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有理数说课稿

2024-07-25

初中生有理数说课稿(精选6篇)

初中生有理数说课稿 第1篇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第三节第二课《有理数的减法》的第一课时。

一、说课标:

数与代数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数的估计;字母表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而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等。新课标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新课标是在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的“数学思考”中提出运算能力的思维和抽象思维。”这说明运算能力是数学思考的重要内涵。不仅如此,运算能力对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小学减法的延续,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学情: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了局限性的减法运算,并进行了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比,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和引导,并且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意义,会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确定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一探索验证一总结归纳一反馈运用,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以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探讨交流,讲练结合设计本节课.

(一)复习回顾

1.-2的相反数是____,+0.3的相反数____,相反数是它的本身的数是___.

2.计算

(1) 4 + 16 = (2)(–2)+(–7)=

(3)(–1)+3.6 = (4) 2 + (–4) =

(5)(–5)+ 5 = (6) 0 + (–8)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熟悉旧知,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北京某天气温是-3C~3C,这天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呢?

学生列式表示3-(-3)=?但是不知道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知识引入问题,然后引出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减法和加法互为逆运算,3-(-3)=?也就是问什么数加上-3等于3?

因为6+(-3)=3 所以 3-(-3)=6

师问:3+?=6 生答:3+ 3=6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两个式子:

(1)3 -( –3)=6; (2)3+3=6

你发现了什么?换些数试试。(学生自主思考)

9-8=____, 9+(-8)=____;

15-7=____, 15+(-7)=____.

然后比较上面的式子,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分小组讨论。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法则,教师板书法则。并强调减法在运算时有 2 个要素要发生变化,1个要素不变。(两变一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归纳发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练习:下列括号内各应填什么数?

(1)(-2)-(-3)=(-2)+____;

(2) 0 - (-4)= 0 ____ 4 ;

(3)(-6)- 3 =(-6)+_______;

(4) 1-(+39)= ____ +(-39).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边口述,边解释法则,学生能找准在将减法变加法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

(四)典例讲解

例4计算:

(1)(-3)-(-5) (2)0-7

(3)7.2-(-4.8) (4)

教师板演示范(1)(4),示范书写过程,学生完成(2)(3)。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板演,为学生的书写起示范作用,学生练习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指正。

思考:在小学,只有当a大于或等于b时,我们才会做a-b,现在,当a小于b时,你会做a-b吗?

一般地,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的符号是什么?

通过上述例题,学生不难解答。

初中生有理数说课稿 第2篇

乐成镇三中 王铁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2、教学目标

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二、教学分析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通过合作探索,理解有理数的分类,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有理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程序

(一)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家里都见过存折吧,使用存折有什么好处呢?老师也开了个存折,谁知道“880.00元”,“-2,000.00元”这两个量分别表示什么呢?“-”读做负号.存入、支出意义相反,因此称存入880.00元,支出2,000.00元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去掉存折中的“-”号,会出现什么后果?都表示存入,因此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无法区分量的相反意义.怎么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把表示“存入”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来表示,如880.00?,这样的数就叫做正数;把表示“支出”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来表示,如-2,000.00?,这样的数就叫做负数。正数前面有时也可以放上“+”.强调:①“+”可省略,但“-”绝对不能省;②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体温计,对实验室温度计较陌生,因此理解负温度有一定难度。而存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课前可让学生回家预习,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月球表面白天气温可高达零上123°c,夜晚可低到零下233°c,我们规定温度零上为正,则零上123°c记做123°c(或+123°c),零下233°c记做-233°c.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你能用正数、负数表示这些量吗? 强调:①正、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注意意义相反,其值任意;②不要混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如上升3度与零下3度).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举一反三,列举用正负数表示的量,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负数的引入的确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感受到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填空: 1)规定盈利为正,某公司去年亏损了2.5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今年盈利了3.2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

2)规定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为正,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于海平面918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 3)汽车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规定向北行驶的路程为正。汽车向北行驶75km,记做________km(或_______km),汽车向南行驶100km,记做________km; 111 4)下降?5米记做?5米,则上升10米记做__________米; 332 5)如果向银行存入50元记为50元,那么-30.50元表示__________; 6)规定增加的百分比为正,增加25%记做__________,-12%表示__________.指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是相对的.例如我们可以把向北记做-75km,那么向南100米记做+100km.但习惯上,人们常把上升、运进、零上、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

建立了正负数概念后,每当考虑一个数时,都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习数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表示正负数,还是读正负数,学生开始时不大习惯,教学中及时巩固正负数的概念、表示法和读法.(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合作学习)能把刚才出现的数0,1195,-5500,+123,-233,-2.5,3.2,11 918,+75,-100,-155,?5,10,25%,-12%进行分类吗?要求分得越细越 32 好,并说出依据.既可按整数、分数去分,也可按正数、零、负数去分.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能进行分类,但未必说出依据.但重要的不是结论的得出,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要因为可能影响教学进程而教师取而代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习热情,同时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正整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 整数零??正分数负整数 有理数? 有理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负分数??? ①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②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③零是整数,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四)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例 下列给出的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有理数?-8.4,22,+ 173,0.33,-,-9.56 练习1 判断表中各数属于什么数,在相应的空格内打“√”.探究活动:

练习2 如图,两个圈内分别表示所有正数组成的正数集合和所有整数组成的整数集合.请写出3个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1)属于正数集合,但不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2)属于整数集合,但不属于正数集合的数; 3)既属于正数集合,又属于整数集合的数.将它们分别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两个圈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五)设计题: 数的由来与发展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数、负整数、分数和小数,这些都属于有理数.你了解这些数的由来与发展吗?请到图书馆或上因特网查找有关数的发展史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介绍数的由来与发展.撰写“数的发展与由来”的小论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机会.应该告诉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搜索网站的方法.如用google搜索,怎样打如关键词,能找到什么资料,怎样下载,对下载的资料怎样进行裁剪等等.可以单独一个人撰写,也可以多人合作.因为他们是首次完成这样的任务,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后可采取多种形式在班上交流,交流范围不限于文章内容,也可以交流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六)概括梳理,形成系统篇二:有理数说课稿

《有理数》说课稿

乐成镇三中 王铁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2、教学目标

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二、教学分析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通过合作探索,理解有理数的分类,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有理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程序

(一)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家里都见过存折吧,使用存折有什么好处呢?老师也开了个存折,谁知道“880.00元”,“-2,000.00元”这两个量分别表示什么呢?“-”读做负号.存入、支出意义相反,因此称存入880.00元,支出2,000.00元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去掉存折中的“-”号,会出现什么后果?都表示存入,因此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无法区分量的相反意义.怎么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把表示“存入”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来表示,如880.00?,这样的数就叫做正数;把表示“支出”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来表示,如-2,000.00?,这样的数就叫做负数。正数前面有时也可以放上“+”.强调:①“+”可省略,但“-”绝对不能省;②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体温计,对实验室温度计较陌生,因此理解负温度有一定难度。而存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课前可让学生回家预习,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月球表面白天气温可高达零上123°c,夜晚可低到零下233°c,我们规定温度零上为正,则零上123°c记做123°c(或+123°c),零下233°c记做-233°c.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你能用正数、负数表示这些量吗? 强调:①正、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注意意义相反,其值任意;②不要混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如上升3度与零下3度).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举一反三,列举用正负数表示的量,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负数的引入的确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感受到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填空: 1)规定盈利为正,某公司去年亏损了2.5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今年盈利了3.2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

2)规定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为正,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于海平面918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 3)汽车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规定向北行驶的路程为正。汽车向北行驶75km,记做________km(或_______km),汽车向南行驶100km,记做________km; 111 4)下降?5米记做?5米,则上升10米记做__________米; 332 5)如果向银行存入50元记为50元,那么-30.50元表示__________; 6)规定增加的百分比为正,增加25%记做__________,-12%表示__________.指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是相对的.例如我们可以把向北记做-75km,那么向南100米记做+100km.但习惯上,人们常把上升、运进、零上、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

建立了正负数概念后,每当考虑一个数时,都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习数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表示正负数,还是读正负数,学生开始时不大习惯,教学中及时巩固正负数的概念、表示法和读法.(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合作学习)能把刚才出现的数0,1195,-5500,+123,-233,-2.5,3.2,11 918,+75,-100,-155,?5,10,25%,-12%进行分类吗?要求分得越细越 32 好,并说出依据.既可按整数、分数去分,也可按正数、零、负数去分.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能进行分类,但未必说出依据.但重要的不是结论的得出,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要因为可能影响教学进程而教师取而代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习热情,同时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正整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 整数零??正分数负整数 有理数? 有理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负分数??? ①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②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③零是整数,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四)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例 下列给出的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有理数?-8.4,22,+ 173,0.33,-,-9.56 练习1 判断表中各数属于什么数,在相应的空格内打“√”.探究活动: 练习2 如图,两个圈内分别表示所有正数组成的正数集合和所有整数组成的整数集合.请写出3个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1)属于正数集合,但不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2)属于整数集合,但不属于正数集合的数; 3)既属于正数集合,又属于整数集合的数.将它们分别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两个圈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五)设计题:

数的由来与发展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数、负整数、分数和小数,这些都属于有理数.你了解这些数的由来与发展吗?请到图书馆或上因特网查找有关数的发展史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介绍数的由来与发展.撰写“数的发展与由来”的小论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机会.应该告诉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搜索网站的方法.如用google搜索,怎样打如关键词,能找到什么资料,怎样下载,对下载的资料怎样进行裁剪等等.可以单独一个人撰写,也可以多人合作.因为他们是首次完成这样的任务,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后可采取多种形式在班上交流,交流范围不限于文章内容,也可以交流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六)概括梳理,形成系统篇三: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 安溪恒兴中学 刘菲芬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加法》,源于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教材(华师大版)第2章第6节第1课时。

我们知道,有理数是表示运算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有理数运算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的起始部分,也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2)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数形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的,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突破策略:?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讲清楚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方法和过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带有符号的两个数

相加,必须克服小学里长期形成的算术加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和绝对值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加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突破策略;?精选各种有趣的题型,让学生通过训练,尝试成功.?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

教学方法

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并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 ,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猛发展。他们生性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应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幻灯图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竞赛和互举例子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且将单调的练习转换成学生互相提问,互相比赛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

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新热情。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后,对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篇四:初中数学说课稿:《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说课稿:《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范文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3、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好学教育: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五、学法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都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好学教育: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说课对我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篇五:北师大版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

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教案说明:

1、根据初一学生好动以及形象思维较为活跃的特点,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点突出了情景的设置。一开始就设计了具体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在本堂课的难点部分,我再设计了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3、新颖的作业布置,充分地发挥了家庭教育资源。让学生和父母进行有理数运算比赛,这一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家庭教育资源,进而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

初中生有理数说课稿 第3篇

一、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问题1: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吗?请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1: (师:有限小数)

学生2: (师:无限循环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 把学生带到带有“分数形式”的世界中去, 再由学生自己举例, 学生能举出一种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还有一种能化成循环小数形式的分数.反之, 学生也就知道了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也就能转化为分数.也降低了要学生能明白循环小数能化成分数这个知识点.

问题2:我们知道了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能化成分数,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也都能化成分数吗?

学生3:不是, 小数还包括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能不能请学生举例说明?学生4:如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明白小数中还有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成分数, 同时这个问题为有理数的定义打下了伏笔.

问题3:我们还学过了哪些数?它们也都能化成分数吗?

学生5:整数, 不能.

师:那么, 请学生举几个整数的例子.学生6:1, 2, 3

全班齐答:可以.

师:其实我们可以把整数化成分母为1的分数.这样的话, 整数和分数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能化成“ (m, n为整数, 且n≠0) ”这种形式的数.我们书上就把这种分数形式的数统称为有理数, 而将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π) 叫做为无理数.

(二) 讲授新课

师:我们身边的数中除了π外, 还有别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吗?

1. 活动: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和剪刀, 将小正方形沿着图中红色对角线剪开, 设法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大家动手试一试.

师:你们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

学生7:它的面积为2, 因为它是由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

师:你知道了这个图形的面积, 对这个正方形, 你还想知道它的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8:边长.

师:你知道这个边长多少吗?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不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探索, 这样既能使学生确认这个无理数的存在, 又能更能深刻的了解我们身边的数, 可能还有许多的无理数, 更深的了解无理数的概念.

2. 探索活动:

为方便起见, 我们设这个大长方形的边长为a, 则a2=2.

师:a是整数吗?

学生9:因为12=1, 22=4, a是1和2之间的数, 1

师:a是分数吗?

两个一样的分数相乘结果应该还是个分数, 不可能是整数.所以a不是分数.师:a是怎样的数?我们可以尝试从小数的角度.

探索中, 运用逼近的方法, 得到1.4

按照这种方法探索下去, a的值是1.414 213 562 373 095048 801 688 724 209 698 078 569 671 875 376 948 073 176 679737 990…

师:你们发现这个数和π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10:无限、不循环.

设计意图:在拼图探索过程中, 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思考、归纳, 展现了数学研究的方式, 也体会了“无限”的过程, 同时渗透了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逼近思想.让学生初步感受这种数学思想.

二、案例设计反思

初中生有理数说课稿 第4篇

常用算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86-01

数学作为各个学科中极具挑战性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方式关系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有理数的运算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学好初中数学的一个关键点。灵活巧妙地运用有理数运算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以及准确度,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中有理数运算的几种常见算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简单的分析。

一、倒序相加法

倒序相加法应用于有一定规律的数字求和中,具体表现在前后数字的差值一定,首尾以及距离首尾等距离的数字之和一定,这样的有理数题型就能够使用倒序相加法进行解答。例如,计算5+10+15+20+……+1990+1995的和。首先,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题目中的数字的规律性。其次,在进行题目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5+1995=2000,10+1990=2000……以此类推,首尾项以及距离首尾项等距的数字和都是2000。因此,本题型适用于倒序相加法。具体的解题步骤如下:首先设s1=5+10+15+……+1990+1995,其次将上式采用倒序的方法写下来,设为s2=1995+1990+……+15+10+5。这样便可以简单地将s1与s2的和算出,得出原题目的答案就是s1与s2总和的一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相邻的项之间存在固定的差值关系,那么就可以运用倒序相加法来解决。

二、错位相减

为了方便多个有理数求和,还有一种看似增加了加数,实质上却简便了算式的错位相减法。错位相减法也是解决有理数算式的重要方法。利用错位相减法解答的有理数题型也有着明显的特征。例如,计算3+6+12+24+……768+1536的和是多少。在这个题型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其中的数字排布规律,即从第一项以后,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这就是本题的突破口。试想,如果将这道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字乘以2,那么得到的新的式子只有最后一项和原式第一项不同,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个特点来进行有理数的简便运算。具体的解法如下:令s=3+6+12+24+……768+1536,那么2s=6+12+24+……768+1536+3072,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相同项进行消除运算,即2s-s=-3+3072=3069,解得s=306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项与项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运用错位相减法进行解决。

三、拆项法

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用对了方法,就会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拆项法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方法。它经过简化可以将相同项进行消除,让看似复杂繁琐的计算变得简洁清晰。拆项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题目中的项进行拆分,从而达到消除相同项的目的。因此,拆项法又叫做裂项相消法。例如,=1-、=-,利用这种性质,我们可以解决相类似的一系列有理数计算问题。例如,计算1++++……+的和是多少。这个题目就完全满足拆项法的解答条件。原式根据上述方法进行拆项后可以转化为1+1-+-+……-=1+1-=。这样,相同的项就被轻而易举的消除,原来复杂的项被拆分、简化,为有理数的计算提供了解答的可能。

四、换元法

换元法就是通过引入一个或几个新的变量来替换原来的某些变量的解题方法。利用换元法进行解题,能够简化分式,简便运算。例如,计算题:(++++……+)(1+++++……+-(1+++++……+)(++++……+).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这个复杂的分式混合运算中有着共同的一部分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将这个共同的部分用M代替,那么原式就变成了(M+)(1+M)-(1+M+)M.再进行拆分,就能够让原式变成(M+M·M++)-(M+M·M+).再进行运算就相当简单了,得出最终结果。

总之,有理数相关题型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在初中时期能够熟练地掌握有理数的解题技巧,就一定能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函数说课稿 第5篇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函数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又是沟通代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桥梁,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学习过程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集合与对应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提问:关于函数你知道什么?在初中阶段对函数是如何下定义的?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概念》。利用初中的函数概念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行程知识体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2)汽车匀速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3)沸点和气压的变化关系。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组织学生自己列举几个生活中有关函数的例子,并用定义加以描述,指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用区间表示。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第6篇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

(2) 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

(3) 会判断反比例函数。

2、 能力目标

(1) 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能力。

(2) 在思考、归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3) 让学生会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 情感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4、 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关键:如何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 说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一反比例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函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

对于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为学生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函数。

三、 说学法指导:

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为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举例,讨论总结规律,抽象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抽象能力。

为了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牢牢掌握和深刻理解,启发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并与之相类比,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主地体会出反比例函数的真正内涵。

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关注个体差异,让学困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立即反馈给学生,矫正学生的学法和知识错误。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师生共同回忆前一阶段所学知识,再次强调函数和重要性,同时启开新的课题——反比例函数(教师板书)。

(一) 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因而用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1)我校车棚工程已经启动,规划地基为36平方米的矩形,设连长为X(米),则另一连长Y(米)与X(米)的函数关系式。

让学生分析变量关系,然后教师总结:依矩形面积可得

XY=36 即Y=36/X

(问题2)昨天在放学回家时,小明的车胎爆了。第二天,小明的爸爸骑摩托车送小明来学校。中午放学小明不得不走回家。(小明家距学校米)

(1)、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交通工具?

(2)、两种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速度一样吗?来去的路程一样吗?时间呢?

师生共同探究,时间的变化是由速度所引起的,设时间为T,速度为V,则有T=2000/V

(二)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XY=36 即Y=36/X和T=2000/V 两个式子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一般地,形如Y=K/X或XY=K(K是常数,K不为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在此教师对该函数做些说明。

(三) 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对例1的观察、讨论、交流后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

例1、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一个矩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相邻两条连长分别为X厘米和Y厘米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移动滑片时通过变阻器的电流I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

(3)、某地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4)某乡粮食总产量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四、 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课本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多媒体课件展示

(巩固练习:)

(口答)下列函数关系中,X均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的K的值是多少?

Y=5/X Y=0.4/X Y=X/2 XY=2

5)Y=-1/X(给学困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借贷记账法应用练习下一篇:集聚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