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金蝶

2024-07-10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金蝶(精选8篇)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金蝶 第1篇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在经历了2006年的行业低谷、2007年的反弹之后,2008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等多项关键行业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和新医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又给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面临国外同行业的强大竟争压力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大型跨国制药公司纷纷通过资本输入的途径,在我国组建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目前世界排名前20名的制药企业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全部在中国设厂,以此形成异地化的产销基地,来瓜分我国的医药市场,他们凭借本部在药物创新上的有力支撑,给国内制药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医药企业目前有近6000家,其中多数为中小型规模企业,它们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最终将走向联合、兼并、重组之路,目前,医药行业已有25家企业进入国家520家大型企业的行列。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医药商业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产权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组建了一批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经营方式开始转变,总代理、总经销、集中配货、连锁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连锁经营有较大的发展,一批企业积极进行医药电子商务的探索与试点。药品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一方面医药产业经过近20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的基本医药需求得以满足;另一方面则由于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以抑制医药费用的过度增长,并取得了初步效果,药价开始下调,低价位普药的用药量在增加;同时由于产品的竟争日趋激烈,厂家需要投入的营销费用也越来越多,使得药品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医药的安全问题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08年频发食品卫生事故,己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消费者为规避消费风险,在选择药品时,更注重药品的品牌和质量保证。人们期望,经过2008年的磨炼、成长,中国医药行业在新的一年中不但能成功抵御风险,而且能获得新的飞跃。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金蝶 第2篇

1布局基层市场

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官员温再兴在第六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展论坛暨药物发展研讨会上披露的数据:2011年以来中国内地基层用药规模增长迅速,一到三季度,全国对基层药物的销售已达425.5亿元人民币,其中县级以下销售额为60.8亿元,对新农合医疗单位的销售额为42.6亿元。

随着国家“新农合”与农村“两网”建设的推进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农村医药市场逐渐显现出巨大潜力,各大医药企业纷纷转向农村市场,寻找着适合的营销手段。大部分企业已经从第一、二终端竞争中转移了战略重点,聚焦在农村市场这片沃土上。医药行业实战营销专家王亮接受《广告主》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层市场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强力推行不断扩容,并逐渐向临床市场渗透,挤压着传统OTC市场的空间。例如辅仁将产品市场定位在基层,深耕基层市场,目前与辅仁合作的上游客户有2000多家,下游一、二级经销商12000多家,终端一、三级医院4600多家,二、药店及第三终端客户16000余家。销售网络遍及OTC、临床、第三终端三大板块,已经实现全国2/3的医药版图、70%以上的市场覆盖,辅仁的产品队伍力求尽可能多地把药品送到终端市场的每个角落,一县一点,甚至乡乡铺路式地抢占市场资源。诚信营销将成为市场主流

药品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关系着患者的生死。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药品,本是每一个药品生产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目前我国药品市场却较为混乱,假冒伪劣药品屡禁不止,2011年就有多起造假售假事件,导致医药行业信任危机进一步恶化,可信度成为医药营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市场障碍,产品不诚信、服务不诚信、营销不诚信、企业不诚信严重阻碍了医药保健品市场的良性发展。而要扭转这种不良的市场局面,一方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去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众多企业共同努力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欣喜地看到,政策和企业都迈出了实质的步伐: 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医药保健品市场的整顿,破获多起造假售价大案要案,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惩罚,就是要使医药保健品向诚信营销的方向转变,为企业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11月5日, 在济南举办第六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展论坛暨药物发展国际研讨会上, 与会的1000余名医药行业权威专家、海外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药工商企业负责人等共同发表了《诚信宣言》 宣言认。为,在当今复杂的商业环境里,诚信弥足珍贵。恪守良知、坚持诚信是医药行业最朴素的根本。医药行业将坚持把药物安全有效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丑恶行为。医药保健品诚信营销环境逐渐形成,使医药保健品向诚信营销的方向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诚信营销也必将成为医药保健品市场营销的主流。

3企业的经营以政策走向为主

2010年,我国将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确立为“十二五”期间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规划,未来十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可望达20%以上。生物医药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无疑在未来发展中得到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但与此同时,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国家必然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节,例如新医改、基药和非基药招标、产品限价、抗生素限购、新GSP和新GMP等新政策的不断推出都将对医药企业的经营、销售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如不能及时创新自己的经营思路,在面对新政频繁的新形势下将很难保持持续竞争力。王亮认为,目前的医药行业已经进入政策为核心的新环境,企业的经营更多以政策走向为主,传统的营销手法效果越来越差。这种局面在2012年以及今后仍会持续。整合、并购依然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医药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其发展的核心。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持续开发出新药,这样企业才能在新药的专利保护期内,获取较多的利润以弥补研发的开支。然而医药研发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周期长和投入大,显然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研发风险使众多中小型制药企业难以承担。而对于已经资本充足的生物制药公司而言,借助资本的力量并购那些极具潜质的项目型公司或者具备网络优势的地方企业,绝对是一个使公司快速成长的捷径。

康芝药业继2010年康芝药业增资控股北京顺鑫祥云药业后,2011年公司对优势资源的整合力度仍在不断加大。竞购河北天合制药;与浙江康恩贝制药合作推出小瑞芝清(布洛芬);收购沈阳延风制药,目前沈阳康芝(原延风制药)已顺利投产;独家受让国家一类新药头孢 他啶/他唑巴坦钠(3:1)技术;康芝药业通过整合,不仅丰富了产品线,也实现了公司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地的战略布局。

9月29日,贵州百灵与贵州正鑫药业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以超募资金2800万元收购正鑫药业100%股权。通过收购兼并一些拥有苗药资源的中小型苗药企业,丰富公司苗药的生产品种,迅速扩大苗药产品的市场,强化公司在苗药领域的龙头地位。

王亮表示,目前,新医改已经到了第三个年头,医药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进入攻坚阶段,随着国家密集出台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未来的医药行业发展必然会快速进入整合集中阶段,大量的中小企业将被兼并和淘汰。更加注重品牌营销

随着医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励化和白炽化,现代企业对品牌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日益深刻:营销并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已经成为决定着销售业绩的重要因素。大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先入为主,其他品牌难以说服客户。如何转变操作模式和销售观念,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品牌忠诚度和回报率成为药企必然的思考。快克总经理何天立表示,快克目前处于品牌认同向品牌信仰过渡阶段,未来快克药业希望在美誉度和忠诚度上努力,而邀请姜文为快克代言,也正是基于品牌战略上的重大举措。王亮认为,对于企业的营销传播来讲,会从单纯的产品传播进入企业品牌打造,进入 “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同时运作的新阶段。其目的,是为了应对政策层面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企业招标、进目录等各种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浅析我国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第3篇

一、传统零售药店的经营模式

几千年来, 我国的零售药店一直沿用着传统的经营模式, 以销售药品为主。零售药店兼卖日用品、化妆品等其它商品, 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近年来, 随着药品零售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传统药店在原有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 着力加强个性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 要将自己定义为具有药品经营执照的零售店, 而不是只卖药或兼卖某些日用品的药店。目标消费群是有广泛需求的某类人群, 如年轻男人、职业妇女、自我服务的方便购物者等, 而不仅仅是的慢性病人、老年病人等群体。

我国传统零售药店近年得以蓬勃发展, 无疑得益于国家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等。但由于我国零售药店发展起步较晚,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 各地的零售药店惟有积极去探索, 以期早日创出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新模式。

二、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1. 平价药品超市或大卖场 (主要销售药品, 以低价吸引顾客, 杰出代表湖南老百姓)

国内传统药店经营模式的实质性变化是通过药品超市、大卖场等形式出现, 自2000年以来, 药品超市、平价大卖场也在国内陆续出现, 给药品零售业带来不少新鲜的气息。比如湖南老百姓大药房等。该类型的零售模式以低价格作为最大的卖点, 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 其目标消费群主要以老人和家庭主妇为主。

2. 社区便利药店 (主要销售药品、日用品等, 杰出代表深圳海王星辰)

“大病去医院、小病进药店”, 这是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出现的医药消费大趋势。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者在选择社会药房时考虑的因素首要是购药的便利性, 因此社区便利型药店开始出现。由于其便利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比如深圳海王星辰药店。

在国外, 社区药店已经十分普及。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居民社区医疗体系十分完善, 大量的社区药店不仅发挥着药店应有的作用, 还扮演了社区医疗健康保障的角色。小区居民一般常见的小病都可以在社区药店里通过向药师咨询而买到合适的药品, 社区药店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区内重要的社交场所和社区健康中心。另一方面, 对社区药店的理解绝不能仅仅看作是药店地址的简单变化, “开在家门口的药店”要想生存下去, 就必需在经营策略上做相应的改变, 建立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 致力于培养社区居民的忠诚度, 维护好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3. 专业或专科药店 (主要销售处方药或某一类药品, 杰出代表广州百济抗肿瘤药房)

目前我国一些连锁药店或单体药店推出肿瘤药房、糖尿病药房、皮肤病药房等专业或专科药店, 特色专业药店是药品经营模式的一大改革。例如:广州百济抗肿瘤药房、上海肿瘤药房和冠心病药房, 上海专营糖尿病类药物的鲁班药房, 老字号同仁堂, 以及参茸店、蜂蜜产品专营店等等。该种药店的优势在于方便患者, 并且店内配备有经过专门培训、熟悉疾病医治原理的“医生型”营业员, 可指导顾客购药;由于这类药店专业品牌的建立和增值服务的强化, 往往能够获得消费者更强的信赖, 从而建立高毛利、低流量的经营模式。

该类型的药店应注重针对性, 譬如在皮肤研究所附近开皮肤病药房;而在社区、大专院校附近则针对消费人群的常用药品特点而开设专门的药房。同时, 专业药店还可以通过对特定顾客群的相关需求分析, 适当引进更多的品类, 进行组合式的销售。比如在以销售中药为主的药店, 可以销售煎药机, 在以女性消费者为主的药店, 可以增加女性护理产品等等, 这样可以在特定顾客群上创造多种消费机会, 为药店带来更好的现金流。

4. 药店加诊所 (主要特点是药店和诊所双证经营, 以解决药店处方药处方不足问题, 方便消费者就诊和购买药品, 杰出代表杭州胡庆余堂等)

随着抗生素限售令的实施, 处方药“双轨制”销售的取消,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药店加诊所的经营模式。该经营模式在美国已经得到推行, 并证明其存在的市场价值。美国第二大连锁药店CVS开创先河, 于2 0 0 6年7月1 3日收购了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Minute Clinic公司, 该公司是全美最早和最大的药店诊所, 是专业的健康诊疗服务机构。开设在美国零售药店内的诊所以其价格低廉、就诊时间短的诊疗保健服务而深受顾客欢迎。诊所配有执业护士和医师助理, 可提供从接种疫苗到治疗感冒在内的简易诊疗服务, 治疗费用只有医院的25%左右。

由于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紧缺, 因此国家鼓励小病进行自我诊疗, 这样可以节约国家有限的医药资源, 也能省去医院排队挂号的烦琐, 既省钱又省事。但在自我诊疗的过程中, 患者大都缺乏相应的疾病诊疗知识, 哪些是大病, 哪些是小病, 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可能出现大病不及时治疗贻误病情, 小病上大医院小题大做的情况。而药店在引进诊所经营模式, 通过聘请专业医生, 免费为患者看病, 患者在看完病后, 可直接在药店买药, 也可到其他药店买。这样患者不但可少花钱, 更重要的是可享受到安全合理的用药服务。比如: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将下属庆余中医门诊部安置于叶种德堂内, 该门诊部除设有中医各科外, 还成立了庆余健康保健中心, 该中心提供药物熏蒸、针灸减肥、足部反射诊疗、推拿诊疗、中医保健咨询等各项服务, 方便了消费者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增值服务。

5. 药妆店 (主要以药品与化妆品为主打商品, 杰出代表深圳康是美等)

药妆店是以商品结构多样化、尤其是药品与化妆品为主打商品的零售店。药妆店其主要的消费群体以中青年女性为主。据一项针对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十大城市女性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 在连锁药店目标消费群中, 女性消费者占药店总体消费者比例为65.77%, 药妆店已成为我国药品零售业新型的经营模式。2005年3月10日, 丽珠医药集团与台湾统一超商合资的中国内地首家连锁药妆店“康是美”在深圳开业, 标志国内第一家药妆店的成立, 其所售商品中, 药品占40%、化妆品占35%、居家用品占25%。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到药店买化妆品早已成为一种购物习惯, 尤其是在日本, 经营化妆品的药妆连锁店数量甚至超过专业药店。在国外, 许多连锁药店的药品经营实际上已处于次要地位。如日本, 连锁药店的药品经营只占31.2%, 而日用杂品占24.6%, 化妆品占22.7%。经营化妆品的药妆店, 实际上是零售药店的多元化经营。随着国家对处方药, 如抗生素类药的购买限制, 化妆品实际上已经成为药店的另一重要“财源”。

6. 店中店药店 (主要在商场或大型超市内销售药品, 杰出代表深圳中联大药房、广州金康大药房等)

当平价药房给各地药品零售市场带来冲击时, 各地药店在最初单纯以降价作为应对措施之后, 也开始从自身出发寻求发展的出路, 店中店便是其中的业态之一。店中店药店顾客定位主要是商业区内的流动顾客, 主要是满足顾客的“一站式”购齐服务, 以节省其精力和时间, 因此可以开展多元化产品经营、美容美体和医疗门诊等服务。药店与超市伴生共存, 相互借力, 超市借药店丰富了商品线, 药店借超市吸引人气, 这种双赢的经营新模式开始被众多的药品零售企业重视。比如:目前广东省仅中联大药房就有30多家门店坐镇在商超巨头沃尔马里;而广州金康大药房在2000年成立的时候, 就与吉之岛等超市有了合作, 并借助大型商超的品牌优势, 使金康走出了连锁的第一步。

三、结论

我国零售药店应根据自身的情况, 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经营模式, 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对外资企业的抵御能力, 维护并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益。

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零售药店经营模式的分析, 探讨我国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提示我国零售药店将朝着社区便利药店、专业或专科药店、药店加诊所、药妆店、店中店药店等经营模式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零售药店,经营模式,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冠中, 药店诊所的中国式猜想[N].医药经济, 2007.02

[2]初露头角的药妆店[EB/OL].阿里巴巴, 2007.03

新形势下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4篇

构筑完善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手段对药品进、销、存等进行及时的信息追踪,一方面是药品监管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邮购等手段开辟新的赢利空间。因此,上至政府有关部门、下至企业,都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新版GSP在“设施设备”一章中专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置、硬件与网络、操作管理、数据安全做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控)、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和华润集团(以下简称华润)等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ERP系统),把企业的采购、销售、库存和物流配送(WMS)有效地管理起来,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但是,各企业间信息缺乏相互连接和共享,使得信息在整个医药流通体系的供应链上不能有效地扩展开来。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政府加快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自动连续补货系统(CRP)、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实时控制系统(POS)、寻车寻货系统(KIT)、资金快速支付系统(EFl)以及条形码技术,实现医药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监管部门通过网络信息共享,不仅能大大提高库存管理、装卸搬运、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环节的效率,还能保证医药监管部门搜索假劣药品信息,对发布指令等全天候监管。

构筑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管理体系

新版GSP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药品批发及物流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对质量体系内审、改进、内审适用范围、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级别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从中不难看出,新版GSP正在和国际的ISO标准达成一致。国控自2007年开始,就聘请了专门的咨询机构,开始了集团内ISO9001标准的认证工作;上药物流2010年也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复审,完成了现有质量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但是,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有些问题还需要和监管部门一起探讨,用自己探索的经验和领先的思路为监管部门出台法规提供依据。

药品编码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我国药品编码未实现标准化,无论是医药工商企业还是医疗机构,均自行设计编码,自成体系,相互之间不兼容。已有编码只能在各自的系统内使用,大大增加了药品监管的难度。国家2011年4月1日起强制推行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扫描、上传是监管部门在编码统一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药品包装规格不统一。要实现药品机械化自动入库、堆放、出库,药品包装规格要统一。但国内各企业药品包装规格彼此间差异很大,往往造成很多新建的物流中心在药品入库和出库时还需要转换包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

冷链物流标准的滞后。2008年,浙江英特药业与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省疾控中心起草了浙江省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2010年5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这些地方规范规定:冷链系统涉及的设施设备及运输途径等均须经过验证、确认和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涉及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须建立完善的冷藏药品冷链管理制度,包括温度异常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对承运商、经销商、包材供应商、设施设备服务商的审计制度,定期对冷藏药品的储运条件进行分析;还明确了冷藏药品的发货、运输、收货、验收、贮藏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标准,以及温湿度控制、监测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新版GSP虽然出台了相关标准,但是还不很成熟,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之,如何协助政府制定、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标准、统一的药品包装标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政府监管;如何与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完成生产到流通配送的完美对接,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方向之一。尤其是在美国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美国卡地纳健康集团(Cardinal Health)收购永裕医药(中国)进入中国之后,要求国内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提升显得更加迫切。

实施集团化集中采购和多仓运营的监管

集团化集中采购、多仓运营是企业增加谈判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的多仓运营还是沿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到具有医药第三方物流资格的企业属地的药监部门备案,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和委托验收协议,规范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对于第三方委托后的多仓,可以统一接受网络定单,就近入仓、就近发运,实现了物流和商流的异地运作,信息ERP系统和WMS系统的无缝连接也保证了GSP要求的各项记录通过网络及时地反映在业务系统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对于这种模式目前也在探索和尝试中。实际意义上的多仓运营,应该是集团内所有通过GSP认证的仓库都具有储存和配送集中采购药品的资格,而不仅限于取得第三方物流资格的几家大型物流公司。另外,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等档案资料是否可以由集采点的质量管理部盖章扫描形成PDF文档进入集团的信息系统,供集团内所有销售企业留档也是质量管理探讨的方向。

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对药品的管理

药品第三方物流经过了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国控、上药及九州通都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企业将物流委托后,质量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养护、配送、包装、装卸、承运及其相关信息管理等各项物流业务工作,全部委托给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为管理,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在信息平台上可以全程监控产品进、销、存、运的质量状况,定期对物流公司质量体系运营状况进行审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物流公司进行整改,在不断的审核和整改过程中达到质量管理的提升。因此第三方物流通过认证,加强了对药品质量的管理。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第5篇

历史跨入了21世纪,中国的医药经济将何去何从?

第一,医药产业高成长性和制约性并存,医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可逆转。当前,我们国家采取的医疗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价格管理改革,都是围绕着抑制社会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抑制虚高定价的机制、抑制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为目标。因此,在一个时期内,医药产业结构和经济利益的形成机制,将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对这种挑战和冲击,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随波逐流,否则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但是,从宏观、长远分析,医药经济仍将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

1、医药产业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生命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现代医药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每年保持1%人口的自然增长,老年人口每年保持3%的递增,对药品的需求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我国医药工业年增长率为16.6%;自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年增长率达到18.3%,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7.45%);预计在“十五”期间,我国医疗费用将增长60%,医药产业将保持15%的递增。

2、医药产业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辐射面广。除了中西药械外,目前正向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卫生药品、环保产品、绿色食品等方面渗透。这正是医药经济潜在的增长点。

3、医药产业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国际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5个产业之一。1998年,全球财富500强的八个领先行业中,医药收益率位居榜首,达到18.4%。在美国,医药仅次于软件、网络产业,居第三位。1990年到2000年的10间,世界药品市场平均增长率达到5.5%。美国在90年代GDP平均年增长率是1.2—2.5%,而医药产业仍然保持7—10%的增长水平。200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达到3600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5400亿美元,年递增8%。

我国2000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为1750亿元,折美元只有200亿,仅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5%。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品的需求理应比发达国家保持更快发展势头。

4、我国用药水平的差异性,正是医药经济潜在的购买力。

全球中等发达国家用药水平是50美元,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19美元,法国356美元,日本348美元,而中国不到10美元。我国城市用药水平人均193元,而农村用药水平人均25元;公费、劳保人均用药水平是560元,非公费、劳保人均用药水平是37元;老年用药水平人均358元,非老年用药水平均58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用药水平的差异性正是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潜在购买力。

第二,医药产业趋向规模化、集约化,中小企业仍有发展空间。

竞争和选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规模化追求的是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集约化追求的是市场的覆盖面。步入21世纪,全球医药市场已经进入了集团军作战的新时期,国际上跨国制药企业凭借产品、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的输出和有效的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的商品扩张和资本扩张战略。1999年,全球前100家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球销售收入的60—70%。中国医药企业要面对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发展规模化、集体化经营,加快有效的兼并、联合、建立联盟,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但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小企业仍有它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扬长避短,体现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第三,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化,非国有经济将异军突起。

所有制的问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医药产业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垄断的特殊地位,所有制改造相对滞后。因此,加快医药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多种所有制的实践形式,将是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2000年,我国中外合资企业占17%,股份制企业占43%,国有企业占15%,民营企业占7%,集体企业占18%。非国有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大势所趋。

第四,产品结构趋向个性化、特色化。

产品始终是医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当前,我国医药市场出现“破釜沉舟”式的恶性竞争,其核心就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的综合反映。没有个性就形不成规模,没有特色就形不成效益。由于产品研究开发的滞后性,药品审评注册分级、分散、多头管理体制,导致低水平重复乃至高水平重复。

在美国,制剂产品达15万种,在市场上销售的就有37万种。在我国,一个原料药只有1—2个剂型,2—3个制剂品种;在美国,有的3—5个剂型,多的达到20—30种剂型,一般产品都有5—10种,多的达到100多个品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趋向规范化和理性化,加快产品结构性调整已成为诸多企业家重大的战略投资,追求产品文化成为医药企业谋求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文化的内涵,反映在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高质量、先进工艺和使用价值上。产品结构的调整将呈现三个特点:个性化、特色化、门类化、系列化、品牌化。

第五,医药产业步入微利化,低毛利、低成本、上规模、高质量将成为医药企业谋求商品扩张的必由之路。

迈入21世纪,医药产品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商品经营、资本经营的理念和方式也将发生重大改变,以高毛利、高成本、小规模、低质量为支撑的营销观念将不再有其生存空间。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商业的毛利率逐年下降,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使医药商业步入了难以继的困境。2000年全国医药商业毛利率是12.69%,而费用率却高达12.59%,利润率仅0.62%。全国有15个省市是全省性亏损,近40%的企业出现了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利空间过高、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随着药品招标的受逐步推广、医疗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药品价格管理的增强,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利润空间将会逐年下降。在美国,批发企业的毛利率是

4.5%,费用是2.7%,净利率是1.5%;欧洲毛利率是5—6.5%,日本毛利率是2—3%。医药产业步入微利化,将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六,市场开发趋向网络化、国际化,代理制将成为现代营销的有效途径。

药品的市场的开发问题,关键是渠道问题。发展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关键是要建立快速的“绿色通道”,建立以资本或以商品为纽带的总代理、分代理、零售连锁经营的现代营销网络,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区域性的连锁经营网络,将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基层配送中心。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把药品购销渠道网络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重大投资和无形资产。我国医药产业的根本出路,是要改变属地经营的传统观念,培育产品、网络、人才、管理和成本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增强竞争的优势。

第七,零售业将成为医药市场的主战场,连锁化经营是发展零售业的必然选择。药品零售业是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性的产业,当前,我国药品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基础差、冗员过多、素质低下、经营成本高,尤其是布局十分不合理,重城市,轻农村。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健康投入的增强,OTC产品的研发,和占90%左右的自费群体,零售业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世纪,药品零售业既面临“四改一加入”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良机。在国际上,连锁经营发展非常地迅速:1998年,全球零售业前50家中,药品占2家,都在美国,一家有2549家门店,另一家有4122家门店,两家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超过我国纯销售的总额。我国现有药品零售连锁店300多家,门店为7300多家,与国外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发展连锁药店,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确保药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品牌效益,也有利于对药品零售市场的监督管理。我国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进展缓慢、步履艰难的原因,既有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和零售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因素,也有监管政策上的原因。因此,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连锁经营监管体系,是加快推进药品零售连锁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第八,人才、知识资本化。

21世纪的医药产业,不仅需要资本,需要市场,更需要知识和人才,这将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科技、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崛起,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和人才将成为企业的资本,而且是主体资本。现代医药企业,人才是立业之本,知识是创业之源,智力资本将在成功企业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他是企业的精华,在带动企业资源增长和超常规发展上发挥着卓越的作用。一个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是集哲学、经济学和管理理论为一体的人才,否则他就不可能使自己管理的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

第九,企业管理趋向现代化。

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效能主义,网络组织,线性规划等,它与传统管理中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形成鲜明的对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成本的最低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首先,要抓好企业的战略研究。70年代的美国,70%以上的企业都重视战略研究;90年代,美国有将近1/4的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战略研究。而我国往往是重眼前、轻苌远、重投机、轻战略研究,以致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其次,建立“沙环节、短距离、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内部组织运行机制,也就是说,企业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以最少的环节、最短的距离、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参与市场竞争。

之三,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经济学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经济学管理和理论能为人们提供一套系统集训市场和经济运营的方式和工具,它的内涵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来投入,形成少投入、高效率的投入产出机制,以最低的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之四,注重企业优秀的文化和无形资产的扩张。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物质和精神的汇总,是企业标志、宗旨、理念的综合反映,也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美誉经济的崛起,对现代企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伴随着无形资本逐渐成为当代企业倡导的主体资本,企业文化的开发和管理,将成为企业进入21世纪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证。

第十,生产、经营行为规则趋向理性化、规范化、法制化。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第6篇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及政府的关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生产总产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365.85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4522亿元,增加为原来的4.3倍,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在全球经济环境普遍放缓的背景下,医药制造业依然表现较好,显示出了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

2012年医药商业销售总值1.11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8%;主营业务收入7881亿元,比2011年增长20%;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比2011年下降1%。2012年医药销售收入高于全国工业9.1个百分点,增加值高于全国工业4.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高于全国工业15个百分点,利润率高于全国工业4.1个百分点。

医药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未来,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非常明确,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供给从技术上能够保证医药创新研发,满足医药需求;而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断加大提供了满足需求的资金。

“十二五”乃至“十三五”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行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医药行业的定义、分类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并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细致的透析,然后,具体阐述了化学制药、中药行业、生物制药的市场发展状况。随后,报告详细解析了医药行业的进出口状况、竞争格局、营销状况、管理战略以及重点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后,重点剖析了医药行业的投资状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金蝶 第7篇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目前,由于处方药尚未在网上药店放开,医药电商B2C产品种类主要以OTC、保健品、家用医疗器械、药妆、计生产品等为主。

医药电商或再次迎来爆发期。一旦政策松绑,医药电商将迎来巨大发展机会。

医药电商政策调整呼之欲出

目前,由于处方药尚未在网上药店放开,医药电商B2C产品种类主要以OTC、保健品、家用医疗器械、药妆、计生产品等为主。天猫医药馆中,排名靠前的药物分别是治疗不孕不育、补肾、补益类和维生素等OTC产品。

此外,整个医保体系尚未对网上药店开放,网上药店的销售系统无法做到与医保报销系统有效对接,消费者无法使用社保卡进行报销。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成为制约医药电商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业界不断呼吁政策能够进行调整。

针对医药电商监管及发展的课题,国家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日前特意来粤调研,听取广州七乐康药业连锁有限公司介绍。调研期间,该负责人表示,将制定有关政策支持优化互联网医药销售,包括开放部分处方药网上销售事项,尽快确定网上销售处方药目录和标准,以及制定互联网上医保消费方法等内容。

据了解,国家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在调研广州七乐康药业连锁有限公司(七乐康网上药店)时还指出,七乐康跟康复之家、宝岛眼镜的O2O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可以为医药O2O做试点。

国家有关部门正考虑逐步加大对医药电商的扶持力度,近期正密集举行相关的研讨和考察活动,医药电商政策调整已是呼之欲出。一旦政策松绑,医药电商将迎来巨大发展机会。

此外,随着国务院医改办“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时间表的逼近,即2015年部分试点省份要全面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界认为,网上药店的医保支付或将彻底打破异地结算的障碍。据了解,去年底,海南省食药监局规定,网上药店买药可享医保报销,规定从网上药店买药由实体店配送,但仅限于海南省永敬堂和广安堂这两家网上药店,且只有零售连锁药店才有资格申办网上药店。今年3月底,上海也宣布将试点网上药店医保支付。

医药电商将再次迎来爆发期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若网上医保试点和处方药销售得以开禁,国内医药

电商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处方药的市场份额是非处方药的3倍多,但处方药市场基本被医院占据。处方药毛利高、价位高、市场份额大,若这块蛋糕被切开,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2010年整个医药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为2亿元,而仅仅三年时间,至2013年线上医药市场规模就达到40亿元。预计,2014年中国线上医疗市场将增长到187亿元,2015年将达到290亿元。近几年都将以25%以上的增长速度稳步向前。

以目前国内最大的网上医药销售平台七乐康为例,2012年,七乐康网上药店实现销售1.2亿元;而2013年前4个月的总销售已经突破1亿元,2013年全年完成销售近4亿元。2014年以来,月均销售近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广州七乐康药业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振洋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七乐康网上药店以销售计生用品、医疗器械、美瞳以及OTC药品等四大类目为主,分别占到总销量的20%左右,个人护理、奶粉等其他品类大概也占到20%。

医药电商行业已经具备了爆发的条件。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空气和水污染威胁不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到2030年时,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将产生巨大的健康产业需求,大概有8万亿的市场。

而在人工、租金等成本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实体零售店已经难以为继。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一家实体药店必须配备2个执业药师,以人均5000元工资计算,一家药店一个月就要多支出1万元,假如有100家连锁药店,一个月就要多支出100万元。“这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加速了传统零售药店的死亡。”

截止2013年7月底,具有资质的网上药店已经突破100家。继天猫、京东发力医药外,1号店、当当网等也加入到医药B2C的竞争中。

在《中国医药行业六大终端用药市场分析蓝皮书(2012-2013)》中,网上药店正式成为第六终端。对于为何将网上药店视为第六终端,中康资讯总经理吴翰解释称,虽然网上药店占整个医药终端比例仍然很小,但从其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整个社会的互联化上,可以看到它必定是未来市场中的重要组成板块。

未来或现一家独大格局

未来医药电商行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行业洗牌成为必然。此前,国内最大民营医药商业公司九州通被传秘密接洽腾讯,双方谋求医药电商合作;阿里巴巴斥资13亿港元入主中信21世纪,市场分析认为,阿里此举或为拿到医药电商的直销牌照。

对此,互联网行业的特性就是一家独家,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由于医药本身的特殊性,网上经营并非易事,医药电商遭遇来自行业政策限制及电商本身发展瓶颈的双重困境,这势必将优胜劣汰。

医药电商并非如传统业态经营者想的那么低成本高产出,医药电商绝大多数处在创业起步阶段。以七乐康为例,目前除获得一笔天使投资外,其他都是靠自有资金在运作,但税费、物流、电商平台费用等开支,使得医药电商的纯利目前非常微薄,很大程度上牵制了企业想要快速发展的脚步。

此外,药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不少药品对温度、湿度有很高要求,因此没有专业的医药仓储、物流难以确保安全,而这些完全需要自建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产品规模发展和企业硬件升级两方面的博弈。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金蝶 第8篇

一、医药研发外包的定义和内涵

医药研发外包 (CRO) 是一种为各类医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等服务, 并以之作为盈利模式的专业组织, 利用自身专业性和规模优势, 为企业有效降低新药研发成本, 同时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快速上市。最初, CRO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方面, 负责药物临床试验的全过程, 目前业务范围已经向化学结构分析、化合物活性筛选、药理学、毒理学、药物配方、试验设计、药物发现、临床前沿研究、药物基因组学、I~Ⅲ期临床研究、药物代谢研究、药物安全性研究、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分析、药物申报注册、信息学、临床文件和政策法规咨询等诸多方面扩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除了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周期长、高附加值及高营利性外, 同时还具有不确定性、外包机构承接业务难以定价等风险性。

二、医药研发外包全球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

1、全球医药研发增长态势强劲。

根据Frost&Sullivan的报告, 目前,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 CRO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组织工作, 在所有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 有CRO参与的占2/3。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1999年全球CRO业务额为76亿美元, 到2005年为163亿美元, 2010年增加到360亿美元, 复合增长率大约为13.8%。临床试验外包业务将在企业研发预算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据Reuters Business Insights的分析数据, 2006年医药企业的内部研发费用为680亿美元, CRO临床试验项目费用为190亿美元, 到2010年将分别上升为91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 CRO临床试验费用在过去5年内几乎翻了一翻。未来3年, 医药研发年投入增速将有所放缓为9.6%, CRO增势将加快达到16.3%。

2、美国占CRO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且发展成熟。

2007年美国有300多家CRO公司, 市场占有率达到65%, 如世界排名前列的昆泰 (Quintiles) 、科文斯 (Covance) 、PPDI、ICON、PharmaKinetes等, 这些公司约占全球CRO的40% (表1) 。美国的CRO产业发展比较成熟, 能够提供早期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药物基因组学、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和包装、推广、市场、产品发布和销售支持、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及药效追踪等一系列服务。

3、欧洲和日本CRO市场具有较好的成长性。

欧洲医药研发仅次于美国, 列全球第二位。欧洲约有150多个CRO公司, 2007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3%, 到2010年全球市场份额上升到29%。日本CRO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7年日本以国际化为标准的新GCP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颁布, 厚生省 (卫生部) 对临床实施规范和数据质量要求上升, 促使了日本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发展。日本约有60余家CRO公司, 以每年30%-40%的速度成长, EPS、CMIC等前3家CRO龙头企业占据了日本CRO业务50%的市场份额。

4、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承接优势。

印度人力资源的费用只相当于美国的1/7, 凭借人力成本和语言优势, 在CRO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印度的CRO市场份额达到1.2亿美元。印度拥有61家经美国FDA批准的制药厂, 是除美国以外最多的国家。印度目前已经从C R O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 在基因测序、DNA文库构建、新型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前景看好。

(二) 全球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和业务范围迅速扩展。

2002年, 世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100亿美元, 2005年增长到163亿美元。2008年为210亿美元, 2010年增加到360亿美元。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研发活动外包的比例为24.7%, 也就是说, 约1/4的研发工作选择外包方式。到2010年, 外包研发支出占研发总费用比重提高到40%左右。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正扩展到临床试验之外的更加广泛的领域。如:药物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经济学、药物基因学、药物安全性评价、Ⅰ期-Ⅳ期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产品注册、生产和包装、推广、市场、产品发布和销售支持以及各类相关的商业咨询等诸多领域, 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服务增加。大型CRO公司的服务也在增加。如印度Excele Sciences公司和瑞士CRO公司PFC Pharma Focus联合在印度建立了一个新的CRO中心来扩展业务范围。

2、向亚洲国家转移的势头加快。

近年来, 一个新药的全球平均研发成本由过去的5亿美元上升到12亿美元, 且成本不断上涨, 由此带动了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不断扩展。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力成本低廉、相关人才密集、病患者资源库丰富等有利条件, 国际大型的CRO公司都加快步伐将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业务脱离出来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有数据表明, 中国医药研发人力资源成本约为美国的1/10, 而印度的人力成本是美国的1/7。

3、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联盟 (CROSA) 趋势更加明显。

由于单个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技术及信息、服务范围比较有限, 特别是面对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的病症难以应对, 如:范围涉及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 病毒在不同国家有时会发生不同的变异。为了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 需要研发方信息互通交流。研发外包服务联盟可以把具有高质量服务能力及研发能力的机构联合起来, 解决世界性的医疗疾病, 所以世界性的研发外包服务联盟已经越来越多。

4、CRO企业市场并购重组高潮迭起。

2009年11月, 世界前三大CRO组织之一的PPD公司先后收购了依格斯医疗科技公司和保诺科技。PPD公司的强项是后期临床实验, 保诺的优势是药物研发前期的一体化开发, 而依格斯则在临床试验上占优, 并购后PPD不仅增强了研发能力, 而且成为目前在华运营的最大跨国临床研究机构。

5、医药研发离岸服务外包成为跨国医药公司最重要的创新模式选择。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已不局限于将公司非核心研发业务进行离岸外包, 而是在控制新药核心知识产权的前提下, 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业务离岸外包模式。如美国诺华 (NOARTIS) 公司与世界范围的CRO公司开展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等全面的研发合作, 将新药研发实现外部化;辉瑞 (PFIZER) 公司实施战略性紧密型研发外包模式, 将化学服务业务整体外包给俄罗斯的ChemBridge公司, 实行新药研发的部分外部化;此外, 跨国医药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离岸全球研发中心, 实现医药研发外包的内部化。

三、我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 我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的现状

1、我国医药研发外包行业增长迅速。

2011年, 我国医药研发 (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23亿美元。2006年临床前研究市场规模为25亿美元, 2011年将达到51亿美元左右, 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7%;2006年临床研究市场规模为34亿美元, 2011年将达到72亿美元左右, 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8% (图2) 。

2、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量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在国际CRO企业的带动下和中国鼓励新药研发政策的大环境下, 中国CRO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96年, MDS Pharma Service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CRO企业从事药物临床试验业务。随后, 其他跨国CRO开始陆续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如Quintiles Transnational, Covance及Kendles等。目前我国从事CRO业务的各类机构达到300多家, 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 北京地区企业数超过200家, 集中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医药研发外包的业务量达20亿元, 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25%。上海企业数超过300家, 主要集中在张江药谷, 医药研发外包的业务量达28亿元, 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30%。

从企业性质划分来看, 第一类是Quintiles、Covance、Kendles等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第二类是合资型企业。如Kendlewits, Ever progressing systems (EPS) 等, 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型跨国企业及一些大型本土企业。第三类是本土企业。如依格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 这类企业约有200家, 服务对象为中国本土企业, 服务内容包括改变剂型、仿制药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

从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承担的业务范围来看, 第一类是从事临床前研究的CRO企业。这类企业主要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临床前的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业务内容。如, 无锡药明德康 (Wuxi Pharma Tech) 和北京Bridge Pharmaceuticals, 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Shanghai M e d i c i lo n) 、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 (S h a n g h a i ChemExplorer) 等;第二类是从事临床试验的CRO企业。如, 杭州泰格医药 (Tigermed) 、依格斯 (北京) 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Excel PharmaStudies) 、北京KendleWits Medical Consulting等;第三类是从事新药研发咨询。当前国内的CRO机构中从事这类业务的占绝大多数。

3、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专业性人才优势和成本优势突出。

我国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欧美医药企业青睐的主要因素。据统计, 2006年, 我国在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毕业生分别达39000和22000人次, 2006-2009年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2%。此外, 伴随着中国CRO行业的快速发展, 大量的海外人才及中国留学生不断向国内流动, 对我国医药研发外包能力提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另一个方面, 较低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我国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医药研发成本中, 1/2以上的费用是在人力成本的花费上。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聘请研发人员、临床工作人员和招募受试者的费用都较低。据Quintiles分析, 在中国及亚洲其它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比西方国家节约近30%的费用。

4、医药研发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有各类医药园区100多个, 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吉林、四川、湖南、湖北等25个省市。通过10多年的发展, 我国部分医药园区形成了集群效应, 吸引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创业, 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泰州医药高新区、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其中, 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已经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机构最集中、创新活力最强、承接研发外包业务最活跃和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数量最多的区域。2009年实现生物医药产值106.55亿元, 销售收入170亿元。其中服务外包收入超过了40亿元。

(二) 我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的主要趋势

近年来, 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将新药研发业务转移到我国, 推动了我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目前, 研发外包已成为提高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建立外部知识产权网络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医药研发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CRO企业承接能力不断增强, 将加速这一趋势发展。温德尔·巴尔说过, 跨国公司希望进入中国迅速扩大的医疗保健市场, 并分享其庞大的研发外包人才库。

1、医药研发外包行业集中度、专业化及综合化水平大幅提高。

目前, 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几家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如上海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美迪西、先导化学、辉源生物科技 (原华大天源) 等企业都有相应的外单。从技术市场登记的合作分析中可以看出, 药明康德承接的研发外包业务占到上海研发外包业务总量的50%左右, 其次是美迪西、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等几家企业。我国本土CRO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业务领域专业化和综合化趋势较为明显。如, 万全科技可以提供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及天然药、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药物代谢及药理毒理研究、注册及市场推广、药品制造等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服务。药明康德在专业化上体现出较强的优势 (表3) 。

2、战略联盟将成为我国CRO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模式。

目前, 中关村、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 (ABO) 、中关村CRO联盟、浦东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联盟、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工作委员会等CRO的联盟, 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CRO的中坚力量。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 (ABO) 整合自l6家外包机构, 通过品牌共享和营销协作的形式, 提供从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到登记和签约生产的“一站式合作研究服务”, 使联盟整体经营收入翻了一倍。

3、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是我国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主要来源地。

北京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主要承接美国、丹麦、瑞典、日本和韩国业务。上海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则主要承接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瑞典、法国业务。其中, 美国业务占44%。

四、我国医药研发外包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仍然存在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行业缺乏国际通行标准, 以及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 这些都影响了我国承接国际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业务。

国外的CRO企业发展比较成熟, 具有庞大的资源网络和信息网络, 能提供较全面的服务, 服务范围涵盖了新药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而我国CRO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 我国许多CRO公司业务范围及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主要以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以及新药注册代理为主。以国内几个规模比较大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为例, 药明康德的主要业务方向是化合物发现及CMO, 睿智化学是化合物合成, 康龙化成 (北京) 主要业务是化学药品研发外包, 桑迪亚主要做药物发现业务, 泰格是临床试验, 金斯瑞主要做生物创新药研发等。又由于我国CRO从事的大多是处于药物研发价值链的下游及基础领域, 目前的新药研发主要以改剂型、该规格、改包装、改变给药途径等简单的、低水平的“新药研发”特征为主, 很多CRO企业为了争夺市场打价格战, 这势必会对我国CRO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药明康德近年的财报显示, 企业毛利率从2005年的49.1%下降到2009年的42%。其次, 我国实行的资质认证及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不统一, 是国内CRO企业承接离岸医药研发外包的制约因素。虽然我国大力推进GMP、GCP等质量体系建设,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质量体系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此外, 跨国制药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将新药发现方面的业务外包给国内CRO公司,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到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制度的不健全。

五、促进我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的建议

1、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企业联盟等形式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实现行业纵向一体化发展。随着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对承接方的专业化及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加强, 纵向一体化战略正成为CRO行业拓展业务范围, 提升盈利能力, 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应积极推动医药研发外包企业的兼并重组, 形成龙头企业, 整合产业链。

2、实现CRO企业与新药研发企业的良性互动, 提高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国际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要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5%—20%左右 (如辉瑞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都在80亿美元左右, 约占收入的16%) , 而我国不到5%, 有的不到1%。随着国内制药企业的集中度提高, 研发投入将会有所上升, 再加上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政策的支持, 将对国内CRO市场的增长形成利好。同时, CRO行业的成长也会增强中国新药研发实力。他们在与跨国药企的合作中学习搭建国际化标准的中心实验室, 通过纵向一体化整合药物研发能力, 与国际CRO、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同台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培养积累专业人才, 这些经验都将对中国新药研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注重服务体系建设, 为我国CRO企业承接国际业务创造条件。要重视各类医药研发外包平台、行业组织及中介机构建设, 为企业承接各种国际新药研发业务提供帮助。组建国家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或产业联盟等机构, 推介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 提高承接大宗国际外包业务能力;创办国家医药研发外包专刊、网站等加强宣传和信息交流, 增强国内相关机构对CRO的认知度。

4、加强产业政策扶持, 不断完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应针对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特点制定和完善企业减免税政策、人才引进和培训政策、融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相关优惠政策。我国制定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对于归国留学人员及投资者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 这为吸引跨国公司CRO企业, 引进海外高级人才无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金蝶】相关文章: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06-05

医药行业06-03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04-07

医药行业的发展05-25

医药行业未来发展06-09

医药行业文化06-07

医药行业报告08-27

医药行业论文提纲08-18

医药行业研究方法05-18

医药行业利润分析07-31

上一篇:人事外包合同范本下一篇:西方经济学1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