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课范文

2024-05-27

太空课范文(精选6篇)

太空课 第1篇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太空旅行记》

活动目标:

1、创造性地想象太空中的各种物体,并用废旧材料大胆地进行制作。大胆地设计出太空中的各种飞行器,想象出自己在太空上游戏的场面。

2、鼓励幼儿大胆合作,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体验创作的快乐与成功。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的`废旧材料、油画棒、记号笔、铅画纸、颜料、信封、太空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

看太空夜色你们喜欢太空吗?知道杨利伟叔叔吗?

二、以读信的方式激发想象并进行创作

告诉你们一个喜讯,今天我收到杨利伟叔叔寄给小朋友的一封信,你们想不想听听?教师读信: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杨利伟,“神州五号”是由我国航空设计师自行设计的载人飞船,我乘着它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你们想不想也上太空玩呢?想不想坐着自己设计的飞行器去呢?你想设计什么飞行器,他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给他起个好听的名字?把你的想法告诉小朋友。

这里有我们一起收集的各种材料,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想做什么?怎么做?

神秘的太空欢迎每一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让我们赶快动手吧。

三、幼儿制作:

泥工区建构区废旧材料区体育区

四、语言交流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小朋友和老师听。

五、作品展览

快看,太空隧道来到了我们面前,杨利伟叔叔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到太空遨游吧。

六、延伸活动

幼儿游戏

太空课 第2篇

以“愿得此生长报国,胜寸心者胜苍穹”的情怀与志向指引逐梦航向。

有人说,科技应是严肃客观、超越主观情感的。殊不知,在科技工作者严密的推理演绎与实验分析之下更需家国情怀的滋养。“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家国情怀是铸造航天精神的根与魂,由此延伸出的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便是无数航天人自然而然的选择。斗转星移,时代更迭,精神的力量历久弥新。邓稼先、任新民、于敏、郭永怀等老一辈“两弹一星”科学家在环境极度恶劣、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用一生诠释着爱国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用脚踏实地的身体力行证明的实干担当。他们在上下求索中为后世留存的精神印记不会湮灭于历史长河,而是激励着无数新时代“后浪”接续“嫦娥”奔月、神舟飞天、北斗导航的伟岸华章,这不仅是航天精神的宝藏,更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以“十年磨一箭,一箭刺苍穹”的攻坚与奋斗绽放璀璨光芒。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东方红一号、嫦娥探月、天眼问穹、北斗凌空……使命必达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用青春、智慧与热血闯出的航天科技路。中国航天事业曾面临西方撕合同撤专家、敌对封锁扼杀以及无数“卡脖子”技术难题,航天人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战斗姿态、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骨气打响了旷日持久的“问天”攻坚战,直至把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航天女副总师姬涛从毕业起参与了天基测控各个阶段,未至不惑之年便满头银丝,换来航天测控精准度的大大提升;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带领团队在无数夜以继日和不眠不休里换来北斗照亮中国梦;“神舟”团队从零起步,27年间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多项核心技术突破。65年来,一代代航天人在专注与奋斗中创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航天路。

以“中国创造,勇开新局”的守正与创新点燃加速引擎。

太空课 第3篇

“太空枪”的诞生

1965年3月18日是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与帕维尔·比利亚耶夫同乘“上升2号”飞船抵达太空并实现人类首次太空行走,但有点乐极生悲的是,当次日返回地面时,飞船却和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自动导航系统突然失灵!比利亚耶夫不得不临时改为手控操纵,最终将飞船迫降在距离计划着陆点3 200千米之外的西伯利亚森林中。3月的西伯利亚正是严寒季节,大地白雪皑皑,两位可怜的宇航员不得不缩成一团忍饥挨饿。更糟糕的是,凶狠的北极熊虎视眈眈,差点将两人撕成碎片。好在两位宇航员的运气还不算太坏,在煎熬了一整夜之后终于被搜索人员找到。

俗话说“硬币都是有两面的”,这段尴尬的经历虽让人有点不堪,却直接创造了为宇航员佩枪的需求。之后,苏联开始给宇航员配装军用制式的马卡洛夫手枪(PM),不过该枪毕竟不是为宇航员特供的,使用上存在限制。于是苏联在1982年决定让兵工厂专门研制宇航员专用武器,1986年列装,被命名为TP-82太空手枪。

有斧头的手枪

其实,将TP-82归为手枪颇有些勉强,因为它不仅有3根枪管(可分别发射12.5毫米霰弹及5.45毫米步枪弹),而且发射不了任何手枪子弹!更具想象力的是,枪托上安装了利斧,可供宇航员在原始森林中开辟出小道!在宇航员看来,它更像是求生工具,落地后若不幸置身荒野,该枪将帮助其解决发射信号、驱赶野兽和自卫防身等诸多问题。具有丰富求生经验的宇航员还能利用弹夹内的子弹发射药和底火取暖。

TP-82虽然有拥有3根枪管,但是子弹上膛和退弹的操作却非常简单。

我有,但我从未用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展开了深度合作。不过,只有俄宇航员独享佩带和保管TP-82手枪的权力,堪称“太空警察”。可是几十年来,俄宇航员在太空中从未用该枪驳过火,因为在太空中开枪危险性极大。由于TP-82的弹药均自带氧化剂,以便触发火药引爆,因而无论在宇宙任何地方,都可发射出子弹,因为不需要周围环境有氧气存在。然而在太空中开枪可不是闹着玩的,射出的子弹可能永远不会停下,甚至宇航员朝前开枪,子弹仍有可能打中自己。例如,一名宇航员在太空中朝水平方向开枪,而恰好飞船又在某行星轨道上运行,那么射出的子弹,将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回到自己开枪的地方!有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曾开玩笑称,如果俄宇航员想在太空中开枪泄愤的话,最好选择在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上!

正是由于这种危险性,美国宇航局(NASA)曾建议取消国际空间站中俄方宇航员保管TP-82的权力,却因俄联邦航天署的强烈反对而作罢。自诞生之日起,俄宇航员前往太空必带TP-82,只有2007年因为弹药过期及供给不足,俄罗斯“联盟TMA-11号”飞船执行赴国际空间站时,宇航员尤里·马连琴科首次未能携带TP-82进入太空。

收藏市场的抢手货

美国宇航员吉姆·沃斯曾因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在俄罗斯接受过逃生训练,因而有幸用过TP-82。据他回忆,该枪使用非常简便,精度也不错。受训期间,沃斯曾站在训练舱的甲板上用TP-82手枪射击,目标是空酒瓶,“让人惊奇的是,俄方教练不知从哪里找来了那么多空的红酒、啤酒和伏特加的酒瓶……那枪非常准,我们把空酒瓶扔得尽可能远,大约20米或30米,然后对它们射击,几乎枪枪命中。”

太空都可以上哪些课? 第4篇

举世瞩目的中国“太空第一课”

全国有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统一集中到电视面前,期待着这堂“神奇”的太空物理课。

九点刚过,航天员王亚平就出现在屏幕前,只见她轻点脚尖,缓缓“飘”到讲台。在失重环境下,这位主讲精心梳理的马尾辫变成了蓬松的“毽子”,呈现出几分“笑果”。

在45分钟时间里,王亚平和她的助手们做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四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你知道如何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测量体重吗?王亚平第一个实验就演示给观众,她把助手聂海胜固定在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一端,然后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四个失重条件下的物理实验,让电视机前的学生大开眼界,原来在课堂上老师只能讲解失重的原理,不能见到实际演示,而今天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物理课。

“这种演示方法,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

太空中的“趣味”课程表

目前除了美国的芭芭拉·摩根和我国的王亚平通过天地连线在太空授课外,其实国际空间站也制作了很多关于太空生活和实验的视频课件。目前,全球已有近320万学生从空间站下载并分享这些课件。此外,在美国有近百万学生亲自参加或通过“提问”方式参与了空间站的实验。

记者打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官网(www.nasa.gov),发现在LOGO下方就有四个明显的“标签”,分别提示面向“公众”、“教育者”、“学生”和“媒体”,四个部分的内容各有侧重。

再进入面向学生的部分,又会看到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的有针对性的内容。人们不仅可以在网上浏览这些来自太空,或者介绍太空知识的内容,也可以从网站上直接下载这些视频。

据焦维新介绍,这些视频内容主要还是体现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特征。比如宇航员如何穿衣、吃饭、刷牙等太空生活细节,还有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跳绳、飞檐走壁等。

记者在互联网上也搜索到了“太空能不能掉眼泪”、“太空如何洗脸”、“太空中怎么玩悠悠球”等精彩视频。这些出自国际空间站的视频,用生动、独特的演示方式,激发着人们探索太空的热情。但是除了各种各样的“物理课”,太空课程表里还有没有其他课程呢?

“除了物理课,在太空我们还可以上生物课。在失重条件下观察动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存变化。”焦维新说。

在国际空间站实验架的孵卵器中,就有专为学生进行生物课学习的小培育室,他们可将小植物和动物放到里面,观察它们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生长和发育。国际空间站还曾专门为中学生开设生物课,研究一种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小蠕虫。小蠕虫分成地面对照组和太空实验组两组,学生们会仔细观察、记录蠕虫的生长过程和繁殖后代的情况。

为了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美国还曾开展“中学生地球常识”的教育计划。航天员会帮他们将一台数码相机带到太空,安装在国际空间站舱内的玻璃窗上。通过网络,学生操纵安装在空间站上的这台特制数码相机,在太空中选取最佳视角拍摄美丽的地球表面,再通过网络传到地面。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自己拍摄的地球上的海洋、山脉,而且还有机会从太空拍摄地球污染的情况,从而对环境保护拥有更清晰的认识。

向青少年播种中国“科学梦”

焦维新说,太空实验可以设计很多内容,我们需要更大的空间实验室,更好的平台。等我们的空间站建成了,所进行的科学实验范围更广泛了,我们肯定还会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的学习方式。

比如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极光,只是一个局部的情况,而在飞船或空间站上看到的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而观察地球也是一样,有时有云飘过,有时无云,而且在夜晚也将看到一片片的灯火,将这些只能从太空中看到的景象拍摄下来,一定可以制作出很好的视频课程。

两年后发射的天宫二号,在重量和体积上都有提升,就可能做更多的实验,等我们的空间站建成后,这方面的实验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太空课 第5篇

中国,上个世纪初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经常被其他国家欺负,被别人抢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国家却有一群顶天立地不屈不饶的人,他们有着梅花一样坚强的精神。哦,是他们创造出了现在的中国;是他们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也是他们帮助中国一步步走向成功!中国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但现在,神舟十一号发射了,神舟十一号空间成功交会对接,接下来还有神舟十二号……中国发射了那么多次火箭,每一次都创造出完美的奇迹!作为中国人,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

让我们中小学生了解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太空课 第6篇

学案

编写:高亚飞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设计一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 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 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 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 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三、重点字词

上一篇:我家乡春节的作文下一篇:年终总结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