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转变就业观念工作总结

2024-05-27

县转变就业观念工作总结(精选8篇)

县转变就业观念工作总结 第1篇

XX县开展转变就业观念宣传活动

工作总结

为深入宣传我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氛围,努力拓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系统的配套服务,根据喀劳社明电【2011】110号文件要求,我县于9月1日至10月10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等不靠,理性就业”为主题的转变就业观念宣传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这次活动严格按照国务院16号文件和自治区新党发

[2010]18号、新政发[2011]55号政策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工作,成效显着,受到广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大力支持与好评。在就业月活动期间,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统一部署,推动落实各项政策。

二、转变就业观念宣传活动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做好宣传活动的各项工作,我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成立以人事局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活动方案,抽调专人负责。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全县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宣传力度大、效果好。我县借助2011年喀什地区高校毕业生服务月活动,积极开展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的活动,始终将宣传工作贯彻于整个工作过程中。通过电视循环播放、广播宣传、悬挂横幅、发放就业政策等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宣传。活动期间,在人力资源市场及社区、繁华地段集中设点宣传、上门政策咨询、开辟就业政策宣传专栏、悬挂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势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政策以及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充分利用广播历年来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并邀请我县成功创业人士XX县正奇电脑公司经理高峰赴电视台讲解创业历程。通过一系列宣传,进一步使高校毕业生更加地了解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了毕业生择业观念,减少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3、积极收集需求信息,挖掘就业岗位。我局领导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调查摸底用工单位的需求信息,大力收集岗位,共有32家用人单位提供800余个岗位。在活动中,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展政策咨询、求职登记、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受到广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热烈欢迎。据统计,活动期间共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89人,进行求职登记128人,就业政策咨询210人/次,有意参加创业指导培训25人。根据用工单位实际的状况,我们有针对性与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填写就业跟踪

卡,以此,更加方便了今后的服务工作。同时,我们依据招聘单位提供的需求信息进行了分析和汇总。

4、建立帮扶责任制度,落实援助长效机制。积极调动本单位的力量,重点依托社区,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展服务进社区、一对一帮扶、指导毕业生在农产品综合开发、产业机制调整、农林水牧业发展当中抓机遇,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指导,配合农村开展的“一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活动,引导毕业生投身到农业的发展中去。同时,加强与工会、妇联、工商、共青团、残联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协调配合,切实落实就业援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存在的问题

1、就业观念相对滞后,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需要政府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高校毕业生择业方向有偏差,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只注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员招考这种就业方向。没有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择业。

四、下一步打算

1、继续大力实施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大未就业大中专

毕业生就业观念宣传,正确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就业,同时也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

2、大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利用

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加积极推进企业用工信息平台的建设,使求职信息与企业用工信息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以及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滚动播放和大力宣传,提供服务平台,加大未就业毕业生的订单式培训,增加就业岗位。

3、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就业宣传活动,使就业优惠政策家喻户晓,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为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XX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一一年十月九日

县转变就业观念工作总结 第2篇

——XX县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调查

XX县烽火镇范寨村过去曾是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今年,由于有县民政局与镇党委抽调得力干部驻村蹲点,该村不仅有了坚强的领导班子,群众还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村上多年积累的矛盾也得以化解,干群关系日臻融洽,各项工作明显有起色,多年都未及时缴纳的农业税,今年也在全镇提前完成。范寨村的变化是该县今年以来推行“三三工作制”所取得的成果之一。

今年初,XX县针对当前农村积累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县乡干部作风不实,身子沉不下去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决定在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上狠下功夫。春节刚过,该县党政机关干部“三三工作制”活动迅速拉开序幕,全县27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包抓一个乡镇,67个县级部门包抓75个后进村,一包到底,三年不变;935名机关干部,背上铺盖,走出机关,驻村蹲点搞调研,宣讲“一号文件”苦帮实干,解决农村热难点问题。

要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就不能让干部下乡“作秀”走过场。为确保干部下乡蹲点帮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上制定了严格的蹲点调研干部驻村管理办法、干部轮岗制等八项制度,并由3名县委常委牵头组成三支督查小组,经常性深入到各驻村点,督查指导,给包村干部压担子、夯责任,让干部通过帮扶群众实践锻炼,进而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今年农业税征收期间,县经济发展局驻村工作组除抓好村上班子整建,从政务网站上为村子提供致富信息外,又积极向群众宣传农业税征收政策,公布税收任务,很受群众欢迎。

转变干部作风,关键在于建立和群众的感情,有了感情,才能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县农业局针对所包村果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的实际,集中本系统技术人员,分包农户,推广果树管理“四大技术”,实施优果工程,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县政法委充分发挥自身司法调解职能,解决了所包村遗留长达3年之久的宅基地纠纷,理顺了干群情绪,村上工作很快步入正轨。据悉,到6月底,全县各包抓部门帮助村上共修铺道路22000余米,整修渠道7300余米,新建修复设施大棚420余座,新增奶牛230头,实施优果工程5600亩,落实助扶资金87.4万元,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500多条,推广、介绍致富项目近300个。

XX县级部门干部下乡驻村蹲点,真心帮扶群众的实际行动,如一缕和煦的春风,温暖了广大群众的心,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群众踊跃缴纳“爱国税”的热情。日前,在昭陵乡尧召村纳税现场,村支书赵志宏一面维持秩序,一面兴奋地说:“群众纳税积极性这样高,与干部下乡蹲点真心帮扶群众密不可分!”据了解,XX县去年征收农业两税5120万元,今年只有1490万元,人均减负达91元之多。

县转变就业观念工作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观念,就业机制

近年来,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经济增长放缓, 每年大学生毕业数量不断增加, 种种宏观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在此形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又一次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 对于高等教育的另一半学生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 他们凭借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却成为了就业市场上各用人单位争相哄抢的对象。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高职院校应更好地转变就业工作理念与工作机制, 实现对高职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一、就业工作观念的转变

1. 从重结果向重全过程指导、全员参与转变。

就业工作绩效不只停留在就业率的层面上, 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涯, 使之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涯发展规划, 具体运行情况是:一年级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 端正专业态度, 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 指导大学生探索职业世界, 了解职业需求和职业要求, 辅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 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则指导他们评估规划的实际情况, 并反馈、修订自己的职业目标, 进一步了解职业要求, 培养职业素质, 努力创造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条件, 使其具备职业目标所需的基本素质;对毕业班的学生, 主要是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了解就业程序和就业渠道, 辅导他们写求职信, 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能力。

2. 从关注群体就业与关注个性化、人性化、细致化就业相结合转变。

以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为本, 凸现个性化、人性化和细致化特征, 关注大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 更有针对性进行职业指导。

3. 从静止的职业观向发展的职业观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积极关注就业环境的变化, 跟上时代的步伐, 适时调整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 另一方面将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 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工作的实践机会, 让其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工作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先就业求生存, 后择业谋发展。

4. 从就业指导观念逐步向就业辅导观念转变。

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以教师为指导的主体, 忽略了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发挥,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上的依赖性很强, 学习的就业知识、技能不佳。对策:将职业生涯设计以及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等内容贯彻于专门化就业课程与活动, 通过潜移默化的就业辅导, 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 确立目标, 规划自我, 达到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

二、就业工作机制的转变

1. 从单向的静态工作机制向双向的动态机制转变。

就业部门往往只是充当各种就业信息的传递者, 帮助学生办理手续, 工作内容单一,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因此, 转变机制, 不仅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向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就业政策, 而且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 关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咨询、讲座、讨论、模拟活动等, 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

2. 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打破招生、培养、就业三个子系统的壁垒, 实现三者实质性对接, 实行招生与就业两个子系统对接, 切实使招生计划的安排与就业率的高低直接挂钩, 使就业率高的专业能获得更多的招生计划, 就业率低、难于就业的专业实行减缓、停招等措施;实行培养与就业两个子系统的对接, 特别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认真吸收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 培养质量与就业结合, 毕业生就业与学院发展结合。

3. 探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做法有:构建协调的就业管理机制、实行科学的就业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构建协调的就业管理机制。建立“领导挂帅、学院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 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对全院就业工作总负责, 系主要同志对本系就业工作负全面责任。招生就业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 全面协调就业工作;教务处按人才市场需求, 组织教育教学改革, 指导各系将人才培养方案、订单教育、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学生工作处、团委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 组织学生管理, 开展教育活动。各系组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就业为导向,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他部门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专业负责人与教师根据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状况, 组织好教学与技能实训, 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督促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指导课教师与辅导员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社会、更新职业观念, 认识自身特点、确定职业理想, 修炼职业道德, 提高职业素养。

实行科学的就业工作考评与奖惩机制。实行“每月就业率通报, 平时四率 (材料达标率、求职应聘率, 录用到岗率, 综合就业率) 考核, 年底综合考核评比”的就业工作考评办法, 根据就业工作的综合考核分值分别奖励先进系部与个人。

当然,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坏境, 高职学院转变就业工作观念与工作机制, 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剑南文学》.2013年第11期.

[2]《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乐观》.《西安晚报》.2013.7.31.

县转变就业观念工作总结 第4篇

一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在较长时期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我国的一项全局性重要工作。云南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基层农村贫困度深面广、待就业人口持续增长、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任务艰巨,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但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

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事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及其家庭的幸福,事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就业率的高低,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领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

1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才强国的百年大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我国刚达到15%,特别是从业人口中具有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不到5%,这反映出我国劳动者素质偏低。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正往纵深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建设急需大批人才。高校毕业生不是供大于求,而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树立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目标,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的历史责任。

2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普通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如果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业可就,家长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其“望子成龙”的愿望就无法实现,他们将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对扩招的感激就会变成“抱怨”,这不仅影响高校的形象,还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能否让毕业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扩招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因此,尽最大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体现,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3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国家的一件政治大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给毕业生以满腔热情的人文关怀,全面审视我们的各项工作,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让毕业生充分就业,以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

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对策

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面对市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龙头是毕业生的就业,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创新。下面从就业的角度,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做如下思考。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人才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并不意味着学生走出校门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使毕业生能就业、能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才的价值。高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发展观。学校要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积极推进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今后推动高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只有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充分体现应有的竞争力,学校才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2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每年我们提供的就业职位数与毕业生的比例均在4:1以上,但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单位的只有10%。“有业不就”则是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让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利用“两课”教学、学生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势,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非公有制企业、走向艰苦行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与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创业教育,就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准确地把握创业机遇和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立业、艰苦创业和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毕业教育,就是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引导毕业生树立“今天以母校为荣,明天以工作业绩为母校增添光彩”的集体荣誉感。严格按照毕业教育程序开展工作,认真组织毕业生完成教学实践、论文答辩、毕业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安排好毕业典礼,通过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使学生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走向社会。

3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以及自主创业个体。从我国的社会实际来看,吸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是基层,这一点不可否认。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日益成为社会普通的劳动者,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也必然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地方。基层天地广阔,打开这一空间需要时间,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力争短期内形成积极导向,工作抓出实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切实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

首先,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立业与创业的关系。其次,要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宣传各级政府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就业信心。高校要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人才需求情况,让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有计划地邀请地方党政负责同志、知名学者、企业家、成功校友等来学校举办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了解就业形势,把握相关政策精神。

5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学生在考虑到就业问题时,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决策,很多工作需要自己去做,在理不清头绪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可以先考虑的事先考虑,可以先做的事情先做,尽早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帮助学生处理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等,缓解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切实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6建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我们要通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场地建设和一系列制度建设形成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积极作用,从新生进校开始,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把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计划,统一落实。要加强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高效、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随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不断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通过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7加强就业统计,落实就业评估

县统计局转变观念交流 第5篇

一、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统计工作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创新统计服务,做到既要报喜,又要报忧。对主要经济数据要及时进行分析,正确把脉,反映实际。不断提高领导对统计工作的满意度。

二、创新统计分析理念,提高服务水平。统计分析要围绕实现太白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创新统计分析理念,打破就数据分析数据的常规思路,以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把握经济运行走势,从错综复杂的数据中找出发展规律,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对策,撰写较高质量的统计分析,真正为党政领导正确决策发挥参谋作用。

三、加强统计宣传,提高统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做好《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宣传的同时,要逐步推进统计公开透明,宣传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和采集过程,切实提高公众对统计工作的认知度,维护政府统计的权威性。

县转变就业观念工作总结 第6篇

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技校毕业生就业

作者:李俊敏 王素琴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3期

技校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工作岗位发挥自我专长,使自己得以生存于世。然而技校生在校期间对于自己的未来大多都是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于所要从事的职业也是不甚了解。转变技校生的就业观念,加强对技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实现技校生顺利就业的有利措施,也是引导学生谋求自我发展的关键。

一、就业观

就业观实际上就是选择职业的观念,职业观是技校生对于要从事职业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求职方面的具体体现,职业观能够反映出技校生在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及不同的择业标准。在生活中,崇尚金钱的人以获得高收入为追求,崇尚权力的人以能“高升晋职”为追求,贪图享受的人以轻松安逸为追求等等不一而足。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从某种程度而言,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技校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努力拼搏,努力进取。

二、技校生存在的错误就业观念

1.技校生的混文凭思想

大多技校生都认为进入技校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学好学坏都无所谓,只要拿到文凭就能进入企业找份工作。所以他们在校学习劲头不足,懒懒散散地混日子,既荒废了学业,也让父母的心血付之东流。这种思想其实是很可怕的,技术是一门任何时候都能够展现光芒的工具,而文凭只是一个间接的证明,它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就业中的说服力不高。人们常说的用事实说话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拥有精湛的技术才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技校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期望过高

有的技校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就认为自己一定要找高薪的企业,不愿从事那些工资低、工作量大的工作。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所谓万事开头难,只有经过一定的磨练才会为成就大事业做出准备,再简单的工作也有它的价值。正确做好自我的价值定位,以平淡、踏实、认真的态度来面对所要从事的职业,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技校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技校生由于自身的学习功底差,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对于学习的专业研究得不深,认为学会就可以了,这种观念就是没认清当今社会发展的情形。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高科技人才,精湛的技术加上不断钻研的态度才是社会急缺的有用人才。因而,技校生在校就要培养自己的钻研精神,把专业的技术层次加深,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改变技校生就业观念的措施

1.要加强培养技校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技校生就业的关键,技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因为技校生的专业技术是进入企业的硬保障。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会专业技术的技校生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热潮中激流勇进,争得一席之地。注重技校生的学习思想,加强监督作用,为技校生的专业学习做出应有的保障。

2.帮助技校生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选择就业时怕苦怕累,贪图享受,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不清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使自己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因此,技校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调查企业缺少的是什么人才,正确定位自己的方向,根据自身实际为自己定下目标并为之而奋斗。技校也可以采取社会实践活动,让技校生进入企业实践调查,帮助他们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让他们真正地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通过引导技校生对自我的条件和社会所需职业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找准自己的定位。

3.加强技校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注重技校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帮助技校生全面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技校人才的要求,让他们能以社会需求为努力的方向,不断与社会的要求接近,同时拉近与企业用人标准的距离,帮助技校生找到最适合自己专业和个性发展的职业。另外,也要加强对技校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大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第7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06年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较去年增加22%。这一增一减更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正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扩招,就业形势,转变观念

1 就业形势的严峻及造成原因

1.1 高校连续7年跨越式扩招造成就业难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5年,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1998年的4.7倍, 毛入学率为21%, 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 规模居世界第一。 而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预计到2010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 比2005年增加438万人。教育部表示小幅度的增加还将继续, 今后几年招生增长幅度将维持在3%~5%之间。与这串逐年加大的数字相伴而生的是,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手拿本科、专科文凭徘徊在用人单位门前, 久久难以找到工作的机会。

1.2 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高达410万, 20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 而从调查的企业20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 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 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 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 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 20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 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1.3 我国各个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生活条件也较好, 发展机会较多, 学生毕业时优先考虑这些地方,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 生活环境也比沿海差, 虽然需要大量的毕业生去支援建设, 但只有少量学生愿意前往中西部地区。调查显示, 无论从2006届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 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 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 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 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 对人力的需求相对较多, 区域性人力供求矛盾显著。

1.4 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高校在扩招时, 对社会需求考虑不多, 主要扩大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投入的专业, 如新闻、中文、法律、会计, 从而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什么专业好就业, 各个学校就一窝蜂地办这个专业。同时, 在投入较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上, 各校扩招的幅度都不大,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紧俏。

1.5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产生效益的人员, 招聘广告上写着“工作经验X年”, 而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不强, 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要。大部分学生在校阶段, 死啃书本, 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缺乏动手能力, 这与很多企业要求能立刻上岗工作有相当大的差距。

2 大学生如何改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率

2.1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 应摆正自己的心态

毕业生应调整好心态, 放低架子, 虚心学习, 在能力没达到时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 更务实些。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心态要端正, 从基础做起。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 要有好的心理素质, 不要期望太高, 即使不如意, 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2.2 大学生就业时应摒弃功利性

据报载, 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招聘147名收费员, 有1600多人报名, 而大学毕业生就占700多名!收费员, 即在高速公路道口收取过路费用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技术性要求很低的工种, 该公司的招聘简章学历要求仅为高中。但就是这样一个职位, 令相当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骛。而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可以看出, 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20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 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 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 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这种现象折射出现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功利性。

2.3 大学生就业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选择西部和基层是解决就业的新渠道

大学生往往把目光盯在东部沿海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政府部门, 造成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学校应广泛宣传国家制定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成才的关系, 服从国家需要, 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去锻炼成才,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鼓励学生改变就业的地域性局限, 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西部, 服务基层。大学生到基层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人才, 补充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 储备了“生力军”。同时促进了青年人才的成长, 有利于锻炼干部, 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也促进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2.4 大学生就业时不要过分重视经济待遇, 更应看重发展前途

现在的毕业生进入了一个怪圈:一去参加招聘会或是面试, 张口就问待遇如何, 目光短浅, 而忽略了一个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具备能提供培训机会、有职业发展的前景, 能将个人的能力得到施展和提高的这样的条件。大学生就业时不能只注重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就业机会, 将每个就业机会作为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途径。

2.5 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

据调查, 近一成大学生最想自己开公司或合伙开公司, 自己当老板。大部分有这种观念的大学生都想先打工, 原始积累, 再自主创业, 开商店、酒吧、公司等。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 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3 学校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3.1 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力

学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择业水平,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大学生就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水准, 更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择业水平则反映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设计和专业发展能力, 以及联系社会、推介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要通过各种措施, 使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更具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3.2 学校应全方位拓宽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途径

上一篇:口蜜腹剑造句下一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