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声教案范文

2024-05-24

锣鼓声声教案范文(精选6篇)

锣鼓声声教案 第1篇

《锣鼓声声》教案

骆店乡中心小学 闵磊

背景与导读:《锣鼓声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研究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让学生进行对比最后弄清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的结论。

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鼓、锣、音叉、直尺、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ppt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件礼物,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认真的听一听,这些声音是由哪些乐器发出的?

生:笛声、琴声、二胡声、古筝声、鼓声、锣声„„

师:同学们真不错,听的都非常认真!刚刚我们听到了很多美妙的声音,那么对于声音你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传出的?

为什么鼓、锣、琴的声音不一样? 师:(生边说师边板书)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想!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声音的王国,共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18、锣鼓声声

(二)发散思维,大胆猜测。(3分钟)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ppt2)生:摩擦、敲打、拨动、闪动、晃动、振动„„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但是仅有想象和猜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科学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三)设计方案,准备实验。(7分钟)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没有信心?

生:有!

1、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视、指导。(ppt3)生:„„(学生讨论)

2、汇报设计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你们的实验方案。生:„„(学生汇报)

3、学生汇报时教师提炼实验方案。(ppt4)

师:同学们的思路很正确,老师将同学们的步骤提炼了一下,请看大屏幕。①先让不同的物体发声,然后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②再让物体停止发声,观察物体不发声时的现象。③填好实验记录单。④归纳总结。

师:方案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四)进行实验,收集事实(16分钟)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直尺、音叉、锣、鼓、实验记录单等器材,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己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生:有!

实验之前老师有一些要求:

1、实验要求。(ppt5)①分工协作,遵守纪律。

②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

①小组长拿出实验器材,按方案开始实验。②完成实验记录单。(ppt6)

(五)汇报分析,得出结论(3分钟)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认真的实验,并完成了记录单,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实验情况呢?

1、学生汇报(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

2、观察现象找出共同特征:

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不同物体不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物体不发声时都没有振动。

3、归纳结论

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板书)

(六)巩固应用,拓展深化。(5分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像小小的科学家,观察的仔细、认真。老师这里有个短 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下。(ppt7)师:好听吗? 生:好听。

师:为什么拉小提琴能发出声音呢? 生:„„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体发声的原因,现在我们感知一下自己是怎样发声的。(请大家用手轻轻摸着喉咙跟老师齐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ppt8)生:„„

师:其实是声带在振动。当我们说完了还在振动吗? 生:没有

师:声带振动人就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所以,大家要保护好我们的声带,不要大声喊叫。知道吗? 生:知道了。

师:同学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振动发声的现象吗?(ppt9)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的可真多!

(七)谈收获(3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ppt10)

请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棒!收获也很多!只有我们细心聆听各种声音,注意观察世界,才能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索其中的奥秘。由于时间原因,剩下的两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

(八)致谢(ppt11)

锣鼓声声教案 第2篇

教材分析:

《锣鼓声声》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前三课都是探究声音的有关科学知识,《锣鼓声声》一课是这三课学习的基础。这节课探究的本质是“声音产生的原理”,而这又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声音的种类繁多,从表面上看,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情况很不一样,为了寻找各种声音产生背后的原理,需要全班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在观察中发现现象,通过讨论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在本课学习前,他们会欣赏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分辨出声音中的美。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对声音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们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所以要让他们说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都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越是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他们越是兴趣浓厚。

整体设计: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知识载体和学生可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经行合理的裁剪和组合。设计为:欣赏优美声音,说说自己听到的声——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整理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科学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

1、在科学实验中发现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利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声音现象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发现声音产生的原理。

学习难点:能对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具准备:

塑料尺

钢尺

橡皮筋

音叉

饭缸

学习过程:

一、听音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泉水声、发动机声、风声、等。

2、师、听到这些声音那么有什么想法,想从中知道什么科学知识吗?

3、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锣鼓声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和生动的音箱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源动力。此时相机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从中提出本节的学习主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主动的学习欲望,就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探究筑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胆猜想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有自己想法的学习过程才是高效的学习过程。一开始也许学生的猜想可能会不着边际,但也是有意义的,这样可以与实验后的结论产生鲜明的对比,形成更深刻的知识烙印。

三、动手操作,理解“振动”

1、做小实验,认识“振动”。

①、用手抖动书页;②、拨动塑料尺;③、拍手;④、敲桌子。

学生分小组完成小实验。

2、讨论:

①、发声的物体是什么?

②、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③、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3、学生展示后,提出“振动”一词,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振动”是什么意思。

4、学生修改自己的猜想:师引导提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科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在这里的几个小实验,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讨论的几个小问题也都能在仔细观察中找到答案,进而初步提炼出“振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地动了脑、动了手、动了眼、动了口。

四、实验验证,找到规律

师、对于你们刚刚提出的猜想,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

实验一:

实验材料:钢尺

皮筋

实验方法:按压

弯曲

拉伸

实验现象:

自己的想法:

实验二:

实验材料:钢尺

皮筋

实验方法:拨动

击打

实验现象:

自己的想法:

实验三:

实验材料:锣

音叉

桌子

饭缸

实验记录

实验材料

发出声音

不发出声音

方法

现象

方法

现象

自己的想法:

小组内讨论,提出各自小组的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要以探究实验为核心,也只有亲自参与的实验探究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这一部分的实验探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老师引导到学生独立完成,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开放性。

五、巩固应用。

出生幻灯片

1、昆虫飞舞时如何发出的声音?

2、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利用已学知识解释身边现象中,不仅仅巩固了新知识,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板书设计:

锣鼓声声

——声音的产生

抖动

物体

拨动

振动

发出声音

敲打

按压

物体

弯曲

没有声音

锣鼓声声教案 第3篇

导入:

李清照,一个一千多年前工诗文善书画,颇有文名的女子,一个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的著名学者,一个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指出词别是一家”的大家。她生于理学禁锢的宋代却从来没有被驯服,她虽被视作叛逆,但却有着纯真的心和饱满的情。今天,我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她的两首词《一剪梅》、《声声慢》,去走进她纯美的词的天地,去走进她坎坷多愁的一生。

一、知人论世

检查预习

师补充

二、初读悟情

1.请学生自由诵读这两首词

(1)梳理字句

(2)品味愁情

《一剪梅》这是一种——愁 (闺怨相思)

《声声慢》这是一种——愁(凄凉哀苦 )

一样“愁“字别样情,不同的处境,构成了作者不同的心境。

请两位同学把这两句用心品读

三、品读况味

下面请两位同学带着作者这两种不同的情怀,给我们深情朗诵这两首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注意划出在这两首词里有哪些相同的物象?

(1)“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雁过也,正傷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

一雁“回”,捎“回”的是对作者相思的慰藉,一雁“过”,“过”的是现实对作者无情的遗弃。

(2)花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剪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

学生讨论得出

《一剪梅》 流落花水 无可奈何

《声声慢》 衰败景象 心境悲凉

所以尽管作者在不同的词作中使用的意象相同,但由于作者主观渗透的情感不一样,那么它们所营造的氛围意境也不一样。

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四、选读欣赏

请同学找出两首词中另外的饱含情感的物象意象,用心品读,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1)《一剪梅》

残藕 玉簟。

点明这是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写出秋意之凉。

(2)《声声慢》

1.淡酒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本词则侧重于抒写深秋之败。

请同学集体诵读。

五、总结提升

请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总结两词。

《一剪梅》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声声慢》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结束语:

锣鼓歌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锣鼓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敲锣打鼓的活动,感受锣鼓的音色和音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唱《锣鼓歌》感受欢快的音乐情趣。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唱《锣鼓歌》感受欢快的音乐情趣。教学难点:

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扭着秧歌,你们觉得什么日子要到了?学生回答:过年、国庆。

2、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回答:喜欢。风俗习惯有:包饺子、放鞭炮。

3、过年的风俗习惯真是丰富多彩,很有意思,很热闹。你们听,学生听音乐。

4、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谁来说说,学生回答:热烈、欢快、活泼的气氛。

二、寓教于乐

1、同学们讲的很好,他们还敲锣打鼓呢!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锣和鼓,想敲吗?学生敲一敲,感受一下。

2、同学们敲的很高兴,但如果有节奏的敲就更好了!下面听老师有节奏的敲一敲,你们来模仿。咚 咚呛 咚咚呛 咚咚呛呛 咚咚呛学生练习,再用锣和鼓敲一敲。

3、学唱歌曲

4、同学们敲的很好,下面我们能不能用歌声把这首歌曲里欢快的情绪表现出来呢?学生回答:能。

5、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自己学唱这首歌曲,看哪位同学学的最快。(幻灯6)学生跟音乐学唱歌曲。

6、下面,我们不跟音乐,自己练习唱,遇到不会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生练习唱

7、刚才,有的同学唱的很好,但有的唱的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跟着音乐再练习一次。学生随音乐唱。

8、会唱了吗?请哪位同学来试试。部分同学唱。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9、请同学们完整的跟琴唱一唱。

10、同学们学的真快,要是把拜年时的高兴心情表现出来就更好了,想一想,怎样才能唱得更好?学生回答:应欢快的唱,用有弹性的声音唱```````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我们能不能跟着音乐,唱卡拉ok呢? 跟伴奏音乐唱。

三、创造表现

1、唱的真好,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更好的表现这首歌,使气氛更热烈?学生回答:锣鼓伴奏、舞蹈表演。

2、现在我们分组合作表演。学生分成舞蹈、唱歌、锣鼓伴奏三组自己创作表演。

3、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唱起来、敲起来、跳起来吧!学生随音乐表演。

(欢乐四十五分) 丰收锣鼓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族乐器及其分类。能够记忆、分辨部分乐器音色。

2、通过欣赏音乐,启发调动学生体验、感受丰收的喜悦之情。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打击乐练习、节奏表演等,实现音乐实践、创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学重点: 体验、感受欢庆丰收的喜悦之情。教学难点: 音乐的实践活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自制乐器、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景音乐:《丰收锣鼓》片断

二、宣布教学活动“欢乐四十五分钟”现在开始。(课件)

三、音乐知识:

1、课前听到的音乐中都有什么乐器在演奏?(锣、鼓、笛、唢呐„„)

2、这些乐器都属于哪类乐器?(民族乐器)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民族乐器分类,每类举例。

教师课件播放乐器的图片、声音、介绍。

管 乐 器:笛、唢呐、还有笙、箫、管、埙等。

民族乐器 拨弦乐器:琵琶、筝,还有三弦、阮、扬琴、柳琴、月琴等。弓弦乐器:二胡、京胡,还有高胡、革胡、中胡、板胡。

打击乐器:堂鼓、云锣,还有钹、钟、编钟、木鱼等。

四、欣赏:

(一)、导课:

民族乐器是人民生活的亲密伴侣。从远古时代的原始舞蹈,宗教祭祀,到今天民间的婚丧嫁娶,从草原上的马头琴,马背上的冬不拉到音乐厅的名家精湛的演奏,都有民族器乐动人的心弦的鸣奏。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由彭修文、蔡惠泉编曲的民乐合奏《丰收锣鼓》。

提到丰收,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场景?(收割、欢庆、喜悦等)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音乐是如何来描写、表现丰收的。思考两个问题?(课件)

1、乐曲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情绪如何?

2、在乐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

(二)完整欣赏:

(三)同学们讨论回答问题:

1、乐曲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情绪如何? 全曲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欢快、热烈。(师:表现出了一幅开镰收割、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第二部分:优美、抒情。(清亮的竹笛声吹出了质朴优美的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表现金秋田野的美景,抒发了劳动者欢快的心情)

第三部分:欢快热烈。(打击乐器演奏的气势磅礴,节奏不断加快,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充分表现了欢庆丰收的热烈场面。)

2、在乐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 堂鼓、云锣、笛子、唢呐、二胡等。

五、音乐实践活动:

《丰收锣鼓》这首音乐通过各种乐器的充分表现,把劳动人民这种喜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信这种喜悦、热烈欢快的情绪一定也感染了你。让我们拿起打击乐器,来共同欢庆一次丰收,好吗?

1、出示乐器。

2、你喜欢哪件乐器,想用哪种乐器欢庆丰收。请听音乐《丰收锣鼓》第一乐段的主题,把你想用的乐器先用手来拍出节奏。你可以去模仿乐曲中锣鼓持声音,也可以发挥、创造,看看哪一组表现得最好。

3、发给乐器,分小组讨论、排练一次,随音乐表演。

4、同学们表演得真好,你的表演也感染了老师,老师也很想表现一下自己的这种喜悦的心情,那下面我给大家跳一段舞蹈好吗?

5、教师表演舞蹈。

6、你们看到老师跳舞时手中拿的是什么吗?

这是老师自制的一种乐器,它既可以打出节奏,也可以表演舞蹈,有没有同学想试试?

7、小组讨论安排在表演打击乐器的同时,再加入筷子舞,比一比,看哪组表演得好。

六、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这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教案’声声慢教案 第6篇

教案:《声声慢》教案-教案作者:浅笑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本报讯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缕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三、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拓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四、写作特点

1、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促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上一篇:小企业资产管理办法下一篇:水上乐园的作文800字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