校训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开发和弘扬,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校训中浓缩着大学的发展轨迹,和大学的办学目标、治学传统和文化气质紧紧相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校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历久弥新。“对校训的坚守,在关键时刻体现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文人风骨和书生倔强;而在平常时节,这种坚守则化为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的智慧和淡定。”

从校训中咀嚼出大学的味道

大学的校训历来是引发学生价值共鸣,激励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的载体。校训中隐含的是大学之精神,大学的价值之追求。

林语堂曾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能让学生铭记于心的校训,绝不是靠文字的争奇斗艳、平仄对仗,而在于让人能从校训这篇最短的文章中咀嚼出大学的味道。

校训其中之味,首先源于学统传承。名校校训的背后都有一些能让本校师生口口相传的故事,要么源于某位校长或某位先贤对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思考,要么溯及大学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某些事件或某段历史。就像每一位华东师大人提起师大精神,都无法绕过首任校长孟宪承,都能脱口而出孟老提出的大学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精神高度凝练的符号表征和个性表达,它就像一把钥匙,通过它,打开一所大学在风雨成长路中淬炼沉淀的“文化基因密码”;它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窥见师生共同执守、代代相传的精神家园。

校训其中之味,还赖于坚守践行。校训记载了大学的发展轨迹,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校训要经常发生变化。世界上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其校训自产生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如哈佛大学校训“真理”于1834年写进哈佛大学宪章中,历经300余年,至今仍闪闪发光;纽约大学的校训最初是“Perstando et Praestando”(“不断坚持,最终获得超越”),1895年修改成“Perstare et Praestare”(坚持与超越),以后,纽约大学的校训一直保留至今、未曾改变。

校训历久弥新

历经一定历史积淀后,大学校训和大学自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大学不朽的灵魂。

“不变”的校训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大学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办学理念的坚守。当然,这种“不变”也是相对的,在主旨不变、核心不变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校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历久弥新。

以华东师大为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特别是非师范生数量不断增加、办学定位调整,“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内涵亟需进行新的阐释。“为人师表”,语出《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我们可以得知,“为人师表”本意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师表”就不仅仅是对师范生的师德要求,它同时也是对学校的办学提出更高的目标,对全体师生提出更高的规范要求。由此,传统的校训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可见,校训的意义更在于践行,它不单是师生个体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规范,更是学校坚守大学之道的“精神围墙”,引领着大学所有为和所有不为。这种坚守,在关键时刻体现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文人风骨和书生倔强。

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是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300余名师生不满校方专制,离校北迁另组而成;另一前身光华大学(校训为“格致诚正”)也是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校训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校训是“Light & Truth”)及附中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而成。在平常的时节,大学对校训的坚守则化为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的智慧和淡定。在日益浮躁和功利的社会中,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大学更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怀揣大学使命,坚守大学本质,坚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按大学规律办大学,建设优雅学府,培育栋梁学子。

咀嚼校训,品味的是大学的文化,回味的是信仰的力量。在校训变与不变的思辨之间,获得的是有所必为与有所不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感悟。

上一篇:乔迁之喜新居贺词下一篇:学生会感想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