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

2024-07-22

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精选13篇)

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1篇

寻找身边的好人记叙文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些困难,而这些困难或大或小。如果你被“龙卷风”包围,需要帮助时,我们会尽自己的所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你离开“暴风圈”;但有些人会坐视不理,认为与自己无关又何必去多管闲事呢!其实“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同时还可以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可能许多帮助过你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你会把他的模样深深的印入脑海。

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好人,而且和我很亲近,那就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个慈祥善良的人,她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所应帮助的`人,所应帮助的事。

其一:在八道河子的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孩子整天无所事事,疯疯癫癫的,因为他从小到大父母都没有正眼瞧过他一眼;因为家庭的破裂,离了婚自然也没有哪一方肯抚养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精神便受到了刺激,四处游走。有一次,他来到了我们这里,妈妈看到他衣衫褴褛,头发很乱,很同情他,也想到他可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饭了,于是就回家拿了一些吃的给他,他并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睛一直望着妈妈,好像在感谢妈妈也好像他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微笑着说:“孩子,拿着啊!”他接过吃的就跑开了,妈妈笑着摇摇头。还有一次,妈妈在市场碰到了他,知道他还没有吃饭,便买了一些蛋糕和油条给了他。每一次妈妈问他什么事时,他都会和我妈妈聊,而别人问,他却什么话都不会说。也许他被妈妈的行为感动了吧。直到有一天,碰到了老舅,而老舅问妈妈这些吃的谁给他的,老舅知道是妈妈给的,便说了一句:“这样的人你也理啊。”可能就是老舅的这一句话,他就再也没有来过了,发生这件事时是在去年六七月份。

其二:有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那是这几年来下的最大的一次,这场雨把我家墙外的路冲毁了。雨停后,人们都出去看,发现路被冲毁,一直有人在看,在交谈。却没有人主动行动。妈妈看到后,让爸爸拿上工具,到街上填路,以免来回走车陷进去,和妈妈好的人就凑过来劝妈妈:这里的路你又不走,而且如果在下雨的话还是会被冲的,又何必费这闲工夫来填路呢。可妈妈却认为路是大家的,每一个人都有走这条路的时候,何况这条路完整一天人们就可以多走上一天好路,并且这也算是做一件好事了,为民为己嘛!

妈妈的所作所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像是帮助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而在那一刻我们彼此之间就会熟识。不管是为“小家”还是“大家”,都算是做了一件有利的事。大家要记住:帮助过你的人你应该要牢记,去感谢;你帮助过的人应该把这份帮助传递下去。我们可以把你们从困难中拉出来,而这份真情的触动带来的浪花就这样一直源于五千年中国传统美德!

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2篇

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好人好事,在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的好心人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但有些人会坐视不理,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会由心的高兴。当别人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心存感激。在我们的心里会永远记得起帮助过我们的人。一些人一些事也让我们忍不住肃然起敬,在延庆的一个小山村,有这样一位妇女,她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不已。

春日的填空蔚蓝无比,阳光洒在人身上暖暖的,XXX村的XXX背起一捆刚从山上捡来的干柴送到了XXX、XXX老两口的家中。XXX搁下干柴,抬眼看见XXX老人正在屋里洗碗,她连忙说:“我来我来,您歇着。”XXX一点儿也不客气的“歇着”,我这侄女儿就跟我亲闺女一样,老人说笑着。腿脚不便的XXX前年被查出肠癌,做过大手术。老伴XXX得过脑血栓,两位古稀老人身体都不好。五年前的冬天,XXX和两位老人结缘,由于XXX家的自来水冻住了,不得不到邻居家挑水,XXX刚好路过,她说“大爷您放着,我给您挑!”这水一挑就是好几年。

XXX隔三差五的都会去老人家把水给挑满缸,还经常帮助两位老人打扫卫生。有年冬天XXX因病去县城输液,XXX一个人在家,又患了重感冒,吃了很多药但还是不见好,还出现了呕吐的症状,只能一直卧床休息,甚至连给家里人打电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恰巧一天早晨下了雪,XXX心里一直惦记着两位老人,便早早的赶去给老人家扫雪,一进门发现老太太吐了一地,当时就落泪了,XXX赶忙给老人做饭,等老人吃完饭,XXX又赶紧给老人买来感冒药。连着伺候了半个多月,老人终于痊愈了,XXX的心也踏实了。其实40多岁的XXX身体也不是很好,12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的她一只眼睛几乎失明,因为身体残疾她干不了太多的活,丈夫在外打工,孩子在外上学,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在吴银萍看来为老人做点事没什么大不了,能够得到老人的认可自己也感觉很温暖。

在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人都是善良的,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他们是我们的榜样。这世上好人好事太多,如天上的繁星一样多;如沙漠的沙子一样多;如海里的珍珠一样多,数也数不清。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

运动榜样请在身边寻找 第3篇

全国高校校长乒乓球比赛期间, 还举行了中国大学校长体育论坛。论坛现场, 高校校长们高屋建瓴地谈论着“教体结合, 育人为本”的话题, 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如何重视和落实学校体育, 如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在发展学校体育当中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的确, 这次论坛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同时, 更让笔者感动的是, 一些校长以亲身的体验, 告诉了我们体育与生活的关系, 让我们感受到终身体育不仅是一项目标, 更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论坛报告册中, 我读到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寅生写的一篇《乒乓球丰富了人生》的文章, 语言平实, 字字句句落到实处:

坚持打球, 使我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素质。1998年进入领导班子后, 工作任务重, 会议多, 自己能够支配时间少了, 但仍坚持:上班时间不行, 周末打;白天时间不行, 晚上打。由于多年养成的打球运动习惯, 使得自己现在虽然已年过半百, 但体态变化不大, 体重指数处在正常范围的上限, 各项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由于自幼喜欢足球和乒乓球等体育运动, 使得自己的身体现在在运动方面仍比较灵活、敏捷, 还有较好的耐力。

除了对身体素质的好处之外, 他还总结了几点益处:以球会友, 扩大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每一场比赛, 都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最后他总结道:现在乒乓球成了自己的“情人”, 几天不打就会觉得缺点什么;乒乓球就像一座永远无法攀登到顶的山峰, 需要学习掌握的技术很多, 难度很大;自己无论是在技术动作, 还是思想战术上, 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今年自己已五十有二了, 但是心理年龄仍很年轻。对乒乓球“最求”的心情还很强烈!自己与乒乓球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读到此处, 笔者在想, 不知道农大的体育教师是不是都知道马校长对于乒乓球文化的此番理解, 并经常在课堂上用来告诉学生什么是终身体育;不知道农大的学生是不是都听过马校长关于对学校体育和乒乓球的真情实感, 从而参与到运动中。这该是多么生动的教材!

事实上, 因为从事学校体育编辑工作已经差不多15年了, 笔者期间经常会看到一些读者撰写的要在理论课上给学生讲运动榜样的例子, 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于是从当年的女排、马家军, 讲到今天的姚明、刘翔。我们所选择的榜样实际上都是专业运动明星, 其优秀之处在于对优异运动成绩的赢得, 以及对“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精神的传递。但这些例子中有多少能够让学生不产生“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

读了马校长的文章, 以及上期我们看到的盘锦市教育家魏书生对跑步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其30多年对跑步的坚持, 以及本期局长话体育中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局局长张满堂对书法和篮球这两项爱好的多年坚持, 笔者认为,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在越来越倡导个性化的年代, 不要动不动就搬出那些很多人说了很多年的运动榜样, 以新的思维和视角从生活中去选择新的运动榜样, 显然更有意义。

事实上, 无论在盘锦还是在滨州滨城, 因为这种真实的榜样, 很多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投身到运动中来, 他们恰恰没有去问为什么?他们恰恰没有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要当世界冠军!”

当然, 在新年来临之际, 笔者也想和广大教师交流一下, 每天倡导终身体育的我们, 自己是否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某项体育活动当中, 去扩大交际圈子, 去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见到许多同行, 一聊到某项运动, 往往就会说, “当年我的成绩如何如何?”那如果必须问如今呢?这真的只是好汉不提当年勇的问题吗?

对比起来, 再仔细阅读马校长的文章, 能看到这样几个说法, 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上限”, 各项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比较”灵活、敏捷, 耐力“较好”。这些引号中的文字, 说法严谨, 态度平实, 反倒让人感受到一种高度和可行性。

在新年来临之际, 笔者总想, 大家不妨静下心来, 阅读一下, 那些校长和局长的真情实感, 想想我们在给孩子讲述运动榜样的时候, 是否做到了从实际出发、以身垂范;是否确信你所选择的榜样是孩子们所接受的;还有通过运动所获得的健康乐趣、交际乐趣、成就乐趣, 也是你自己的真实感受?你是学生的运动榜样吗?

知易行难, 但这正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教育学生, 也教育自己, 因为健康生活属于我们大家每一个人。

在2010年即将到来之际, 《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恭祝广大教师:

在新的一年里, 工作愉快;生活幸福!

与学生共同享受终身体育带给我们的健康与快乐!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副主编刘亚平

谋杀身边的好人 第4篇

没有仇人,没有妻儿子女。每天本本分分地在不远的一所私立学校教书,按时上下班,周末去做礼拜,虽然不是有太多人喜欢他,但也从来没有人讨厌他。

没有病史,更不是意外,谁会对这样一个人下狠手,竟然一刀直插进胸膛。毫不留情的手法。

警察调查了小镇所有录像,全是熟人,有一两个陌生人也能提供充分的不在场证据,所以,这是一桩棘手的谋杀案。

电视台天天在报道。小镇居民惶恐不安,警察局压力很大,只好整天跑到死亡现场取证,寻找线索,可惜。这一切都是徒劳。

这个案子一直悬了三十年,而且,三十年后也并不是警方成功破案,而是凶手无意间泄露了天机,我要讲的重点便在这里。

那是在伊顿公学的开学典礼上,学校请来了著名的商业大家艾维尔先生作励志演讲,他一生坎坷,从一名乞丐奋斗到如今的成就,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他的事迹。

可他为什么会被警察盯上。只因为伊顿公学的一位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艾维尔先生。你那么富有,可为什么不做慈善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连伦敦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马森都曾公开调侃过,说艾维尔先生真像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一个男主角,是谁呢?夏洛克。

哦。对不起,回到伊顿公学的问题上。当时,艾维尔先生迟疑了片刻,接着便说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段话:“如果我去做慈善,那么,我会杀死很多人,或者,我被很多人所杀。”

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人能理解艾维尔到底在讲什么,最后还是一旁的主持人打了圆场:“艾维尔先生,您能给我们的孩子们讲得更具体一点吗?”

“当然!”艾维尔的演讲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非常自信地站在演讲台上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不满足,只有不满足于现状。面临着生存压力,他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量,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不满足,所以我才有今天。”

全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确实,艾维尔先生用一生的奋斗证明了他的价值,可是,这与慈善有什么关系?所以。主持人趁着全场热烈的气氛,立马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做一点慈善去帮助那些难以生存的人呢?

“你错了。如果我是一个没有生存空间的人。我就不希望任何人施舍我,因为别人的慈善会让我觉得满足,觉得不争取也能活下去,谁这样对我,就是在害我,我宁愿把身边这样的好人杀死。”

就是因为这段话太过震撼。虽然其中不乏真谛,但当电视台热播出来时。一位当年的老警察觉察出了一丝端倪,艾维尔曾经就是一位乞丐,二十年前,他就在那起谋杀案现场附近乞讨,只不过,谁都没想到他会是凶手。

谋杀案告破之后,报纸上一行叙述触目惊心:“他每天都会给我一点钱,我讨厌他這样子对我,如果他不死,我就永远站不起来,他要杀死我的希望,我就要杀死他。”

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5篇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平凡,像一粒沙,却不卑微。他们默默地帮助有他人,在别人遭遇困难时伸出援手.雪中送炭般给予热情帮助,生命也因此而不同寻常。是他们,让我发现了美,让我认识到世界充满了爱。

每天早晨,整个城市似乎还在沉睡,晨光熹微之时,总有一个人在用辛勤的背影,换来整个城市的清洁。她是那么普通,身上是环卫工的制服,手中拿着大大的扫帚。总会有人随地乱丢垃圾,她会走上前对他们耐心地教育,并把垃圾清理掉。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她都在那里,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城市因为可亲的环卫工人而美丽,因此,她是真正的城市美容师。

对于我们的美容师,我怀着敬佩的心情。对于另一个人,则是满满的感动。

陈玉蓉,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患了一种疾病,这种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她为了儿子,用尽一切办法减肥,以消除自己的脂肪肝。最终,奇迹出现了,她没有了脂肪肝,并把健康的肝移植给儿子。“是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给予了我力量。”她说。事实上,每个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都在接受着帮助。从我们出生,一直到长大,帮助我们最多的人是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快乐的成长,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当我们步入青春,他们却日渐老去。他们用无限的关爱让我们懂得感恩他人,从而懂得帮助他人。

他们让我想到了雷锋,那个是我们所有人榜样的人。后人为了纪念他,还设立了雷锋纪念日。其实,每一天都是雷锋纪念日,帮助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自然就要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向更多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即使你能做到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但你的爱心会让你的精神升华。

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6篇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有很多遇上困难的人是需要我们伸出手去帮助的。但有些人会坐视不理,则有些会很热心地帮助他们。“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这是我看过的格言,我很喜欢,当别人对我一点点的好,我会感动,可能许多帮助过你的人都不会留下名字,但在你的心里你会永远记得起帮助过你的人。

说起身边的好人,我就马上想起我的奶奶。她虽然是个农村妇女,但是很开明、有爱心,受到村里人的尊敬。奶奶六十几岁了,但是人老心不老,她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慈祥的眼睛让我感到特别亲切,我常常听妈妈讲我奶奶做的好事,奶奶住在乡里,在她家边有一间小平房,房里住着两口人,里面有个老奶奶,靠捡垃圾为生,她生两个儿子,但是儿子都不孝顺,两个儿子出去外面打工,在老人生病时,她的儿子都不回来管她,都是奶奶帮她买点药一直陪着,只要奶奶有煮什么好吃的食物,都会拿一碗给她,每一天奶奶都会去老奶奶家,陪着聊聊天,打发一下时间。

奶奶不但热心帮助别人,还不占不义之财。听妈妈说:有一次奶奶打了五百斤李子,把李子装成一袋一袋的拿去给李子经销商卖,原本一斤李子两角钱,卖一百元,可经销商多给了一百元,奶奶回到家一看,钱包里多了一百元,她马上想起是经销商多给的,就和家人商量要不要还钱,外公说:“人家白给你,这是你的福气”奶奶反驳道:“你说错了,人家赚钱也不容易。”说完就去还钱了。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浮出一句话:道德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奶奶从小就在我的心中种下一颗实践道德的种子。

今年高考前一天,有人捡到一个高考考生的准考证,想到考生没了准考证就等同于失去了通往未来的一张门票,事态紧急。拾到者立马在朋友圈,微信群,qq空间等一切尽可能的媒体途径发布了失物招领,发布公告后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并迅速扩散信息,终于通过多方联系找到了失主,让该考生得以顺利参加高考圆了大学梦。通过这件事,充分的体现了社会各界的道德取向,聚微薄之力,汇众志成城,发扬了我国的优良传统。很小的事,也会让社会变的温暖。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助人为乐是一种美。感动是什么?有人说,感动是灵魂之美的悸动,我觉得,感动应该是涌上心头的一股暖流:生病时的一声问候,困难中的一臂之力,努力时的认可赞赏,成功 后的衷心祝福,一些简简单单的小事。这些都是感动。可以说,感动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的身边就有着许多好人好事让我很感动。

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7篇

奶奶年纪大了,七十多岁了,爷爷去世的早,奶奶一个人生活。腿脚又不方便,卫生也干不动了。社区的叔叔阿姨心地好,专门请一些大学义工来家里帮忙搞卫生,这让老人们都放宽了心,作为子女的我们也感到欣慰。

一大早,贴心的义工就背着大包小包来了,是个大哥哥。他利索地把包放下掏出自己带的抹布和手套,先从厨房开始下手。他先把油烟机里里外外擦了一遍,瞬间,原本油腻的油烟机一下子变干净甚至还能反光。接着,他开始向客厅“进发”:先用拖把把地板里里外外拖了一遍,再拿抹布快速的把每个桌子,椅子都擦了一遍。眼睛死盯着地面,一丁点儿的灰尘、毛发、纸屑等垃圾都不放过。奶奶看着义工哥哥那么辛苦,连忙让他坐下休息一下。但是他拒绝了,说:“没事的阿姨,我们是大学生!这么点苦不怕,我们就是来锻炼自己的,这点苦和累不算什么。其实忙碌点人会更加充实,内心会更加安静祥和。有些义工没有责任心,有些招义工方想尽办法榨干劳动力,做一名义工这也是为踏入社会做准备。”奶奶不禁对他另眼相看:“唉。现在的年轻人能做到这样真是不容易啊,不过真感谢有你们这帮可爱的小伙子。谁能做你的媳妇啊,那真是太幸福了。”义工哥哥红着脸地摆了摆手:“哎呀阿姨,这真没什么。”接着,又麻利地卷起袖子干起活来。最后是卧室了,义工哥哥往屋内瞅了瞅,犹豫着说:“阿姨,卧室需要我打扫吗,我方便进去吗?”奶奶乐呵呵地拿着一瓶矿泉水,递给他,“不用了真是麻烦你了啊,留在我家吃午饭怎么样,我腿脚不方便你陪我去菜场吧。”义工哥哥满口答应连声说谢谢,和奶奶一起去了菜场„„

抓住身边的好人 第8篇

记忆中,我常常对剑桥市(哈佛所在地)的春天感到不满。它总骗我们记住充满阳光和欢笑、飞盘到处飞的场景,可别忘了,那时也在八个月黑暗冰冷的图书馆苦读过后。学校似乎总是能够控制天气,让我们最后记住的都是好天气,老是想着回来看看。

但是,当我离开校园,渐行渐远以后,我才知道,这所学校的力量远不止控制天气那么简单。它给了我所求问题的答案,借用一句我最喜欢的思想家的话:生存和死亡并不是个问题,问题是如何生和如何死。

感谢大家,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你们的成就。

【赏析】

工作或许会有倦怠期,婚姻或许会有七年之痒,那怎样的感情会随着时间的积淀而增值呢?友谊一定是答案之一。好的朋友会是你的土壤,滋养你成长;会是你的戒尺,必要时给你一击。友谊可贵,友谊无价,且行且珍惜。

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9篇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平凡,像一粒沙,却不卑微。他们默默地帮助他人,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般给予热情帮助,生命也因此而不同寻常。

--------,是一名从事输血工作十几年的普通医务工作者,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他用纯朴、善良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一、汇聚爱心,援助重病女孩

白雪,23岁,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在她1岁时已病逝。家境一直很拮据,2012年1月,白雪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承担不起高额的治疗费,被迫出院,因拖延最终导致病情恶化,需50万元,才能挽救白雪的生命。当他知道后,将身上仅有的60元钱捐了出来,并以“我看见,我路过,我顺手行善:的话语,深深打动了科室每一位同事。

二、生命无价,爱心飞扬

他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记得有一次,他亲眼目睹一名患者徘徊

在生死边缘,急需用血,而在血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内心无法平静的他,决定献血,之后,只要血源特别紧缺,都会去献,他说:“医者仁心,关爱生命,大家健康,我们快乐!”他的这种医德医风深深感动着科室的每一个人。

三、好人常在、爱心传递

有一次,一名小男孩正在路上敲车窗,希望能给他点钱买吃的,可却无人理睬,无助的他只能坐在路边哭,这一幕深深刺痛他的内心,他走到小男孩面前,看着那无助的泪水,伸出了援助的手,将身上的100元钱给了这个男孩,并买了点吃的给他,之后只说了一句:“赶紧回家吧!”。他的这种“伸出援助之手,热心助人的”奉献精神,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10篇

有些人,很渺小,很不起眼,但他们却依然为我们的生活做着重要贡献,少了他们我不敢想像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小区保洁员——范阿姨。范阿姨使我们小区的保洁员,每天6:50分,准能看到她出现在小区,仔仔细细地打扫着小区的每一个角落。晚上直到7、8点钟才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没有休息过。每次,阿姨打扫总能扫除,一大堆垃圾。

“你不觉得累吗?”“没事,没事,早就习惯了。”这是我和范阿姨的一次对话。她用着平淡的语气,叙述着一个不平淡的事迹。

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11篇

实验小学二年级(3)班李文涵

有一次我在小区里玩卡片,看见有几个人在高台上玩“猫捉老鼠”这个游戏,然后我就继续玩我的卡片。一会儿,我就又看那几个人,看见他们还在上面玩。我还是没有理他们,继续玩我的卡片。

又过了一会儿,我再看他们,只见一个叔叔让他们下来,还说:“上面危险,万一摔下来怎么办?谁负责?”那几个人听了,连忙从上面下来玩。可是他们不听话,一会儿又想上去了。里面有一个人说:“如果我们还在上面玩的话,很有可能摔下去!”他们听了,就不上去了。我和大家都觉得他提醒得很对。

这一次以后,他们都不上那个高台了,因为他们听取了劝导。

“雷锋日”寻找北京好人 第12篇

她67岁,给孤寡老人洗脚倒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至亲来照管!

他22岁,在做志愿者的8年时间里,参加志愿服务长达5000个小时!

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好人!在“学雷锋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带您走进这些好人的真实世界!

86岁“修车王”感动北京

一间不足10平米的简易小屋,弥漫着淡淡的机油味,除了一张半米宽的木板小床、一张木桌、三把座椅,再无其它。两只折叠式工具箱早已打开,一台古董级别的收音机正在播报新闻,86岁的徐士银一边听广播一边摆弄着一辆自行车。

26年修车近20万辆,在中科院空间社区,街坊们都称徐士银为徐老。

小区里的温暖“符号”

每天凌晨3点多,正是大部分人熟睡的时候,街上一片寂静,徐士银一如往日地顶着风步行20分钟来到自己的修车小屋前,“我每天一点半起床,然后锻炼身体,吃完早点后,一般4点之前就到这里了。”

小屋里,除了收音机,最让徐老爱不释手的就是那些不会说话的修车工具,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像挂自行车的钩子、拧山地车螺丝的扳手,这些都是他自己改造的。徐老说,自从有了这个修车点,他每天一早要从3公里外的家中出发,一边走一边捡路上的废品,然后废物利用,把一些金属类废品做成工具,再用这些工具给居民修车。

小屋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镜子多,说到镜子,徐老自己先哈哈乐了起来。原来当年徐老的修车铺子里没镜子,有时修着车用手抹一下脸上的汗,就会把自己弄得一脸黑油,“来修车的人看着我直笑,我还不知道咋回事呢。”之后,他就找了些小镜子摆在铺里,“脸上要是脏了,自己随时就看见了,赶紧用毛巾擦擦,省的人家笑话我。”

徐老说:“20年前,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那会儿空间社区这儿还是挺荒凉的,大家修车要到很远的中科院物理所附近的车站,很不方便。如果早晨六点上班的时候车子坏了,别说大人上不了班,就连小孩都没法上学。而且,我没退休以前,街坊邻居的自行车坏了,我就经常帮他们修,后来退休了,自己有退休金,不愁吃不愁喝的,建个免费修车点,也只是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

可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徐老义务修车,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如今,老人的头发都白了,可修车的劲头丝毫不减当年。

从修坦克车到修自行车

“以前我在部队时,开过坦克、修过坦克,现在修自行车、摩托车不在话下!”

原来,徐老1945年当兵入伍,青年时期的他打过小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荐至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学习期满后回原部队任坦克修理技师,再后来转业到了中科院。

1988年,徐老以正处级身份从中科院空间科学与研究中心离休后,他拒绝了单位的高薪返聘,原本就喜欢机械维修的徐老,经过慎重考虑后,在家属区建了这个义务修车点,不收取任何报酬。

在刚开始修车的10年,徐老一直坚持每天上午修车6小时,下午修4小时。可1998年徐老在修车时突然中风,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在医院里了。

自从那次中风之后,在孩子们的劝说下,徐老把修车时间缩短为每天上午的6小时。但这并没减少徐老修自行车的数量,因为大家都清楚,徐老不在的时候,把车停在门口,钥匙从门缝扔进去,第二天徐老准能给修好。

而徐老修车的方式也很特别,自行车被两根粗铁丝吊在了空中,好像正在组装的汽车。

如今,老人保留着十多本笔记,详细记录了他每天修车的数量,而徐老和他简陋的修车棚,也成了这个社区一个温暖感人的符号。

我是“特大号的傻瓜”

在二十多年的修车生涯中,徐老也遇到过很多不理解他的人。

刚修车时,不少人都觉得他只是刚离休,闲不住,心血来潮一阵子,但是徐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坚持。

“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有一位老同志,了解到我的情况,他说我是个傻瓜,不,还要加一个‘大’字,说我是个大傻瓜。最后,他又说不是大傻瓜,而是‘特大号的傻瓜’。”

面对别人的不解,老爷子从不理会,他说:“其他人怎么想怎么说,我不在乎,人家说风凉话,我也不在乎。

然而,让徐老感到欣慰的是,他的行为得到更多的是街坊邻居们的支持与感谢。

“老爷子天天来,收费的摊都做不到。”张健是空间中心的职工,每天要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他平时工作忙,车坏了就把车推到徐大爷这儿,下班取车时车就修好了,一点不耽误工作。“到外边收费的地方修比较麻烦,主要是还得等。”

而除了感谢,附近的老百姓对徐老更多的是打心眼儿里的佩服。

如今,不管是空间中心的职工,还是送豆腐的、收垃圾的,车坏了都来这修,徐大爷说,他的修车点向全民开放。来这修车的人,早已和徐大爷熟似家人。

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好几个人来徐大爷这修车,他们像老熟人一样招呼:“徐师傅,我这车坏了,您得帮我看看。”

如今,很多在他这里修过车的孩子都长大了,有的出了国,有的当了经理,但他们回到家时,总会到这里来看一看。每当这个时候,老人都非常高兴,他说:“其实自己这样做纯粹是为了乐,帮了别人,同时自己也锻炼了身体,两全其美的事儿。”

童年经历教他一生做好人

徐老不仅是“修车大王”,还是一位逢灾必捐的老人。“现在只要一看到有受灾的报道,我心里就直打哆嗦,这可能也跟我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系。”

老人从出生开始,一直跟着爸妈在江苏老家逃荒,直到9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国家还没有解放,遇到干旱,徐老要从很远的地方舀泥浆水,用瓦罐子背回来喝;逢到大涝时,要坐破船逃难到江南,生活非常艰辛。”

因此,徐士银老人对穷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最近这些年,单位有时候会组织我们出去旅游,但我都拒绝了。我不想参加,想想现在全国还有那么多人没脱贫呢,咱旅啥游啊。”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人的心声。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级地震,举国震惊。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北京各界人士汇集天安门广场,为遇难者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徐老在子女的搀扶下,早早地来到天安门广场。国旗半降,哀乐低徊,老人泣不成声。只是徐老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帮助灾民,只能依靠自己小小的捐款来表达心意。

这几年,由于徐老只有上午修车,于是,他每天下午就在小区清理狗便。他说:“没人管,我来管。又臭又脏的狗便,摆在那里儿,老人孩子如果不小心踩上一脚,回到家里不好处理。”于是,只要不下雨,徐老都会每天坚持在小区捡狗便。

如今,因为二十多年的付出,徐老先后荣获民政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海淀区授予“学雷锋标兵”,还荣获了2011年度“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的称号。

面对接踵而至的一个个荣誉和光环,徐老显得平淡:“说实在的,我真没有什么想法,也没想得什么荣誉,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大家做点儿事都是应该的……”

专帮孤寡老人的老人

“您对我们老两口关怀备至,已像至亲。想叫你过来看看我们,你心里也踏实,可又让你破费我心里特过意不去……”这样的短信在王兰云的手机里有很多条。

这是她帮扶的一位85岁的老人杨伟奇发给她的信息,每次看到短信,王兰云的心里又暖和,又不是滋味。

老了老了又开始帮更老的

今年67岁的王兰云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看起来也就五十多岁,一直在定慧东里居委会工作的她跟社区里的老人们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所有的老人中,有两位老人跟王兰云的感情更是不同寻常。

老爷子叫叶惠,88岁的他是中央电视台的离休人员,老伴儿杨伟奇也已经85岁,两人无儿无女,一直跟保姆生活在一起。由于老两口性格不同,老爷子性格内向,不爱说也不爱聊;老太太却性格外向,喜欢出门溜达。于是,两个奔90岁的人,经常还是跟老小孩一样喜欢拌拌嘴。

今年过年,老两口去了房山一家养老院。上周五,王兰云又去房山看望老人。老爷子看见她就像见到了靠山一样:“你来了啊,你快把我弄出去吧,这边养老院住着跟监狱似的。过年也没什么人,你接我出去吧……”

说起跟两位老人的缘分,王兰云说,这得追溯到10年前。

2004年,当时还在居委会工作的王兰云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社区一助一帮扶孤寡老人的活动。每周四走访社区里的高龄、空巢老人,成了互助社雷打不动的惯例。也就是从那年起,王兰云和叶惠、杨伟奇这老两口结下了缘分。

10年来,王兰云给老人买衣服,送吃的,把老两口当成自己的至亲长辈,而两位老人也越来越依赖王兰云。

洗脚接尿被人误为亲女儿

王兰云说,刚开始跟两位老人结对子的时候,他们还年轻,身体也硬朗。加上那时候,自己工作也忙,平时看望老两口的次数没有现在频繁。

“这几年,我退休以后时间多了,没事就去看望老人。虽说老人家里一直都雇着保姆。但可能因为老爷子脾气的原因,保姆换了一茬又一茬。”

所以每次去了老人家里,王兰云都会对保姆进行一些安抚,把老人家里的情况跟保姆说一说,也让保姆多了解一点老人的情况:“大爷脾气不好,多包涵着点儿。等天气暖和点了,推大爷出去看看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人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还怕寂寞。”

2012年,叶惠老人一年里住了3次院,王兰云基本上天天到医院去。老爷子爱吃红烧肉,王兰云就在家里做好再送到医院。

有时候,中午过去,正好赶上护工吃饭,王兰云就替护工照顾老爷子。赶上老人要小便,还得给老人接尿。

令王兰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老人住院,赶上一个护工服务得不太好。老人就跟王兰云说:“他们很久都没给我洗脚了。”于是王兰云下午吃过饭后,就赶到医院帮老人泡脚。让叶老感动的是,王兰云每次帮他泡脚,都是搓着洗,而不像保姆那样,只是让自己泡着,泡一会儿直接擦干……

由于王兰云来医院的次数多了,不少医生都问:“您和老爷子什么关系啊……”“我不是他女儿,我是就社区的志愿者。” 王兰云回答后,在医生们的脸上看到了诧异和佩服……

老人便秘她帮忙擦药

有一次赶上老太太心脏不舒服,得知情况的王兰云赶紧出门叫了一辆出租车,把老人送到了医院,挂号、输液,忙前忙后,同时,她心里还得记挂着独自在家的老爷子。

“当时他家是新换的保姆,我从医院回来后,就过去看了一下。” 王兰云说,刚过去时,叶老正在卫生间方便,她就和保姆在客厅聊天,但是过了一会儿,叶老还没有出来,王兰云就直接过去了。

“因为我们也都熟悉了,老人是长辈,没那么多顾忌。我直接问叶老, 您是不是大便干燥啊,老人直点头。”随后,王兰云就直接到老人屋里拿来了开塞露, 又拿了一个方凳让老人趴着(老人膝关节不行,无法下蹲)让他撅起身子,给他抹药。一次不行,又抹了第二次。完了之后,王兰云又给老人拿卫生纸揉一揉。最不巧的是,那次老爷子家的马桶还堵了,在后来的清理中,王兰云又是一顿折腾……

每年过年,因为保姆要回家,两位老人一般都会去养老院住一阵子。王兰云说,今年过年老两口去了房山老年公寓,往年的时候,香山老年公寓、凤凰关爱护理院、十三陵养老中心……凡是老两口去过的地方,她都去过。

不忍看90岁老人自己做饭吃

虽然,王兰云对孤寡老人的细心照顾得到了小区里很多人的夸赞,但在个别人看来,王兰云的行为有点“多事儿”。

小区里有一位快90岁的胡大妈,老伴儿前几年去世后,她就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由于和儿媳妇关系一般,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也都是另起炉灶。

这件事可让王兰云操了不少心, 太主动了吧,怕人家小一辈的不乐意。 但是不主动呢,又心疼老太太。为此,她找到小辈做了很多次工作。“每次找她聊的时候,人家总说一句话,我们家事儿您甭管啦……”

“可是不管行吗!”每次看到快要90的老人自己做饭吃,王兰云总是放心不下,她经常自己在家蒸点包子,等老人出来遛弯的时候,悄悄地塞给老人……

10年来,王兰云的所作所为在小区里人人称赞,不过在她自己看来,这些都是应当应分的事情。

“毕竟我以前在社区工作了十几年,对家家户户的情况也都了解。再加上,我家里双方没有老人,没有什么负担,退休以后也有了精力,多帮扶帮扶老人也是应该的。要不也是整天在家看电视,哪如出来活动活动健康啊……”

问题学生变身“北京好青年”

8年时间,参加志愿服务5000小时。

8年里,从奥运会到园博园开幕,从春运到旅游黄金周,从2008年地震到721抗洪抢险,22岁的王翰嵩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已数不清。

如今的他,已成为有着19万人的北京旅游志愿者联合会总队的执行队长,他说:“一路走来,在我的服务历程中有鲜花,也有板砖,但令我感觉最有价值的恰恰是我遇到的那些困难。”

从问题学生到埋下志愿火种

王翰嵩虽然年纪不大,但在很多北京的旅游志愿者看来,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资深前辈”。可没有人能想到,8年前的王翰嵩是一名彻彻底底的“问题”学生。

“连续一周都不去上课,天天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最后班主任找到家里,父母才知道这件事。”王翰嵩说,那时候去网吧特别上瘾,后来即便父母知道了,他为了上网,还总是在他们晚上睡着后偷偷溜出去……

最终,王翰嵩的父母觉得孩子这样下去肯定会毁,后来正好有合适的机会就送他去参加了潜能训练营。在那里,王翰嵩参加了潜能训练营的助教志愿者服务工作,也正是在那段时间,这个“问题”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志愿”的火种。

王翰嵩家住北京房山,他在参加完潜能训练营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加入房山区的民防救援团,负责整个房山地区的应急和战时的防空警戒。

“当时因为未满18周岁没法成为正式的在会志愿者。”王翰嵩说,14岁以上才可以成为准民防志愿者,做一些社区的防风防灾、材料的发放等活动,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做一些应急演练、设备的使用等,再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会进行民防演练和市里面的一些志愿者活动,增加实战的机会。

但让王翰嵩没有想到的是,他首先面对的就是老妈的反对。在老妈看来,做民防志愿者,哪里危险去哪里,所以实在舍不得孩子参加。因为他们知道王翰嵩的性格——这孩子参与活动时总是拼命三郎,第一个介入,最后一个撤离。

于是父母在零花钱和时间上进行控制,以此限制王翰嵩参加志愿活动。但从小就喜欢军事的王翰嵩还是坚持着参加,直到有一次,他在参加一次爬香山的活动时把脚给崴了,老妈直接找到了志愿者协会的领导,结果,王翰嵩有半年的时间没参加志愿活动。可脚伤一好,他便再次活跃起来。

721抗洪抢险他冲在一线

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的6月,王翰嵩一直参加跟奥运会相关的青年志愿者宣传工作,他在服务站点里做城市志愿者服务,先是八宝山地铁附近的服务站,后来又到了五棵松附近的志愿者服务岗。令王翰嵩骄傲的是,奥运会时,他成为自家小区唯一一个进入场馆周围做志愿者的人。

不过到目前为止,令王翰嵩最难忘的志愿活动是参加721抗洪抢险。

“21日凌晨5点来钟全市下达了紧急通知,7点左右我们志愿者就都做好了准备,我们这块儿由于只有一艘快艇,有一位老师亲自带队,带了我们3个青年志愿者参与一线的灾情勘察和情报搜集工作。”

当时,王翰嵩所在的组织是临时成立的房山区旅游救援服务小组,志愿者之间彼此也不熟悉。后来所有在房山的志愿者统一改为“北京721抗险救灾志愿者”,参与工作的好多都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还有许多大一的学生也被动员到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那时的主要工作,一是排险,再就是防疫,针对卫生间、家禽处所和卫生死角喷洒84消毒液和消毒粉。我从开始参加一线的物资清理工作,一直挺到25号。”

王翰嵩说,当时最累的工作是负责清淤工作,手都起泡了,手套欠缺,徒手将石头运到三四百米以外的地方。不过在救援服务时,因为特别繁忙,手机没电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得知此事的房山群众都对志愿者很支持和爱护,主动提供充电设备,而这些平常的举动也让王翰嵩和同伴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志愿服务做久了会“上瘾”

除了721抗洪抢险,王翰嵩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早已数不清了。

每年春节期间,王翰嵩都会参与庙会的疏导和应急工作,他最擅长的也是群众引导,曾经创造过一次记录,都是在2分钟内引导了160到180人次的客流量。

在“春运-蓝色地铁行动”志愿服务时,王翰嵩被分到了北京西站并任西站志愿服务总协调,每天,志愿者们要起早贪黑地奔波,重复为来来往往的上万旅客指引方向,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好在,王翰嵩和伙伴们不仅完成了所有的任务,还创造了每两分钟输送160名旅客出站的记录。

在去年的园博会上,王翰嵩也是主力志愿者。当时是一个月的志愿服务时间,王翰嵩干了28天,他也因此成为北京园博会志愿活动中单月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

不过这些在王翰嵩看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其实,做志愿者久了,就能真正领悟到志愿者的真谛。志愿服务真的不是在特定的日子做志愿者,因为志愿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参加一次好的活动会终身难忘,而做服务久了也很容易上瘾,容易唤醒人性的本质,这是在其它活动或游戏中感受不到的。”

诘难和委屈让人更快成长

在很多人看来,王翰嵩的志愿行为似乎一直一帆风顺。

其实,他曾遇到过不少的坎儿。王翰嵩说:“一路走来,在我的服务历程中有鲜花,也有板砖,但令我感觉最有价值的恰恰是我遇到的那些困难。”

有一次,王翰嵩和同伴在前门做志愿服务时,正好遇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可在扶起老人后,老人反而说是被志愿者给推倒的,最终,在警察和保安的帮助下事情才得以解决。

有时候,王翰嵩和同伴还会遭到莫名其妙的语言攻击。在去年的园博会中,由于园区的很多准备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人找不到具体位置,一个法国人由于语言不通,居然用英语骂志愿者是猪。

王翰嵩说:“在志愿服务中,我们都是以很友好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并不代表自己,面对外地人我们代表的是首都北京,面对外国人,我们又代表着中国。”

然而,尽管态度再友好,王翰嵩还是遇到一个地铁乘客将其投诉到了派出所。

那一次,王翰嵩作为一线的志愿者在某地铁的A口进行志愿服务,A口是出口,只出不进,但有一位游客非得从A口进去,于是王翰嵩轻轻拍了下乘客的肩膀,对其进行劝阻,当时乘客没说啥,结果第二天他就到派出所报案说王翰嵩对他进行恶意攻击。最终,还是志愿者协会的老师和前辈们与派出所之间积极协调才得以解决。

对于那次事件,王翰嵩尽管知道问题不在自己,但他还是告诫自己,在以后的志愿服务中,要更加克制自己,要更加热情。

如今,王翰嵩的家人朋友都很支持他的工作,他自己也享受着每一次志愿服务。

“对方的一句谢谢,一个微笑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美好,志愿者活动使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快乐和收获。”

新闻观察

什么是真正的“学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这一天成为“学雷锋日”……许多年过去了,今天的3月5日,不少人能记得的只是:这一天又叫“中国志愿者日”。

据北京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1月底,北京市注册社区志愿者已经达到135万人,志愿服务队伍11481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人次1867万,服务工时2509万小时。这其中,从北京奥运到抗险救灾,从城市社区到郊县农村,志愿服务精神始终在高扬,这种精神已经扩展到社会多个领域和各个年龄的人群。

在本刊采访的3位“北京好人”中,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做好事的前提是自己的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而这一点也成了他们做好事的一个前提。如今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都越来越好,在没有生活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我们真的应该向文中的几位学习。

可能有人会说,现实中,有人做好事时遭遇过窘境,比如说扶老太太过马路都可能吃官司。但毕竟助人做好事,遇到误解的是少数。

如今,“学雷锋”这个口号已经突破了框的限制。他的精神,已经默默地化成了慈善、义工、志愿者行动……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去做义工、做志愿者一样,本身就是一件很时尚的事。

身边的好人好事 第13篇

河曲县实验初中

许彩云

从家里出来,每当我骑车路过小区大门口的井盖时,心里就会荡起一阵温暖。这是我们小区中那个做好事不留名的英雄带给我的。

以前,小区大门口有口井,是施工的时候留下的,为了夏天冲洗院子和浇花大家把它留了下来,在它的水泥大盖上放了个桶粗的小盖,方便用水时放水泵,天长日久,小车进出碾压小盖,它上面就出现裂纹,而且到后来还掉了几块,小区的孩子跑出来玩时,家长都会嘱咐他们小心井盖,我也经常提醒我看到的小孩注意......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大门口,看到井边围着好些人,大家都在议论着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出了意外吧?来不及多想就凑了过去,让我长须一口气,原来的石头井盖不见了,不知谁换了上了防锈漆的铁盖,而且还把铁管接到井边,看到这一情景,我心中不禁感到愧疚,这么多天了,都没有付诸行动,万一真有什么意外,我怎能不愧疚一辈子呢?

现在,每当我看到那个井盖,我便想到了那个做了好事不留名的英雄,是他让小区居民少了一份担心,让每一个家长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温暖。他可谓是我们生活中的活雷锋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和做,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温暖,这时嘹亮的歌声在我的耳畔回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后来在小区居民的闲谈中我才知道,是我们小区的老金等一些老同志们,经常为小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才想到,冬天,下大雪天我早早的去上早自习时,是他们早早的为小区扫开一条小路;春天,土松的软软的,浇的湿润润的小区花园里的足迹是他们的,夏天,是他们为爬山虎的藤条上了架,让我们乘凉......可他们从来不留下自己的姓名,当有人看见时夸奖他们时,他们摆摆手说:“没什么,我们是一家人啊!”好温暖好朴素的话语,就像他的行动。

上一篇:有关圈子文化的自查报告例文下一篇:团体辩论赛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