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课堂反思

2024-09-08

故宫博物院课堂反思(精选10篇)

故宫博物院课堂反思 第1篇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昆明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  古春燕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

2、欣赏语言,学习如何紧紧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3、品味语言,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欣赏语言,学习如何紧紧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品味语言,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课文第一段开课。

二、行走的风景:

1、请静静地读课文,随作家一路行走一路欣赏故宫风景,请把作家所到之处标出来。(理清空间顺序)

思考:行走故宫留给你的印象(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在文中突出了故宫博物院的什么特征?

2、行走文本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知到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学生找出文段并交流。)

三、寻找“最美解说词”:

1、作家紧紧围绕建筑物特征介绍故宫,可是现在故宫向社会征集“最美解说词”(出示“征稿启事”。朋友来挑战,建议关注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是哪个殿?(太和殿。)

2、呈现朋友所写的“太和殿解说词”,请对比阅读,寻找和原文的不同之处,认真分析并评价:是改写的好,还是原文好?

3、对比中总结说明文需围绕事物特征进行说明,总结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4、指名诵读原段(做朗读指导)。齐读下面的段落,感受省去的语言魅力。

5、分工寻找并验证其他地方体现语言“准确、生动”的语段并交流及诵读。

四、课堂总结:

1、请班长至颁奖词:最美解说词:说明文,介绍的是对象

2、思考:黄传惕凭什么获奖的?(说明文写作经验交流)

五、作业布置:

用所学到的方法写一篇校园解说词。

课堂实录

师:(上课铃声响过)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来给同学们上课的前两 周老师去了趟北京,“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师:请静静地读完课文,请随作家一路行走一路欣赏故宫风景,并把作家所到之处标出来。

生:端门--午门--庭院--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神武门

师: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故宫?

生:空间顺序。

师:行走中故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词概括。

生1:壮丽

生2:雄伟

生3:雄伟壮观

师:在作者的笔下,故宫博物院呈现了怎样的特征?请用作者的词语概括。

生3: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师:板书(特征: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师:行走在文本里,你发现哪些语句能让你捕捉到故宫博物院的这些特征?

生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从这段,我看出故宫博物院的“宏大壮丽和建筑精美”的特点。

生2:“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从这里我能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精美”。

生3:“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从这里我感受到故宫“布局统一”的特点。

师:作家紧紧围绕建筑物特征进行说明,把这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介绍给我们。可是现在故宫每天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为了让大家尤其是外宾能更好了解咱的故宫,现在故宫管理委员会想向社会征集“最美解说词”。和我同行的朋友想挑战一下,也想参与故宫“最美解说词”的评选。但故宫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他很难下笔,于是他也想像作者一样关注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建筑物,是哪个殿?

生:太和殿

师:文中哪些段落写到太和殿?

生:5、6、7、8段。

师:这是我朋友写的太和殿的解说词,他想请咱们帮他琢磨琢磨写得怎样?请同学读,并请大家对比原文,认真分析并给予他中肯的建议。

生:学生对照学案找不同。

师:(片刻)我们交流一下想法吧!

生1:和原文比老师朋友写的解说词少了一些生动的描写。(举例),这些描写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宏大壮丽、建筑精美”的特征。

师:请把文中描写性的语句勾画出来。请你读读看,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2:感觉到故宫的宏伟。

师:是啊,故宫的特征就在这些生动的描写中体现出来。所以说明文为突出事物特征所需,语言也需生动形象。(板书:生动)

生3:和原文比,老师朋友写的解说词少了一些数字,我觉得原文更具体。

师:对。具体的数字能客观实在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具备“准确”的特点(板书:准确),说明文的语言有的准确平实,有的准确生动。而这篇课文语言上就具备“准确生动”的特点。

师:还有想交流的吗?

生4:原文中的“约”省了,不够准确。

师:这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往往能“准确”地概括事物的特征,也就符合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的要求。

师:在对比中我发现黄传惕的解说词要比我朋友写得好。

师:现在咱们来欣赏一下作家的原文,请咱班朗诵高手为我们朗诵前一段。

生:读书。(在这位同学读后稍评价)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些文段该怎么读?从语气、语调上给同学提建议吧?

生1:我认为该用中速读。

生2:我觉得应该读铿锵一点。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广播稿”,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配乐播出,以供听众朋友们收听,作家的言辞就力求给听众一种悦耳、舒心的感受。所以老师建议读时用这样的节奏朗诵: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听范读第5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这种语速语调齐读下面一段。

师:“寻找最美解说词”与我朋友无缘呐!他的解说词没写成功,但在帮他的同时我们学到了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说明语言的两大风格:平实、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必须保证“准确”的特点,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是“准确生动”。那么我们在文章的其他语段中找找看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语言特征?

师:现在我们分工找找看,左边找“准确”特点的语段。右边找“生动的描写”的语段。

生:寻找,交流。(边交流边要求学生诵读描写生动又体现事物特征的语段)

师:“最美解说词”征集活动结束了,颁奖结果是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获得“最美解说词”的称号。请班长向黄老师致颁奖词。

班长:

颁奖词

说明文,介绍的是对象,突出的是特征。语不在惊人,而在平实准确;言辞不在华丽,而在具体生动。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条理清楚地说明了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语言平实自然,生动优美,使听众悦耳,让读者舒心,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最美解说词”。

师:说说黄传惕获奖的“绝招”是什么?

生:说明文讲究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介绍特征时语言要准确,也要生动。

师:请使用今天黄传惕教给你的写说明文的“绝招”写一小篇《蒙自三中》的校园解说词吧!

(下课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故宫博物院》课后反思

红河的送教下乡活动结束了,《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也结束了,但反思本堂课,虽说突破了说明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很巧妙地设计了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如果还有机会再展示这节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弥补不足:

一、 课堂上老师的表现再投入些,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琼老师的课堂让我触摸到老师的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她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每一次发问似乎都暖了学生的心窝,而我的课堂是那样的冷静,仿佛老师只是一个简单的引导者而非参与者。要让学生满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老师的情感感染少不了,因此,如果再有机会展示这堂课,我将在教学激情上多投入一点。其实也提醒了我,平时要在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上多下功夫,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让自己无论面对什么课堂都能迎刃有余。

二、 加强课堂的无痕性打造,让课堂像水一样静静流淌。

优秀的课堂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老师的每一次发问都应该自然而然推动课堂的前进,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如果再给我一次展示此堂课的机会,我将加强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训练,让课堂更自然,让学生和老师感觉不到课堂的预设痕迹。尤其是“寻找最美解说词”的环节,如赵玲师傅说的:还是有老师挖好了坑给学生跳的感觉。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还得下功夫琢磨语言的表述和对学生的引导,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自然生成,让课堂像静静的流水流进学生的心窝里。

三、  语文课堂不忘语文的“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本是语文课堂的阵地,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因此不论是《故宫博物院》还是任何一篇课文,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永远要坚守住“根”的理念。以深挖文本为根本,品味语言为主,坚守语文味的课堂阵地,以教会学生读书为最终目的。语文老师要不忘语文的初心,只有永远保持一颗语文心,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自己,也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

封志莉

[《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及反思]

故宫博物院课堂反思 第2篇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虽然有前两篇文章作铺垫,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很关键,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其次是农村中学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因此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的使用特点。

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教学反思《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3.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3)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故宫博物院课堂反思 第3篇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15年6月底,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在三个因素即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网络环境完善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丰富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动端去观看视频。2014年“加强版限娱令”出台, 规定上星卫视频道晚6 :00至次日1 :00播出国产纪录片, 按周计算不得少于30分钟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确实让受众看到了纪录片可喜的一幕, 美兰德数据显示, 2014年电视节目中纪录片比重明显提高, 全国上星频道在播纪录片835部, 占在播总剧目比例约13%。

伴随着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度的上升, 纪录片正逐渐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 这为微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2概念界定

微文化下的微纪录片互联网时代, 微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信息内容简介灵活多样, 传播渠道灵活多样, 发布特点呈现出主体性、平等性和独立性, 同时实现了个人和群体力量的辩证统一。可以说微文化促进了许多文化形式的诞生, 微纪录片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为此结合微文化的特点, 可将微纪录片定义为:借助微平台传播的同时具有微制作周期、微时长、微投资、个人化程度高等特点的纪录片形式。

3理论视角: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理论概述

学界一般称90年代以来的新叙事学理论为后现代叙事理论。英国学者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理论》是后经典叙事理论的代表作之一。笔者将其理论归为三点:从一致性到复杂性, 这主要体现叙事学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上和文章的结构解读不再追求“统一的永恒的结构”;基于结构的变化性, 因此提出要对结构进行动态观察并进行创造; 跨学科性更加明显, 体现了由诗学向政治学的转向。 简单来讲其呈现的典型特征是多样化、解构主义、 政治化。

4纪录片《故宫100》的叙事多样化和解构主义分析

马克柯里认为, 除了文学作品外的绘画、电影、 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等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 因此马克柯里的主张弥补了经典叙事学研究沉溺局限于对文学作品批判的漏洞。本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纪录片《故宫100》的在叙事多样化和解构主义上的创新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4.1叙事者理念:文化传播新方式

4.1.1纪录片视听理念融入

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 微纪录片《故宫100》 在整个100集的播出中。将构图、灯光、色彩、声音、角度、景别、运动手法等多种视听语言融入, 增加了艺术上的视觉享受。同时在拍摄过程中结合主题画面灵活运用了构图、灯光、色彩、声音、角度、景别、运动手法等多种视听语言。在第1集《天地之间》中, 画面中小女孩拿着镜子, 身着红色连衣裙在暗色调的故宫中尤为突出, 鲜亮的颜色便于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同时影片中利用镜面对称构图, 意义在于突出历史在今天的映照作用, 也大大增加了历史感和寓意。在拍摄角度方面, 将正面、背面、侧面摄像和平摄、仰摄、俯摄相结合, 增强了空间感和新颖性。比如在侧拍宫殿内部时, 增强了空间感和立体感, 突出宫殿之大。

4.1.2文本之美的经典应用

从100集的标题中可以看出, 运用四字词语, 突出对称的美感, 每介绍一个建筑, 时不时会引用经典诗句, 第23集《中间意味》, 开头运用“静与动、 进与退、爱与恨、治与乱四组词组对比来介绍中和殿, 通过这种对比, 也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庸做了完美结合。

4.1.3大众文化叙事理念融入

现代社会是大众文化占主流的消费社会, 大众文化的叙事理念就是在市场培育与适应现代受众心理双重力量结果下诞生的。在笔者看来《故宫100》 运用的大众化文化策略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选材的大众化, 公开展示了故宫的众多非开放区, 如皇家私密空间、宗教场所等。二是叙事口吻的大众化, 第50集《再见紫禁城》中模仿溥仪的口吻进行叙述, 这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独白, 当皇上也有烦恼, 这一叙事理念不仅反映了现代大众文化介绍故宫的独特视角也使得观众感受到不同的个体体验。

4.1.4技术创作与艺术创新的新融合

纪录片后期制作的工作人员表示, 《故宫100》 大量使用了会使观众的视觉时空被压缩的移动逐格结合四季定点拍摄的画面和虚构情境和情境再现的方式, 因此观众在观看之时会有时光倒流的观看体验, 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故宫强大的生命力, 这也符合了拍摄时导演的定位即故宫是有生命的。结合自身的形象性、丰富性同时运用多纬度的表现手法与历史事实的叙事进行融合, 纪录片虚构表意的功能得到发挥的同时步步逼近史实, 可以说这种虚拟情境制造的方法生动有趣, 也大大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4.2新媒体时代的接受者

新媒体时代典型的特征是“去中心化”即受众地位的上升, 为此在拍摄《故宫100》在之前, 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上做了相应的民意调查:其中两道问题关于《故宫100》百集每集6分钟的这种新的播放形式和收看方式的问题涉及到新媒体传播, 47.23% 的网友肯定每集6分钟的微纪录片播放形式。 56.24% 的被访对象指出习惯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方式观看视频。可以说微纪录片短小精悍的特点和拍摄方式不仅加快传播效率, 也与新媒体时代的接受者需求不谋而合。

4.3微观平易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作品至关重要的一点, 法国的兹韦坦 · 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 同时制作者选取的叙事视角和受众的认知感受直接相关, 并且影响作品最终的艺术效果。《故宫100》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上, 采用内视角和外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第50集《再见紫金城》 中以末代皇帝溥仪的自述为叙事视角, 不仅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微纪录片的拍摄, 也省略掉叙事的铺陈, 比起客观的宣讲更生动易接受, 使得叙事显得小巧而灵动。

4.4碎片化时代的叙事微结构

纪录片叙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 学者钟大年将纪录片的结构分为递进式、典型集合式、复线式、板块式、漫谈式五种。《故宫100》每集6分钟, 灵活运用五种不同的叙事结构, 讲述了一个貌似独立成篇但同时又可以自由组合成不同规模、不同叙事结构的长篇故宫故事。这种依据不同逻辑、不同内容架构的独立成片的微结构叙事和自由组合的叙事方式, 在保证吸引具有一定知识背景、对纪录片具有浓厚兴趣的中老年男性观众的同时, 充分兼顾了年轻观众时间碎片化、故事微型化、传播微平台化、节奏快速化等特征的收视习惯。

4.5叙事时间和空间交错的神秘之美

时间设置上, 《故宫100》没有采用时间线性叙事, 100集分为四辑, 第1辑:天工之城主要按照空间的顺序介绍建筑;第2辑:大国大朝主要讲解每个宫殿的小故事;第3辑:被忽视的生命是对后宫生活主题的描述;第4辑:神界与凡间, 主要讲述故宫的存在对今天生活的象征意义。从整体上来看, 《故宫100》从金水河起沿着中轴线到北端的神武门、景山一带, 可以说是服从了空间结构, 在单集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和媒介关系的限制, 灵活采取了不同的讲解顺序, 有顺序、倒叙和插叙的灵活运用, 因此不得不在快节奏的生活间隙里利用零碎时间来完成快速的视听体验, 将事情与关系交代清楚。

5后现代叙事的意识形态转向:政治多元化

马克柯里指出:“后现代的叙事学已经和形式主义叙事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渐行渐远。传统叙事学在修辞中强调作者对文本的控制, 而忽略了读者因为社会关系等的差异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解读, 叙事视角在制造身份和意识形态主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把握政治化这一特征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柯里所倡导的后现代叙事理论的关键所在。在笔者看来, 意识形态转向不仅仅弥补传统叙事学局限在诗学研究上的局限, 更重要意识形态转向拓宽了传统叙事学的视角, 故事的叙述不再被少数上层统治集团所掌握, 而是更加多元和去中心, 以《故宫100》 为例, 展示给受众的是小而美细而微的故事, 这不仅促进受众参与, 更能宣传民族文化精髓。

6批判反思

6.1 “评书”式历史叙事反思国民历史素养教育

每集6分钟的叙事, 看似迎合了受众在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需求, 但本质上是大众文化商品性娱乐性的体现。在消费社会时代明清宫廷秘史已经成为被过度消费的文化题材, 因此新的发现很难再被披露, 所以从民众历史观念和文化品位的培养的角度看, 这种拍摄素材和方式是具有消极影响的, 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 文化理念的构建可以从知道开始, 但是知道不是智慧, 要真正弘扬传统的历史文化, 还需进一步深入引领国民历史教育, 而不是用评书式历史叙事形式损失历史厚重性。

6.2辩证看待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的言语化

语言和言语都两者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存在于叙事活动之中, 一定层面上传统叙事学偏向语言, 即符号系统, 言语是运用符号系统 (语言) 进行的活动 (言语活动) 。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叙事理论的发展, 有学者批判经典叙事学理论, 但马克柯里所说的后经典叙事理论还存在不足, 在笔者看来, 语言化与时代语境密切相关, 也是叙事学大家庭所共有的, 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叙事学被各种经典叙事理论的术语所包围的现状, 这也是我们要关注术语化与批评审美快感之间的矛盾的原因。这对矛盾在本质上是语言与言语范畴的矛盾。术语和符号不管怎样变迁始终还是属于最根本的语言范畴之中, 但不能因为新语境的发展而单纯追求言语。

参考文献

[1]石裕东, 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 (6) :77-79.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 2015 (1) :82-85.

[3]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 2013 (2) :100-102.

[4]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 2013 (7) :273-274.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第4篇

在课堂上,为了完成阅读任务一,引导孩子们重点阅读了材料一,同时,对照材料四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结构进行了了解和认识,并让学生在示意图上画出了故宫参观路线。

其次,为了完成阅读任务二,精读了材料一中关于太和殿的介绍,并引导学生看示意图。

在学习本课时,着重训练了学生对于行踪词和方位词的运用,并进行了写话训练,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孩子用词不够准确,表达不够清楚,不能够准确地描述位置与行踪。

同时,在材料一的学习中,再一次巩固复习了说明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继续找到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非连续性文本,所以学习效果不很理想,再加上材料篇幅较长,部分学生不能够准确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所以没能完成阅读任务,这足以证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弱,进而理解能力也就弱。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我着重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选作业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运用空间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凭空想象很难再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筑群宏伟壮丽、精美的艺术感和统一的布局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主要用以下整合突破:

(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

(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平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

(3)用故宫建筑群直观的图片和故宫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第5篇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空间顺序说明方法。文本学习起来并不难,我觉得除学习说明文的知识外,更重要是引起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传统建筑艺术的兴趣和自豪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去过故宫,但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了解并不充分、细致,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更全面、细致的了解,我将这篇课文设计为网络课,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外,还学习利用网络信息查阅所需资料,扩大课文外延,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习成果。故宫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涉及到建筑、历史、美术、工艺等方面,所以学习前要求学生对想了解什么、重点了解什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查阅、学习。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如:你知道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吗?状元在什么大殿产生的?有多少皇帝住过故宫?等等。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基础上利用网络查阅所需信息,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习成果。从课堂交流和学生作业看,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入题角度新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美术的热爱,对网络课这种课型也非常喜欢。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第6篇

第一部分,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如果没有课前同学们充分预习,学习起来就会很困难。我设置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预习题:

1、字词注音字形展示。

2、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

3、简介作者。通过展示扫除了字词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特别是让学生简介故宫,大部分学生会查找一些资料,起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故宫作为明、清的皇宫,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为我曾经游览过故宫,把自己在故宫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在网上搜索的一系列照片,依次展示了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宫殿。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平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第六部分: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在上课的实践中,后边显得时间有些仓促,实际上冲淡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内容安排上显得过多。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二节课中学习,或者布置成预习效果会更好些。

第七部分,布置预习。

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故宫博物院课堂反思 第7篇

如今, 故宫每年的游客数量频频突破千万人次, 已经给故宫的文物保护、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况, 北京市政协建议, 故宫可考虑将“宫”与“院”分离, 一方面使故宫成为集中展现明清皇家宫廷文化的场所, 另一方面择址新建一座博物院, 作为专门展示故宫所藏180余万件文物旧藏的场所, 从而减轻景区负担。

故宫本是“故宫博物院”的简称, 既是古代皇家居所, 又是收藏和展出国宝之地, 如把二者分离, 故宫是否还是原来的故宫?这究竟是个好主意还是个馊点子?

人满为患由来已久

“北京故宫每年有近700万人到访, 令这座入住过24位中国帝王的宫殿, 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英国著名旅游指南出版商佛罗摩推出的《500个在消失前应该到访的地方》中收录了全球一批面临破坏甚至濒危的旅游目的地, 北京故宫也不幸“榜上有名”。而此书中“近700万人”的数据, 其实也早已过时。

近年来, 关于故宫每年因游客众多, 造成一定程度损坏的新闻时有出现。

故宫的“人患”问题由来已久。据资料记载, 1925年10月10日, 故宫博物院首度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免费, 次日门票半价, 收大洋五角。两天之内, 5万名市民涌入紫禁城, 真正是“皇帝前脚走, 老百姓后脚进来”。

新中国建立初的1949年, 故宫年接待游客数量仅为100万, 50多年后的2002年这个数字已增长至700万。但从700万增长至1400万, 仅仅经历了10年。预计今年故宫参观人数将突破1500万, 10年之内游客人数整整翻了一番。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 这一增长速度在国内外博物馆领域绝无仅有。

针对故宫面临的困境, 北京市政协召开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完善的建议案》, 建议将故宫博物院“宫”与“院”分离, 以缓解宫廷展现和文物旧藏展现的矛盾。该建议案还建议包括故宫在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可以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和环境容量, 设置合理的游客承载量, 超出承载量就不再售票;同时可以采取预约参观等形式合理引导客流分布, 尽可能地减小游客数量持续攀升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安全隐患。建议一出, 立即引发社会热议。

“对古建筑和文物都有好处”

不少网友在微博上说, 作为游客, 大家都想在一次游览中, 将故宫的所有好处历尽。可事实则是, 故宫太大, 好东西太多, 一双脚走到筋疲力尽也还有很多未到之处, 因此这项建议是在替游客节省精力, 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看到更多的好东西。

“我觉得北京政协的提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 故宫里的文物和故宫整个建筑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故宫现在的展示条件比较有限, 文物真正展示出来的很少, 大部分都保存在库房里, 而且库房的保存条件也不是很好, 天气不好, 刮风下雨, 库房都不能开。如果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库房, 外面的条件再不好, 博物馆里的文物都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因此就对故宫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也不现实。因为故宫建筑的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改建有一定难度。

“因为宫院一体, 故宫里众多文物的价值也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故宫现在的客流量也着实太大了。陈列文物的宫室, 很多都不让进。你只能远远地、或者隔着玻璃看一下。所以对于游客来说, 转完一圈故宫, 让他留下印象的通常是那几个殿, 那一片黄顶子, 注意力通常不会放在文物上。”他说, “在这方面, 台北故宫可以给我们一点借鉴。它不是一个‘宫’, 是一个‘院’。但也正因如此, 台北故宫非常重视文物价值的挖掘和展示。你去那儿参观, 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文物上。就像台北故宫知名度很高的‘翠玉白菜’, 北京故宫也有,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 因为你的注意力没有放在那儿。”

知名时评人魏英杰则表示, 北京政协这一建议对保护文物确实有好处。去年故宫发生的“多重门”事件, 也证明了故宫目前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多重门”风波中, 既涉及故宫商业运作的“会所门”, 也包括展览和安保工作方面的“失窃门”, 以及指向文物整理保护工作的“瓷器门”、“古籍门”, 甚至发生让人对故宫管理人员素质产生疑问的“错字门”。这充分表明, 故宫现有运作体制的弊端是全方位的, 必须加快体制改革才能加以纠正。在这背景下, “宫院分家”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改革方向。

“本是一体, 如何分家?”

对此建议不赞成的人们认为, “宫”“院”本是一体, 如果分开, 就会少了故宫的味道, 而且从参观者的心态考虑, 也未必会有太实际的作用。

“文物是有它的生存环境的。如果离开了这个背景, 总免不了让人有物是人非之感, 特别是对于遗址性质的博物馆来说更是如此。博物馆当中的文物当年是谁在什么环境下如何使用的, 这些信息都和它所处的遗址息息相关。只有身处这个独特的语境之下, 才会有令人感动的力量。”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如是说。

网友“MING豆汁儿焦圈炸酱面”说:“‘宫’‘院’分离的话, 谁会去‘宫’, 谁会去‘院’?旅游团会觉得博物馆太学术又无聊, 还是成批涌向故宫看古建筑, 别到时候落得‘宫’的压力没减下来, ‘院’里的珍宝没人看!”时评人尹卫国指出, 从方便旅游考虑, “宫院分离”也不可行。故宫周围已无地盘, 如果将博物院建在故宫“身边”, 需要大拆大建, 成本高、难度大, 且与故宫建筑群风格不一致。另寻新址, 远离故宫, 必然增加游客时间与经济成本。

“历史原状不得改变”

此后, 故宫博物院正式作出回应称, “宫院分离”是对故宫完整性的一种误读。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 按照世界遗产组织对遗产地的定义和要求, 按照《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大纲》的要求, 故宫保护工作首要的就是保持故宫的真实性、完整性。真实性原则, 就是要求不得改变文物的历史原状, 要尽可能地保护文物所拥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 要求将文物作为一个整体, 保护不仅包括不可移动文物, 还要包括可移动文物。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 10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和180万件文物藏品是天然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共同组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核心要素, 缺一不可。故宫院藏文物只有与其原有场所相结合, 对参观者才更有意义。因此故宫和故宫博物院密不可分, 这就是“宫”、“院”一体的天然性、有机性和特色。虽然由此也会产生有限的可利用空间与日益增长的观众参观需求和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 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但将“宫”“院”彻底分离是对故宫完整性的一种误读, 是在泯灭故宫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最终会使故宫在某种意义上消亡。

“我认为, 调和‘宫’与‘院’的矛盾的关键, 是既保证故宫完整性, 又能够增大展示空间、拓展保护空间。”单霁翔表示。

另建新院属折中方案?

基于这一宗旨, 故宫博物院正在进行建立新院区的可行性研究。

有消息称, 故宫博物院计划建设现代化的库房和5万平方米的园林。单霁翔曾表示, 希望故宫里面现有的7栋花房和植物养殖空间, 能够转移到更贴近自然的环境下养育。同时, 希望目前故宫院内堆积的一些建筑构件, 比如大型的木材、砖瓦, 能够搬离故宫, 使故宫环境更为整洁, 同时有计划地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新院区的建立将为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古代宫殿建筑群, 为科学、有机地将古建筑与宫藏文物一体展示, 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这才是在紫禁城外建设新院区的目的所在, 是维护宫院一体、强化宫院一体的科学途径, 绝对不是宫院分离。”故宫方面表示。

如果并非“宫院分离”, 这处紫禁城外建设的新院区到底承载了哪些功能?

据了解, 新院区重点功能一共有五项:一是为故宫大量珍贵文物提供充足的修复空间, 以使这些国家珍贵文物能够得到及时的、大规模的科学保护, 也才能更多地与观众见面;二是为在紫禁城内不好展示或无法展示的特殊文物, 如大型家具、地毯、巨幅绘画等, 建设现代化的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空间;三是为数字化展示提供更好的空间, 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动手性和互动性;四是故宫文化创意的研发和展示功能;五是宫廷园艺的培育与展示。

有人议论说, 既然要搬出一部分文物并改善展示空间, 能否把另建新院视为介于“宫院一体”和“宫院分离”之间的折中方案?

故宫改革尚需更高层面规划

旅游对文物价值的展示与保护可称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通过旅游, 文物固有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得已在公众面前展现, 但过度的旅游开发有损文物保护。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既不是将文物埋藏地下不见天日, 也不是藏于深宫大院仅供研究, 不对外开放, 而是在旅游中寻求有效的保护路径。

业内专家认为, 故宫文物保护尚有许多“牌”可出: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与自觉性, 同时合理调节流量, 科学评估故宫最大接待量, 一旦超标实行限售门票、预约参观等分流游人;采用高科技、新技术, 加大投入对文物实施最严格、最有效的保护;增加参观区域, 资料显示,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 目前开放面积32.97万平方米, 占45.79%, 不久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 2016年前办公区将全部搬出故宫红墙, 开放面积扩大到76%, 这将大大增加接客量, 促进文保;纯洁故宫氛围, 眼下故宫内商业气息比较浓, 卖水卖食品卖水果还有卖饭的, 大型活动也比较常见, 这挤占了游客空间, 不利于文物保护, 与故宫文化氛围也不融洽, 应该全部清理出宫。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第8篇

1、让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图片,运用《故宫的记忆》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助学,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观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第9篇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运用空间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凭空想象很难再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筑群宏伟壮丽、精美的艺术感和统一的布局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主要用以下整合突破:

(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

(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平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

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第10篇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重、难点得到合理的体现和突破。

2.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课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并由各组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故宫的知识,既为新课教学做了准备,使学生对故宫不再陌生;也锻炼了主持人和各组同学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将自己最超卓的一面,在教室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3.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弄懂。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琐碎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完全撒手给学生。这节课,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我尽量将知识的传授权留给学生。比如:①故宫博物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②填写课后练习一的平面图,想一想,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③将课文划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结构方式。三个问题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所以,我将它们安排在“探究教材、合作交流”环节中,由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讲解、组员的补充中予以解决。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自始至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展示汇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写法、引导学生谈收获。整堂课,由我告诉给学生的只有两点:一是怎样概括说明文的内容要点;二是拓展了驻足点的相关知识。

2、巧妙行使教具,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把握说明顺序是本文一个重点,要想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就要先完成课后练习一——填写故宫平面图。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并全面了解七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我在课前制作了故宫平面图(网上搜了半天,都没找到与教材完全沟通的图片,于是,我将教材的图片扫描到电脑上,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的大小进行了处理,并在各建筑的图例旁加上了序号。)每组一份,于课前粘贴到自己组的小黑板上。课上,接洽完这个问题后,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接洽结果写在小黑板上。检查时,由一组代表说明自己的答案,各组语文科代表检查下一组的回答情况。前后只用了三两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得不太好,在学生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从很多角度谈论太和殿,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并没有针对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过渡,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从整节课来看在一定层面上对课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四、改进措施

上一篇:学生素质评价系统方法下一篇:感谢,一路有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