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2024-05-22

“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发言稿(精选3篇)

“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第1篇

“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我与竹林曾同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对她的创作有所了解。作为过去的老同事,她希望我出席这个研讨会,并谈谈对她的创作和作品的看法。

我也曾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和评论,不过,这二三十年来,主要精力放在主编辅导少年儿童写作的刊物《作文大世界》上,其它的事过问得很少。据我所知,竹林的创作是从儿童文学开始的。她1975年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我于文革后也回到了出版社,继续担任《少年文艺》的编辑。我与竹林接触不多,她给我的印象是平时不声不响,很腼腆的样子。我知道她在《少年文艺》(原《上海少年》)发表了好几篇儿童小说,并出版了儿童散文集《老水牛的眼镜》。这部作品受到了当时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陈伯吹、金近等的赞赏。严文井还特地给她写了信,称赞她的文章“有风格”。冰心也喜欢她的儿童文学作品,亲自给她题词“创作未有穷期,竹林前途无量”。这部作品还在全国第四次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就儿童文学创作来说,竹林不仅早于也写过儿童文学作品的王xx,而且当今红遍儿童文学界的许多作家,那时都还没有作品问世呢!包括秦xx、曹xx等;连曹xx自己也说:“记得七十年代末,我在上海延安西路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修改一部长篇小说,常常能看到她——那时她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做编辑。听人说,她的小说写得很好,并且在往更好的地方写。于是,还未出道的我就在心中暗暗地羡慕她。”后来,竹林还写了好几部儿童长篇小说,如《夜明珠》、《晨露》、《今日出门昨夜归》、《脆弱的蓝色》、《流血的太阳》等;而她的《竹林村的孩子们》,被收入了“中国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竹林在结束知青生活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以后的这段日子,也是她在创作道路上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在这段日子里,她承受了别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主要是单位领导的不择手段的横加干涉,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她的头上,什么名利思想、不务正业,甚至发信给全国刊物,禁发竹林的作品。我与竹林在同一单位,以上种种也感同身受。令我敬佩的是,她没有像我那样逃避现实,丢弃创作,而是坚持创作,走自己的路。如果单位不是这样干预她,她应该成为胜过当前上海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杰出的一位,这些事至今想起来不无遗憾;不过,幸好上海作协支持了她,使她终于成了一位卓有成就的成人文学作家。

竹林大多数写的是成人文学。今天的研讨会上,大家评论的也大都是她的成人文学。我对她的成人文学没有很好的研究,但我不希望成为这次研讨会的听众,或者只是为竹林捧场而出席活动。更何况我对当前举办的许多研讨会很有看法。那么出席这次研讨会,究竟说什么好呢?直到我收到上海作协的邀请函,此次研讨会定名为“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于是我联系到当前文学界的某些现象,结合竹林的创作,确实有些并非人云亦云的看法。

一位作家写出一部好的作品,或者是对他的创作值得加以研究、总结和探讨,研讨会不乏是一种好的形式。在我有限的视野里,为竹林开研讨会是很少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竹林的这个研讨会,似乎来得迟了一些,但是,不管怎么说,上海作家协会还是为竹林举办了这次研讨会,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记得XX年世博会期间,原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的关登瀛来上海,他曾对我谈起中国作协最早举办的关于秦xx作品研讨会的情况。他说,在那次研讨会上,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批评秦xx不会写小说。可是,这样尖锐的批评在如今的研讨会上已经十分少见了。现在,一位作家写出一部作品,不管好坏都要开个研讨会,无非是借与会者的廉价宣传,扩大作品的影响和作者的知名度。某些有背景、有能量的作家,总有媒体宣传、研讨会捧场,实际上,这些宣传和研讨会变成了无原则的吹捧文章和“捧场会”。虽然有一时的热闹,却与作品的实际水平和价值毫无关系。更有甚者,有的研讨会除了博取廉价宣传以外,还往往以讹传讹,把某些作品吹的天花乱坠,恶意炒作,却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的研讨会不但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还会误导舆论和读者,造成很坏的影响。

竹林的《老水牛的眼镜》、《生活的路》这些作品并没有召开过研讨会,但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生活的路》作为全国第一部知青文学,至今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在作为“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重印呢。因此,这次研讨会虽然召开迟了,但是,我们对竹林的创作,经过时间的检验,更能够作出符合实际的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作家的创作不应为其它所左右,创作只是忠于生活,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爱憎感情。竹林就是一位不爱张扬、不图名利,潜心创作的作家。她从小时候起就喜爱文学,至今还保留着小学时代写的作文。她的作文曾在上海《青年报》征文中获奖。多年以前,我主编的《作文大世界》多次发表了她的童年作文。竹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出版之前,就曾在《上海少年》(即《少年文艺》)和安徽的文艺刊物发表作品。在她漫长的创作的道路上,经受了不少磨难,却能够顶住种种压力,坚持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竹林的这种创作态度和精神应该肯定,她不愧是一位真正的作家,值得人们崇敬的作家。

竹林从事文学创作在1975年就开始了,这样算起来,迄今已经有40年,这次研讨会也是竹林创作40周年的纪念。值此机会,我向走过40年艰辛创作道路并获得丰硕成果的竹林,表达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佩,祝愿她一如既往,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第2篇

关键词:客家文化,文艺创作,举措,创新

一、繁荣客家文艺作品创作的意义

文艺作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净化人的灵魂, 不但可以安抚浮躁的人心还能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努弯詹·拉纳哥说过, 文化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和社会兴衰的尺度。正因为优秀文艺作品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人文作用, 所以繁荣客家文艺作品创作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 繁荣客家文艺创作, 可以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 是客家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形成的独特文化。只有客家人自己积极挖掘、有效保护和发展, 才不至于客家文化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中慢慢流失。通过客家文艺作品体现优秀客家文化, 就是对客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二) 繁荣客家文艺创作, 可以增强客家人的凝聚力。

目前世界上有一亿多的客家人, 遍布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身处何地, 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强烈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的客家人对客家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所以体现客家文化的文艺作品很容易在全世界的客家人中产生共鸣, 增强客家人的凝聚力。

(三) 繁荣客家文艺创作, 可以给客家人提供美好的健康精神食粮。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越来越需要丰富精神生活的今天, 人民群众很容易出现精神文明不足和被不良的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良社会现象的情况。繁荣客家文艺创作, 提供优秀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客家群众的精神生活, 还可以净化其灵魂, 提高其文化素养。

(四) 繁荣客家文艺创作, 可以为树立客家文化品牌, 促进梅州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漫长的客家历史中, 团结奋进的客家人创造出一项项具有客家特色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优秀的客家文化越来越吸引国内外的目光, 必将掀起客家文化热潮, 给梅州经济带来飞跃发展。客家文艺作品蕴含的是客家文化, 通过繁荣客家文艺作品创作可以加快客家文化的传播, 必然对树立客家文化品牌, 促进梅州经济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二、客家文艺创作的现状

梅州市地处粤东经济欠发达山区, 誉有“世界客都”之称, 是世界客家文化的代表, 其客家文艺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基础, 但是客家文艺创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 文艺作品数量多, 但以客家文化为体裁的作品少。

近年来, 梅州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 文艺作品创作的质和量得到了大步提高, 但是体现客家文化内涵的作品少, 在戏剧、曲艺、音乐方面尤其明显。根据统计, 每年送市参评文艺作品 (仅包括戏剧、曲艺、音乐) 100件左右1, 以客家文化为体裁的作品数平均6件2, 占获奖总数的6%左右。客家文艺作品数量之少的原因大概有两方面, 一是作者对客家文化不够重视;二是作者对客家文化不了解。

(二) 群众业余文艺创作队伍越来越小。

客家文化源于客家群众, 群众业余作者理应成为客家文艺创作的一支强队伍, 但是多种原因导致群众业余创作作者队伍越来越小。以五华县为例, 主要原因有:1.由于一批老一辈文艺作者因年事已高无力创作;2.部分业余作者因为工作生活问题难有余力创作;3.文艺创作对群众业余作者来说是一项需充足的业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而无经济利益的爱好, 容易失去文艺创作热情。

(三) 客家文艺创作群体范围不广, 高学历知识分子极少参与。

客家文化虽说是源自客家群众, 但优秀文化健康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的引导。高学历知识分子具有群众没有的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 只要其积极参与客家文艺创作, 完全可以成为客家文艺发展的领军队伍, 引领客家文化的向前发展。

(四) 文艺创作辅导干部缺少系统专业培训, 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辅导干部文艺创作专业素质的高低是提高群众文艺创作水平的关健。以五华县情况为例, 由于单位经费严重不足, 组织文艺辅导干部进行系统专业知识进修。导致辅导干部的文艺创作知识基本上是靠老干部的指点和自学, 文艺专业素质难于进一步提高。

(五) 群众业余文艺作者创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每年送市参评的文艺作品中, 平均一等奖有9.3件, 群众作品32件, 占21.5%;平均二等奖有17.2件, 群众作品9.3件, 占54%;平均三等奖有31.3件, 群众作品24.7件, 占78.9%, 从高等级奖项群众作品所占比例偏低的数据中不难看出, 群众业余文艺作者的创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三、繁荣客家文艺创作的举措

根据客家文艺创作的现状, 繁荣客家文艺创作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加大经费投入。

所谓“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 要完成繁荣客家文艺作品创作的大战略,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文艺方面的经费投入, 避免文化部门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二) 扩大文艺创作群体。

客家文艺创作既需要老一辈作者的余热发挥, 也需要年轻一代的后备力量;既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 也需要高知识分子的领军作用。培养年轻一代可以从学校出发, 通过宣传客家文艺、开文艺兴趣班的形式培养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文艺创作兴趣, 可解决客家文艺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可以通过营造良好客家文艺创作氛围和激励机制, 吸引高学历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客家文艺作品创作, 使其成为客家文艺发展的领军力量。

(三) 建立高效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充分发挥客家文艺创作队伍的战斗力, 就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激励机制, 这套激励机制包括:1.文化单位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单位的积极性, 提高其对客家文艺发展的重视, 保证客家文艺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2.文艺辅导干部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干部的积极性, 对群众文艺业余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和群众文艺创作良好氛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3.群众业余作者的创新激励机制。群众业余文艺作者队伍的大小既是客家文艺发展力量的大小, 也是客家文艺是否繁荣的象征, 所以调动群众业余作者创作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四) 举办客家文艺培训班。

优秀的文艺作品既是陶冶客家人的情操、提高客家人文化素养的需要, 也是弘扬、发展客家文化的需要。文艺作品的优劣决定于作者创作水平的高低, 举办培训班既是提高文艺作者创作水平的直接手段, 也是培养作者创作兴趣和打造良好创作氛围的有力举措。培训班可分为文艺辅导干部培训班和群众业余作者培训班, 其内容应包括文艺专业知识和客家文化, 只有把文艺专业知识和客家文化相结合, 才能创作出体现客家文化内涵的优秀客家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竹林创作与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第3篇

随着刘慈欣《三体I》英文版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培养了刘慈欣等多位著名科幻作家的摇篮《科幻世界》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陪伴刘慈欣等作家一路走来的科幻编辑姚海军的名字也成了网络平台点击率很高的三个字。针对科幻编辑进行研讨,本次会议可谓开国内之先河,这不仅是对姚海军多年如一日坚守科幻初心的褒奖,也是对《科幻世界》编辑团队的鼓励。由于篇幅所限,在此选摘本次会议发言精要,以飨读者。

董仁威(科普作家、科幻作家):

姚海军对科幻文学以及相关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眼光长远,推动中国科幻进入畅销书时代,是中国科幻的“掘金人”。

王晋康(科幻作家):

在杂志社多年的坎坷中,姚海军始终头脑清醒地把握着《科幻世界》杂志的作品定位和读者定位,在编辑方面堪称杂志社的栋梁。我近期创作的长篇小说都是由海军审稿,而他每每都能指出小说的不足,有的是细节的,有的是大局的。凭借从事一线编辑工作的优势,他的意见通常简单直接有效,非常实用。

何夕(科幻作家):

一篇作品里哪怕只有一丝亮点,海军都会抱以极大的热情逐字逐句与作者交流沟通,把自己宝贵的经验毫不吝惜地贡献出来,帮助很多年轻的作者尽快地成长。而对于像我这样具有一定经验的作者,海军则更多地从作品的创意发掘、立意提高、故事推进等方面提出中肯意见。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对一些相关的出版法规所知有限,海军总能及时指出我们作品中一些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的地方,同时千方百计为作者想办法出主意,在尽量不伤及主旨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规则的修改,让作品能够顺利面世。

吴岩(科幻作家):

跟其他一些人不同,姚海军从来不觉得他所从事的工作空间太小、池塘太小、大材小用。无论给他什么工作,他都会努力认真完成。初到编辑部,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与科幻读者群打交道。那一阶段我们偶有通信,我感觉他是全身心投入的,不但如此,他还能从中获得乐趣,尽情体验读者喜欢的方式和喜爱的类型。海军能接上地气,跟他这种认真工作的基本状态有着很大关系。

刘慈欣(科幻作家):

中国科幻始终保持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理念,没有失去自己的灵魂,这也是中国科幻能在今天赢得繁荣和发展的基础。而姚海军对科幻的热爱和坚持,是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坚守科幻核心理念的同时,姚海军没有出现许多科幻迷身上的那种科幻原教旨主义的狭隘倾向,他在科幻出版领域有着广阔的视野,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各种创作风格,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中努力促进科幻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使今天国内科幻文学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坚持核心理念和风格多样化方面,他做到了卓越的平衡。

钱丹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海军既是一个梦想家,也是一个实干家,我们在合作中建立友谊,正是他的实干精神,成就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韩松(科幻作家):

姚海军在科幻理论上亦有很重要的建树,而这是跟他长期的科幻实践紧密结合的,来自现实又指导现实。很关键的是,他把西方科幻与中国的情况进行了转换和结合。他认为,科幻要有自己的独特审美,要有技术内核,要有最大胆的想象,要有好的故事和情节、好的点子和人物。他强调,作者要为读者着想。还有一点,我十分感怀,那就是海军始终坚持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科幻创作原则,让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科幻,主流的也好边缘的也好,界内的也好破界的也好,都能在中国科幻的大花园中绽放。

谭楷(科幻世界杂志社前总编):

走遍天下,编辑都是“泥土的事业”。当天才的种子遇上了适宜它生长的沃土,才会绽放惊世骇俗的花朵。姚海军从一位科幻爱好者,成长为著名的编辑,本身就是个传奇。他在编辑岗位上秉承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好传统,发现作者、爱护作者、帮助作者、培养作者,推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家,引进了两百余部世界顶尖科幻作家的经典之作,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十八年多,做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成绩。今天,对姚海军的表彰,就是对“泥土精神”的表彰。

杨潇(科幻世界杂志社前社长):

三十年来,姚海军华丽转身,早就从中国的阿克曼(美国头号科幻迷)升级为中国的坎贝尔(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编辑大师)。我退离科幻世界杂志社已多年,仍不时关注《科幻世界》,为这个团队取得的成就欣喜欣慰。他们一直在默默挖掘深井,时时出现间歇性井喷,瑰丽壮观、引人注目。只有掘井人才知道,靠执着坚守才能挖掘深井,靠信念理想方能点燃井喷。为他们击掌叫好,也为他们忧心忡忡……祝愿一群理想主义者将科幻大旗扛下去。

杨枫(《科幻世界》副主编):

姚海军多年如一日,坚持每周去街头巷尾的报摊和深居闹市的图书批发市场走访,探查市场行情,了解出版同行的情况,这对科幻世界开掘选题、抢占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嘉麒(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举办这次研讨会不仅是肯定成绩,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培养激励更多的科普科幻事业人才,为我们的文化强国梦做更多贡献。

上一篇:房地产评估收费标准下一篇:在德育中注重实践教育 第一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