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思考

2024-09-11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思考(精选6篇)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思考 第1篇

关于中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摘要 说到海洋,就不得不说到海防,而在近现代中国史上,这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过去数千年,中国以“中央之国”自居,不论是一统天下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四处征战、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都只重视陆上的经营,开疆拓土,征战四方,以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奠定了中国领先于世界上千年的强盛局面。但由于忽视了对海疆的经营,使得中国尽管拥有数千公里的海岸线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却并没有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即使是开创世界航海新时代的明朝郑和下西洋,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从此引领中国将目光转向海洋,却成为好大喜功的明成祖炫耀国力、四处施舍的工具。

关键词海洋战略海防中国海军军资

正文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先后遭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六次大规模战争,首都三次沦陷(分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日本侵华攻占南京),人民饱受蹂躏,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这些战争除抗日战争以外,无不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根源固然在于政府腐败、国力羸弱,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海防虚弱、甚至是有海无防造成的。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都是依靠海军消灭中国海防守军并登陆,最终迫使清政府求和,中法战争虽然陆地上中国打赢了(镇南关大捷),但由于在福建马尾海战中一败涂地,整个战争其实还是输了,甲午战争,中日海军在黄海进行海战,本来略占优势的中国海军由于执行错误的消极防守战略,不敢放手一搏,处处被动挨打,最终没能逃脱全军覆灭的命运。

重温这一段历史,目的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海防名义为防,但必须要采取攻势策略,以攻为守,否则防不胜防,海军就是一个进攻型的军种,不能总是蜷缩在浅水湾里当小鱼小虾,那样随时会被大鱼吃掉,要游进深海当凶猛的大鲨鱼,让人畏惧不敢惹你。海洋与陆地不同的是,除了各个国家的领海以外,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大部分属于公海,任何一个国家的军舰都可以自由活动,正如古话所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力者居之。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建立强大的海军可以有效增加陆地的防御纵深。如果我们的海上力量能够充分向前延伸,将利爪伸进大洋深处,那就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防御纵深。对海军来说,大洋有多宽,海上的战场就有多宽。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的海军只能控制离岸1000公里范围,那么别国的海军就可以到离岸1000公里处来打你,如果我们的海军有足够的实力控制海岸线3000公里的范围,相当于我们的防御纵深增加了2000公里。战争时期,拒敌于1000公里之外与拒敌于3000公里之外,可能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结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的战舰耀武扬威,军舰用舰炮近距离轰击中国陆地守军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要避免悲剧重演,就要发展我们的海军,并充分利用广袤的大洋来增加自己的防御纵深,对于中国来说,现阶段遭受陆上侵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主要的威胁来自空中和海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世界贸易对海洋的依存度在提高,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绝,我们已进入向海洋要资源要能源的时代,可以预见,到21世纪后半期,人类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将来自于海洋,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所蕴含的资源,远非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可比。因此,建立强大的海军,实行积极的海洋战略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2008年年底,中国海军终于走出了国门,远赴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让广大国人为之欢呼雀跃,它与北京奥运会、神州七号一样,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能够完全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也不能表明中国海防战略已经实现了重大转变,充其量只能说中国在海洋国防战略上跨出的一小步有益探索和尝试。进入2009年,中国的海洋权益被周边宵小蚕食的局面再度恶化,中国以防守为主的海洋战略再次面临着重

大考验,首先是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方态度趋于强化,其次是菲律宾国会2月17日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化为菲律宾领土,中国南海主权在一次遭到蚕食。在为中国海洋权益受损担心之余,笔者不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中国到底应该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海防战略?

从我国在南海等处所处的被动情况来看,我们在海洋权益的维护上基本是见子打子,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以至于当出现一些海洋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大多只能依靠一些外交手段,如发表声明等,但这些外交手段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在此方面已经有过很多先例。其实,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完全就是一种被动性的防守策略,面对大量岛礁被越南等国占领难以收回、而我方又缺乏足够实力对南海进行有效管辖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出次下策,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策略其实已经宣告失败。

原因一:搁置争议就意味着维持现状,在越、菲等国占有大部分南海岛屿的情况下,他们是南海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占领的时间越长,对岛屿的有效管辖时间越长,将来中国收回的难度就越大,除非中国有决心动用武力,否则想要收回比登天还难,搁置争议实际是让中国收回这些岛屿无限期拖延下去。你不是搁置争议吗?反正这些岛屿现在被我占着,争议有什么用呢?主权争议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是实际占领者。你的领土被别人占领了,你只是口口声声说这些领土是你的,却不去想办法收回,而容忍他继续长期占领下去,当几十年以后国际社会都默认了占领国对这些岛屿的管辖权时,你还怎么收回?也许有人说,中国现在还很弱小,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等强大以后再去收回,问题是到底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强大,才可以出手?再发展30年,还是再发展50年?或许是100年以后?那时候就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老大,别人也不会把已经到手并管辖了几十年的岛屿乖乖地交给你,到时我们还得动用武力去解决,一样地要付出巨大牺牲和承受整个国际社会的压力。

原因二:由于南海远离中国大陆,海军力量的弱小导致中国对此地区缺乏有效管辖,“共同开发”对中国来说也成了纸上空话,中国想开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而是越南等国利用南海离本土较近的优势进行单方面开发,逐步蚕食本属于中国的海上资源,如越南引进西方油气公司进行南海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招标就是例证。

原因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或许是一种安抚周边的权宜之计,但当时却并没有借此机会制定一个完整的海洋战略部署来维护海上权益,例如如何发展海军,如何经营南海,将来如何收回被占岛屿、国家法律方面的准备等,都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思维。整个海军直到本世纪初才有较大发展,而数十年间竟未制定过一部关于南海的专门法律。这一切都导致中国在整个南海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

在东海也一样,由于过分强调韬光养晦、中日友好,不敢动用军事资源,甚至在民间保钓运动上也未给予足够的支持,而是一味强调容忍、克制,害怕产生摩擦,影响中日友好大局,此种心理使得日方在此问题上愈加强硬,愈加得寸进尺。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战略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过去我们对海洋不重视,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现在是时候转变战略观念了。也许,太空是制高点,但海洋仍是根本,毕竟,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而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要生活在地球上。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思考 第2篇

结 业 论 文

选修方向:战后国际关系史 姓名: 张生明 学号: 0908030239 专业班级:测绘工程 2 班

2011 年 4 月 6 日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2010 年 12 月突尼斯国内发生骚乱,本·阿里政权下台。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突尼斯**,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了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和利比亚等多国也出现一系列**。中东进入了敏感的政治动荡期。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不仅对阿拉伯世界造成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对国际形势也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阿拉伯世界由 22 个国家组成,总面积约 142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4 亿。阿拉伯世界覆盖北非、中东,盛产石油,扼守地中海重要运输线。北非和中东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通胀是 2011 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 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 3.8 亿吨,进口量约为 2 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 542010 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 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 81。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根据当前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背景,阐述我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一、审视中国石油安全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石油产量和供应量依然十分有限,除了玉门油田有少量的石油生产外,基本上是一个贫油国。1963 年前石油消费的绝大部分需要从前苏联进口,但是由于需求量不大以及西方对中国的敌视与封锁,当时并不存在所谓的石油供应安全问题。随着 1963 年大庆油田等一批油田的相继开发,中国开始改写“贫油”历史。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我国石油生产的一段辉煌时期。此后,中国石油工人凭着“铁人”精神使中国石油的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石油供应逐步由依赖国外石油市场转向国内供应。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起步并高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大,国内石油生产受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困扰,石油产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1993 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转折点,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中国成为世界 GDP 总量第二,而且石油需求也是继美国,排在第二位。也就是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于石油供应,而中国的石油供应则依赖于世界石油市场。世界石油供应与中国未来的命运紧密相连。目前,我国沟内从硬件到软件都不能达到国际石油市场的要求,缺乏应对政策和措施,而只能单纯被动地跟踪国际市场油价,这一状况对我国的外汇收支平衡造成压力。一旦国际油价提升过快,会促进国内的通货膨胀,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压力。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已经影响到国际油价。因市场担忧埃及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或将封闭,进而导致该地区输往欧洲的原油供应被切断,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直持续高位运行。油价上涨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拉动物价上涨。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逐步接轨的情况下,国际油价上涨将直接拉动国内油价的上涨,进而导致整个物价水平变化。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展观中国石油前景,中国目前的石油资源贫乏是由于勘探工作 30 多年的不足造成。相对于世界一些石油大国,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远不及。主要是我国的勘探和开采技术还不成熟。当前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通过并购国外石油公司和购买石油开采权,已逐步提升勘探与开采技术。毫无疑问,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勘探和开采范围的扩大,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也必然会增加。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石油储量的提高能否有个质的变化。国内的石油开采方向立足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含油气盆地质勘探工作程度更低,资源潜力更大。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只能算是处于开发初期。须得进一步提高勘探开采的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在国内应提高对石油资源的储备能力。建立更多的石油储备基地,以应对油荒和国际能源市场的突变。

二、拓展中东地区的石油市场,建立新的立足点 此前,中国石油进口一半是来自于中东地区。中东素有“世界油库”之称,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要依靠中东的石油。但是,中东、北非属于阿拉伯世界,其既自成一体,又与外部世界密切相接。这一地区历来十分复杂,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渗透,矛盾交织,宗教组织庞杂,传统的种族宗教冲突始终难以平息,加上近年来恐怖势力以此为基地,可谓是热点密布,一触即发。其次美国借反恐名义,实质是为石油。从中暗箱操作,蓄意挑起事端,破坏中东地区的平衡。因此,从我国从石油安全战略考虑,应该在中东地区建立新的立足点。中国作为油气市场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伊朗,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已经把中国作为他的假想的竞争对手,而伊朗,在中东地区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美国人攻破的堡垒。中国和伊朗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携手合作,被业内人士誉为将对未来国际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双赢之举。2004 年 11 月初,中国同伊朗签署了价值近1000亿美元的长期能源合作协议。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表示,希望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气出口国”,伊朗愿意优先输出能源到中国。2004 年11 月 6 日的《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伊签署的备忘录“再次凸现全球能源需求对美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构成的挑战”。一些媒体甚至渲染说,中国此举实际上是向布什发出挑战,意在缔结反美联盟。而伊朗学者则称,中国的举动“动摇了地缘政治之舟”,是对布什政府对伊朗,特别是对其实施制裁伊朗能源政策的“有力打击”。无论美国多么不安,中国进入中东和里海能源市场的格局已既成事实。伊朗的探明石油储量为 113 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伊朗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除其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伊朗的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 8.7,石油产量占世界的 5.3,出口量占海湾国家出口总量的 15)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对世界石油运输安全具有潜在的、强大的控制力。这主要体现在它可以随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近88的海湾出口石油,约 2/5 的世界贸易石油要运经霍尔木兹海峡,世界石油供应倘若海峡被关闭的时间较长,那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进口大国带来沉重的打击。伊朗对世界石油安全的重要影响还体现在伊朗作为连接波斯湾和里海的唯一国家,对里海油气的外运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因此,伊朗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意义在于:它对我国石油的供应安全和运输安全都有重大的影响。当前中国与伊朗的石油合作已有一定的规模,然而,中、伊石油合作的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除表现在原油贸易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外,中国的石油公司迄今在伊朗只是参与风险小、投资少、回报低的项目,尚未涉足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勘探开发活动。今后,在处理对伊朗的关系时,中国除应在经贸尤其是能源方面努力与伊朗扩大合作的规模、提高合作的档次外,还应加强与其政治领域的合作,保持与伊朗的军事合作,但要把握好尺度,避免扩大或档次提升到让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过的紧张的程度。同时,注意对伊朗核问题的立场,不应帮助伊朗发展核技术,也不赞成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另外,中国在与伊朗的合作当中,注意规避风险,避免卷入伊朗与美国的军事政治对抗中去,保持一定距离,在合作中坚持保证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中国要与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世界加强对话、合作。进一步提升与阿拉伯世界的国家的友好关系。提高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市场,为中国建立更多的石油进口依靠和保证。

三、来源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在一段时期内仍然依赖于石油能源。其次,中东、北非地区属于宗教敏感地区,历年来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外加恐怖势力分布在这些地方。是这里局势很不稳定。严重影响到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为此我国应实施来源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以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

(一)俄罗斯,中国石油供应的“超级替补”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境内蕴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互补性很强,加之两国又是关系密切的邻国,因而在发展石油合作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从 2004 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2005 年俄应向中国出口 1000 万吨石油,2006 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 万吨。此外,中俄还将建立远东输油管线,以降低铁路运输原油的高成本。俄罗斯凭借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展开能源外交。想通过石油供应牵制中国,把之间的合作仅限制在经济范畴内。但是,在国际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中,政治和经济关系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要忘记我们是在俄罗斯的“后花园”搞外交。但是对于这个“石油新贵”,我们要利用其石油,但不能受制于俄罗斯的石油。在石油市场上,我们要拥有行动的自由。

(二)建立丝绸之路上能源驿站——里海 里海位于中亚地区中心区,身处欧亚大陆中心的战略要地,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第二个中东”。里海是个蕴藏丰厚能源的“聚宝盆”据美国能源部估算: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在 900 亿桶到 2000 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 8;天然气储量保守估计也有 14 亿立方米左右,占世界总量的 4.3。因此,该地区被公认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三大油气田之一。里海地区对中国的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有很重要的地位,里海地处与我国接壤的邻国境内。与我国距离相对较近。是我国未来发展很好的能源依托。其次,中亚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突出,被认为是“世界心脏地带”的一部分,而且中国与中亚国家有 3200 公里的共同边界。因此,保持中亚的稳定和发展,与中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避免让对中国抱有敌意的大国控制中亚,这些都符合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对保证中国长期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周边地缘环境意义重大。随着俄罗斯在国力上大不如前,日益发达的中国必将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车头,甚至是整个地区的楷模。中国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必须致力于桶中亚国家构建新的安全关系,以适应中国与中亚国家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的需要。

(三)来自撒哈拉的希望 非洲是一个处于欧佩克之外的盛产石油的地区,更是一块有待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非洲是中国长期以来发展第三世界友好关系的重点地区。近些年来,中国国家多位高层领导人访问非洲。以加强中非间的贸易关系,促进双边贸易。目前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800 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 7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的油田发现,非洲的石油探明储量孩子啊不断增加,而且非洲石油的含硫低,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此外,非洲地区储量石油储量大、品质好等优点外,还具有运输方便、安全的优势。到中国虽然远了一点,但是由于该航线不经过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和索马里半岛海域,安全系数反而更高。非洲的石油资源无疑对中国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通非洲新兴的产油国进行合作,将成为未来中石油战略的重要一环。中石油产业向海外扩张,即使企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洲国家的独立和经济建设提供政治支持和物质援助。为企业进入非洲市场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此外,非洲产油国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很多问题上具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中国都非洲的进行石油投资的得到了部分成功。因此,我们应把握这些投资优势,在世界各国纷纷进军非洲市场之际,中国应抢得先机,利用与非洲国家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谋求非洲国家对中国提供有保证的石油安全供应,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大西洋,海洋战略,海洋贸易,海洋强国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中国“走出去”战略进入新阶段,“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成为引领未来海洋发展的战略主旋律,2016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简称《深海法》)更是吹响认识深海、和平利用深海的号角,体现中国履行国际公约的责任、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决心。近年来,中国实力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海外利益的拓展,这要求中国必须提升对全球海域的介入及力量投送能力,以应对各种新的海上事态发展,保障未来中国国家海上利益。未来“海洋强国”的建设也要求中国不仅在本地区内保护自身的海洋权益,而是要发展自身的全球海洋战略。

立足太平洋,发展印度洋,展望大西洋,在全球大洋中参与国际海洋秩序的构建,是对中国传统海洋战略的延伸。一直以来,中国对大西洋的战略考量未被正式提上议程,而未来的中国以全球化思维经略大西洋是必然抉择。中国应在现阶段开始着手经略大西洋,这是长远阶段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需求,也是近期打破美国海上封锁、发展中国海洋“外线战略”、保障中国海外利益的现实举措。中国应不再局限于基于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考量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战略,而应放眼全球,将大西洋纳入海洋战略考量范围,强化与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关系建设,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格局,实现国家利益维护力量由区域化向全球化发展迈进。当前的中国已经有能力并且有必要为经略大西洋做出规划,从而为中国未来的大西洋战略做好准备。

1 大西洋的全球战略地位

相较于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战略重心的强调以及对北冰洋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一直对传统全球战略中心———大西洋重视不足。这与大西洋在全球的重要战略意义地位并不相符。

大西洋被称为“超级战略大洋”。回顾历史,公元15-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地理大发现”,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奠定大西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大西洋两岸分布着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多个发展中大国,西海岸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巴西,东海岸主要有俄罗斯、德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和南非等国。可以说,欧、美传统发达国家大部分仍集聚在大西洋沿岸区域。

数据和资料显示,大西洋拥有世界75%的港口,其中波士顿、纽约、鹿特丹等世界知名港口货物周转量可达世界的67%,货物吞吐量达60%[1];在美国公开宣称的全球16条海上要道中,大西洋占据7条,包括佛罗里达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等;美国将大西洋沿岸地区作为其海外军事基地重要部署区,在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海外军事基地占其海外基地总数的53%。2015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的新版海洋学说仍将俄海军发展的“重音符”放在大西洋和北极地区,要求俄罗斯在大西洋保持强大的存在。可以说,大西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2 大西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尽管在四大洋中大西洋距离中国最为遥远,但是从海洋战略的整体性和海上利益拓展的长远性来看,其对于中国未来的海洋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政治与外交方面,中国进入大西洋是我国海洋战略从区域化走向全球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外交伙伴关系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海上力量的不断提升,未来的中国必将全面参与全球海洋事务,甚至全面参与国际海洋秩序的建设与维护,而中国在大西洋彰显存在并发挥作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外交方面,中国在大西洋地区的伙伴关系网络已经基本建成,这其中既包括与英国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包括与刚果共和国正在扎实推进的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国外交建设,着力探索与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合作领域的拓展,是中国提升自身政治影响力、建立外交关系“朋友圈”的现实需求。

其次是军事与安全方面,大西洋是我国跳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包围圈、打破美国遏制封堵的新的战略纵深地。早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就在太平洋地区构筑岛链、封锁海上贸易,以扼杀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010年,为维持全球领导地位、遏制中国崛起,美国高调宣示重返亚太,全面加强对亚太地区的控制;在这个大背景下,南海问题愈加突出,东海钓鱼岛争端也逐步升级。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围追堵截,向西开拓大西洋市场、加强与大西洋沿岸国家合作将成为牵制美国并遏制美国霸权主义的有效手段。

再次是经济与贸易方面,大西洋是我国海上利益拓展延伸的重要区域。北大西洋沿岸国家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欧、美与中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非常紧密;大西洋两岸的拉美地区和非洲地区资源丰富,是未来我国能源与矿产供给的重要区域[2]。重视大西洋海域海上安全对于确保我国贸易和能源运输安全及海上利益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陆上与海上的终点都在大西洋,提前谋划大西洋海洋战略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与亚、非、欧众多国家的多边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具有重大战略布局意义。

最后是科技与环保方面,大西洋是推动我国深远海战略、维护国际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区域组成。随着对海洋认识能力的提升,走向深远海已成为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未来趋势。中国目前对国际海域的认知还比较欠缺,尤其是在大西洋区域。尽管目前中国的科考船在大西洋海域有一定存在,但是相较于大西洋海域的广阔、资源的丰富和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对大西洋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态等的了解仍然有限,进一步提升中国海洋科考的调查勘探能力、扩展科考远航范围有利于增进中国对全球海洋的了解。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等环境安全问题,对大西洋的全面了解有助于中国制定维护国际海洋环境安全的政策,也有利于中国在这一区域开展进一步的环境保护行动,这既是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责任的要求,也是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表现。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家海底区域活动,先后组织开展40余个大洋调查航次,相继获得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等资源勘探开发区,“蛟龙”“海龙”“潜龙”系列深海勘查技术装备陆续下水,我国已做好进一步认识深海、和平利用大西洋深海资源的准备。但目前我国在大西洋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巨大,随着《深海法》的出台,可借此契机整合大西洋相关资源,推进大西洋深海科学技术发展和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提升。

3 大西洋海洋战略布局目标框架

考虑到大西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和中国在大西洋的实际利益需求,中国当前的大西洋战略布局的目标框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在政治与外交方面,中国应努力在对美关系上维持总体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深化同欧盟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大西洋沿岸的英、法、德等欧洲大国;与拉美和非洲传统友好伙伴的合作在各领域内进一步深化,拓展与更多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2)在军事与安全方面,中国要避免因为进入大西洋而引起美国的过度紧张与反感;借助各种手段适度增强海警力量在大西洋的存在;提升中国保护大西洋航线上中国船只安全的能力;增强中国在大西洋地区的影响。

(3)在经济与贸易方面,稳步推进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和货物往来,提升贸易质量和层次;加强与拉美和非洲等能源禀赋优越国家的合作,拓展双边、多边贸易合作领域。

(4)在科技与环保方面,提升我国在大西洋的调查、勘探能力,加大在该地区的科考力度,逐步增强中国对大西洋海域的了解;摸清大西洋海域环境变化状况与趋势;加强与大西洋国家在海洋科技和环境保护、环境执法上的合作与交流。

4 大西洋战略布局的现实考量

历史上的海洋强国如果想要长期维持海上优势,仅仅拥有海军力量是不够的。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也必须凭借综合性海权的支撑,而绝不能将自身建设局限在海军建设上[3]。考虑到中国自身军事实力的实际情况,在宣称和平崛起的同时如果强化在远洋的军事存在,将进一步增加军费压力,成本尚且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并且,其他国家对中国军事实力增长的恐惧和压制是限制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因素[4]。因此在现阶段,通过贸易、投资、护航、科考、环保等手段全面构建大西洋伙伴关系是中国经略大西洋的优先选项。

4.1 全面构建大西洋伙伴关系

当前可以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契机,沿丝绸之路继续向西拓展,深化与大西洋国家的海洋经济与贸易合作,积极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市场和贸易的发展是国家发展和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海上力量建设的支撑[5]。西方海洋强国如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建立在海上贸易基础上的海上力量才可以得到比较正常和持久的发展,想要获得海权不能仅仅依靠武力,还要有发展海洋贸易和维护海洋秩序做支撑[6]。

经贸往来方面中国与大西洋两岸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势头,未来应与欧洲、美国、非洲和拉丁美洲以不同的策略深入合作。中国与非洲和拉丁美洲有着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相互之间的经济也有很强的互补优势;美国、欧盟与中国是世界三大经济体,欧、美与中国都有着巨额的双边贸易,货物运输主要都是借助海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大西洋对于中国与美国东海岸城市和欧洲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欧洲方面,2015年是中国与西欧发达国家关系快速发展的一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先后申请加入亚投行,习近平主席10月访问英国更是将中英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高度,这两个事件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而在这其中经济合作成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应通过经贸合作稳步推进中、欧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

美国方面,当前中国与美国在海上的竞争态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努力保持与美国的关系整体稳定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后中美关系走向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是双边关系保持友好的“压舱石”,因此借力大西洋航运发展与美国东海岸城市的经济往来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拉丁美洲和非洲方面,中国应加强与拉丁美洲东海岸国家和非洲西海岸国家的关系,推动建设“第三世界”大西洋海上共同体。增加贸易往来尤其是能源领域的合作,可以减轻我国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程度,中国可借力与这些国家发展关系为将来经略大西洋做好准备。帮助这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中国与大西洋沿岸国家深入合作的重要手段,2015年底中国企业承建的喀麦隆—巴西跨大西洋海缆系统项目正式签约,这个项目打破发达国家对国际跨洋海缆工程的垄断,是中国在大西洋提升存在力的重要项目之一[7]。目前正在酝酿的在巴西、秘鲁等国建设跨太平洋、大西洋铁路计划也持续引起多国注意。

通过此类经济合作,中国不仅可以提升与大西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以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避免军事存在引起的猜疑,还可以通过民事项目增进对大西洋海况的探索。此类真正关注民生的项目还将为相关国家民众带来切实的利益,也是未来“一带一路”着重发展的方向[8]。

4.2 提升大西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能力

加强海洋科考,提升大洋资源调查能力,进而增加我国对大西洋海域信息的掌握,提升中国参与大西洋资源勘探开发的主动权。尽管我国的大西洋战略布局是为执行和平与发展使命,但由于途经美国、俄罗斯、西欧国家等大国间博弈的敏感地带,可能无法避免相关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各种揣度。如果通过军事力量来实现对大西洋的认知,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将面临管控风险、避免冲突等难题;而科考作为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海洋探索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一般也不会引起国际媒体的猜忌,是目前我们增进对大西洋了解的有力手段之一,也可以促进中国与大西洋沿岸国家在海洋科技与创新上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探索在大西洋海底进行资源开发的可能。

中国可加强与欧盟、拉美和非洲国家在大西洋海域科学考察及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合作。2011年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大西洋战略显示欧盟在大西洋的资源需求,其大西洋战略仍注重现实利益的获取[9]。由于大西洋与中国之间距离遥远,中国对大西洋的海况与资源分布的基本信息了解较少。增强对大西洋海域的科考与资源勘探,有利于我们提升对大西洋海域的认知,并且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资源紧缺,还能促进中国与大西洋沿岸国家在海洋科技与创新上的国际合作。拉美和非洲国家对中国的资金与援助有着旺盛的需求,如大西洋东岸的安哥拉和西岸的委内瑞拉已经分别成为对中国出口石油最多的非洲和拉美国家。随着中国在深海钻探石油上实现技术突破,中国与这些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4.3 加快融入国际海上搜寻救助体系

以融入国际海上搜寻救助体系为契机出现在大西洋,既降低力量存在的敏感性,又提高合作的可能性,是中国维护全球海洋秩序、保护海上人员和财产安全、保护全球海洋环境安全的一个有力手段。为开展国际合作搜寻营救海上遇险人员,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曾制定《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公约强调发扬人道主义,规定缔约国在本国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情况下,应批准其他缔约国的救助单位为搜寻发生海难地点和营救遇险人员而立即进入或越过其领海或领土。中国于1985年6月24日核准该公约。作为海上行政执法的主要力量,中国海警可考虑在公约框架下积极发挥全球国际合作搜寻救助作用。海警作为准军事力量走出国门开展活动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有不少先例,对海警的运用可以更加灵活[10]。随着中国海警力量的不断提升,可依托海警的全球行动能力,以全球国际合作搜寻救助为契机,使我国海上力量逐步进入大西洋。中国可以借助“非战争军事行动”加强与大西洋沿岸国家在海洋安全维护、人道主义救援、海洋环境管理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

本文认为,中国海权的增长并不必然要求中国发展与美国相对称的或全球性的海军来对抗美国[11],而是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方面加强双边、多边海上安全合作,推动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以保证运输通道安全。通过执行全球任务,增强对大西洋海域的了解,还可以发展海上软实力[11]。与此同时,对美国形成更大的压力,使其插手我国周边海域问题时会有更多的顾虑。这项工作应尽早布局,保证机会合适时已做好准备。

5 结语

构建我国的大西洋战略不仅是时代的责任与历史的使命,也是吸取我国几百年闭关锁国教训的重要举措。历史上,我国曾错过地理大发现、错过大航海时代、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意识不断增强,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强国战略不断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赋予海洋精神新的内涵,向更深、更远处探索是现代海洋精神的核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便是现代海洋精神的重要体现,为开拓性地发展海洋开辟道路。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海洋是世界的海洋,是开放性的空间,这决定现代海洋精神是外向性的、开放性的、开拓性的、探索性的,指引着我们向更深、更远的海洋迈进,探索、开拓未知的海洋空间。推进大西洋海洋战略不仅在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也有着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应站得更高、看得更广,更全面地把握全球海上局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确保我国在世界海洋强国之林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桑红.大西洋与欧洲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J].海洋世界,2008(4):70-75.

[2]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0(4):1-9.

[3]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J].太平洋学报,2013,21(8):74-83.

[4]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04-413.

[5]ERICKSON A S,GOLDSTEIN L,LORD C.China goes to sea:maritime trans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M].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2011:4-5.

[6]章骞.中国海上崛起经验借鉴:九大强国演绎海系国运:凤凰国际智库报告[EB/OL].[2016-03-17].http://pit.ifeng.com/dacankao/haijingyan/1.shtml.

[7]王海林.中方企业首次承建跨大西洋海缆工程[N].中国海洋报,2015-12-29(002).

[8]时殷弘.“一带一路”:祈愿审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7):151-154.

[9]胥苗苗.欧盟大西洋战略的新现实主义[J].中国船检,2013(7):32-33.

[10]胡波.中国海权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28.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海洋安全 海洋问题 海洋政策 海洋法制

【作者简介】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博士,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图分类法】D9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2)04-0001-12

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如何处理海洋问题争议引发的海洋安全问题。而为维护海洋安全,必须具有战略视野,以合理管控海洋问题,维护海洋权益,确保国家战略机遇期,并推进国家统一大业及和平发展进程。为此,本文拟对海洋安全战略框架和内容等予以探析。

一、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基本框架

1.目的宗旨。海洋安全关系我国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关系我国由区域性大国转向全球性大国或强国的成功转型。所以,需要强化对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管辖并积极参与对公海的全球治理机制,特别需确保重要海峡通道安全。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需要有攻克两弹一星的国家意志,积极稳妥地处理海洋安全问题,以维护包括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内的核心利益,确保海洋权益,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秩序,为促进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保障。

2.指导思想。为确保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进而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特别须处理好中美制海权的竞争与对立问题。应该说,中国与他国特别是美国间的制海权的竞争将是长期的,而制海权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国际重要海峡的控制及其通道安全以及因海洋问题争议引发的冲突等方面。为此,我国需要合理管控海洋问题,应对美国所谓的“海空一体化”战术,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建设进程,使其对我国的威胁或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确保国家海洋权益,实现和谐海洋理念和国家安全目标,进而实现世界性海洋大国目标。 为此,应对我国面临的主要海洋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极地问题,国际海底问题和其他海洋问题等)进行逐个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法制保障对策建议,以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3.战略目标。为使来自海洋问题的威胁对我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影响或阻碍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利于我国发展利益的实现和国家和平统一事业的推进,并实现世界性海洋大国目标,我国有必要确定各时期的战略目标(综合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1)近期战略目标(2012—2020)。主要为设法稳住海洋问题的升级或爆发,采取基本稳定现状的立场,逐步采取可行的措施,设法减少海洋问题对我国的进一步的威胁或损害,以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具体目标为,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建设,包括设立国家管理海洋事务那样的组织机构;完善海洋领域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为收复岛屿和岩礁创造条件。

(2)中期战略目标(2021—2040)。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国家综合性的力量,设法解决个别重要海洋问题(例如南海问题),实现区域性海洋大国目标。具体目标为,逐步收复和开发他国抢占的岛屿和岩礁,并采取自主开发为主、合作开发和共同开发为辅的策略。

(3)远期战略目标(2041—2050)。在我国具备充分的经济和科技等综合实力后,全面处置和解决海洋问题,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世界性海洋大国目标。具体目标为,无阻碍地管理300万平方公里海域,自由地利用全球海洋及其资源。

4.战略任务。结合国际发展现状,在综合分析和评估国际海洋安全形势的前提下,指出我国面临的海洋安全的要因和具体的海洋问题,在分析各个海洋问题的缘由、争议焦点、解决方法后,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换言之,通过对各个海洋问题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完善建议,包括发表东海问题或钓鱼岛问题政策白皮书,南海问题或九段线政策白皮书,构筑国际和区域性的航行安全管理制度,提出修改和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制度建议等。

二、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内涵

(一)海洋安全战略的基本范畴

1.海洋安全的概念与种类。所谓的海洋安全,是指国家的海洋权益不受侵害或不遭遇风险的状态,也被称为海上安全或海上保安。海上安全分为传统的海上安全和非传统海上安全两类。传统的海上安全主要为海上军事安全、海防安全,而海上军事入侵是最大的海上军事威胁。海上非传统安全主要为海上恐怖主义、海上非法活动(海盗行为)、海洋自然灾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恶化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海洋安全有减少或消亡的趋势,而非传统安全有增加的趋势,所以维护海洋安全的重点是管理和控制非传统海上安全方面的海洋问题。

2.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的变迁与海洋作用的凸显。世界经济已转向亚太,但由于亚太地缘环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美国军事战略东移,在亚太出现了经济和军事(安全)分离的双重权力结构。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竞争无法避免,因为美国担心中国的发展威胁美国在亚太的主导权和既得利益,为此,美国采取了加强与盟国、准盟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目的是遏止中国的发展,消耗中国的资源,造成周边环境复杂而严峻的态势。中美之间的竞争将特别体现在制海权上,具体来说体现在海洋问题争议和通道航行安全上。

同时,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其规范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使相邻或相向国家间主张的海域重叠,所以,须在相关国家之间进行海域划界。而在最终缔结划界协议前,各方为强化对主张海域的管辖权,将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因影响他国主张的权益,所以会发生冲突和摩擦。尤其是在相关国家之间存在岛屿领土争议问题时,相关的海洋问题争议就尤为突出。即各国为发展社会经济,依赖海洋及其资源的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海洋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相应的海洋问题争议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而不断增加和加剧。换言之,如何确保国际航行通道、管控海洋问题争议是中国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

nlc202309032117

3.海洋安全战略与海洋发展战略等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海洋安全战略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安全战略内涵须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我国应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这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

一般来说,发展国家海洋事业的基本路径或路线图为:首先,应明确国家核心利益,制定包括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在内的战略。对于我国来说,核心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其次,完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实施的海洋政策,包括强化海洋理念与意识,加强海洋事务协调,提高海洋及其资源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弘扬海洋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海洋科技,拓展对外交流和合作,推动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再次,制定海洋基本法,以保障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政策的推进落实,重点是完善我国的海洋体制和机制,包括设立国家海洋事务委员会等形式的组织机构;最后,制定实施海洋基本法的海洋基本计划,以补正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或领域。

从国内国际情势来看,现今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然,我国制定的海洋发展战略应符合国家总体战略以及国家新安全观。同时,海洋发展战略应结合国际和国内发展态势予以适度调整,以确保国家的战略机遇期,并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大业服务。

(二)影响或威胁中国海洋安全的海洋问题及观点

1.东海问题。现今何谓东海问题,并无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东海问题主要包括岛屿归属争议、海域划界争议、资源开发争议和海上执法争议。东海问题的核心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争议,其他争议问题均由此引发或与其关联。

针对东海问题的核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争议问题,我国应适时在公布标准名称的基础上,加大对其的管理(包括规定行政区划、加强对岛屿的管理及资源调查活动、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等),以体现对其的控制和管辖。 同时,应加强两岸海洋问题合作进程,包括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基线基点及经纬度。

2.南海问题。其主要包括南沙岛礁领土归属争议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域划界争议、资源开发争议和海上执法争议等。因为,陆地支配海洋,如果岛屿归属不能确定,则海域划界及其他争议问题就难以界定和解决。所以,重点应从历史地理和国际法分析领土归属理论,兼顾中国传统历史对领土的取得和管理要素,并结合国际司法判例进行研究。

在无法解决领土归属争议前,应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模式,以共享资源。在此,共同开发的概念应理解为广义的概念,包括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共同开发;共同开发的资源不仅是非生物资源,也包括生物资源。换言之,要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予以新的阐释,以创造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同时,对南沙岛礁展开调查活动,加强对已占岛礁的管控,包括开展旅游活动,努力争取占领和收复更多的岛礁,并加强开发活动力度。同时,应制定和实施双边海洋低敏感领域的合作协议,参与区域安全机制建设。

3.军事活动问题。主要为中美在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谍报侦察活动、军船测量活动和联合军事演习)应遵守自由原则,还是事先应得到沿海国同意之间的对立和分歧。笔者在海洋法领域考察军事活动的学说和争议后,指出在海洋法领域无法解决具有政治要素的军事活动问题,应通过双边对话机制协商解决,目的是增进互信和共识,消除分歧,尽力缔结危机管理与预防机制,促进国际、区域发展及和平与安全。

4.冲之鸟礁问题。即冲之鸟是岛屿还是岩礁的问题,它涉及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的界限,并影响我国海上发展利益的拓展和保护问题。根据海洋法中的岛屿制度,笔者认为应严格解释海洋法中的岛屿制度,特别是其构成要件,并考察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审核动向。

5.海盗行为问题。海盗是人类的天敌,是属于国际社会打击的行为。为此,我国应在参与打击索马里、亚丁湾海盗活动的基础上,掌握海上打击海盗行为活动的特性和技巧,进一步完善国内法制,并灵活地运用于其他海域(南海、东海区域),特别应积极参与马六甲海峡的保护活动,增进其通航能力和安全性。

6.海上执法问题。针对不同的海域(管辖海域、争议海域、公共海域等),应采取不同的原则和方式实施执法活动,尽力减少冲突和冲撞事件,改进执法过程中的缺陷行为,制定诸如海域巡航执法条例那样的规章,努力构筑执法热线联络机制和预防危机管理机制。特别要处理好渔业纠纷和抓扣事件,避免因此造成与他国之间的外交对立。为此,应对国内渔业活动予以管理(包括设置新的装备、报废老旧船只、增强教育培训等),并对渔业有关的政策与法律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目的是合理实施渔业活动,确保渔民利益。

7.海洋生态安全问题。当前,我国海洋生态面临多重危机:近海环境污染态势及危害严重,防控难度加大;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于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风险极高;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需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考量。发展蓝色经济在我国已经提到战略高度,但仍有两个方面的制约。第一,在理论依据上缺乏支持;第二,实践上缺乏具体操作。蓝色经济建设如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我国海洋生态逐步恶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并提升我国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各海区的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与沿海各国国际生态保护合作,是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重大课题。

8.极地资源开发问题。对于北极领土归属及其资源开发问题,因在北极现无规范性的国际制度,所以应探讨国际海底制度,即建立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海底制度,以及管理国际海底活动的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适用于北极制度的可能性,以共同保护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可能的航行安全和利益。同时,也应考察南极条约体系中针对领土问题的制度,即冻结领土权的制度,适用于北极的可能性与主要障碍。 概言之,为确保我国在北极的利益(航行和科研活动等利益),我国应积极参与制定北极国际制度的活动,并发表自己的主张。另外,还应加强与北极区域国家的双边合作进程。

nlc202309032117

9.国际海底资源开发问题。国际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应积极利用我国在国际海底制度上已取得的优势,即我国已获取了在东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的两个矿区(多金属结核和热液硫化物矿区)的开采权,创造条件加快对已核准的国际海底资源的开发进程,并完善国内开发国际海底资源的法律或规章,特别需要在政策和融资及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以推进我国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活动,继续确保优势地位。

(三)中国维护与他国和地区关系的政策与方针

1.中美日关系。为合理处理海洋问题,维护海洋安全,稳固大国关系特别重要。为此,应正确处理中美日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在亚太区域出现了经济和军事(安全)分离的双重权力结构,美国担心中国的发展将挑战美国的霸权、主导权和既得利益,所以美国采取遏止和利用中国并存的手段。而中美之间的矛盾为结构性矛盾,无法回避,必须正确应对。当前,应通过各种对话渠道加强与美国的沟通和协调,目的是让美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避免冲突,共同维护区域及国际和平安全与发展。

日本是一个区域性大国,由于中日海上生命线重叠,所以中日海上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特别反映在钓鱼岛归属争议问题和南沙群岛周边海域的航行安全方面。为此,应让日本承认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解除对其的警备体制,中日应对此展开对话和谈判,为最终解决钓鱼岛问题共同努力。在最终解决钓鱼岛问题之前,考虑并实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使海洋问题不影响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进程。

2.中国与东盟关系。在南海问题的处理上,中国特别应处理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南海问题已呈现出区域化、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已发展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达成一致以及域外大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的参与等方面。所以,如何处理南海问题不仅考验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智慧,也关系我国由区域性大国转向世界性大国的指标性问题。

在南海问题上,特别是在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争议问题上,我国一方面应与东盟各国就具体的岛屿归属争议问题展开磋商;另一方面,也应做好与东盟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的协商谈判工作。 同时,又要关注域外大国参与争议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考虑到南海问题十分复杂,解决十分困难,所以在最终解决领土归属争议问题之前,应加强在低敏感领域的合作,包括实施区域或双边共同巡航、构筑渔业合作管理制度等。

在南海问题上,我国重要的政策之一为应适时公布中国关于南海九段线的政策白皮书(学者版、政府版),公布南沙岛礁领海基线,并加强对已占岛礁的管理,包括调查岛礁的地理分布及资源,公布标准名称,并在地图上标记,拓展基础设施等;采取措施争取收复占领其他岛礁,并创造条件实施管理和开发活动。目标是改变我国在海洋问题上的被动局面,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和管理海洋问题。

3.加强两岸海洋问题合作进程。台海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和平统一大业,也关系我国和平发展进程和海洋安全。由于两岸针对海洋问题的法律立场与态度相同或相近,所以两岸具备海洋问题合作的基础。为此,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应积极运作两会缔结的16项合作协议,特别需要深入运作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努力缔结两岸文化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缔结两岸海洋问题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造福两岸人民,推进和平统一大业。

三、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我国维护海洋安全的路径和举措,主要为:

(一)战略路径。通过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绿色经济,综合处理各个海洋问题,确保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维护海洋安全。如上所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指出,我国应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换言之,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路径选择是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实现的,重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此,我国必须在战略机遇期内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海洋法制,创造条件和基础,确保实现管辖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和开发利用全球海洋及其资源的目标。

(二)战略措施。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影响或危害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种海洋问题,完善和补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或领域,采取综合性的海洋管理和合作方法,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概言之,我国经略海洋的路线图为:国家战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国家海洋政策—国家海洋法制—国家海洋计划(规划)。研究海洋安全战略的目标为:强化和完善管理海洋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海洋政策和法律制度,以实现我国由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大国的成功转型。

总之,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宗旨为: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产业和管理水平,强化对海洋的综合管控能力。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原则和任务为:不让海洋问题爆发,掌握在可控状态,包括积极管理已占岛屿和岩礁,设法阻止他国再占岛礁及开发活动,逐步收复他国强占的岛屿和岩礁,创造条件实施资源开发活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共同开发),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共同确保公共利益,争取自身海洋利益,发展中国的适度作用和综合优势,维系国际海洋秩序,确保战略机遇期,推进中国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大业。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目标为:确保国家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不受挑战,可自由开发和利用全球海洋及其资源,确保中国自由驰骋于全球海域。

经初步分析,中国维护海洋安全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层面的举措。(1)深入研究和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和制度,适度发挥中国的综合优势和作用,争取修改和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制度,包括就军事活动问题努力缔结新的补充协定。(2)发挥中国的主导作用,就国际海峡和海域通道安全设立论坛,在此基础上缔结国际通道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3)加强对国际司法制度特别是国际法院制度的研究,为今后利用国际司法制度解决岛屿争议和海域划界问题等提供理论储备。

nlc202309032117

2.区域层面的举措。(1)努力缔结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南海共同巡航和渔业管理合作制度,维护南海区域和平与航行安全,保障各国资源能源供应。换言之,应缔结区域性低敏感海洋领域的合作制度,如努力构筑区域性共同巡航和渔业管理合作制度,尽力缔结执法联络机制和危机管理制度,维护区域海洋秩序,共享海洋及其资源利益。(2)延缓缔结诸如南海各方行为规则那样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谈判进程,努力与东盟的个别国家就争议岛屿归属问题展开双边谈判,并争取有所进展,以向国际社会证明通过双边谈判可以解决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岛屿归属争议问题,延缓或阻止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进程。(3)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加快该组织内资源合作步伐。同时,中国应与俄罗斯加快海洋问题合作进程,包括在北极区域就资源调查和环境保护、科学考察等活动展开合作,以丰富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

3.国内层面的举措。(1)我国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结合主要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实践,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完善海洋体制和机制。同时,依据国家整体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应符合国际和国内发展趋势和需要,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的国际法原则和制度,以共同维护国际和区域海洋秩序,确保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生存和发展利益)。(2)我国应遵循国际法和海洋法的原则和制度,综合而合理地处理中国面临的各种海洋问题,使其对我国的影响或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此特别应适用国际、区域合作原则,以实现和谐海洋目标。(3)进一步明确中国政府针对海洋问题的政策与立场,发布中国针对海洋问题的政策白皮书,包括加强两岸海洋问题合作,发布中国针对钓鱼岛问题和南海九段线政策白皮书,公布我国所属领土岛礁的领海基线并加强对其开发和管理。(4)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海洋政策与法律制度。深入考察我国针对海洋问题的政策,包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海洋争议问题解决模式,分析利弊得失;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和教育活动,包括创设海洋论坛,组建海洋网站,建立海洋研究基金会,扩大海洋教育和研究机构规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海洋法律制度,包括制定海洋基本法、海域巡航执法条例、修改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条例,完善相关部门法规等。(5)为完善或补缺海洋要素或领域缺陷,发展中国海洋事业,我国应完善并实施海洋领域规划,例如,海洋产业规划,海洋科技规划,海洋资源调查与环境保护规划,开发和保护海岛规划,海洋人才发展规划等,以全面提升应对和处理海洋问题的能力与水准。

四、结 语

从国际国内情势可以看出,我国已到了必须逐步解决海洋问题争议的重要时刻。为此,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及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就显得十分紧迫,特别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体制和机制建设,以实现阶段性目标,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确保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同时,应充分发挥中国的综合优势,为更多地提供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作出自己的贡献,即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治理进程十分关键。

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第5篇

听了王宏先生的报告后,我为我国的海洋前景深感担忧。怎样保全我国海洋的权益,怎样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怎样突破一层层的包围,不再受到约束威胁,这些都是对我国的重大考验。

海洋,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它自身蕴藏着丰富的物资资源,并且还以其他形式给人类、世界创造着许许多多的财富,比如说潮汐能、海盐。从人类开始接触海洋,探索大洋之后,人们通过海洋进行贸易,各国之间开展外交。最后,世界强国,也必须是海洋强国,通过海洋来扩张领土,争夺殖民地,最后来征服世界。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西班牙,18世纪的英国,一直到现在的美国,他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在海洋领域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领先很多,不仅仅在军事,还在海洋资源技术,海洋贸易经济等各个方面。

我国不仅是个陆地大国,同样也是个海洋大国。我们有着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1.4万多千米的岛屿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海,大小岛屿7500多个。我们所拥有的海洋资源在国际前列。

可是,我们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道明的,也不是一两年能够得以完全解决的。我国虽说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却有一半和其他国家发生领土问题争执。更有甚者,有很多岛屿已经被其他国家强行占有。有很多本该属于我国的海上资源、能源,被其他国家以各种理由和方式开发。美国制造的太平洋第一、第二、第二岛链,把我国卡在一个不

算宽广的空间里,印度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资源,加强海军建设,想加强其对印度洋的控制能力,对我国在南中国海的利益构成非常大的威胁;越南、新加坡这些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南海诸多资源的觊觎;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和他们现在的利益,一直不肯对我国开放日本海。

我国在海洋技术上的落后或是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对海洋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原因。在军事上,我国还没有重型的巡洋舰,还没有自主研发的航母,在常规潜艇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我国的海军建设还没达到可以中远距离防御的能力,只能进行近海防御;这使得我国的海洋利益的保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国虽拥有广袤的海疆,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技术的落后,我国只能望洋兴叹;比如说,我国在海底勘探开采的深度还没超过30 米,而其他国家的这些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南沙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只能搁置,公海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只能看着别人开采。

中国海洋战略的意义 军理论文 第6篇

海洋战略对未来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2015级视觉151班xx号 张宁煜

【摘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海洋政治格局中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准单极霸权结构,中国则长期被排斥在“多强”之外。冷战后全球政治危机相对消解,各国国家利益的重心由生存利益快速转向发展利益,海洋竞争加速。对全球海洋利益的争夺引发了一系列的地缘政治连锁反应,促使作为海陆混合型大国的中国不得不通过重返海洋来克服长期以来的陆权局限。同时,走向海洋是中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海洋经济体制、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和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大国复兴”的攻坚阶段和实现海洋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在海上崛起,中国海洋文化价值体系开始得到重塑,并努力摆脱传统大陆意识禁锢,不再以陆地为本位看待海洋。中国已经正式确立了开放型的海洋观,全面启动了海洋方向的利益拓展工程,将海洋利益纳入国家经济规划、政治规划中,指明了海洋文化建设方向,积极推动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形成、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陆权局限 战略机遇期 海洋文化建设 利益

海洋作为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依然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和秘密;海洋国界的无形和海运方式的廉价与便捷也使海洋成为了人类交往的通途。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利益范畴,海洋战略则属于基于军事安全的国家发展规划范畴。海洋战略由海洋权益诉求驱动、由海洋权益框架塑造,是对海洋利益的识别、确认、衡量排序、相对取舍和对获取模式的设计确定。中国的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的全局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权益、海洋技术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战略;是正确处理大陆国土和海洋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海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总揽海上方向健设与斗争全局的总方针,是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战略。

在实现国家海洋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损害最小化与利益最大化相结合原则。海洋战略应当成为中央对外战略意图的具体落实和准确体现,因此必须立足于为我国的国内改革发展与进一步对外开放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一前提下,其核心依然是基于“全面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政策方向,避免中国卷入任何战争或是重大军事冲突之中。在维权、维稳与发展之间,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政策平衡点,具体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在相对微观的维权层次,中国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执法与外交手段平行。其次,在相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对宏观的维稳与发展层次,中国将“在维护自身固有海洋权益的同时,愿同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伙伴关系”。

二、是海权与陆权相配合原则。海权与陆权均衡发展是中国海洋战略的独特战略背景。中国的海洋战略在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应当为陆权的进一步崛起服务,而不是独立、游离于陆权需求。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根基与根本锚定点。“一带一路”是实现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它本质上是一种兼顾陆海的陆海权复合型战略,对于协调中国西部和东部发展、实现陆地和海洋资源的“无缝链接”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陆海统筹”战略思想已向陆海高度互动发展,也决定中国海洋战略应当服从“一带一路”的建设大局。

三、是国家利益与国际正义相结合原则。中国的海洋战略以维护本国的涉海国家利益为底线目标和基本范围,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目标。中国并不寻求通过掌控海洋来主宰世界,中国不会成为霸权型海洋强国,而会成为开明型海洋强国。

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目标

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海上崛起。其含义是,中国由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将权力和利益延伸至海洋空间,对海洋资源及其它海上事务的管控程度提升到海洋强国乃至超级海洋强国应有的高度。它不仅是强调一种技术性、空间性领域的崛起,而且是中国的整体崛起在海洋方向的一种表现,与陆上方向的崛起一起构成中国全球崛起的空间维度整体,是从海上方向对中国国家崛起的一种描述和界定。

中国海洋战略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成为主要的国际海洋政治大国、世界海洋经济强国与全球海洋军事强国,通过优化和改善现行国际海洋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中国和其它国家共同良性发展的国际海洋新秩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海洋霸权,实现国际海洋事务民主化、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能,造福人类整体。

当前,中国正在形成独一无二的海洋战略优势,在陆权保护与支撑下拥有巨大的海权潜力。中国应当倾尽所能地实现这一潜力,控制理应属于我们的海洋空间以及尽可能地利用海洋各类资源,即中国的“政治海权”和“经济海权”都要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得到满足,且利益的诉求和获得或应得到国际法上的稳定确认,或应得到国际社会较长时期的普遍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海洋战略核心任务正是中国的自身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两位一体”有机交融的战略。

海洋战略对未来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有利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限制,缓解土地的压力,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解决水荒问题并且能够提供生活空间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营海洋,利用辽阔而宝贵的海洋国土,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使海洋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重大的新增长点,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部、第三部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产业将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源。海洋经济对于陆地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效率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断言,开发海洋区域具有科技、经济、社会的三重价值,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内在要求,在社会进步中能够发挥自身高与新的技术优势,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得到改善,更加协调地向前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益更高,而且要求经济腾飞与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之间更加协调,科学发展。为子孙后代营造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提高海军作战能力,将使中国更好的应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岛礁归属、海域划界三大海洋挑战,解决中国的海权危机,维护蓝色国土的安全和完整。中国海军在东海、黄海地区一定要争取拥有局部的优势,这对震慑日本、安顿朝鲜海域局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决不放弃使用武力,任何企图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将是中国政府所不允许的,必将受到中国的严厉谴责。对于我国领海和经济专属区这些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染指,要坚决动用一切手段加以保护。对于公海,特别是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中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维护安全、稳定。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周边安全,为中国的崛起创造和平、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

通过海洋科技战略的构建,可以使中国的海洋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海洋探测、监测、监视、预报,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导航、定位、情报、通信、安全、救助等技术体系以认识、开发、利用海洋,并准确预测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二者并行将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通过海洋教育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加强国人的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改变过去的重陆轻海的理念,使海洋的价值得到认同,使中华民族由远海的民族变成亲海的民族。加强海洋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分别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复兴和发扬海洋文明,使海洋文明成为未来中华新文明有鲜明特色的基本组成部分,使海洋文化的外延大大扩展、内涵进一步更新。

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这个战略的原则不仅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而且还要以追求建立世界各个国家平等分享海洋权益为目标。

总之,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意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战略层面。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

上一篇:从教工作总结下一篇:祝妈妈节日快乐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