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2024-08-27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精选10篇)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第1篇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五年再来一次大跨越”和率先在苏中地区融入苏南“第一方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目标,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培育形成了船舶修造、特色冶金、粮食加工、木业建材、石化能源五大临江产业,成为未来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方面,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一类口岸的正式对外开放以及港口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扩大港口优势、发展临江物流业、建设现代物流基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靖江市境内拥有长江岸线总长52.3公里,是江苏省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县市。其中条件优良的一、二级岸线占71.9%,可满足万吨级以上船舶航行与停靠的深水岸线长28.1公里,占岸线总长的53.7%。可建造100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具备了建设现代化物流业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市长江岸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临江物流企业不断增多,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是“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中心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靖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按照“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建设“亿吨大港”和“亿元产业区”为发展目标,大力开发沿江港口,培育沿江物流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到目前为止,先后引进了江苏中油、德桥仓储、扬子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扬子江港务(扬子江金属加工)、盈利港务(万林木业)、新华港务、龙威港务(龙威粮油)、信达物流、仲阳物流商贸城、太和物流、联合安能石化、苏农物流等物流项目近50家,计划总投资达450亿元,其中投资规模超亿美元的重大物流项目有18个,基本形成了木材、金属材料、粮油、能源石化、农业生产资料等五大特色物流基地,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临港物流项目陆续建成并运营,园区物流业务量也开始释放。为此,我们选定了物流业比较集中的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为对象,对其物流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市临江物流业现状

今年上半年,我市物流业入库税收5204万元,同比增收2461万元,增长89.7%,成为今年地税增长的亮点。其中营业税入库3429万元,同比增收1480万元,增长75.9%。截止2011年上半年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现有物流企业共40家,其中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23家,2011年上半年开票销售额7.45亿元;以仓储装卸为主的物流企业10家, 2011年上半年开票销售额2.98亿元;以简单加工为主的物流企业1家,2011年上半年开票销售额5.43亿;以船舶代理为主的物流企业6家, 2011年上半年开票销售额0.07亿元。

2011年1-8月份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登记注册企业数为303家,登记注册资本41.9亿元,入库税金1.8亿元,营业收入93亿元,其中物流业务营业收入17亿元。

我们设计了《靖江市现代服务业试点企业情况问卷调查表》对物流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从事的业务活动、目前执行的税收种类、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否获得资金扶持、企业需要哪方面人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共计发放问卷20份,回收15份,有效问卷15 份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看,我市物流企业现主要从事货物装卸、货物代理代办及货物仓储,企业主要执行的税收种类是营业税,都处于发展阶段,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近两年内有2家企业获得省以上资金扶持,企业急需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我市发展临江物流业存在问题

(1)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目前,我市物流业仍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虽然成立了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但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尚未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运输、仓储、加工、包装等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物流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远未达到现代物流的标准和要求。由于经港口运输的大宗散货主要是生产性原料,绝大部分物流仍为简单的货物中转,既不在我市加工增值,也不在我市开票交易,致使物流增值功能不强。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较小,临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特别是能够提供全国性或全球性物流网络服务的企业,导致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存在“小、散、乱、差”现象。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我市港口现有物流基础设施、运输工具与仓储设施的总体水平仍处于发展过程中,港口码头大多为企业自用码头,且建设相对分散,等级不高;公共码头建设缺乏投融资平台,在现行的港口建设投资体制下,筹资压力多、难度大,数量偏少,与日益增长的港口吞吐能力不相适应。疏港公路和锚地还不能满足临港物流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港口功能配套问题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将成为我市发展临港物流业的一大障碍。在岸线整合过程中,部分企业漫天要价,协调难度较大,影响了岸线的使用和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临港物流业的发展。

(3)公共交通设施使用成本过高,抬高了当地的物流成本,影响了三江现代物流中心长远竞争能力。靖江市地处长江北岸,与苏南的江阴市隔江相望。从地理区位上看,靖江市既可承接长三角经济发达区的经济辐射,又可利用苏北广袤的腹地,地理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长江江阴大桥通车后,长江不再是天堑。但从运输成本角度看,江阴大桥高昂的过桥费,使得靖江的物流成本要比苏南等地高出许多。因此,无论是将三江现代物流中心沿江港口的货物运输过江,还是充分利用长三角南部地区丰富的物流资源,江阴大桥的过桥费都成了一个难以克服的成本瓶颈。

(4)港口电子化建设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三江现代物流中心临江物流的长远发展。港口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节点,将水运与陆运联接起来,为现代物流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现代港口通过电子化网络,将港务、海关、边防、商检、运输设施等整合起来,解决了相关信息的及时与准确传递,优化了政府审批流程,加快了审批速度,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物流综合成本。但是,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在建和已建的港口码头,电子化建设工作还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各港口码头还是按传统方式向相关部门报送资料,这无疑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临江物流的长远发展。

(5)临江物流产业集中度过低,承担不起物流技术的投入,导致物流操作水平低,影响三江现代物流中心的综合效率。现代物流产业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一直是困扰物流企业的投资难题。没有一定资金的投入,就无法建立能发挥效能的物流信息系统。只有具有相当规模的物流企业,才能承担得起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高昂费用。但是,靖江市当地的物流企业规模小,业务十分分散,物流操作手段原始,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很低,离现代物流的要求相距较远。因此,要高效率的为沿江港口企业服务,特别是为具备现代港口操作水平的港口企业服务,要求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同样具备现代物流技术水平。

三、建议与对策

1、研究制定发展临港物流业的政策环境。我市临江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导向应立足于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在苏中最优惠,比苏南更优惠”的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长期以来,我市对临江物流设施投入少,临江物流基础薄弱,难以适应现代

物流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给予财政贴息扶持企业自建临江物流基础设施,银行应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融资支持。安排临江物流或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对临港物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新型业态等各个层面的扶持,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税费减免政策。继续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力争免收我市物流运输车辆的过桥费,充分享受江阴大桥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2、积极打造信息化、现代化的物流平台,提升临江物流业发展层次。

抓好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化、网络化是物流从原始向现代转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速度的重要手段。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周期长,因此需要把这一系统的总体规划放在优先考虑位置,做到统筹考虑、统一标准,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避免造成重复建设,贻误发展机遇。以港口信息资源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与海关、海事、国检、口岸办、税务、外经贸等政府监管部门,与船代、货主、货代、理货、金融、保险等各类企业的联网,建立广覆盖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形成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建立市场交易平台。构建综合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提倡多元服务,加快建设粮食交易、钢材交易、木材交易、能源交易中心。以粮食、石化、特色冶金、木材等产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专业特色经营,带动中小流通贸易企业发展,打造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区域性临港物流商贸集聚区。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构建网上货运交易虚拟市场和网上物流综合服务交易市场,发展各种形式的物流服务中介业务,形成实物交易与虚拟交易相结合、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依存、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相补充的市场条件。

3、加大培养临港物流人才力度。针对我市目前临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注重培养临港物流人才,采取各种形式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加快“育才”步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通过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的专业人才。加快“引智”步伐。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努力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市临江物流基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物流基地的建设为物流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以物流基地为中心,逐步整合沿江物流业务。随着临江物流业务的集中运作,逐步建设区域物流网络,提升物流企业的规模,由此提高本地物流产业的集中度,形成物流企业业务不断集中、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投入不断增加、物流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物流业务得到进一步集中的良性循环。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第2篇

强化责任、周密部署,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临江市国土资源局始终把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取得了省厅和白山市局的大力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去年以来,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省厅、白山市局的大力支持下,临江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1、成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在省厅、白山市局大力支持下,该局于2010年6月23日,成功组织实施了“临江市森工街道北山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活动。这次演练活动,选在了泥石流灾害频发的隐患点——临江市森工街道北山区域,针对性强、参加部门多、规模大,全市30个部门单位共300余人参加了正式演练,有关领导、专业人员及群众共400余人进行了观摩,在演练现场,滕厅长做了重要讲话,对临江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指导和部署。这次演练,进一步检验了该市应急抢险队伍的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对临江市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 1

取得实效。2010年7月,临江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超强降雨引发全市范围内泥石流、水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300余处,该市7个乡镇、6个街道的68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5万余人,5000余户居民房屋损坏,其中1600余户房屋倒塌,全市6000余公顷耕地因灾水毁,9人被洪魔夺走了生命,灾情之重历史罕见,遭受损失史无前有。在洪涝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中,由于灾前加强群测群防和灾情发生时采取及时有续的应急安置措施,全市各支抢险队伍共安全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群众34000余人次,切实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保障!临江严重的灾情,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深入灾区,排查险情,指导抢险救灾,为临江灾区人民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给予了大力的资金扶持和巨大的精神支持,通过不懈奋战,抗洪抢险取得了各阶段的胜利。

认真总结地质灾害“演练”和2010年特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实战”两方面经验,进一步落实好201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通过对2010年地质应急抢险演练中各项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和防灾避灾知识的普及,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这对于该市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去年特大地质灾害使该市地质灾害防护工程、防灾设施建设及应急抢险等工作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为此,该局按照省、市的部署,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真编制《2011年临江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方案》、《临江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临江市国土资源局2011年汛期预防地质灾害值班方案》,并按方案要求:一是落实主汛期以局领导为责任人的24小时值班制度;二是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落实防灾责任人,并由防灾责任人填写落实签字后收回;三是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月报和速报制度,每月月末都认真填写地质灾害月报表,并及时将上报临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急办和白山市国土资源局。遇有重大地质灾害险情,及时向上级报告。

2、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及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该局于2006年编制完成了《2006——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于当年通过专家组评审,由临江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下一步,该局将针对实际情况,对防治规划进行修编;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于2008年,编制完成了《临江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应急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部署。

3、落实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制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动态巡查,设立地灾监测点,层层落实防灾责任人。进入汛期以来,进一步加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的动态巡查。并在临江市四道沟镇、贾家营乡、桦树镇等地灾易发区设立了12个监测点,在已发生或易发生地灾的地段

设立了警示牌,警示过往群众和车辆。二是进入主汛期以来,加紧落实了“地质灾害易发区防灾责任人24小时巡查监测制度”,要求该局、中心所人员和街道、乡镇、村、社区群测群防员24小时开机,定期逐级报告地质灾害易发区动态监测情况,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在做出预警的同时,通知和协调处于危险区域的群众及时撤离,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4、加强“信息联动、数据共享”,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预防时效性。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信息联动。于2006年设置了与气象局直接互联的专用数据终端,经过几年来的完善和改进,更好地实现了数据共享。汛期,国土部门将第一时间得到全市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降雨量、时间、范围等天气预报的准确数据,并与临江市气象局、电视台联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群众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5、加强措施、狠抓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取得优秀成果。2009年我们积极响应省厅、白山市局关于开展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部署要求,不断完善领导机构、加强财政专项经费管理、健全完美制度机制。通过不懈努力,使临江市成为吉林省首批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并受到国土资源部的表彰。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第3篇

【摘要】结合2013年临江市农村改水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近几年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调查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未来农村改水水质监测、供水工程建设中水源地选择建设及在运行管理中日常维护管理及饮水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改水 调查 检测 建议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41-01

一农村改水卫生状况调查

临江市属中低山区地形,山高林密,总人口20.68万,其中农

村人口7.8万;辖区设7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70个行政村、175个村屯。临江市除市区为大型集中式供水外,其他人口均饮用农村改水供水。目前农村改水水源多为溪水、地下水和地表水,通过现场调查发现:

1、我市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较为简单,工程的實施虽大大解决

了饮水难和饮水方便的问题,但由于大多农饮工程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建立净化、消毒设备和完善的相关消毒管理制度,农村居民多年养成的喝生水的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引起介水传染病及水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2、部分农饮工程选址不当,周围5米范围内有垃圾、菜地和农

田;部分工程蓄水池设计不合理,盖板未密封加锁,给农村饮水安全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3、 农村改水工程建成后,缺少长远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措施 。

二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1、样品采集时间、地点、样品数量:分别在9个乡、镇、街10个自然村

屯,选取有代表性的水源进行集中式供水运行期水质采样检验,每个监测点分别于枯水期(3—5月份)和丰水期(7—9月份)采取出厂水和末梢水,共监测水样40份。

2、水样采集、保存和检验: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2006

3、评价方法: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4、检验项目:除放射性指标和消毒指标以外的其他水质常规指标共33项(包括氨氮项目)。

5、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水质样品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水质采样方法进行采样,共检测水样40份,全部合格水样仅为18份,以检验指标合格率计算,在33个检验项目中,单项合格率为100%的监测指标是:毒理学指标,合格率最低的为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仅为55%;其中丰水期检测水样20份,微生物指标超标样品16份,分析原因为样品采集时间恰逢雨季,农村集中式供水无消毒和过滤措施,导致微生物指标大部分超标。

三农村改水工作建议

1、加强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和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水利、财政等部门的合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选址、建设和竣工验收应有卫生部门参与和提供技术支持,确保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

2、加强现有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防护,努力完善和规范水处理工艺,加大农村饮水卫生安全的监管力度和安全饮水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早日喝上洁净的、卫生的、安全的饮用水,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3、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对监测中超标指标,应进一步查找污染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临江市推出外事工作新举措 第4篇

临江市推出外事工作新举措

2012年,临江市外事工作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思路创新,促进外事全面发展为主线,推动全市外事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进一步做好全市因公出国(境)管理和服务工作。依据相关文件精神,规范全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事业单位人员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

二是进一步做好外事接待工作,完善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审核因公出国(境)和界江项目作业,认真做好领导出访计划的申报以及市领导出访手续办理工作。

三是进一步做好涉外管理工作,与公安局、公安国保等部门密切联系,针对国外非政府组织、外国记者采访、来临外国人员、国外宗教组织“渗透”等情况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各种涉外事件。

四是进一步加强边界边境管理力度,严防边境重大涉外事件发生,积极协调水利、交通等部门对界江工程规划,进一步加强界江工程监督和管理,妥善处理好界江违约工程,做好全市界江工程建设各项外事服务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强与朝鲜边境城市的友好往来,进一步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意识,利用我市与朝毗邻的地缘优势,扩大对朝中江郡、金亨郡友好往来和经贸交流,促进双方在经贸合作上有实质的突破。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第5篇

舆情信息工作

临江市供销联社为通过抓好舆情信息工作来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凝聚民心。进一步建立快速有效的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本系统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为此供销联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强化舆情信息工作。

一、提高对舆情信息工作的认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临江市供销联社党委从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全局出发,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充实舆情信息员力量,健全舆情工作网络,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工作网络。在全系统建立了机关、企业、基层供销社三级舆情信息网络。推动舆情信息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要加强舆情信息队伍建设。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强,知识密集,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临江市供销联社安排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担任舆情信息员。

三要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建设。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舆情汇集、分析、上报制度,健全完善信息需求通报制度、定期检查考核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舆情信息工作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考核标准,对信息报送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加大引导、督促力度,依靠制度保障舆情信息工作灵敏高效、科学有序地发展,促进舆情信息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第6篇

2008年临江市职业技能鉴定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不断扩大鉴定覆盖面,有效促进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吉职鉴字[2008]22号文件指示精神,我们认真做好了各项自评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范质量管理,全面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工作对于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搞好摸底调查,走访相关企业和各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按照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的个人愿望和要求,先后与企业、职业技术学校、农机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和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及委托培训机构部门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先后办班60班次,对育婴员、电工、电焊工、中式面点、汽车修理、保健按摩、钳工、挖掘机操作工等专业(工种)进行了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8年我站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任务是鉴定人数达到1500人。截止目前,参加免费鉴定人数1946人,实际发证人数1554人,完成计划的105%。

二、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临江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统筹社会培训资源,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评价体系,并形成合理的工作格局。大力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2008年高技能人才工作任务是500人,实际完成508人。

三、加大宣传和检查力度,规范企业职业技能(工种)持证上岗工作

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协调用工管理科、劳动监察部门联合对各国有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等用工单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进行了检查。我们按照《国家教育法》、《国家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加大了宣传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力度,强调职业工种上岗持证的重要性,并对企业技术工种岗位未取得职业资格人员上岗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目前,已在用工单位形成了持证上岗的良好氛围。

四、开拓创新,加大考评员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必须要瞄准市场面向社会,科学定位,为企业人才需求服务,因此建立一支技能全面经验丰富的考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2008年,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申报初级考评员、中级考评员18人。我们将在实践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以最灵活的管理方式进行培训和技能操作,并依托企业培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搞好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综合性配套工作,达到学到的知识能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目的。

五、2008年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基本亮点是:结合实际、面向社会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前提是职业技能人员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要瞄准企业需求,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对下岗失业务人员、农村劳动力技能进行培训,做到先定单后培训再鉴定的工作思路,与岗位对接、技术对接、发挥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今年我们已鉴定两期保姆(育婴员)班,鉴定合格后,我们先后联系家政公司、中介公司,为他联系岗位,应聘上岗,还有一些未能上岗的学员,我们联系社区共同举办了爱心手拉手家政服务中心,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自查,我们在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考评人员在工种上也有不全,设备不足现象。

2008年职业技能鉴定站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离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要求相差很远,我们有决心取优绩、补不足,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工作力度,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七、2009年工作目标

临江市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 第7篇

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临江市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市委、市政府在交通、安全饮水、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突出边境特色,重点向农村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历史最高,民生问题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空前改善。乡村公路实现质的飞越,2007年,临江市投资4180万元改善农村道路,其中: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公路规划里程102.2公里,竣工项目11项,总里程24.2公里。2008年建设的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7项,总里程66.2公里,工程总投资6533万元,台兴村、蚂蚁河村便民大桥相继建成通车。今年,临江市总投资1480万元,彻底解决了剩余的4镇1街39个村屯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投资1000多万元在大栗子、台兴、四道沟等建立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4个,已投入使用。投资30万元的夹皮沟村文化广场等农村基础项目完成25项。已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300个,全市已有3个村建立了秸杆气化站,2000多户农民使用了沼气,40个村完成了信息网络链接;改造了台兴、闹枝等省、白山市级试点村的有线电视网络。投资937万元改善农村校舍;投资42万元完成2307平方米农村体育场所建设;投资3104万元完成680平方米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投资432万元新建设改造卫生医疗室,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到目前为止,全市30个试点(推进)村镇新农村建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已达到17000多万元。

改善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泥草房改造是省委、省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临江市六道沟镇作为省确定的泥草房改造试点镇,改造任务为508户,首批涉及14个村,300户,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为使改造快速发展,市政府出台补助政策,组织机关干部捐款,多渠道融资,对被改造农户,户均补助4000元或以实物形式进行资助,对特殊困难的农户,村集体再给予适当补贴。在泥草房改造过程中,通过协调有关部门,简化了审核、审批手续,实行集中一条龙办公。

在去年实际完成550户泥草房改造试点任务的基础上,2008年临江市泥草房改造2800户,改造过程中,做好散居户并屯、撤屯并村工作,选择沿三线的重点村屯优先扶持完成改造。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加快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临江市新村办担起牵头部门作用,建设局、房产局、国土局和林业局热情服务,尽快完成了改造农户审批手续和木材审批手续,取沙石内河由水利部门负责,界河由边防工作站负责,确定各村泥草房改造取沙石地点,并落实不予收费政策。新村办、水利等其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乡镇(街)要把当地泥草房改造切实纳入议事议程。同时简化审批手续,审核审批由政府包办,确保完成全市泥草房改造任务,让农民享受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泥草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同时,临江市加快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整治重点是省、白山和本级试点村和推进村和沿公路、沿江、沿旅游线村镇,今年的环境整治要以村屯规划为依据,要与农村泥草房改造相结合、与村屯绿化相结合、与春季爱国卫生活动相结合。同时加快道路硬化,庭院凈化,路灯亮化,村庄美化进程,使每个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的标准,各乡(镇)、街把环境整治作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逐村研究整治方案。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今年市政府决定在环境整治活动中,市级帮扶单位不做大的调整,各帮扶部门认真履行帮扶职责,用较短的时间使全市农村环境实现了实质性变化。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第8篇

阳江市调研组到我市开展水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组图)

本站讯(通讯员钟水菊)4月15日,阳江市委政策研究室一行10人,在该市市委书记助理、市政策研究室主任林锐熙的带领下,到我市开展水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市委副秘书长黄超、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蓝松涛、市水务局赵彬炎副局长等领导和相关人员热情接待了调研组一行,并交流了我市水利建设基本情况、加强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以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强水利建设的工作思路等情况。调研组还深入我市东河水利进行现场调研。双方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两市水利建设更上新台阶。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第9篇

一、临江工业发展现状

临江市地理位置偏远,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装备落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区域优势突出,矿产资源、林下资源丰富,区域特色明显。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工业,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特色富市、开放兴市,打资源牌、走特色路不动摇,以绿色转型发展为主线,统筹“四化”同步,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主线。

1.临江工业经济由“快速发展”期进入“转型调整”期。工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从原有冶金采矿行业一枝独大的格局,逐步调整为硅藻土、冶金行业占比超半、平分秋色,医药、能源行业强势跟进、不断壮大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目前硅藻土、冶金、医药、能源行业的规模企业户数、产值、纳税分别占总量的77.8%、75.34%和91%,已成为临江市工业经济的主体支撑

2.资本增量结构出现较大变化,民营经济成为工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临江市落实白山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意见的操作办法”,开展了“我为民营经济建言献策”活动,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为推进素质提升,采取邀请专家授课和组织参加上级培训方式,提升管理者、创业者素质。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户数、产值、实缴税金等指标均超过总数的80%,主体地位全面确立。宝健木业、利生源、嘉合康宁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量。

3.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设立了吉林省生态环境材料院士工作站。新认定省级技术中心4户,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户。长白山山茶、长白山人参露、TS112型低温催化剂等6个产品认定为省级新产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9%。宝健木业的纳米二氧化钛硅藻土复合材料、金豹木业的硅藻土地板、东锋公司稀土镁合金、利生源公司人参露及蜂蜜果汁饮料系列产品、健维生物科技公司二轻槲皮素等转型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临江市硅藻土行业由原来单一产品助滤剂为主正加快向多领域、功能型新材料产品升级。已研发了硅藻土超细二氧化硅、硅藻土保温隔热砖、硅藻土橡胶补强剂、甲醛去除剂、污水处理剂等6个新产品。

二、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处偏远山区,工业经济层次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和能源消耗依然偏高,与目前以高新技术带动工业经济增长格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竞力能力不强

(1)硅藻土行业。一是硅藻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企业布局“多、小、散”,集中度不高,单体规模小,缺少旗舰企业引领。三是产品趋同、竞争压价导致没有把稀缺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2)木加行业。受限采限筏影响,林产品加工产业急剧萎缩,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融资、技术、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3)大健康产业。产业内企业分布散、集聚度不高、关联度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为仿制药多、创新药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人参深加工转化率较低,主要以出售原料为主。加之市场开拓滞后,大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业内严重缺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2.后备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市场竞争力不足仍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规模以下企业小而不精、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企业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较高,且有部分企业为小规模或家庭式作坊,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

3.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从序列上说呈现出的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我省重化工业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临江市第二产比重为54.3%,比全省高4.6%。工业经济增长乏力,支柱产业创新转型不快,新兴产业接续能力不强。

(2)民营经济起较晚,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民营企业一部分由集体改制形成,国企遗留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一部分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建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管理,抗风险能力差,企业寿命短。

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

1.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健康发展

铆定工业是绿色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力促工业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稳中达效。鼓励支持一批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挂大靠强、上市融资等方式,成为极具区域竞争力的龙头型企业。加快配套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和淘汰,以能耗控制、环境容量等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低品位硅藻土、煤矸石、铁矿石尾矿等资源综合利用。

2.支持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外脑”助推新型矿产新材料、医药健康新产品研发,促进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政府研发投入,以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的形式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省检、国检中心,支持硅藻土研究所、吉林省生态环境材料院士工作站、东锋镁科学研究院等行业研发平台建设,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扶持重点企业建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通过直接购买、服务外包、技术入股等方式取得科技成果。要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综合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3.努力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浅谈牡丹江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 第10篇

【关键词】牡丹江;现代物流;发展

1.牡丹江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1.1核心区位,得天独厚

牡丹江市是沿边口岸群依托的中心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牡丹江成为东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和欧亚经贸大通道的桥头堡和东北亚国际经贸大通道上的中心城市。

1.2立体交通,通达天下,基础设施加速建设

缤绥、牡佳、牡图3条铁路纵横交汇,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四条普通国道、五条省级道路贯穿全境。绥芬河至满洲里、鹤岗至大连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在我省境内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为牡丹江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1.3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向好

十一五时期,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866亿元,比2005年增长2.54倍;物流业增加值实现45.5亿元,比2005年增长2.05倍,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4%;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及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84573万元,增长13.5%,增长迅猛;城市、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发展加快,主要商品的统一配送率也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日用品、食品、食盐和烟草等商品的统一配送率分别达到35%、65%、90%和100%。物流运行方面,2010年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211万吨,增长9.25%;货物周转量457218万吨公里,增长14%。

1.4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稳步推进

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区等七大物流园区,总占地面积350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各大物流园区均以引进大型物流企业为支撑,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区成功引进香港进豪国际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牡丹江牡达农副产品国际物流园区;宁安源丰对俄果蔬国际物流园区集合口岸、基地、环境优势,全力打造果蔬对俄出口直通车的载体,该园区主营对俄果蔬出口业务,兼营对俄跨境旅游和客货运输,并于2011年5月10日正式开园运营。

1.5物流规划及运营层面较高,物流体系逐渐形成

我市物流行业的发展规模逐淅扩大,运营层面较高,正逐步向专业化、信息化、立体化、多层面格局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建设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保障,以商服物流体系、涉农物流体系、国际物流体系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物流体系逐渐形成。

1.5.1商服物流体系

金融物流,填补省内空白:黑龙江省哈牡绥东投资集团承建的哈牡绥东物流质押监管担保中心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填补了省内空白。中心在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物流服务的同时,着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物流业务。该中心已于2010年7月份建成并营运。

1.5.2涉农物流体系

农产品物流园区及农资物流初具规模:“十一五时期”全市重点建设牡丹江牡达农副产品国际物流园区、宁安源丰对俄国际物流园区、宁安鑫淼(农资农副产品)物流园等农产品(山产品)的项目共6个。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区和大市场的建立,对于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产品冷链物流:随着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冷链物流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我市冷链物流企业达18家,规划建设的冷链项目7个,全市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逐淅形成。牡丹江市鑫鹏肉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最先进的生猪屠宰加工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三十余个省市,并出口俄罗斯、朝鲜、美国等国家。企业以其绿色、安全、放心的特点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1.5.3国际物流体系

国际物流是我市最有特色、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物流体系,也是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关键体系。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区位、口岸、对俄贸易优势和利用俄罗斯铁路、港口资源,积极打通中俄陆海联运大通道。东宁吉信国际运输中转站、东宁华宇国际货运项目均依托口岸优势,为出口商提供各类货物从中国到俄罗斯各大城市的铁路运输、海铁联运、清关派送、出口代理等一站式服务,打通通往俄罗斯市场的黄金通道。

1.6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集聚效应初显,辐射带动作用将逐步显现

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自2009年4月批复,已于2010年8月31日通过了国家十部委的联合验收。成为中俄4300公里边境线上唯一一个综合保税区。中国邮政物流集团公司、山东浪潮集团、中德合资维嘉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保税区。保税区的企业集聚和政策示范功能,可为我市及周边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

1.7物流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

我市7所大专院校中,现有牡丹江大学、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在校学生达500多人,每年毕业近300人。为培养物流专业的高端人才,2010年9月份,牡丹江大学与中海物流合作成立了牡丹江大学中海物流软件研发中心暨物流人才培养基地。这标志着我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讲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为:认识不到位,物流运行的总体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企业的服务能力不强;物流市场的体系建设不快,发展环境不佳;物流市场载体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缓慢以及物流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

3.“十二五”时期,牡丹江市物流业发展总体构想

随着牡绥地区区域发展首次历史性地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必将加快牡丹江市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步伐,这同时也为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3.1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

“十二五”时期,牡丹江市物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面向东北亚的物流中心、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物流节点、推进沿边对外开放的先导行业。

3.2布局与构架

总体布局:一个轴心、两个陆桥、三大出海通道、四条物流聚集带。

“一个轴心”:即以牡丹江市区、海林市区、宁安市区为核心,打造大牡丹江国际区域性和国内区域性现代物流的聚散轴心。

“两个陆桥”:即以绥芬河市、东宁县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为主,打造牡丹江国际区域物流大陆桥。

“三大出海通道”:

第一条我们正在畅通的陆海联运通道。第二条是经哈尔滨出省,走大连、营口等辽宁沿海港口的通道,这是一条保障性通道。第三条是沿东部铁路(东边道)出省、经吉林图们、辽宁丹东港出海的大通道,这条通道也是下步要积极建设和打通的出海通道。

“四条物流聚集带”:省内、省际、国际、边境四条物流带。

3.3发展路径

(1)扩大社会化物流需求,推进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2)做大做强骨干物流企业,积极扶持第三方物流成长壮大。

(3)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发展口岸经济并实施走出去战略。

(4)继续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5)提高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进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3.4措施与保障

上一篇:法宣在线试题题库下一篇:消化内科护理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