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2024-05-21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精选1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第1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相关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词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解释】: 诗篇名。北宋苏轼作。共二首,第二首尤为著名,全文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将晴、雨不同气候下的西湖比喻作不同妆饰的西子(西施),取譬生动自然,广为后人传诵。

相关内容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上早夏 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戏题 徐夤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初夏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淮安道中 萨都剌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早夏 钱起 详细内容

楚狂身世恨情多,似病如忧正是魔。

花萼败春多寂寞,叶阴迎夏已清和。

鹂黄好鸟摇深树,细白佳人著紫罗。

军旅阅诗裁不得,可怜风景遣如何。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第2篇

我们来到了西湖岸边,欣赏水光如镜的西湖,湖水无暇翡翠、碧波荡漾,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远处看,西湖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多孔桥,还有那重重叠叠的山峰,古塔名寺,处处皆景。几艘游船在水中游玩,他们有三人一船的,有五人一船的。他们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任凭小船在水中飘荡,显出一副悠闲自在的画面。在湖的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楼台小亭、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这就是西湖有名的湖心岛。往近处看,湖边种着一排排柳树,柳条一根根的垂下来,柔软的枝条随着风在空中微微的摆动,树叶碧绿碧绿的,长长的,尖尖的,象女孩子的长辫子一样。垂柳倒映在水中,使西湖的水更绿了。

正当我们欣赏这美景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烟雾弥漫。我漫步堤岸,霏霏的细雨下着,西湖的水涌上岸来,发出啪啪的声音。我深吸一口气,感到十分舒服,空气像被过滤似的。看,远处的山朦朦胧胧,他们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别有一番奇景。近处,湖里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大大的圆盘子。露珠在上面滚动,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艳丽。

不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么美丽。

★ 写雨的古诗

★ 有关雨的古诗

★ 关于雨的古诗

★ 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 雨说仿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第3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 (1073) , 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是年春日, 作者畅游西湖, 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 一边饮酒构思, 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于是写就了这篇传诵古今的佳作。西湖本身就魅力无穷, 再加上诗人的渲染和描绘, 更让西湖倍添风采。诗以湖名, 湖以诗名, 真可谓是相得益彰。诗的题目就为我们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地点在杭州的西湖, 内容是在湖上慢饮, 饮酒的时候起初天气是一片晴朗, 随后就下起了雨。诗的题目对应诗的开头两句, 诗题为诗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首句作者用“潋滟”这个叠韵词描绘风和日丽下的西湖。《汉语大词典》潋滟”指水波荡漾貌。南朝梁何逊《行经范仆射故宅》诗:“潋滟故池水, 苍茫落日晖。”宋司马光《龙女祠更相酬和》诗:“荷花折尽不归去, 潋滟扁舟不易胜。”明何景明《绣水晴澜》诗:“泛霞开潋滟, 乘月弄潺湲。”晴天的西湖, 波光粼粼, 宁静而不空寂, 阳光洒满湖面, 蓝天、白云、柳枝映在水中, 微风吹来, 碧波荡漾。在柔风的吹拂下, 水波一排排、一排排的缓缓散去。诗人用一个“方”字不仅暗含西湖在晴天很美, 美的恰到好处, 于是发出“晴方好”的感叹, 而且为下句“亦”字的出现做铺垫, “亦”字则表明雨天的西湖同样具有美的价值。天公作美, 天气突变, 艳阳消失。忽然, 来了一场雨, 雨, 或大, 或小, 不知, 但雨后的西湖是山色迷蒙, 似有若无, 真是一场奇特的及时雨, 好像专门是为这位大文豪欣赏西湖而落的。山、湖都沐浴在细雨中, 在雨幕笼罩下缥缈的山影忽明忽暗。诗人用“空濛”将雨中的山色、雨中的林木、雨中的水活托了出来。《汉语大词典》“空濛”亦作“空蒙”意思为“缥缈貌”“迷茫貌”有诗为证南朝齐谢眺《观潮雨》诗:“空濛如薄雾, 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渼陂西南台》诗:“仿像识鲛人, 空蒙辨鱼艇。”明代汪广洋《登南海驿楼》诗:“海气空蒙日夜浮, 山城才雨变成秋。”远远望去, 西湖附近的山形缥缈, 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 仙境般神奇美妙。

从结构上讲, 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对偶, 给人听觉和视觉上的整齐美, 以最精练的话语形式, 言简意赅地传递了丰富的信息。西湖真可谓是“阴晴众壑殊”。诗的第一、二句中的“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不仅和题目中的“初晴”“后雨”前呼, 而且和第四句中的“淡妆”“浓抹”后应, 但是诗人并没有急着再去描绘西湖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是过渡句, 乍看平淡, 却平中见奇。诗人思接千载, 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 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境界为之高格。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 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 同有一个“西”字, 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 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 不用借助外物, 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 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将西湖拟为西子, 西施不称西施而称西子, 倍感亲切, 仿佛这位美人就在身旁, 为诗人或舞或酌, 这称呼里或许暗含了大文豪对西施的仰慕之情, 这一句是写西湖的整体美, 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最后一句进一步从两方面具体描绘了如西子般的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 总是风姿绰约的;不论美人怎么打扮, 总是美到恰如其分, 而且西施很会打扮, 她不用“浓妆”, 因为“妆”已很“浓”。她的美正如宋玉所言:“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 都美妙无比, 令人神往。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让我们领略到诗人对西湖的美倾注了浓厚的感情, 在我们心理上荡起了波澜, 引发出美感。

综观全诗, 此诗在结构上前后呼应, 总分结合;立意方面达到“天人合一”, 浑然一体;修辞方面对偶比拟妙用;可以说三方面都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诚言之, 不管西湖有多美, 西施有多美, 都是苏轼对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和超强能力的表现。诗人武衍曾在《正月二日泛舟西湖》诗中写道:“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清代人王文诰曾赞叹道:“此是名篇, 可谓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公凡西湖诗, 皆加意出色, 变尽方法。”苏轼的确将西湖的美写尽了, 写绝了。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67.[1]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67.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卷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214.[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卷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214.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卷八》[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423.[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卷八》[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423.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 第4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离开汴京到杭州任通判。这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不愿陷入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旋涡而主动要求出任地方官的。到了杭州,苏轼在政治上赈济灾民,监督捕蝗,关心民生,颇有建树。另一方面,西湖和钱塘江的美景也使他流连忘返。充实的生活改变了他在汴京二三年创作贫乏的局面,写下许多反映民生疾苦或描摹杭州美景的小诗。尤其后一类诗,更是佳作迭出。苏轼自谓“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便是传诵不绝的好诗。

这是首作于熙宁六年的纪实之作。诗人饮于湖上,开始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只见湖水漫漫,涟漪阵阵,粼粼波光,赏心悦目。不久,阴云四起,雨丝纷纷,雨雾青山,袅娜多姿。诗人巧用比喻把晴雨变化中的两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得到历代文化者的称颂。“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陈衍《宋诗精华录》中说:“后两句逐成西湖定评”。从此以后,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别名。

诗的一、二句写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西湖景色。晴时近观西湖,波光闪烁,雨中远眺群峰,迷蒙隐约。“晴方好”和“雨亦奇”互文,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水光山色。阳光照耀下青山一碧,很美;雨丝飘飘中湖水盈盈,也很美。面对如此动人的景色,诗人悠然神会,写下了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为什么称颂不绝?首先是比喻的新奇。人们常常以物比人。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宓妃“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平时我们说“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苏轼别出新裁,以人比物,用西施比西湖,表现西湖令人心醉的旖旎风光。

比喻是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描摹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西施是历史上著名的绝色美女,为人们所熟知。苏轼以此作比,正是发挥了修辞手段的积极作用。西施的美谁也不能作具体的描述,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她是不确定的理想化的美的象征,就此而言,人们又是陌生的。以既熟悉又陌生的西施形象作比喻,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你觉得西湖的山水有多美就有多美,正像你心目中的西施一样。这样的比喻,既新鲜,又巧妙,极富艺术魅力。

诗人以西施比西湖,也表现出精细的艺术构思。一二句写水光山色,实际已经显示出与美人的联系。古代作品中传统的描写是“眉若青山,眼如秋水”,现在也有成语“望穿秋水”。苏轼反其意而用之,由盈盈湖水和叠叠青山联想到美人的眼和眉。为什么用西施为喻呢?这是因为西湖在越地,西施是越人,属同一地区;加之都有共同的“西”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非常自然的。另外,西湖既然“晴方好”、“雨亦奇”,无时不美,这与传说中西施平时光彩照人,即使因病捧心,愁而皱眉也引得东施效颦岂不刚好相似?诗人浮想联翩,巧妙构思,才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古诗 第5篇

今天我们来赏析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当时苏轼在杭州做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

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赏析

在众多描绘西湖美景的诗篇中。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可以说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从诗的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边饮酒,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诗的首句即写阳光照耀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飘渺的山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灿烂的阳光洒在西湖上,粼粼的`水波跳跃闪烁,这样的景致是多么的美好;下雨之后,迷茫的雾气充满山峦,回旋不定,那样的景致又是多么的奇妙。诗人开篇直入湖光山色,从内容上不但照应着标题中的“湖”字,而且点出“初晴”。“水光潋滟”写的是湖中初晴之景,“山色空蒙”写的是雨后初晴的山景。“晴方好”、“雨亦奇”更是蕴含着诗人面对美景所产生的喜悦之情。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 读者不仅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 也可以想见诗人挥毫时的兴奋情状及其洒脱开阔的胸怀。

在下半首诗里,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进一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以貌取神,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比喻传达出湖山的神韵:“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就像当年的越国美女西施一样,不管是浓妆,或是淡抹,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古时候的越国之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也得到了后人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改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6篇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

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苏轼 第7篇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

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第8篇

诗境的空灵是确定的判断, 也是自然的再现。《望天门山》开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是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首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 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两句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创设的空灵意境, 再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天门山的雄姿, 诗人立脚点在孤帆上, 尤其是一个“出”字, 让人如身处其境, 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最后一句传神地展现了诗人欣睹名山胜景, 目接神驰的情状。全诗一句一个画面, 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 全无刻意修饰, 但深入体味便觉意味隽永, 这正是诗歌创设的最佳空灵境界。

模糊之境则使人似坠云雾之中, 诗境创设的形象本身先已模糊, 其内涵也单一而不确定, 往往使人做出多种不同的理解, 它不是唯一的、确定无疑的审美判断。《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写出了西湖水光山色, 晴雨姿态。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 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 创设了一种空灵秀美的西湖胜景, 显得更加真实优美。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 然而作者表现的意境又恰恰是非常模糊的、不确定的, 西湖到底有多美, 作者把她比作西施, 而谁也没有见过西施是怎样的美, 事实上是你认为有多美就有多美。可见诗境的这种模糊、朦胧和不确定性, 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 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 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作者用“西子”比西湖, 在诗境创造上, 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 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因为两者的美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美的艺术创造, 既给读者的审美再创造以极大的诱发力, 又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第9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齊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4.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西湖边畅游,感受到了古诗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还有许多诗人也用他们的笔,赞美祖国的山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件出示:课后积累)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讲课稿 第10篇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第11篇

朝霞满天,美了远近的山。

接了客人,来到西湖边。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

突然一阵雨,让我们下不了船。

那我们接着喝吧,接着聊吧

不知不觉,不胜酒力的.我已经在打鼾。

这里的美丽,我对这里的喜欢,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最懂我的人,应该还是这里的守护神王水仙。

这一杯,还是给你喝比较正点。

第二首

映着太阳,水面泛着银色或者金色的波纹,跳跃着,挺好玩。

我爱西湖的晴天。

下了场雨,水里的影子,是迷蒙的远山,

我爱西湖的雨天。

我没有见过越国的西施,

但听说西施无论是正式的妆扮还是随便的素颜

都貌若天仙。

我的西湖,也是这般。

这两首诗,特别是第二首,已经成为西湖的首席广告词。

我看这两首诗,两个角度:动静相应,人景互因。

1,动静相应。

动:迎、留。潋滟,空蒙。淡妆,浓抹。

静:朝曦,重冈。

动静之间:晚雨。

动词,让这两首诗的画面有了运动感;静词,让这首诗的色彩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动静之间的词,让这两首诗有了一点禅意。

2,人景互因。

景物,只有人看到之后才会生动;人物,只有看到美景才能喜悦。

生动和喜悦,就能感染看客。

人:主,客;水仙王、西施。

景:西湖。

主对西湖怜爱有加,客对西湖似乎不甚了了,这是一个对比。

水仙王呵护西湖、估计也会喜欢西湖,与主人想法一致,这是一个类比。

西湖很美,西施很美,这又是一个类比。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第12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第13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第14篇

祁县第三小学

教师:曹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师:人们都说“西湖风景美如画”,下面我们欣赏西湖的景色。(播放西湖景色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理解课题

师:“饮”在生活中指什么?(生:喝水)在这里呢?(生:诗人饮酒游湖)“

初晴后雨”又指什么?(生: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用一句话来说:诗人饮酒游湖,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苏试天生豪放,经常寄情于山水之间。而杭州西湖就是他在杭州为官时 最喜欢游玩的地方。

三、自渎课文,逐句理解诗意。㈠ 自渎课文。

⒈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三次,注意读准生字,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⒉ 指名读。⒊ 同桌互读。

4.根据课后注释再读一次。㈡ 逐句理解诗意。

⒈师:提问:读完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西湖晴天时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景。)也就是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提问:“潋滟”什么意思?(生: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师:我眼前出现了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茫,山色朦胧的奇妙景色。也就是诗中的———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提问:“空蒙”指什么?(生:雨中云雾迷茫的样子。)

师:诗的前两行写的是西湖的景,分别是哪些景?板书:(晴——水光,雨——山色。)

欣赏晴天与雨中的西湖。(课件图片配诗句)

⒉ 看到这美丽的西湖又使诗人联想到什么?(西子)

师:提问:“西子”是谁?(西施)“西施”又是谁?(生:西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美女。)

师:提问:诗人为什么会由西湖想到西施?(生:西湖晴天时水面波光粼粼,雨中水雾迷茫,山色朦胧的美丽景色。诗人觉得这美境就和西施一样,天生丽质,怎么打扮都美。)

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师:“淡妆浓抹”一般指人比如西施无论淡雅的装扮,还是弄装艳抹都很美。可在这儿什么意思?(生:无论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雨中的西湖;无论是冬天的西湖,还是夏日里的西湖;无论是清晨的西湖,还是日落黄昏的西湖。)“总相宜”又指什么?(生:无论何时西湖都一样美。)板书:

⒊师:让我们再次欣赏西施一样美的西湖。(课件图文)⒋师:带着你的理解,带着诗人的联想来朗诵这首诗。

过渡:诗之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诗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精练的28个字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请听老师朗诵。(课件图配音乐)

⒌师: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你对西湖美景的所想表达出来。(生:“杭州西湖甲天下”

“ 西湖风景美如画”„„)

质疑

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个疑问一直想不明白,现在请你帮我解答。

师:提问:西湖美景甚多,为何诗人独写山色,独写水光?

生:诗人抓住了最能表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来写,水光与山色就是西湖最大的特点。

小结:西湖之大,水是她最大的特色,而西湖三面环山,山环抱着湖,湖浸润着山,晴天时,山染绿了水,水倒映着山,雨中山色空蒙,山水一体,更为奇妙。

过渡:诗之美,在于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之这两句诗,西湖也叫西子湖,这足见诗之伟大。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五、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⒈师:让我们在这诗的魅力中再次感受西湖之美。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师: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此时此刻,你认为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热爱、最爱)

⒉师:让我们带着诗人对西湖的爱来朗诵这首诗,让老师听出你们语言中的爱课件出示古诗并配乐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第15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喝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相同的景致,让他都很赏识。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波泛动,波光粼粼,景色正巧;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莽,若隐若现,又显出另一番美妙景致。“潋滟”,波光闪烁。“空蒙”,烟雨苍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篇言语的`音乐性。

这儿,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许多的。但从另一个视点看,又很抽象,由于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深之处。西湖很美,但终究美在哪里,如何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若是详细地描绘景象,能够会有单个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详细,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全体形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一起又很形象、很逼真,幻想空间很大,将“西湖便是美”这一大家共有的感触用诗的言语表述出来。一起,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豁达自适的性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佳人。无论是浓艳妆饰,仍是盛装装扮,西施都相同秀丽动人;若是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相同美不胜收。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第16篇

山色空蒙雨欲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上一篇:沙漠里的仙人掌想象作文下一篇:近视眼中医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