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怎样进行换位思考

2024-05-14

教师应怎样进行换位思考(精选9篇)

教师应怎样进行换位思考 第1篇

教师应怎样进行换位思考

人性化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心比心,和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想想遇事时我们会想得到什么,不希望得到什么,然手就把想要的给予学生,避免将害怕得到的施加给学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么样进行“换位思考”?

赏学生所长。学生有被欣赏、肯定的欲望。教师 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的优点,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除学生所疑。教师要授业解惑。还要信任学生,解放学生。把教师 “导”转化为学生的探索性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宽学生之过。教师要谅解学生的过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学生的错误要客观分析,正确面地,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总之,教师要多和学生们接触,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在实际工作中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案例中,黄静华老师就是从了解学生入手,知其所想,走进也学生的心里,只有让学生做到“亲其师,学其理,信其道”,才能有效地开展好工作。

教师应怎样进行换位思考 第2篇

一个企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企业内所有人工作奋斗的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而且在一个系统中强调的是整体运行,某个子系统不能正常则整个系统会受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应从整体、全局的高度出发,认识到别人的工作与自己的工作同样都重要,才会关心别人,才会理智地进行换位思考,解决好工作中的矛盾与冲突。

换位思考是内各单元之间的一种看不见的强力胶,矛盾的双方通过换位思考可以充分增进彼此对事物的认同面,从而化解冲突达到对事物的共识,减少和消除组织内耗,有利于工作的进行。

所谓“领导”和“管理”的区别,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当能够影响下属的时候,沟通和换位思考也变得更为顺畅。因此管理不同的员工,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风格。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针对下属员工职业或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行为。但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必须换位思考,把焦点集中在下属身上,从下属的眼光出发,来寻找最可能影响他们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方法。当然换位思考使用中有不少技巧,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其实在现实中,许多管理者往往去努力换位思考了,却未必得到预期的结果。管理的意外、沟通的意外,比比皆是。

换位思考只宜律己,不宜律他。换位思考在使用中具有方向性,作为管理者,只能要求自己换位思考,为下属着想,而不能要求下级对领导换位思考。上对下换位思考有利于采纳群众意见,实行民主管理,特别是下级提出的一些较尖锐的问题,在换位思考的状态下,可能就听得进去,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换位思考实质上是人本管理的表现,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通过潜移默化而非规章制度,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因此,应当形成一种氛围,深人人心,只有把换位思考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到每个员工的灵魂深处,落实到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中,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形成管理上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的发展。

教师培训之换位思考 第3篇

“无论多么理想和诱人的课程改革方案,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实施的层面才能实现其初衷。”而教师便是课程实施的最终落实者。因此, 对教师进行培训也便随着课改的推进而紧锣密鼓的铺开了。在新课改下, 教师培训模式更是五花八门, 如“参与式”培训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等等。可谓百家争鸣, 各施高招。然而, 我们却总是听到抱怨声, 培训者埋怨受训者“无心向学”, “理论知识肤浅”, 逃课现象也不少见;受训者埋怨培训“了无生趣”, “无实际效用”, “抽象空洞”。双方若各执一词, 互不相让, 互不体谅, 和谐的课堂便无法实现, 收效甚微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笔者认为, 培训模式、手段, 管理机制等等固然重要, 双方的思想观念也并非小事。

一、双方思想观念剖析

培训者多数来自高校的理论专家, 大多数认为继续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于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他们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科学性, 主张理论指导实践, 认为理论水平提高了, 人的行为便会潜移默化的受影响。因此, 他们讲授的内容是大量的宏观而抽象的教育理论。他们认为, 理论知识不可能立竿见影, 实践情境千变万化, 理论专家不可能每样事情都告诉你怎么去做, 受训者应该是首先敞开心胸去接收这些完整的理论知识, 以达到熟记于胸, 在日后的实践中便会自觉不自觉的用于指导实践。

受训者则是来自一线的教师, 他们带着实践中的困惑来接受培训, 迫切希望通过学习能很快掌握或者发展某种实用的技能或者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们喜欢内容的针对性和技能的实用性, 希望得到更多的实践上的指导。他们对于理论怎样用于实践这一过程感到困惑。

培训者和受训者的思想观念都是合情合理的, 符合他们所处的位置, 因此, 他们容易各执一词, 互相推诿责任。再加上培训者与受训者与正常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大不同, 首先他们都是成年人, 思想上的沟通和共融对他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不能用平常看待学校师生的眼光来对待培训者和受训者。

二、培训者的换位思考

诺尔斯认为, 真正有效的成人教育理论必须反映成人学习的特点。作为一名成功的培训者, 对成年人的学习特点不得不加以考虑和尊重。下面, 我们从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出发, 为培训者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

一是明确的目的性。受训者从实践中带来了许多困惑、问题和疑难, 他们对那些空洞的说教非常厌恶, 迫切需要真实的反思和提高, 也迫切需要有人对他们给予点拨和指导。所以他们不是不想培训, 相反他们渴望培训, 只是他们对培训的内容等有着自己的渴望和要求。

二是突出的实践性。受训者大多来自工作第一线, 而且要兼顾工作和学习, 他们不可能像普通高校那样经历较长的学习周期, 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非常系统地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 事实上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深奥的理论, 而是解决实际间题的技术。因此, 成人教育的内容应是实践性较强的知识, 适当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也应为实践性目的服务。

三是强烈的自主性。成人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主动精神。他们需要高度尊重他们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 为他们创造无拘无束的氛围, 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一味的被动听讲。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成人记忆力较弱, 但是理解能力较强。培训内容过多理论性, 他们听起来不仅觉得厌烦, 而且听了就忘。如果单想靠这一两次讲座就能让他们把某个理论记熟, 那对他们来说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同时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强, 若培训者能结合实际阐明理论, 他们便很容易理解和领会。

五是成人学习的内发性。他们总是十分关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意义, 尤其关心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成人参与学习并非仅仅为了多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改变自身, 使之更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 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角色的要求。如果感觉需要, 他们会很努力的去做到。反之, 则很难说服他们去学习一些他们认为不需要的东西。

六是时间的紧迫性。受训者都是社会工作中的一员, 肩负着来自家庭、社会、工作方面的压力。他们平时的工作已经非常繁重, 节假日还要抽时间来培训。因此, 在这学习期间, 他们就会有双重需要在内心矛盾挣扎。一是身心的疲惫, 渴望得到放松和休息, 二是提升自己的需求。如果所授课内容过于抽象和空洞, 不符合他们的趣味, 那么身心休息的需求就会占上风, 因而出现“上面讲, 下面聊”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了解了成年人的学习特点, 培训者应该不难从思想上理解受训者的“无心向学”之势了。在思想上多一份理解, 在行动上尽可能的有针对性的做到最好, 如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 内容尽量多些案例, 理论多结合实践来谈, 尽量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中学听听课, 做调查研究, 切实将自己的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培训者多数是高校教师, 大多未到过中小学执教, 倘若连中小学都未去过听课或考察, 自行关起门来做研究, 则必将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无法了解当代中小学教师需要什么, 所做培训便很难说是一线教师所需要的。

三、受训者的换位思考

作为一名受训者, 一方面, 要对自己作为一名成人的学习特点有所了解, 清楚自己的自身难以避免的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局限性。如突出的实践性这一点, 让受训者不免总希望通过一两次培训便得到质的提升或掌握某种通用的技能, 这是很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而时间的紧迫性又已经限制了你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投入少却又想产出多, 这有点让人为难。因此, 受训者对自身局限不加以清晰认识, 却一味地将培训责任归于培训者, 到头来只会各执一词, 相互埋怨。就如两婆媳, 婆有婆的难, 媳有媳的理, 假如都据理力争, 互不相让, 和谐家庭便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受训者在清楚自身不足的同时, 也应对培训者多一份体谅。培训者是高校教师, 他们与受训者一样, 担负着来自家庭、社会、工作的重任, 一场培训也定是经过许多个夜晚甚至数月的煎熬所精心备至, 期待着竭尽所能给这么多辛苦前来的受训者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启发, 此心可鉴。受训者应当珍惜。如果受训者在底下百无聊赖, 受训者本身也是教师, 不如换位想想, 平日您也辛勤备课, 也希望多给学生一滴水, 面对这般境况, 您也定会觉得失落和不满, 甚至于愤怒地训斥。但是我们的培训者最多只能“失落和不满”, 却绝不能“愤怒地训斥”, 甚至于“咆哮公堂”, 因为大家都是成人了, 成人面对面, 都懂得给彼此留一点面子。这样一想, 作为受训者也便很能体谅培训者之苦了。另外, 培训者到基层学校听课调研困难不小, 首先不说其本身工作繁忙, 调研过程也是会遇到不少阻力, 如中小学未必欢迎, 恐怕他们“捣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总而言之, 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很多, 而双方的思想观念却往往是被我们所忽视了的, 有很多时候, 不是形式的新颖不够或者内容的抽象与否的问题, 而是我们双方缺乏沟通, 缺乏相互的体谅和理解的问题。俗话说“理解万岁”, 相信在这份双方互谅基础上, 我们再尽各自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定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效。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 随着新课改的大规模推进, 教师培训也迎来了空前繁荣的现象。然而, 许多培训收效甚微, 这不得不让我们停下脚步, 认真思索。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培训者和受训者的思想观念及自身素质、培训方式、管理机制等, 而培训者和受训者的思想观念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关键词:教师培训,思想观念,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金献海.走出教师培训的误区[J].教书育人, 2005, (12) .

[2]唐烈琼.论成人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5) .

[3]李东兵.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软件导刊, 2005, (7) .

[4]宋西玲.用认知学习理论浅析成人学习的特点[J].继续教育研究, 2005, (4) .

[5]秦咏中.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J].教书育人, 2005, (11) .

[6]徐晓霞.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改革, 2007, (7) .

[7]启迪.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培训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4) .

语文教师应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第4篇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章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着读一读原著。如:《香菱学诗》一课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教师课堂上完成了课文教学目标以后,还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刊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

二、每周辟出一节课外自由阅读课

要搞好一节阅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贴近生活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认为读学生刊物,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而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教师在一节课中只能起导读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读一小篇美文,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而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而且新颖,写法上有可取之处、文采斐然的文章读。

三、开展多彩活动,激发读书兴趣

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活动。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掀起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高潮。

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促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稳定读书兴趣。学生既爱表现又爱表扬,尤其是某种成功表现受到老师夸奖时,学生更是喜上心头,笑上眉梢。因此,老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活动中,培养其语文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调动其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每周抽出一节“说”课

这种课是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开设的。这种课可以作为讲故事、讲新闻、讲笑话等专题课。由学生自己分组轮流主持,并由学生轮流讲,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万事开头难”,教师在刚开设时,要大力做鼓动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说”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参与。为了说好,他们会积极地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也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又由“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而三得。

五、充分利用假期拓展阅读面

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新课标补充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或读后感,或鉴赏文章,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现在有的地方在推行一年四假制,我认为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毕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心中的红杏能更自由地出墙来,而一年四假制将为他们的这种希望提供便利的条件。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第5篇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提到教师要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学生。

对待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面对做错事的学生,教师要处理好,能给予谅解的,尽量给予谅解,要耐心说服教育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不到之处,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不体罚学生。

换个角度去思考,是对对方的尊重、信任、理解和爱护。没有心灵的沟通,没有真诚的态度,是不能做到为对方考虑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真正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用满腔的爱心去对待他们,要发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要经常和学生谈心,让学生在感情上接近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换位思考,也就等于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需要勇气。

还有一例:课堂上老师写了错别字,学生当场揭穿。教师尴尬了,但死要面子,美其名曰“笔误”,更有聪明人士,头脑极其灵敏:“老师是故意写错,想考考你们。”可有多少学生信了呢?反之,学生作业中出现错别字,如果学生说“笔误”,说“考考老师”,教师能沉默吗?就是学生不说此类话,老师肯定也会把“小事化大”,把它搞成一个“批判大会”,认为老师的苦心教育算是水泼在筛子上了。

但可悲的是,很少有老师站出来勇敢地承认“我”错了什么。一名合格的教师,这种敢于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就象只有把“鸟儿”当作“鸟的天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角,才会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更辩证地看待整个世界。教育也需要用这种全局性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人们常说:换位思考,理解万岁。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很不够。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就不会下课铃响了,当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时,自个儿还津津有味地讲着;当学生犯了错,就用不适宜的方法、手段进行处罚;因为是后进生,所以剥夺了一切体育活动的时间„„

用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别人,是鸡肠小肚。

用自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自作多情;

用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将心比心;

用别人期望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善解人意。

为对方着想,这是最朴素也是最高超的技巧。

换一个位置去思考,你就会明白学生眼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问号,因为他们确实不明白。

换一个位置去思考,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因学生带来的不愉快都会烟消云散,代之以明媚阳光。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第6篇

薛玲玲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教师在下课铃响了以后,为了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拖了一点时间,而下面的学生大多表示出不耐烦的情感,但大多数上课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我是为学生好。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理,进而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用“移情”的方式,换位的角度思考,学会寻找“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师是身份和角色的矛盾统一。如果认为教师首先是身份,其次是角色,那样会把自己的位置抬高,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对这份职业的感情;反之,才有可能会用心去对待这份职业。当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首先扮演的是自,己的角色,就会舍下一时的面子,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相反,如果教师首先代表一个身份的话,很可能由于面子,而使得师生的关系僵化,问题变得复杂。

教师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稚嫩的,他们的心受到伤害便会结疤”。

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想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人性化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心比心,和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想想遇事时我们会想得到什么,不希望得到什么,然后就把想要的给予学生,避免将害怕得到的施加给学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换位思考”呢?

赏学生所长。学生有被欣赏、肯定的欲望。教师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的优点,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除学生所疑。教师要授业解惑。还要信任学生,解放学生。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探索性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宽学生之过。教师要谅解学生的过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学生的错误要客观分析,正确面对,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教师应怎样进行换位思考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师;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政治课程要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些更加剧了我们政治课的任务。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为此,本文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

感悟。

一、要重视研究教材和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要稳定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而在高中教学中面对教学容量与课时的矛盾,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教材,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在现在的课程体系中,我们要学会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知识构建。因此,教师在开始一个模块的教学前,必须要把握模块整体的内容,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参,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如《经济生活》中,我们讲课时,将围绕经济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这四个环节为基点来展开。第一单元,围绕消费——解决为什么生产的问题。知道消费什么?(商品);用什么消费?(货币);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二单元,围绕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从基本经济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金筹集方式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第三单元,围绕分配——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知道分配的两个方面: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第四单元,围绕交换——知道经济活动(交换)的背景与舞台:主要把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背景。把握好这条主线,我们对整本书的主干知识的把握、知识体系的构筑就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重视问题和活动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情境设计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真正体现“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而不是对课本进行照搬。如《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提问“为什么汽油价格的提高使得汽车销售遇冷?人们为什么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小排量的汽车和电动自行车?”让学生结合生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要努力做到講课精炼有效,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传统政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政治教育是采取“灌输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只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不顾学生能否消化所讲的知识。同时在新课改中备受大家推崇的“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一些教师认为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这两种做法都是盲目不可

取的。

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满堂灌”、少讲或不讲,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知识主线,精讲课本的核心主干知识、重点难点和解题的思路方法,讲课把握在15~20分钟。努力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一定要有所选择,注意讲练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努力做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相辅相成

新课程改革求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

学生学习的体验感,课堂中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但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和课堂教学手段的花哨等教学过程中的表面完美。一节课下来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己讲,让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任由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只站在课堂的一角,以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凸

显。可我心存疑虑:教师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能谈得上有

效吗?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外,教师须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教学设计,还要做好关键的深化、点拨和总结工作。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相辅相成。

通过以上方法策略可以看出,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重视研究教材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努力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红军.高效备课:营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前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11).

[2]蓝丽.浅谈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1(11).

[3]邓民雄.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15).

[4]刘丽梅,张文辉.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政治教学[J].素质教育,2013(09).

教师换位思考 学生轻松乐学 第8篇

【关键词】教师 换位思考 轻松 乐学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8-01

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下课铃响了,讲台上,老师依然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却再也平静不下来,不耐烦的、窃窃私语的、东张西望的、焦急的……更有一些大胆的学生要求上课老师快点下课。而这时,拖堂的老师都振振有词:“我还不是为了让你们多掌握一些知识,又不拿加班费,就是直接拖到下一节课上课,学生也应该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坐着听课,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如果教师这样想,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教师如果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结果 可大不一样:“我们每天至少得承受五六位老师的轮番‘轰炸,这短短的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啊!老师一拖就是五六分钟,而且几乎堂堂如此,我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又乏又累,又憋得慌,下一节课怎么上?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拖堂,我们还受得了吗?”如果教师能这么想,事情就好解决了:哎呀!都怨自己课堂效率太低,不但让学生跟着受罪, 还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今后一定得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让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换位思考”就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益处:商家一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市场,利润将源源不断;教师一旦从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无论是与学生沟通还是教学,都将变得很容易。在社会中,换位思考无时无刻不存在:当别人不理解你时,当人际交流不畅通时,当怨恨无法释怀时……请你试着从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或许,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心胸宽广、聪明睿智,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也会技高一筹、棋先一招。所以,当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别急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法有什么问题?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当学生屡劝不听、屡教不改的时候,别泄气,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是不是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当学生失去理智,顶撞冒犯你的时候,别发火,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对他是否缺乏深刻的了解?他的心理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

换位思考,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这需要极大的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还不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种敢于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 在过去的教育中,有些问题学生常常是训斥的对象。教师在批评这些学生时,因为情绪激动往往措辞严厉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致使学生自暴自弃。如果教师换个角度,捕捉这类学生的闪光点,呵护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在教师的期望和鼓励下产生自信,那效果岂不更好?

在现行教育中,我们教师眼中往往只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校内外活动,这些“幸运儿”抢尽了风头,有些甚至因为机会太多产生厌倦。而那些默默无闻或调皮捣蛋、成绩平平的学生则成了旁听生,更别提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了。“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成了一句空话。这种可怕的偏见不仅影响了教学情绪,也人为地造成师生对立。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双差生”,更有必要换位思考。所谓的双差生只不过是学习上落后些或纪律上松散些,其实他们也有闪光点,也有自尊,也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欣赏。我们应该对这些孩子多一些温暖和关爱,少一些批评和责骂,鼓励他们要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教育他们从小勤奋学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遵纪守法、明理诚信,感恩奋进的好学生。而不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更不能讽刺打击,甚至体罚他们。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一个人失去了自尊就真的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们的教育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是“爱的教育”、“智慧和宽容的教育”、“人格魅力的教育”。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学生,问题在于教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坚信用情、用爱、用智、用心则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好良药。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充分“认可”学生,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不一定成绩不好、调皮就不值得去关爱,就觉得他会没出息。我们教师要换个角度去看学生,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换个角度吧!改变了自己,昨天的远路会变近;昨天的惆怅会转为喜悦;昨天的失败可能变为胜利;昨天难教育的学生可能变成今天与自己最知心的朋友!

浅谈教师的“换位思考”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4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76-01

新课程理念能够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这是关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的共识。我们的教师也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找寻新课程的切入点、新旧课程的共同点以及师生之间顺利沟通、产生共鸣的衔接点。在这种形势下,各种课堂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机智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教师又陷入循规蹈矩的泥潭中。其实这些都是大可不必的。因为理论在指导实践的同时,又来源于实践。我们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路子。路子的出发点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换位思考”。

一、师生间的心理换位

中小学教师追求的是自己的完美教学,他们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的。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却不是处在同一阶段的,虽然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他们却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这样看来,教师应在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任务,千万不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把知识、道德水准、预期能力等强加给学生。有这样一个实验:小学一年级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前老师征求学生的意见,你打算一节课学几个。上课时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将小朋友分为几个小组,在进行集体教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老师虽然忙了一点儿,但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欢乐的气氛,学生都有满足感。可见,做到师生间的心理换位多么重要。

二、师生间的角色换位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融洽的。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和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儿,都是学习者。以这种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师就少了许多空洞的说教,多了开启智慧的诱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以这种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师就不再统治课堂,而是调动自己的思维,顺着学生的思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以生为师,把师做生,才能真正和学生交心。

上一篇:广东海洋大学出国(境)协议书下一篇:成功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