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村居的意思

2024-05-15

古诗村居的意思(精选13篇)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1篇

关于古诗村居的鉴赏

鉴赏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白话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2篇

村居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人笑无才自笑狂,槿篱竹坞得深藏。

自从病後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

行圃数畦秋菜长,泛溪十里晚荷香。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3篇

一、让学生在亲近汉字文化中沐浴传统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 (出示“居”) ,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 (演示“居”字的变化过程) 。由此, 你想到了什么?

生:人在房子里住, 居住。

生:我想到了一座房子。这个“居”呢, 意思是屋上面有烟囱, 屋子里住着十口人。

生:这个字, 让我想到了一个字——家。有居住的地方就有了家。

师:好, 人们常说“居然之家”。有了家, 心就安了。人们常说,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居住在这里说着这样的话 (板书:吴音) , 什么样的“话”叫吴音?

生:吴国的口音。

师:现在还有吴国吗?能不能借助资料说说?

生:江西上饶地方口音, 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 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有轻细、柔软之特点, 常称“吴侬软语”。

师:吴侬软语, 好听啊。方言化作乡音, 而后成了乡情。难怪人说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

窦老师由课题中的“居”字, 用投影演示“居”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演变过程, 再让学生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自然而然想到“家”, 想到“居然之家”, 并巧妙导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接着让学生由“吴音”而了解吴国, 了解“吴音”方言的特点, 引出“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这一片断教学中, 窦老师通过对“居”字演变过程把学生带入浓浓的文化传统中并领略了汉语言的特殊魅力, 它形象丰瞻, 情趣盎然, 神韵悠远, 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让学生在古诗文濡染中积淀文化

片断二:

师: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读着读着, 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我看到溪上有很多的青草, 整齐地生长在那里, 可能还会在水中留下倒影。

师:真好。辛弃疾的词中说:“溪边照影行, 天在清溪底。”想必你的发现和感悟就是从这里来的吧。那“青青草”是什么样的草?

生:春天刚生出来, 嫩绿嫩绿, 像翡翠雕成的。

师:按你的话春天刚生出来的小草, 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这里是溪上青青草。

生:对, 应该是绿油油的草啊,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像一首歌词中唱的那样“青青河边草, 悠悠天不老”。

生:我还看到一幅画, 大儿锄豆溪东, 真卖力啊!

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所以抓紧锄豆。

生:我想给刚才的同学补充, 溪上青青草, 想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

师:哈哈, 你们也会想到诗人经常写草, 像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 虽然地点不同, 年代不同, 但共同的是要表达那绿绿的颜色, 就如同诗人的生命一样充满绿意。你的引发真好。给他鼓鼓掌。

著名哲学家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 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 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 是一个由外向内逐渐内化、濡染的过程。窦老师在这一片断教学中, 从“溪上青青草”引发开去, 历代文化经典诗句从师生口中自然流淌, 营造出浓浓的古典文化氛围。学生在此氛围中耳濡目染, 不断积累, 不断自我建构起无论是知识的、精神的, 还是语言内涵都十分丰富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让学生在艺术与审美中体悟文化

片断三:

师引读《破阵子》, 并配上表现战斗场面的音乐《十面埋伏》。

师: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 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 (放音乐, 舒缓的江南丝竹) 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齐读。

……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 朗读时, 上、下阙之间要停顿, 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指导朗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 (模仿古人摇头状) , 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 像这样 (有节奏地手舞足蹈) , 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 声音要拉长, 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 声音要短促。

老师引读, 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师:读了三遍后, 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生答看到的画面, 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 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再仔细看看, 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 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 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读这首词。

放音乐, 师生齐读。

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也是一种艺术文化, 是浸透着礼乐精神的文化。在教学时, 窦老师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精心地将文本中的相关词句和音乐、美术等进行巧妙组合, 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 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意蕴的美的教学情境。此片断中, 教师引读《破阵子》, 并辅以激越、悲壮的《十面埋伏》, 琵琶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接着又通过一曲舒缓悠扬的《渔舟唱晚》, 不露痕迹地导出课题《村居》。激越悲壮与舒缓悠扬的音乐对比鲜明, 同时又蕴含着美的意境。接着窦老师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出诗的节奏, 还加之以动作, 手舞足蹈, 并想象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配上流水的音乐, 使学生在不经意中亲近了文本, 优美的词韵、优美的词境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在本节课教学的最后, 窦老师还用甜美的歌喉在《明月几时有》的乐曲声中放歌, 让学生在艺术与审美中体悟文化。

四、让学生在文化传统中塑造精神

片断四: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 冬天来了, 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 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 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 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 家贫菜根香啊。

生:诗人住在这村子里, 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 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 所处的地点不同, 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 国泰民安, 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 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放音乐 (明月几时有) , 唱《清平乐·村居》

小学生古诗改写:村居的作文 第4篇

农历二月,春风吹来,唤醒了村里的小草,春风帮小草换上鲜绿的衣裳;黄莺穿上她那红黄相间的衣裳,站在细长的树干上歌唱,那清脆悦耳的歌声,仿佛在赞美春天,对春天表示喜爱之情;那婀娜多姿的柳树,一会儿弯着腰,在湖面照着自己的枝条,一会儿和风追逐嬉戏,像小姑娘的辫子,飘扬在空中;那满树的桃花也不甘示弱你,纷纷穿上粉红的衣裳,远看像一片粉红的晚霞,近看像一个可爱的笑脸,美丽极了。

我放学早,趁有东风的时候,约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去空地上放风筝。到了空地,只见周舒妍第一个放起风筝,风筝好像很听话似的,一下就飞上了天空。我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也想试一试,于是我一边跑一边放着线,可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风筝的竹片把外面布给穿破了,我心里想:什么破风筝呀!于是我又重新买了一个风筝,这才飞上了天空。

等我仰望天空时,才发现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有蝴蝶风筝、蜈蚣风筝、竖琴风筝……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5篇

迁村居二首

作者:李洞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移居入村宇,树阙见城隍。

云水虽堪画,恩私不可忘。

猿涎滴鹤氅,麈尾拂僧床。

弃逐随樵牧,何由报稻粱。

歌乐听常稀,茅亭静掩扉。

槎来垂钓次,月落问安归。

远客传烧研,幽禽看衲衣。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6篇

小葺村居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昔我作屋时,趣欲庇风雨。

茆茨寒自刈,条枚细相拄。

庳湿生蚍n,得暖森翅羽,摧挠自栋梁,朽败连柱础。

邻父为我言:努力谋安处,土坚瓦可陶,步近木易取。

岂知七十翁,沈痼久未愈,身世如浮沤,家舍真逆旅,一床居易足,十岁敢自许。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7篇

春晚村居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一事元无可得忙?悠然半醉倚胡床。

牡丹枝上青春老,燕子声中白日长。

身世已如风六^,文章仍似闰黄杨。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8篇

越溪村居

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黄雀数声催柳变,

清溪一路踏花归。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9篇

题独孤处士村居

作者:薛逢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江上园庐荆作扉,男驱耕犊妇鸣机。林峦当户茑萝暗,

桑柘绕村姜芋肥。几亩稻田还谓业,两间茆舍亦言归。

古诗村居的意思 第10篇

春日重到王依村居

作者:周贺朝代:唐体裁:五律 野烟居舍在,曾约此重过。久雨初招客,新田未种禾。

村居的改写成作文 第11篇

农历二月,春风吹绿了小村庄。小草拼命从土中钻出,吐露春的气息,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天空中,传来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原来是黄莺在歌唱,似乎在迎接春姑娘的来到。河堤上碧绿柔长的柳条随风摇曳,轻轻地拂着堤岸,这一切让人沉醉在春烟之中。

忽然,高鼎身后传来一阵欢笑声,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孩子早早的放学回来了,他们赶紧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拿出风筝,边跑边放线,风筝也越飞越高,高鼎不知不觉也跟着他们玩了起来,慢慢的,他陶醉在自己的“童年”中。

事后,诗人高鼎作下了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的原文内容及答案 第12篇

试题内容: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2)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试题答案:

5. (6分)(1)诗人通过描写青竹绕篱、绿水映陂、榆钱落尽、槿花稀疏、牛背寒鸦等景物,(1分)描绘出一幅静谧淡雅又略带清寂气息的村居图,(1分)表达了诗 人悠闲宁静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同时又略带迟暮之感、清愁之意。(1分)(意思对即可)

关于村居的作文350字 第13篇

一阵风吹过,透出了春天的气息,春风拂过高高的堤坝,里面的冰已经融化成了水,细细地流淌着。风也掠过了树梢,杨柳的枝条在风中摇摆,泛出了嫩绿的小芽,风又吹过了人们,使柳树和人们陶醉。

学校里,伴着下课的乐曲,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急忙向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冲进了家门。空中的云像被火烧过一样红,现在正是夕阳西下,孩子们拿着风筝争先恐后的跑向空地,趁着吹面不寒杨柳风放风筝,有的孩子放“沙燕”,有的孩子放“老鹰”,还有的孩子放威猛的“龙”。沙燕在空中飞翔,老鹰在空中盘旋,看着地面,好像在寻找猎物,龙在云中穿梭,好像在孩子们捉迷藏。

我们在哪儿都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让我们来保留它吧。

清平乐·村居

邓舒茵

茅屋的房檐又低又小,在炎热的夏天这里就是避暑的好地方了。六月荷花满池塘,池里漂浮着一把把“绿 伞”, 加上池边长满了又青又嫩的草儿,周围绿树成荫,空中阳光普照,即使在夏日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在这小茅房里,居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坐在窗边,微风逗弄着他们的一丝丝银发,真凉爽呀!两人举着 酒杯 在闲话家常,边谈边欣赏着周边的风景,悠闲自在。那满头白发的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烈日炎炎似火烧,尽管这样,可是这并不能阻挡孩子们积极地去干活。最大的孩子在溪的东边认真的干农 活, 锄地,使他汗流浃背;较小的孩子在凉爽的树阴下织着鸡笼,连小鸡见了也在“喔喔”叫,像为自己有了 新家 而欢呼,喜悦;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孩子的顽皮,淘气,他正卧在溪头茅屋前剥着莲蓬呢。

上一篇:先进学习型班组主要事迹介绍下一篇: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