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的校园文化

2024-05-11

我感受的校园文化(精选8篇)

我感受的校园文化 第1篇

我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临近毕业,每当看到毕业班的同学各处合影留念,心情就会无端的伤感起来。曾经一度认为,东大这所学校,无聊极了,连学校的建筑都是那么规规整整、死气成成,完全是一幅工科的气息,一点没有艺术品味,人关在学校里都要闷出病来。可是,经过四年才发现,东大的韵味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看出来的,需要时间,需要用心慢慢尝出来。

由于是工科大学,我们承认东大是缺乏一定的人文基础和背景,但是东大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文化追求,它一直在努力为学生创造着各种接触人文的机会。各种人文讲座、人文课程以及包括“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名人进校园”、“高层次学生文化活动”等在内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系列活动使得无数东大学子能够身处人文殿堂,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大观中获得高峰体验,在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中臻于化境,尽享精神盛宴。

就拿我来说吧,四年来,除了必须提交的8篇人文讲座之外,我还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如《杜甫的世界》,这让我有机会能够与古人面对面,深入了解古人生活的另一面,增长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增加了自己对人及人类社会的了解。除了这些人文讲座,另外我还选修了”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门精品人文课程。每一次参加这个课程都让我感觉到是在享受一次文化大餐,这使得我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艺术人文素养。尽管每次都要早早去排队,有时候排队的时间都快和讲座时间一样长了;有时候甚至为了挤进精品人文课堂,不惜牺牲晚饭,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门课程的热情。通过这门课程,我了解了中华大地上的多个剧种,如京剧、扬剧、昆曲、黄梅戏等,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各种主要角色和主要剧本;见识到了多种古琴乐器,聆听到了远古遗韵、天籁之音;也欣赏到了木偶戏、苏州评弹等其他艺术形式。艺术大师们当场的表演可谓是精彩绝伦,掌声往往从开场持续到结束,每次都让在座学生的大开眼界。此外,在课上同学们还有机会登台接触这些表演的道具,让同学们有机会扮演一些角色,这对同学们理解这些艺术形式大有裨益,真可谓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文化名人进校园”这个活动更是让人赞不绝口。因为它,我们在东大的平凡生活从此变得更精彩。“名人效应”真的不容小觑,每当听说有名人来我校做讲座,全校同学都激动万分,盼着去排票。文教排队的地方也总是能看到排着的弯弯曲曲的队伍,绕教学楼几圈,如长龙一般,场面颇为壮观,真可谓是东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算以后毕业离开学校,我想排过队的东大人都不会忘了这一幕,这会是东大人一生难忘的经历。比如说我,09年入学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要来我校做演讲,晚饭不吃就去排队了,一直排到晚上9点,整整站了5个小时,也许在没经历过的人看来有点傻,但是我却不后悔,甚至想起来还嘴角上扬,这将永远是我在东大的记忆的一部分。我想其他同学也是这么想的吧。

东大就是这样,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改变自己的不足。总是不遗余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感受文化气息的机会,尽量做到最好。教一111,教三105,润良报告厅、焦廷标剧场,永远是喜爱文化课堂的学生的乐园,在那时,这些地方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室,而是文化的殿堂。在这里,有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各种各样的提问,有名人艺术大家妙趣横生的回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碰撞。这一刻,台上台下已融为一体,没有师生的等级,只有知识文化的交流。此刻我想说,我爱东大,我爱东大的校园文化!

此时此刻,夜幕降临,走在校园中,感受着习习微风、滴滴春雨,想着东大这校园文化不就如这春雨一般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许,是你平时走的太快,忽略了它的存在„那就从现在开始吧,睁开你的双眼,敞开你的心扉,张开你的双臂,去拥抱这一切吧..现在还不晚,只要你感受到,一切都不晚,其实它一直都在,永远都在我们的身边„

我感受的校园文化 第2篇

老师在“企业文化与现代大学生”这门课上讲到了不同企业的文化,使得我对企业文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企业产生,随企业消亡而消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职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厂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许多生动的企业案例,期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为的“狼性文化”。华为成立于1988年。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华为建立了良好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网络,市场覆盖全国,并延伸到香港、欧洲、中亚。公司现有员工3000余人,其中研究开发人员1200余人。在发展过程中,华为一直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发展民族通信产业,连续3年获得深圳市高科技企业综合排序第一,1995年获得中国电子百强第26名。1996年产值达26亿元,1997年已超过50亿元,到1999年已达到120亿元左右。

目前,华为在大容量数字交换机、商业网、智能网、用户接入网、SDH光传输、无线接入、图像多媒体通讯、宽带通讯、高频开关电源、监控工程、集成电路等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上,形成一系列突破,研制了众多拳头产品。1996年交换机产量达到250万线,1997年达400万线(含出口)。华为的无线通讯、智能网设备和SDH光传输系统正在大批量装备我国的通信网。

20多年来,华为取得的业绩是骄人的,在中国企业史上可谓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例子。华为需要依赖一种精神把这样的一个巨大而高素质的团队团结起来,而且使企业充满活力。华为找到的因素就是团队精神——狼性。

华为非常崇尚“狼”,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永远不会过时。任正非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饥饿的野狼。狼有最显著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同样,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也必须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

作为最重要的团队精神之一,华为的“狼性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用狼性文化来说,学习和创新代表敏锐的嗅觉,获益代表进攻精神,而团结就代表群体奋斗精神。

现代企业学资源http://

正是这种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和群体奋斗的意识使得华为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顶尖企业,不可不说是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最主要的因素正是其企业的“狼性文化”。

一支军队假设没有灵魂,这个军队将可能在瞬间分崩离析;而一个有灵魂的军队,那么即使遇到一时的困难,这个军团也可能重新组建起来,重新在战专场上扬威,所以说企业文化对其的发展至关重要。

感受软式垒球在校园推广的魅力 第3篇

1 感受软式垒球运动的快乐,见证全面推广

1.1 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增添了校园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校是江苏省棒球传统体育学校,棒垒球知识在学校老师中比较普及,而软式垒球与棒垒球运动性质相似,具有竞争性和趣味性,这又为软式垒球在学校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项运动与棒垒球运动相比,更简单易学,且安全系数高,还能培养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适合师生进行普及性运动锻炼。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软式垒球运动在学校的普及发展。

一方面加强宣传推广,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给老师普及软式垒球竞赛规程;利用体育课、班会课向学生普及软式垒球竞赛规程,并力争使这项充满智慧和礼仪文化的运动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另一方面为了增强软式垒球运动在学校推广的影响力,学校多次召开班主任会议,认真研究推敲,动员班主任在每个班级都成立了软式垒球队,学校专门开辟了每周三节体育课的软式垒球教学进行推广训练。

此外,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不仅要人人会打球,还要会看比赛,懂得简单的裁判技术和裁判术语。老师常常利用没课的空余时间自发组织到操场挥上几棒,逐步形成了人人欣赏软式垒球,懂得软式垒球,爱打软式垒球的良好局面。

1.2 抓好班级队伍建设,形成班班有队伍

作为学校大力的推广的特色项目,软式垒球校队的建设也是不容置疑的,为了营造浓郁的软式垒球学习氛围,进一步推广软式垒球运动的影响力,学校举行了分层次、多维度、新颖变化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实施因材施教,形成了不同结构的学习队伍,一方面,学校已经组建起来了一直学校代表队,每天积极刻苦训练,迎接今年夏天在河南鹤壁举办的全国软式垒球比赛;另一方面,学校也加强了普及性队伍的建设。

课堂教学全面开花:体育课是学生学习软式垒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通过课堂改革的方式,首先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其次有效地加入软式垒球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比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软式垒球运动魅力。

班级队伍建设:全校每个班级都成立自己的队伍,由体育教师担任班级队伍的的教练,通过软式垒球教学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软式垒球的世界,向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校特色、展现自我的舞台。全校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激发了参与软式垒球运动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软垒文化的教育,同时还切实培养了一大批软式垒球爱好者。

1.3 特色的彰显

软式垒球活动丰富多彩,活跃了校园的气氛,更加彰显了学校的特色文化,让全校师生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享受到软垒带来的快乐。

特色一:经过反复论证,我校决定举办首届宁海中学分校校园软式垒球锦标赛,初一和初二共计24个班级,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在班内推选的基础上,各班组织7男、3女上场参加各年级组的联赛,根据每场积分进行排名,并授予团体奖。比赛中,学生们情绪高涨,挥舞着印有班级特色徽标的旗帜,呐喊着富有班级个性化的加油口号。比赛中出现很多感人场面,有的班级队员赢得了比赛胜利喜极而泣,有的班级队员为输掉比赛相拥在一起默默哭泣。

特色二:师生联赛也是每年学校体育节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师生联赛活动既不仅架起了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座桥梁,也促进了师生相互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更是软式垒球运动在全校推广的一个平台窗口。在比赛场上,老师和学生同场竞技,双方比赛队员个个全神贯注,跑垒、守垒、击球、触杀、封杀,还有精彩的本垒打,引得场地上的啦啦队们不时地发出一阵阵欢呼雀跃之声。老师和孩子们在激烈的比赛中享受着软式垒球运动的快乐;在传球、加油声中给予队友们指导和鼓励。尽管有的老师才刚接触这项运动,或许技术水平还不及孩子们好,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我们展示了团结的力量,教会学生学会团结、学会拼搏。

特色三:体验区,比赛当天我们专门开辟了一片场地,让前来参加学校软式垒球锦标赛的高校领导、教育局领导以及体育局领导亲自上阵参与软式垒球的比赛。

特色四:为进一步推广校园软式垒球运动,学校多次在全校大会上做动员,不仅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会打软垒,教师亦是如此。在软式垒球这项运动推广过程中,体育教师除了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授课者,同样也是这项运动的主力军。由学校工会组织,体育组老师轮流负责定期对学校教师再规定的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和现场教学,让老师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亲身体验和享受软式垒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既放松了心情,又强健了体魄。传承“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2 感受软式垒球魅力,强化文化底蕴

2.1 软式垒球文化的拓展

走在校园里,除了能领略到学生在学习软式垒球的精彩瞬间,不难发现校园里还到处洋溢着软式垒球文化的浓厚气息,学校走廊的橱窗中展示着一幅幅由学生自己设计的班徽标作品,这是学生无限创意与灵感火花碰撞的结晶,展现着一支支班级软式垒球队伍的特色与象征;楼道里的橱窗上,装裱着一张张由学生自己用照相机记录下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学校每一期的周报上都记录下学生参与软式垒球运动后写下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2.2 塑造软式垒球独有的礼仪文化

软式垒球运动延续着棒垒球文化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体育学科的育人宗旨。软式垒球项目和棒垒球项目一样,对选手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例如: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入场和赛后的退场都有着规范的礼仪要求,每支队伍在比赛前都会向对手握手鞠躬;比赛结束队员都会整齐列队,面向对手、观众、裁判、教练以及比赛场地鞠躬致谢。教练在讲话时队员都必须要脱帽,在场地不能随地丢弃垃圾,更不能随地吐痰,就连器材的摆放都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则和礼仪都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谦逊的为人态度。

2.3 打造软式垒球班级文化

软式垒球运动结合了学校“宁静致远、海纳百川”的教学理念,在班级中形成了主题鲜明的班级文化,每个班级组建了自己的球队,设计了班徽、队名、队旗、独具特色的口号,还有属于彰显个性班级特有的文化的比赛服装,为软式垒球在校园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自软式垒球推广以来,我校力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打造南京软式垒球第一校,在全校开展软式垒球的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吸纳和带动周边小学共同参与,校队的组建也会继续不断的强化与完善,争取在以后的全国赛场上取得优异的好成绩,让软式垒球走出校门,走出南京,走出江苏,迈向全国。我们有信心将软式垒球这项运动在我校全力的推广下发展越来越好,让全校师生都会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梁友德.基层棒球[M].文津出版社,1999.

[4]张可宏.棒球与垒球[M].知识出版社,1998.

[5]梁友德.日本少年棒球与中日交流[M].文津出版社,1997.

[6]陈显明,梁友德,杜克和.中国棒球运动史[M].武汉出版社,1990.

我感受的校园文化 第4篇

新移民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第一关是语言。英语语言基础差的与当地人交流像听天书,日常交流主要借助手势,日常生活交流马马虎虎尚可凑合,生意上做交易和看病时沟通更觉困难。即便技术移民可以阅读英文书刊,但是日常听力、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都有困难,加上文化习惯上的差异,总觉得与西方人沟通的时候隔着一层纸,觉得似懂非懂,不适应,尤其是口语中的语境、俚语、典故、习惯用语和在国内书本上学习的英语差别很大。很多新移民特别害怕接听当地人的电话,语速快又看不到对方表情,叽里咕噜听不懂,不知道怎么回答,心里干着急。由此可见,语言障碍依然是新移民就业和创业所面临的第一难题,而且还增加了融入主流社会的难度和对自己将要在下半生定居的国家的陌生感。

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就是人评判事物的总标准,人们往往用它衡量是非对错。中国大陆新移民的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从国内带来的,与西方价值观差异很大,他们大都有很强的追求成功的愿望、显示优越的攀比心理、看重金钱的“实用主义哲学”、重视后代教育、官本位的等级观念、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而西方价值观注重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追求个人享乐、在财产和子女等方面不攀比、没有等级观念、不干预子女学业、婚姻和工作等。当新移民遇到中西价值观冲突时,有些人会感到不适应,有的对西方价值观会抵触和排斥,不仅给新移民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增加了困难,而且心理上还会产生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

中国大陆新移民的主流群体是中年人,35-55岁之间者占多数。他们大部分是技术精英和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当然也有贪官,他们约占总数1%,不是移民的主流群体。大多数新移民的动机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西方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技术精英希望在西方国家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意靠低眉顺眼地巴结领导吃饭,可是他们来到西方国家之后却发现,想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体面和收入高的工作很难,心理落差很大。投资移民经济上大多比较优越,没有生存压力,有的是为了改善生存环境,有的为了保障私有财产的安全,有的为了让子女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有的是为了寻找西方国家的人权保护,等等,不一而足。新移民来到西方国家,如果梦想中的人生价值追求与现在所得到的幸福感是一致的,他们就会感到很幸福;如果不一致,还不如在国内生活水准高,就会感到失落和沮丧。对于一些生活艰难的技术移民来说,似乎移民的人生抉择像寓言里的“皇帝的新装”一样,谁也不愿意说破,最近甚至有相当比例的技术移民流露出对移民的后悔心情。可是为了面子回国时从来不好意思向亲友说实话。

职业身份差异

职业身份是人在工作上所体现的被世俗文化认可的社会身份。由于西方国家与中国大陆的制度不同,人们的职业观念和文化理念也不一样。在中国大陆,职业不仅代表着工作,而且还代表着身份的贵贱和社会地位的高低。一般来说,机关干部、企业家、高级知识分子和管理层的金领、白领等职业人士,具有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感。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着职业身份歧视,企业家看不起个体户,白领看不起蓝领,公务员看不起工人,工人看不起民工,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而西方国家从制度到人们的观念上,都十分平等,市长和市民,大学教授和出租车司机都是一种职业,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没有职业身份的歧视。来到加拿大以后,很多技术移民很难找到一个有头有脸有身份的好工作,投资移民也很难拥有一个可以由自己得心应手操控的生意,所以他们在心理上普遍会产生失落感和不适感,对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缺乏足够的信心,为自己发挥不了长处和实现人生价值而苦恼。

生存环境差异

平时人们所说的生活环境是指居住环境、社区文化和日常生活条件,主要是指微观环境;而生存环境,包括微观的生活环境,也包括宏观的社会、政治、法律、治安、文化、习俗、人文环境等更加广泛的内容。人生有得必有失。每个新移民心里都有一杆秤,自己会权衡利弊得失。根据笔者本人接触到的上百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加拿大新移民估计,约占七成的新移民家庭对加拿大生存环境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几乎是百分之百地喜欢西方生存环境的是那些跟着父母移民的少年儿童,他们没有在中国时繁重的功课负担和考试压力,性格上可以自由发展和自然成长,他们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他们的父母也只好跟着他们“被幸福”。

新移民觉得离开了中国大陆那种趋炎附势、官本位、特权腐败潜规则横行、阳奉阴违、盘根错节的人文环境,以及被严重污染的自然环境,远离了“污染源”,心里干净多了。到了西方国家,心灵自由了,文化多元了,环境改善了,只要不触犯法律,没有任何人对你指手画脚,一切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不过,有过去的“大国自豪感”成为西方国家的“少数民族”心理上还是免不了有些落差,他们希望在与华人老移民的圈子能够找到一些同宗同族的亲切感和文化认同感,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和环境上的陌生感。

家庭成员的亲情差异

亲情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和寄托心灵安全感的温馨港湾。许多中国新移民都感受到,西方家庭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与中国反差很大。西方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个性独立,对父母没有中国孩子那么深的依赖和那么亲密的关系,而中国的子女对父母依赖心理重,对父母的关系亲密、孝顺、感恩。新移民的孩子很快受到西方价值观、生存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资排辈、压抑个性的文化。不过,如果他们的父母没有同步变化,就会加大“代沟”。新环境的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夫妻关系。有的夫妻,一些新移民在国内的时候男主外、女主内是相对平衡的;可是到了国外两口子都没工作,经常会出现争吵;还有的女强男弱型夫妻,来到国外之后女人的长处发挥不了,找工作时倒是男人的力气占了上风,这就失去了多年形成的夫妻心理上的平衡,感情上开始出现裂痕。也有的夫妻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单独相处,却吃惊地发现自己居然根本不爱对方,于是就出现了感情危机,导致婚变。还有的新移民与自己的父母发生观念上的冲突,孩子看不惯老人捡东西、节俭;老人看不惯子女生活中的浪费,加深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新移民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兼容和包容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样可以减少摩擦。

nlc202309030604

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加拿大倡导多元文化,在法律、政策和社区人文关怀上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包容,他们没有职业、宗族、出身、性别、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歧视。尤其是社交场合,大家都很文明、礼貌、尊重隐私等,从来不给人难堪,也极少有看不起他人的傲慢无礼行为和态度。新移民说面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们必须承认当地文化的主流地位,自己的是外来的移民文化处于从属地位。在坚持和保留自己的母国文化的同时,必须接受和融入当地主流文化。融合好了,可以享受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好处;融合不好,两种文化会发生冲突和排斥,会感到文化上的分裂感和不适应,这是所有新移民必须面对的课题和难题。

社交习惯差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人都知道“入乡随俗”的道理。中西方人的交友方式不同。中国新移民过去养成了熟人圈子交朋友的习惯,并且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功利色彩,甚至把“是否有利用价值”作为衡量某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标准。然而西方社会的交往不同。他们交朋友重友情,但是更讲原则,他们人格高度独立,请客吃饭是AA制,基本上没有利用他人或者占便宜的功利想法。新移民习惯于用移民来的时间长短来给界定移民资格,利用乡党文化寻找类似在国内的同乡、同学、同事之类的社会关系,很少与当地主流社会打交道。总有一种“边缘人”的感觉,很难进入主流社会的交际圈。新移民群体普遍有身份感模糊或者失去身份感的失落心态。

法制公序差异

西方是法制社会,中国是人情社会。在西方社会,法律和国家机器的权威绝对是不容许被挑衅和亵渎的。如果你想搞特权,以身试法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不像在中国大陆,交通违章、建筑违章、强制拆迁等,只要有权有钱就可以超越法律,享受法外特权。西方社会遇到民事或者其他法律纠纷,找熟人关系没有用,闹不好还可能把自己送进监狱。加拿大多伦多的华人媒体上曾经报道过一个华人移民因为违章建筑和政府打官司的案例。华人家庭是一对老年夫妇,他们在国内养成了认死理的习惯,违章所建的面积不大,拆除也没有多少损失,可是他们觉得自己很冤枉,坚持不拆除,结果官司打了6年还是败诉,诉讼费和律师费花去几十万,付出的代价几乎可以买一套新房子。何苦呢?个别新移民会把过去的处事习惯带到西方社会,但是找关系“摆平”法律在西方社会根本行不通。

为自己而活和攀比心理的差异

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大多喜欢攀比,这些习惯都是从国内带来的。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攀比中才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找到人生成功的那么一种感觉,才可以看出自己的社会地位比自己的同类优越。华人喜欢攀比物质条件的优越,比如炫富、比房子大、比汽车豪华、比儿女上名校和学习成绩排名靠前,如果攀比中发现自己具有优势,就会沾沾自喜,认为很成功、很幸福;如果攀比中自己不如他人,就会感到很失败、很失落。可是,西方人没有攀比获得优越感的习惯。他们更注重心灵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对异性的吸引力和个人体验的幸福,不需要他人评判自己的幸福,与华人格格不入。所以多数华人喜欢在自己的同族圈子里混,一方面避免文化心理上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可以像在国内一样,通过攀比获得一点可怜的心理满足和成功感,嘴上说融入,心理上依然排斥西方文化。

子女教育的环境与理念差异

很多新移民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决定移民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很大。中国教育重视书本知识和分数,明显优势,考试容易得高分,可是谋生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西方教育尊重人格、个性心态、创新思维、情商和生存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中国移民家长还是习惯于看孩子分数、名次,并且鼓励孩子报很多才艺班,实在没有太大必要,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发展较好。新移民的后代身上有利于形成一种“合金文化”,这是一种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精英文化。笔者预言,在未来30年中,生存在海外的3000多万华人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在政界、商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界将涌现一大批精英人才,遍布世界的中华儿女将像犹太人一样,成为世界上诞生精英人物和杰出人才最多的民族。

我对于音乐的感受 第5篇

想想自己第一次听到流行音乐应该是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在电视机上听到的。然而,那时仍然是孩童的自己,对流行音乐这个词还没有一点的概念,那是的自己就是一个现在人们口中的“熊孩子”。

听到祝帅老师讲流行音乐,自己也就是怀着好奇心,想去听一听,希望能够给自己每天面对工科的书籍带来点生活的乐趣。虽然自己偶尔也会听听音乐,可是自己听的时候从没有先纠结一番它是流行音乐还是乡村音乐。音乐对我来说不能说是必需品。同样,我对音乐了解也不是太多,自己也不追星,就是当自己听到好听的旋律,然后问问身边的人,自己下到手机上慢慢听。音乐带给我最大的作用或许就是当自己身心很累的时候,好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不管它是流行音乐,还是钢琴曲,它会特别容易让我跟着它的节奏去呼吸。那时候自己才应该真正去体会这段音乐,在我心里,也就是这时候自己离音乐的距离才算是最近的。平时,音乐离我永远是那么遥远。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唱歌五音不全,而且不管一首歌我听多少时间,歌词我几乎连一句都记不住。以前学英语的时候,有好多人告诉我们听英语歌,可以很快的学习英语,但是这对我来说学习汉语写作都一点用没有,何况是英语呢?或许我就是个例外,一个奇葩吧?(貌似有点跑题了,赶紧回去,呵呵。。)

祝帅老师比我们年长几岁,对流行音乐比我们接触的更早。同时,他又是做艺术研究的,可能因为艺术都是想通的吧,他对于两岸三地中国流行音乐有着深入的研究。而我对于音乐所知实在不多,不敢说从他的课堂上自己学到了多少东西。可是,我还是知道了以前根本不知道,如果正常的话,我以后对这些经典可能还不知道。对于开创中国流行音乐的那些前辈大师们也就没有缅怀的机会了。

就像张雨生,罗大佑,张明敏这些一位位歌手,以前自己听了不少他们的作品,可是我在课堂上的时候,偷偷的翻番手机里面的音乐,发现一首他们的歌都已经没有了,慢慢的他们开始淡出了我的耳边。幸好自己去听这堂课,让我又重新去聆听他们的声音。就在晚上,夜深人还不静的时候,自己又听了听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自己突然之间又是那么激动,可能这算不上那什么音乐的共鸣,但是,我切身的感受到了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或许,音乐我又离你近了一步……

想想当初的满地乱跑的“熊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了,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书桌旁,书写着我和音乐的那不算故事的故事。

我读书的感受作文 第6篇

暑假妈妈送给我一本《格林童话》。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小红帽》。故事讲的是:有个小女孩名叫小红帽,一天,妈妈让小红帽把蛋糕和葡萄酒给奶奶送去,她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小红帽走着走着,碰到了一只狼。她不认识狼,也不知道狼是阴险凶残的动物,所以当狼问她要去哪里的时候,小红帽告诉了它。小红帽看见草地上美丽的鲜花,忘记了妈妈的嘱咐,走下大路去采花,大灰狼却先到了奶奶家吃了奶奶。然后它穿上奶奶的衣服躺在床上。小红帽到了奶奶家,狼一口就把她吞了下去。狼吃饱后躺在床上睡着了。猎人听见了狼的鼾声,剪开狼的肚皮,把小红帽和奶奶救了出来,剥了狼皮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心里的感受作文 第7篇

[我心里的感受作文] 我心里的感受 在这个学期之中,我的收获比较多,我心里的感受作文。我在段考中语文得了一个很不理想的分数。我考试是估计自己应该得91分,作文得27分,但是,我错了,在这芸芸众生之中,我不是完美的。我的作文才得了24分,这比我理想之中的还要差。我在上课的时候老是走神。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偏科,自己不喜欢语文,而喜欢数学。你一定觉得奇怪吧!语文那么简单为什么还学不会?我想应该是数学老师太严的关系吧!但是我有一件事没有告诉您:我们老师说语文作业可以不用完成,自主学习的同学可以不用完成语文作业,且下一次考试要上87分以上。我不由自主地把手高高举起,我不敢把真相如实地告诉你,因为你会生气。老师可能会在家长会时告诉您,我才会以书信的方式表达我心里的感受。我和你想象得不一样,在你面前我一直很活泼,而现在我要以一个陌生的面孔来面对您。我最近受了很多委屈,就像前些天发生的事,你就是为了那个英语单词猫,让我改变了对你的观点,小学六年级作文《我心里的感受作文》。我那天说你把床单搞错了,我这样对你说,你不但不信还说:“这件事早不说晚不说,偏偏泖禹来了才说,是不是泖禹跟你说的?”这句话有点疑问又有一点怀疑的口气。我说:“什么泖禹根本没有来过我的房间,我们只是在外面客厅打象棋而已。”“鬼才相信”丢下这句冷冷的话就走了。这句话就好像万剑穿我的心的那般痛。我把真相告诉你,你连听都不听。我很伤心,我开始回想起我以前的事,那时我小,什么都不懂,你们一张张笑脸让我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而那段生活仿佛是一个人讲出来的一个严酷的童话。现在,当我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现在你们每天都逼我做家庭作业,我连一点看书的时间和玩的时间都没有,老师都说书是知识的源泉,你都不给看,还说什么考上重点高中,这才是你人生之中最重要的,这我当然知道,但你也没有理由这样做。我写到这里,或许你定生气了,您还是看下去吧!有很多的事情我很想加以辩驳,加以否认——因为在为那“单词猫”而争吵的愚昧黑暗的生活中,残酷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但真理高于怜悯,何况我又不是在讲我自己,而在讲那个气闷的充满了可怕景象的令人难以呼吸的小天地。在那里,我曾经生活过,而且如今仍在生活着。我现在有一句话对你说:“既然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太阳,那就让我做一轮月亮吧,那怕是一轮残月,虽孤寂暗淡,却将自己的清辉一泻无余地奉献给世人,照亮荆棘丛生的漫漫的征程。” 我已经很努力了妈妈。

我感受的校园文化 第8篇

在英国的一周时间里,我们深度浸润,参观和访问了Jack Hunt School、Middleton Primary School、Sacred Heart School和Gladstone School等十几所英国中小学校,仔细体味了英国校园全方位的文化环境,与英国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聆听和观摩了五十多节公开课、随堂课,十余场学生集会,二十余场教师交流会,两场专家报告和三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对英国的基础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文仅从英国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方面作一些比较分析,以期对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提供些许借鉴。

一、英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评价掠影

仔细研读英国中小学的地理、英语、数学、科学、物理等学科课程大纲及相应的练习和试题,并对课堂进行多角度的深度观察后,我们发现,英国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 强调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在英国,中小学阶段没有统一的学科教材,只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它既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和会考的指南针,也是学科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主要依据。这样就使得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高度一致,可以充分发挥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2.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与进步

英国在小学阶段设置有三次国考,分别是幼儿园毕业时的前测、7周岁的中测和小学毕业时的后测。小学阶段国考有5门科目,核心课程英语(阅读、写作)和数学必考,其余3门为选修课程。国家教育部门会为每个入学学生进行测试并确定对应的等级,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等级,通过诊断、分析为其制订相匹配的学业目标和进步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或通过单项知识点检测或自主选用学业质量管理平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等第评估和描述性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激发其学习动力,并逐步达成既定的学业目标。

3. 注重礼仪细节的教育和评价

在英国,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却又处处体现着英国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行为规范的高度重视。英国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通过高而远的说教达成的,而是融入在公民教育之中。公民教育是英国最为重要的品德教育课程,其对学生礼仪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它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如学习与人交往、学习调适自己情绪、学会包容、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自我保护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细节行为的培养和评价。例如,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包容外来文化,如何遵守社会规则,一切从细处着眼,帮助学生培养温文尔雅的文明习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没有告诫学生不要做什么,而是提醒学生应该怎么做;没有条条框框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正是这种不厌其烦的细节培养造就了英国的绅士风尚吧。

4. 重视评价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英国特别受到重视,成为学生必备的关键技能之一。英国一些学科的课程大纲对组织发音、语言、拼写、语法、专业词汇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参加讨论会,撰写小论文和探究报告,通过这些形式的考查评价,促进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5. 注重学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评价

英国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业的过程性与激励性评价。例如,在单元写作教学时,英国教师通常会采取“前测(试水写作)——指导(针对性教学、练习与巩固)——搭建学习支架——后测(第二次写作)”的写作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会进行两次描述性评价,分别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后阶段改进目标的多元评价。这种学习过程,更印证了英国学校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进步。此外,在我们所走访的Middleton Primary School的每一间教室里,我们都能看到墙面上所布置的“Golden Rules (金科玉律)”。显而易见,这有点像我国一些学校中的“争星榜”,是对学生在校表现的评价。但与这些学校所不同的是,Middleton Primary School中的“Golden Rules”评价内容涵盖了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即诚实、有礼貌、爱惜公物、乐于助人、学习努力、善于倾听,而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表现。同时,每一份“Golden Rules”旁边都张贴了简明扼要的具体要求,评价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和习惯,这些醒目的要求对学生发挥了时刻提醒和对照改进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Middleton Primary School的“Golden Rules”还采取了有奖有罚的评价机制。每周评选一次,每个学生以15分钟为起点,根据在校表现可加时也可减时,最终累计的时间将成为学生个人的游戏时间。

6. 高度重视培养和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英国的课程大纲中,探究和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都是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的。教师在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测试题中,都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问题场景,考查学生对具体的学科事实、规律、要领的理解状况,由学生自己在学科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寻找联系,建立模型,寻求解答。与我国不同,英国通常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英国辅修物理统考为例,每道题都有若干小题,涉及测量、计算、列表、画图、问答等,重点从制订计划、实施、处理数据、分析与评估等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每道题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总之,英国中小学的学业评价充分体现了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精神,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充分发挥了学业评价对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中英两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迥然不同,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然也会有较大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才能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英国中小学生学业评价的特点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每个学生都同等重要

英国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他们传统的民主教育方式,奉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核心思想。英国学校从学前教育开始就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在学校里,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同时,教师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进步,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发展。英国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看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纵向进步指数。

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和探究心,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认为,我国的中小学可以在低年级,尝试开展“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营造思维活跃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同时,教师需耐心地解答学生们任何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另外,对于一些心理有障碍、性格孤僻的学生,学校要及时进行个别心理疏导。例如,英国学校就会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安排“助教”模式的单独辅导等。

2. 探索多元评价模式

英国教育评价体系是由国家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而成的,通过国家测试、教师手册和练习作业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可以说,在英国,国家测试不是唯一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还应包括日常检查和表现性评价。其中,日常检查又包括练习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堂提问。而我国目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各种测试(多为笔试)进行的,形式比较单一,有些教师还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性的东西,易将学生变为记忆的“机器”。基于此,我认为,可以改进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传统学业评价模式,向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转变。既有笔试测验,又有实际操作,这样我们既能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处理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第二,适当改进学校“争星榜”的运行机制。评价标准要明确并张贴;评价内容要涵盖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结果要体现即时性,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而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加强学业过程评价。调整学习任务单内容和分层设计,落实描述性评价,丰富过程性评价。其中,英国的一些学校,自主地与公司合作开发研制了PIXL评价平台,很好地支撑了学生学业的全过程评价,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第四,增加每学期一次的年级融合活动——荣誉颁奖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走上领奖台,展现自我。第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外互补的学业评价机制。我国学业评价还主要是学校的内部评价,而不重视社区、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外部评价。而英国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是由多方共同完成的。如英国国家测试是由学校在每一关键阶段结束的五月份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验完成后学校将试卷送到专门的审查部门进行评分,大约七月底学校将测验成绩及教师课堂上的评估汇报给家长。这种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机制可以使学校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与决策等保持一致。

3. 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与英国的学校教育都是采取班级授课制,但我国中小学班级还是以大班制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首先,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尤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那种“一个教案全年级用,一道习题全班做,一套评价标准全校一致”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己所在的层面获得发展和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惧怕学习、痛恨学习,而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如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都可以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更能使得学科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挥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想象和归纳等能力。

其次,大力倡导合作学习。英国教育重视过程学习,重视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成绩差的学生,只有兴趣发展的差异。在教学上,英国课堂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为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还只是出现在我们公开课的课堂里,在平常课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远没有成为一种常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也就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教师只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力量,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强化学生个体对小组整体承担的责任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合作意识,并且为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一些英国学校会设立学生互帮方案,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来引导高年级或者同年级的学优生,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我认为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倡导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

第三,持续推进分层走班教学。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校会专门辟出少量课时,供学生们按兴趣爱好进行选课走班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特别是新的高考方案出台后,高中学校纷纷实施了走班制的做法。但是,这些还只是尝试,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从英国的中小学借鉴业已成熟的经验。仅仅在Jack Hunt School中,我们看到的布置“奢华”的地理专用教室就达到了十几个之多。可见,走班制学习已经成为英国学校的常规模式。

第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开展案例学习和实际探究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设计和运用与相关概念、性质和原理有联系的生活课题,与学生一起思考、动手,使学生不仅能够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获取感性认识,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源泉,使每一个学生对学习都充满信心。

上一篇:技能大师申报材料下一篇:操场宣传警示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