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后感

2024-08-14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9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 第1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

09生物技术2班方悦馨 13484031

《黄帝内经》 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的智慧。《黄帝内经 》 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 》 可以用三个 “ 第一 ” 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 》 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 》 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 》 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

《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 》 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 》 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 “ 经 ” 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

经 》,第二部是《道德经 》,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 》。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 》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 》 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黄帝内经》 明确提出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又如 “ 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 „„” 并认为 “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 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看完《黄帝内经 》,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 说道: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出自《黄帝内经》的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黄帝内经》读后感 第2篇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

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现在科技发达,许多反季节蔬果充斥着市场,我觉得每种食物在它该有的季节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规律,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不同的益处,但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对与大自然给我们的规律似乎有些违背。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四时之需来对食物进行摄取,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要想有好的身体,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谓浩然正气也,就是说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说一个人常常怀有坏坏的心思,这样自己心中就会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药医,就说明心病源于心,所以浩然正气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长寿老人脾气暴躁的,保持心平气和,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调整好这些方面我相信身体一定会变得很好。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起居,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姣好的容貌,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英译概述 第3篇

1《黄帝内经》在我国中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 各八十一篇,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直至今天, 《内经》仍然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四部医学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著作。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 《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众多流派理论的观点都源于《内经》的基本思想。《内经》不仅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对国外医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内经》中记述了大量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 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黄帝内经》英译版本分类及特点

从《内经》第一部权威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1949) 至今, 不包括中医翻译爱好者在内, 其英译版本不下数十种, 按照译本类型分类, 具体包括以下版本。

2.1 全译本

(1)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吴连胜/吴奇 (旅美华人中医师, 父子)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 Huang Di Nei Jing-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李照国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2 节译本

(1)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伊尔扎·威斯女士 (Ilza Veith) 译, 威廉姆斯和威尔金出版社, 1949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1965修订再版。

(2) 《素问》节译, 译文篇幅较小, Dawson译, 1925。

(3) 《素问》前两章的译本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黄雯 (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 译, 1950。

(4) 《灵枢》译本Lingshu, the Spiritual Pivot吴景暖 (美籍华人) 译, 2002。

(5) 《素问》译本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罗希文译,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2.3 编译本

(1) 《素问》的编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 Mao Shing Ni (美国华裔中医师) 译, Sh1mbhala, 1995。

(2) 《内经》养生部分漫画本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周春才、韩亚洲编绘,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7。

(3) 《内经》节选重排译本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朱明 (临床医师) 译, 外文出版社, 2001。

(4) 《素问》评述译本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文树德译,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2003。

由此可见, 《内经》英译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就译者而言经历了由西方译者-中西译者-中国译者的过程, 译者的学术背景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包括中医与西医学术研究人员, 以及中医从业人员;就翻译方法而言, 主要以直译和意译为主, 尤以李照国教授为代表的译者坚持“译古如古, 文不加饰”的原则, 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 释译为辅, 篇章的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并且不同译者根据不同翻译目的选择了全译、节译或编译;就翻译结果而言, 从威斯女士最初翻译原则“把该书的内容介绍给西方, 而不是从文字学角度研究字、句起源”到目前译者追求译文精确性的过程。

3《黄帝内经》不断被重译的原因

众多翻译版本的出现, 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者对《内经》语言及概念的理解存有差异。《内经》语言具有独特时代背景, 是当时的文学用语、哲学用语和生活用语的综合运用, 以表达人与自然、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诊治方法, 因而许多概念表面看上去简单明了, 仔细推究却玄之又玄。另一方面, 各版本都是为了特定时代的翻译目的和翻译对象需求而设定的, 孰优孰劣, 从历史的角度, 对源语、目的语、译者和读者文化素养等全方位给予各译本客观公允的归纳总结, 对于当今中医翻译乃至于中国古籍文献翻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 《内经》等中医经典文集的多种翻译版本并存, 不仅说明了中医经典专著的影响深远, 同时也暴露出中医及其经典著作在翻译过程中, 存在着各行其是, 标准不一, 给译文读者带来阅读理解困难等问题。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 主要源于对中医古籍文献资料翻译成果的归纳与整理, 所以上述每种译本都有可取之处, 然而, 由于时代以及文化背景的局限, 对于原文和个别用语的理解往往存在争议, 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译文。例如, 我们在对《内经》原著、今译和不同英译版本进行初步对比研究发现, 国外研究重点在于对原著内容的翻译, 对翻译版本的研究鲜有论述, 国内学者一方面专注于如何翻译, 更多的则侧重于探讨对于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结果。

4 结语

《内经》作为中医经典文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同时也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一本书籍, 各翻译名家历来对其乐此不疲, 不同翻译版本是为了一定的翻译目的而出现的, 即为了满足不同翻译对象的需求。因此, 对《内经》翻译史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窥探不同时期学者对《内经》的理解与需求, 为当今学者深入理解并准确翻译中医文献, 将中医广泛推广到世界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吴连胜, 吴奇.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兰凤利.论译者主体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 2005 (2) :74-78.

[4]李苹, 王琳琳.《黄帝内经》经典语句英译研究 (一) [J].中医学报, 2012 (8) :955-957.

[5]施蕴中, 马冀明.徐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 2002 (2) :46-49.

[6]李照国.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J].上海翻译, 2006 (1) :64.

《黄帝内经》与养生 第4篇

古人提倡适量运动,《黄帝内经》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就是不能让身体老处在一个单一的状态中。儒家中的“六艺”就是克服这些缺点的最为明显的一个例证,他们既要弟子读书写字,又要弟子骑马射箭,还要弟子学习音乐、舞蹈、数学、驾车等技术,使弟子能够及时调节身心,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如果只是这样的养生学,很多人都能够做得到。但要说起养心来,不少人就难以达到较高境界了。古人认为,养心是养生的基础,只有先养心再养身才能最后达到真养生。对于养心一说,古代的道家、儒家、佛家等各个派别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础理论又是十分的相像,他们都认为,养心的关键在于要保持较高的道德情操,拥有健康、乐观、理智、豁达、开放的心态,因为很多身体上的疾病,都是由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引起的,喜怒无常是养心的天敌。一个人成天为金钱、美女、地位等欲望所累,那他哪还有健康可言,不病魔缠身、疾病四起才怪哩。

《黄帝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导致疾病的主因,所谓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今天繁杂的社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理智与平和,才能真正让自己延年益寿。

当然,在养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来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作息时间。正像《黄帝内经》上介绍的,春天万物复苏,人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天热,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乱发脾气;秋天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贪床恋床;冬天要早睡晚起,严防天寒侵体。这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读后感 第5篇

最初结缘中医是因为身体不太好,我是一边学习中医,一边治疗自己,所以这几年真实的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中医。通过中医治疗,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了不少提升。每吃一次中药都用身体去感受这个方药传递给身体的信息,吃疏肝的药心情会舒畅,吃补气的药身体会有劲,吃补血的药睡眠会好些。从一开始吃遍各种中药,到现在吃药越来越少,一个是身体变好了,一个就是中医水平提升了。感谢自己这糟烂的躯壳,痛苦却也让自己幸运的结缘中医,并深深切切感受中医带给我自己身、心的影响。所以自己是立志一定要在中医道路上坚持下去的。我觉得这是我能坚持学习下去的动机。

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是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病症找各种偏方、奇方,自己给自己下药,有时候用了,有效,有时候用了,没效果,就再到网上查,当看到一些药有很多负面反馈的时候,就吓怕了,再去找原因。比较幸运的是,网络上流传了海派中医倪海厦老师的全套人纪课程,讲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我系统的完成了一遍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就是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经典的学习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知,让我对自己的治疗也更有底气而不再盲目。所以我是很感谢倪海厦老师的,倪海厦老师带我走进了中医经典的世界,让我能感受真正中医的魅力。真正中医的魅力就来自中医的经典古籍,尤其是《黄帝内经》,这是中医的理,每个段落章节言简意赅,直中要害。比如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书中写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读着读着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祖先就站在眼前,把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给自己讲的透透的。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经典就是比我们自己还明白自己。但是没读经典的时候,那就真是用泣血的经验去感悟这些道理,身体毁到底却也未必能想的明白。所以经典值得反复去读去体悟,读经典就是和古代诸多先贤在沟通在交流,最终我们收获的是身心灵的全面提升。

读经沙龙活动能有这么多同好在一起同读经典书籍,并能相互监督,所以读经沙龙这个活动非常好。借着这个活动又能重温一遍经典,又有了和诸多同好交流沟通打开视野的机会。我自己其实每天诵读也还有好些地方读不通顺读不明白,但是我想坚持读就好。

黄帝内经读后感 第6篇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黄帝内经读后感 第7篇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

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

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

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每月固定开销有两项是药品和护肤品!

看了《黄帝内经》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从出生时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溃烂,几次进出急救室,阴虚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该生发时没生发起来,该藏时没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体能调整成现在的样子也已经不错了啊~但是如果把亚健康的状态保持下去,不要说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轻首先要身体年轻),5年之后身体肯定会有实质性的病变出来!~所以现在就是调养的时候了!先用两年时间调养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调养就应能调养到健康状态了,藏住精气都不会生病的~

尽量不要吃西药,西药只能维持,价格也不便宜,虽然见效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分钱不用花,就能有好身体,贵在坚持。

营养均衡的饮食其实也不需要花多钱,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是贵东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探析 第8篇

关键词:《黄帝内经》,哲学范畴,气,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 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黄籍, 但其内容不仅仅限于医学, 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 是一部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1. 成书时间

《黄帝内经》这部经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该书以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写成, 作者似乎就是黄帝与岐伯等人。然而正如刘安在《淮南子·修务训》中所云:“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所以黄帝显系托名。关于《内经》, 除部分医学家如张景岳等笃信为黄帝外, 多数学者认为非一时一人所作。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西汉之间。因为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完成《史记》时, 其中关于医学的著作提到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 但并未提及该书;而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 《内经》一书引自刘向、刘歆父子编著的《七略》, 这是一部图书目录著作, 此时是西汉成帝河平3年, 也就是公元前26年。可见《内经》的问世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之间。 (1) 另外, 在《灵枢》篇中, 广泛地用阴阳、五行说明问题, 几乎每一篇都有。这两个哲学思想都有古老的源头, 刚开始是独立发展的, 两者的结合始于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 而西汉流行阴阳五行学说。所以本书最早应是在战国末期, 最晚成书于西汉。

2.《内经》的哲学范畴

《内经》成书时期, 中医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件构成的, 即所谓的概念和范畴。内经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气、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的。

2.1 气

气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自其形成后就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发展方向, 并且对天文、地理、农学和医学等古代科学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气的观念起源很早, 据考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出现了“气”字。经过春秋以前漫长时期对自然界云、雾、风这些自然现象及气温的观察, 人们逐步形成了万物皆有气的思想。《内经》认为气是生成万物的材料, 认为万物及人由气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阳化气, 阴成形。”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生命活力取决于气的盛衰,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 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正气的强弱。《内经》以为世界的本原是气, 从一些章节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观点, 如:

天地合气, 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

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气始而生化, 气散而有形, 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 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内经》中的气有象数之气, 其中包括阴阳气、五行五脏气 (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 、五色之气 (青、苍、赤、黄、白、黑) 、五数之气 (八、七、五、九、六) ;有天地之气、四时之气、人形之气等。其中气共出现233次。

2.2 阴阳

阴阳与气一样, 也是《内经》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它既是医学概念, 又是哲学概念。

阴阳思想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发展过程, 气与阴阳的结合是阴阳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内经》认为天地万物分阴阳, 而且阴阳分类具有层次性与无穷性。《素问·阴阳离合论》认为:“天为阳, 地为阴;日为阳, 月为阴。”该篇继而说:“阴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内经》把人体与天地万物看成是由阴阳构成的巨大网络系统, 看似杂乱无章的世界就由阴阳这个总纲编织成了条理分明的一个大网。阴阳二气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性质相反却又彼此相互依赖, 作用各异而协调配合, 共同实现统一体的整体功能。阴阳二气彼此消长, 增长与消减同时进行, 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 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 阴气微上, 阳气微下。”阴阳二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四季的循环, 昼夜的更替便是这一转化最好的例证。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定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医之本无非阴阳变易而已。

2.3 五行

中国古人对五这个数字非常重视, 在社会生活中以五建制历史悠久, 五具有特殊的意义。 (2) 中医五行学说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证明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 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 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而这一结构可以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保持动态的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 在体为筋, 在藏为肝, 在色为苍, 在音为角, 在声为呼, 在变动为握, 在窍为目, 在味为酸, 在志为怒……南方生热, 热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中央生湿, 湿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咸, 咸生肾……”这里的配属关系当是古代医家在解剖与医疗实践基础上将人体的内脏肝心脾肺肾依次对应木火土金水这五行系统的。而这五个系统也存在相生相克及制化关系。

3.《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3.1 人体生命

《内经》认为生命的出现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 具体说来, 即是天地合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 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可见人是天地阴阳二气交感生化而成。人一定要做到保持自身阴阳平衡方能得健康。

《内经》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要素归纳为精、气、神三个方面。所谓精是指生成人的形体并供养全身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 包括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血、脑、髓、津液等, 有“夫精者, 身之本也”的说法。所谓气, 是一种无形的精微物质, 但气通行于全身, 以经络为轨道运行。针灸的穴位便是气运行的经络所在, 气并不是身体的某个部分, 但是气周行于全身, 至关重要。所谓神, 广义来说, 即是人的生命及外在表现。《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 谓之神。”狭义来讲, 即是最高级的生命活动, 诸如意识、思维、情感及人对自身的自我调控等。《灵枢·本神》曰:“志意者, 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 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志意各和, 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藏不受邪矣。”

简而言之, 三者协调互用, 缺一不可, 共保人体生命健康与生命活动。

3.2 精、气、神

《内经》认为, 人的生命来源于精, 生命活动依赖于气, 主宰生命活动和表现有赖于神。后世把三者称为人身“三宝” (3) 。

两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谓精。———《灵枢·决气》

可见, 精为生命之源, 是人体先天的东西。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气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基础, 更是人体生成的第一物质。

而作为神, 不仅指生命功能, 更指一种精神状态。怵惕思虑者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灵枢·本神》

《内经》强调人的心理的重要性, 强调恬淡虚无的心理养生境界, 即本神。

3.3 疾病及治疗

《内经》认为人是天地阴阳二气交感生化而成, 所以一切病症源自人体阴阳失和, 这种失和或者说这种不平衡使得人体的五脏及精气神受到损伤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相得则和, 不相得则病。”可见气血阴阳的失和, 就是生命异常即疾病的状态。当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外在因素也是古代医家考察疾病原因时所注重的因素。

追根溯源, 从病因找寻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案当是调和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查病因首先要查明是阴邪还是阳邪, 从而求出阴阳之本, 阴阳之本已定, 还要循本而治, 但总不外协调阴阳的偏盛衰, 使之重新恢复和谐。 (4)

此外《内经》所强调的养生观也是在保持身体状态气血平和这一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诸如法于阴阳, 合于四时, 知寒暑, 恬淡虚无保持内心的宁静等。

4.《内经》的传承及意义

《内经》自问世以来, 不同时代的不同有缘人士对其进行了整理, 诠释, 并著出新作。东汉医圣张仲景通过对《内经》的研究, 著《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可谓中医学者必研习作品之一, 该书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比如人之伤于寒则为热病;晋人皇甫谧撰的《针灸甲乙经》几乎录入了《内经》的全部文字;葛洪则由《内经》的研究写出《抱朴子》及《肘后备急方》;唐代王冰对《内经》作了整理, 著《次注》;药王孙思邈以《内经》为基础通过深入研习写出了《千金方》;明清时给《内经》作注的人更是层出不穷, 马莳作注释本《黄帝内经灵枢发微》, 张景岳将《素问》及《灵枢》合编注成《类经》……所有这些有志之士均用自己的才智将《内经》诠释出来, 使其在不同的时代闪烁出灿烂的光辉。

在中华民族医者治病救人, 普济众生的实践活动中, 《内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之学者均深知医学知识, 而研习《内经》则是获得这一知识的必备途径。医者在治病救人的实践活动中, 让《内经》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层面的宝贵东西。葛洪对狂犬病的免疫治疗比法国巴斯德早了近1000年;孙思邈的治疗中已含有美容、导尿术;傅山开创了傅士女科的先河……几乎所有的医者均是《内经》的传承者, 而《内经》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春鹏.黄帝内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9.

[3]饶尚宽.道德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4]顾迁.淮南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5]楼宇烈.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6]本社编.左传选[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黄帝内经》说心理 第9篇

王晨霞,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江苏盐城市人民医院、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1990年至今任掌纹医学研究所所长。自1986年起,她开始致力于掌纹医学研究,被称为“掌纹诊疗第一人”。著有《现代掌纹诊病》、《现代掌纹诊病图谱》、《家庭健康看掌纹》、《自测健康看掌纹》、《常见病诊疗看掌纹》。2007年出版《“掌”握自己的健康》。这些书籍因为实用性强,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及好评。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思想也逐渐丰富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是《左传》,书云:“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后世思想家用“爱”来代替“好”,便成为“六情”说的典型提法。《说苑》、《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疗法的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疗法的萌芽时期。

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

《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了这个事件。

齐国的齐闵王生了重病,让人去宋国请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看完病对太子说:这个病非得激怒闵王让他发怒了,病才可以好,但是他一发怒,会杀了我的。太子说:只要父王的病好了,我和母亲会以死保护你的。文挚就答应给闵王治病。第二天,他与太子去见闵王,就先做了三件让闵王不高兴的事情,闵王已经开始发怒了,这时,文挚不脱鞋,就直接登上闵王的床,故意踩着闵王的衣服,大大咧咧地问闵王的病情,闵王气得不理他,文挚就更加出言不逊,进一步刺激闵王,闵王一怒而吐出堵在胸中的黏痰浊物,病好了。但是闵王还是认为文挚触犯了他,非要杀掉文挚,无论太子和皇后怎么说也不行。最后,闵王还是把文挚放到鼎里给蒸了,成了医学史上的一大冤案。吕不韦曾经感慨地说:给圣明的皇上做忠臣容易,给昏庸的皇上做忠臣,实在是太难了!

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中期的《黄帝内经》,探讨了心理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比如,人的心理现象与人的身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喜怒哀乐都是人们常有的情绪,那么,这些情绪与人的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黄帝内经》提出“形神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对于人的躯体疾病,《黄帝内经》已经注意到寻找致病的心理因素,从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去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以损害人的健康,造成疾病发生,甚则危及生命;良好的情绪则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重要“法宝”。

《黄帝内经》中阐述的心理学内容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心理学,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曾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首先就是《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贡献。

“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肺在志为忧(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上一篇:寄给袁隆平爷爷一封信下一篇:高坡中学第五届春季运动会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