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

2024-07-26

让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精选9篇)

让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 第1篇

让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

□陶玉梅

新闻宣传负有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功能,利用好新闻宣传是医疗机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但是在医院处于大发展、医疗处于大改革的背景下,在医患关系紧张和整体舆论不利的环境中,虽然医疗机构非常重视新闻宣传,不惜投资金、花力气,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多数收效不大。事实证明, 社会公众不但对医疗机构的硬广告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对一味说教的“硬稿件”也产生了“耐受性”。

近年,东海县人民医院通过《连云港日报》和《苍梧晚报》等媒体,先后成功推出无偿献血车集体、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宋怀方、眼科主任医师宋玉斋等典型,不但吸引了更多的患者慕名而来,也在医务工作者中形成了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事实证明,通过强化新闻宣传形成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是固守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无法比拟的。该院是如何走出一条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做活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呢?

一、培养新闻敏感与利用专业嗅觉相结合,用心捕捉新闻点。

医疗机构素来就是新闻“富矿”,但这种“矿”伴生着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具备新闻敏感的人员才能发现和采集。新闻敏

感与专业嗅觉相结合,既有利于发掘新闻“富矿”,又有利于“软化”医疗新闻,这样树立的人文、人本典型才能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让医护同行觉得可学好学。东海县农村是糖尿病的高发区域和防治盲区,该院的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宋怀方多年坚持义务下乡巡诊、宣教。该院宣传科负责人一直坚持随行摄影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新闻素材。但医务人员义务下乡巡诊、宣教并不是什么大新闻,一般都是在世界糖尿病日刊发一张“应景式”新闻图片。宣传科负责人与《连云港日报》记者数次深入乡村采访后,发现农村糖尿病患者高发势头很猛,但社会公众对此普遍认识不足,导致农民患者误诊乱治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他们以“警惕糖尿病下乡”为主题,推出了长篇通讯,在广大农村引起较大反响。

新闻敏感与专业嗅觉相结合,还有利于针对同样的“四季歌”主题推陈出新。例如护士节是每年必做的宣传,近年来该院不断变换切入角度、做到点面结合, 有时打技术牌, 有时打情感牌, 尽量保持话题的新鲜感。2009年和2010年策划的护士节技能比武和微笑服务比赛,因其独特的视角取得了成功, 《连云港日报》和《苍梧晚报》及上级专业媒体等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进行了报道。

二、燃好“一把火”与唱好“四季歌”相结合,全方位整合素材。

医疗机构的新闻宣传偏爱唱“四季歌”,一般都会在具有普遍健康教育意义的节日前后做好相关的主题宣传。比如配合世

界卫生日、爱牙日、爱眼日、爱耳日、世界心脏日、世界糖尿病日,各大医院都会推出相关的专家提醒、专家解析等文章。这类文章“老生常谈”,内容大致相同,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医疗机构的新闻宣传既要唱“四季歌”,更要切合新闻宣传的规律燃起“一把火”。这就需要从事医疗新闻宣传的记者和通讯员站在公众的角度来发掘新闻、站在媒体的高度来整合素材,而不能只着眼于医疗机构本身需求,一味地“生冷硬”地突出医院或专家。在发掘、整合素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其中的人文情怀,挖掘其中的感人细节。《连云港日报》以“让血脉相连”为题推出的东海县人民医院无偿献血车集体,就是通过讲述献血者与输血者之间施救与被救的点滴故事,讴歌平凡而高尚的救死扶伤精神。该文当年获得省医疗好新闻二等奖,吸引省内外众多同行前来学习。东海县人民医院通过《连云港日报》等媒体推出的宋怀方、宋玉斋等专家典型,也都是以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树立人物高大形象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新闻宣传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很多读者就是通过报纸“结识”宋怀方和宋玉斋等专家的。

“四季歌”有时间广度的优势,“一把火”有内容深度的优势。医疗机构的新闻宣传将两者结合得好,就一定能打动受众,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培养通讯员与结交记者相结合,壮大新闻工作队伍。东海县人民医院有一支一专多能、热爱宣传的通讯员队伍,其中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一批摄影“发烧友”在业内有

一定的影响。在他们的带动下,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宋怀方等专家也购买了高档照相机,从新闻人物变成了兼职通讯员。他们立足岗位采写了大批鲜活新闻,既对外塑造了医院的良好形象,又创新了本职工作的渠道与内容。

同时,东海县人民医院与连云港日报社等媒体建设了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与一些记者建立了长效联系的渠道和机制。院里特别注意通过通讯员为对口记者提供健康咨询,适时、恰当地给予健康宣教,做到润物细无声,使跑口记者不知不觉间增长了医学知识,使得他们采访和处理稿件驾轻就熟。这样还增进了记者对医院的了解, 培养记者对医院和专家的信任感并向社会传达。这对于提高医院宣传报道工作的质量和份量大有裨益。

思想政治工作与新闻宣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都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但又各有侧重。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新闻宣传的整体性,才能产生合力,形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就东海县人民医院的实践来看,利用大众传媒的平台和新闻报道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无疑可以获取事半功倍的效率、克服枯燥乏味的弊端。

(刊于《今日报业》2012年5月,通联:东海县人民医院)

让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 第2篇

一、抓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 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这一重要批示, 明确指出了包括新闻宣传在内的宣传工作, 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担负的重要任务和神圣职责。可以说, 通过新闻宣传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是作为党的事业一部分的新闻宣传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和任务。

从历史的角度看,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 周恩来同志在重庆直接领导了《新华日报》的新闻宣传工作, 通过这些宣传, 我们党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并迅速扩大了政治影响, 为最终推翻蒋介石政权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我们党在国内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期, 一直是将新闻宣传作为“教育人民, 团结人民, 打击敌人, 消灭敌人”的一种强大武器来使用的。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正是我们党几十年风雨历程中, 舆论工作正反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从现实的角度看, 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 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十分复杂的形势和异常艰巨的任务。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新闻事业, 无疑地要承担起把握和引导舆论的工作, 特别是要通过新闻宣传, 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凝聚到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 创造一个思想统一、安定团结、精神振奋、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新闻宣传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优势。新闻宣传是通过大量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宣传, 既贴近群众, 又形象可感, 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党的新闻机构, 长期以来致力于群众工作, 与广大群众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和深厚的感情, 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对群众的影响和感染作用都是巨大的。因此在从事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新闻宣传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

二、如何使新闻宣传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

1. 处理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所谓重大新闻, 就是对某个区域或社会层面中的受众产生极大影响的新闻事件, 这些事件本身往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或其他方面的特殊意义, 为广大群众所关心和瞩目, 因此这些事件对群众思想意识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时候, 群众的媒体接触率一般会大幅度上升, 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最佳时机。新闻媒体若能毫不犹豫地抓住这种时机, 精心策划, 巧妙输出媒体意见, 影响群众的思想意识,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处理好媒体意见表述的层次和角度。

有学者研究表明, 影响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第一变量是能提供多少为受众欢迎的新闻产品。就是说, 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自身新闻宣传的成就。一件新闻作品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基本的因素, 一是新闻本身的新闻价值, 二是新闻制作的质量。在新闻制作中, 意见表述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意见表述中, 一定要处理好意见表述的层次和角度。西方国家标榜纯“客观”的新闻其实并不是纯客观的, 但是, 其意见表述的角度的确非常高明, 这就是一种技巧, 这种技巧不是资产阶级新闻的专利, 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很好地学习借鉴, 以强化新闻的可受性, 将最迅速、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生动的新闻报道奉献给受众。

3. 处理好社会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会新闻是一个巨大的新闻资源库, 其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新闻素材, 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 这类新闻更是有其独特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因为这类新闻都是发生在广大群众周围的、为群众耳濡目染的事实, 对群众有很强的贴近性, 很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而且在这一桩一件凡人小事中, 往往蕴含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等大主题, 也体现了道德正义、社会良知, 对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法制观念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 较长时期以来, 我们一直对这个宝库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一种情况是对社会新闻比较漠视, 不愿意去开发利用;一种情况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迎合受众为出发点, 滥用社会新闻资源, 疏于引导。我们在进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社会新闻中的优质资源, 歌颂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弘扬社会正义, 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陈韵昭译《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让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 第3篇

关键词:新闻宣传;群众;思想政治;结合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就一直很重视做好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建设,我国的群众思想政治建设主要注重构建我国人民的思想内容,好的思想工作政治建设能够帮助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民群众找到合理高效的发挥自我价值的方法和策略,并能够有效提高群众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追逐、去奋斗的激情和动力,它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代科技与各个不同领域进行不断合作与运用的情况下,作为媒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的新闻宣传日益被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而加强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建设就离不开对新闻宣传的有效利用。合理利用新闻宣传能够有效的将广大人民群众集中到一起接受最新的实事、政治、新闻、军事等信息。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多元化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远远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现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追求高效、快速。而将新闻宣传与我国广大人民的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则正好吻合于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积极履行自身义务的同时承担起自身应该负起的责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合理有效的将新闻宣传和我国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1 好的新闻人员懂得如何有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在建设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中,首先新闻专业人员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专业敏锐感,提高自己的新闻灵敏性,积极捕捉到人民群众关注的新闻信息并加以宣传。一方面,新闻工作人员要擅于多角度的挖掘信息,从事件的不同角度进行切入分析,做到事情方方面面的全方位分析,既要对我国传统的固定需要传播推送的一些新闻内容进行分析与宣传;另一方面,又要擅于挖掘不同的素材,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关注度和话题新鲜感。其次,新闻媒体要积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指示,宣传党的思想。新闻宣传既是对我国党和政府思想政治建设成果的客观体现,又是积极配合党组织的工作的体现,它需要及时落实我国党和政府的各方面指示内容。新闻媒体的有效宣传,不仅能够有效塑造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渠道去了解我党对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建设的最新内容和要求,配合党的工作,从自身做起,也能加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增强他们履行自身义务,承担其对社会、对家庭乃至自身责任的勇气和自信。

2 加强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积极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

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新闻工作人员的努力和奋斗,要打造一批新闻专业知识过硬、政治敏锐度较高、职业素质优良的精英队伍,首先国家和相关机构需要定期对新闻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新闻相关的理论知识课培训和新闻工作业务培训,坚持不断加强自己新闻相关知识的文化素养,用以支撑自己的实际相关新闻工作的开展,解决在新闻相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打破传统的新闻宣传模式,开放自己的思维,不断开创新的新闻宣传稿的写作方式,推动新闻宣传工作的扎实开展。其次,要加强新闻相关工作人员的作风建设和新闻工作者的内部学习和交流。

实践表明,人们的思想往往提前于行动,并能够对人们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拥有良好作风的新闻工作团队,将能够在业界和人民群众中提高自身新闻宣传的公信度,同时又能够发挥榜样的力量,有效促进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的传播,帮助新闻相关工作人员抵御住一些不良风气的腐蚀,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从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建设。除此之外,各大新闻媒体要积极组织新闻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各种交流沟通的会议,建设一些新闻媒体工作者感兴趣的协会,将这部分人员聚集在一起,促进新闻相关工作人员就新闻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不断地交流和学习。它能够有效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新闻工作团队的整体素质,而且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切磋,大家可以就新闻相关知识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互相吸取各自的新闻工作经验以及新闻工作的长处,不断开创新的新闻宣传模式,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宣传的核心思想与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良好的正确方向的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够对党和人民政府乃至广大人民群众都有着积极地作用。所以新闻相关工作人员要牢牢把握舆论的方向,发挥正确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把其作为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树立坚定的责任意识,能够积极利用先进的新闻宣传方式,如报纸书刊、电台广播以及电视新闻宣传等,同时要懂得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科技和多媒体新闻资源对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以及政策部署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共同奋斗,努力构建起根基稳固、有自己特色的、覆盖面广的、有着明显积极引导作用的舆论新格局。

3 总结

现今,新闻宣传已经成为能够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因素,它对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建设有着积极的深刻意义和深远的推动作用。只有将新闻宣传与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积极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捕捉并宣传人民群众关注的新闻信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指示,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推动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卢旭东.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D].中共中央党校,2014.

[2]李建国.提高新闻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2(06).

[3]张志勇.新闻工作者提高素养的方法与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3(26).

[4]王刚.积极关注民间舆论场 增强党报评论引导力[J].新闻知识,2015(05).

[5]王光强.新闻宣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新闻窗,2014(06).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第4篇

其实,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 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也需要生成, 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两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为补充。为此, 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精心预设, 促生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设”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1援预设自身。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动的有序开展, 活动的价值体现, 都需要教师对“自身” (包括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人格魅力、价值取向、教学机智等) 的预设。

如在实施“家乡的席草”开题课中, 教师本身就要有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 必须要对“席草”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要熟知或掌握相关的种植、科学应用等领域的知识。

2援预设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的知识经验存在着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差异;同样, 男、女生之间在知识水平上也有不同之处。为此, 在开展活动中, 要预设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 要多想想学生会怎么说, 怎样想。

3援预设过程。

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 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 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 肯定其存在价值, 并加以运用, 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二、动态生成, 体现预设价值

我们知道, 教学不是传递和接受, 它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生成”既是教学活动动态的呈现, 同时精彩的生成又是教师个性化地教与学生个性化地学的重要体现, 是教学共同体中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尤其当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 实际的教学远比预设的、计划的要生动和丰富。

1援动态生成, 体现精心预设。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极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都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生成的, 也体现着教师的精心预设。

如在主题为“小摊上的东西不宜吃”的活动汇报中, 教师精心设计了“向全校师生发倡议书”的环节, 有学生突然提出“面向全社会写, 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的策划, 立即得到全体学生和老师的同意。这样, 活动的外延扩大了, 活动也更富有创造性了。

2援动态生成, 让预设更灵活。

此外, 教师的灵活预设更是活动动态生成的重要保障,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形式等的灵活预设。

如在主题为“温度”的开题课中, 学生们讨论积极, 气氛热烈, 大家都在述说着自己的活动主题, 突然, 学生们的注意力被“下雪了”的声音分散了。教师见此情景, 马上说道:“什么情况下会下雪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话题一下子打开了, 许多学生确定了如“雪与温度”“水与温度”等新主题。这样, 教师在再现的情景预设中很好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使预设变得更灵活。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第5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因而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显然,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那么,怎样看待“预设”与“生成”这一教学中的矛盾呢?笔者认为: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杂乱无章;没有了“生成”,“预设”也变成了教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新课程标准呼唤生成性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文本,一味地追求“生成”,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不仅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使课堂因缺乏教学实质而显得苍白。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时,以讲述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导人新课。(阿凡提被恶财主诬陷,法官让阿凡提抽签决定生死。)

教师本来希望学生说可能会抽到“生”或“死”,进而用“可能”二字引出课题,没想到的是,不管他怎样引导,学生却一直坚持认为阿凡提会抽到“生”。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灵是善良的,他们希望心目中的英雄阿凡提不要死,因而绞尽脑汁让阿凡提活下来。因为学生对阿凡提的故事非常熟悉,早已知道了故事的结果,所以,教师的预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由于教师的预设不到位,且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导致原本想生成的东西无法生成,所以,该情境的预设已失去了意义。

忽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会导致精彩与教学擦肩而过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精心准备的、全面的教学方案,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多做一些假设,不妨多模仿一些情景,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力求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有位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一个洗衣机厂计划20天生产360台洗衣机,结果6天就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实际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的从整数角度,有的从分数角度,有的从比例角度……用多种方法找到了答案。这一切似乎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快下课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老师,我只需用6除以40%,同样也能算出15天完成任务。”

(这方法一提出,学生便开始讨论。)

生:这方法我也试过,好像不对。

生:我觉得是对的,但我说不清理由。

(学生对此一时没了定论,老师也似乎乱了阵脚。)

师:(沉思片刻)你这种做法是巧合,我们课后再研究。(匆匆结束了对此问题的纠缠。)

课后,我问这位同学:“你能说说你用6除以40%的理由吗?”该生说:“我认为,6天完成了总任务的40%,这说明所用的天数也应是总天数的40%,6天和40%也是相对应的,所以用6除以40%等于15天。”

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多么有价值的一个生成性过程!教师只要让学生当众讲出理由,就会产生十分圆满的结局,然而,他急于按照自己预设方案完成教学任务,竟然草率地扼杀了这段精彩的生成,使其与教学擦肩而过。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生成资源,教师为什么要死守预设的教学规程而不能自拔?为什么不将这些课堂资源及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试想,这样的课堂还谈何激情、灵感,谈何精彩的生成?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预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不能让自己的教学有太多的随意性。就教师的“预设”而言,它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教法、学法的研究,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分析,对学生认知上可能出现的偏差的估计,以及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变数的预见与相关的应变策略,等等。

我们要看到,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不仅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可变性的概括,它既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动态反映,又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预见性。精彩的“生成”是教学共同体中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成”的教学过程是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比预设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因此,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预设”中生成的,在精彩的“生成”出现时,教师又随机进行“预设”,从而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地优化与整合,“预设”与“生成”也就相得益彰。

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习而预设,将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方案之中。我们强调“预设”,但不迷信“预设”,在科学的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这样做不仅能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而且使“生成”更加精彩。

让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得益彰 第6篇

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理解句子

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很多学生对黄山松的各种姿态没有亲眼见过,对作者关于黄山松的各种姿态的描述、对课文的最后一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节时让学生再读读《补充阅读》上的《黄山十大名松》,学生对照描写的姿态理解“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的意思就很容易了。然后这位教师又像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兔妈妈,“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接下来再让学生回到文中,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试试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由于学生读了十大名松,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甚至有的学生已能读得抑扬顿挫、像模像样了。

( 二) 有助于加深认识

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建议学生读读冰心老人的《春水》《寄小读者》等,了解“冰心体”,了解她作品中“爱”的主题, 从而认识冰心老人对孩子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再如在教学《早》一课时,建议学生读读鲁迅先生的名言,并可读读他的《阿Q正传》 《孔乙己》等,了解他的“时时早、事事早,做东风第一枝”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生。又如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让学生读读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等, 了解正是因为他有着一颗童心,能从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个新奇的世界,能写孩子所思、所想、所感,让童心飞翔,让孩子在想象和幻想中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因此,1992年的国际安徒生奖提名才垂青于他。

( 三) 有助于升华情感

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学生对夹竹桃“这样的韧性”理解有难度,如果联系季羡林的经历就会不难理解了。教学本课时,让学生随之阅读《补充阅读》上的季羡林简介,对季老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作为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历经波折、一生坎坷,虽才高八斗、博学多才但朴实无华。他的作品看似波澜不惊, 如行云流水,但却传承着一种可贵的精神,这也是他与夹竹桃的相似之处。读完简介,我们更能体会到季老那份挚爱生活的真诚、朴素,这样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读懂了他和夹竹桃一样可贵的韧性, 还升腾起对季老的一片敬仰之情。

二、立足于课内,把握课外阅读时机的策略

(一)趁热打铁

一篇文章,学生一般在初步阅读后会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此时,及时利用学生产生的阅读期待,趁热打铁有助于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在之前的课文朗读中,通过仔细地研读,学生已经能领略到“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与众不同之处。此刻,老师让学生再读读《黄山十大名松》,再看看其他松树是怎样的姿态。这样引导学生由课内拓展到了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最后一节难理解的句子。

(二)抓住时机

1.有疑问的地方

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有学生心生疑惑:柳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家前屋后随处可见,谁也不把它当回事。这么普普通通的、稀松平常的树,作者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笔墨描述呢?此时,让学生读一读作者陈忠实的简介,看看他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这时学生才会知道,作者何止是在写树?他是在写人,写那些像高原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

2. 感兴趣的地方

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后,“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奇特风姿学生领略到了,其他松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们很好奇,此时让他们读读《黄山十大名松》,既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继续研读,又有助于理解最后一节难懂的句子。

3. 不理解的地方

如学生在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被李时珍住破庙、 吃干粮、风餐露宿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作风深深感动着, 同时又对《本草纲目》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让李时珍如此费尽苦心而不理解,这时就很有必要让学生读读关于《本草纲目》的介绍了,随着一串串翔实的数字,学生对这位可敬的老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相得益彰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启蒙》时,课文中的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已完全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教师又对这篇课文的原文内容进行了补充:怀着思念,作者风尘仆仆再次回到故乡看望母亲时,母亲却得了老年痴呆症,甚至不知我是谁,让我泪流满面……此时教师适时出示作者孙友田的另一篇散文 《母爱似水》,让学生读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此时孩子们沉默了, 有的眼里甚至闪着泪花,他们当即提笔,写下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1:母亲,没有您,就没有我的生命和我今天的一切。您的教育之恩,我终生难忘,我一直想对您说一声:“母亲,我爱您!”

生2:母亲,当你批评我时,说心里话,我恨过你,今天我才知道您是为我好,今天我才知道儿子错了……

生3:母亲,童年的小院,小院里如水的月色,是我记忆里的一幅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我走多远,我都走不出你的企盼。

……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升华了月光启蒙的含义,孩子们读懂了母亲,知道了感恩,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此时此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浑然天成。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第7篇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基于此,每位教师都应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无论以言语,还是行动、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现行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

二、精彩生成

“快乐生活”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中的第四个话题。上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第一,图片导入。我先出示了一些人物喜、怒、哀、乐的图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些表情吗? 看到这些表情,你们知道他们怎么了吗?”;第二,说一说、画一画。我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快乐体验,然后把当时的表情画出来;最后,试一试。我会让学生填写快乐保证书,让他们在面对不开心的事情时,也能乐观地面对困难,快乐地生活。

一堂崭新的课开始了,我信心满满,口齿伶俐,动作娴熟,先看导入新课的图片,学生们兴趣盎然,时而说一说,时而画一画,一切都在我的预设之中。但是,教学是动态的,预设之外的事情时有发生。当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快乐吗?”大多数学生回答:“快乐!”却有一个不一样的答案:“陈明明肯定不快乐!”陈明明,是一位残疾小男孩。当我走到陈明明身边问他:“陈明明,你不快乐吗?”他点了点头,不敢抬头看我。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我的思维也快速运转起来,因为这不是我的预设!

三、心有灵犀

我灵光一闪:何不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去帮助陈明明同学,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能够快乐起来。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调整了教学方案。

师:我要表扬刚才说出陈明明同学不快乐的同学,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是你发现了陈明明的不快乐。陈明明同学不快乐,同学们,你们还能快乐起来吗?我们该怎么办呢?

沉默了一会儿,几位男生站了起来。

生1:陈明明,你的腿不好,以后你的书包我来背!

生2:陈明明,以后体育课我陪你下棋!

生3:陈明明,你腿脚不便,我把外面的座位留给你,我坐里面!

我仔细观察着学生们的反应,只见,与陈明明同桌的那位同学附耳对他说了几句话,陈明明嘴角一扬,笑了。

师:陈明明,你现在感到快乐了吗?

陈明明:我很快乐!

师:你是怎么快乐起来的?

陈明明:班上的同学都对我这么好,我感到很快乐。刚才,于洋星还说我的字写得好,以后星期天他陪我玩电脑,我教他练字。

生4:陈明明,你的画画得好,我也要向你学习!

生5:你的作文写得好,陈明明,我也要向你学习!

……

一句句赞美的话语,让陈明明勇敢地抬起了头。我知道,因残疾而自卑的陈明明终于站起来了。

师:因为你们的帮助和鼓励,你们看陈明明现在多快乐呀!你们帮助了陈明明,现在心里是不是也很快乐呢?

生齐声回答:是,我们很快乐!

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们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快乐起来。陈明明同学因为你们的帮助而快乐,但仅靠别人的帮助而快乐,是不够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好办法,赶快告诉陈明明,让他能像你们一样每天快乐地生活。

一切又回到了预设,刚才那一段绝对不是一个小插曲,而是一项生成与预设的完美邂逅。

四、感悟回归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在本课教学中,课堂出现了我没有预设到的情况,但我却巧妙地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得到了预设之外的教育,学会了关心和帮助他人。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与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只有精心的预设,邂逅意外生成,才能共同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

让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 第8篇

一、强化自主探索的过程为高质量的合作交流作保证

每个孩子都有别于他人的想法, 尽管这些想法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 在所谓的正确答案、标准说法的驱使下, 学生难免人云亦云, 失去自己的见解。这怎能谈得上交换意见呢?从教师的角度应做点什么呢?

1. 交流前给与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 时常看到学生交流讨论某一问题的想法时, 许多学生面面相觑, 甚至讲闲话。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有以下几个原因:

⑴缺少思考的空间, 学生没有想法就议论。

⑵依赖学优生和发言积极的学生。

⑶学习方法单一, 想问题无从下手, 导致不会思考。

所以在进行合作交流之前, 我让学生能在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先独立思考, 有了个人观点之后再进行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交流。如《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 出示例题后先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表格。所谓有序是让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或从右到左的顺序让学生从感官上感知面前的变化规律。此时学生脑中会产生片断性的观点、疑问, 有的看到被除数10倍10倍的增大;有的看到除数和被除数的变化一样;还有的看到商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如果再给他们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生会在脑中对观察到的现象立刻进行加工处理, 再进行交流合作时, 学生在小组内就能有话可说, 甚至产生共鸣, 而且还能激发求知欲。

2. 交流中要使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使得许多学生的能力被忽略, 而合作交流可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增强“竞争”的实力。如执教《圆的整理复习》时, 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工, 采用不同的方式自主复习知识。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有的采用条框式的方法整理“圆”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 (也有不少学生用网络图和脑图;有的把平日易出错的知识编成测试题;有的把知识串联起来, 找出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对比。) 对学困生也进行分工, 让其把最不易理解的或概念模糊的地方找出来。在相互协作过程中, 联合了几个人自主学习的成果, 你启发我、我启发你, 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组内成员陷入思考, 促进更广泛的自主学习。最终通过大组交流, 解决疑难, 达成共识。

二、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想提问、会提问, 使同学间的交流更有价值

课堂上质疑时, 经常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不会提问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 在树立自信心的基础上, 我指导学生挖掘教材, 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旧知识进行比较”等, 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经常性的练习, 渐渐的, 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 提的问题由少变多。

让制度与践行相得益彰 第9篇

惩戒对象: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具体是指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执行人:第一,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第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第三,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第四,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第五,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第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在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下,长期以来,对人民法院“执行难”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近几年,全国法院每年新收执行案件已达300多万件,其中70%以上有财产债务人不主动履行,还大量存在恶意逃避执行或者暴力对抗执行等现象。与此同时,信用惩戒机制严重缺位,失信成本过低,并对其他市场主体形成负面示范效应,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的现象越发普遍和严重。

2015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全国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并于2015年年底上线,其中包括失信联合惩戒系统。只要最高法在该系统中共享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联合惩戒单位就可获取名单,此次联合惩戒共有八大类,共55条,失信被执行人将被限制从事特定行业或享受优惠政策,并涉及被执行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体来说,第一类是对失信被执行人设立金融类机构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设立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融资性担保公司及设立商业银行等。第二类是对失信被执行人从事民商事行为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作为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限制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限制收购商业银行、限制融资授信等。第三类是对失信被执行人行业准入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成为海关认证企业,限制从事药品、食品安全行业,限制从事矿山生产、安全评价行业,限制招录(聘)其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第四类是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重要职务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担任金融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限制担任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限制担任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限制担任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第五类是对失信被执行人享受优惠政策或荣誉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申请补贴性资金和社会保障资金支持,限制享受优惠性政策认定,限制参与国有产权交易,限制申报重点林业建设、重点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禁止参评文明单位、道德模范,限制参与律师或律师事务所的评先、评优等。第六类是对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及其他消费行为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产品,限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高铁,限制住宿较高星级宾馆,限制在夜总会、高尔夫球场消费,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旅游、度假,限制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第七类是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出境、定罪处罚的限制措施。第八类是协助查询和公示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的措施。例如协助查询失信被执行人身份、护照、婚姻登记及车辆财产信息,查询海关认证资格信息,查询安全生产许可审批信息,查询渔业船舶登记信息,查询律师登记信息,通过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等。

关于信用博弈的几点思考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诚信既具有外在的工具性价值,也具有内在的目的性价值。从传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们实施守信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社会也正是在人们合法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断的发展。如具备了个人信用,一个人就有了无需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或服务的前提,可以说,个人信用记录就是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在社会中生存的“通行证”。

信用取决于信用主体的诚信度和外在约束力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同信用主体所处的信用环境有关。如我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相互知根知底,互为保險,许多乡村中解决矛盾或调适权益纠纷不是靠打官司而是靠乡规民约,有时比法律的约束力还强,这些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惯例,已浸润在人们的骨髓之中。在这种熟人环境下,每个人的长期利益都需要依赖这些关系获得,一旦违约,代价十分沉重,失信意味着失去人缘和关系,失去生存的依托和乐趣,而且殃及亲友和子孙后代。

一个失信的社会,高昂的成本无处不在。个人信用是基于个体在人际交往与商业交易中的信守承诺记录而获得的信任,它是主体人格的一种外化。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的成功也在于其信贷运作模式,即依靠道德观念与人际之间的互动博弈形成对违约行为的制约与惩罚。如果发生贷款的某一个成员恶意违约,因涉及到其他借款成员的利益,人们自然要想办法来帮助他,或者联手施以惩罚以纠正违约者的不良行为。格莱珉银行在贷款成员之间建立起共享的价值观、信任乃至信仰,从而降低了银行的审核与监督成本和贷款风险。在某些情况下,社会惩罚机制往往比经济惩罚更为有效。

道德是依赖个体内在的约束,但公共约束性弱,而诚信属于公共道德,因此,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时,失信行为的选择无疑对个人来说是成本较低的。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人之所以能“自律”,就是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的“他律”。所以,在陌生人社会,把重心放在规范的制度约束,而非个人道德约束上更有效。因为,没有原则的制度比没有原则的个人危害更大,它会“激励”更多的人不再坚守原则。显然,提高诚信更切实的方法,就是通过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即,提高不守信者的成本——破坏其未来利益获得,使其未来利益作为现在行为的“抵押品”,“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以遏制其见利忘义的投机行为,只有当失信成本高于守信成本,守信利益高于失信利益时,才能使人自觉实施守信行为。

欧美国家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个人良好信用记录的维护,已成为现代市民生活的一件大事。最低的诚信是基于避免惩罚而讲诚信,略高境界是出于获得实际利益而讲诚信,更高境界是追求人格而讲诚信。信用环境的优化只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人和每个机构的信用状况,每一次失信留下的污点都会被权威性的公共管理系统记录在案,并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的共享,形成守信者名利双收,背信者身败名裂,才能使每个人和每个机构都珍惜自己的信用行为和信用记录。同时,加强信用文化建设,从更高的境界上,促进信用主体守信意识和行为的升华,让诚实守信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当这个社会不但有舆论,而且有能力惩治那些没有信誉的人时,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这个社会才是健全的。

上一篇: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下一篇:摆渡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