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明文专题训练

2024-06-19

小学说明文专题训练(精选6篇)

小学说明文专题训练 第1篇

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说明文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二、说明的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三、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四、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1 列数字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例:桥长 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之浅显易懂],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

例:我国的名胜古迹很多。诸如泰山、故宫、黄河、孔府、香格里拉等。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3作比较 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例: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例: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作用: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不求雕琢粉饰。③语言的简洁性,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1)结合说明方法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典型例题讲练】 重点例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在美国,64岁~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选自《科学世界》)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

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答案:

1.噪音对人的危害。

2.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使文章条理更清楚)。3.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4.A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中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共同特征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④⑤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①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量的开采利用水资源加上水资源的被污染,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水的消耗量比人口的增长快了两倍,到2025年地球上每个居民所享有的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二分之一,全人类下世纪初便将面临“全面的严重水荒”。联合国的有关专家甚至预言,21世纪的最大问题不是石油,而是水资源。如果我们还不善待生命之源、珍惜节约水资源,那就极有可能应验这样一句振聋发聩之言:“你最后见到的一滴水,就是你自己的眼泪。”

②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人均占有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受到影响。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7万平方公里。由于缺水,地下水严重开采,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河湖干枯。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地面水水源必须在三类以上才能作为水厂的取水水源标准,但目前我国有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标准,缺水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③濒江临海、以水而兴的上海,水资源状况同样也不容乐观。尽管水资源的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可使用的淡水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的40%,世界人均的10%。作为全市的80%饮用水水源的黄浦江因水环境日趋恶化,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到上海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据一项水质检测资料显示,目前市区日均废污排放量达550万吨,一年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导致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逐渐下降,再加上咸潮的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威胁,由于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已使原本水源较为充沛的上海成为水质型的缺水城市。上海已与北京、雅加达、特拉维夫、洛杉矶和休斯顿一起,被联合国的有关专家列为下一世纪饮用水严重缺乏的城市。

④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量满足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城市水资源普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风气。

1.第①段“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后见到的一滴水,就是你自己的眼泪。”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这一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这一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水资源的总量较为充沛”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造成上海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奇妙。

2、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3、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也可)。

4、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

5、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不断发展演变。

(八)1、大量开采利用水资源,水资源被污染。

2、①水资源枯竭殆尽;②人类为自己不珍惜水资源而后悔莫及。

3、列数字作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十分贫乏。

4、列数字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5、不矛盾。因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大量水资源已无利用价值。

6、①黄浦江水环境日趋恶化;②咸潮入侵,使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

小学说明文专题训练 第2篇

二、要保护动物(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是我们的责任。(2)就动物的美学价值来说,许多动物形态优美,如狮、虎、豹魁梧奇伟的英姿,天鹅娴静优美的风度,丹顶鹤秀丽潇洒的姿态等。(3)许多动物色彩鲜艳,如金丝猴闪闪发光的皮毛,雄孔雀、鸳鸯的艳丽羽衣。(4)许多动物身体结构怪异,如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颈,犀牛的角,袋鼠的“袋”。(5)许多动物声音动听,如虎啸猿啼,狮吼鹿鸣,各种鸣禽千回百啭,自在娇啼。(6)许多动物有特殊的生活习性,如蜂猴不爱动弹,而海豹则不停地在浅底穿梭。(7)所有这些,都吸引人们观赏、聆听,爽目悦耳,发人深思。(8)动物的科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9)很多动物,经历了几千万年的岁月,至今还能生活在地球的一隅,它们身上保存了许多原始特征。如澳大利亚的袋鼠、鸭嘴兽,我国的大熊猫、扬子鳄,它们被称为“活化石”,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提供了古今气候、地质、地理的变化情况和人类活动的史实,既是生物演化的实证,又贮存着珍贵的物种资源的基因库。有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产生某种优越功能,可供现代科学技术借鉴、仿造;有的动物则是绝妙的实验生物,对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最近科学家还在研究,将猪或其它动物的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这样就不愁器官移植时材料来源供不应求了。(10)最重要的是,今日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形成的。各种动物(也包括其它生物)在自然界中各占有一定的位置,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例如:猫、蛇、黄鼠狼、猫头鹰少了,老鼠就会猖獗;豺、狼、豹少了,野生有蹄类动物就会增多,许多树木就会遭殃;食虫鸟少了,害虫就会迅速发展起来,破坏树木,吞食庄稼。真是牵一发而动身啊!1.将第(3)句与改写句放在—起,试比较一下,哪种表述方式更好?说说你的理由。(3分)原句:许多动物色彩鲜艳,如金丝猴闪闪发光的皮毛,雄孔雀、鸳鸯的艳丽羽衣。改句:许多动物色彩鲜艳,如金丝猴的皮毛闪闪发光,雄孔雀、鸳鸯的羽衣艳丽无比。2.划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就全文来看,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2分)3.说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第10段中的具体含义。(2分)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人类保护动物至少会得到哪几方面的收获。(3分)

三、小心,涂改液伤着你①目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A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B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按注音填上汉字 ⑴三氯甲烷()⑵ 模拟()⑶ 卤代烃()⑷干zao()⑸ 抽chu()⑹jian()于 2.为第①段的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连贯。(2分)3.在第④段中,“合适替代物”是指替代______________的物质。(2分)4.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4分)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 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该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参考答案

一、人体内的“夜班”工作 1.①心脏在夜间还在工作②生命在继续着③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④神经系统在人睡觉时仍在紧张地工作 2.①大量②部分③据试验④极端重要最大历.3心脏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4.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5.文中第一句话6.全文呈总分式结构7.循环系统十呼吸系统十消化系统一调节系统十神经系统

二、要保护动物 1.改句更好。(1分)原句前半部分强调的是动物的“色彩”,后半部分强调的是“皮毛”、“羽衣”,前后不符;改句突出了“闪闪发光”、“艳丽无比”,能紧扣“色彩鲜艳”这一表意重心,使前后保持一致。(2分)2.举例子 分类别 3.在自然界中,只要有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波及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4.可以欣赏动物的美;(1分)可以利用动物的科学价值;(1分)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1分)

三、小心,涂改液伤着你

1、lǜ ⑵mo ⑶tīng ⑷燥 ⑸搐 ⑹鉴

2、很多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

3、替代涂改液中有害的化学成分或其中的有毒。

4、作比较、举例子,说明了涂改液的危害程度。

5、逐渐:准确说明了慢性中毒现象的消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同程度,准确说明了不同牌号的涂改液中含有的有毒物质是不同的。

小学说明文专题训练 第3篇

《考试大纲》规定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2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涵盖形象、情感、内容、手法、语言五大方面能力要求, 题型依然以主观题为主。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 更趋平和”, 有效地检测了考生古诗词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水平。从整体上来说, 命题科学, 指向明确, 答案规范。

考点分布。2012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 考查了18首诗歌 (浙江卷为两首诗比较鉴赏) , 鉴赏的考点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其中, 表现手法设置12个小题、思想内容10个小题、形象5个小题、语言4个小题。

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 18首诗歌有13首出自唐宋诗词 (2011年为12首) , 约占72%, 可见, 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 毕竟它们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具体分布为唐代6首, 宋代7首, 金代2首, 元代2首, 明代1首。其中最多的是宋代, 其次是唐代, 再次是金代、元代, 最少的是明代。金元两代作品2012年考了4首, 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体裁样式。所考诗词中, 数量最多的是诗, 共13首, 约占72%;其次是词, 共5首, 约占28%。具体分布为五言律诗6首, 七言绝句5首, 七言律诗2首, 词5首。最长的是秦观的《江城子》70个字, 最短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 仅27个字。命题者选择简短的诗词来考查, 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全国各省市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选取材料, 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 突出鉴赏的重点。

题材类别。在诗歌题材上, 以写景、咏物、抒情为主。其中写景诗7首, 分别是广东卷、安徽卷、福建卷、北京卷、辽宁卷、重庆卷、上海卷;咏物诗5首, 分别是天津卷、浙江卷2首、全国大纲卷、四川卷;抒情诗3首, 分别是新课标卷、山东卷、江西卷。其余边塞诗 (湖南卷) 、闺怨诗 (江苏卷) 、送别诗 (湖北卷) 各1首。2012年古诗词鉴赏重视对学生文学修养与积淀的考查, 重大社会题材的减少和日常生活题材的增加, 是2012年试题题材选择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者考查。17套试卷里的18首诗歌涉及17位作者, 其中有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杨万里, 分别是安徽卷和天津卷;著名作家较少, 甚至没有对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进行考查, 这是多年来所罕见的。最受关注的作者群是苏门四学士, 往年四学士中的黄庭坚大受热捧, 2012年除黄外, 其他三学士悉数登场。山东卷考了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 江西卷考了秦观的《江城子》, 辽宁卷考了张耒的《初见嵩山》, 其受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9位, 如张九龄、贾岛、温庭筠、秦观、晏几道、杨万里、李益等, 这些作家对考生来说属于基本熟悉之列;其余不熟悉的作者7位, 基本上也是各占一半。这有利于同学们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

分值比例。分值稳定在8分左右, 其中3份试卷在8分以上, 4份试卷在8分以下。分值最大的是北京卷, 共计17分, 占全卷 (150分) 的11.3%, 堪称名副其实的分值最大的诗歌鉴赏题。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一) 形象鉴赏类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 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 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 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 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瞑》诗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意境, 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进行解读, 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义的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 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 后者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 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 (意象) 的总体特征和意义, 并以此为“论点”, 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 回答这种题需要: (1)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 (3)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2)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 对月怀远, 月却不解;临水看花, 花自飘零, 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 写思妇的离愁别恨。此词首句直出“恨”字, “千万”直贯下句“极”字, 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 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 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 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对, 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 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 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摇曳碧云斜”, 碧云动荡间, 日已西斜, 联起前句, 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 结局虽短促, 但余思袅袅, 咀味绵长。此词写得朴素自然, 明丽清新, 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 却能含思凄婉, 臻于妙境。刻画人物, 形象、生动、传神, 揭示人物心理, 细腻、逼真, 足见作者技巧纯熟, 既是善于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 又是长于质朴凝练的绝妙好词。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 马依旧瘦弱, 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 前程艰险, 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 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 (《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等宁夏地方志均收录此诗) 。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 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 勤于政务, 衣食节俭, 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肥膘来, 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 非常清廉。颔联是说,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 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 两袖清风。任满以后, 由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 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 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 这一路狂风暴雪, 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 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 说明他衣衫简朴, 没有什么锦衣华冠, 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 他到了灵州, 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 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 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 向往宁静, 清远脱俗的生活。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 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 江南水乡风声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天刚破晓, 船又起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 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 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 原本无一定题旨, 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 感慨境遇, 便随兴而发, 随感而咏, 或写景或怀古, 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 不事雕琢, 浅近自然, 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 即“吴淞”, 江名, 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 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 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深秋天寒, 时时听到空中大雁, 鸣声惶急, 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 顷刻便能回到南方, 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 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 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 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 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 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 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 有时船身猛一倒退, 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 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 偶尔声音响了一些, 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 不知不觉间, 夜已来临, 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外十里枫桥镇, 原本称“封桥”, 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 诗人便盘算着:今夜, 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 一轮霜月下, 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 枫桥“自古有名, 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 诗人一见到枫桥, 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 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 以抒幽思。

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2012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 (1) (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 (2) 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1) 破讷沙:沙漠名。 (2) 鸊鹈泉:泉水名。

(2)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赏析全诗。 (6分)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 既有胜利者的喜悦, 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 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 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这首《度破讷沙》, 抓住北方战场的特点, 着意描写了唐朝军队在沙漠一带, 战败入侵者, 初战告捷返回时的情景。首句用“雁正飞”点出时间, 并用鸿雁报喜讯之意, 预示了二句“鸊鹈泉上战初归”。天上有报喜的雁队, 地上是胜利归来的将士。三四两句, 尽写“归途”之景, 抓住“平明日出”、“满碛寒光”这些很有代表性的景物, 进行描写, 把“归途”之景写得很有特色。长途跋涉, 连夜行军, 没有疲劳, 这里有胜利的喜悦。告捷归来, 穿行于沙漠之地, 自然无人欢迎, 只有“满碛寒光”。“满碛寒光生铁衣”, 沙漠中的寒光, 似是从战士的铁甲而来, 是受“铁衣”的感染。诗人写出沿途的沙漠之景, 正是写出了对归来将士欢迎的感情。

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 非必堂堂之阵, 正正之旗, 有或斗山上, 或斗地下者。” (《围炉诗话》)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不写战斗而写战归。通篇造境独到, 声情激越雄健, 颇得盛唐神韵。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 (1) 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 (2) 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注】 (1) 韶华:青春年华, 又指美好的春光。 (2) 便做:纵使。

(1)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 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 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情, 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

【解析】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 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 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 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 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 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这里暗示, 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 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 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那时候, 一对有情人, 就踏过红色的板桥, 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 在此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 可是眼前呢, 风景不殊, 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下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 又特别善感的缘故, 所以说“恨悠悠, 几时休”, 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说不登则已, “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 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 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 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 使人沉浸于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 而是逐渐汇合, 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 妙在“弄春柔”一语, 笔意入微, 妥帖自然, 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 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 妙在引而不发, 语气委婉, 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 言尽而情不尽。全词于清丽淡雅中, 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二) 语言鉴赏类

解题指南:语言是诗歌表达的物质载体。要读懂一首诗, 最紧要处是先弄通它的语言。高考古诗鉴赏对语言层面的考查, 通常着眼于句子构成中关键字、句的理解, 整篇诗词的语言艺术风格把握, 是对诗歌语言特色或“炼字”“炼句”技巧的鉴赏。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 “炼字”“炼句”是“点”的考查。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炼字方面考查一般要求找出或给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或两个字词 (句) , 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 要求说出哪个更好。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分析该诗语言风格。

2.未指定鉴赏字词, 如颈联或颔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指定鉴赏字词。如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某字和某字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思路为: (1) 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 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 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 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 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步骤:第一步, 指出该字, 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 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古诗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绚丽、平淡、明快、含蓄五种。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8~9题。 (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 (1)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1) 本诗为《雪后晚晴, 四山皆青, 唯东山全白, 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 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 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 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 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 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 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 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 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 寻觅美景, 立于风中, 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 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 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 在春日的傍晚, 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 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 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 是那么的柔和细微, 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 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 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 有化静为动的奇功。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 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 诗人怎能不陶醉, 怎能不忘怀!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四川卷)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分)

【答案】“空”字在诗句中是“徒劳地”“白白地”之意。“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 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这个字, 要立足诗歌, 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具体的解题步骤是这样的: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8~9题。 (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 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6分)

【答案】 (1)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 基于这种观感,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 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 造语新奇;一个“出”字, 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赋予山峰动感, 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 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 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 只要言之成理, 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妙在何处”主要答作用, 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 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写山的诗, 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 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 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 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 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 而一旦出场, 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 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先由宦游的失意落笔, 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 流逝了时间, 消瘦了形体。一个“困”字, 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 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 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第二句宕开一笔, 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 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 多年来与我不离不弃, 迷茫时给我醒豁, 抑郁时给我快慰, 它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给我无穷的启示。所谓“近山而志高”, 在这里, 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 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第三句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 落日余晖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 “北风吹雨去”, 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 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 未见嵩山, 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 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 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 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 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诗人看山观水, 往往带有一定的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到:“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 略相似。”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 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 写得有血有肉, 极富灵性, 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 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张耒晚年罢官后, 日子非常清贫困顿, 但他却不改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刚毅质朴的品行。正是从层层乌云的遮掩中隐现出一位志趣高洁、傲骨铮铮的传统士大夫形象。在这里, 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 已很难分得清, 物我融为一体, 感情达到最高潮, 全诗平稳结束, 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艺术技巧上看, 该诗渗透着苏轼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 拥有白居易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融入其中, 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重庆卷)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 (1) 木叶稀, 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 久忘机 (2) , 沙鸥相对不惊飞 (3) 。柳溪父老应怜我, 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1) 亭皋:水边的平地。 (2) 忘机:消除机心。机心, 巧诈之心。 (3) 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 无机鸥不惊”。

(1) “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答案】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 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 暗含着晓云弥漫时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 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 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金人王寂 (1128~1194) 字元老, 号拙轩, 蓟州玉田 (今河北玉田) 人。其词《鹧鸪天》, 不用传统的词境、词味、词气, 而是用自我心灵中流露出的情感来表达一种实在而又显得不同一般的词风, 值得借鉴。词的上片写景。作者抓住“秋”景特征着笔, 写“木叶”“大雁”“晓云”“宿雨”及山水。其中的“肥”“瘦”二字, 炼得十分精当。它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山的轮廓、线条因云雾散去而显得柔和清晰, 水面因秋雨而变得宽阔, 极富趣味, 明白晓畅而又别具一格。下片写景兼抒情。“吾老矣, 久忘机”, 写自己年岁已老, “忘机”之心久存于心。“久忘机”, 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荡然无存, 表现了作者淡然恬静的超人情怀。作者不是直白地表现情感态度, 而是通过写与沙鸥为伴, 与柳溪父老为友, 表达了自甘恬淡的情趣。“沙鸥相对不惊飞”, 正是作者“久无机心”的形象描述, 沙鸥与我相伴, 是因为“久无机”, 白居易“无机鸥不惊”可证;水边垂钓, 是为了“鱼”, 而“荒却溪南旧钓矶”, 是因为忘机而不再垂钓, 故“溪南旧钓矶”因此而荒芜。

(三) 表达技巧类

解题指南: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绘, 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就描写对象而言, 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而言, 有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和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古抒情、情景交融等。另外, 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 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等。

表达技巧类试题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体现) ;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意用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朱樱 (1) 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 (2) 。

【注】 (1) 朱樱:樱桃的一种。 (2)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1) 颔联运用了映衬 (衬托、对比、烘托、渲染) 、列锦的表现手法; (2) 映衬类:朱、青, 绿、白, 颜色明丽喜人, 互为映衬, 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 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 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 烘托出了静谧的气氛, 表达了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 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余杭道, 即今日的杭州市。“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四月里的杭州, 天空晴朗, 万物复苏, 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朱樱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绿树上挂着红樱桃, 红艳欲滴, 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 爽口宜人。村头田外, 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 白鹅就在上面嬉戏, 简直就是一幅画。“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春涨水满, 船行水上, 轻快如飞。微风轻拂, 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 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 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 为防外人冲犯, 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 不见人影, 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 全诗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的气息, 令人神往。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21、22题。 (2012年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 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 不仅传神, 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 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 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第一首: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 读后令人难以忘怀。首句是从外在形状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 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一个“冷”字, 写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无烟”二字写出了其外表的平静端严;而“绿蜡干”则突现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由于诗人用比贴切新颖, 未展芭蕉的视觉形象变得可观可感, 更艳更美了。次句是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律动。芭蕉未展, 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 而是有些忧虑, 畏怯早春的寒意。一个“怯”字, 就把未展芭蕉娇怯羞涩宛若少女的神情给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第三句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 把笔触伸向心灵的纵深处。古人书札大部作卷筒状, 正和未展的蕉叶相似。这样的设问, 像一座凌空飞架的金桥, 促进了诗歌意境的飞跃、升华, 具有拓展深化之功。结句是说未展芭蕉变化当即, 一旦和煦的东风吹来, 它就会慢慢展开, 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这里的“东风”已经拟人化, 而一个“暗”字则曲尽其妙, 它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 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青年人调皮、好奇的情态。可谓形神兼备, 妙趣横生。

第二首:诗人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 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 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 诗人想到了, 如果一旦开放, 几场风雨之后, 花很快就会坠落、凋零, “林花谢了太匆匆”, 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 为了它的长久, 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 诗人想得更深, 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 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 只是一种炫耀, 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 希望“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总之, 诗句虽然用语平易, 却意味醇厚, 耐人咀嚼, 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 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新斋赋》)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 时金已灭亡, 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 (《为邓人作诗》) 、“衰年那与世相关” (《己卯端阳日感怀》) 的态度, 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 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 独善其身。诗人借告诫未开之海棠, 不要轻易吐露花蕊, 从而寄托了自己独善的心态。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0、11题。 (2012年北京卷)

柳堤

春江水正平, 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 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 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 年年还自生。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 也可选取其他诗作, 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 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 (10分)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由景及理, 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解析】本题根据题干要求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 (1) 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 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 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 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 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全国大纲卷)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 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 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 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 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2)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 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 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 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 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 借助注释, 准确把握。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 庄稼已经收割了, 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 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 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 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 一心向往着春日, 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 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诗人将“落叶”和“松”对比, 落叶飘零, 而青松挺且直, 面对秋风甚至寒冬, 而依然翠绿如常!直抒胸臆, 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 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 随风飘荡, 任意东西。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4~16题。 (2012年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 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 (1) 逢此, 春心益渺然 (2) 。

兴来只自得, 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 余花满客船。

【注】 (1) 那:同“哪”。 (2) 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 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 色彩艳丽, 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 (景色2分, 情感1分, 两者关系1分)

【解析】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 江畔林木茂盛, 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 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 非常自然, 仿佛信口吟来, 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 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 赏心自得, 其中佳趣, 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 而“渺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 日落西山, 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 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 怎不让人赞叹。结句, 以景物收束, 余韵不尽, 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 张诗“结体简贵, 选言清冷, 如玉磬含风, 晶盘盛露, 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音癸签》卷五) 。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 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 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典范。

(四) 思想情感类

解题指南:这里所说的思想情感, 就是诗歌通过其所描写的生活内容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就是要把握其感情基调, 评判其深层内涵。

鉴赏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感类别: (1) 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 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 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 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 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 (2) 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 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 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 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 (3) 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 边关征夫的思乡, 闺中怨妇的怀人。 (4) 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情深意长的鼓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5) 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 弃官归田的自在, 昔盛今衰的慨叹, 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2) 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岸,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等。

(3)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解题步骤: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2012年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 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 (1)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 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1) 玉花:喻雪花。

(2)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案】空旷, 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本词诗句通俗易懂,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 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清晰可见。

这首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上片, 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粒敲打的声响, 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 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 使人如身临其境, 目睹耳闻, 堪称一幅工笔画。下片写渔家乐。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 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 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这首词, 真实、感人, 富有生活气息。

例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 按要求作答。 (2012年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1) ,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2) 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1)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2) 政:通“正”。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答案】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与把握。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四川卷)

子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2)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 (1) 子规。子规啼声凄切, 年复一年催归人, 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 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2) 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 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 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3) 锦水春残。春已残, 花飘零, 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 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4) 楚天月光。异乡梦醒, 月光如霜, 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 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 都是为了表达他的思乡难归之情。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人归京师 (1)

陈与义 (2)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1)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2)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 河南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 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 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 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 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 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 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 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 你的看法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8分)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1) 诗歌意境上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 请分条简要阐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 胡马日骎骎 (1) 。

夜后戍楼月, 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 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 (2) , 烟尘飞至今。

【注】 (1) 骎骎 (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2) 卢龙塞:古地名。

(1)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 并分析其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飐荷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 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 并著莲舟不畏风。

(1) 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 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完成 (1) ~ (4) 题。 (10分)

望海楼 (1)

米芾

云间铁瓮 (2) 近青天, 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 无事沧洲 (3) 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1) 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2) 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3) 沧洲:滨水的地方。

(1)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 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 邻近青天, 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 从哪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2分)

A.登楼望江, 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 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 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 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 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 交交园屋深。

床敷 (1) 每小息, 杖屦 (2) 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 经过遗好音。

【注】 (1) 床敷:安置卧具; (2) 杖屦:扶杖漫步。

(1) 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 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 经过遗好音”的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 (1) 寒云抱泉石。

山翁 (2) 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1) 坞:山坳。 (2) 山翁:此处指隐者。

(1) 在诗句中, 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 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应”字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10.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秋日【明】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 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 引蔓殷勤远过墙。

(1) 古人说“一叶而知秋”, 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 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宋词, 根据提示, 完成赏析。 (7分)

好事近 (1)

陆游

湓口放船归, 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 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 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 任江南江北。

【注】 (1) 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 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 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 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 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 (1085~1152) , 字伯恭, 号芗林居士, 临江 (今江西清江县) 人。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 李纲罢相, 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 次年金兵围潭州, 子湮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 累官户部侍郎, 知平江府, 因反对秦桧议和, 落职居临江, 其诗以南渡为界, 前期风格绮丽, 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 “斜红叠翠”一句, “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10分)

夏日三首 (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 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 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 直欲渔樵过此生。

(1) 具体说明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5分)

(2)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 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根据要求, 完成赏析。 (7分)

灞上 (1) 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注】灞上:又作“霸上”, 位于长安东。

(1) 请对首联中的“频”字进行赏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何种气氛?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诗歌, 回答问题。 (7分)

湖口 (1) 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注】 (1) 湖口:指鄱阳湖口。

(1) 这首诗炼字传神, 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10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1) 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2)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6分)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1) 诗歌是如何紧扣“落”字来写梅花的?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岁暮 (1)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 (2) ,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末, 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 。 (2) 雪岭:又名雪山, 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 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 (1) 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2) 。又还是、秋将暮。

【注】 (1) 阑:阻隔;阻拦。 (2)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8分)

定林 (1)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 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 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 仍 (2) 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 悲虫亦好音。

【注】 (1) 定林:寺院名, 位于金陵 (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2) 仍:又。

(1)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 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 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西塞山 (1) 怀古

刘禹锡

王濬 (2) 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3) ,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 (4) 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1) 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 (2) 王濬:西晋龙骧将军, 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3) 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 (4) 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 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 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两首诗, 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

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

经春历夏又秋冬。

(1) 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 耕慵织懒, 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 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 争如休见, 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 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的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春日登楼怀归 (1)

寇准

高楼聊引望, 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 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 (2) , 沉思忽自惊。

【注】 (1) 此诗约作于980年, 诗人时年十九, 进士及第, 初任巴东知县。 (2) 旧业, 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 指渭水。

(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 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 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中作 (1)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2) , 酒阑 (3) 无奈客思家。

【注】 (1)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2)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见两童子在下棋, 于是置斧旁观, 等一盘棋结束, 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3) 酒阑:酒尽。

(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按要求作答。 (8分)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 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下面的诗词, 根据提示, 完成赏析。 (7分)

秋夜二首 (其一)

【宋】孔文仲 (1)

孤枕夜何永, 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 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 苍鹯 (2) 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 变作泪汍澜 (3) 。

【注】 (1) 孔文仲生性狷直, 为官廉洁, 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因而罢官。 (2) 苍鹯 (zhān) :一种猛禽。 (3) 汍澜:流泪的样子。

(1) 首联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四联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6分)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 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 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答案】

1. (1) 思念故土, 有家难归的悲伤。

(2)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 但国土沦丧, 南北分裂, 所以送友人归京时, 触景生情, 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 (1)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 (1) 点:突出了远帆的“远”, 因为远, 远帆细小, 像一个小点一样, 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 也是因为距离远, 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 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 都突出了江面的寥廓苍茫。

(2) 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 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 酾酒祭奠, 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 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象。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 江水空阔明亮, 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 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 水面广阔, 而远处的庐山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 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4. (1) 意境上突出了静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优美大自然的热爱。

(2) 表达技巧: (1) 第二句运用了“弄”字, 具有拟人化特点, 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 雨云飘浮, 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 相当传神。 (2) 末句写耳中所闻, 描写了绿阴深处乳鸠细语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 表现了庭院寂寂之境。 (3) 景中寓情,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5. (1) 特点:自然环境险恶, 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 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

(2)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 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6. (1) 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 (或“团结”) 、勇敢的采莲姑娘。

(2) (1) 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 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 (2) 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 (或“神态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 (3) 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或“动作描写”) 勾画人物形象。

7. (1) 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 空间、时间两方面。

(3) B

(4)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 黄昏来临, 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 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 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 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 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 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 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 第 (4) 题的答案是 (1) 色彩 (红、白) ; (2) 声音 (画角) ; (3) 动态 (催、起) 。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8. (1) 春花凋谢, 春风和煦, 树木茂盛, 空山鸟鸣, 环境静谧。 (写出两个特点1分, 写出4个特点即可得2分)

(2) (1) 以动衬静 (或: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有声写无声) 。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 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 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9. (1) 踏

(2)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 门外落花满地, 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 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 A

10. (1) 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 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 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 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2) 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 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 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 含蓄地再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 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11. (1) “蓑”字勾连“新绿”, “新绿”如蓑, 引人联想, 近观长短参差, 远望绵延润泽, 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 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 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 足以怡悦人心。

(2)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 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 愿意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2. (1)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 以“红”借代花, 以“翠”借代叶, 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 “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 “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13. (1) 反衬手法。 (衬托手法) 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 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 蜘蛛织网, 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 溪声嘈嘈, 反衬夜晚的清静。 (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 “邀”字是拟人手法 (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 , 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 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意思对则可)

14. (1) “频”字, 既画出风雨过后, 南飞雁群之多, 使人联想到雁群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1分) 又暗示诗人被雁群感动乡心, 久久凝望长天。一个“频”字, 状景见情。 (1分)

(2) 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用烘托之法:以露水滴落枯叶之“声”烘托园之清冷空寂, 用的是以“动”衬“静”之法 (以有声写无声) ;以为邻者仅有一个绝迹尘世的野僧烘托出自己孤独的处境和心情。

15. (1) 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

(2) “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 既状其形, 又绘其色, 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 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采。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 晴空万里, 遥望瀑布, 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

16. (1)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 小雨霏霏, 落花狼藉, 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17. (1) 用“飘”“坠”“点”“粘”等动词, 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用飘落数量的多 (“多莫数”) 和落得很惨 (“乱点莓苔”“迁客过岭”“骚人赴湘”) 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

(2) 诗歌主要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 写梅又似写人, 写出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 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 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者的憎恶, 对压制人才现状的悲愤。

18. (1) 边境发生战争, 时局艰危, 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 漂泊异乡, 政治上被冷落, 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 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 借代, 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 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 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 如, “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9. (1) 隔, 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 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 也是自身被阻隔, 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 增强对江东留恋之情。

(2) 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 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 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是虚写, 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 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 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0. (1)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 运用拟人手法, 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 又逢明月向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 诗人被罢官后, 寄情自然山水, 认为只要超越凡尘, 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 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21. (1) 诗歌前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 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 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 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 偏偏说“秋思落谁家”,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

22. (1) 运用了对比手法, 一“下”一“收”, 一“沉”一“出”, 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 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 怀古慨今, 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一主题思想。

(2) 诗人以景衬情, 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 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 最终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 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3. (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 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 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 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朗”的讴歌, 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 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24. (1) 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 新愁又添, 虽有新欢, 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 但只要感情真挚, 不在乎朝暮厮守。

(2) (1) 通过“群仙相妒” (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 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2)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 (“相逢草草”) 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3) 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 以凸显两人感情的深沉。 (列举任意两例, 言之成理即可)

25. (1) 诗人登楼远望, 本是闲情, 却触景生情, 联想起家乡, 当他从乡思中醒悟, 发现自己身在异乡, 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 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 而没有行人, 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 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 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 久久无人过渡, 困倦不堪, 只得放下笛子, 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26. (1) 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惜别知音, 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7. (1) (1) 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 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 (1) 一句一个场景; (2) 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 (3) 对仗十分工巧。 (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举例分析3分, 其他正确的写作特色并举例2分)

(思路: (1) 根据标题中的“梦中”和注释 (1) 可知,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作品。“路暗迷人”可以理解为前路茫茫, “酒阑无奈”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客思家”可以解读为“渴望摆脱官场, 回到家乡”。 (2)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 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 路、百种花, 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是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28. (1) 暮春飞花

(2) 思念故乡之情

(3)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 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9. (1) 首联点题, 写出了当时节候和环境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现状和孤寂抑郁的心绪, 同时与下联相呼应。从“夜”“秋”“寒”三字可见秋夜寒冷凄清的特点, “破窗”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困, “孤枕”点明形单影只, “何永”写出愁思难眠。

(2) 颈联间接抒情, 以“剑”“鹯”自喻, 抒发感情, 尾联直抒胸臆。两联抒发了诗人心志高远, 心念社稷, 却被罢官贬职, 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

30. (1)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 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小学说明文专题训练 第4篇

在说明性课文教学中,怎样进行语言训练?这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话题,要想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地阐述显然不大可能,因此笔者谈一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一、 导课时,积累相关词语

众所周知,好的新课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往往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说明性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课文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设计能体现语言训练的课堂导入,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词语,确实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狼和鹿的故事》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文章,告诉了我们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笔者在导课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在学生交流了与狼有关的故事后。)

师:同学们了解的故事真多。那么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狼是一种生性狡猾的动物,因为它经常想出坏主意害别人。

生:狼是一种凶残无比的动物,因为它经常伤害弱小的动物。

生:狼是一种残忍无情的动物,因为它对人也要发起攻击。

……

师(板书:鹿):同学们,你们觉得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鹿是一种温顺听话的动物。

生:鹿是一种美丽善良的动物。

……

师: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鹿是一种善良温顺的动物,应该保护;而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我们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它们。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教师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说说有关狼和鹿的故事,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用“生性狡猾”、“温顺听话”等词说出了印象中的狼和鹿。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更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可谓一举多得。

二、 初读时,练习口头表达

语文教学的宗旨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内容,还应抓住契机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水平。在说明性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可以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语。在此基础上,更可以指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性课文,采用拟人手法,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我校一位教师教学此文时,在学习生字、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这样引导学生感知全文内容: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能猜出“我”是什么了吧!

(学生纷纷猜测,大部分学生说是水,并说了理由。)

师:那课文中讲到,水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水会变成汽,有的说水会变成云,有的说水会变成雨、雪,有的说水会变成雹子。)

师:大家说得真好!谁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生:水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教师顺手在黑板上贴出写有“汽”、“云”、“雨”、“雹子”、“雪”的卡片。)

师:真聪明!如果在“雹子”、“雪”之间加个“和”字,句子会更通顺,你能再说说吗?

生:水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

师:说得真好!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增加点难度,就是用上“也”、“还”这些连接词说一说,不知你们会不会说?(学生开始思考,马上有五个学生举手了。)

教师见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就出示了以下句式,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水会变成(),也会变成(),还会变成( )。

师:现在谁会说了?(学生纷纷举手。)

生:水会变成汽,也会变成云,还会变成雹子和雪。

生:水会变成汽、云,也会变成雨、雹子,还会变成雪。

……

师:大家说得真清楚、真通顺,我们都竖起大拇指夸夸自己真能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开始时非常清楚、完整地说出了水会变成哪些东西,一般情况下,这个环节可以到此结束,然后非常自然地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这位教师始终坚守“说明性课文教学要随时体现扎实的语言训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用上‘也,‘还这些连接词说一说,不知你们会不会说?”的要求,引导学生用上排比句式,既完整地表达了意思,又显得简明扼要。这位教师以其敏锐的语感、娴熟的训练技巧使口头表达训练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既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 细读时,品析重点词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3]在细读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找到一些重点词句,重锤敲打、细心琢磨、深入体会,从而领悟说明性课文语言描写上的特色。

还是以这位教师教学《我是什么》为例,在细读课文第二段时,她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第二段,找出三个非常重要的动词框起来。

(学生找出了“落”、“打”、“飘”这三个动词,教师在黑板上写着“雨”、“雹子”、“雪花”的卡片下板贴,故意贴错,让一学生上来纠正。)

师(顺势点拨):谢谢你,都是从云里下来的,为啥不能换呢?

生:雹子很硬,很重,应该是打下来,而雪花很轻,应该是飘下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雹子、雹子打坏地面上东西”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雹子分量重,下来时力度大,所以要用“打”,并用朗读表现出来。)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位小朋友,你能读读这句话吗?(师出示:到了冬天,我变成小雪花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学生轻轻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呢?

生:因为雪花很轻,所以要读得轻轻的。

师:对,所以这里要用“飘”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小结):原来,雪花是轻轻地、慢慢地下来的,所以要用“飘”;“雹子”很厉害,它在三个当中分量是最重的,要用“打”;雨点是在两者之间的,就用“落”。小朋友们,这几个动词用得真好,要牢牢记在心里,谁愿意来读一读整段话。

学生读后,教师出示下面一道选择“飘、落、打”的练习题,让学生选择填空,并简单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1.豆大的雨点()在窗户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2.她难过极了,眼角()下了晶莹的泪珠。

3.一个红气球在天空中()着。

教学说明性课文,尊重科学性是前提,而感受语言、品味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上述教学中,教师完全摈弃了“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而是把“落、打、飘”三个重点词作为语言训练的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词的表达效果:故意出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出示图片,直观感知雹子下来时的情形;朗读体会,区别“打”和“飘”的本质不同。更为可贵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最后还让学生参与了一项选词训练,达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并没有提出指向课文内容的问题,但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品味,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在反复揣摩、多次朗读、扎实练习中学得兴味盎然。

四、 拓展时,安排随文练笔

在说明性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目标,努力设计好拓展环节,让课堂精彩频现。说明性课文教学中最好的实践拓展途径,就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动笔写一写,做到既延伸知识内容,又灵活运用语言。如《电脑住宅》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说明性课文,课文按空间顺序清楚地介绍了住宅的大门外、门口、会客室、厨房、卧室、浴室等六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按“有什么先进设备、是怎样工作的,为人提供了哪些方便”这样的顺序写的,笔者在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每段的写法后,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座电脑住宅中,除了文中介绍的一些地方,还会有哪些地方?

生:还会有书房、餐厅。

生:还会有健身房、游泳池。

……

师:是的,这些都是电脑控制的。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你会给这些地方装上什么先进设备,它是怎样工作的,又为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请选择一处,把这些内容清楚地写下来。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分钟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餐厅在厨房的旁边,可是没有桌椅。也许你会着急,没有桌椅,难道站着吃饭吗!你别急,墙上不是有三个红、黄、蓝的按钮吗?它们完全受电脑控制,按一下红色按钮,桌椅马上就整整齐齐地放好了;按一下黄色按钮,美味佳肴和餐具就出现在你面前了;按一下蓝色按钮,使用过的器具和剩下的饭菜自动送进厨房并清洗干净。你看,主人多省心呢,真正做到了“饭来张口”。

笔者始终认为,像《电脑住宅》这样的说明性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能明白文章的内容,根本用不着多讲。因此,我把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述教学就是以此为目标,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学生想象、练笔上,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落实了语言训练,做到了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三者的自然融合。

说明性课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在说明性课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有了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就可以找到语言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这正如清朝诗人袁枚所说:“但肯寻诗便有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兰.“言”——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J].教学月刊,2013(12).

[3] 崔素梅.让情感的涟漪在语文课堂中流淌[J].吉林教育,2009(9).

说明文专题训练一 第5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②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小学说明文专题训练 第6篇

一、什么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整理阐释明白,而使用的某种方法。

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资料(引用)。(注:前四种考得最多)

三、考试题型:

1、判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找出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四、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一)举例子。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文中如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一般可判断为举例子。)

2、作用: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3、答题模式: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

4、例题展示。

《中国石拱桥》在写出了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试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举例子,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这三大特点。

5、牛刀小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二)列数字。

1、概念: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数字可分用确数和概数)

2、作用: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具体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3、答题模式: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

4、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答:介绍桥的长度和宽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5、牛刀小试。

这只蟹的体长超过20厘米,重量达2.5公斤,可算是蟹中的巨无霸了。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三)作比较。

1、概念: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3、答题模式:拿××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点。

4、例题展示。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答:作比较,拿古代的宫殿、一般住房和苏州园林来比较,突出说前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 对称的特点。

5、牛刀小试。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四)打比方。

1、概念: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打比方在说明文中是以比喻句的形式出现。)

2、作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3、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说明事理要加入“通俗易懂”)

4、例题展示。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答: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5、牛刀小试。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想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有把„„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五)分类别。

1、概念: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但应该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

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内容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2、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层次分明,同时又让读者更好地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清楚地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概况。

3、答题模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4、例题展示。

一切活的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叫异养,靠植物来生活的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属于这一类。《食物从何处来》 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使读者清楚地了解“自养”和“异养”的本质特点。

5、牛刀小试。

风沙的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成为“游击战”。„„另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六)引用。

1、概念:引用典故、文献、名言、诗词、俗语、谚语、歌谣、故事、传说等进行说明。

2、作用: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E、引诗词。作用:生动有文采。(注: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答题一般模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使说明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酌情加答“权威性和说服力、引出说明对象、加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等。)

注意:如果是引用故事和传说来进行说明,不要答“增强说明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因为它们都属于不可靠的事实。

4、例题展示。

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答:引用张嘉贞的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赵州桥构造奇特,施工技术巧妙绝伦的特点,使 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5、牛刀小试。

湖光岩最早时称“净湖”或“镜湖”。据传南宋建炎三年,丞相李纲被贬海南路经此地,受湖光岩“楞严寺”当时的长老释琮(李纲的同乡和同窗)之邀到湖光岩一游。当晚,明月悬空,秋高气爽,两人在岩崖上促膝而谈。这时,湖面上折射的月光映照在狮子岭的峭壁上,展现出一幅美丽的水光山色风景画。李纲顿觉心旷神怡,把被贬的宠辱忧患全抛脑后,欣然提笔写下“湖光岩”三个大字,沿用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神奇的湖光岩》

以上文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七)下定义。

1、概念:用简明概括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它一般是以“„„

是„„;„„叫做„„”的形式出现。)

2、作用:简明、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点,使读者能将它与其他事物或事理

区别开来。

3、答题模式:简明准确地揭示了„„,让读者对„„有了更深刻、本质的认识。

4、例题展示。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答:简明准确地揭示了“统筹方法”的概念,让读者对它有了更深刻、本质的认识。

5、牛刀小试。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八)作诠释。

1、概念: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2、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3、“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1)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2)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例如: ○ 1“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所以是“下定义”。

○2“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所以是“作诠释”。

4、考试时,如果出现“请你给××下定义或作诠释”这样的题目,最好是选择“作诠释”。

(九)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十)摹状貌:用描写手法,描摹事物情状的方法。它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如“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五、说明方法判断专练:请说出下面各题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

2.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入,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

3.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4.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5.5.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6、沙漠地区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三千小时。()

7、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8、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

9、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

10、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11、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12、此外,不少树木还能吸收对人类有害的气体。如一株中等大小的松树每天可吸收20微克的硫;一亩柑桔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量达1.4吨。一公顷树林每年吸附灰尘达60多吨,绿化区的空间含尘量要比非绿化区少20%一38%。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轻噪音10分贝——15分贝。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l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放出700多千克氧气,所以,如果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树林,就会感到空气清新。()()

13、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4、人不可一日无水。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但如果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

15、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16、首先是光脑可以在接近室温条件下具有超高运算速度,电子的传播速度每秒钟只能达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因此,利用光在光缆中互连通信,要比利用电子在互连的导线中通信减少大量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超高速电脑的计算器件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工作,而光脑则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超高速运算。()()

17、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18、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 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练习:

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上一篇:新产品市场营销策划书下一篇:黎家坪镇中心小学总务主任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