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2024-06-23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精选16篇)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第1篇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12月4日,城二小进行“广南县艾滋病知识培训考试”,发放试题和问卷共计289份。其中试题在职职工89份,单职工家属11份。问卷学生100份,教师89份。

通过培训考试,我校区的“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得分均在90%以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

通过考试调查,我校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手段和方法,认识了艾滋病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从而洁身自爱,自觉地遵守公民基本道德知识,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和生活环境,有效地杜绝艾滋病。

广南县城区中心学校

第二小学

2006年12月4日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第2篇

为进一步推进城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升防治工作技术人员水平和服务能力,2022年9月1日-2日,武鸣区举办艾滋病防控综合技能培训班,城区卫生健康局、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武鸣莱士单采血浆站有关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培训。

培训会邀请自治区疾控中心、南宁市防艾办、市疾控中心、市四医院等单位的6名专家就艾滋病疫情形势、政策解读与防控思路、自愿咨询检测与转介、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质控、艾滋病暴露处置(职业暴露与社会暴露)等内容进行培训。城区疾控中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城区妇幼保健院相关师资对艾滋病及丙肝疫情监测与报告管理、随访与关怀救助、治疗与转介、高危干预、母婴阻断、高危干预、互联网宣传等方面进行培训。双桥镇、府城镇分别作基层艾滋病防控工作经验介绍。

此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全体学员艾滋病防控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贯彻落实了国家、自治区、南宁市相关艾滋病综合工作要求,并对下一步防艾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将为全城区艾滋病防控工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流动人口定义是指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籍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市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人群,排除旅游、上学、访友、探亲、就医、从军等情况。按流动人口职业进行分层,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了建筑工人、企业工人、餐饮宾馆服务行业服务人员(三星及以上)、劳务市场寻工人员4类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要求每类人群不少于400人,其中女性流动人口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在20%~50%。

1.2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流动特征、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获得宣传、服务渠道等信息等。HIV抗体初筛、确认检测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梅毒检测采用ELISA和RPR/TRUST方法同时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者判断为阳性。HCV抗体采用酶免试剂(ELISA-1)进行筛查,阳性者使用另一种不同原理或厂家的酶免试剂(ELISA-2)进行复检,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时,即可判定HCV抗体阳性。

1.3 资料分析

收集调查问卷,及时审核,EpiData两次录入数据并核对,用SPSS 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1 703份。其中建筑工人493份,占28.9%;企业工人400份,占23.5%;餐饮宾馆服务行业服务人员400份占23.5%;劳务市场寻工人员410份,占24.1%。

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年龄分布、婚姻状况见表1。其中男女之比为2.43∶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58.19%。98.6%为汉族人;本省外市占37.1%,外省的占62.9%;在婚及同居者占59.84%,未婚及离异或丧偶者占40.2%。被调查者中,有74.5%的人在本地的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在外打工时间超过1年的占44.6%;第1次外出工作主要是通过老乡介绍或自己出来打工,分别占44.9%、31.1%。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

2.2.1 不同人群类型和不同问题的艾滋病总知晓率

在调查的8个艾滋病预防知识中,答对6题及以上为基本知晓,其总知晓率为67.8%,见表2。在各类人群中,总知晓率较低的为建筑工人57.2%,劳务市场寻工人员62.0%、餐饮宾馆服务行业服务人员63.5%,总知晓率相对较高的为企业工人91.3%,上述总知晓率较低的与相对较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9,P<0.01)。在调查问卷的8个预防知识中,以“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知晓率最高(90.7%),“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率最低(42.4%),各题知晓率见表2。

2.2.2 不同性别、年龄的文化程度人群的知晓率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见表3。其中,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4,P<0.01);不同文化程度知晓率小学和文盲较低,初中及以上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5,P<0.01);不同年龄总知晓率为45岁以下年龄组明显高于45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7,P<0.01)。

2.2.3 艾滋病相关态度

调查发现,表示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在一起工作的仅占29.01%,还有14.9%的流动人口态度不明确。4类流动人口人群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在一起工作的比例分别为劳务市场寻工人员为37.56%,三星以上宾馆服务行业服务人员为32.25%,建筑工地工人为24.95%和工厂企业工人为22.0%。

2.3 获得艾滋病知识渠道

调查中显示,在8种宣传干预方式中,通过电视获得知识比例最高,其次为报纸、书籍、广播和免费宣传材料(如街头宣传画、手册)等途径得到的知识较多;其他几种宣传渠道见表4。

2.4 艾滋病相关行为状况

2.4.1 个人性行为情况

1 703名被调查者中,有1 114人承认有过性行为的经历,占65.4%;有38人拒绝回答,占2.2%。在1 016名婚姻状况为在婚或同居者中,有56.5%与配偶同在一地生活;672名未婚者中有108人有过性行为经历,占16.1%;有26人拒绝回答。有66人承认过去1年内有2个及以上的性伴侣,占3.9%。1 207名男性被调查者中,有73人承认最近1年与小姐(暗娼)发生过性行为,有3人承认最近1年与同性发生过肛交行为,仅有1人表示最近1次发生肛交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

2.4.2 吸毒行为情况

被调查者中仅有1人承认吸毒史,且表示未与别人共用过针具。

2.4.3 性病情况

有90人在最近1年中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如排尿痛、烧灼感、尿道分泌物异常、生殖器出现皮肤破损或增生物;496名女性中,有493人在最近一年出现过1种或1种以上性病相关症状(包括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外阴搔痒;阴道疼痛或烧灼感;非经期下腹部疼痛;阴部出现皮肤破损;阴部出现赘生物;小便急、疼、次数增多;性交痛等)。出现上述症状,被调查者最多的处理方法是到综合医院就诊(占35.0%),其次是自己买药治疗(24.2%)或不作处理(23.3%),仅5.0%的人会到性病专科门诊就诊。

2.5 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服务状况

调查对象中有80.4%的人接受过艾滋病预防的外展干预服务,有41.3%接受过咨询检测,在接受过外展服务与没有接受过外展服务的艾滋病总知晓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P<0.01)。见表5。

2.6 HIV、梅毒和HCV检出情况

本次调查未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既往梅毒患者,即梅毒抗体阳性者为0.24%(4/1687);现症梅毒,即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含滴度)阳性者为0.06%(1/1 687)。丙肝抗体为零,见表6。

注:外展服务—医务人员主动向调查对象开展过宣传教育工作。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的艾滋病问题日趋严峻。其中,流动人口已成为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与传播的重点人群,该人群具有流动性大、多数人处于性活跃期、社会支持少以及社会约束力较弱等特点,这将会对全国艾滋病防治的成效产生重要的影响[1]。基于这一现象,我们开展了本市流动人口的相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和感染率的基线调查分析,以便提出相关的流动人口艾滋病、性病防制措施。虽然本次流动人群的调查中没有发现HIV感染者,但是本市发现和报告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AIDS)中流动人口的比例较高,根据艾滋病专报系统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累计报告的HIV/AIDS中,流动人口占39.6%,其中,省内其他地市占6.5%,外省的占33.1%。统计表明流动人口是本市艾滋病传播的非高危人群的重点人群。

本调查显示,流动人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仅为67.8%,尤其是建筑工人、劳务市场寻工人员、餐饮宾馆服务行业服务人员知晓率偏低,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中的非传播途径认识不够全面,比如对“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的知晓率分别为42.4%和63.9%,表示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在一起工作仅占29.01%。流动人口因对HIV/AIDS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引起了艾滋病恐惧,从而增加了其对于HIV/AIDS人群的歧视态度,进而增加了感染与传播HIV的风险[1]。

大多数流动人口正处于青壮年的性活跃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低,两地分居较普遍,婚外性行为比例较高,如未婚性行为、多性伴、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保护意识的缺乏与非固定性伴侣发生关系时对安个套的使用率低、购买性服务及当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时处理方式不正规等因素,造成了流动人口传播以及感染HIV的危险。提示在流动人口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综合行为干预刻不容缓,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是有效控制我国艾滋病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议:①加强政府领导和多部门的配合,发挥妇联、文化、教育等各部门的优势,通过多部门的参与和合作来推进艾滋病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②充分发挥企业、工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坚持“谁用工,谁负责”原则,明确用人单位的责任,强化艾滋病大众宣传、外展干预、同伴教育等工作。③针对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危险行为发生率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寻求健康服务意识薄弱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重点人群、重点单位的监测、干预、病例管理等相关艾滋病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利用其覆盖范围广、传播迅速、直观的优势,促进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流动人群中传播。

摘要:目的 了解无锡市不同类型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和艾滋病、梅毒、丙型肝炎感染现状,为制定针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建筑工人、企业工人、餐饮宾馆服务行业服务人员和劳务市场寻工人员中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和艾滋病、梅毒、丙型肝炎检测,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和感染情况。结果 在1 703份有效问卷中,该省外市流动人口占37.1%,外省的占62.9%。在调查的8个艾滋病预防知识中,总知晓率为67.8%。知晓率企业工人高于建筑工人、劳务市场寻工人员和餐饮宾馆服务行业服务人员,男性高于女性,初中及以上学历高于小学和文盲,45岁以下年龄组高于45岁以上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在一起工作仅占29.01%;未婚者中有过性行为经历的占16.1%,承认过去1年内有2个及以上的性伴侣的占3.9%,男性被调查者中承认最近1年与小姐(暗娼)发生过性行为占6.0%。获得艾滋病知识的渠道主要是电视、报纸、书籍、广播和免费宣传材料;调查对象中有80.4%的人接受过艾滋病预防的外展干预服务,有41.3%接受过咨询检测。艾滋病病毒和丙型肝炎抗体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24%,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0.06%。结论 无锡市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知晓率低,相关行为率高,歧视态度普遍,需加大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能力,促进健康行为,有效遏制艾滋病性病的上升趋势。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知识、态度、行为,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徐鹏,林鹏,陈曦,等.不同类别流动人口接受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状况及健康需要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4):245-248.

[2]张巧利,刘金祥,陈柏芬,等.不同职业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2):105-107.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艾滋病 高危性行为 认知 态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21-02

艾滋病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青少年业已成为预防的重点人群。中职学生是青少年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其受关注少,成绩普遍较差,长期存在失败经历,有的学生存在自甘堕落、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部分学生有了性经验但由于性教育的缺失,对性往往难以正确认识,种种因素常可导致怀孕、流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性教育的缺失不但影响其学习生活及其未来发展,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甚至艾滋病。本课题组调查了北海市中职学生的性行为和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为进一步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在北海市的5所中职学校中随机抽取1366名学生参与调查。学生分别来自三个年级,平均年龄(17.6±2.3)岁。1366名学生中,中职一年级459人、二年级455人、三年级452人,男生708人、女生658人。本研究调查之前均咨询过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问卷的调查。

(二)方法。对所有受试人员均发放本课题组研究设计出来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行为情况、对艾滋病的态度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等健康危险行为。发放试卷得到学校教师及领导的批准及配合,由经培训后的调查员在班级对调查的目的及问卷填写须知进行讲解并发放调查表。填完由调查员于调查后收回,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情况

中职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态度如下:

关于艾滋病是否由病毒引起的问题,1-3年级中职学生回答的正确率逐年上升。男学生回答正确率(64.8%)显著高于女同学(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651,P<0.05)。关于是否应将感染的同学隔离起来的调查中,1-3年级中职学生回答的正确率逐年上升。男学生回答正确率(50.4%)显著高于女同学(4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61,P<0.05)。关于是否应与感染的同学继续交往的调查中,1-3年级中职学生回答的正确率逐年上升。男学生回答正确率(47.7%)显著高于女同学(4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29,P<0.05)。详见表1。艾滋病教育的调查:共有797名中职学生接受了艾滋病相关的教育,占58.3%,接受教育的男生报告率(63.1%)显著高于女生(53.2%),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876,P<0.05)。详见表2。

三、讨论

本次调查获得1366份有效问卷,艾滋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学生对于能否治愈该疾病的认知率较低,对“是否和已感染的同学继续交往”的知晓率低。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知道艾滋病是传染病,了解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工作、学习不会感染艾滋病,但对于 “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率并不高。有些学生认为外表能看出艾滋病患者,不了解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途径。由此可见,大部分中职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渠道大多是媒体和道听途说,学生获得干预服务最多类型的是提供艾滋病性病宣传资料,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接触的艾滋病知识教育和培训少,而且思想上认为艾滋病离他们的实际生活遥远,因而不给予重视,不认真对待,缺乏艾滋病基本知识。在校学生对于防护艾滋病的行为的掌握情况逐步上升,对于多性伴会增加艾滋病的传播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对于“只与一个性伙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传播吗”的认可度和安全套的使用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认知还是没能到达我们之前预计的效果,学生对于“只与一个性伙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传播吗”不以为然,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学生对性行为的态度较为轻率,对于安全套的作用态度不明确。从这些情况来看,在校学生群体存在HIV感染高危倾向,加强艾滋病的预防教育迫在眉睫。

此外,通过调查得知学生有歧视艾滋病群体的倾向,不愿意与该群体接触,可见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很肤浅、缺乏系统性。说明在校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只是局限在知识的层面,学校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相关教育还不够全面,因此加强在校学生的艾滋病教育、普及艾滋病知识刻不容缓。

从调查数据看,青少年这一群体AIDS患者被社会歧视的比率较高。而消除社会的歧视不仅是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就能简单解决的,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知识转化为态度、态度影响行为的过程。而且具备预防艾滋病的态度也不一定能反映到行为上,只有从行为上真正做到了自我保护才能有效。因此,艾滋病预防教育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比传播知识更大的努力。

对于在校学生群体需要的艾滋病知识信息方面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艾滋病基本知识介绍、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毒品危害等方面,同时也包括感染者生存现状、性知识和性病预防、生活技能、避孕方法等。但是,目前学校、社会相关艾滋病宣传教育远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相关宣传教育仅限于宣传报栏、宣传手册或穿插在其他课程中简单带过。因此,我们应该在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将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感染者生存现状、毒品危害、性知识和性病预防、避孕方法、健康生活技能辐射到更多的青少年群体中。应在中职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并提倡正确使用安全套。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性道德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

四、建议

综上可见,中职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尚不够深入,对于性行为的相关教育与艾滋病的教育存在着缺失。教育部门及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学生实施性健康教育,从根本上遏制高危性行为与艾滋病的传播泛滥。通过对在校生性行为态度以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教学方式和干预手段,有计划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同时,制订有效的防艾教育方案模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进而培养学生个人的性价值观,培养对家庭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正确认识,懂得自己对家庭和别人的义务与责任;提高学生防治艾滋病的自我效能,减少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发生,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性和成年后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简报 第5篇

来自四川省的20所高校的学工部、团委和医务部门的领导60多人参加了培训。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重传处邓斌副处长、四川省教育厅学校卫生专员卢旭、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琦参加了开幕式并讲话,强调针对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控任务的艰难性和必要性,强调推广应用高校“六位一体”艾滋病防治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今年艾滋病的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 共担健康责任”,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强化压实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四方责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为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

“六位一体”模式的探索是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由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创新研发的高校禁毒防艾创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为目的,将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性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性病教育和生命教育六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

高校“六位一体”艾滋病防治模式已经在30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还提高了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识别能力,提高了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拒绝能力、协商能力和寻求帮助能力,对阻断学生中艾滋病流行与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及其流行的基本知识、国内外艾滋病流行现状、我国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我国及四川省艾滋病防治相关政策、我国性病流行现状、高校性教育需求及挑战、针对学生艾滋病防治的国家及四川省基金项目,并重点分享了“六位一体”高校艾滋病防治模式。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简报 第6篇

王寨镇卫生院在简院长的高度重视下,于7月12日组织全员职工及各村卫生室人员在卫生院会议室召开艾滋病预防知识培训会。

一、培训中讲解了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基本特征、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以及到目前为止全球的艾滋病患病情况和我国防控艾滋病的严峻形势。最后重点讲解了艾滋病的防控措施,预防艾滋病应做到: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拒绝毒品,珍爱生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等等。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简报 第7篇

20xx年12月1日是第xx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防治艾滋病的意识,普及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遏制艾滋病在社区的流行和传播。11月24日,通江街道铁北社区在吉炭小区广场开展了以“xx”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通过宣传展板、宣传手册、宣传条幅、折叠单,向辖区居民展开宣传。目的是增强广大居民的自我防范和保健意识,知道艾滋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铁北社区计生专干还借此活动在现场解答居民咨询,向居民讲解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相关知识;向中老年女性朋友讲解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妇科检查的必要性;向已婚育龄妇女发放避孕药具等。不时有居民上前咨询,索要宣传资料。

活动xx发放宣传折页40份、宣传单及健康教育处方80份、免费发放避孕药具20盒。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增强了辖区内的新婚夫妇对孕前优生优育体检的认识,提高了辖区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使社区居民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及预防措施,消除了对艾滋病的恐慌,对居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唤起居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关爱。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第8篇

高职大学生随着性生理功能的日趋成熟,已成为性行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作为青年人中的精英,高职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丰富,在预防和控制AIDS中应该起到主力军的作用[3]。对高职大学生群体加强AIDS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伴教育将知识传递给其他学生,达到预防AIDS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分层整群的方法,对信阳市某高职院校两类专业(医学专业和教育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在校学生1515名进行调查(三年级学生因有实习、实训和就业等任务,未在该次调查之列)。其中医学专业学生804人,非医学专业学生711人;男生708人,女生807人;平均年龄21岁。

1.2 方法

1.2.1 调查表的设计

根据有关参考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等),AIDS知识(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等),对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态度等,可能影响感染HIV危险性的个人行为,AIDS知识来源等。

1.2.2 调查表的发放和回收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用统一的指导语及实施步骤,以系部或专业为单位进行集中测试,测试之前由专业教师做现场动员,以消除学生的顾虑。问卷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填写。为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要求当场完成并上交调查结果。

1.2.3 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数据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录入员输入SPSS软件,并作逻辑查错和抽样复核,确保资料录入的准确性,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IDS基本知识了解情况

调查医学生804人,AIDS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7.28%,调查非医学生711人,AIDS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8.28%,医学生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在“AIDS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AIDS传播危险、AIDS可以被治愈、可以通过注射AIDS疫苗预防AIDS”等问题上,不同专业的回答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AIDS传播途径知晓情况

由表2可知,对性交时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HIV的风险、HIV感染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播给胎儿、与HIV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可以感染HIV、与他人共用牙刷或剃须刀可感染HIV、蚊虫叮咬不可能感染HIV、与HIV感染者一起进餐不可能感染HIV等的知晓率,医学生高于非医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他知识的知晓率,医学生与学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待HIV感染者的态度及行为

被调查者中60%以上认为应强行隔离HIV携带者,70%左右认为AIDS患者应继续学习和工作,40%左右表示会主动获取AIDS知识,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33.40%,认为为了预防AIDS应推广安全套者所占比例医学生高于非医学生(P<0.01)。其他各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获取AIDS知识的途径

表4资料显示,报刊书籍、电视广播、互联网是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3个主要来源。这可能与大学生喜欢读书看报和看电视有关。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并将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3 讨论

AIDS是一种经血或性传播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一般人员感染AIDS的主要途径是静脉吸毒或性传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对HIV可以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与多人发生性关系可以增加感染HIV的风险的知晓率较高,对与HIV感染者一起玩或工作、使用公用马桶不可能感染HIV等的知晓率较低。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今后的重点是加强日常生活中某些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普遍了解哪些行为容易传播HIV,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及如何才能有效预防AIDS等。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AIDS知识,说明以往关于AIDS的健康教育活动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对多数AIDS知识知晓率医学专业学生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0.01),这可能与医学专业学生本身接触AIDS相关知识较多有关。

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学生对AIDS已经有了警觉意识。大部分学生认为AIDS离自己不再遥远,但仍有部分学生尚未意识到AIDS流行的严峻性。在对待AIDS患者或感染者的态度上,大多数学生表示应关心、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仍有部分学生对AIDS患者是否实行严格隔离认识模糊,这警示我们,学校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使人们真正懂得AIDS患者本身也是受害者,不能歧视、疏远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证明,安全套能够有效地阻断HIV的传播[4]。本次调查只有75.2%的同学表示认同。今后在AIDS健康教育方面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更要强调行为改变和安全行为的建立和维持,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应并重进行[5]。调查显示,尽管反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的比例较高,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对这些行为表示理解和赞成,更有部分学生有过性经历。说明随着国家的开放、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性观念与行为方面越来越开放,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已势在必行,不能听之任之。

在对AIDS相关知识的获取上,大学生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互联网作为优先选择,说明了新闻媒介在AIDS健康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同时也表明网络这一当今流行媒介在AIDS知识宣传中的重要地位。网络是获得AIDS知识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之一,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AIDS知识或其他健康教育知识应该是今后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补充手段[6]。

总之,由于性观念的开放、自由度的增加,大学生中通过性接触传播AIDS的危险性也越来越高。同时大学生的AIDS防治知识还有待提高,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也有待提高。因此建议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要把全面掌握预防AIDS相关知识作为基本要求;把同情、关爱AIDS患者或感染者作为基本前提;把提高学生对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认识作为基本条件。拓宽学生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信息渠道,是做好学校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关键。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专业高职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以探讨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信阳市某高职院校两个不同专业(医学专业和教育专业)1515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广大学生对艾滋病已经有了警觉的认识,但仍有部分学生尚未意识到艾滋病流行的严峻性。在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上,医学生平均知晓率为87.28%,非医学生平均知晓率为77.56%,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显示仍有部分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高职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书籍,其次是电视广播和网络。结论 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适合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加强系统性、完整性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黄静,绳宇,于荣辉.713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报,2006,13(9):73-79,

[2]孔然,冯晓云,陈梅.某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1):17-20.

[3]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北京: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4:4-11.

[4]羊海涛,杜亚平,丁建平,等.“中国江苏/WHO 100%安全套推广使用项目”效果评价与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 317-320.

[5]马渝根,李绍兴,廖青,等.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社会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3):141-144.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第9篇

2015年第11期(总第12期)

潞城职业高中政教处编 2015年11月16日

2015年11月我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我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为了向青少年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增强青少年防治艾滋病的能力和意识。2015年11月16日星期三下午,我校举办了一场防艾知识讲座。段老师仔细讲解了艾滋病的致病原理、发病状况、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让师生们深刻地了解了艾滋病的危害,了解了有效防治艾滋病的具体措施及预防艾滋病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消除了大家恐惧心理,掌握了预防知识和基本方法,真正认识到文明、健康有序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此次活动让预防艾滋病知识真正走进了校园,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潞城职业高中

2015年第11期(总第12期)

潞城职业高中政教处编 2015年11月3日

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食品安全工作,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在2015年11月3日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安全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及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对如何开展食品安全宣传问题做了详细部署,要求教师要以课为例向学生讲解“病从口入”的道理,杜绝传染病的发生,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健康。在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中,各班利用家校联系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科普知识和正确的饮食观念和食品安全观念。使他们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人人关心和支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各班利用班会、安全课等形式向学生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如《变质食物我不吃》、《路边零食我不吃》、《三无产品我不吃》、《膨化食品我不吃》、《吃东西要小心》、《垃圾食品我不吃》、《少吃冷饮》、《包装袋上的秘密》等课,向学生宣传以上食品对学生的害处。

乡村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简报 第10篇

一是利用节日大力宣传。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宣传日,艾滋病与结核病密切相关,二者易出现双重感染。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为了广泛普及防艾知识,利用“3.24世界结核病日”这一有利时机,举行了以“预防艾滋、履行承诺”和“遏制结核、健康和谐”为主题的大型预防艾滋病、结核病宣传咨询活动。组成的13人志愿小组设置艾滋病咨询台、摆放预防艾滋病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

二是进社区宣传。为了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和恐慌心理维护广大居民生命安全与健康4月25日上午,工作人员在开元社区和通亭社区发放宣传资料、咨询解答等方式向广大居民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要点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居民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通过工作人员生动、具体、形象地为前来咨询的居民朋友介绍了什么是“艾滋病”,介绍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个人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并就艾滋病所涉及的道德沦丧问题帮助居民解除困惑,走出误区。通过此次艾滋病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有效阻止艾滋病疫情的蔓延和流行。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消除歧视。

三是进校园宣传。与华洋水运学校联合举办了一次崽子并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是艾滋病五进宣传教育活动之一,,此次活动是对青少年艾滋病防控知识的展示。通过专家演讲、有奖知识问答、PPT展示等多种形式有序开展。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使此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是集市宣传。为了使大众更加了解认识艾滋病,控制防治艾滋病的发生和蔓延,充分利用集市开展了大型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工作,普及健康知识。此次活动在双峰寺镇设立宣传点一处,摆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展牌1块,横幅一条,发放宣传折页650份、宣传册500本,免费安全套1000只。

艾滋病知识宣传工作简报 第11篇

此次活动邀请易加医门诊部许医生通过知识讲座的形式为大家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许医生从艾滋病的来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症状表现等专业角度为群众科普艾滋病,随后,重点为大家介绍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耐心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让居民真正的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性,增强了居民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

社区妇联工作人员向居民发放预防手册和安全用具,多形式向群众科普艾滋病的主要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西藏某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先随机抽取6个二级学院,再以年级分层,以班级为整群抽样单位,每个学院抽取4个班级。共发放问卷1 980份,回收1 902份,有效率为96. 1% 。其中,藏族学生1 440名( 75. 7% ) ,汉族学生462名( 24. 3% ) ; 大一学生324名 ( 17. 0% ) ,大二学生414名( 21. 8% ) ,大三学生1 020名( 53. 6% ) ,大四学生144名 ( 7. 6% ) ; 男生834名 ( 43. 8% ) ,女生1 068名( 56. 2% ) 。

1. 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依据李小妹等[3]关于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适当修改而成,内容包括: ( 1) 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 ( 2) 知识问卷部分( Cronbachα系数为0. 81) ,共18个条目,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预防知识4方面内容。回答正确者即为知晓,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者均为不知晓。由研究者组织研究对象以不计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统一收回,有条目回答不全者视为无效问卷。

1. 3 统计学分 采用EpiData 3. 1建立数据库,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录入。用SPSS 17. 0进行统计描述和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藏汉族大学生艾滋病总知晓水平比较

全部被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58. 8% ,藏族大学生知晓率为55. 2% ,汉族为70. 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98. 655,P < 0. 01 ) 。藏族、汉族大学生关于“艾滋病是传染病”这一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3. 3% ,72. 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2. 280,P = 0. 131) 。

2. 2 藏汉族大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

全部被调查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总知晓率为72. 7% ,汉族大学生知晓率( 82. 3% ) 高于藏族大学生( 69. 6% )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 χ2= 169. 533,P <0. 01) 。藏族、汉族大学生关于“性生活后冲洗生殖道/隐私处无保护作用”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1. 955,P < 0. 01) ; “多个性伴可增大感染艾滋病的几率”的知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 5. 135,P = 0. 023) ; 其余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 。

2. 3藏汉族大学生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

全部被调查学生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总知晓率为47. 1% ,汉族大学生知晓率( 58. 4% ) 高于藏族大学生( 43. 4%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χ2= 190. 519,P <0. 01) 。藏、汉族大学生关于“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艾滋病”“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碗筷不会感染艾滋病”“共用毛巾不会传染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不会感染艾滋病”4个条目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 其余有关艾滋病非传播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 。

2. 4 藏汉族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水平比较

全部被调查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54. 3% ,汉族大学生 知晓率 ( 69. 6% ) 高于藏族 大学生( 49. 4%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χ2= 287. 418,P <0. 01) 。藏、汉族大学生关于“药物治疗可以延长感染艾滋病人的寿命”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其余4个条目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 。

3 讨论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其教育对象已从高危人群扩展到一般人群,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在不断加深[4]。而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其中藏族大学生知晓率仅为55. 2% ,与外省其他类似调查相比较[4,5],其知晓率明显较低,且本调查中藏族大学生的知晓率亦低于汉族大学生,反映出针对藏族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较为匮乏。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校学生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开展在校学生健康教育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6,7]。此次调查发现,被调查学生对于“性生活后冲洗生殖道不能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患者共用一个浴盆、游泳池不会感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现在尚无可靠的预防艾滋病的疫苗”这4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均低于50% ,说明既往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薄弱点。目前国家对在校学生的评估指标“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要求2010年达到95% 以上[8]。学校是预防学生危险行为和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9]。应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在校学生在与朋友、同学、家人的交流中,能够对知识的传播起到辐射作用,从而从更广更深层面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传播途径知识方面,藏族大学生对“性生活后冲洗生殖道不能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多个性伴可增大感染艾滋病的几率”这两个条目的知晓率均低于汉族学生。众所周知,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之一,而藏族学生主要来自牧区,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阶段,是HIV感染最高危的人群之一[10]。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最近3 a均呈上升趋势,56. 3% 的藏族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赞成,其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与汉族学生相比,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性行为和性取向方面表现得更为复杂化[11,12,13]。艾滋病相关知识与相关行为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能够尽可能约束艾滋病危险行为的发生。因此,不能单纯从理论层面展开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还要结合藏族大学生的性观念,注重性教育和艾滋病知识结合的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康性行为,进而避免与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发生。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对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碗筷、共用毛巾、握手/拥抱不会感染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也低于汉族大学生,与相关研究类似[5]。既往研究表明[5],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主要是从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获得,而从亲属、朋友/同学、老师、医生/护士处获得较少,说明大众传媒在艾滋病知识传播中处于主流地位,学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王朝才等[10]还发现,藏族学生对互动游戏、藏族宣传员的节目表演、主题班会等形式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比较欢迎,宣传效果明显。大中学校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最好场所[14],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 1) 学校应该利用健康教育课、健康教育讲座或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性行为、艾滋病知识的相关教育,进而增进广大学生抵御艾滋病的意识,并促进健康行为的培养及相关技能的掌握; ( 2) 积极培养藏族宣传员,制作藏汉文对照宣传材料,利用同伴教育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巩固健康教育效果的目的; ( 3) 学校应定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调查,随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年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藏族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藏族大学生如能够把自己掌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特别是健康性行为的观念带回藏族群众聚居地区,对藏区的艾滋病预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3]。学校作为藏族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帮助藏族大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增强抵御艾滋病的意识,还要鼓励其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使他们回西藏后把自己掌握的艾滋病知识传播开来,进而带动整个藏族群体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从而有效预防艾滋病在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

摘要:目的 了解藏族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藏某高校学生1 90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58.8%,藏族大学生知晓率(55.2%)低于汉族大学生(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55,P<0.01);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82.3%)高于藏族大学生(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533,P<0.01);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58.4%)高于藏族大学生(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19,P<0.01);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69.6%)高于藏族大学生(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418,P<0.01)。结论 藏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总体程度不高。应结合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藏族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知识宣传工作简报 第13篇

近期沙河镇妇联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缺失,是社会的普遍现象,造成了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及恐慌,开展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活动,号召和呼吁广大居民用科学、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艾滋病,使更多的居民来关注和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讲座、发放相关艾滋病普及资料、宣传显示屏、线上等形式为居民们普及何为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如何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知识,详细地介绍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使居民了解艾滋病防治的重要性,使居民能够以更平和、更自然的心态去面对艾滋病。

此次宣传使广大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白了接受艾滋病检测的重要性,使群众更深入的了解了国家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关怀救治政策,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预防艾滋的热情,营造了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群众广泛参与,携手防疫抗艾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昌平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艾滋病知识宣传工作简报 第14篇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过往学生发放了防艾宣传资料和宣传用品,还引导学生参与填写艾滋病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向大家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详细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随后,学生们还有序参与了预防艾滋病横幅签字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预防和抵御艾滋病的能力。

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我市艾滋病整体疫情都处于低流行状态。但低流行不代表低风险,市民日常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正视艾滋病、了解艾滋病,发生高危暴露行为要及时进行干预。

城市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简报 第15篇

辽东学院大学生:防控艾滋病教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艾滋病教育的这个过程,让我们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艾滋病的产生过程、以及它的传播途径,然后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的防御艾滋病。

据了解,我市将从预防监测、医疗救治、关爱救助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艾滋病的检测力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和流行趋势,同时将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扩大干预的范围,提高干预的质量,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救治与关怀,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

艾滋病防治知识考试情况简报 第16篇

1绵阳市AIDS疫情现状

绵阳市自1995年发现第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以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已累计发现现住址为绵阳市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HIV/AIDS)1 536例,死亡244人。目前,全市现存活的HIV/AIDS艾滋病患者为1 292例,分布在全市12个县市区(园区)。

已发现的HIV/AIDS中,男性1 195例,占77.80%; 女性341例,占22.20%。以20~50岁人群为主(1 224例),占79.69%。各种职业均有发病,以农民为主(504例),占32.81%;其次为家务及待业 (373例),占24.28%。

从传播途径来看,经男男同性性接触传播459例, 占29.88%;异性性接触传播906例,占58.98%;注射吸毒传播109例,占7.10%;母婴传播9例,占0.59%; 既往有偿献血传播7例,占0.46%;其他及传播途径不详的46例,占2.99%。

2011—2013年绵阳市AIDS哨点监测显示,暗娼人群HIV抗体阳性率为0.36%,吸毒人群HIV抗体阳性率为1.25%[3],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抗体阳性率为7.76%[4],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抗体阳性率为0.95%,男男性行为、吸毒、暗娼人群和性病患者是绵阳市AIDS的高危人群。

2绵阳市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自2003年起,绵阳市先后建立了参与AIDS防治工作的社会组织4个:1绵阳子云小组成立于2003年, 有志愿者4人,主要开展娱乐场所暗娼人群干预工作, 工作经验在国内多个地区推广交流,参与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主研的《地(市)级AIDS综合防治模式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荣获2010年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绵阳同志关爱小组成立于2006年12月, 有专职工作人员5人,兼职工作人员11人,志愿者273人,主要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干预工作范围由绵阳城区扩展到全市9个县市区,形成了二级城市向周边县覆盖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网络,参与绵阳市疾控中心主研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核心同伴宣传员为主的AIDS干预模式研究》荣获2009年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绵阳同缘AIDS关怀小组成立于2008年,共有成员180人,核心骨干10人。主要开展HIV/AIDS关怀、政策倡导、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行为干预、自愿咨询检测和“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宣传落实等活动。4绵阳朋辈关爱小组成立于2009年,有成员24人,主要依托吸毒人员家属开展政策倡导、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行为干预等活动,关心和帮助参加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的吸毒人员,使其坚持治疗,逐渐戒除毒品,回归社会。

3支持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的主要措施

(1)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为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创造良好氛围。近几年来,绵阳市人民政府防治AIDS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已经认识到社会组织在AIDS防治领域中的力量和作用,对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2012和2013年,市防AIDS委员会在召开全市AIDS防治工作会议时,邀请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介绍工作开展情况;在全市AIDS防治工作督导考核时,将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进行督导考核;在世界AIDS日期间,市防AIDS委员会领导要慰问社会组织代表,对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2)积极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质量。绵阳市和各县市区CDC积极为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控制,绵阳市CDC在举办全市HIV感染者管理培训班、AIDS抗病毒治疗管理培训班等培训活动和全市AIDS防治工作年会时,均邀请社会组织骨干参加;在2012和2013年全市AIDS防治工作年会上,绵阳同志关爱小组等4个社会组织被绵阳市CDC评为社会组织参与AIDS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进行通报表扬。

(3)积极提供经费支持,落实保障措施。绵阳市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的经费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社会组织申请AIDS国际合作项目。二是各级CDC将AIDS国际合作项目和中财、省财AIDS项目以及地方补助经费中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实施。2013和2014年,绵阳市CDC每年为绵阳同志关爱小组等4个社会组织提供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经费18万元。三是市财政给予经费支持。2011—2013年市财政分别下拨经费4、9和9万元,支持绵阳同志关爱小组等4个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

4依托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1)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对娱乐场所暗娼人群干预。 自2003年起,在中英AIDS项目和国际AIDS联盟项目支持下,绵阳市CDC依托绵阳子云小组,在绵阳城区娱乐场所的暗娼人群中开展干预活动,主要包括骨干外展、小组交流、同伴教育、规范就医促进和安全套促进等活动。2013年全市暗娼人群月均干预覆盖率为90.52%,进行HIV抗体检测的比例为95.99%。监测结果。见表1。

(2) 依托社会组织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 自2006年起,绵阳市CDC依托绵阳同志关爱小组,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落实了安全套推广、同伴干预、网络干预、检测促进等干预措施。2013年,全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月均干预措施覆盖率到达94.17%,进行HIV抗体检测的比例为96.89%。2009—2013年对男男性行为人群AIDS监测情况见表2。

(3) 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关怀支持。自2008年起,绵阳市CDC依托绵阳同缘AIDS关怀小组,开展HIV/AIDS关怀支持活动。该小组为每一位感染者和患者建立了心理档案,结合目标人群的需求,先后邀请有关专家进行AIDS基本知识、 抗病毒治疗、营养指导等专题讲座;举办各种交流沟通、登山郊游联谊等活动;建立小组QQ群,开展网络咨询交流,进行心理减压咨询、CD4检测提醒、疑问解答及防治技巧交流等。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全市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逐年提高。见表3。

注:a指已经治疗的人数 / 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人数×100%。

(4) 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对吸毒人员干预。自2009年起,绵阳市CDC依托绵阳朋辈关怀小组,开展吸毒人员干预。通过举办吸毒人员与家属座谈会、吸毒人员与家属面对面交流、吸毒人员AIDS咨询检测、吸毒人员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教育、AIDS防治社区宣传等活动。在绵阳朋辈关爱小组的大力参与下,截止2013年12月31日,绵阳市CDC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治疗吸毒人员1 395人。监测表明,吸毒人员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共用针具注射吸毒的比例在2%以下,HIV抗体阳性率在1%~1.25%。见表4。

5社会组织在开展AIDS防治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AIDS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带动了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动员项目的招标促进了社会组织在管理、协调等方面的提高。绵阳市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AIDS国际合作项目。目前,AIDS国际合作项目已全部停止对中国的经费支持,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将无资金来源,面临生存危机。

(2)注册门槛过高,社会组织难以民政注册。社会组织进行民政部门注册后,在开展AIDS防治工作中具有合法性、独立性、可持续性和公信力等优势,但由于注册门槛过高,绵阳市的社会组织均难以到达民政注册条件的要求。

6对依托社会组织开展AIDS防治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AIDS防治工作。在AIDS防治领域,社会组织,能比较深入地接触一些政府组织和一般公众难以触及的社会特殊群体如男男性行为人群、暗娼人群、吸毒人群等。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AIDS防治条例》规定,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持,积极宣传动员,建立社会力量参与AIDS防治工作的管理和工作机制[5]。

(2)不断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非政府组织经费缺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6]。国家财政对积极参与AIDS防治的社会组织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已成必然趋势,可借鉴国际合作项目促进社会组织参与AIDS防治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招标的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3)积极支持社会组织民政注册。民政注册是社会组织理想的一种存在形式,对大型成熟的社会组织应积极支持民政注册,以发挥更大功效。

(4)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在推动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方面,拥有独特优势的社会组织,其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原因是想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但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7]。因此,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进行规范管理。各级CDC要继续提供技术支持、经费管理和工作信息收集等。

上一篇:数码相机用什么电池下一篇:2022公司办公室后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