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家教的刺激经历

2024-06-05

我做家教的刺激经历(精选9篇)

我做家教的刺激经历 第1篇

一次刺激的经历记叙文

我来做证,我拼湊的不是鬼故事。

时间没有停止,那小男孩依然蹲着在那啃食着,不受任何影响,也没在意我在他身旁。啊!我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一声不高不完美的尖叫,在声音出啌的瞬间,我没有任何思量,就用自己两只擅抖的双手捂住自己嘴巴,四周除小男孩食人的进食声,巳无其它杂音。可就在我捂住嘴巴的空间,小男孩应该是听到我的叫声,脖子以下没有动,可头部却迅速的面向着我,一只手放下吃食,擦了擦嘴角上的肉沫与血渍。看到小男孩那张完整的脸旦时,我心一突,已无法相信我现在是确确实实是活在现实中了。太不现实了,那小男孩是,竟是我小时候,这,这是怎么了,我给自己作证,我在世界上这二十五个年头里,我决没有食过人。我以前不信任何神佛,但现我也很想说:“老天爷,别再吓我了,让这一切都是梦好吗?求你让我像梦醒一样回到最初,好吗?”是因为现在天地都是统一白色,而老天爷已经没有了,所以无法完成我的请求吗?

刷!那小时候像我样子的小男孩已不知什么时候手里拿着锋利的玻璃向我一滑,幸好我右手反应够快,立马挡了下那锋利的玻璃,鲜血一下子从我右手臂上流了出来,滴落在雪面上。在疼痛感的刺激下我突然不知那里来的力气站立起来飞快的往家里大门方向跑,啪!一声轻响,那小时候样子像我的小男孩苍白血渍肃面的往我身上扑来,幸亏疼痛刺醒了我先一步跑开,让他扑了个空,我无瑕顾及他,拼命的跑,在快跑到门口还有三米左右时,我家的房子突然变成了土房,那是我小时候家里的土房,对它我有很浓厚的追忆感,十五六年过去了,这土房又出现在我视线之中,满满的都是记忆。可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加速冲过了土房的大门,头脑一恍惚怪事又出现了,我现在竟然是坐在我家二楼客厅的`沙发上,可我的右手被滑破的伤口依旧在流血,我不顾刚才的惊慌,顺手拿起沙发上的衣服,用心缓慢的捆绑上。

很痛,我顺势靠在了沙发上,幸亏有疼痛感让我暂时没法分心去想刚才的恐怖!不需要任何提醒,我的左手已经在搜索起手机来,在摸索中,脑海中突然有些?乱的感觉,左手触摸到了一只小手,我的左手瞬间收缩了回了,什么时候出现的小手。在外面雪白的照亮下,我斜眼一瞧,是那个被食的小孩,那破烂的身驱让我顛覆三观。视线移向小孩的脸上,我被迷糊了,就算脸上血肉糢糊,隔这么近我也能认出来,小孩竟然也是小时候的我,可笑!可叹!自己食自己,食的到底是什么?静靜的,整个客厅白的静谧了!

我做家教的刺激经历 第2篇

我带的孩子是小学六年级的,要升初中。因为现在小六升初中要在开学时进行考试,成绩好了才能进重点班,而他的家长平时比较忙没时间给孩子补课,所以阿姨决定找一个家教。由于是第一次做家教,这时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幸运结实这个有责任心的家长,我在心里暗下决心,用全力帮助孩子学习,并向家长保证,会重视这份工作,尽自己的全力把工作做好。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原来并不住在焦作,然而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搬到焦作有名的二中附近,父母对他抱以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考上重点班,将来靠近一所名牌大学。我可以感受到父母心中那种对孩子殷切期望和急切心情,他们看的很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他们做得很无私,甚至会由于对孩子教育不够而深深自责。我被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义深深打动,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通过更深的了解,由于他的孩子有厌学情绪,懒于学习,贪于玩乐,所以他的成绩在班里只能算一般,数学、英语都不好。

讲课的第一天,我破例地早早起了床,虽离上课还有一个小时,可我早已整装待发。前一晚,我甚至兴奋得失眠。一路上我的心砰砰直跳,是紧张还是兴奋,我自己都分不清了,只记得心里不住的对自己说:“第一份工作,好好干,加油!”到阿姨家时,小孩多少有点拘束,我先拿了他的课本,翻开目录,快速的给他一个复习安排,因为我觉得有规律才有成效。开始讲课时小孩显得很认真,问他什么他都能快速反应,但是好景不长,小孩的天性就显露出来--不时的打哈欠。这时我就停止讲课休息两分钟,让他起来走走,给他说有趣的事。事实证明这招很管用,他很快就没有了疲倦感。然而新问题又出现了,给他讲得题目中有出现前面讲解及补充过的内容,但是小孩子却一问三不知,很茫然的样子。领他翻前面对应的题目,旁边赫然有我标的注释。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看不懂我写的东西。无语了。经过反复的思考,既然我写的东西看不懂,我就试着引导他自己添加重要的语言点。吸取教训,主动的询问他有什么地方不懂,有什么意见。他提出我讲解的太快,跟不上我的进度。虽然被人指出不足有些不太开心,但还是比较虚心的反思了下。他才小学六年级,很多问题我觉得简单,但对于他却是一个挑战。试着的放慢速度,发现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就这样给他讲了一个星期,我拿出了令学生闻风丧胆的法宝--考试(数学)。给他出了一些题(都是我讲过的)限时完成。时间到了我看了他做的题,发现有五六个题都不应该错,他太粗心了--把题目意思看错、把数看错甚至于把符号看错······我意识到,粗心是人的通病,必须想办法给他克服,而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题,于是每次到快结束时我都会给他布置一些作业,并告诉他下次我会检查。一段时间后他的粗心这个坏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间休息的时间里,我会和他聊一些课外的话题,包括年轻人追捧的非主流流行歌曲,以及他爱玩的网络游戏。对于他说的话题,我都认真去听,从这些我可以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和他一起分析这些流行文化,讨论发展的趋势和之所以能流行起来的原因,从中我发现他的见解很独特,同时在我的引导下,他也能有更多更正面的阐述。我想这对他的语文和英语写作应该会很有用吧。

转眼间,一个炎热的假期就过去了。蓦然回首,不能不感慨光阴似箭般的那份无奈。最后一节课当完成了最后的任务时,我给他讲了很多英语的、数学的学习方法。我又担心他不适应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又和他说了很多初中应该注意的事情,我没有左右他的交际思想,总是先听他说处理事情的方法,我再和他讨论,最后择优选择。我们那一天的讨论非常开心,他学到了很多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

他就要开学了,我也结束了为期30天的家教生活。他的学习态度比以前端正了许多,学习也知道勤奋了,以前的疑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他的父母很感激我这段时间对他的帮助,看到他的进步,我也很欣慰。这些天来,我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教授上,他的进步就是对我这么多天努力的最大的回报,也是我最大的喜悦!很感谢有这样的一次家教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第一,对自己要有信心,找家教的时候,有很多同僚都想到阿姨家,但阿姨还是选择我,正是看中了我的自信,虽然我没有家教经验。还记得选这个家教师,我对阿姨说:您放心,既然我选了做着份工作,就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第二,从事教学工作需要“耐心”:面对一个仅小学年级的学生,他对知识接受和记忆的方式和能力都有其特点和限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从自身主观出发“想当然之”。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要“耐心”的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对路,切忌“简单粗暴”。通过这次,学会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沉得住气”,自己偏急燥的性格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

第三,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与人“交心”:在教学中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叶障目,不视泰山”,要多与外界交流,掌握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教育背景。我注意了与家长的交流,一方面更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利于我“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我及时将教学进展及时反馈给家长,有利于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同时,我还向多位我以前的老师请教,他们的经验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第四,自己平时行为过与懒散,经常我行我素。经过这次,我懂得了:准时是对别人的一种最最起码的尊重。特别是想要成为老师的话,为人师表很重要.第五,我理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沉甸甸的责任感。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家教生涯,现在的我对于“老师”这个称谓不再陌生,当别人称呼我“老师”时,没有了昔日的羞涩,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虽然我的兼职只是沾上了“教师”的丁点边,可我分明感到这两个字给我带来的豪迈感。然而当告别了家教职务时,原先最熟悉的称谓,只留下陌生的印象.

从一个学生通过家教可以尝试一下为人师的感觉(虽然这并不是真正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讲的知识不难,难的却是怎样讲得更懂,让学生更明白、透彻……

我做家教的刺激经历 第3篇

教育观念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 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教育行为都起着一定的制约和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所以最终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家庭教育的目的, 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把受教育者———孩子, 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在中国家庭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走偏的家庭教育目的并引发出系列不良行为。

二、家长对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片面理解及不良教育行为

家教中留意到, 我们中国家长从孩子幼儿园起, 无论小学、初中、高中, 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在众多家长眼里, 孩子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任何事情都不比学习更重要, 只要学习好, 便能“一俊遮百丑”, 在这种畸形教育理念的驱使下, 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便常常伴随着诸多的不快乐, 而孩子本身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伴随着种种不快乐。学习好的孩子不快乐, 因为学习好的孩子压力巨大, 担心下次考不好, 害怕第一保不住, 所以还来不及更多的享受这次第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就又忙于奔赴下一次的考试准备了;学习不好的孩子也不快乐, 因为这些孩子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在家爸爸妈妈不喜欢, 在校老师不喜欢, 同学中既没有地位又不受欢迎, 可他每天还要起早贪黑, 既听不懂又学不会, 还得装模作样座在教室里。

有个小学男生, 天性活泼, 学习的热情非常高, 天天第一个到校, 但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做房地产的, 在自己的领域做得很成功。对孩子要求很严格, 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爸爸妈妈的关注点不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 不看孩子的学习方法对不对, 不管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不好, 也很少跟老师沟通, 就是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达不到父母的满意, 就开始实施“棍棒教育”。妈妈时常打骂孩子, 而且一边打一边振振有词:你天天起早贪黑, 带着星星出去, 带着月亮回家, 先别说你对不起别人, 你对得起你自己吗?当这个孩子把自己的遭遇说出来后, 我建议, 你妈妈再打你, 就求助爸爸, 找爸爸谈一谈。话没说完, 这学生马上制止, 那样会更惨, 那样他们会上演夫妻混合双打。就这样, 这孩子披星戴月, 辛辛苦苦, 从一年级被打到六年级, 最终也没有被打进重点中学。在做家教的过程中, 了解到类似的情形在不少的家庭中重复上演。不禁思考我们教育的真正目标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三、对成功教育的再思考

为什么好多家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诸多的不快乐, 归因还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出了问题。感觉人生不幸福的人, 多半是幸福的定义出了问题;那么感觉孩子不成功, 是不是成功的定义出了问题呢。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在不少中国家长看来, 成功的家庭教育包括:学习好, 上大学、上好大学, 出国留学;会弹琴、会唱歌、钢琴能过九级;爸爸妈妈说什么, 孩子言听计从等等。在这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驱动下, 家长必定会采取相应的不正确的教育行为, 从而酿成诸多意想不到的悲剧。

笔者认为,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让孩子做到自己的最好就是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包括生活、包括学习。如果能够让孩子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做到自己的最好, 就是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共通的行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习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尤其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别的孩子的长处比。比来比去的结果是孩子不高兴, 家长不高兴, 在长期反复的比较中, 孩子渐渐便认可了自己的无能, 在这种消极暗示中大受挫败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按照家长的意愿抱定明确的目标, 不顾及孩子的天赋和兴趣, 注定大多数人伴随的是不愉快、不快乐, 而且忽视了对孩子本身的尊重, 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免有虚荣和功利的成分存在。包括体育竞技或者任何才艺特长的学习, 其过程中毅力、耐力的体验和培养应该比最终习得的结果更为重要。否则家长处心积虑、孤注一掷、不惜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而换来的所谓成功, 其实只不过是人生中一个阶段性的小小成果。

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什么?是“加强自己的优势并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改善自己的弱势”。“管理和改善自己的弱势呢”, 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到足够好而不是放弃努力;“加强自己的优势”, 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更有兴趣和更擅长的事情上, 让自己有最大的机会获得最优秀的结果, 从而培养自信、走向成功。

比如, 一个天生跑不快的孩子, 跑步项目是他的短处, 就不要让他给长跑冠军去争高低, 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孩子自己擅长的项目去参与其中, 从而培养和影响孩子对待某种事情的自信力。这就是:让孩子学会“管理和改善自己的弱势”, 在自己不足的地方鼓励他做到足够好而不是放弃努力, 教给孩子的是对待事情的态度。人可能不能改变先天的一些因素, 但重要的是可以改变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什么叫加强自己的优势, 做到自己的最好呢?比如, 孩子虽然跑不快, 但音乐天赋很好, 那就让他高兴地去唱, 并引导孩子, 珍惜每一次登台锻炼的机会, 加强在众人面前说话和展示的练习, 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淋漓尽致的发挥。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而且要有智慧来分辩两者的不同。

四、总结

只有父母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 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 结合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 加强孩子的优势并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改善自己的弱势, 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 让孩子充分享受喜欢的事情带给自己和生活的更多快乐。

做到自己的最好, 就是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摘要:得益于中学时代的勤奋, 得以进入985重点大学。大学期间, 兼职做家教工作。这一社会经历, 带给我的除各种能力的锻炼、生活费用的贴补之外, 在一个个披荆斩棘奔赴高考的学生身上, 我看到了中国家庭复制般的教育方式, 更多的引发了对中国家庭教育系列问题的再思考, 这个收获也许意义更大。此篇拟从成功的概念谈一谈中国家长对家庭教育成功的理解。

经历刺激你艺术的生成 第4篇

1989年,谭平获得了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只身前往德国深造。在大使馆的安排下,谭平在一个小城市呆了3个月,随后选择去到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深造。柏林是个年轻人聚集的城市,而柏林艺大也是一所走出过许多著名艺术家的学院。由于有奖学金资助,在生活上谭平过得还算舒服,同在德国学习戏剧的冯远征周末还来家里蹭饭吃。

真正令谭平感到反差的,还是德国和国内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谭平感到不适应的是这里的“自由”。谭平到柏林艺术大学的第一天,办完手续,除了办公室负责人给了他一把住宿的钥匙,其他什么也没说,接下来一个星期也没有任何人找他,不知道去哪里记考勤,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直到偶遇一个台湾留学生,谭平这才知道从学校免费领取的学生手册里可以获取所有有关课程和学分的信息。

在柏林艺大上课,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方式各式各样,关系也特别平等。学生可以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学习和创作全凭学生自己,导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没有人灌输,也没有人教。学校资料齐全的图书馆和设备优良的工作室让谭平如鱼得水,对他来说,整个城市就是一所巨大的学校,只要一张学生证,一个学生可以跑遍柏林所有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可以全方位的接触西方艺术的方方面面。谭平说,发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完全在于你自己,如果只是等待就什么也没有。

在德国学习期间,谭平的第二个导师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赫迪克(H.K.Hoedicke)。谭平的绘画创作也经历了新的转变,谭平尝试创作了一批新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不强调所谓的“美”,而是更多地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因此新表现主义作品通常充满了压抑和痛苦,充满了斗争与暴力;也更加注重表现人性的真实和对历史的反思,因此画面非常有力量。

真正让谭平感兴趣的是,一个艺术家如何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把表象都剥去,直接面对最核心的东西。为了让自己的神经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谭平通常深夜创作,只为将最本能的情绪在画面中释放出来。1990年创作的“灵魂”系列正是这一阶段的作品,身处异乡的孤单,交流与沟通的受限,谭平的内心深处总是承受一些痛苦的东西。而作品中所展现出的象征死亡的场景,难以辨认、破败不堪的人物,每一笔都源自谭平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谭平说,这一段经历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从那以后,无论他表达任何东西,都会将内心感受而不是美放在第一位。

站在“西方”眺望“东方”

然而,谭平的新表现主义尝试只维持了一段时间,1992年之后他的创作就转向了平静和简约。身处于西方文化环境之中,谭平开始有意识地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哲学的书,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比在国内要深入的多。在东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对比之下,谭平才逐渐体会到东方哲学的精妙逻辑,谭平将这种对空间、对世界万物的认识,表现在创作中,他在作品中尝试追求画面的深度,用他的话说,是“以极少主义的形式表达禅宗的意境”。油画上,他在平面上用油画刀刮了很多遍,在一遍又一遍的覆盖中,画面的质感产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一种历史感和深度感。在版画中,他更多地强调版画的观念性,逐渐去掉了具体的东方符号,只留下黑色的线条和象征性的长型。

无疑,谭平来到德国后才对抽象有了真正的认识,但是他还是跳脱出了西方的思维,对抽象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西方的抽象绘画是从具体的形象中抽离出几何形,抽离出色彩,可以分别加以构建,出现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更物质化,更具体和实在,没有这个虚的‘象’。中国的绘画表面上看来简单,人物没有表情,风景没有透视,确更注重综合的东西,不从中抽离出什么东西,还要加上个意境、品格,突出这个‘象’字。我的抽象作品不太关注‘抽’字,更关注这个‘象’字。”对谭平来说,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才是最重要的,而抽象则是他最有力的表达语言。

1993年,谭平的毕业装置作品《时间》标志着其创作发生了又一个重大的变化,即从平面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时间。1982年,博伊斯在卡塞尔开始了他的“7000棵橡树”计划,树木随着岁月生长,也让艺术的生命一直延续下去,博伊斯的理念给谭平以启发。在《时间》中,十几条用铜板印制,形同书法的8米长的黑线分别悬挂在柏林艺术大学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展览大厅立柱上,意图寻找建筑的精神内涵和建构新的文化空间。其中一件装置《书》将一条完整的铜板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腐蚀,将每一阶段的成果印制和记录下来,将“时间”的创造过程展示给观众。在这里,谭平也留下了自己的疑问,就像那些无论是年代久远的青铜器或是久经岁月侵蚀的壁画,它们经过历史的洗礼如今才更具有价值,那么,究竟谁造就了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还是历史和时间?这件作品也代表了谭平的创作已经走向了一个更大的维度,即时间与空间,它们也成为其日后创作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建筑、设计、教育、艺术

1994年,谭平从德国回到央美继续自己的教学生涯,并在随后一年开始着手组建设计系。早在德国做学生的时候,谭平一直关注学校老师的授课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思路,这些为他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在他的主导下,央美的设计系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从艺术性出发的定位,同时强调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考察,谭平引入了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并且重视基础课程的培养,从启蒙出发,不在于掌握技术,而在于启发学生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达自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谭平会要求学生在学校院子里随意捡破烂的东西,同学收集回来有烟头、砖头、铁块等五花八门的废品,谭平就要求学生亲手拿着自己捡回来的东西画,不同的物品,触感、温度和重量是不同的,而学生所亲手体验到的感觉就会直接反应在画面中。谭平做的就是要启发他们的感官,让他们对不同材质的物品有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贴合人们需要的东西。在采访中,聊起教育谭平侃侃而谈,你可以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无论是设计学院担任院长还是2003年作为中央美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谭平都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教学理念传递给每一届学生,也着力推动着中央美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的发展。

教导学生的方法,根本源自于谭平对艺术的理解,反之,设计系的工作和他的创作联系的十分紧密,建筑以及设计中的理念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1996年创作“20×20”系列时,当时谭平正在盖自己的工作室,等到房子平地而起,他对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建筑师必须在尺度和模数等限定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艺术家又如何在一个规则范围内去创造呢?谭平为此做了50多块20×20cm的铜板,每一张作品都是这些铜板的随机组合,重叠印刷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就实现了在基本元素确定的前提下使作品有了无限的可能性。自此,谭平的版画出现了独幅的状况,每一张都是唯一不做重复的,每一张版画都蕴含着创作的激情。

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谭平在不断挑战着版画的边界和限制,画面上的形象已经不再是他考虑的唯一因素,他的创作已经延伸到对材质的探索。2000年,谭平创作了介于版画和装置之间的“书法”系列作品,他用宣纸加上一些纸板和报纸,全部打碎,再用水泡,再打成纸浆,最后做成一块一块非常厚的纸板,保留了原始的手工感。他又从废品收购站买来废旧的铁板,用电焊切割下来,直接拿去印,当铁板上锈迹斑斑的纹理紧紧压在粗糙的手工纸上时,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那种原始而纯粹的力量从画面呼之欲出。何桂彦的评论文章曾如此写到:“(谭平)从‘手工’与‘心性’的角度,希望将创作过程还原为一种‘劳作’,让制作过程衍生新的意义,使其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另一方面,那些浓郁的黑色条块,不管是从书法的线性抽象,还是从画面的构成角度考虑,都会为作品注入相应的视觉与文化信息。于是,材料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在形式的‘编码’之中还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美女大学生家教六大危险经历 第5篇

对大学生来说,家教,绝对是大学里的必备经历之一。

换一下角色,做回老师爽一把!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希望有这些大学生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促进孩子的学习。

然而在学生、家长、家教老师之间,却不是那么轻松的,生活中问题多多。尤其是女生:容易受侵害的外在条件,以及细腻的心理,让这个群体对于“家教”,又格外有不同的体会。……

困扰1:尊重 不尊重我的家教我不做 小王(大二学生)

大一刚进学校时就盘算着自己挣钱,因为家里确实不宽裕。于是,通过学校里的家教组织找了一份。学生家在浦东,是一个高一女生,我负责教英语。第一天去“上班”,我转了2次车,问了很多次路才来到她家。一进门,就发现他们家装修得很漂亮,而女主人辟头就问我:“你是贫困生吗?我们要来自贫困地方的学生,比较诚实。”可想而知,当时我有多尴尬啊……我该怎么回答呢?就算是贫困生,面对这样赤裸裸的.问题也会觉得难受吧……后来我解释说我是从北方小城市来的,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赚点买书的零用钱。可是,对方的家长却要求我每次给孩子上课前,必须先用Word写好教案!后来,我每次去上课,每次和孩子家长说话,她总是以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说着上海如何如何好,很瞧不起我们这样的“贫困生”,尤其瞧不起北方人!偏偏我是北方人,听了之后心里非常难受,尽管收入不错,我还是辞掉了这份家教。我觉得,做家教,首先是要挑个好家长,沟通方便之后什么事情都好说。现在有的家教要求条件越来越多,要品学兼优,要贫困生…真是千奇百怪,条件也越来越高,比如,一份小学生英语的家教,条件是:过六级,最好还要有高口证书!在我眼里,这股家教风成了家长间的攀比风,“家教”的形式大于了实质本身。

困扰2:安全家教,安全第一 Kathy (数学系大三)

我以前通过中介找过一份成人高考的家教,说是30块1个小时。去了之后发现是一个20多岁的男的,我教他高中数学。他住的地方也比较偏僻,房间又小,刚进去我还真吓了一跳。开始还行,过一会儿他打断我的讲课,问我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年龄,家在哪里,甚至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我说我们还是专心上课吧,再过一个月就要考试了。他奇怪地笑着,目光在我身上瞟呀瞟。我心里开始发毛,以前看过女大学生家教受骗的例子,越想越害怕,教了1个小时后就借故逃离了。回去后惊魂未定,好友纷纷怪我怎么这么大胆,女孩子孤身一个人到那么偏僻的地方。我想我以后再也不敢接这种家教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我经历的社交舞会 第6篇

最浪漫的舞会

经典老电影《教父》中,“好莱坞银幕王中之王”马龙·白兰度扮演的意大利黑手党教父一生血腥.可是在女儿的婚礼上,当他拥着身穿婚纱的女儿跳舞时,眼睛甲写满了一个慈父的爱与柔情。这个场面历经数年,即使马龙·白兰度已经作古,可对那段婚礼上的舞蹈,至今无数观众仍记忆犹新。现在,无数追求时尚的年轻人,都将西式婚礼作为准备实现的既定目标,而在婚礼上跳一支属于自己的完美舞蹈,则被称为“最浪漫的事”。

最荣幸的舞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为自己组织个成人舞会,以纪念自己长大成人。这类活动参与人数往往不多,但对组织者而言意义重大,对被邀请人而言,能够参加活动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意味着你是组织者最亲密的人。所以请注意了,在收到这样的邀请时,一定不要拒绝,不到万不得已,切莫缺席。

戴安娜(Diana Dai)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旅美华人,曾就职于美国某500强公司

目前往返于中美之间,经常出入各大舞会派对

《尚舞》:你经常参加什么类型的舞会呢?

戴安娜:圣诞节的公司舞会比较多,因为在美国,最隆重的舞会一定是在圣诞节举行的。还有一种是Salsa舞会,由于我常常坐邮轮去世界各地旅行,邮轮上大部分都是Salsa舞会。当然,在美国Salsa舞也很红,所以基本上每个周末,各个俱乐部都会搞这样一些舞会。另外,庆祝舞会也不少,例如橄榄球赛后总会有那么一些狂欢舞会。

《尚舞》:在这些舞会上通常都跳些什么舞呢?

戴安娜:在正式舞会上跳的都不是专业的体育舞蹈,有点接近华尔兹,还有宫廷舞、交谊舞、排舞。如果是派对,就会跳迪斯科、Salsa、水兵舞等。另外一般都会是现场乐队,所以在跳舞前要听好音乐,选择那些比较熟悉的音乐去跳。

《尚舞》:舞会前要有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呢?

戴安娜:当收到邀请函时,你一定要填好卡片背面的一个回函,告诉邀请人大概有几个人会出席,如果是俱乐部类型的舞会,有的是会员制,有的是要买门票的,这些都要问清楚。然后按照邀请函上写的服装要求选择服装,就是无论平常穿得多普通,在舞会上一定要穿隆重的晚装。在欧美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去年穿过的晚装今年就不会再穿了,每年都必须是个新的形象。即使像在邮轮上,每天都有舞会,我都会准备好几套不同的服装。

《尚舞》:可以给我们说说在国外参加正式舞会的情况吗?

戴安娜:在正式舞会之前,会有半个小时的鸡尾酒会。这个鸡尾酒会通常是用来等齐所有参加舞会的人,所以没有位置,会提供鸡尾酒和小点心,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下互相交谈。舞会开始前几分钟,会有人来领你到晚会举行的地方入席。举行舞会的地方分有晚宴区和舞池区,有圆桌用餐和自助餐两种方式,用餐是和舞会主人讲话同时进行的,讲话完毕舞会就正式开始了。你可以随意和舞伴到舞池里跳舞,当然更多的是在别人的介绍下和一些新朋友互相认识。如果参加的是公司舞会,在舞会最后会有一个交换礼物的环节,这个环节通常是整个晚上最开心的部分。

《尚舞》:你参加过的最难忘的一次舞会是什么时候?

戴安娜:是我之前去台湾时参加的一个舞会!那个舞会真的很难忘,参加的人都是海军,由于我比较会跳舞,所以那些风度翩翩的海军一个接一个不断地邀请我跳舞,我当时就有一种宠儿的感觉。到了后来,连带我去的舞伴都有些“吃醋”了,一旦再有人来请我跳舞他就站起来阻止他们,很搞笑。这次舞会回去以后,我就觉得会跳舞真的能帮助你成为Party Queen!

《尚舞》:有没有舞会是你想参加但是没有参加过的呢?

戴安娜:有一种舞会我真的想去参加的,就是那种结婚前夜的单身派对。我听别人说这种舞会非常有趣,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参加过。

《尚舞》:你参加的舞会是什么类型的?

任荣生:之前在日本参加的大部分都是俱乐部在周末举办的社交舞会,在party中大家的着装不一定华丽,但一定干净整洁,便于舞蹈,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对方。大家会穿着平时的衣服,带着舞蹈服装和鞋子过来,到那里换上。国外的舞会给人很有文化,很上档次的感觉一优质的木地板,舒适的沙发,照明不太亮也不太暗。

《尚舞》:在这些舞会上通常都跳些什么舞呢?

任荣生:舞种和我们国内的不大一样。国外舞会里有萨尔萨和曼波,这两种舞比国内要普及。如果去国外参加舞会,最好事先了解一下这两种舞,哪怕是基本的舞步,了解一点,当音乐放起来的时候就不至于冷场。

《尚舞》:在舞会前要准备些什么?

任荣生:社交舞会作为西方文明的一种文化活动,要求穿得干净整洁,包括发型发式。衣服至少是刚洗过的,而不是在更衣柜里放了很久的。跳舞的鞋子也要干净。有的男士会拿水擦皮鞋,但国外的舞蹈用品店里有专门的擦拭亮皮摩登舞男鞋的油,擦过后皮鞋会特别光亮整洁。而且有条件的话喷一点香水,这种与人近距离接触的活动,身上特别不能有异味。另外最好带上毛巾或者手绢,不要用袖子擦汗,尽量避免吸烟,这些都是考虑到尊重他人。

《尚舞》:作为一名男士参加舞会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任荣生:国外的舞会也像国内一样,舞场上女士较多。所以男士,如果你是一个人去的,最好尽量照顾到那些一直坐在旁边、没有被人请到的女士们。别人精心准备了来参加舞会,用不上多可惜。男士要注意的是,引带舞伴时,不要一上来就跳非常复杂的花步,不要“强她所难”,要顾及到对方,要让对方感受到舞蹈带来的乐趣,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施展你的技法和花步。同样像国内一样,一曲终了,要把请来的舞伴送回原来的位置。

《尚舞》:对舞会的服装有特别要求吗?

任荣生:舞会穿的裙子比比赛的裙子略简单,有长裙有半截裙。男士如果是衬衫加领带,就要把袖口扣好,不要把袖子卷上去。衬衫如果没有系领带,就不要扣最上面的那个扣子。男士跳舞时最好不要穿平常生活中穿的西装。因为平常生活中的西装不是用来跳舞的,当你把双臂抬起时,西装的肩部是突出来的,会给人“缩脖端肩”的形象。所以如果男士一定要穿西装的话,就要穿舞蹈专用的西装。

《尚舞》:舞会上发生的什么事比较难忘?

任荣生:当时在日本参加舞会的时候,他们还知道有北京的平四,后来在舞会期间,他们还特别提出要学习北京平四,大家跳得很开心。

任荣生

我的“性家教”经历 第7篇

做家教惊骇发现少女性日记

2002年6月的一天,经熟人介绍,我揽到了一份家教:为刘先生12岁的女儿小英做全面补习。然而20多天过去了,虽然我精心辅导,小英的功课仍旧没有什么起色,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一个周日的中午,我吃过饭便提前来到刘先生家里,推开小英卧室的门,她不知什么时候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走上前去准备把她叫醒,却无意间发现了压在她胳膊下面的“性日记”!

6月26日 阴

……我有一种受不了的感觉,是欲望受不了了……身体还是没有快感,只是疼,可是到了晚上,只要没睡,我又会想起、重复。每次手放过后我就怨自己倒霉,恨自己不要脸。我尽力控制自己,睡觉时把手放在枕头上,可心里就好想放……

我太害怕了,怕出水太多,影响身体,影响到以后……更让我难忍的是这次“好朋友”(月经)来过之后,里边奇痒无比,挠又挠不得,弄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哪!这种日子何时才能结束……

看完小英的日记,我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来,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她叫醒,我更不知道以后该如何去面对她。我是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讲,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性冲动很正常也很自然,甚至不经意间染上手淫的习惯也无可厚非,只是小英她太小,才仅仅12岁!而且从日记中不难看出,手淫已成了压迫她身心的一块巨石。作为家教老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重要发现及时通报家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谁知当我小心翼翼地从性心理学角度,通俗而理智地就小英的情况同过来人刘先生交流时,这个盲目护短又极其宠信女儿的糊涂父亲竟“突”地拉下脸来:“沈小姐,你的课没有成效也就算了,何苦再倒打一耙,用作践我女儿来替自己开脱?!”说着掏出两张大钞放在我面前,小英的课就这样不了了之。

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多月后刘先生会再次找到我。他说我走后,小英又换了两任家教,但成绩仍旧原地踏步。一次,他打开电脑,偶然之间竟在上网“历史”中发现女儿登陆的尽是些黄色网站!这一发现如晴天霹雳,使刘先生一下子明白了女儿成绩一直上不去的真正原因,同时也印证了我当初反映的情况并非空穴来风。情急之下深感愧疚的刘先生恳请我无论如何帮他做做小英的“思想”工作,把她从性的“歧途”上拉回来,他情愿以每小时80元的价格支付费用!

刘先生的话立刻使我想起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家长,为了使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顺利地度过“多事之春”,专门请人到家里做“性家教”的事,没想到今天让我也碰到了,不由得脸红耳热起来。虽说自己是受高等医学教育的,也自认为前卫开放,但是要开口闭口对人讲关于“性”的话题,还真有些不好意思。何况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也并不很多,仅仅是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么一点儿,没有什么实践经验,恐怕难以胜任。再说这事如果让同学和男友知道了,会怎么看自己呢?于是我沉吟着对刘先生说;“别着急,让我好好考虑一下,明天再给你答复。”

第二天,我便来到图书馆翻图书、查资料,又结合小英的情况草拟了一份矫正方案。之后,便胸有成竹地敲开了刘先生的家门。我“现蒸热卖”,把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小英能接受的方式讲给她听,并循循诱导她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从升入初中她开始手淫,一次从报纸上看到手淫对身体和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害处,她感到害怕,想改掉这个习惯,却又禁不住那一瞬间快感的诱惑,为此她十分苦恼……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之后,我“引经据典”,为小英详细讲解“手淫无害处,但要适度”的道理,并找来大量的医学专家的观点给他看。小英终于消除了笼罩在心头的恐惧和不安,我又趁机说服她一起到医院治愈了泌尿系统感染,她的精神一下子轻松起来。我趁热打铁,就关于怎样处理性冲动,给了她几点建议:一、不要穿过于紧身的内裤,把精力全放在学习上;二、多和同学交往;三、多参加课外活动,让自已的生活内容丰富起来……就这样,以前的小英又回来了,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被老师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初战告捷,让我产生一种从没有过的成就感,走在“性家教”的路上,我青春朝气神采飞扬。我,生平第一次真正地体会到“工作着美丽着”的内涵是那么的奇异、美妙……

世俗“围剿”下“离经叛道”的我身心俱伤

然而,“性家教”的路,也并不都是处处阳光,一帆风顺。11月12日,我接手了一单“露阴癖”业务,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我非但没能完成任务,反而被人赶出了大门。

张女士夫妇经营着一家酒店。11月初发生了一件让她备感吃惊与头疼的事:她15岁的宝贝儿子张伟,被人扭送到派出所了!一问才知道张伟在公园的小树林里向一名女子露阴,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张女士,这才意识到儿子在性心理方面出了问题。

听完张女士的介绍,我以为张伟不过是性心理意识上的偏差,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于是便趁周末的上午来到了张女士家里。

那天,张女士夫妇正好不在。落座后,我向张伟做了自我介绍,谁知他却一声不吭,用怪怪的眼神盯着我,这多少让我感到有点不自在。我站起身假装欣赏客厅,想缓解一下气氛:“你家布置得真漂亮!”说完一回头,竟看见张伟正在向我展露生殖器!我大叫一声,捂着脸夺门而逃,身后却传来张伟兴奋而古怪的叫声:“喂!你回来!”

回到学校,惊魂未定的我一直抱怨自已倒霉,碰上一个如此变态的家伙,但不服输的性格、求知的欲望和职业的责任感又使我想弄出个究竟。于是,我又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对 “露阴癖”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我再次来到了张家。面对张伟的又一次露阴,我镇定自若,平静而严肃地告诉他,人应该学会自重自爱,不要拿正常的人格作代价恣意地放纵自己。而张伟对我的“冷”处理,表现得十分不友好。他仰着脸,阴阳怪气地盯着我说了句“不要你管”,便气哼哼地冲到爸妈的房间关上房门,任凭我怎么敲他都不开,无奈之下我只好离去。

第二天,张女士阴沉着脸问她儿子的情况,我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时间拿更多的东西吧!”说着怒不可遏的张女士忽地拉开房门,一手指着外边,一手推着我说:“走!走!你这种人我们使唤不起!”被弄得一头雾水的我,后退着要她说说清楚,却被张女士一把推出去“咚”地一声关在了门外。后来,一个我辅导过的学生说,张伟事后曾向他吹嘘,他是如何把妈妈的白金项链扔进抽水马桶,又如何略使小计有鼻子有眼地对他妈妈说那条项链是我偷的等等。听了学生的话,我苦笑着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祸不单行。就在我蒙受不白之冤被客户赶出来的同时,关于我的“色情”传闻也铺天盖地而来。

那是我最后一次去张家的当天下午,同寝室的一个女生闲着无聊,便到我的床上找书看。没想到这信手一翻,竟把我压在枕下的有关性的书籍给翻了出来!一时间,关于我“不正经”的传闻被“刻录”成几个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我傍上大款给人家当“二奶”了;有的说我在酒店里做“三陪”小姐;还有的说我搭上一个地下黄色光盘黑窝点专门做淫秽表演……昔日的好友都像躲“非典”一样离我远远的,那些平日里与我不大合得来的同学更是添油加醋推波助澜,说我只顾“卖身”挣钱有时连课都不上了,并且言之凿凿地为我的“越轨”行为提供佐证:“要不然,一个正经的女孩子哪会去看那些‘黄’书?”……

除夕之夜,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学校的宿舍楼上,看着那七彩的烟花在墨蓝的夜幕里灿烂地绽放,听着万家灯火里隐约传来的欢声笑语,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我更不知道自己在世俗的围剿下还能支撑多久。我想到了退却,可是我实在不忍放弃这项倾注了自已大量心血的“第二职业”。

遭遇性骚扰罹患“异性敏感症”的我逆风飞扬

就在我为“性家教”率性而义气地苦苦支撑的时候,我又遇上了来自心灵的更大打击。

2003年6月的天,一个和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患有“恋物癖”的男孩儿,在“哥们儿”面前炫耀似地把我给他做“性家教”的事添油加醋地吹嘘一番。这天晚上9点多,我刚走到东三马路背街一条狭长的胡同口,突然一声呼哨,一群流里流气的人“哗”地把我团团围住,我惊恐地把装有几百元钱的包扔出去拔腿就跑。那高个子家伙一个箭步抓住了我,阴阳怪气地说:“跑?今晚不好好教我哥们几招会饶了你?!”说着“刷”地扯开我的上衣,我不管不顾扭头死死咬住那家伙的手指,在他惨如狼嚎的叫唤声中,另外几个流氓揪着我的头发对我拳打脚踢,正当我忍着钻心的剧痛誓死和流氓一拼到底的时候,一辆摩托车轰鸣着驶过来,在刺眼的灯光下,歹徒们见势不妙拔腿逃窜。我跌跌撞撞跑回学校,虚脱似地瘫倒在床,连续几天高烧不退,精神恍恍惚惚,反应也变得迟钝起来。

然而噩梦并没就此结束,不忍目睹的黄色短信,阴阳怪气的骚扰电话,像永远也摆脱不掉的恶魔如影随形,搅得我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

6月底的一天,我被一个自称要请我做性家教的男性,约到学校附近的咖啡屋里。见了面对方却只字不提正事,反而歪着头不怀好意地眨巴着眼睛说:“沈小姐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听了这话,我像吃了只苍蝇恶心得想吐,“霍”地站起身,却被他紧紧地抓住了手:“别装正经了,实话告诉你吧,那晚胡同里的事就是我哥们儿干的,你识相点陪我玩两天,价钱嘛,好商量……”

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那晚自己袒胸露怀的狼狈样子,我像被人扒光了衣服当街示众一样,感到心慌气短,无地自容,“哇”地大叫一声,疯了似地冲出了咖啡屋……

从此,那晚的难堪局面一直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特别到了晚上,总是噩梦不断。很多时候,明明知道是在胡思乱想,可就是无法控制自已,常常一个人躲在宿舍里暗自落泪……

暑假期间,我到心理研究所进行了咨询。心理医生通过催眠暗示和情景诱导等方法,了解了我内心深处的症结,告诉说我患的是“异性敏感症”。

在心理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一个月后,我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经历了这场心理的劫难,我“性家教”的理念变得成熟厚重起来。从9月份开始,我悄悄组织起“大学生‘性家教’服务社区”,把见解一致、志趣相投、素质高雅的同学吸收进来,向她们推荐做“性家教”的必读书目,对她们进行岗前培训并按计划安排“见习”、上岗。我除了照常深入一线,还负责“性家教”的业务分配和指导。同时,我的社区又增加了“家长培训”业务,教家长“科学大胆地对孩子谈性”。并且深入到中小学校开展以“蓬勃的青春期”为题的义务演讲,还青少年一个清净明亮的成长天空。

幼教路上我的独特经历 第8篇

我除了带孩子们学习、游戏外, 还主动承担起教育和解除家长后顾之忧的任务。我曾每天和大家一起在大田里从早干到晚, 深知家长们的辛劳。除了教育、保育一肩挑外, 孩子们的洗头、理发、剪指甲我全包了, 总觉得尽力为家长们多做一点, 心里踏实一点。后来参观、听课的各级领导、同行多了, 生产队专门为幼儿园盖了3间大瓦屋, 做了木板小课桌椅, 教室前有一片泥土地的活动场地。用现在的眼光看可能觉得条件很差, 但在当时算是很不错了。

1978年, 在时任全国计生委主任林佳媚的建议下, 盐城地区行署领导决定要办机关幼儿园 (现盐城市机关幼儿园) , 于是我意外地从大丰农村生产队一下子被调到盐城行署机关行政科, 参与机关幼儿园的筹备工作。最初的园舍是一个机关家舍四合院, 坐南朝北一排平房还住着3户干部家属, 坐北朝南一排平房是幼儿园两个班的教室, 西侧是教师办公室, 院子东侧场地上安装了滑梯。尽管经费有限, 但教材、教具、玩具、风琴、运动器械、标准课桌椅、小床等等, 应有尽有, 跟我简陋的农村幼儿园相比可是天壤之别了。只是教材还是奇缺, 于是只要看到好教材, 就自己动手抄写, 下班后整本整本地抄教材也成了一大业余爱好。几年后, 经顾钟懋园长的努力争取, 盐城行署机关投资为机关幼儿园翻盖了4层新教学楼。

1978年9月, 在筹备幼儿园期间, 唐淑老师给了我到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进修的机会。学习期间, 我似海绵吸水般地吮吸着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各科教材教法。完成学业回到机关幼儿园, 我的第一个师傅辛亚君老师, 给我传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束启莲副园长带领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从此, 我开始迈入了幼儿教师专业的大门。

1986年, 我调回家乡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工作。1981年就成为江苏省首批示范实验园的无锡市实验幼儿园, 一贯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办园理念、严谨的教风和求实的科研精神, 引导着我和同仁们一起追求着教育理想。在这片育人的沃土中, 我迅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1997年, 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无锡市教委决定易地建造实验幼儿园新园舍, 时任园长的我承担了这一任务。我全程参与了园舍的设计和建造, 从幼儿发展对园舍环境的需求出发, 将“生活·学习·做人”课程的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实际需要融进园舍设计, 与设计、建筑单位共同努力, 建成了一座融现代化、儿童化、民族化为一体的新园舍。幼儿园分两期建造, 共投资近二千万, 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除了宽敞明亮、布局合理、跃层式的教室外, 还有可供幼儿自主操作学习的儿童工作室、儿童图书馆、儿童电视演播室、教科研实验室、功能齐全的大型活动会议室、优质的人造草坪运动场地、丰富而又富 有童趣的绿化环境等, 为幼儿提供了温馨的生活环境和可充分活动的学习环境。

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 我先上岗后培训, 边工作、边读书、边充实的经历, 逼着我主动学习、思考, 不断地带着问题请教, 增强了我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敏感性。在“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历程中, 为解决教改实践中的问题, 研究也就成为了日常教育工作的常态。我先后参与了“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课程的研究”等10多个课题的研究, 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聋儿与健全儿童对口教育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做这课题是源于我的一个愿望: 一直想跟着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教授做课题, 学习教育研究的方法。非常幸运, 我带着这个愿望到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拜访周兢教授时, 她正着手做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学前儿童一体化教育的研究”的课题, 而我园正好有与附近聋儿康复中心幼儿园定期联谊活动的基础, 周教授欣然接受我园为课题的实验点。于是, 1993年到1996年, 我园与无锡市聋儿康复中心幼儿园合作进行了“聋儿与健全儿童对口教育活动的研究”。 在“全纳性”“一体化”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具体研究正常教育机构 (本园) 和特教机构 (无锡市聋儿康复中心幼儿园) , 通过恰当的活动方式, 给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幼儿与正常幼儿提供积极而有效的交往与活动的机会。一方面, 给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幼儿创设更优化的练习语言的环境, 逐步提高其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提高其活动和交往能力, 为他们步入常人社会作准备;另一方面, 发展正常儿童的社会性情感, 体验、学习关心、尊重残疾人, 平等对待所有的人, 增强助人意识和能力。

研究过程中, 我们开创了正常儿童的幼儿园与聋哑儿童的幼儿园对口融合活动的模式:在安置形式、对口活动设计、对口活动目标的制定、对口活动的教学策略等方面, 有步骤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三年的探索与实践中, 我们关注聋儿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关注聋儿发展的全面性; 关注聋健儿童发展目标和活动形式的融合性, 确立了以实验幼儿园的一个大班 (第二轮研究调整为一个中班) 和聋儿康复中心幼儿园的中、大班为对口活动实验班, 正常儿童与聋哑儿童一一结对成固定朋友参与活动, 每周定期对口活动两次的安置形式;设计了一套融聋健儿童共性和各自个性发展需要的对口活动方案;建构了体现聋健儿童融合发展特点的对口活动的目标体系;形成了以游戏为对口活动基本形式及独特的指导策略。

在对口活动中, 聋童获得了多种能力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与正常儿童一起参观、做游戏, 一起做操、折纸, 一起联欢表演, 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动手动脑, 自主建构经验。在一系列交往活动中, 聋童开阔了眼界, 丰富了经验, 活跃了思维, 增强了能力。原来在生人面前胆怯、不知所措, 即便在同龄人面前也拘谨的聋儿, 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活动中和好朋友一起快乐地游戏、交谈, 大方地表演, 在他们脸上已找不到羞涩和自卑, 只有平等、亲密友情的体验。在对口活动中, 他们有了在常人世界中表现自己的机会, 并且他们的表现得到了别人的欣赏, 增强了他们与正常人交往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一变化是鼓舞人心的, 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自强地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对口活动促进了正常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正常儿童在与聋童结为好朋友一起活动的过程中, 情感起了很大的变化, 从同情到萌生真正的朋友之情。每当给小班弟弟妹妹做了礼物, 他们会主动提出“我还要做一个送给好朋友 (指康复中心的聋童朋友) ”。当看到好朋友的长处后, 尊重好朋友的情感油然而生。正常儿童说话语速较快, 当他们发现说得快好朋友听不清的状况后, 再跟好朋友说话时, 一个个都一字一顿, 夸张嘴形, 调整自己的发音方式, 来适应好朋友的特殊需要。原来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浮躁, 自己的衣服总穿不整齐的小峰小朋友, 在教好朋友搭积木时, 竟是那样地耐心。我相信, 这些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若遇到残障人士, 他们的眼神一定是平静的, 内心一定是友善的, 因为儿时这段真挚的情感体验会给孩子们的情感世界留下深深的、美好的痕迹。

对口活动给聋童家长带来了希望。自孩子因各种原因听力致残的那一刻起, 家长即在焦急、失望、爱怜、忧愁的心情中度日, 加之四处求医, 承受着极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整天为孩子目前的生活担忧, 为如何进入学校学习担忧, 为孩子将来如何步入社会担忧。自开展了聋健儿童对口活动后, 家长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与实幼正常儿童一起活动得那样快乐, 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激动, 对他们来说, 这意味着自己残疾的孩子已被社会接受, 跨出了步入常人世界的第一步。孩子们回到家还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做跟好朋友学的游戏。家长们从孩子大方、自信的神情中看到了希望, 对自己的孩子将来进入正常学校学习有了信心。

为此, 当年《无锡日报》以“功德无量的课题研究”为题报道了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成果。我写的3篇论文, 有的发表于《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年第3期, 有的在“全国一体化教育改革大会”上交流, 还有的在“学前儿童一体化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发言。对口活动中聋健儿童一起游戏的4张照片, 被编印进纪念中国幼教100周年的《中国百年幼教》一书。物化的成果是有限的, 而更具价值的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确立的“全纳性”“一体化”的先进教育思想, 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公平、尊重、关注每一个孩子, 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生动的体验。研究这一课题距今已有10个年头, 近日我欣喜地看到一则报道, 称“国务院于2012年2月25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残疾人教育条例 (修订草案) 》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 融合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原则被明确提出, 成为条例修订的鲜明导向之一”。我期望聋健儿童对口融合活动的模式, 能为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实现回归主流、随班就读提供实践经验和操作范本。

在我做家教的日子里 第9篇

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他的基础太差了,连简单的四则运算都不会。每次我出题,他总是把有关数字用“加、减、乘、除”全套一遍,并不时抬头狡猾地望着我。若我不置可否,他就把刚写好的“+”换成“-”,或“×”换成“÷”,直到我点头为止,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不得已,我决定从基础教起,规定每次课前要把基本定理公式读熟并背下来。他却不“合作”,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先是仰天打一个大大的哈欠,再伸一个长长的懒腰,然后才慢条斯理地翻开书读起来。起初声音还大,后来就慢慢地低下去,低下去……似乎喉咙也给卡住了。可以看得出来,他平时是不大张嘴读书的。看他的样子真有点可怜。“行了,默读吧。”我给他端了杯水。整整两小时的课,他一个接一个地打着长长的哈欠,爱睡觉的我几乎要被他的坏毛病传染了,要是哪天两个人一起睡倒那可怎么办?我一筹莫展。

一天,他神秘兮兮地问我:“你知道安在旭吧?”咦,小不点儿还不简单呢。“知道,怎么啦?”“你说他帅不帅?”一说起明星,他一扫平日萎靡之态,顿时眉飞色舞:“我特爱听他的歌。可惜老妈不准我听他的歌带。”我眼睛一转,对他说如果你上课表现好,我们就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听他的磁带。他一蹦三尺高,还跟我拉钩呢。后来,我还征得他妈妈的同意,如果期末考试及格了,我就骑车带他去野外踏青。

接下来的日子,他上课格外认真,作业越做越好,题型越练越熟。我对他充满了信心,照目前的情况,及格不成问题。我甚至比他更急切地盼望考试的到来。

发成绩单那天,我骑车匆匆赶往他的学校,在校门口正好看见他和妈妈一块出来。“怎么样,阿姨?”我急切地问。“55分。”阿姨皱皱眉,怕我过意不去,又补充道:“不过还是十分感谢老师,比上学期进步多了。”“怎么回事?”我弯腰问他。他低着头,两手插在裤袋里踢拉着脚下的石子。“我提前半小时交了卷,我觉得差不多能及格就行了。”他说着忽然抬起头来,目光正对着我,眼睛里充满一种渴望,“我想去擦擦我的车子,好久没骑它,都生锈了。”我心里一惊,半小时还可以检查检查,兴许能捞回5分呢。有了这5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去玩,就可以重新树立一个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就可以激发他对学习的热情呀,可是……“就这成绩还想出去玩,回家给我好好看书。”被拉走的孩子无奈地回头一瞥,那是怎样的目光啊。我呆呆地站着,无言地望着母子俩远去的背影,心里涌起一股淡淡的悲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我做家教的刺激经历】相关文章:

麻木的刺激散文06-27

经济刺激05-05

刺激与健康07-10

经济刺激政策08-04

情感刺激范文05-19

语言刺激范文05-20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01-23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05-23

磁刺激器06-19

卵巢过度刺激征06-30

上一篇:从普发兴身上想到的专题下一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