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024-07-17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精选14篇)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篇

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2、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知识点

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般地,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独立的系数,那么就需要有相同个数的独立条件才能求出函数关系式.例如:我们在确定一次函数ykxb(k0)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yk(k0)的关系式时,通常只需要x一个条件:如果要确定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关系式,又需要几个条件呢?

[实践与探索]

例1.某涵洞是抛物线形,它的截面如图26.2.9所示,现测得水面宽1.6m,涵洞顶点O到水面的距离为2.4m,在图中直角坐标系内,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分析 如图,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过点O的y轴的垂线为x轴,建立了直角坐标系.这时,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是yax(a0).此时只需抛物线上的一个点就能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 由题意,得点B的坐标为(0.8,-2.4),又因为点B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入yax(a0),得

222.4a0.82

15. 4所以 a因此,函数关系式是y152x. 4例2.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1)、B(1,0)、C(-1,2);(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3),且与y轴交于点(0,1);(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且与y轴交于点(0,-3);(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3,-2),且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 分析(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可设函数关系式为yaxbxc的1 形式;(2)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ya(x1)23,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3)根据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ya(x3)(x5),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4)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3,-2),可设函数关系式为ya(x3)22,同时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3,再由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可得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1,0)和(5,0),任选一个代入ya(x3)22,即可求出a的值.

解(1)设二次函数关系式为yax2bxc,由已知,这个函数的图象过(0,-1),可以得到c=-1.又由于其图象过点(1,0)、(-1,2)两点,可以得到

ab1 ab3解这个方程组,得

a=2,b=-1.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y2x22x1.

(2)因为抛物线的顶点为(1,-3),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ya(x1)23,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1),可以得到

1a(01)23

解得 a4.

22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y4(x1)34x8x1.(3)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ya(x3)(x5). 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3),可以得到

3a(03)(05).

解得 a1. 5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y112(x3)(x5)x2x3. 555(4)根据前面的分析,本题已转化为与(2)相同的题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回顾与反思 确定二此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选择把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什么形式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灵活选择,以简单为原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可设如下三种形式:

(1)一般式:yaxbxc(a0),给出三点坐标可利用此式来求. 2 2(2)顶点式:ya(xh)2k(a0),给出两点,且其中一点为顶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3)交点式:ya(xx1)(xx2)(a0),给出三点,其中两点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x1,0)、(x2,0)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当堂课内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2)、(1,1)、(3,5);(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2),且过点(2,1);(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1,0)、(2,0),且经过点(1,2).

2.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1,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6,且经过点(2,10),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经过点A(-1,12)、B(2,-3),(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用配方法把(1)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化成ya(xh)2k的形式,并求出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4x8的图象有两个公共点P(2,m)、Q(n,-8),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3.某工厂大门是一抛物线型水泥建筑物,如图所示,大门地面宽AB=4m,顶部C离地面高度为4.4m.现有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欲通过大门,货物顶部距地面2.8m,装货宽度为2.4m.请判断这辆汽车能否顺利通过大门.

4.已知二次函数yaxbxc,当x=3时,函数取得最大值10,且它的图象在x轴上截得的弦长为4,试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B组

5.已知二次函数yxbxc的图象经过(1,0)与(2,5)两点.(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请你换掉题中的部分已知条件,重新设计一个求二次函数yxbxc解析式的题目,使所求得的二次函数与(1)的相同.

26.抛物线yx2mxn过点(2,4),且其顶点在直线y2x1上,求此二次函数的222关系式.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2篇

23.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

2.能够利用描点法作出函数y=ax2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

3.能根据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数形结合 教学建议:

利用具体的二次函数图象讨论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时,应尽可能多地运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图象和图象之间的比较,表达式和表达式之间的比较,建立图象和表达式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真正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知准备:

.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是什么?

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学生口答)

你会作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吗?你想直观地了解它的性质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索。

二、新授:

(一)动手实践:作二次函数

y=x2和y=-x2的图象

(同桌二人,南边作二次函数

y=x2的图象,北边作二次函数y=-x2的图象,两名学生黑板完成)

(二)对照黑板图象议一议:

.你能描述该图象的形状吗?

2.该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坐标是什么?

3.当x<0时,随着x的增大,y如何变化?当x>0时呢?

4.当x取什么值时,y值最小?最小值是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

5.该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请你找出几对对称点。

(三)学生交流:

.交流上面的五个问题(由问题1引出抛物线的概念,由问题2引出抛物线的顶点)

2.二次函数y=x2和y=-x2的图象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出示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函数y=x2

和y=-x2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二次函数y=x2和y=-x2的图象关于哪条直线对称?

(2)两个图象关于哪个点对称?

(3)由y=x2的图象如何得到y=-x2的图象?

(四)动手做一做:

1.作出函数y=2x2

y=-2x2的图象

(同桌二人,南边作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北边作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两名学生黑板完成)

2.对照黑板图象,数形结合,研讨性质:

(1)你能说出二次函数y=2x2具有哪些性质吗?

(2)你能说出二次函数y=-2x2具有哪些性质吗?

(3)你能发现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发现)

3.师生归纳总结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性质:

(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2)性质

a:开口方向:a>0,抛物线开口向上,a〈0,抛物线开口向下[

b:顶点坐标是(0,0)

c:对称轴是y轴

d:最值:a>0,当x=0时,y的最小值=0,a〈0,当x=0时,y的最大值=0

e:增减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应用:(1)说出二次函数y=1/3x2

y=-5x2

有哪些性质

(2)说出二次函数y=4

x2和

y=-1/4x2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小结)

.会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2.知道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

a:开口方向:a>0,抛物线开口向上,a〈0,抛物线开口向下

b:顶点坐标是(0,0)

c:对称轴是y轴

d:最值:a>0,当x=0时,y的最小值=0,a〈0,当x=0时,y的最大值=0

二次函数图象性质教学策略的改进 第3篇

在现实教学中, 二次函数安排在九年级, 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 学生也被各学科的学习任务所压抑, 对老师、学生的脑力、体力都有较大强度的考验, 这是九年级学习、教学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老师采取了较为直白的教学策略, 按照课本上的教学流程, 让学生简单地画几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后, 直接用“动听”的语言, 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出二次函数的性质, 然后重点通过习题强化该部分知识,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 理由是为后期的中考总复习预留出富裕的时间。而这样的教学策略的实效呢?一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二次函数图象、性质的真谛, 为将来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埋下隐患, 造成后期学习障碍, 有部分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样的教学策略需要改进。

章巍老师说:我们的教学不能简单地把学术形态的知识动听地解释给学生, 而应该寻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火热思考”, 引发其共鸣的教育形态。突破二次函数这个重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 (抛物线) , 解决途径就是寻找一种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画出抛物线, 感受、归纳图象的性质, 让学生在“做中感悟, 概括中感悟”, “火热思考”教学应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加强知识形成过中的感悟, 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因此, 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教学,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画标准图象, 归纳性质

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一样是一种数学语言, 具有直观形象、反映信息容量大、易记忆和联想等优点, 这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不能比拟的, 图形语言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抛物线是用图形语言表述二次函数, 可以全面反映二次函数的性质, 在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抛物线的体验, 充分发挥图形语言的作用。

(一) 画y=ax2 (a≠0) 型二次函数的图象

给学生提供多个表 (1) 与坐标系 (1) , 让学生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 画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y=x2、y=2x2、y=12x2、y=-x2、…等y=ax2 (a≠0) 型二次函数, 这样严格按照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得到较为标准的图象, 让学生感受抛物线。

画完后, 为学生提供表 (2) , 让学生小组研讨得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 其中包括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与x轴交点坐标、与y轴交点坐标、增减性、最值七条信息。

(二) 画y=ax2+c、y=a (x-h) 2+k、y=ax2+bx+c (a≠0) 型二次函数的图象

在学生掌握了y=ax2 (a≠0) 型二次函数图象性质的基础上, 按上述要求, 针对y=ax2+c、y=a (x-h) 2+k、y=ax2+bx+c (a≠0) 型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研究, 归纳出这些类型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并探究这些类型二次函数间的变换关系。

通过上述两个过程, 引导学生经历了从数到形, 从形到数的转化, 体验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互化,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二、表述性质、画草图

草图, 是指不经过严格的画图象步骤, 在简易坐标系中画出, 能够完全反映二次函数性质七条信息的抛物线。草图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简单易行的工具, 也是将来在高中学习二次不等式、函数单调性等知识的基础。

为学生提供表 (2) 与坐标系 (2) , 让学生进行探究, 下面通过例题说明。

例:画出y=2x2+4x+1的大致图象。

分析:画大致图象, 即画草图, 前提是由解析式判断二次函数的七条信息, 并填表, 然后在简易坐标系中画出草图。

解: (1) 填表

(2) 草图如图所示。

这样完成二次函数表示间 (解析式法、图象法之间) 的转化, 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再次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理解图形语言的特点。

三、观察图象, 求解析式

给出二次函数的抛物线,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引导学生完成图象法与解析式法间的转化, 体验形与数的结合。

例:根据如图抛物线,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观察抛物线可知, 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1, 1) 、对称轴为x=1、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0, 0) 、开口方向向下、当x<1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 y最大=1。根据以上抛物线的特点, 可以判断该二次函数符合顶点式的特点, 也可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求解。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1-0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主要是能够利用描点法准确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二次函数的性质特征。在利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图象时,其具体步骤是: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分析x、y的变化规律,估量函数图象的位置和趋势,通过“列表—描点—连线”这一系列步骤画出函数图象,并由此得出画函数图象的规律所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掌握抛物线相关概念知识;2.学生通过对二次函数y=ax2图象的分析,确定其性质特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培养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使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掌握抛物线相关概念知识。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使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能够通过对二次函数y=ax2图象的分析,确定其性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能力也不差,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善于使用直观思维,并能够对直观图象进行抽象概括,其认知水平已处于一个上升趋势。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和函数图象的描点法,同时也基本掌握了二次函数的相关概念,做好了学习二次函数的前期知识积累,为顺利学好“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与性质”提供了保障。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师: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什么是一次函数?

生1:形如y=ax+b的函数,其中a、b为常数,且a≠0。

师:回答正确。谁能够使用我们学过的描点法把一次函数的图象画出来呢?(请一个学生说出描点法的步骤,并上台将一次函数的图象画在黑板上)

生2:描点法有列表—描点—连线这三个步骤,首先要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接着取x为任意值,将其代入函数中求出y的结果,然后把每一对x、y所对应的数值在坐标轴上一一准确描出,最后把这些点一一连接成线。(学生上台画图)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图象也画得很正确。大家仔细看图象,试着总结出画图的规律?

(学生深入思索,交流讨论,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师:看刚才的同学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整个过程,我们就应该知道,只要求出足够多的点坐标,把点一一对应连接,就可以得出函数的图象。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虽然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在概念、图象以及性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学生可以利用在学习一次函数时的模式来学习二次函数,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对函数的熟悉度,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紧张心理,让学生能够顺利开展二次函数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画图:画y=2x2与y=-2x2的图象。(学生独立完成,并邀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将自己所画的图象板演出来)

步骤如下:(1)列表。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全体实数),选择适当的x值,并计算相应的y值,完成表格;(2)描点。以自变量与其对应的函数值分别为横、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其对应值在坐标轴上一一准确描出;(3)连线。使用平滑曲线,将描好的对应点一一连接,二次函数y=2x2与y=-2x2的图象就完成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描点法作图的注意事项,并动手完成图象的绘制,体会二次函数图象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点,为学生讨论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做好铺垫。

2.观察图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好的二次函数y=2x2与y=-2x2的图象,从图象的形状、开口方向、位置、增减性、最高(低)点,以及图象是否与对称轴有交点这六个方面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

学生在观察图象后进行了积极发言,其答案各种各样,有对有错,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点评,并做出归纳:

①图象:y=2x2与y=-2x2的图象都呈抛物线状态,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y轴。

②y=2x2与y=-2x2的图象与对称轴都有交点,交点坐标(0,0)。

③开口方向:y=2x2的开口方向向上,y=-2x2的开口方向向下。

④位置:y=2x2在x轴上方,y=-2x2在x轴的下方。

⑤增减性:y=2x2:x<0时,x增大y 减小,x>0时,x增大y增大。y=-2x2与y=2x2的情况正好相反。

⑥最高(低)点:y=2x2有最低点(0,0),y=-2x2有最高点(0,0)。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的思考题,有效地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避免了学生进入盲目探究的极端,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总结

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坐标是(0,0)。

(四)作业(略)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整个教学情境中,与学生一起实践、一起思考,把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深入探究的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及时性的、激励性的评价。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反思 第5篇

增城二中赖灶兰

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探究课。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置性作业,前

2yax置作业是前一天发给学生的,主要涉及如何作图、复习二次函数性质等问

题。我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从函数图像来研究函数性质。应该说这样设计既让初三同学复习了旧知又使他们体会到如何研究函数,从哪些方面研究函数,从思维层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部分是学习探究,2yaxc的性质以及和二次函数yax只要是图象让学生感受2的联系与

区别。第三部分是通过练习和我的展示让学生锻炼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出题的能力。我的优点主要包括:

1、教态自然,能注重身体语言的作用,提问具有启发性。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

3、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尤其是能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突破重难点

4、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平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的动态展示了二次函数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我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1、目标定位不好,本节课通过画图,由图象观察总结出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等。

2、课堂上讲的太多。有些过程,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是完全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但是我都替学生总结了,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其实这还是思想的问题,说明我没有真的放开手。真正让学生有了空间,他们也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3、有些内容偏离教学大纲,导致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课堂上有个别同学的学习态度不尽人意。

4、备课不够细心,“图象”两个字变成“图像”。

5、课堂应急处理不够老练,同学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解答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6篇

二次函数

单元检测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计

小题,每题

分,共计27分,)

1.已知函数y=(m+3)x2+4是二次函数,则m的取值范围为()

A.m>-3

B.m<-3

C.m≠-3

D.任意实数

2.抛物线y=-13x2+3x-2与y=ax2的形状相同,而开口方向相反,则a=()

A.-13

B.3

C.-3

D.13

3.在二次函数①y=-3x2,②y=13x2,③y=43x2中,它们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开口大小的顺序用序号来表示应是()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a(x-h)2(a≠0)的图象可能是()

A.B.C.D.5.若抛物线y=x2-2x+c与y轴的交点为(0,-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抛物线开口向上

B.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1

C.当x=1时,y的最大值为4

D.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1, 0),(3, 0)

6.二次函数y=3(x-2)2-5与y轴交点坐标为()

A.(0, 2)

B.(0,-5)

C.(0, 7)

D.(0, 3)

7.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有下列结论:①abc>0;②2a+b=0;③若m为任意实数,则a+b>am2+bm;④a-b+c>0;⑤若ax12+bx1=ax22+bx2,且x1≠x2,则x1+x2=2.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8.已知二次函数y=-x2-bx+1(-5

A.先往右上方移动,再往右平移

B.先往左下方移动,再往左平移

C.先往右上方移动,再往右下方移动

D.先往左下方移动,再往左上方移动

9.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其对称轴为直线x=-1,与x轴的交点为(x1, 0)、(x2, 0),其中00;②-3-c3.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A.2

B.3

C.4

D.5

二、填空题

(本题共计

小题,每题

分,共计24分,)

10.将抛物线y=-2(x-1)2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所得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

11.已知二次函数y=-x2+ax-4的图象最高点在x轴上,则该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

1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3),与y轴的交点为(0,-5),则此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__.

13.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是A(2, 1),经过点B(1, 0),则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

14.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y=x2-6x+11化为y=a(x-h)2+k的形式,其结果为________.

1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x(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S(cm2)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

16.已知方程3x2-5x+m=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1、x2,且分别满足-2

17.加工爆米花时,爆开且不糊的粒数的百分比称为“可食用率”.在特定条件下,可食用率y与加工时间x(单位:min)满足函数表达式y=-0.2x2+1.5x-2,则最佳加工时间为________min.

三、解答题

(本题共计

小题,共计69分,)

18.若一次函数

y=(k+1)x+k的图象过第一、三、四象限,判断二次函数

y=kx2-kx+k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并求出其最值.19.抛物线y=x2-4x+m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 3).

(1)求m的值.

(2)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条抛物线.

(3)求这条抛物线与x轴交点坐标,并指出当x取什么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0.如图,为美化环境,某校计划在一块长为60m,宽40m的长方形空地上修建一个长方形花圃,并将花圃四周余下的空地修建成同样宽的通道,设通道宽为xm,花圃的面积为S,(1)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如果通道所占面积是整个长方形空地面积的,求此时通道的宽.

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2ax-3a(a≠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

(1)求点A和点B的坐标;

(2)若点P(m, n)是抛物线上的一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点D.

①在a>0的条件下,当-2≤m≤2时,n的取值范围是-4≤n≤5,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②若D点坐标(4, 0),当PD>AD时,求a的取值范围.

22.二次函数y=ax2+bx+2的图象交x轴于点A-1,0,点B4,0两点,交y轴于点C,动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方向运动,过点M作MN⊥x轴交直线BC于点N,交抛物线于点D,连接AC,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求二次函数y=ax2+bx+2的表达式;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7篇

函数是中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函数概念通过坐标系中的曲线上点的坐标反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讲,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虽然,函数图像将函数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提供了数形结合地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但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研究函数图像对教师来讲也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

二次函数教学时间约为 10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此时学生对函数的相关知识已经很陌生,第一课时应对上学段学的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做一个回顾,让学生重温学习函数应该从以下四个内容入手:认识函数;研究图像及其性质;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函数与相应方程的关系。再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以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一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然后根据这种体验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利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探索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数学思考:

1.感悟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方法;

2.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

1.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2.能够利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

1.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二次函数的定义。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

四、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教学课件

六、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活动1]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师:对于“函数”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函数吗?

生:学过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师:那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师:能把学过的函数回忆一下吗?

生:可以。

一次函数y=kx+b(其中k、b是常数,且k≠0)

正比例函数y=kx(k是不为0的常数)

反比例函数y=k/x(k是不为0的常数)

师:学习这些函数的时候,大家还记得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探究的吗?

生: 定义、函数的一般形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函数与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等。

师:很好,从上面的几种函数来看,每一种函数都有一般的形式.那么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究竟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于一些概括性较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由复习回顾旧知识入手,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函数的相关知识,对要探究的新的函数有个明确的方向,让学生由旧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符合认识新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化。

[活动2]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正方体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设正方形棱长为 x,表面积为 y,则 y 关于x 的关系式为是什么?

2.多边形的对角线数 d 与边数 n 有什么关系?

n边形有___个顶点,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与这点不相邻的各顶点,可作____条对角线。因此,n边形的对角线总数d =______。

3.某工厂一种产品现在年产量是20件,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的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

这种产品的原产量是20件,一年后的产量是件,再经过一年后的产量是件,即两年后的产量为。

4. 问题2中有哪些变量?其中哪些是自变量? 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判断一下式子中的d是否是n的函数?若是函数,与原来学过的函数相同吗?问题3呢?

5.观察上面的三个函数,从解析式看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行为:教师在大屏幕上逐一提出问题,问题1、2、3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师生共同订正,问题4、5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得出问题结论。

定义:一般地,形如y=ax²+bx+c(a,b,c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教师重点关注:1.强调几个注意的问题:(1)等号左边是变量y,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整式。(2)a,b,c为常数,且a≠0;(3)等式的右边最高次数为 2,可以没有一次项和常数项,但不能没有二次项。(4)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2.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优化思维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为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做好铺垫,并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活动3] 例题学习内化新知

问题

例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若是,分别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y=3(x-1)²+1(2)y=x+5

(3)s=3-2t²(4)y=(x+3)²-x²

(5)y=-x(6)v=10∏r²

2例2,函数 y=(m-3)x-3x+5

(1)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2)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

师生行为:教师出示例1,同学们稍加考虑即可获得问题的结论,进而引出例2,例2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再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共同得到正确是结论,并获得解题的经验。

教师重点关注:(1)探究中各小组是否积极展开活动;(2)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是否理解透彻,应用是否得当;(3)教师在小组中巡视,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的理解,边学边练,为下一个讨论做铺垫;例2中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内化新知、突破难点。整个探究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活动4]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

(1)P80.练习1、2

m-2(2)若y=3x+6x-4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口答结果,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准确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问题(1)是从简单的应用开始,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问题(2)是让学生对二次函数定义很深层次的理解,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八、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各抒己见,不拘泥于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帮助,让语言表达更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十、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二次函数第一课时,教材中安排的内容不多,但学生对函数的知识已经生疏,接受起来不会很顺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8篇

对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考查一直是中考命题的传统题目,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数形结合,这也是解决函数问题极为重要的方法。

1.图象的识别

【例1】 (2006 福州)已知实数s、t满足s2+s-2006=0,t2+t-2006=0,那么,二次函数y=x2+x-2006的图象大致是( )。

【分析】 依题意得s、t是方程x2+x-2006=0的两实根,由求根公式可得两根一正一负,故可能是A、B.又x=-b[]2a=-1[]2×1=-1[]2<0,∴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

解:B.

【小结】 这是一道结合一元二次方程考查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试题。二次函数y=ax2+bx+c中,当y=0时,即为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此方程有两不同实根,则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例2】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OA=OC,则由抛物线的特征写出如下含有a、b、c三个字母的等式或不等式:①4ac-b2[]4a=-1;②ac+b+1=0;③abc>0;④a-b+c>0.

正确的序号是.

【分析】 从图象中易知a>0,b<0,c<0,③正确;抛物线顶点纵坐标为-1,∴ ①对;当x=-1时y=a-b+c,由图象知(-1,a-b+c)在第二象限,∴ a-b+c>0,④正确;设C(0,c),则OC=|c|,∵ OA=OC=|c|,∴ A(c,0)代入抛物线得ac2+bc+c=0,又c≠0,∴ac+b+1=0,故②正确。

解:正确的序号为①②③④.

【小结】 我们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二次函数图象与x、y轴的交点坐标以及顶点坐标、对称轴与系数a、b、c的关系。

【例3】 (2006 武汉)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x1,0),且00;②b<c;③3a+c>0,其中正确结论两个数是( ).

【分析】 这是一道没给图象的题,由已知条件可以大致画出如下图所示的图象,∵ 00正确;∵-b[]2a=-1,∴ b=2a,∴ b-a=2a-a=a>0.∴ b>a>c,故②不正确;把b=2a代入a+b+c>0得3a+c>0, ∴ ③正确;故答案为2个.

【小结】 将“数”转达化为“形”是本题的难点,将等量与不等量有机的结合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性质的应用

【例4】 (2006 山东枣庄)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x2-mx+m2+1[]2与y=x2-mx-m2+2[]2,这两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中的一条与x轴交于A、B两个不同的点。

(1)试判断哪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B两点;

(2)若A点坐标为(-1,0),试求B点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对于经过A、B两点的二次函数,当x取何值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分析】 解第(1)问时用b2-4ac是否大于0即可判断;解(2)时把A点坐标代入第(1)问求出的结果即可;解(3)时根据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可以判断。

解:(1)对于关于x的二次函数y=x2-mx+m2+1[]2,b2-4ac=(-m)2-4×1×m2+1[]2=-m2-2<0,

∴ 此函数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

对于关于x的二次函数y=x2-mx-m2+2[]2,b2-4ac=(-m)2-4×1×(-m2+2[]2)=3m2+4>0,

∴ 此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故图象经过A、B两点的二次函数为:y=x2-mx-m2+2[]2

(2)将A(-1,0)代入y=x2-mx-m2+2[]2得1+m-m2+2[]2=0,整理得m2-2m=0,∴ m=0或m=2.

当m=0,y=x2-1, 令y=0,x2-1=0,解得x1=-1,x2=1,

此时B点的坐标是(1,0).

当m=2,y=x2-2x-3, 令y=0,x2-2x-3=0,解得x1=-1,x2=3,

此时B点的坐标是(3,0).

(3)当m=0,y=x2-1,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0,

∴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m=2,y=x2-2x-3=(x-1)2-4,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1,

∴ 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第9篇

(一)梅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要注意强调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符号表示方法(判定与性质两方面),应注意两个相似三角形中,三边对应成比例,ABBCCA每个比的前

ABBCCA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

(2)要注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两者在定义、记法、性质上稍有不同,但两者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

(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4)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上一节课中提出):

如△ABC∽△A′B′C′的相似比ABBCCAk,那么△A′B′C′∽△ABC

ABBCCA的相似比就是ABBCCA1,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

ABBCCAk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5)“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也可以简单称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均为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是训练学生能正确去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明确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即(1)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2)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最大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3)对应角所对的边一定是对应边;(4)对应边所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例2是让学生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此题两次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以先写出三个比例式,然后拆成两个等式进行计算),学生刚开始可能不熟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如果∠A=∠A′, ∠B=∠B′, ∠C=∠C′, 且ABBCCAk.

ABBCCA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则有∠A=∠A′, ∠B=∠B′, ∠C=∠C′, 且ABBCCA.

ABBCCA(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42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DCA,AD∥BC,∠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与DC的长.

解:略(AD=3,DC=5)

例2(补充)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

分析:由DE∥BC,可得△ADE∽△ABC,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ADAE,又由AD=EC可求出AD的长,再根据DEAD求出DE的长.

ABACBCAB解:略(DE103).

六、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A.两个直角三角形 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 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A.1对 B.2对 C.3对 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EA=2:3,EF=4,求CD的长.(CD= 10)

七、课后练习

1.如图,△ABC∽△AED, 其中DE∥BC,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AED,其中∠ADE=∠B,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3.如图,DE∥BC,)

(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

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应用结题报告 第10篇

学 科:数学课 题:班 级:高一(指导教师:魏立珍

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应用1,2)班

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魏立珍

摘要:三角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学习中学生能够熟练地对三角函数解析式配方、确定其位置,并能研究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等性质及其图像范围,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化归、映射的思想,换元的方法)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正文:

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小组成员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个集体项目,它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大家的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精神。组成小组后,我们组就常常在一起讨论题目,等到讨论成熟后,就进行计算研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在一起如果做出一些东西来,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研究性学习带给我们的乐趣所在。

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以及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 研究性学习小组,给了我们一次简单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体验。科学工作所需要的严谨,大胆都在这样活动中有着完整的体现。使我们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这些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我们选择了似简单却又挺麻烦的课题——三角函数图像特点的应用。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我们选择了似简单却又挺麻烦的课题——三角函数图像特点的应用。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教师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初初接触这个课题的新生来说,的确是件棘手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以前没接触过,没什么经验,不知从何入手,另一方面是高中学习负担重,如何协调好学习和研究课题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了学生们烦恼的事。但是我们小组的成员这点做得不错,协调好两者,学习和研究课题双双丰收。从开题到结题,作为指导老师的我,并没有一步一步教他们如何做,而是提些学生没注意到的问题,在他们困惑之时引导他们如何拨开迷雾,指出他们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毕竟研究性学习是要学生独立完成的,指导老师太过入戏的话,研究性学习就没多大意义了。总体来说,我们小组完成得不错,继续加油!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描点法作出函数y=x2的图象,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x2的性质.

2.猜想并能作出y=-x2的图象,能比较它与y=x2的图象的异同.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

4.在利用图象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合作交流,以便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进而比较准确地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

1.利用描点法作出函数y=x2的图象,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x2的性质.

2.能够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并能比较它与y=x2的图象的异同.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并把这种经验运用于研究二次函数y=-x2的图象与性质方面,实现探索经验运用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我们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后,研究了它们各自的图象特征.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_______________,一般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是____________,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_________________.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它的图象是否也为直线或双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有关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作函数y=x2的图象.

回忆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吗?(列表,描点,连线.)

下面就请大家按上面的步骤作出y=x2的图象.

(1)列表:

x -3 -2 -1 0 1 2 3

y 9 4 1 0 1 4 9

(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便得到函数y=x2的图象.

(二)、议一议

对于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1)你能描述图象的形状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2)图象与x轴有交点吗?如果有,交点坐标是什么?

(3)当x0时,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如何变化?当x0时呢?

(4)当x取什么值时,y的值最小?最小值是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

(5)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请你找出几对对称点,并交流.

下面我们系统地总结:

(三)y=x2的图象的性质.

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先想一想,然后作出它的图象.它与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大家讨论之后系统地总结出y=x2的图象的所有性质.

当堂练习:按照画图象的步骤作出函数y=-x2的图象.

y=-x2的图象如右图,并让学生总结:

形状是___________,只是它的开口方向____________,它

与y=x2的图象形状________,方向________,这两个图形可

以看成是__________对称.

试着让学生讨论y=-x2的图象的性质.

并尝试比较y=x2与y=-x2的图象,比较异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联系:

(四)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P47)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2.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须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问解决了吗?

四.自我测试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与y=-x2的图象.

2.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 ( )

A. y=2+5x2 B.y= C.y=3x(x+5)2 D. y=

3.分别说出抛物线y=4x2与y=- x2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顶点坐标

4、已知函数y=mxm2+m.

(1)m取何值时,它的图象开口向上.

(2)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2篇

关键词:二次函数;图象;性质;应用;解题规律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灵魂,尤其是二次函数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通过它可以研究函数的很多性质,并且与不等式、数列等有着广泛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二次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归类,以揭示二次函数的解题规律。

一、最值问题

一般先用配方法化为y=a(x-m)2+n的形式,得顶点(m,n)和对称轴x=m,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

(2)即顶点为动点,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例:函数f(x)=x2+2mx+m2-m-,当x∈(0,+∞)时,恒有f(x)>0,求m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此题为动轴定区间问题,需对对称轴进行讨论。

解:f(x)=(x+m)2-m-

当-m≤0即m≥0时,f(0)≥0?圯m2-m-≥0,∴m≥;

当-m>0即m<0时,-m->0,∴m<-3.

综上得:m<-3或m≥.

点评:分类讨论要做到不漏掉任何情况,尤其是端点处的数值不可忽视,最后结果要取并集。

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根分布问题

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时,常借助于二次函数图象数形结合来解,一般从二次函数的四个要素来考虑:开口;区间端点函数值符号;对称轴;Δ。

例:已知a是实数,函数f(x)=2ax2+2x-3-a,如果函数y=f(x)在区间[-1,1]上有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1:函数y=f(x)在区间[-1,1]上有零点,即方程f(x)=2ax2+2x-3-a=0在[-1,1]上有解。

a=0时,不符合题意,所以a≠0,方程f(x)=0在[-1,1]上有解?圳f(-1)·f(1)≤0或

af(-1)≥0af(1)≥0Δ=4+8a(3+a)≥0?圳1≤a≤5或a≤或a≥5?圳 a≤或a≥1-∈[-1,1]

点评:通过數形结合来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三、在不等式方面的应用

1.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1)在R上恒成立——利用开口及Δ;

(2)在某区间上恒成立——变量分离或画图利用四要素或转化二次函数最值。

例:(2009年江西卷文17)设函数f(x)=x3-x2+6x-a.

对于任意实数x,f ′(x)≥m恒成立,求m的最大值。(节选)

解析:f ′(x)=3x2-9x+6,∵对?坌x∈R,f ′(x)≥m,即3x2-9x+(6-m)≥0在x∈R上恒成立,∴Δ=81-12(6-m)≤0,得m≤-,即m的最大值为-.

例:(2009年全国卷II文21)设函数f(x)=x3-(1+a)x2+4ax+24a,其中常数a>1,若当x≥0时,f(x)>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由恒成立条件得出不等式条件从而求出a的范围。

解:当x≥0时,f(x)在x=2a或x=0处取得最小值。

f(2a)=(2a)3-(1+a)(2a)2+4a·2a+24a=-a3+4a2+24a;f(0)=24a,则由题意得a>1f(2a)>0f(0)>0,解得1

四、在数列方面的应用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来解答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有关最值问题比用其他知识简单。

例:(2010新课标17)设等差数列an满足a3=5,a10=-9。

(1)求an的通项公式;(2)求an的前n项和Sn及使得Sn最大的序号n的值。

解:(1)(略);(2)Sn=na1+d=10n-n2=-(n-5)2+25,所以n=5时,Sn取得最大值。

二次函数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作为最基本的幂函数,以它为代表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还与不等式、数列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二次函数可以称为高中数学的灵魂。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3篇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评课稿

陈老师执教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很成功的一趟课。主要表现在以下。

一是教学设计严谨,环环相扣,每个教学步骤之间都有逻辑的联系。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分组竞争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多。

三是对教材的研究深,重点、难点把握好,以聋人单考单招真题为切入口和教学内容,以点带面复习教学知识。

四是应用了几何画板,作为一个简单易用的数学教学软件,我一直倡导数学老师都应该学,不仅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上,几何画板在出一些练习题需要画图时也有很多优势,比纯粹用word画图方便多了。

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一起讨论。

一是教师讲的偏多。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梳理知识、理清思路,对某类题、某系列知识进行重点分析、深挖、加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些讲解和点拨即可。这样看起来教学气氛会稍差,但如果能精心设计练习,一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堂课既有学生自主练习又有教师适时分析引导,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学生、老师都不会感到累。

二是建议一节课就讲一个重点知识。本节课内容除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外,还有二次函数和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感觉教学内容比较多,其实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包含了很多内容,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能够掌握,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聋生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真都能完全掌握,则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这样一节课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很完整。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4篇

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中不规则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面积 常见分割方法:

1、用规则图形面积减去规则图形的面积;

2、沿着x轴或者y轴将图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过图形上的点往x轴或者y轴作垂线,将图形分割成三角形和直角梯形 【典型例题:】 例 1.1.1如图,△OA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过点A的直线与x轴交于点E.(1)求点E的坐标;

(2)求过 A、O、E三点的抛物线解析式;

(3)若点P是(2)中求出的抛物线AE段上一动点(不与A、E重合),设四边形OAPE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

【答案解析】解:(1)作AF⊥x轴于F,∴OF=OAcos60°=1,AF=OFtan60°= ∴点A(1,)代入直线解析式,得,∴m= ∴ 当y=0时,得x=4,∴点E(4,0)(2)设过A、O、E三点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 ∵抛物线过原点 ∴c=0,∴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3)作PG⊥x轴于G,设P(x0,y0)S四边形OAPE=S△AOF+S梯形AFGP+S△PGE = = 当时,S最大=. 【解析】(1)(2)由图可作AF⊥x轴于F,根据直角三角形性质,用待定系数求E点坐标和的抛物线解析式;

(3)再作作PG⊥x轴于G,将四边形OAPE的面积S用x0来表示,将问题转化为求函数最值问题. 【针对练习:】 练 1.1.1(2016苏州中考第28题)如图,直线l:y=﹣3x+3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抛物线y=ax2﹣2ax+a+4(a<0)经过点B.(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已知点M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并且点M在第一象限内,连接AM、BM,设点M的横坐标为m,△ABM的面积为S,求S与m的函数表达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

(3)在(2)的条件下,当S取得最大值时,动点M相应的位置记为点M′. ①写出点M′的坐标;

②将直线l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直线l′,当直线l′与直线AM′重合时停止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直线l′与线段BM′交于点C,设点B、M′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为d1、d2,当d1+d2最大时,求直线l′旋转的角度(即∠BAC的度数). 【答案解析】解:(1)令x=0代入y=﹣3x+3,∴y=3,∴B(0,3),把B(0,3)代入y=ax2﹣2ax+a+4,∴3=a+4,∴a=﹣1,∴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x2+2x+3;

(2)令y=0代入y=﹣x2+2x+3,∴0=﹣x2+2x+3,∴x=﹣1或3,∴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1和3,∵M在抛物线上,且在第一象限内,∴0<m<3,过点M作ME⊥y轴于点E,交AB于点D,由题意知:M的坐标为(m,﹣m2+2m+3),∴D的纵坐标为:﹣m2+2m+3,∴把y=﹣m2+2m+3代入y=﹣3x+3,∴x=,∴D的坐标为(,﹣m2+2m+3),∴DM=m﹣=,∴S=DM•BE+DM•OE =DM(BE+OE)=DM•OB =××3 = =(m﹣)2+ ∵0<m<3,∴当m=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3)①由(2)可知:M′的坐标为(,);

②过点M′作直线l1∥l′,过点B作BF⊥l1于点F,根据题意知:d1+d2=BF,此时只要求出BF的最大值即可,∵∠BFM′=90°,∴点F在以BM′为直径的圆上,设直线AM′与该圆相交于点H,∵点C在线段BM′上,∴F在优弧上,∴当F与M′重合时,BF可取得最大值,此时BM′⊥l1,∵A(1,0),B(0,3),M′(,),∴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B=,M′B=,M′A=,过点M′作M′G⊥AB于点G,设BG=x,∴由勾股定理可得:M′B2﹣BG2=M′A2﹣AG2,∴﹣(﹣x)2=﹣x2,∴x=,cos∠M′BG==,∵l1∥l′,∴∠BCA=90°,∠BAC=45°  【解析】(1)利用直线l的解析式求出B点坐标,再把B点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a的值;

(2)过点M作ME⊥y轴于点E,交AB于点D,所以△ABM的面积为DM•OB,设M的坐标为(m,﹣m2+2m+3),用含m的式子表示DM,然后求出S与m的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出S的最大值,其中m的取值范围是0<m<3;

(3)①由(2)可知m=,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纵坐标的值;

②过点M′作直线l1∥l′,过点B作BF⊥l1于点F,所以d1+d2=BF,所以求出BF的最小值即可,由题意可知,点F在以BM′为直径的圆上,所以当点F与M′重合时,BF可取得最大值. 考点 2 利用相似解决图形的面积问题 【考点解析 :】 例:如图,DE//BC,如果AD∶AB=k呢?求S△ADE∶S△ABC的值。

适用题型:图形中涉及平行线、相似三角形 常见分割方法:1、利用平行关系或者三角形的相似,计算出对应的边长;

2、根据面积之比是相似比的平方直接表示出图形的面积 【典型例题:】 例 2.1.1 已知:如图一,抛物线y=ax2+bx+c与x轴正半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直线y=x﹣2经过A、C两点,且AB=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直线DE平行于x轴并从C点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平移,且分别交y轴、线段BC于点E,D,同时动点P从点B出发,沿BO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速度运动,(如图2);

当点P运动到原点O时,直线DE与点P都停止运动,连DP,若点P运动时间为t秒;

设s=,当t为何值时,s有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t的值,使以P、B、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若存在,求t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解:(1)由直线:y=x﹣2知:A(2,0)、C(0,﹣2);

∵AB=2,∴OB=OA+AB=4,即 B(4,0).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x﹣4),代入C(0,﹣2),得:

a(0﹣2)(0﹣4)=﹣2,解得 a=﹣ ∴抛物线的解析式:y=﹣(x﹣2)(x﹣4)=﹣x2+x﹣2.(2)在Rt△OBC中,OB=4,OC=2,则 tan∠OCB=2;

∵CE=t,∴DE=2t;

而 OP=OB﹣BP=4﹣2t;

∴s===(0<t<2),∴当t=1时,s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1.(3)在Rt△OBC中,OB=4,OC=2,则 BC=2;

在Rt△CED中,CE=t,ED=2t,则 CD=t;

∴BD=BC﹣CD=2﹣t;

以P、B、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已知∠OBC=∠PBD,则有两种情况:

①=⇒=,解得 t=;

②=⇒=,解得 t=;

综上,当t=或时,以P、B、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解析】(1)首先根据直线AC的解析式确定点A、C的坐标,已知AB的长,进一步能得到点B的坐标;

然后由待定系数法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2)根据所给的s表达式,要解答该题就必须知道ED、OP的长;

BP、CE长易知,那么由OP=OB﹣BP求得OP长,由∠CED的三角函数值可得到ED的长,再代入s的表达式中可得到关于s、t的函数关系式,结合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到s的最小值.(3)首先求出BP、BD的长,若以P、B、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已知的条件是公共角∠OBC,那么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夹公共角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针对练习:】练 2.1.1 如图,△ABC是一张直角三角形彩色纸,AC=15cm,BC=20cm.若将斜边上的高CD 分成n等分,然后裁出(n﹣1)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纸条.则这(n﹣1)张纸条的面积和是cm2. 【答案解析】解:如图,∵∠ACB=90°,AC=15,BC=20,∴AB==25,∵CD•AB=AC•BC,∴CD=12,∵斜边上的高CD分成n等分,∴CH=,∵EF∥AB,∴△CEF∽△CAB,∴=,即=,解得EF=•25,即从上往下数,第1个矩形的长为•25,同理可得从上往下数,第2个矩形的长为•25,… 从上往下数,第(n﹣1)个矩形的长为•25,而所有矩形的宽都为•12,∴这(n﹣1)张纸条的面积和是=[•25+•25+…+•25]• •12 =(1+2+…+n﹣1)••12 =(cm2). 故答案为. 【解析】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25,再利用面积法计算出CD=12,接着证明△CEF∽△CAB,则可计算出EF=•25,同理可得从上往下数,第2个矩形的长为•25,…,从上往下数,第(n﹣1)个矩形的长为•25,且所有矩形的宽的和为•12,然后把所有矩形的面积相加即可. 练 2.1.2 已知抛物线(a≠0),与x轴从左至右依次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经过点A的直线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D.(1)若点D的横坐标为2,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若在第三象限内的抛物线上有点P,使得以A、B、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求点P的坐标;

(3)在(1)的条件下,设点E是线段AD上的一点(不含端点),连接BE.一动点Q从点B出发,沿线段BE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E,再沿线段ED以每秒 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D后停止,问当点E的坐标是多少时,点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用时间最少? 【答案解析】解:(1)∵y=a(x+3)(x﹣1),∴点A的坐标为(﹣3,0)、点B两的坐标为(1,0),∵直线y=﹣x+b经过点A,∴b=﹣3,∴y=﹣x﹣3,当x=2时,y=﹣5,则点D的坐标为(2,﹣5),∵点D在抛物线上,∴a(2+3)(2﹣1)=﹣5,解得,a=﹣,则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3)(x﹣1)=﹣x2﹣2x+3;

(2)作PH⊥x轴于H,设点P的坐标为(m,n),当△BPA∽△ABC时,∠BAC=∠PBA,∴tan∠BAC=tan∠PBA,即=,∴=,即n=﹣a(m﹣1),∴,解得,m1=﹣4,m2=1(不合题意,舍去),当m=﹣4时,n=5a,∵△BPA∽△ABC,∴=,即AB2=AC•PB,∴42=•,解得,a1=(不合题意,舍去),a2=﹣,则n=5a=﹣,∴点P的坐标为(﹣4,﹣);

当△PBA∽△ABC时,∠CBA=∠PBA,∴tan∠CBA=tan∠PBA,即=,∴=,即n=﹣3a(m﹣1),∴,解得,m1=﹣6,m2=1(不合题意,舍去),当m=﹣6时,n=21a,∵△PBA∽△ABC,∴=,即AB2=BC•PB,∴42=•,解得,a1=(不合题意,舍去),a2=﹣,则点P的坐标为(﹣6,﹣),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4,﹣)和(﹣6,﹣);

(3)作DM∥x轴交抛物线于M,作DN⊥x轴于N,作EF⊥DM于F,则tan∠DAN===,∴∠DAN=60°,∴∠EDF=60°,∴DE==EF,∴Q的运动时间t=+=BE+EF,∴当BE和EF共线时,t最小,则BE⊥DM,y=﹣4.   【解析】(1)根据二次函数的交点式确定点A、B的坐标,求出直线的解析式,求出点D的坐标,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作PH⊥x轴于H,设点P的坐标为(m,n),分△BPA∽△ABC和△PBA∽△A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即可;

(3)作DM∥x轴交抛物线于M,作DN⊥x轴于N,作EF⊥DM于F,根据正切的定义求出Q的运动时间t=BE+EF时,t最小即可. 考点 3 利用铅垂高和水平宽公式求解图形的面积问题 公式:S=铅垂高乘以水平宽 适用题型:多用于不规则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其中该图形有至少两个顶点在函数图象上 常见分割方法:选用一条分割线作为底,分割线左右(上下)两个顶点之间的间距作为高,其面积为S=铅垂高乘以水平宽 【考点解析 :】 【典型例题:】 例 3.1.1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连结OA,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

若没有,请说明理由.C B A O y x D B A O y x P 【答案解析】 解:(1)B(1,)(2)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x+a),代入点B(1,),得,因此(3)如图,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1,当点C位于对称轴与线段AB的交点时,△BOC的周长最小.设直线AB为y=kx+b.所以,因此直线AB为,当x=-1时,因此点C的坐标为(-1,/3).(4)如图,过P作y轴的平行线交AB于D.当x=-时,△PAB的面积的最大值为,此时.【解析】求△PAB 的面积的时候,过点P作x轴的垂线,将△PAB 的面积分成左右两个三角形,以PD为底,则AB为水平宽,利用公式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

练 3.1.1 如图1,抛物线顶点坐标为点C(1,4),交x轴于点A(3,0),交y轴于点B。

(1)求抛物线和直线AB的解析式;

(2)求△CAB的铅垂高CD及S△CAB ;

(3)设点P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一点P,使S△PAB=△CAB,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解:(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把A(3,0)代入解析式求得所以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由求得B点的坐标为 把,代入中 解得:所以(2)因为C点坐标为(1,4)所以当x=1时,y1=4,y2=2所以CD=4-2=2(平方单位)(3)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P,设P点的横坐标为x,△PAB的铅垂高为h,则由S△PAB=S△CAB得化简得:解得,将代入中,解得P点坐标为 【解析】过点P作x轴的垂线,利用铅垂高公式表示出△PAB的面积是解题关键 课堂总结 观察下列常见图形,说出如何求出各图中阴影部分图形的面积.在以上问题的分析中研究思路为:

(1)分割法求图形的面积(2)利用相似图形求图形的面积(3)利用铅垂高公式求图形的面积 注意:

(1)取三角形的底边时一般以坐标轴上线段或以与轴平行的线段为底边.(2)三边均不在坐标轴上的三角形及不规则多边形需把图形分解.(即采用割或补的方法把它分解成易于求出面积的图形)(3)在求图形的面积时常常使用到以下公式:

上一篇:找风筝记叙文下一篇:租赁合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