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2024-07-26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精选8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第1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激趣”手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伊始,我国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革最大的就是信息技术课程,从单纯的程序设计教学到课程内容多样化,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深刻的变化。不但从目标、理念、到教与学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发了传统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结构、教与学等的全面变革,任务驱动教学法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中最热门的话题,同时,面对合作式、自主式、研究型课程也被引入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中;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兴起,我校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对以住的教学方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对新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为教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目标

1、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总体目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精通信息技术,善于协作发展的教师群体。

3、探索与构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新模式、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新模式。总结并形成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4、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学科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三、研究内容:

(1)使用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式、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分析和比较不同教学情况适用的教学模式产生的教学效果。

(2)适时进行网络化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

(3)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特点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四、研究的方法: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五、课题的组织 课题负责人:魏洪源 课题组顾问:徐亚军 课题组成员:王立辉

六、课题的实施: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5月参加开题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建课题组,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明确研究任务。

2、实验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7年4月,以研究性学习法为主要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对课题进行实践和研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初步培养,并形成经验材料,向上级课题组进行成果汇报。准备下一阶段的任务。

3、实验的第二阶段:2007年4月——2008年3月,在总结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实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课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特点进行的实践和研究,同时尝试其它教学法如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式学习方法等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一步提高。形成初步理论,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4、验收阶段:2008年3月——7月,提交最终研究报告、教学软件、论文等实验成果,申请验收、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任务驱动法”、“网络环境下互动式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教学模式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能力,掌握了系统的基础知识,挖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收到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本课题针对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五大功能和三大作用: 五大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以人为本,快乐学习”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任务”的共享功能。三大作用:

提高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本课题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像有些课题那样,只是作为文案资料在研究结束后就束之高阁了呢?我们对自己说不,虽然课题看起来已经结题了,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来说,远远没有结束,这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过程,我们并不会因为课题结题而停止探求的步伐,因为我们切实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1、学生受益。

(1)使学生更易掌握教学内容。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2)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得到了提高。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节课就是一个具体任务,学生的听课是围绕着“任务”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谈”的局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3)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任务”可以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不断创新,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2、教师受益。

(1)教育理念得到提升

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花了大量的心血设计“任务”,规划“项目”,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掌握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先进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2)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科研理论水平,学校也为我们课题组开绿灯,在2006—2008年间,课题组研究人员多次被派往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为课题组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总结、升华。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带动下,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多篇论文及案例受到了市教育局相关部门的嘉奖和好评,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如下: 魏洪源:

1)《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2)《谈信息技术学科教与学中如何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3)《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实验案例》; 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主动任务驱动法》。王立辉:

1)《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 2)《浅谈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作品评价》。

3、学校受益。通过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为我校信息技术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存在的不足 1)教材问题

虽然采用的是省教材审查委会审订通过的信息技术教材(课改后选用全国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不论哪种教材,只能说在目标层面上达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但在可执行层面上还不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不仅是令我们困惑的,也是全国信息技术教师感到困惑的因素。如怎样解决“零起点的问题”等。

2)教师问题

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有的教师在观念、实验能力、手段上还滞后于研究步伐,还有的教师没有养成及时总结教学心得的习惯,具有独立开展教研能力的教师更是有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其中的评估机制在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作用上还不够突出,亟待进一步改进。由于管理机制的问题,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课题在思想上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抱无谓的态度,这种情况阻碍了我校课题的进一步深化。

4)如何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相整合 ①开发出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可操作性的资料是一个难点。

②如何使这些即将形成的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的创新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③课题研究怎样再具体化、细化,保证研究脚踏实际,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现了问题,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比原先设想的要多,实施难度比原先想象的要大。

⑤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难点。

2、今后的打算

1)改变教师的现代教学思想。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计算机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牢牢地、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2)改变教学方法。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基于网络前提下的多媒体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3)丰富教学资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所以教师可采取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INTEL的已有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4)改变学习方式。要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自己能分析、总结、归纳、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相互联网的教室中,学生的层间、层内的合作变得活跃和突出,这需要学生强化自己的参与意识,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第2篇

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面对21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和手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本文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提出一种新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自主探究学习、基于情境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过程

随着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应抛弃纯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提倡“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 体现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把握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 为之创设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信息资源以及有组织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环境中,利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使他 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为前提,以个人独立学习结合小组合作 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

1、该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指导与监控阶段、重点讲授 阶段和组织评价阶段。

(1)、在实践研究中论述了“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围绕“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习,是一种教师与网络、学生与 网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研究阶段采用了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不同研 究方法,其中行动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正近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有效 的教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学校品质。

(2)、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采取“靠教研打基础、以科研为路标”的教育研究策略,鼓励 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当中,并从研究问题发展到研究课题,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思路、制定新方法,直至出现新成果。现将我校教研中的具体做法“问题 式听课评课”、“专题式教研活动”、“说评式集体备课”、“驱动式课题研究”、“教师自主学习”、“教师互动反思”作简要阐述、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需求,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的整合模式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是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2、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 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进行顺畅坦诚的交流。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2)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举例讲解后,设立一个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创作。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

(3)分组合作,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布置一些较平时难的作业,让每个小组内部成员间配合完成。每个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样,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负责上网收集资料,有的文本输入,有的负责图片处理等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4)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各类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利用学生的自豪心理,培养学生对该教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同学优秀的作品,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积极构建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流程。(1)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有关课件,或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自行编制课件,并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和组织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2)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包括学习方法指导。

(3)教师通过媒体授课或指引学生利用媒体学习,师生与媒体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多向互动。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自创,教师巡回辅导,因材施教;必要时,教师面向学生群体进行指导,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个别自学结合起来,把个别指导与群体指导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讨论,还可以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测自评,开展反馈——矫正活动。

(4)归纳,总结,并提出课外自学要求。

二、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成了学习的方式,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2、通过研究,初步建构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得到不断提高;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断养成。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等。

4、在玩游戏中上好信息技术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乐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走进了许多孩子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青睐。在当今社会下,也只有兴趣才是促使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让电脑课的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能够“寓学习于游戏”,从游戏中开始,把电脑操作的技能训练寓于游戏当中,使小学生从电脑游戏中熟悉电脑键盘操作,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真正使电脑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第3篇

自2008年4月起,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课题组便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GS[2008]Z046号) 。我们的研究力图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着重突出教学系统四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资源,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模式。

二、课题背景及理论依据

1. 背景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 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此背景下, 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被确立为“省级规划重点课题”。这对于推动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理论依据

信息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也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仅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更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举措。

三、课题的设计及实施

1. 课题的设计

(1) 总体目标。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打破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 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为契机,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出发点,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特征,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 探索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学新模式。

(2) 阶段目标。 (1)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手段,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强教学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课题的实施

(1) 选择实验班级和教师。店子学校三至九年级均有两个平行班, 我们通过抽签与公平竞争相结合的方式, 确定首选实验班级及教师为:四年级1班———英语 (王艳辉) 、信息技术 (李变强) 、音乐 (郭强) ;八年级2班———语文 (高小岗) 、物理 (王虎德) 、地理 (魏小舟) 、体育 (呼志峰) ;九年级1班———数学 (王凯辉) 、化学 (王瓛) 、历史 (张晓宏) 。

(2) 观摩交流。为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学校定期邀请市县级骨干教师来我校进行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示范交流活动。同时, 教导处还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深入的观摩评估。

(3) 课题推广。在第一轮实验结束后, 我们将课题纵向推广:除店子学校三至八年级各平行班分别为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外, 实验工作还辐射到店子学校九年级的两个班及平襄镇安川学校九年级的两个班与七年级的一个班。在实验班级, 我们严格要求科任教师充分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课堂教学。

实验结果显示, 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都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其中, 九年级毕业会考中, 店子学校与安川学校的全科合格率分别为27%和40%, 远远高于中林学校与徐川初中, 位居全县前列。

四、课题研究成果与反思

1. 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⑴情境预设模式。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通过电影、图片、文字等信息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学习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⑵自主探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复习课, 尤其是九年级的复习课。即用投影显示本课或专题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主复习。然后,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屏幕显示知识结构, 并一一点评。最后, 教师再用屏幕显示练习题, 一般是五道选择题, 两道开放题。

⑶对抗比赛模式。即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习提纲后, 由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然后进行对抗比赛:每组在赛前临时抽签选出两名代表, 由组长为其抽签确定两道必答题, 一人一题;每组再设计1道自由抢答题, 由其他组的学生抢答。然后由大屏幕一一出示必答题, 各组代表按抽签题号回答, 每题限定1分钟, 本组同学在1分钟内可补充回答, 教师评分。最后由教师点拨、小结, 并兑现奖惩。 (详见甘肃省“首届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活动获奖课件《爱护水资源》, 编号KJ-DX-2008023)

⑷网络互动模式。即在网络状态下, 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件或其他资源库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积极地进行多向交流。

⑸光盘辅助模式。即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由教师和教学光盘交替授课, 再由教师于恰当的时候根据教学光盘创设的情境组织学生活动。该模式要求教师反复观看光盘后,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光盘的播放方式、播放时机和播放次数, 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⑹网站共建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思路为教师针对某个研究性的学习主题, 为学生搭建一个辅助式的教学开放网站, 然后引导其利用网络中的课件或其他资源完成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最后再让他们结合网站的主题内容, 小组协作查阅资料, 以网页的形式归纳上传至该网站。师生共同搭建主题性网站, 不仅使学生在边学边建中对主题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并且为以后的复习巩固准备了系统资料。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但尚处于探索阶段。

2.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⑴教师方面。通过这个课题的开展, 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课程单一的传授者, 逐步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 教和学也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教师不再只是“讲演者”, 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这个过程中, 一部分教师还在各级各类论文、课件等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课题负责人王瓛的论文《空气成分测定实验的改进》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0期, 多媒体课件《爱护水资源》在甘肃省“首届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 论文《贫困地区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发表于《甘肃教育》2009年第5期;王凯辉老师在2008年10月的全省“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获得二等奖;高小岗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初探》发表于《学习方法报》 (教研版) 2008年第215期;呼志峰老师的论文《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互补作用》发表于《成才之路》2008年第13期;王宏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王虎德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之我见》分别发表于《成才之路》2009年第19期;张晓宏老师的论文《新时期应加强农村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和学》发表于《探索与交流》2008年第1期。

⑵学生方面。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两年来, 我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在省市的各类学科竞赛中, 有数名学生获奖。其中, 王建兵、李双社在2008年全国初中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获甘肃赛区三等奖;冉金门在2009年全国初中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获甘肃赛区三等奖;李金温在2009年全国初中生数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获甘肃赛区三等奖;何雪妹在2009年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甘肃赛区三等奖 (六年级组) 。

3. 研究后的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经验;方法

【分类号】G633.67

引言

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明显标志就是新媒体的应用和传播手段的增加,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高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基础课程增加的表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都是基础性的信息技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把握重点,如何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教育工作者始终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统一的整体,利用经验指导教学,通过教学实际活动,反馈理论與科学方法,实现教学活动的科学发展。

一、创新引导方式,挖掘学生潜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目设计,同时,也是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初级科目选择。信息技术教学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统一的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属于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都要区别于传统的科目,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没有一定规律可寻,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学科特点,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这种方法就是激发式的教学实践。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年龄上的优势,同时,这个年纪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那么,引导方式就可以以游戏的角度进行拓展。例如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电脑游戏作为课程的首要元素,通过教师的展示,学生就会被计算机的特点所有吸引,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同时产生更多的想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学生自身的形态研究教学方法的实践。

二、确定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学看似是应用型的教学类型,但是,也要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好教学步骤和环节,把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计划逐一实施,形成学生基础性的学习习惯。例如高中阶段的三个年级中,信息技术课程采用的方法是知识的渐进性教学,在初级阶段和较高级阶段,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如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教育,设计知识等都需进行梯次式教学。明确教学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数量的知识,创造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标准。

三、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实践性。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较难的学科,越是深入教学,越要保持好教学的良好状态。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性质的基础科目。信息技术课程是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进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就需要教师的参与、学生的参与,或者有效部门的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更新很快,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的结果。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一定要以教学过程为重要实现手段,通过教学的实践性,强化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基础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协同教学,多类型实践等方式。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要做好必要的教学评价和意见反馈,及时总结经验,掌握适宜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鼓励加深知识延展,实现教学活动的全方位整合。

四、实施教学演示,细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课程在初期接触时,就是简单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感受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刺激,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印象。但是,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专业化的知识呈现出来,就会使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学生就会对知识充满抵触。在这样的环境下,实施教学演示,细化教学过程尤为重要。例如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演示要细化、放慢速度,清晰每一个操作步骤,让学生明白某项操作的目的和效果。如windows系统中,具有强大的可操作性,所有的操作都是常见应用方法,做好教学演示,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模式,实施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操作。

五、重视辅助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高中阶段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阶梯,以高中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性教育类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单纯靠理论性的知识,而应该强化辅助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制作图片、表格、动画,可以设置艺术字、绘画等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操作,通过实验就会发展软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在应用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的来源和用途。辅助性教学手段同样可以进行形式上的转变。例如学生之间的团体活动,制作一个大型的模板,设计出优质的作品。这种成熟的激励式教学对于高中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优先发展作用。

结语

在新传媒时代,信息技术充斥着各个领域。教育的目标是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就是优先于社会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总结经验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步骤,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调剂,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思路。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应用型科目,将为高中课程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紧张过程中的调剂,是高中阶段基础教育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黄书生;左小娟;;差异教学策略设计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2】程向阳;;数学课程标准观照下的差异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第5篇

海口市灵山中学信息技术组课题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育能否经受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而目前,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甚至有人称之为“ e教学”、“数字教学”。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

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目前,国内外总结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多见于以下三种:

1、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控制教学全过程,占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注重系统设计,但教学流于程序化;它注重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更多的应用于未来教育及培训领域,而“网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与利用率,而且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地指导与调控。

不难看出,许多课题组正在涉足在这一领域但并未有创新性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与突破的方向。

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试图探索教育技术环境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工具,成为终身学习与交流的工具。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值得推广的经验。

(三)选题意义

探索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新型的教学创新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理论意义: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

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3、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四)研究价值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提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研究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4、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校内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假设

假设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我们想改变与创新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让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下,寻求与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提供更宽广、更和谐、更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师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功能的结合,可行性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创新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第6篇

课题研究方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王广前

由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王广前)已经被中央电教馆批准立项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课题。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概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

国外的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国外教育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成为适应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的人,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随着中学新课改在我省的全面推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把教师带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虽然我们对高中地理新教材改革方案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思考,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种种假设,但从拿到新教材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仍然感到压力和疑惑。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逐步完善,其地位也日趋突出。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多年来地理教学研究人员始终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地理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将计算机引入地理教学,可以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革命,其继承和丰富了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优点,使地理教学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地理,发展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转变学习地理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指

导思想,突出探索性、启发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入研究性学习机制,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地理环境,“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努力探索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高中地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内容

高中地理教育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在对各种地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即要求学生既具备地理知识素质,又要具备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如何对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进行再加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认知水平的再提高成为可能。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地吸收、掌握各种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碰到的地理问题,并能将信息深入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果。要求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充分贯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创设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问题—探究—发展”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高中学生学会学习地理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与开发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1)教育调查法:以我校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形式,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研究,探究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2)行动研究法:利用我校便利的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上网查阅并下载相关理论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开展分析研究,并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同时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反馈总结。

(3)教育实验法:选取不同的班级作为每次实验课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对照实验。每次实验均确定一定的实验目标,设计好各类量表,做好相关记录、分析、研究、整理、统计,揭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六、本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9月,筹建课题组,设计方案,申报立项,落实人员分工,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课题研究工作全面实施,积累材料,并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探索研究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进行实践,并注意积累学生对此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撰写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报告,得出结论,以待论证。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主持人主持的新沂市级课题“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与学初探”研究已结题;另外还参与“十五”规划省级课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策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课题研究、新沂市级《综合理念下的高三地理课堂复习模式》课题及《普通投影仪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研究。本课题参加者主要是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地理教研组的主要成员,都具有五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验,都参与过课题研究,大部分成员有省级以上课题研究经验,目前我校科研气氛浓厚,我校已有一个省级“九五”课题、一个国家级子课题和三个县级课题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已顺利结题,另有一个国家级课题和九个省级课题、三个市级课题和十几个县级课题正在研究中。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下:

(1)具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校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下开展研究,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方向性。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部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富有指导意义和时代特征的理论资源。

(2)有较丰富的实践基础。我校已有一个省级“九五”课题顺利结题,另有一个国家级“十五”课题和六个省级课题及若干个市县级课题已结题或正在研

究中,本课题组的成员,都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并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识,专题的理论讲座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第7篇

课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1.引言

自2008年4月起,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课题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为期2年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甘教规办[2008]年04号)的教学实验。我们的研究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农远项目资源,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

2.课题背景及理论依据

2.1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信息工具。”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此背景下,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被确立为省级规划重点课题。这对于推动我省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理论依据

新课程强调让教师和学生都卷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新模式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举措。

3.课题的设计及实施

3.1课题的设计

3.1.1总体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打破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农远项目为契机,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出发点,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特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旨在探索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教学新模式。

3.1.2阶段目标

3.1.2.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的新策略、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1.2.2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1.2.3 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涌现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

3.2课题的实施

3.2.1首选实验班级和教师店子学校三至九年级均有两个平行班,我们通过抽签方式与公平竞争,确定首选实验班级及教师为:四年级1班,英语—王艳辉、信息技术—李变强、音乐—郭强;八年级2班、语文—高小岗、物理—王虎德、地理—魏小舟、体育—呼志峰;九年级1班,数学—王凯辉、化学—王瓛、历史—张晓宏。

3.2.2观摩交流为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定期邀请市县级骨干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示范交流活动。同时,教导处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观摩评估。认为课堂教学中能够突出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优势,调动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进入轻松愉快的最佳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3课题推广在第一轮实验结束后,我们将课题实验向纵深推广,除店子学校三至八年级各平行班分别均为实验班与对照版之外,实验工作还辐射到店子学校九年级两个班及平襄镇安川学校九年级两个班与七年级一个班。在实验班级,严格要求科任教师做到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都高于非实验班;实验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一个层次。其中,九年级毕业会考中,店子学校与安川学校的全科合格率分别为27%、40%,远远高于中林学校与徐川初中,名列全县前列及前茅。

4、课题研究成果与反思

4.1课题研究成果

4.1.1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新模式

4.1.1.1情境预设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电影、图片、文字等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神入。

4.1.1.2自主探究模式此模式的目标是使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复习课尤其是九年级复习阶段,摸索自主探究模式。即用投影显示本课或专题应把握的主要问题,学生自主复习。然后,老师请学生回答,并点评。老师用屏幕显示知识结构。最后,屏幕显示练习题,一般五道选择体,二道开放题。

4.1.1.3对抗比赛模式对章节复习、理科概念和原理、文科阅读材料、语文略读课文等内容的教学,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问题;课堂上,老师用屏幕显示学习提纲,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探论,然后组织小组对抗比赛:按四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每组在赛前临时抽签选出代表两2名;必答题每组2道,由组长抽签确定,一人一题;自由提问(抢答)每组1个问题,由其他组的同学抢答;大屏幕一一出示问题,各组学生代表按抽签题号回答,每题限定1分钟,本组同学在1分钟内可补充回答;教师评分。最后老师点拨、小结,并兑现奖惩。【详见甘肃省“首届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获奖课件《爱护水资源》(编号KJ-DX-2008023,甘肃省“首届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获奖结果的通知,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powered by dedecms)。】

4.1.1.4网络互动模式在网络状态下,利用网络教室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课件或其他资源库,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积极多向交流。

4.1.1.5光盘辅助模式即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由教师和教学光盘交替授课,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根据教学光盘创设的情景组织学生活动。该模式要求教师在反复观看光盘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确定光盘的播放方式、播放时机和播放次数,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4.1.1.6网站共建模式网站共建式教学的主要思路为教师针对某个研究性学习主题,搭建一个辅助式的教学开放网站,利用网络中的网络课件或其他资源完成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结合网站主题内容,在老师的参与下,小组协作,查阅资料,并以网页形式归纳上传至网站。学生学习完成研究性课题之日,也就是该专题网站搭建完成之时。师生共同搭建的该主题性网站,不仅使学生在边学边建中对主题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且为以后的复习巩固准备了系统资料。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尚处于探索阶段。

4.1.2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4.1.2.1教师方面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课程单一的传授者,逐步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教师不再只是“讲演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注重多学习,多研究,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一部分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论文、课件等方面获得成果。其中课题负责人王瓛的论文《空气成分测定实验的改进》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5B)、多媒体课件《爱护水资源》在“甘肃省首届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论文《贫困地区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发表于甘肃教育社《甘肃教育》2009年(5B),王凯辉老师在2008年10月“全省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获得二等奖;高小岗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初探》《学习方法报》(教研版)2008年(215);呼志峰老师的论文《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互补作用》《成才之路》2008年(7上);王宏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王虎德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物理演示验教学之我见》发布于《成才之路》2009年(10上);张晓宏老师的论文《新时期应加强农村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和学》发表于《探索与交流》2008年(1)

4.1.2.2学生方面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被普遍运用,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高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两年来,我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省市的各类学科竞赛中,有数名学生获奖。其中,王建兵、李双社在2008年全国初中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

竞赛中获甘肃赛区三等奖;冉金门在2009年全国初中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获甘肃赛区三等奖;李金温在2009年全国初中生数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获甘肃赛区三等奖;何雪妹在2009年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甘肃省赛区三等奖(六年级组)

4.2研究后的反思

总之,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依托农远项目资源,着眼于教师、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不但形成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而且我们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须用现代教育技术,反对用机灌代替人灌。我们认为,应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学校教育教学趋于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改革,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7月;

2、庄木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甘肃教育》,甘肃教育社,2006年(5B);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任务驱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门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大纲规定, 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放在首位, 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取、加工和管理信息, 掌握学习的技能, 增强信息意识, 从而使学生发展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如何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 这就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认为上课就是学学打字, 玩玩游戏就行了, 那么新的要求必须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的学习意识从传统的玩改变为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 通过在高中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从教学方式的创新层面提出了结合学案导学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下面就来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创新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按部就班的演示给学生看, 然后再由学生来操作教师演示的内容, 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枯燥的模仿式的学习, 学生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只能按照教师的演示方法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去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为此, 我们通过实践, 创新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它就是结合学案导学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实践我把任务驱动和学案导学两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 创新地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 由学案做为引导, 让学生通过解决多个任务, 由学生去研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的设计要具体明确

结合学案导学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学案设计上要下功夫, 学案的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备课组全体教师的力量去统一编写学案, 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 集思广益, 分工合作, 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学案。在学案编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任务的分解, 要把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内容分解成多个任务, 在学案的导学下, 使各个任务紧紧相连, 层层深入, 从而使学生既感受到学案的正确引导, 又能通过解决任务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的设计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难度要按阶梯式来设计,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要使一般的学生有所收获, 优秀的学生有所创新, 只有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多样化,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目的。

四、学案导学与任务驱动要形成有机的结合体

学案导学主要是运用教师编写的学案, 帮助学生去感知教材, 研究教材, 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 有层次地安排所要学习的内容。任务驱动是把要学习的知识点深入到每个任务中, 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案导学与任务驱动两者的有机结合, 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中, 有目的、有层次地完成要学习的知识点。要想做到两者完美结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案要精炼, 任务要有吸引力

学案的编写要防止把多个知识点写入一个学案中, 对于一节课的内容要遵循专项练习, 巩固加深的原则。在对于一个知识点设计任务时合理地对任务进行分割, 各个任务之间要有层次, 使学生能够达到触类旁通, 形成良好的解决相似问题的习惯。

2、学案要符合认知水平, 任务要具有层次性

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新课标的要求去编写, 要体现出教学的重点, 同时还要使学生能突破对难点的理解。课标中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细化被分解成一个个问题点,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 而不是以教授的方式去让学生接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的学习能力。在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 把任务分解, 既要使一般的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还要使优秀的学生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 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3、学案中要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很多知识都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 面对学生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设计学案时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安排大家同心协力去完成一个任务, 在学习中优秀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 实现大家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总之,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同时结合学案导学法, 既实现了导学的功能, 又能够通过任务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学会不断地从学习中去总结、探索, 养成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的习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阗:《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等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1期。

[2]谢飞:《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电子技术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9期。

[3]乔春华:《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任务驱动教学》,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1年第4期。

上一篇:航天一院物流中心下一篇:销售人员如何实现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