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2024-06-17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精选10篇)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第1篇

22.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来源:

一、单项选择题

1.地震的成因主要有(    )种

a.一    b.二

c.三    d.四

2.地震发生后,它的能量以(    )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a.波      b.电

c.光      d.震动来源:

3.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

a.一致    b.相反

c.垂直    d.不能确定

4.纵波又称(    )波。

a.s      b.p

c.m      d.n

5.纵波的周期较(    )。

a.短     b.长

c.适中   d.不能确定来源:

6.纵波的振幅较(    )。

a.小      b.大

c.适中    d.不能确定

7.纵波的传播速度较(    )。

a.慢      b.快

c.适中    d.不能确定

8.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    )。

a.相一致  b.相反

c.相垂直  d.不能确定

9.横波又称(    )波。

a.s      b.p

c.m      d.n

10.横波的周期较(     )

a.短     b.长

c.适中   d.不能确定

11.横波的振幅较(    )。

a.小      b.大

c.适中    d.不能确定

12.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    )。

a.慢      b.快

c.适中    d.不能确定

13.地震是用(    )来表示其能量的大小。

a.震中    b.基本烈度

c.震级    d.地震烈度

14.震级用(    )来表示。

a.s      b.p

c.m      d.n

15.震级大小是用标准地震仪在距震中(  )km处记录的。

a.8     b.10

c.12    d.14

16.震级是以(    )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a(振幅)的常用对数值,m=1ga来表示的。

a.m     b.cm

c.mm    d.μm

17.地震发生后,各地区的地震灾害一般不相同,通常用(    )来描述地震的宏观现象。

a.震中    b.地震烈度

c.震级    d.基本烈度来源:

18.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基本上是(    )等级划分的烈度表。

a.  8     b.10

c.  12    d.14

19.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    )。

a.只有一个   b.有两个

c.有三个     d.可有多个

20.对应于一次地震,地震烈度(    )。

a.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    b.在不同地区是相同的

c.在相同地区是不同的    d.不能确定

21.通常震中的地震烈度(    )。

a.最低    b.最高

c.适中    d.不能确定

22.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烈度逐渐(    )。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不能确定

23.基本烈度大体为在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    )的地震烈度。

a.5%     b.7%

c.10%    d.12%

24.地震设防的依据是(    )。

a.抗震设防烈度    b.地震烈度

c.震级            d.基本烈度

25.新规范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将设计近震、远震改称(    )。

a.抗震设防烈度    b.地震烈度

c.地震设计分组    d.基本烈度

26.地震设计分组体现了(    )的影响。

a.震级      b.地震烈度

c.震中距    d.震级和震中距

27.建筑场地对不同建筑物的破坏有很大影响,它的一个重要动力特性是(    )。

a.建筑场地的特征周期    b.建筑场地的卓越周期

c.建筑场地的周期    d.建筑场地的固有越周期

28.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有明显(    )的趋势。

a.减轻    b.加重

c.不变    d.不能确定 来源:

二、多项选择题

1.地震的成因主要有(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陷落地震     d.海啸地震

e.人为地震

2.地震波主要有(    )。

a.平行波       b.垂直波

c.纵波         d.横波

e.曲波

3.下列选项属于次生灾害的有(    )。

a.火灾       b.非典

c.水灾       d.停电

e.疾病

4.一般通过(   )来描述地震烈度。

a.人的感觉       b.器物反映

c.动物感觉       d.地表现象

e.建筑物破坏程度

5.建筑场地卓越周期,又称(    )。

a.设计特征周期    b.场地固有周期

c.特征周期        d.建筑场地周期

e.结构周期

考点22自测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a  4.b  5.a  6.a  7.b  8.c  9.a  10.  b  11.  b  12.  a  13.  c  14.  c  15.  b  16.  d  17.  b  18.  c  19.a  20.  a  21.  b  22.  a  23.  c  24.  a  25.  c  26.  d  27.  b  28.  b

二、多项选择题:1.abc  2.cd  3.ace  4.abde  5.ac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第2篇

用I表示,是衡量地震引起后果的一种标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施工质量等因素有关。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第3篇

地震烈度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地震的最早建立并用于描述地震影响强度的标度。地震烈度的概念不仅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领域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防震减灾的各个环节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显然,最初人们用宏观描述的方法评定一个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程度存在局限性,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全日本即实现了仪器测定地震烈度的实用化,现在日本发布的地震烈度等级是由地震烈度计测定的烈度。当前国内外已建设的城市地震灾害速报系统一般以地震烈度计观测系统为主体[1]。日本东京煤气公司在1994年就完成了由331台谱烈度计、20台液化传感器和5台强震仪构成的地震监测与震害快速评估系统(SIGNAL)。阪神地震取得显著的减灾效益后,东京煤气公司于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布设了3 800个新型地震谱烈度计。

目前我国仪器测定地震烈度是通过强震仪观测数据换算得到的[2,3]。但强震仪结构相对复杂,制造成本很高,不便于大规模布设,而大量应用国外地震烈度测定仪器也不现实,因此自主开发我国适用的地震烈度传感器很有必要。

近年来,传感器网络研究和应用已成为热点[4,5,6]。专业传感元器件产品也在向小型化、高精度发展,传感器的发展出现了智能化、网络化的新趋势而非传统的单纯检测功能。网络传感器以嵌入式微处理器为核心,集成了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网络接口,由于引入了微处理器,采用了嵌入式技术和集成技术,使传感器的体积减小,抗干扰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同时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网络接口技术的应用,为系统的扩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具有便于远程操作、维护简单、实时监控等优点[7]。因此,嵌入式系统和网络技术在地震观测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8,9]。

鉴于此,新开发的SI-2型地震烈度计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震烈度检测仪器,而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网络化传感器,它集成了地震烈度感知器件、采集模块、嵌入式处理器与存储器、通信器件、嵌入式软件系统等,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通讯、定位等功能,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入IPv6网络。应用SI-2型地震烈度计搭建的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示范网络,在地震监测预警、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以及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0,11,12]。

1 系统架构

基于IPv6的SI-2型地震烈度计的软、硬件资源由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A/D),电源,嵌入式系统(CPU),符合802.11b标准的无线网卡,GPS,内置测控软件等模块构成。市场上现有的嵌入式系统自带的操作系统一般是Linux 2.4内核,为支持IPv6须将操作系统的内核进行重新编译,升级为2.6版本内核。图1所示是SI-2型地震烈度计的总体架构。

2 主要部件选型

2.1 传感部件

选用美国Freescale公司出品的MMA7260Q低功耗微型电容式三轴向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自身具有信号调理、一阶低通铝箔和温度补偿、高灵敏度、低噪声、低功耗、线性输出、自检等特点。

测量范围:+/-2 g,测量精度:0.2 μg。

2.2 数据采集A/D

地震烈度通过测量加速度换算而得,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最大的地震烈度2 g对应的加速度在200 cm/s2左右,采用10位A/D进行采样,其加速度分辨率为0.04 g,对应的烈度分辨率为0.024度,远高于人们所能接受的精度。

2.3 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采用三星公司基于ARM微处理器的S3C2410X。S3C2410X采用6层板设计,使用ARM920T内核,内部带有全性能的MMU(内存处理单元),具有高性能、低功耗、接口丰富和体积小等优良特性。在尽可能小的板面上集成了64 MB SDRAM、64 MB NAND FLASH,1 MB BOOT FLASH,RJ 45网卡,USB Host,标准串口,SD卡插座等。可集成嵌入式无线局域网设备,实现数据采集和无线传输。

2.4 定位模块

选用的GPS模块,接收特性:16通道,L1,C/A码;自带陶瓷天线;启动时间:冷启动45 s、温启动38 s、热启动2~8 s;精度<2.5 m CEP;再捕获<1 s,1PPS;刷新频率:4 Hz;内置LNA;速度<4 g。

2.5 通讯部件

考虑到地震行业地震观测的实际需要,采用了符合IEEE802.11b的无线网卡和通信距离达到1.2 km的无线AP构成通信链路,作为SI-2型地震烈度计的无线通讯单元。

2.6 电源模块

选用可充电的锂电池组作为供电电源,便于长期重复使用。电池组容量为60 Ah。

3 系统功能实现

3.1 SI-2型地震烈度传感器的IPv6化

ARM嵌入式系统自带的操作系统一般是Linux 2.4内核的,为支持IPv6须将操作系统的内核进行重新编译,升级为2.6版本内核。但Linux 2.6内核重编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3.1.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在RedHat9的主机上进行内核移植开发,首先需要建立交叉编译环境。由于2.6内核中采用了一些新的特性和指令,需要采用较新的工具集。采用binutils-2.15,gcc-3.4.2,glibc-2.2.5,linux-2.6.8,glibc-linuxthreads-2.2.5来建立交叉编译工具链,建立之后将工具链路径加入系统路径MYMPATH中。

3.1.2 内核修改

Linux 2.6.11.7内核加入了对S3C2410芯片的支持,不再需要任何补丁文件。修改内核源码中Makefile的交叉编译选项ARCH=arm,CROSSCOMPILE=arm-linux-。针对硬件配置,需要在arch/arm/mach-s3c2410/devs.c或者smdk2410.c中添加FLASH的分区信息s3cnandinfo。然后在s3cdevicenand中增加.dev={.platformdata= &s3cnandinfo},在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中的initdata部分增加&s3cdevicenand,使内核在启动时初始化NAND FLASH信息。

3.1.3 内核编译加载

由于2.6内核会根据本地系统配置进行初始设置,可以导入内核源码默认S3C2410的配置文件,方便加载内核基本配置,然后再选择所需选项。对MTD配置选择支持MTD设备驱动以及NAND FLASH驱动;选择支持要用到的各类文件系统(DEVFS,TMPFS,CRAMFS,YAFFS,EXT2,NFS)以及网络设备和协议,本传感器系统加载了网络芯片CS8900以及USB支持;在H.264多媒体系统中还需要加载Frame buffer以支持LCD显示功能。使用交叉编译工具编译内核源码后,会在arch/arm/boot/下生成名为zImage的内核映像,在Boot loader的命令提示模式下使用下载命令完成内核加载到开发板的存储设备FLASH中。

3.1.4 文件系统定制

Linux采用文件系统来组织系统中的文件和设备,为设备和用户程序提供统一接口。Linux支持多种文件系统,本系统使用CRAMFS格式的只读根文件系统,而将FLASH中的USER区使用支持可读写的YA FFS文件系统格式,方便添加自己的应用程序。

3.2 地震烈度计主要硬件设备驱动

3.2.1 网络设备驱动

系统中采用CS8900A的10 Mb/s网络芯片,它使用S3C2410的nGCS3和IRQEINT9,相应修改linux/arch/arm/mach-s3c2410/irq.c,并在mach-smdk2410.c的smdk2410iodesc[]中增加{SMDK2410ETHIO,S3C2410CS2,SZ1M,MTDEVICE},内核源码中加入芯片的驱动程序drivers/net/arm/cs8900.h和cs8900.c,并且配置网络设备驱动的Makefile和Kconfig文件,加入CS8900A的配置选项,这样可以在内核编译时加载网络设备的驱动。

3.2.2 无线网卡驱动程序

从网上下载rt2x00的IPv4环境下的驱动程序,并针对该程序进行IPv6化改造,对其驱动程序进行修改,在系统重编译的时候,将驱动程序加入到系统的内核中。将无线网卡的驱动程序作为一个模块打包到操作系统中,可避免系统掉电后每次都要重装无线网卡驱动程序。

3.3 地震烈度计终端的软件设计

通讯传输软件主要负责完成传感器与业务服务系统之间的IPv6数据通信,软件功能如下:

(1) 传感器在成功接入到IPv6传感器网络后主动向业务服务器发送传感器上线通知;

(2) 传感器在成功上线后每隔30 s主动采集烈度传感器的烈度值并上报给业务服务器;

(3) 进行GPS时间校准;

(4) 进行GPS定位(每隔8 min重新定位一次并上报定位数据);

(5) 业务服务器每隔10 min请求一次传感器配置参数;

(6) 响应业务服务器的配置参数请求、数据请求、历史数据请求、是否在线响应。

通讯软件包括:GPS数据处理子程序,A/D数据采集子程序,通讯子程序和传感器配置文件。对于不同的传感器,需要修改配置文件中的传感器IP、传感器ID和传感器序列号。传感器终端软件结构见图2。

4 性能指标和功能特点

4.1 性能指标

(1) 网络通信协议:

IEE802.11b,IEEE802.11g,IPv4,IPv6;

(2) 通信频率:

2.412~2.462 GHz;

(3) 通信速率:

54 Mb/s,48 Mb/s,36 Mb/s,24 Mb/s,18 Mb/s,12 Mb/s,11 Mb/s,9 Mb/s,6 Mb/s,5.5 Mb/s,2 Mb/s,1 Mb/s;

(4) 动态范围:

±4g;

(5) 分辨率:

±4mg;

(6) 工作距离:

室内40 m,室外330 m,配合增益天线最大可达1 200 m

(7) 功耗:

≤1.5 W

(8) GPS定位精确度:

水平:<6 m(50%),<9 m(90%),高度<11 m(50%),<18 m(90%),速度0.06 m/s。

4.2 功能特点

(1) 无线和有线方式均支持IPv6;

(2) 采用集成电路方式的传感器,环境适应性强;

(3) 入网自动发现;

(4) GPS自动定位、时间校准。

5 结 语

介绍了基于无线IPv6的SI-2型地震烈度计的技术设计和实现,该仪器建立在嵌入式Linux和ARM处理器的基础上,集成了信息感知、数据采集、处理、供电、定位、通讯等功能,具有功耗低、体积小、成本低及便于布设等优点。

随着我国无线网络的扩展和带宽的提升,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的重视,该仪器将在国家地震预警、生命线工程自动紧急处置、地震立体观测等系统建设以及震后应急流动加密观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裕澈.全日本实现仪器测定地震烈度[J].国际地震动态,2000(9):32-35.

[2]朱建钢,黎大虎,赖敏,等.强震记录与地震烈度的仪器测定实例[J].四川地震,2006(2):28-31.

[3]何加勇,陈会忠,李卫东.地震烈度分布快速产出发展概况[J].国际地震动态,2004(3):6-9.

[4]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建中,李金宝,石胜飞.传感器网络及其数据管理的概念、问题与进展[J].软件学报,2003,14(10):1 717-1 727.

[6]曾鹏,于海滨,梁英,等.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支撑技术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4,33(3):307-313.

[7]吴国庆,王格芳,郭阳宽.现代测控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8]魏银珍,郭唐永,廖成旺.地震观测仪器网络化探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25(3):133-135.

[9]李耿民.嵌入式系统在地震观测系统中的应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3,19(4):264-266.

[10]吴荣辉,王建军,续春荣,等.发展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网络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实践[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05(4):6-9.

[11]吴荣辉,王建军,续春荣,等.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前景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10):31-36.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第4篇

1 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

烈度速报就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实时或近实时强震台站实测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地震动强度(烈度) 速报,将各地的不同破坏情况尽快发布出去,用以估计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可以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时合理分配救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极震区并展开搜救,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烈度速报结果对于震后救灾意义非常重大。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可以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及时对地震影响场进行地震动烈度速报,为破坏性地震应急、震害快速评估及震后重建提供依据;在发生较大地震时,可以获得多台强震动记录,为研究震源机制、地震动衰减规律、场地和活动断层对地震动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地震烈度监测到得基础数据,可以采用工程抗震设计,使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减轻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烈度速报系统也是地震自动预警系统的前期工程,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预警系统能在发生强地震时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并快速响应,人工或自动启动应急处理程序,从而达到减轻地震破坏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目的。

2 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及现状

2.1 国外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及现状。近几年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受到国际地震工程界和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视。国际上地震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投资力度最大的是日本,日本国家台网有1000台强震仪和800台微震仪,各类地方台站加起来大约在5600个左右,目前日本烈度速报时间的为震后3分钟。2008年6月14日发生在岩手、宫城县的7.2级地震和1995年阪神地震,震前10秒钟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天然气、地铁的生命线工程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模块,把次生灾害降到了最低,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仅十余人。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为政府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合理分配震后救援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地震活动频繁的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有关部门建设了670 余个强震台站,其烈度速报在震后3~5 分钟内即可完成,为政府快速响应地震,准确调拨救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强震台繁衍出来的数据,使美国本土建设工程抗震设计的能力更为科学、合理。

2.2 国内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及现状。汶川地震后,我国十分重视在防震减灾项目的投入,中国地震局于2009年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复并通过预算审查。该项目由福建省地震局牵头实施,项目实施时间为3年。我国已将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考虑到重大生命线工程中,在京—沪高速铁路京津段建设示范段,提出了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构成要素和适于我国铁路用地震报警用探测设备的设置参数及性能指标。“西气东输”冀宁段中也应用到地震预警应急处置系统,冀宁输气管线地震监测与报警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基于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地震应急控制系统,以实现强地震发生时输气管线供应中断与应急处理的综合决策与遥控实施,从而提高了公共交通和燃气行业的地震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成都市是率先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设的,于2010年8月建成了包含1个台网中心和67个子台的台网系统,其台站的密度为每百公里有0.54个子台。该系统的建成能及时为成都市提供地震烈度分布范围,为政府震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且随着成都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在高铁、地铁的建设中考虑了该系統的使用,2010年成都铁路局已率先完成了与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联网,从而达到缩短铁路系统对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时间,降低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发生。我省建设了由30个强震台站组成的陕西省固定强震台网,在我市8个区县分别建立了强震台,台网的建成能及时对关中地区地震影响进行烈度速报,为破坏性地震应急、震害快速评估及震后重建提供依据,对监测关中地区的强震活动起到重要作用。

3关于建设烈度速报数字系统的法律法规依据

我国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国务院也要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要逐步建立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并能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0分钟内提供地震灾情速报。2010年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陕西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均要求开展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和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示范工程建设。陕西省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全省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管理法规和地震灾害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出,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系统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省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为指导抗震救灾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4 西安市烈度速报系统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推进情况

4.1 西安地区地震灾害背景,迫切需要建设烈度速报系统和地震预警系统。西安市位于汾渭强震带的南段,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西安市绝大部分地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少部分为Ⅶ度区,是全省地震高烈度区,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地震烈度最高的城市,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背景。近十年来我市及周边地区频频发生地震,1998年1月5日在邻近我市的泾阳县永乐镇发生的ML5.2级地震,1999年6月14日在阎良区关山镇发生的ML3.7级地震,2002年2月5日宝鸡虢镇发生的ML4.0级地震,2003年4月24日安康市石泉县发生的ML4.9级地震,2009年11月5日高陵和临潼交界发生的ML4.8级地震均波及我市。1996年国务院已将包括西安市在内的关中东部地区列为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迫切需要建设烈度速报系统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nlc202309090540

4.2政府重视,积极推进。西安市地震局作为我市地震工作的主管部门,一直十分重视我市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建设工作,市政发[2005]48号、市政发[2006]254号、市政发[2007]89号、市政發 [2009]83号中都明确指出建设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地震烈度速报系统。《西安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中,把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作为这一时期工作的重点。

同时西安市地震局从2007年起按照《西安市防震减灾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我市重点工程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2007年9月曾致函市地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建设西安地铁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建议在建设西安铁二号线的同时尽快建设地震紧急处置系统,该系统应与地铁系统同步运行;2007年8月西安市地铁办复函:建设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在国家规范中无相关技术要求及标准,地铁二号线建设该系统暂缓;2010年8月,市地震局致函西安市秦华天然气公司建设西安天然气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以落实《西安市防震减灾规划》和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及有关文件要求,尽快安排建设西安天然气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2010年8月,西安市秦华天然气公司致出:“西安天然气紧急自动处置系统”由于既是在震前几秒预知地震切断气源,也无法尽快排出系统内的天然气,目前不太适合西安天然气的输配运行实际。

5 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⑴中国地震局和省地震局应制定地震速报和预警系统的运行规范和配套的相关国家技术要求及标准,加强制度建设,搞好业务培训,并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的建设的指导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合理整合,推动全国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建设,以及该系统在生命线工程中的应用。

⑵ 国家、省、市、社会强震台建设应统筹规划,分别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⑶ 政府和企业重视是搞好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作的关键,应加大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

⑷ 中国地震局应加大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技术研发,真正的做到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的数字化、自动化、综合化和标准化,大力推进预警系统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应用,提高监测能力、观测精度和质量。

⑸ 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等强震台站建设,不仅需要法律法规,更需要可操作的政策支持。同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依法应建设社会强震台站的单位,自觉履行职责,建设强震台网,为自身工程安全和社会服务,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搞好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工作,需要政府更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作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近几年我市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地震监测和抗震设防工作也有很大提升,但在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作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市属强震观测台网还是空缺,无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能力,一旦我市及临近地区发生较大的地震事件,难以快速、可靠地判别不同区域的地震强度(烈度)的分布,用以判断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的能力,更不能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分配救援资源提供更合理的决策依据,因此,我市急需建立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

安徽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第5篇

安徽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利用安徽及邻区15次地震的40条等震线资料,采用联合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统计回归方程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将此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并结合地震烈度分布资料对衰减关系进行检验,认为本次统计回归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对安徽地区是适用的.

作 者:李光 童远林 郑颖平LI Guang TONG Yuanlin ZHENG Yingping  作者单位: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230031 刊 名:华南地震  ISTIC英文刊名: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 年,卷(期):2008 28(3) 分类号:P315.9 关键词:安徽及邻区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第6篇

汉源县是汶川8.0级大地震Ⅵ度区内唯一的Ⅷ度异常区,是十分典型的远震烈度异常区.本文在汉源场地条件科考工作的基础上,对其城区及周边地质构造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区域地层发育概况、区域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近场断裂分布状况及其对研究区的影响以及第四纪地质地貌的`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处于大渡河与流沙河阶地交汇处,河流阶地发育,地形切割深度差异较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对汉源县城区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是对其地震烈度异常做出科学解释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确定烈度异常的原因,因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工程意义.

作 者:谷洪彪 姜纪沂 兰双双 Gu Hongbiao Jiang Jiyi Lan Shuangshuang  作者单位:谷洪彪,Gu Hongbiao(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姜纪沂,Jiang Jiyi(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

地震高烈度地区隧道抗震技术分析 第7篇

由图1可知,每次波峰位置,都会有大的地震出现,大的地震出现后,余震的级别和次数也将相应发生多次,但同时仍然有例外。在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一带发生的一次大地震,这次地震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内陆地区发生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是在年频次图可以看到,并没有出现波峰,原因为当时地震的监控系统并不完善、记录不完整;在1987年并没有发生超过7级的大型地震,但是仍然有一个小的波峰出现,其他几个波峰都能相对应的出现大的地震。

随着我国对西部偏远地区开发战略措施的实施,铁路干线将进一步向西部山区或重丘地区延伸。伴随高速铁路线路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得铁路干线的隧道占全线的比重日益增大。隧道工程建设的数量将会不断增长,隧道工程在我国地位也占据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现大量建成、在建和拟建的隧道工程都位于高地震烈度区,例如成兰铁路将穿越龙门山脉,大瑞铁路将穿越高黎贡山越岭地区。隧道作为国家生命线工程的主体结构之一,隧道抗震技术的研究是亟不可待的。

1 隧道震害形式

1.1 断层破坏

断层破碎带错动发生,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能量迅速消散的表现形式即为地震。断层带随之发生移动,处在断层带的隧道发生剪断破坏。断层错动使围岩直接产生剪切位移,它会穿过覆盖地层一直到达地面。虽然该类破坏通常仅发生于一个狭小的断层活动范围内,但是这种突变性破坏对隧道的影响非常致命。

1.2 坍塌破坏

隧道大多穿山而过,隧道洞口大多处在山脚、山坡。隧道进出口即山体的表面,一般为松散堆积体,多为风化较为严重的破碎岩体,或者为结构面控制的岩体。使得隧道出入口极易发生滑坡、坍塌、落石等现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到达自由面会产生面放大效应。使得隧道的进出口部位地层松散或隧道一侧临空且地表直接导致洞口掩埋或隧道洞身局部塌落,造成洞口上部坡体滑落破坏。

1.3 变形破坏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3种类型:纵波(P波,或称胀缩波、无旋波)、横波(S波,或称畸变波、剪切波)和面波(分为Love波和Rayleigh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km/s,最先到达震中,纵波的传波方向与振动方向在同一方向。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S波,即剪切波,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破坏性较强,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3.2~4.0km/s。面波是P波和S波到达表面混合叠加产生的混合波,其频率小,振幅大,是表面建筑物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圆形隧道遭受地震波作用时,将可能发生轴向变形,横断面压缩变形(P波造成)、轴向弯曲变形(S波造成)及椭圆形的变形(面波造成)。

2 隧道抗震计算方法

2.1 常规静力计算法

根据TB10003—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我国隧道抗震计算主要采用地震系数法(静力计算法),计算采用的是荷载结构模型,衬砌、初支、围岩均为弹簧单元,只承受压力不承受拉力。初期支护承担围岩荷载,二衬不承受任何力的作用。该法简单易于操作,计算精度较良好,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对规范采用的地震系数法公式原理分析可知,对于埋深过浅或过深的隧道,由于附加应力或地层自成拱形受力结构,实际受到压力值不是上覆土层压力,该法需要进行系数修正,方可再次使用。

2.2 数值模拟计算法

应用静力分析法问题条件假设过于简化、理想化,因此得出的结果只能是粗略和近似的。而对于无法满足深入研究研究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以及某些特殊状态或部位动力响应分析,需要应用数值分析计算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有限差分等计算方法。而这几种数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相对复杂,因此可应用数值软件模拟,可计算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连续体问题,能较好计算各种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因此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已成为地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基本工具。在隧道抗震分析领域目前通用的数值模拟计算程序主要有FLAC3D、ABAQUS、ANSYS、MIDAS-GTS等。

3 隧道工程抗震措施

围岩和衬砌共同组成隧道结构。但是在现有规范里,仅将隧道衬砌结构的安全作为隧道抗震的唯一衡量标准,对围岩并未提出抗震要求。围岩作为隧道主要承载结构,现行规范显然不合理。根据隧道在地震中的震害破坏形态和原因分析,主要从隧道设计的洞口段、不良地质段、断层围岩破碎带段等采取相应的抗震技术。

3.1 选线

对于高烈度地震区域,应做好详尽的地质勘探。选线尽量使得隧道不要横穿越断层地带。在无法避免穿越断层地带的时候设计为纵向穿越,不能为横向穿越。对于即将纵向穿越断层地带的隧道,应专门进行隧道抗震验算。不通过验算者须进行二次设计。

3.2 衬砌设计

对于隧道穿越一些不良地质段,例如地下断层破碎层、浅埋和受力不均的地段等,需要加强衬砌结构的强度。同时二次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并加强辅助施工措施。对于断层破碎带段或者洞口浅埋段均应按照围岩等级更高设计进行加强。

3.3 洞口设计

采取降低洞口边仰坡开挖高度,同时采取增加喷锚高度、强度,对洞门上方进行护面墙、拉防护网等防护措施手段,解决洞门位置存在松散堆积层、风化严重的破碎岩石的问题;如果洞口位于极易产生落石掉块地理位置时,应采取提前进洞或者接长明洞等措施确保进出洞口的安全稳定。

3.4 洞门设计

应该将环框式、削竹式等抗震性能较好的洞门形式与地形相结合。应在洞门形式设置为仰坡端墙式或台阶式洞门时,墙体设置为具有一定的倾斜度,或在洞门前加设挡墙结构。洞门墙与拱圈之间应用插筋连成整体,增加隧道洞门的抗震稳定性。

3.5 围岩加固

地震高烈度地区的隧道围岩,在地震发生后,不能以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围岩极易失稳,应提高围岩的承力能力和整体稳定性。在高烈度地区的隧道应多设置径向系统锚杆,并向周边围岩注浆。在初期支护外构建结石体加固圈,让围岩与初期支护整体受力,减小地震面波对隧道的破坏。

4 结束语

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展,高速铁路的进一步快速迅猛发展。我国铁路公路建设下一步将向西北部、西南部山岭地区等地震高烈度区的延伸和发展。但是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同时即将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对于隧道的抗震问题需要尤为重视,通过分析现有隧道地震破坏形式、原因,对未来设计穿越地震高烈度地区的隧道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基础。

摘要:通常隧道工程相比桥梁、房屋等地面建筑的震害轻微。隧道工程相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但在强震下,隧道工程震害依然较突出。为获得地震高烈度地区隧道的抗震设计方案,通过分析研究地震后隧道的主要破坏形式,介绍现有隧道抗震计算方法,对高烈度地区隧道施工设计方案提出可靠性建议,为今后地震区域的隧道施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

参考文献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第8篇

关键词框架结构;场地土类别;地震烈度;整体刚度

中图分类号TU3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62-01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不仅要求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而且必须使结构具有足够抵抗侧力的刚度,使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侧向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地震力是最主要的水平力。地震力小,位移小,局部刚度的大小对整体刚度的影响小,在满足承载的条件下,某些局部梁、柱过大的问题就可能不会体现出来;地震力大,位移大,地震力越大,越要注意整体刚度的均衡,如果局部刚度过大或过小,会在应随整体偏移时而偏移幅度不够或过大,产生对整体偏移的抵抗力或拉力,从而局部出现不利的约束,导致整体振动不协调。例如局部梁过大会显得柱过于薄弱,对梁的约束不足,从而使框架整体刚度出现薄弱点,地震时,薄弱位置就会出现比整体位移过大的偏移;如果柱过大,又会产生对梁过强的约束,地震时,约束过强的位置就会出现比整体位移过小的偏移。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框架整体不满足要求。框架的抗震能力就如一个水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木板决定,而是由短板决定。

1场地土的分类

下面了解一下场地土的分类:

1)I类——坚硬土,包括岩石,密实的碎石类土,坚硬的老粘性土。

2)Ⅱ类——中等土,除I、Ⅲ类以外的一般稳定土。

3)Ⅲ类——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轻亚粘土(粉土),可液化土,静基本容许承载力小于130kPa的填土。

注:场地土一般可按基础底面(或端承桩支承面以下)10m范围内或摩擦桩桩长范围内土的类别划分;当上述范围内的土为多层土时,可按厚度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土的类别。

2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下面为中国石油成品油库综合办公楼的典型平面:

该楼为三层框架结构,框架计算一层高度需从基础顶算起,一层层高为4.7m,二层层高为3.9m,三层层高为3.6m。以B和5轴交点处柱(截面尺寸600x600)的一层配筋为例,通过PKPM软件的计算结果来分析不同的地震烈度和场地土类别对框架的影响。目前我们遇到的项目一般为二、三类场地土,地震烈度一般为6度-8度。

下面分别为设置三排柱时的一层柱配筋计算结果:

7度Ⅲ类场地土(三排柱):柱子截面由600x600改为550x550

8度Ⅱ类场地土(三排柱)

8度Ⅲ类场地土(三排柱)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场地土类别的情况下,柱配筋量8度比7度约增加130%;在相同地震烈度的情况下,柱配筋量Ⅲ类场地土比Ⅱ类场地土约增加40%。以上表明场地土类别和地震烈度对框架柱的配筋均有較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看出8度Ⅲ类场地土时柱的配筋较密。

根据成品油库综合办公楼房间的布置特点,可适当在C轴增加一排柱,提高框架的整体刚度,调节柱的配筋。下面为四排柱时的计算结果:

8度Ⅱ类场地土:柱子截面可由600x600改为550x550,再改小柱子刚度不能满足要求。

8度Ⅲ类场地土:柱子截面可由600x600改为550x550,再改小柱子刚度不能满足要求。

3结论

针对成品油库综合办公楼的框架计算,考虑柱截面尽量不影响使用,框架柱网布置建议在不劣于7度Ⅲ类场地土的情况下,纵深方向可采用三排框架柱,劣于7度Ⅲ类场地土的情况下,纵深方向可采用四排框架柱。另外,从结构的整体着眼,针对抗震薄弱环节如楼梯间优先考虑布置框架柱。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第9篇

目前地震应急救援服务系统提供了基于衰减模型的自动制图功能,能在震后根据地震三要素自动生成图件。但是运行性能较慢,且经验衰减模型生成的等震线与实际情形存在一定偏差。并且我局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已投入实际运行,能在震后快速得到基于台站差值的较为准确的震动场资料,因此研发基于地震烈度速报结果的自动成图平台,对于抗震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平台建设预期目标:实时接收地震烈度速报产出结果,结合GIS地理信息平台,快速自动生成与震动场有关的大量地震应急图件,从而有效支持震后抗震救灾工作的迅速开展,更有针对性指导应急预案的部署执行,尽量减轻地震导致的灾情损失。

平台建设内容包含:(1)地震应急图件模板的创建修订(;2)地震烈度速报产出结果的实时接收(;3)地震烈度速报产出结果的空间要素提取;(4)融合地震空间要素与图件模板,自动生成所需的图件。

地震应急图件模板主要包含以下:(1)震中位置图件;(2)地震影响范围图件;(3)地震影响场快速评估图件;(4)震区活动断裂分布图件;(5)主要城市震中距图件;(6)震区历史地震分布图件;(7)震区人口分布图件;(8)震区经济分布图件;(9)震区交通图件;(10)震区地形地貌图件;(11)震区死亡人口分布图件;(12)震区死亡人口分布图件(格网);(13)震区受伤人口分布图件;(14)震区受伤人口分布图件(格网)(;15)震区压埋人口分布图件;(16)震区压埋人口分布图件(格网)(;17)震区失去住所人口分布图件;(18)震区失去住所人口分布图件(格网)(;19)震区毁坏房屋面积分布图件;(20)震区毁坏房屋面积分布图件(格网);(21)震区直接经济损失分布图件;(22)震区直接经济损失分布图件(格网)。

福建省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已经建成,该平台提供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和年度更新,为地震应急相关业务对空间位置应用需求提供便利。在平台建设中可以利用这一现成的地理空间底图数据。

综合考虑我局的信息化现状及需求分析,平台采用arc engine地理信息软件进行开发,系统实时监控指定文件夹获取地震烈度速报结果文件;在地震发生后,平台实时获取地震烈度速报产出结果文件;从文件中分析得到地震影响格网、地震影响等震线、地震影响场;将得到的震动场空间要素叠加至地震应急图件模板,然后对接制图仪接口将融合好的地震应急图件打印成图;并且可以将产出后的专题图发布到地震内部网站,从而实现局内部的应急资料的共享。(平台技术总体架构如图1,技术路线如图2。)

平台底层根据事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定时扫描FTP服务器的地震目录,只要有新的地震事件,根据经纬度和位置信息,判断地震是否在系统服务范围内。一旦新地震在系统服务范围内,以更短的时间间隔扫描FTP服务器的地震仪器烈度数据,对原始的地震仪器烈度数据进行公里网格插值,根据公里网格实时烈度数据,查询已预算好对应烈度的网格震害评估数据,公里网格震害评估数据包含人口、建筑等基础数据,以及网格内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情况,还可调用自动为抗震救灾提供各种地震专题图件,实现地震损失快速评估,并迅速给出震区的居民点、交通、医院学校、避难场所等分布的地震专题图,将对地震灾害影响的迅速评估及时掌握以及组织有效的、快速的救援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地震专题图与其他专题图不同的是图中必须要嵌入地震影响场或者接近于现场调查的地震烈度的仪器烈度场,它反映的是图中受不同烈度影响的区域,它可以直观简明地表示出地震影响及破坏的程度、范围和分布。

地震应急专题图的快速产出能够为震后救灾快速提供具有较强科学依据的参考信息,进而辅助开展损失快速评估、震灾统计、物资调配、被困施救、安置救助等震后救灾工作。立足于我省地震辅助决策的需求,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技术、Web 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实时融合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基于福建已建设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产出结果系统”的地震预警烈报产出结果,建设服务于全省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实现震中定位、展现地震烈度影响、展现灾情损失、周边生命线查询。自动产出的专题图融合实时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产出结果、重大生命线工程信息等信息,实现辅助决策功能,为地震指挥提供科学依据,提升震后抢险工作的技术水平,更好为社会经济建设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摘要:本平台基于福建已建设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产出结果系统”的地震预警烈报产出结果,将之融合入原有的地震应急图件模板,从而实现更接近现实的地震专题图的产出。

关键词:烈度速报产出,应急图件,GIS地理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翟玉平.利用Arc GIS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J].中华建设,2011(09).

[2]张春黎.基于三维GIS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合肥:安徽大学,2015.

[3]凌祥安.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动态更新的质量技术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4]于雯.基于GIS/RS的滨海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多尺度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 第10篇

1、工程概况

项目主要由宿舍及招待用房、食堂及餐饮服务中心、体育及休闲活动中心、会议中心、辅助办公用房等功能组成。建筑地下1层,建筑面积199平方米;地上6层,其中,裙房2层,层高均为4.5米,建筑面积4209平方米;塔楼4层,层高均为3.6米,建筑面积6308平方米,另加1层花架(建筑面积为0)。总建筑面积约10796平方米。

2、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规程

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002年版

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4(2008年版)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2006年版)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3、结构布置和选型

根据建筑裙楼使用功能及立面的需要,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利用建筑外立面的要求,在建筑物四个角附近设置截面较大的框架柱,以减小高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标准层结构平面如图1及效果图如图2。该建筑物抗震等级为二级。(对比:相同的建筑物在广州地区,抗震等级为三级。)

4、使用荷载

由于疏附县地处寒冷地区,室内考虑采用地暖,建筑面层采用5cm陶粒+5cm水泥砂浆,楼面附加恒载为1.8KN/m3。(对比:广州市区楼面附加恒载一般为1.2 KN/m3)

5、地震作用

1). 喀什地区疏附县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场地类别III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2008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08版《抗规》)为

图1标准层结构平面图图2效果图

第二组),特征周期0.65s(08版《抗规》为0.55s),建筑物自振周期为0.67s,

地震影响系数α= (Tg/T)γη2αmax =0.234(08版《抗规》为α=0.201);

2). 对比设防烈度为9度(0.4g)、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的情况,特征周期0.40s,地震影响系数α=(Tg/T)γη2αmax =0.201,与本工程的地震作用比值为0.86:1;

3). 对比喀什市区的情况,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08版《抗规》为第二组),特征周期0.45s(08版《抗规》为0.40s),地震影响系数α=(Tg/T)γη2αmax =0.168(08版《抗规》为0.151),与本工程的地震作用比值为0.72:1(08版《抗规》为0.65:1);

4). 对比广州地区为7度(0.10g),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0.35s,地震影响系数α=(Tg/T)γη2αmax =0.0446,与本工程的比值为0.19:1;

5). 从上述可知,该建筑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所需考虑的地震作用按10版《抗规》约为08版《抗规》的1.16倍,为喀什市区的1.39倍(08版《抗规》为1.55倍),为广州地区的5.25倍。

6). 本工程抗震等级为二级,按10版《抗规》,标准层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为1.5,底层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为2.25;若按08版《抗规》,标准层的柱端放大系数为1.2(三级为1.1),底层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为1.5(三级为1.27);

7). 高地震烈度产生的地震作用增大引起的次生结构投资:由于地震抗力的要求增加,导致梁高增加,为确保建筑净空,层高相应增加,局部的墙体荷载及竖向构件截面、自重增加,引起地震作用效应再放大。

8).8度抗震构造措施严格,导致造价增加较多,如砌体墙的拉结筋为通长设置(7度时仅为墙长度的1/5)。

6、数据比较

根据上述地震作用分析,输入计算,抽取部分典型框架梁、柱截面及配筋进行比较。本工程采用10版《抗规》进行设计,表中喀什市区及广州市区的数据均按08版《抗规》进行计算。具体数据详表1所列:

表1

计算结果显示,对比本工程08版《抗规》,梁计算纵筋增加约4%,梁计算箍筋增加约4%,柱计算纵筋增加约50%,柱计算箍筋不增加;对比喀什市区(08版《抗规》)同样建筑,梁计算纵筋增加约16%,梁计算箍筋增加约15%,柱计算纵筋增加约65%,柱计算箍筋增加约36%;对比广州市区(08版《抗规》)同样建筑,梁计算纵筋增加约213%,梁计算箍筋增加约149%,柱计算纵筋增加约669%,柱计算箍筋增加约340%。

上一篇:年度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下一篇:我的小乌龟状物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