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024-06-19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精选8篇)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1篇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刘小翠

2012-10-17 15:31:07来源:农村金融网2012年10月16日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如何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动力,是直接贴近农村经济并始终与“三农”密切相关的农村信用社当前及今后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信用社应当结合地方经济特点,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机遇与挑战共存,加快自身改革发展,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农村金融经济科学、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新农村建设 机遇与挑战 改进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都与“三农”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经营重点的战略性转移,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网点曾一度大规模撤离县域经济,导致城乡金融服务一边倒的问题日益显现。在此形势下,国家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解决了城乡金融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国务院明确指出,要“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三农”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伟大历史使命,农村信用社必须义不容辞地肩任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职责。此外,据专家估计,当前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缺口大概在40000亿元左右,如此一来,仅靠政府和民间投资是难以筹集的。所以,无论投融资体制如

何变化,作为与农业农户直接业务往来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的大力投入和在服务方面的大力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上林县农村信用社为例,2010年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5亿元,支农存贷款余额均有了飞跃式的增幅,在同比金融行业中存贷款业务均位居第一。

二、农村信用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与优势。首先环境有利。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全民创业掀起一遍新热潮;林权制度、财政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拓展业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是政策有利。随着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及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启动,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调整和优化自身的信贷结构;近来,农村信用社采取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和设置机构网点,实行的是信贷员“包村包片包户”的联系制度,因而十分熟悉和了解辖区的情况,其信息收集、加工的成本远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而所设立的网点遍布全县。以上林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全县共有15个经营网点,其中县城网点3个,9个乡镇中共设立12个基层营业网点,在岗员工215人,强大的营业网点覆盖整个上林县城乡,将农信社的金融服务范围扩大到千家万户,因而,在服务“三农”、县域经济和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天然的明显优势;最后是基础设施有利。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离以后,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无论是企业形象还是服务水平或是软硬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电子银行业务、代理中间业务的巨大潜力的发展,都为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当然,在看到优势与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面临的挑战。一是

市场竞争压力大。随着银监会重新调整农村地区银行业务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中国农业银行重新回归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定位在农村市场,加上工商银行想重返农村这个大市场争占一席之地,农村信用社所要面临的金融市场竞争越演越激烈,面临的形势也越显严峻。为此,农村信用社所要面临的挑战与挤兑是不容觊觎的;二是客户需求变化的多样性。随着金融业的蒸蒸日上,金融的衍生工具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理财观念和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农户,企业不再纯粹的依赖银行的存取款,相反的,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受到极度青睐,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农户企业的多元化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对农村信用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改进建议

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热潮,加之农村金融市场的严峻竞争形势,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其之中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主导地位,并结合地方经济实际情况,更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是汲汲待改进之处。为此,农村信用社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

(一)结合地方实际经济情况,确定重点扶持领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着力提高农业的富余劳动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的增收。农村信用社要利用好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作用,合理构建支农信贷资金机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用于农村建设生产,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特色对象要重点扶持,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最为根本的资金支持。从支农资金结构上来说,要有效加大农村信贷供给导向,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把资金主要投放到生产农产品市场、注重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大力支持绿色和有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地方农业生产需要,从而构建成一条全新的农业产业链。同时,注重引导县城经济结构调整并有效的促进生产集约化,加强对本地方农村产品稀缺性资

源的开发,加大对特色资源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从上林县情况看,在继续支持优质水稻、八角树、蔬菜、糖蔗、黑蔗等传统产业的同时,还应当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大力支持桑蚕、草莓、罗非鱼、黑葡萄及速生丰产林等新的农业优势产业,形成有重要地位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此外,要对依托县城和中心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予以重点扶持,拉大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例如,澄泰乡的丝绸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三里镇的个体工商户企业,白圩镇的养兔养殖大户,信用社要予以其大力的资金支持,帮助农户及企业发家致富,树立其产品品牌形象。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信贷新品种。农村信用社要扩大贷款有效担保品的范围,把农民拥有的各种资产转变为可质押物与抵押物品。推行个体工商户、企业的联保贷款、产品质押贷款等农业贷款业务,丰富支农贷款形式来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此外,信贷员要发扬包片下村串户的精神,通过走基层掌握最新的农户需求,不断把信用社的相关政策、资金、信息及时送达农户手中,从而健康持续的开展好信贷支持工作,实现信用社与农户共赢的局面。

(三)加快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打造便捷的农村结算渠道。在现有的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汇兑系统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要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建设,对临柜人员进行全面到位的学习培训,进一步畅通结算渠道。另外,要积极开办农副产品收购款的代收代付、政策性补贴款的代发、学杂费等各种费用的代收、代理保险、代缴联通话费等的中间业务,为农民和农村企业实现可以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全面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 广西上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2篇

中共黑龙江省依安县委书记 张伟志

2010年10月,省委吉书记赴我县视察,对依龙镇丰林村(整合奋斗村)撤屯并村、建设区域中心村的作法给予充分肯定,鼓励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实施依龙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面对上级的要求和部署,我们强化组织引导,实施高位推动,狠抓工作落实。全镇共规划5个中心社区(包括丰林社区)和一组环镇卫星社区。目前,累计开工建设农民住宅楼150栋,可容纳8100户,面积47.37万平方米。目前,已完工118栋7320户,结转工程32栋正在加紧施工。

一、深化思想认识,科学确定依龙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实施依龙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是一场伟大的实践。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以什么样的力度来推进这项工作,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思想发动,全县上下深刻认识到,一是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看待依龙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就我省来讲,农垦系统在如何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进而统筹城乡发展上,已经成功破题,农垦大地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但就地方而言,尤其是传统农区实现城乡统筹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紧迫而现实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吉书记要求我们总结丰林经验、实施依龙镇整镇推进,就是要为全省趟路子。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县的事,更是涉及到全省“十大工程”能否更好更快实施的大事。如果我们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事业不负责任,更是对省委和省政府、对群众不负责任,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二是必须以敢于碰硬、勇于攻坚的胆识狠抓依龙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整镇推进,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化解。比方说,困难群体如何搬迁、基础和公益设施如何科学配套、产业支撑怎样进一步强化,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整镇推进作为全县上下一次解放思想的过程,一次加快发展的机遇,一个检验执行力、增强干部能力的平台,举全县之力狠抓推进。三是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来推动依龙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吉书记要求,两年时间必须完成。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以实施住房改造为牵动,调整村镇空间布局,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整合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将会使依龙镇各项事业建设进程大大加快,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失去这一机遇,就会越落越远。为此,我们切实增强主动性,积极抢前抓早,以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扎实努力工作。目前,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参与整镇推进的热潮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依龙镇整镇推进思路确定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战略部署,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要求,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力争两年时间,有效整合资源,撤并18个行政村、144个自然屯,建成6个具有北方特色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坚持“六个同步推进”,全力解决障碍依龙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的关键问题

我们始终把依龙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做到“六个同步推进”。一是坚持农民住宅楼与配套工程建设同步推进。本着让农民住上楼,更要住好楼的原则,在加快住宅楼建设的同时,积极强化社区配套建设。在供气上,计划建设6处大型沼气池,即将开工建设;在供热上,3处热源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供水上,累计投入2764万元的供水厂正在建设中;在排水上,已投资2347万元铺设管线20千米,9月末排水工程全部完工。同时,道路、小区广场、甬路和绿化等项工程正在建设中,仓房、辟建农具停放

场和菜园也在规划建设当中。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同步推进。通过采取政府补贴、金融支持等方式,全力以赴筹集建设资金。从整体工程投资比例测算上看,上级政策支持总资金1.86亿元,占13%;农民自筹总资金12.47亿元,占87%。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引入江苏宜兴兴科能源公司建设供热设施,由企业先垫资,然后政府分期偿还。目前3处热源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把新型社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结合起来,德成等卫星社区在镇直选址改造,带动了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通过出售镇直新建卫星社区的门市房与车库,解决了棚户区的回迁费用,突破了动迁难点。三是坚持新型社区建设与发展生产同步推进。我们在推进中心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生产发展,着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引进了投资1亿元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预计年效益2000万元,税金500元,可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推动了江苏雨润集团投资的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建设进程,预计9月末全部完工,10月份引种投产。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组织农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进程。发展规模畜牧业,全镇养殖大户发展到500户,鸡、羊、马等重点品类发展迅猛。同时,利用新社区人口集聚和农产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粮食物流业,粮食物流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正在积极招商建设。四是坚持加快工程进度与保证工程质量同步推进。严格进行工程招投标,确保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切实把好第一道关口。采取“五位一体”的保证措施,即:聘请工程监理监督、聘请监理公司专家监督、选派村里农民代表监督、在工地打工的村民义务监督、县乡村干部监督。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封闭运行。由镇里按项目计划、工程进度和质量分阶段验收后,提出资金拨付申请,报县财政局审核,县长审批后,直接拨付给施工企业,并监督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五是坚持改善住房条件与强化社会保障同步推进。我们通过建设敬老服务中心、五保家园等保障设施,全力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区域敬老服务中心,启动了2000平方米的五保家园建设。同时,不断健

全新农保、新农合、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六是坚持建设新型社区与创新社会管理同步推进。我们在建设新型社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在物业管理上努力寻求破题,结合农村社区实际,镇政府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正在推进物业市场化。同时在新型农村社区基层组织体系、经济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安全维稳体系和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深入的尝试与探索。建设教育医疗等公益设施,成立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切实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三、实施高位推动,增强依龙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作的组织保障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3篇

1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农信社的利率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阻碍作用

所谓利率, 主要指的是资金价格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时体现,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利率的决定是由供求双方来共同完成的。就目前我国农信社利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来看,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率定价机制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 通常情况下, 联社掌握着农信社的利率定价和调整的权力, 联社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贷款利率进行统一定价, 并实施有效管理。目前, 我国农信社利率定价机制之所以不合理, 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利率进行定价, 那么势必会加大部分农民的压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二是利率普遍偏高, 导致了农村经济建设成本的增加。虽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陆续出台了诸多政策, 但是, 由于农信社本身资本相对而言比较薄弱, 并从自身的贷款需求出发, 利率一浮到顶, 加大了农民还贷款的压力。三是利率定价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就我国目前农信社利率的定价方式来看, 只是单纯的按照贷款对象来确定固定的利率浮动, 缺乏灵活性。

(2) 农信社产权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目前,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即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 这样一来, 就需要对农信社的产权进行进一步明确, 以此来更好的促进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农信社的现状来看, 产权不明晰, 产权主体缺位已经成为了其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 这种多个股东组成的合作制, 已经无法满足农信社的发展需求, 以效率方面为例, 由于农信社改革工作对效率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 所以农信社亏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不仅影响了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对新农村经济的建设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农信社管理体制制约了新农村经济建设

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也是当前农信社改革过程中的一项主要问题。此方面的问题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民主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虽然我国农信社的股份是由三大组织共同成立的, 但是权力的分布却并不均匀, 在农信社实际发展中, 大部分权力和职能几乎都掌握在农信社主任手里, 民主管理根本发挥不了自身的作用。二是外部干预现象严重, 由于农信社占据了农村金融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所以, 政府部门为了更好的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掌握, 往往会对农信社的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政府部门并不是专业的管理机构, 在管理工作上缺乏丰富的经验, 这样一来, 管理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不利于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管理主体错位, 目前, 农信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身兼数职, 存在诸多弊端, 所以在经营和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 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信社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 为了实现农信社的有效改革, 针对上文中所提高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有效解决是不容忽视的。就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状来看, 完善农信社的改革措施, 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

农信社应该根据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以货币市场利率和当地竞争需求为基础来进行科学的定价, 同时, 利率的定价还应该考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农民的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出发, 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性。目前, 我国仍有部分地区的农信社存在规模小、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适当的降低营业税税率, 提高农信社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提高了对农信社发展的重视程度, 加大扶持力度, 才能够在确保农信社稳定发展的同时, 对新农村经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 还要根据市场进行细分, 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 从根本上提高农信社的服务水平

首先, 农信社要对现有的贷款手续进行简化, 将繁杂的业务流程简单化, 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提高农信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而且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 将贷款手续进行简化的前提是对客户的信誉度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 对于信誉度较高的客户, 可以简化贷款手续, 以此来为新农村经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其次, 要对金融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 不断增加业务种类和新金融产品,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根本需求。

(3) 合理选择农信社的产权制度

对于农信社产权制度的完善, 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是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其次是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选择。对于合作制, 我们能够全盘否决,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合作社的建设能够促进"三农"服务的有效开展。此外, 要进一步促进产权的多样化, 目前,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尤其是东西部的农村发展, 其差距更是非常大。所以, 对于农信社产权制度的选择, 必须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得农信社的发展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4) 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民和农村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尤其是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这种作用更是被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进行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由于农信社的发展关系着地方经济的进步, 所以, 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部门要将自身的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避免资金外流的现象发生。此外, 要将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准确定位, 在管理过程中, 要根据政企分开的职能进行有效改革与管理, 不得直接对信用社的业务实施干预。

3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来看,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提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信用社作用的发挥。所以, 在未来的时间里, 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效性, 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国家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农村经济,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且对国家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完善措施, 以此来为日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农村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云勐.农村信用社改革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影响探讨[J].职工法律天地:下, 2014 (07) .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4篇

1.坚持“三化”统筹,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统筹推进“三化”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吉林市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走出一条符合吉林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才能实现“三农”工作的新突破。

1.1在统筹推进“三化”中,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摆上战略位置 在推进工业化上,近几年吉林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实现了工业立市的目标,但城市工业发达、乡村工业滞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做大做强工业,重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发展紧密相连,必须强力结合推进。在推进城镇化上,“十一五”末,吉林市,中心城市建成区扩大到155平方公里,构建了1个大城市带4个县城的城市体系,立足新农村建设,我们重点打造了10个中心镇、50个中心村,形成四级联动、梯次推进、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努力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近年来全市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园区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民组织合作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产业化经营,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又是现代农业建设主推模式,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快速突破。

1.2在推进长吉一体化中,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基础夯实 长吉一体化是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核心内容。吉林市,围绕“一环、三带、八大组团”的总体布局,着力推进北部工业新区、南部新城、哈达湾服务集中区、汽车产业园区等4个重要功能区和5个节点镇试点建设,规划建设高新北区,打造中新食品区,实现良好开端。在此基础上,吉林市,还着力加强城乡统筹,在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人口流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农村支撑作用、农业支柱作用和农民支持作用,为长吉一体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3在实现富民强市目标中,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快车道 吉林市,80%面积是农村,一半人口在农村,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富民强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从吉林市,的大荒地村、哈什蚂联合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践看,一个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都达到1000万元以上,投资点多、面广、量大,不仅促进了经济扩能升级和农民收入迅速提高,而且有效地启动了农村内需,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之举、根本之策,必须加快推进。

2.突出产業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重中之重。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主导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1大力发展工业,强化反哺能力 发展工业经济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柱和持久动力,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几年来,吉林市,着力构建了石化、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建成13个工业集中区和199个农业产业化集中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20项,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完成776.4亿元,增长16.4%;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5亿元,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5亿元。在县域经济评比中,磐石市、桦甸市和永吉县都进入全省前列。

2.2建设现代农业,强化产业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基础支撑。我们重点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突出物质装备、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着力建设了平原地区优质高效粮牧产业带、山区半山区优质高效特产品产业带和城市郊区优质高效菜奶蛋产业带;着力建设了10个万公顷优质玉米基地、6个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4个千公顷优质大豆基地,保持粮食播种面积63万公顷,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升;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加工企业发展到249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7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33亿元,年均增长21%。

2.3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发展后劲 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自主投入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之源、根本所在。近年来,我们坚持抓产业促开发,抓合作促经营,抓素质促转移,把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大力推进专业化经营,发展“一村一品” 专业村155个,创名牌农产品150个,打造农家乐旅游村78个,涌现出了一批农业富村、工业强村、商贸兴村、旅游带村的典型。大力推行土地集约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地面积的10.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83个,建设棚膜蔬菜瓜果、特种养殖种植园区和基地167个。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以上,向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输出劳务4万多人,涉外劳务收入实现2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突破4000元、5000元和6000元三个大关,2010年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57元。

3.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强化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尊严。

3.1突出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吉林市从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和社会事业建设入手,资源向农村配置,资金向农村倾斜,管理向农村延伸,服务向农村深入,切实解决农村最急迫、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新建改造公路7200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7%;兴建农村小型安全饮水工程1080处,解决近6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为314个村改造了电网,安装节能路灯1746盏;新建农村沼气池20818个;改造农村泥草房5万户,建设太阳能保温房8189处;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93栋、20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幼儿园90所;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5.7%;农村人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142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年人均标准提高到3400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1个,标准化“农家书屋”900个;新建健身广场72个;新增有线电视、电话、信息网络覆盖村713个。

3.2突出环境整治,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 吉林市以环城郊区和沿铁路线、公路线、旅游线“一环三线”为重点,大力开展村容屯貌集中整治活动,建成了一大批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魅力村庄。今年,全市农村绿化植树110万株,绿化草坪花卉22万平方米,清运垃圾4.2万吨,清除污泥4吨,清除路障3万处,清除柴草垛4839座,村屯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与此同时,各县(市、区)推行“城管下乡制度”,乡村环境管理定编制、定人员、定经费、定设备、定制度,新增管理人员、卫生保洁员1541人,购置垃圾清运设备137台套,推广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农村卫生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3.3突出示范带动,集中打造样板村 打造高标准样板村,进一步增强示范村的引领性和带动性,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去年以来,全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重点打造了10个市级样板村、20个县级样板村,构建了市县结合、村村相连的样板村群,着力加强了产业发展、村屯改造、村企共建、力量整合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开阔思路,积累经验,为今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4.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能否打开局面,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几年来,吉林市从领导推动、投入保障、合力帮扶、激励约束等方面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取得实效。

4.1建立领导推动机制 实施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领导推进机制。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在部署上环环紧扣,在落实上亲力亲为。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工作体系。去年以来,吉林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12次,召开千人以上工作部署和动员大会2次、现场会议和专项检查6次,市县两级领导深入示范村现场办公126人次。由于领导重视到位、部署到位、落实到位,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各级干部的工作重心,带动形成了新农村建设高潮。

4.2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吉林市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从2006年开始,我市就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10年规模扩大到5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样板村群建设。2008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20亿元,2009年达到23亿元,增长15%,并且做到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强化了项目资金整合,市县两级共“打捆”使用各类项目资金3.5亿元,重点向样板村、示范村集中投放,支持这些村率先发展。

4.3建立合力帮扶机制 吉林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健全军民共建、村企共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帮扶制度,通过实行人才带动、改革驱动、政策撬动、投入拉动等措施,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大强度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去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有334名领导干部、332个部门单位、330户企业参与联系和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198万元,其中领导协调资金2081万元,部门单位帮扶1558万元,企业帮扶3373万元,社会捐助186万元,带动乡村和农民投入资金达5亿元。同时,金融部门还为农村提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多亿元,有效地破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难的问题。

4.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吉林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单位年度考评、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定性、定量、定向分阶段考核评比。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两办”督查室共同开展新农村建设督查工作。对于取得突出成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没有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第一年提出警告并取消所有评先评优资格,第二年追究部門主要领导的责任,并作为调整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去年,市县两级共拿出23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励资金,对10个县(市、区)、58个乡镇(街道)、60个示范村和198名干部进行了表彰奖励,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5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要求中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丰富内涵,包括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必须把握工作重点,逐年稳步推进。

一、把握全局,找准战略切入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篇大文章,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开篇之作,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在中国实际发展阶段中去把握,从农村实际去操作。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看,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第一位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大局,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要用工业理念和经营城镇的理念,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点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工重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走产业集群之路。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是优化提升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完善运行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优质粮油、畜牧、果蔬等重点产业中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大力兴办三产,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深化改革,抓住机制关节点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深化改革,强力推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二是深化城乡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要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四是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四、提升素质,抢占发展制高点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切实抓紧抓好农村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二是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要切实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维护利益,紧扣民本立足点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6篇

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农村信用社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政府农村产业经济政策是农村信用社得以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高产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全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陵阳的西瓜大棚,小店的芦笋种植,库山、天宝的中草药,桑园、大石头的大姜等为代表的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带,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4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政府各级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机构,其兴衰与政府息息相关。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月末其农贷总量占全县农贷总量的90%以上,农村信用社已逐渐发展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化解风险支持发展,在涉及农村信用社切身利益问题,在政府利益与信用社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宁可自身承担也绝不把包袱甩给农村信用社。一是政府举债解决基金会问题。1999年根据上级安排全县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根据有关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基金会可由农村信用社收购,政府及时组织了人员对全县21家基金会进行了清产核资,县政府本着不甩包袱、不压担子、不转嫁风险的原则,将基金会全盘关闭,所形成的债务由政府承担,避免了将风险转嫁到农村信用社。二是帮助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入股。目前,农信社股金总额已达4727万元,较行社分门办公时增长4693万元。三是整顿社会信用秩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今年5月份,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县政府大力开展了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活动,为信用社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活动中,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清收盘活领导小组,积极帮助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并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清收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清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到目前,共清收盘活不良资产203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明确经营思路,转换经营方式,建立有效监督制约考核机制。

(一)明确经营思路,突出以信贷支农为主线的工作重点。信用社充分认识到信贷支农既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又是摆脱困境、化解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字优势,作好支农这篇大文章,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占领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支农主力军。工作中,他们以发放小额农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信贷人员走村串户大力发放小额农业贷款。今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6 万余笔,涉及金额34579万元,占贷款总投放量的87 %。

(二)建立内部考核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长期以来,该社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危机感和责任心。对此,今年初,该社对收入分配进行了彻底改革,先后出台了《****农村信用社2001经营目标考核办法》、《联社机关工作业绩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经营目标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从两方面入手实行全员考核。经营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新增目标、中间业务新增利润目标三项,收入分为生活费和目标奖惩两项,收入报酬与工作目标相挂钩,完成基础目标可保证基本生活费;完成新增目标计划的全额兑现效益工资,对超额完成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可达1万元。分配机制的改革,拉大了收入差距,真正体现了“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的分配机制,成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助推器。

(三)大力发展营销贷款,改变传统信贷投入模式。过去,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资金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加上个别信贷人员怕承担责任,出现了惜贷、惧贷的心理,导致信用社有款放不出、借款人用款贷不着的供求矛盾。针对这一问题,信用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改传统信贷投放模式,全面推行了贷款营销制度,主动走出社门向优良客户推销贷款。信用社与职工个人签订放款责任书,在限额内由其自主发放贷款,保证到期及时收回本息。为有效防范风险,对贷户实行信用等级管理,根据资信状况不同将贷户分成A、B、C三个等级,放款额度从1000元到2万元不等。营销贷款重点支持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发展经营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赢”的良好经营局面。

(四)改革人事用工和干部任用制度,激发全员活力。年初以来,信用社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职工经过考试和评议合格者由信用社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聘期 2年,合同期满经过考核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自行解聘,使全员都产生了危机感、压力感。在干部任用上实行竞争上岗,在联社机关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通过个人答辩、群众投票、组织考核等程序,有15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群众威信好、学历层次高的人员竞争上岗,给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基层信用社主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在综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信用社,其主任将自动辞职。

三、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信用社紧紧围绕“双增”工程,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创建社以来的最好水平,上半年共缴纳税金80万元,自行社脱钩以来共缴纳税金1443万元,为地方财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良资产占比高、支农资金实力不强等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解决。

(一)协调各级各部门帮助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堵住农村资金外流源头。农村信用社虽然在资金组织工作上做了很大努力,但从上半年存款增长分析,全县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10385万元,仅占全县农村存款增长额的41.8%,这与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投放量占全县各金融机构97.8%的比例极不相称。目前个别只存不贷的机构利用各金融机构大批撤销农村代办站之机广泛发展代办员吸收存款,同农村信用社争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无法满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的需求。这也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资的政策相悖的。建议各级党政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一是把农民人均存款作为《农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纳入“双增”工程的考核。二是乡镇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经理给予一定的义务工补贴,提高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三是各乡镇制定制度,制约各级干部为其他金融机构代办储蓄问题,使这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信用社。

(二)协调各部门到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账户。近期县政府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账户管理,专门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意见》治理银行开户问题。建议县政府借这次清理活动鼓励、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及所属单位到农村信用社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对能够保留的农村信用社账户尽可能保留,需要归并的银行账户,争取归并到农村信用社,以此达到优化负债结构壮大资金实力的目的,确保资金向农村信用社转移。并建议农村信用社将新开立账户所吸收资全部投入到农业“双增”工程建设中去。

浅谈农村信用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7篇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目 录

综述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支农资金占比高

(二)信贷投入持续增加,仍难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方式不断改善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五)社农关系逐年改善,但双方之间仍存有隔阂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一)政府方面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三)农村方面的问题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覆盖面最广

(二)农村信用社本土优势明显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契合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社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农村信用社方面

结束语

正文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摘要:“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信贷服务功能低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金融支农问题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农村信用社首当其冲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发展共成长。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如何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的优势,协调多方力量,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亦是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新农村建设 金融服务

综 述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负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村信用社作为国家农业政策的产物,一直以服务“三农”、支持“三农”为宗旨,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日益突出,成绩有目共睹。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真正要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却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建设和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的实际需求相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更高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与不足,有的方面甚至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制约因素。

松柏农村信用社现状:截至2015年3月底,存款方面,松柏支行存款总额30188万元,较考核基数增长2859万元,完成”春天行动”存款任务的84%,离任务还差545万元。其中活期存款4300万元,较年初下降1224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85万元。而2014年3月,活期存款较同期增长1075万元。贷款方面,松柏支行贷款余额为1789万元,较年初下降300万元。至三月末贷款利息收入63.09万元,较去年同期多收入10万元,主要是清收往年表外不良贷款利息所增加。不良贷款,松柏支行不良贷款余额共计113.66万元,较年初增加12.31万元,其中非应计贷款余额100.38万元,较年初增加9.03万元。

(一)支农资金占比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增加收入,需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其中资金的投入在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资金投入主要是三个渠道:一是农民自己对生产活动本身的投资;二是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其他有关补贴;三是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在这三个方面,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投入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的地方甚至在60%以上,而在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中,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占到8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已达到90%。

(二)信贷投入持续增加,仍难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如何看待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首要的衡量指标应当是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客观地讲,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并不少,而且在逐年加大,但是距离农村的实际需要却又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首先从数量上看,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贷投入增长速度低于农村信用社整个信贷增长幅度;其次从投向上看,受传统观念束缚,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过程中表现出三多三少,与新农村建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方向不匹配。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方式不断改善

改进了支农贷款方式,实行多方并举。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首先,全面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信贷原则。其次,实行农户联保方式,解决了农民担保难问题,方便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生活资金的需要。第三,积极开展信用村(户)的评定工作,不但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而且简化了贷款手续,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农村信用社目前没有全国性资金清算中心,汇划资金只能通过人民银行办理,不能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二是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创新不够。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是农村信用社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服务为主,缺少服务上的创新,特别是在投资理财、咨询、代理等类服务上基本还是空白。三是近年来财政部门通过减免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等手段不断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的情况下,农信部门虽也时有支农招数,但是能够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利于农的政策措施不多,“三农”贷款利率长期居高不下而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就是一个实例。

(五)社农关系逐年改善,但双方之间仍存有隔阂

缘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农村信用社与“三农”的关系应该说是日趋融洽,但是相互之间的一些隔阂并未彻底消除:一是农村的信用环境还有待改善。部分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守信履约意识薄弱,拖欠信用社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农户认为,对信用社贷款只要按期付息就行了,本金则能拖就拖。这在削弱农村信用社放贷能力的同时也打击了其放贷积极性。二是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的主动性有待增强。专门针对农村的推动社农交流的载体很少,农村“贷款难”问题相对其他区域更为严重,加之涉农贷款利率居高不下,从而拉大了社农双方的心理距离,削弱了农户对信用社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三是农村担保能力不足难以解决。一方面受农村发展水平制约,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农村经济组织实力仍然偏弱,难以提供更多的有效抵押担保物;另一方面,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建设严重事后于实际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我国国情证明,办好农村信用社,是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全面推开,这无疑对完善农村信用社机制是一种推动。因为农村金融问题,核心就是农村信用社问题。解决农村信用社问题追在眉睫。尽管一直以来,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当前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政府方面问题

1.政府干预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弱小群体的自我保护组织,政府若不采取扶持政策难以生存和发展。尽管政府也介入了合作金融事业的发展,但是介入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忽视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使社员、股东对其民主管理的权力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合作金融的间接支持不够。中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农业信贷方面也没有像国外那样给予足够利息补贴和信贷免除等优惠政策。

2.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现状看,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立法分散,没有一部专门统一的《合作金融法》。合作金融在法律框架中找不到明确的定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第二,立法层次低且滞后。法律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没有进行规定,即使是行政法规层次也只有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泛泛的规定。第三,立法理念不明晰、制度不完备,存在立法空白。

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资金的趋利性与农业投入期限长、回报低的现实矛盾,决定了在没有足够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前提下,信贷资金是不会背离市场规律、轻易投放到“三农”经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支农的扶持政策也不过就是“50%的贷款利率上浮权(改革试点地区可上浮70%)”和支农再贷款支持,使信用社支农积极性不高,支农动力不足。

4.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政策引导,使得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在对规模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在地方未全部落到实处,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缺乏完善的保险与担保机制的前提下,新农村建设农业贷款的风险全部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进一步打击了农村信用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要搞什么?资金缺口有多大?如何才能保证信用社资金安全,并实现社农“双赢”?有什么特殊的优惠和鼓励政策?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回答。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1.信贷支农资金不足。资本金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其信誉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补偿风险损失、维护存款者利益的最后保障。资产安全性差,资产形式单一没有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流动性弱。农村信用社资产经营中蕴藏的巨大风险,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影响信用社的支付,甚至危及生存。

2.贷款门槛仍较高。由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低效益产业特点,造成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产业的资金风险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贷款门槛,不仅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到手时间漫长,还多是五户联保贷款,担保户一时难以凑齐,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3.信贷资金季节性不平衡特点突出。涉农贷款大都用于农业生产,贷款期限一般分为三个月、半年、一年,且多为“年初发放、到期回收”。由于农作物收种季节各异、生长期有长有短,种植食用菌需要跨,栽树架果要等几年,畜禽养殖出栏出圈周期也不相同。如此安排贷款期限,往往造成农户还没能取得收益,就要四处筹借来归还贷款本息,负面影响极大。因此,一些农户对农村信用社送上门的财政贴息贷款也不敢接受。

4.存、贷款成本高。由于受一些地方“土政策”限制,一些部门、行业的存款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必须存入四大商业银行,使得农村信用社成本低廉的对公结算类存款很少。加上受农业产业生产特点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大多小额、资金分散且运转速度慢,人工比较成本和管理费用必然增加,致使农村信用社融资成本较高。5.涉农贷款担保难。由于农户质押贷款有价证券少,抵押、留置贷款合规物不多,加上农村人均纯收入低,农户的耕地、林地、房屋粮食、在田作物、畜禽、农机具等,受限不能成为有效担保品或抵押物,信用贷款担保人难找加上涉农担保公司又缺乏,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6.历史包袱沉重。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在履行服务“三农”发展的政治任务中,积累了巨额的债务包袱多为行政干预下的呆账、死账,造成不良资产率高、经营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的恶果,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对于自身创收能力低、盈利水平不高的农村信用社,仅靠自身消化这些债务困难很大。

7.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不确定性。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主要依托信贷手段,而由于风险、信用环境、投入不够等诸多因素,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效益差的特点,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存在惧贷、恐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工作的进—步开展。“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的办社宗旨,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及时改变经营思想,更新服务观念,努力为“三农”服务。

8.农村信用社改革还没有到位,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抗风险能力不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合作制”的经营方向定位也不明确,风险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形成明确而成熟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经营思想和机制。

(三)农村方面的问题

1.传统农业风险较大。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属于高风险、低效益产业。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规模种养殖以及休闲农业,但是在基本面上占比还较低。即使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和养殖,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2.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宣传上的不到位,有的农民错误地将农业贷款看成扶贫救济款,盲目申贷、张冠李“贷”,直接影响到农业贷款的发放、使用与回收。甚至,有的农民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造成信用社的部分贷款被“悬空”,降低了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严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3.农业投入后劲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农业,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不够稳定并有相对下降的趋势。加之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随着改革的深入,贷款权限上收,存款缴存上级行,使大部分县(市)国有商业银行变成了“储蓄银行”,分流了一部分支农资金。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贷款投放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及不相称,而农村信用社经营策略调整滞后,大额贷款难以满足。据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用于春耕生产、种植业等小额贷款需求已基本饱和,农户真正需要的购买大型农用机具、养殖、创业、经商等大额贷款却很难得到满足。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覆盖面最广

农村信用社成立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在广大农村网点众多,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辐射面最广,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农村信用社本土优势明显

一是农村信用社根植于农村,深入农村,对于农村和农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农村各种信息看得更准确,反应也更快,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做决策时有可靠的依据作为支撑。二是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多次的体制改革,因地制宜,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且还有一支比较成熟的员工队伍,这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三是“三农”产品丰富。农村信用社针对“三农”办有小额农贷、安居乐、小康通、致富通、农贷快车等近10余种农贷产品,方便广大农户金融需求。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契合

农村由于受到地域、交通、信息等等影响,目前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这就避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可以更加专注发展自己。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导致了农村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金融需求将更为迫切。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社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加强管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自我积累、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完善的政策环境。农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金融的引导。政府应当制定扶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利用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杠杆,通过减免税收或降低利率等方法,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有利的支持。推动立法建设、完善相关服务和业务指导,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一是资金倾斜,增强信用社支农实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信用社,千方百计扩大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增强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二是财政扶持,提高信用社支农效益。针对信用社经营风险较大的实际,对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地方财政可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同时税务部门要减免其营业税。三是减负让利,为信用社提供休养生息的环境。

2.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金融法》。对于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区别规定不明确,缺乏政府指导和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方面的规定。因此,应当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法》及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用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金融相关组织形式的法律地位、性质、职能和业务范围、社员的权利义务、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保证合作金融服务“三农”的经营目标。

3.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能够吸引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宽松环境。一是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二是要制定必要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实行农业贷款财政贴息,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

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权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各地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调查,尽快建立信用咨询系统。

5.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由于农业承受自然灾害风险的脆弱性,必须尽快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作为商业保险机构的补充。国家要积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

(二)农村信用社方面

1.构建与政府、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历史债务化解等问题,依靠党委、政府动员引导财政性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沟通联系制度,征询意见及时反馈,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对农户信用实行等级分类,建立信用档案,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推进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系,强内控防风险,由社员进行民主管理,加快农村社区银行化进程;定期培训现有职工,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切实改善员工文化素质结构,努力建成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勤政廉政、农民喜爱的农村信用社队伍。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一是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贷款审批、利率定价、风险防范和内部财务管理等内控制度,建立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良性的运作方式。二是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有效管理、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三是实施有效监管,强化股东和社员风险、股权意识,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监管部门交流和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监管网络。四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

3.创新农贷品牌。在确保小额农贷投放每年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由传统耕作养殖户拓展到与其他种养、加工、商运和从事各类产业经营的农户;根据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期限,提高授信额度,允许跨使用;推出大额农业信贷,开展农户大额信用贷款试点,支持拥有区域资源优势、品种好、特色鲜、竞争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创新服务手段,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优质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承兑+贴现”的综合金融服务;对投资兴办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担保抵押贷款条件的享受贷款利率优惠、期限延长、额度放宽等政策。

4.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头挑两肩”的格局,即一肩挑着农户,一肩挑着市场,使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真正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力度,形成颇具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培育和涵养,发挥“造血”功能,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资金保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四是通过对弱势群体政策支持和保护,开发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领域,支持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移。

5.强化宣传、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大力宣传金融知识,引导广大农户形成信用意识。二是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和信贷程序。通过现场宣讲、发放传单等形式,普及信贷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储蓄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信贷的重要性。三是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

6.努力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加快业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支农和其他方面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应放开经营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同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对接,紧紧围绕农田水利、水电开发,以及农村公路、桥梁、电网、沼气、通信、良种培育、技术推广等基础建设,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金融供给。

7.推进乡风文明。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乡风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不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和尽可能地满足农民资金需求,还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带动了村风民俗明显转变。农村信用社应不断扩大信用工程建设成果,推进乡风文明,有责任、有义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这既是信用社的性质和办社宗旨决定的,也是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融资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是当前农村信用社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应当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为契机,“深改革,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3期 【2】陆舟:《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2013年12 期

【3】金轶:《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中国农村金融网》 【4】齐秀娟:《浅谈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9期 【5】朱光成:《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达州百合网》

【6】孙立平,景效飞:《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中国经济时报》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发展农村沼气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8篇

1 农村沼气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1 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生活质量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当前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农村的生产生活用能问题更为严重, 农村的用电一遇到供电紧张就拉闸断电, 农民买了电器也不可能用。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新型农村能源。孝义市自2009年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来, 目前已在全市开展了示范推广, 一户农民建一口8 m3的沼气池, 年产沼气350 m3左右, 可解决四五口人常年的做饭、烧水、照明用能。

1.2 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建设经济繁荣的新农村

发展农村沼气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就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如近年来推广的“猪—沼—果 (粮、菜) ”能源生态经济模式, 就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 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 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 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户有一口沼气池, 不仅可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每年还可提供有机肥料约20 t, 节柴2 t, 节煤3 t以上, 户均增收节支1 000~2 000元。

1.3 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已严重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 成为农村的一大公害。通过开发利用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发展, 短期内低成本地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 阻断疫病传染源, 使农村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根本变化, 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1.4 有利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发展农村沼气, 通过改厕、改厨、改圈、改院等建设, 把农村的“三废” (秸秆、粪便、垃圾) 变成“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 实现了社会要生态, 农民要致富的目标, 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可以说, 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 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2 结合实际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工程

1998年, 孝义市跨入小康县 (市) 行列, 2004年, 随着下栅乡、驿马乡和东许办事处基本达小康, 孝义市又跨入了宽裕型小康建设新阶段。2005年, 孝义市政府提出了“一规四化”的建设目标, 重点建设4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规”即科学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四化”即主要街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发展农村沼气, 是实现市政府“一规四化”建设目标的主要内容。根据近年来各地建设的经验和在当地示范推广的实践总结, 在农村以户为单位建设沼气, 在农户庭院内推广“一池三改”, 在温室大棚内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较为适宜。根据孝义市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及种植业布局, 户用沼气在平川地区, 重点建设“猪—沼—菜”模式, 在丘陵地区重点建设“猪—沼—果”、“猪—沼—粮”模式。这样有利于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摸化发展。在大中型养殖场推广大、中型沼气池较为适宜。

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 可有效地处理家庭养殖畜禽粪尿、人粪尿等, 所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作照明、燃烧做饭之用。沼液、沼渣用于农作物生产, 用沼渣代替化肥, 沼液代替农药, 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 这不但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质量, 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而且还可以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养殖场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 可用来处理畜禽类粪便等养殖废弃物, 所产生的沼气既可以满足养殖场使用, 又可通过管道向村民集中供应。

3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沼气建设

3.1 制定规划把沼气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大事, 是一件让农民得实惠的实事。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 农村沼气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实行“四同时”, 即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3.2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村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等各种传媒, 开设专版、专题和专栏, 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和标语口号进行宣传, 使农村沼气建设入目、入脑、入心, 这不但能够提高各级领导对沼气建设的认识, 增强广大农民沼气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可以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关心农村沼气建设、支持农村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

3.3 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扶持力度

一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支持力度;二要制定鼓励沼气发展的优惠政策;三要实行积极的投融资政策;四要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沼气建设。

3.4 创新管理机制搞好农村沼气建设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和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 管理服务是关键。在农村沼气建设中,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以专业化、市场化、物业化为主的各种有效管理服务形式。

摘要:农村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发展农村沼气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 选择合适的模式, 并采取制定规划、加强宣传、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 推进沼气建设。

上一篇:关于公安基层所队执行力建设的几点思考下一篇:体育部部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