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2024-06-11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精选8篇)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1篇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时区

【学情分析】:

很多同学在上学中地理成绩不够好,对学习地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化解这种心理情绪,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阻碍作用。本期教材编写从简,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世界地理,不再注重系统的知识介绍,而是从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对一些常用知识和重要的地理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重在对新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加了教学难度,也释放了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时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区换算。

【教学过程】:

【板书】:开学第一课

目标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方法:与学生课聊

如:1)请几位学生叙述假期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依据回答,做一些引导和肯定,如果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可引导叙述有哪些人文风情,地理事物等)

2)介绍各班的成绩状况,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向周围的同学学习。

3)谈论学习地理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总结,板书如下)

【板书】:一、地理学习方法

①预习并认真听课

②及时完成作业

③增加知识,进行课外阅读

目标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法:趣味提问

如:1)小明接爸爸回家

小明的爸爸在日本从大阪回北京,通知小明9点钟去机场迎接,8点30分时,小明正准备出门,却发现爸爸正站立在门口,小明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2)NBA直播的时间差

NBA球赛一般在大城市的晚上开始,每次看到姚明上场的时候都是当地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我们中国正好是上午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

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妹妹出生在5月4日,哥哥出生在5月5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出“地方时”的概念)

目标三:了解地方时的概念方法:提问引导法

过程:1)阅读课本第三页的“阅读活动题”

2)提问:为什么会有地方时的产生?

(人们习惯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作为一天中的12时,依据太阳高度确定各个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

3)提问:由上面的知识,地球有360°经度,地方时是不是就有360个呢?

(引导学生思考时区的划分:

每15°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只有一个地方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准;每

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板书】:二、地方时的概念

1、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

2、每15°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3、每个时区只有一个地方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准;

4、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目标四:能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方法:练习巩固法

过程:1)由“小明接爸爸”的故事知道,北京时间要晚,大阪的时间要早,北京在大阪的西面,因此:

知道东面时间,算西面时间,要

减去时差数;

知道西面时间,算东面时间,要加上时差数。

2)由“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的故事知道,妹妹出生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哥哥出生在西侧。

东侧

减去一天

练习:北京奥运会定于8月8日20:00举行开幕式,请问加拿大多伦多这个城市的人们该什么时候收看直播?(对照第四页世界时区图)

(作业计算步骤:

由北京向东过日期变更线至多伦多共有11个时区,相差11个小时;

故北京时刻要加上11个小时,多伦多时刻为8月9日7:00

由西侧向东侧过日期变更线,减去一天,故多伦多日期应该为8月8日

多伦多直播时间应该是8约8日7:00)【板书】:三、时间换算

1知道东面时间,算西面时间,要减去时差数

知道西面时间,算东面时间,要加上时差数

2、

东侧

减去一天

教学总结:

第二课时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重难点】:

1)确立地理位置的方法

2)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目标一: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方法:趣味引导识图法

如:1)由“亚细亚”和“欧罗巴”两大洲名称的来由,引导学生观察第

二页中得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寻相关位置。

(“亚细亚”和“欧罗巴”,两大洲的地理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欧大陆的分布范围。

(面积分布最广的大陆:5000多万平方公里)

3)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经纬度位置:

本初子午线~180°经线→主要在东半球

赤道附近~北极圈内→主要在北半球,地跨热、温、寒三个温度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靠北冰洋,西接欧洲,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南通过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

4)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面地中海,东接亚洲,西南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4、欧洲的地理位置

目标二: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方法:读图分析法

过程:1)观察图1-1,由颜色的变化总结亚洲的主要地形。

(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找寻主要的山脉和高原;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等)

2)观察亚洲的地形的变化。

(中部有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四周有低平的平原;

珠穆朗玛峰:8844米,死海湖面:-400米,相对高差大;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观察亚洲河流的分布,总结地势的特征。

(主要河流有:

注入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澜沧江)等;

注入印度洋:印度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

注入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

共有的分布特征:由中部高原高山区向周围发散流入大海→地势

中部高,四周低)

4)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低处:死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东部和东南部有一系列的岛屿和群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

宾群岛、马来群岛等)

【板书】:二、亚洲的地形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势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目标三:通过教材中阅读资料和分析资料总结欧洲地形特征

方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

过程:1)阅读第5页到第6页的内容,分析欧洲的地形特征;

(由图1-6,看出欧洲小于200米的地面比重约占57%→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读图1-5可看出欧洲平均海拔是个大洲中最低,同学们可以算出

各大洲的相对高差,比较分析→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小;

在图1-1种找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由山脉分布

分析→欧洲地势的特征:南北高,中间低。)

2)练习:填表欧洲和亚洲的地形差异

亚洲欧洲

平均海拔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的大洲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小,相对高差小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为主平原为主

地形分布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高原山地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南北高,中部低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

【教学总结】:

第三课时亚洲和欧洲的气候、河流、国家和人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2)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3)读“亚洲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重难点】:

1)亚洲的各种主要气候的分布以及季风气候形成原因;

2)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亚洲和欧洲河流的分布特征。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目标一:了解亚洲的气候分布及形成原因

方法:问题探索法

过程:1)亚洲南北跨了那几个温度带?

(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三带,北温带、北寒带的范围很广)

2)亚洲的气候种类很多,主要有哪些?

(亚洲的气候很齐全,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其他均有;北回归线附近(由西向东):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部沿海地带(由北向南):冰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最广泛的两种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

候。)

3)亚洲的东部收季风的影响非常显著,为什么呢?

(读图1-8和图1-9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

夏季风冬季风

发源地太平洋、印度洋西伯利亚、蒙古高原

风向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气流性质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2篇

第一节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平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ºN——46º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平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平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 东南亚(南洋)

1、位置: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地处亚洲与大洋洲、

D—太平洋与E—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2、组成:A—中南半岛、B—马来群岛。

(请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南海,太平洋落实到书上P27图7.18)

国家:共有11个,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岛国有印度尼西亚(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菲律宾;陆上邻国:中国、印度、孟加拉国。

3、马六甲海峡:

(1)位置;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ab之间)

(2)重要性:hx—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4、气候: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

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5、农业生产:

(1)、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原因:水稻是一种高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地制宜的必然选择。)

(2)、热带作物:东南亚是世界橡胶,油棕(“世界油王”的称号),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3)、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①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②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③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④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6、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山脉由北向南延伸,河流由北向南流。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怒江);河流上游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湄公河是流经东南亚国家最多的河流

7、中南半岛的大城市的分布:主要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原因: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曼谷,万象,仰光)

●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好处:A.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B.河流是水运通道,对外交通便捷;C.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水源;D.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E.环境优美。弊端:A.洪水会给城市造成损失;B.城市污水会污染河流;C.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水的自然循环和更新。

城市名称

附近大河名称

所在国家名称

河内

   

金边

   

万象

   

曼谷

   

仰光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3篇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1. 行为动词、条件有变化。

在世界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 可以看到内容标准分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三个部分。行为动词和条件在这三个部分均有变化, 如“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将“说明”改为“简述”,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将“描述”改为“归纳”, “说出”变为“解释”, 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 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学生学习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变得可操作、可观察及可测量。行为动词在变, 行为条件也稍有变化, 较旧课标更加完善, 教师在具有实施操作中比较明确, 如“运用地图……”在新课标中地图之后, 相应地加上了“其他资料”, 尽管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 但在现代教学中, 地图也逐渐为一些其他资料, 如文字、视频、音频等所代替。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不再局限于地图, 而是有多重选择, 教学方法也较灵活。

2. 内容标准有增减。

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上的变化较为明显, 小到词语的更换, 大到整句的删除, 总体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方面降低教学要求, 如旧课标中的“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 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影响”, 将“主要河流概况”删去,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适当降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到八年级上册《河流与湖泊》的教学, 对主要河流概况具体分析讲解, 也是避免重复。再者, 语言表达明确, 易于操作。旧课标中的“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两极”变换成“南北极”, “开展科学考察”改为“开展极地科学考察”, “环境保护”变成“保护极地环境”, 可以说这些地方的改动都属于细节变化, 但还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精确把握课程标准, 实施操作有针对性。

3. 活动建议“12”变“1”。

活动建议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旧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呈现出12条, 教师在具体实际中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要让这“12”全部达到完成课标要求是不实际的, 初中地理课堂课时有限, 且有些学校本身就不重视地理, 部分活动开展起来对教师、学校要求较高, 对于师资水平较低的学校是不现实的。本着让师生减负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 教师可根据活动类型自主选择适用于活动的方式。新课标活动建议提出“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进行综合分析, 体现出教学中学生是否对区域研究方法的掌握, 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 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真正在应用中落实课标要求。

4. 说明要求有详略。

从语言上看出, 说明要求更明显易懂, 具体从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到。较以往的要求看, 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一般停留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 新课标在这里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即学生要学会探索学习, 同时世界地理中区域学习的最低数量由“5”变为“4”, 这样的变化也是给教材编写者及教师留有余地, 在学生减负的基础上, 给两者更多的空间精选内容。说明要求将南北两极视为必学区域,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的需求, 目前南北两极已是学生不可不知的地区, 通过地理的学习, 希望学生未来能致力于我国的科学事业并能够作出贡献。说明要求是对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补充, 也是为了照顾各地区学生的差异, 在说明部分对哪些内容选学作了明确说明[1]。

二、新教材的变化

1. 章节设置稍变, 框题变化明显。

新教材在章节安排上紧扣课标内容, 具体设置上稍有变化。新课标在大洲部分明确删去“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及“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以往旧教材将第六章亚洲共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节, 而在新教材中第六章包含的两节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旧教材的第七章和第八章的标题“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将“国家和地区”换为“地区与国家”, 从小尺度到大尺度, 由近及远,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每节的内容框架也有变动, 提炼出来的标题直接反映了该区域的特征, 具有鲜明性及时代性。如《印度》这节内容的标题由旧教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转变为新教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尽管我们看到的变化是细微的, 但是标题在提炼过程中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加工的。

2. 重视活动质量, 突出能力培养。

新教材在活动内容上有大量调整, 可以说这种调整是保留了原来教材的精华部分的。从活动的具体设置看, 与以往不同, 问题中的每一条更加简洁, 数量上大概是3~4问, 数量的减少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完成。新教材中将活动的背景知识用图片或是文字的形式予以交代, 给学生的认知起到铺垫作用, 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表1看出, 新旧教材在活动内容的数量变化上稍有减少, 这也是因为在原有基础上精炼修改的结果。另外, 有些活动也比较有亮点, 如《东南亚》中第二个活动, 由原来的探讨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换成探讨日常消费行为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保护, 以方便面与红猩猩的故事引入,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这种新鲜感也会在学生活动中体现。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高能力打造了一个平台,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地理思维。

3. 文字内容增加, 图片变化均一。

教材章在节原有内容的基础旧教上材全面进行了调新整教, 材适当增加了地理特第六征章、结论、方法等文19字内容, 旨在加强1学5生的基础知识, 从第而七为章更好地学习相关56内容提供条件。文5字6内容变动的地方很第八多章, 如《日本》多火山42、地震的岛国的标44题下, 删去“日本面第积九3章7.7万平方千米, 3人1口1.27亿 (2000年) 29”, 增加“山地、丘陵广布, 沿海平原狭小”, 将“日本国土面积虽小, 但是经济十分发达, 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改为“日本工业高度发达, 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 这样的变动使表达更清晰明确, 地理特征感更强。

从表2看出图片的数量没有多大变化, 依旧保持图像比重较大的特征。在一些小的方面图像略有调整, 地图图像的使用安排几乎没有增减, 但在地图的比例尺上有所增大, 如日本的地形由“1:600千米”变为“1:400千米”, 东南亚地形图由“1:1200千米”变为“1:920千米”, 等等。图片的选择也体现出了时代章性节和与文字之间的旧教对材应性, 如《澳大利新亚教》材中“坐在矿车上的第六国章家”, 除了矿产资6源的分布图外, 新教4材还加入“澳大利第亚七煤章矿开采现场”、“澳14大利亚准备出口的13铁矿砂”及“2001—第20八08章年澳大利亚矿产15品出口占商品出1口3总额的比重”折线第图九, 章使这个标题更全8面, 让学生真正做到6讲一个标题落实一第个十章内容, “贪多”必定3“嚼不烂”。3

4. 明确区域研究, 符合学生认知。

2012版的教科书从大洲—地区—国家不同的尺度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区域的载体, 相较于2006版的教材, 在认识区域的研究过程方法上, 更突出区域研究的培养。教材在认识大洲、地区、国家的章首页, 课文内容表述, “活动”内容设计等, 突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 做到由此及彼, 迁移运用到认识其他的大洲、地区和国家[2]。不论是整体标题文字内容, 还是活动整个设计的安排上, 都体现出区域分析的连贯性, 这种连贯也是和学生的地理认知顺序一致的。如《俄罗斯》整体沿着从自然环境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再由人文环境到人类对环境的改造, 综合各种因素对区域地理进行分析, 教师明确区域分析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思路, 学生也在具体学习中体会认识区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 吃透课标, 精研教材。

课标是教师实行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 起着纲领指导作用。新课改实施后, 教师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 努力落实课标理念, 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教材再现的过程, 更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 使教材具有“生命力”, 知识的教学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中呈现[3]。例如教师讲解《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时, 定会发现教材是按照先讲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 进而分析归纳出大洲的区域特征的顺序安排的。教师通过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 逐渐建构起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 研读教材的同时, 教师清楚认识到分析区域地理的暗线, 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展开探究, 并将探究过程归纳成一个认识发展过程, 师生双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地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身边的事物、现象和规律都与地理有关, 学生从生活出发, 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用陶行知的话就是“生活即教育”。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来, 又高于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走进课堂, 可以说是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中东》时, 中东地区的产油国家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但是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所以产油国家未来面临继续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大庆也同样如此, 学生能否为大庆献计献策呢?学生的思维需要不断启发, 教师也应该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潜力。

3. 优化方法, 明晰区域。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以便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方法, 往往是将多种方法组合, 灵活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地理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区域地理的学习同样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 区域地理教学一般遵循“表象的感性认识 (图像、图表、文字材料) —分析处理表象之间的关系 (理性知识加工) —形成结论 (区域特征) —知识的检验和应用 (评价区域) ”的模式[4]。

4. 学会会学, 启思会想。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会了知识, 明白了区域地理的认识过程, 但最终还要学生自己对所学方法进行“消化”, 做到举一反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探索、思考、发现,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 说明学生已经进行思考, 这些问题最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笔者在讲授我国气候时提到秦岭—淮河一线, 该线也是我国南北冬季结冰与不结冰的界限, 但是有生活在南方农村的学生提出自己家乡的河流在冬天也是结冰的, 生活的观察和课堂的学习让学生联系起来并学会思考。

5. 眼到手到, 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 教师尽可能讲解详细, 普遍教师都认为教给学生的越多, 学生学得就越好,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不需要动脑, 只要观看老师“表演”就行。现代教师关注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羊式教学, 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很大影响[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留有余地”,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补足课堂中的不足, 如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文化在旧教材中属于必学的一个标题, 而在新标题中成为阅读材料, 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可让对这部分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自学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正所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崔娜娜.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比较[J].教学与管理, 2013, 15:76-77.

[2]吴岱峰.初中地理新课标下教材的“变”和“不变”及教学策略——以七年级《地理》 (人教版-下册 (2012版) “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 6:11-14.

[3]赵义.怎样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J], 2013, 35:370.

[4]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7:229.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的特点 第4篇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注重对地理发展史和重要地理学家的介绍,专门介绍了地理学家和探险家的地理探险事件,在平常的地理课件中也有很多对相应地理学家的介绍,这在我国是很少见的。对地理学家的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险精神、爱国精神等。例如,在“伟大的地理学家与探险家”PPT课件中专门介绍了对世界地理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地理学家:希罗多德、亚里斯多德、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詹姆斯·库克、罗蒙诺索夫。

二、课件教学目标显性化,具有较强导向功能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介绍的是大洲大洋,即世界地理。与我国七年级地理课件不同的是课件除了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外,还在第二页设有课程计划(表1),相当于我国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在新课学习前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难点,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课件末页设置有参考文献,非常方便对本课题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课件结构清晰,彰显逻辑性和简约性

俄罗斯的教材体系结构严谨、完整,与之相应,俄罗斯七年级的地理课件体系结构也很完整。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以“北极地区”一节地理课件为例,其课件结构如下:课程计划一纬度位置一海陆位置一海盆海脊一延伸至俄罗斯的大陆架一比较北冰洋的大陆架与其它海洋大陆架的异同一海冰一海冰的分类一冰层和冰山一引起的灾难一冰的反射率一北冰洋的气候一海洋的动物一海洋的管理一大陆架的石油开采~海洋渔业一有趣的事实一海洋污染一冰川在融化一海洋环境的保护一冻土融化一北极熊迁徙。课件先介绍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然后介绍北极地区的主要地理特点,再介绍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四、课件难度适中,符合学生心理认知

课件难易度适中,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以介绍地理现象、地理事实、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为主,大部分是陈述性知识,较少涉及地理原理的推导、地理过程的分析、地理成因的分析等内容。以非洲为例,先介绍非洲是人类的祖先,接着介绍非洲的土著人、非洲人口众多、非洲的非殖民化进程、非洲的文化,最后介绍非洲的政治版图。该节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没有涉及非洲的气候类型及成因,非洲的工业、农业、矿产及成因等程序性知识,而且图片丰富多彩,符合初中生好动、积极、活跃的心理特征。

五、课件交互性强,注重师生互动

笔者搜集的俄罗斯课件多为PPT课件,Flash课件较少。从PPT课件来看,课件的交互性较好,这里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课件考虑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课件效果能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尤其在“北极地区”一节课件中可以看出,由于俄罗斯与北极地区比较近,所以对北极地区讲解得比较全面和细致,相比之下,我国离北极地区比较远,课件对本节内容就不如俄罗斯课件介绍得详细。

六、课件呈现速度与顺序适当,符合认知顺序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呈现的速度和顺序都比较适当。呈现速度主要体现在动画中文字出现速度的快慢,PPT顺序设置即前后PPT的设置是否按照一定的逻辑性来设计,如按照因果关系(如非洲的非殖民化进程对非洲政治版图变化的重要影响)、从属关系、并列关系(如在北极地区一节。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是并列关系)、时间顺序(如在伟大的地理学家与探险家一节就是按照地理学家出现的历史时间顺序介绍的)、空间顺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等各种顺序排列PPT,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也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七、课件色彩搭配合理。清晰度高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整个背景色与内容搭配很协调。色相、明度、纯度适宜,色彩的形状、大小、位置、肌理有起伏变化,色彩的冷暖、进退、轻重、厚薄、动静相结合,画面清晰度高,清新自然,并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页面色彩简洁清晰、主次分明、科学真实,如关于“北极地区”一节的课件,整个课件以冷色调为主,首页背景图片(图2)为白色的冰川与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及相应的景观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俄罗斯课件科学真实的特点。

八、课件图片丰富直观,时代性强

7年级下册地理俄罗斯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民族﹑人口﹑首都、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根据地图和资料,说明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分布,理解这些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资料和地图,联系自然条件特点,说明其经济发展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俄罗斯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知道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口分布、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线、城市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莫斯科是俄罗斯最大的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俄罗斯的艺术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建筑艺术风格独特,下面我们欣赏一下俄罗斯的著名建筑。(出示有关冬宫、夏宫、斯莫尔尼宫、克里姆林宫及博物馆、教堂等的幻灯片,背景为一段优美的俄罗斯音乐)。

学生快速阅读“国土辽阔”这部分文字材料,明确教材首先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下列问题(课件),并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 1.描述俄罗斯的具体位置;

2.指出俄罗斯濒临的大洋、邻海和境内著名的湖泊; 3.写出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注意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国界类型;

4.按照一定的顺序指出俄罗斯的邻国。

由于上述几个问题都能在图中找到答案,教师只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都能自行解决,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的空间地理概念。

承转:辽阔的国土,为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的形成和河流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学生活动:

读俄罗斯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课件展示)①找出俄罗斯境内主要的地形区,归纳其地势特点;

②俄罗斯境内有哪些大河?其流向有何特点?与地势有什么关系? ③俄罗斯境内的河流与我国有什么关系?

④平原地形区与高原山地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是哪两大地形区的分界线? 教师点拨:

只要学生认真读图,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应该容易完成。另外,教师还应作如下补充:

1.北半球的“寒极”是奥伊米亚康,并解释其成因,指出主要影响因素; 2.俄罗斯境内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外,还有温带季风、寒带、地中海式和山地等气候,同时向学生交代西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具有海洋性特征。

3.俄罗斯的气温南北差异显著,温差东、中部大,西部小;降水的南北差异不明显,而东西方向上呈现出多-少-多的变化特点。出现该特征主要是俄罗斯国土东西距离长,不同地区受海洋影响不同所致(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暖流影响)。

4.描述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应引导学生考虑气温的平均值的高低、温差的大小;降水量需描述降水总量的大小和雨量的季节分配两方面。

课堂延伸:

俄罗斯国土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什么纬度范围之内? 俄罗斯与哪个国家的边界线最长?

中国在哪几个地区与俄罗斯接壤?其中边界线较长的是(); 了解“苏联”和“独联体”的大致情况。第二课时 导入:在我国发展到唐朝中后期时,俄罗斯才略具雏形。但在许多领域,俄罗斯都居世界领先地位,这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让学生阅读教材图文材料,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1.俄罗斯自然资源有何特点? 2.在图上找出主要矿产及产地;

3.了解四大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体会它们的形成与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完成上述问题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俄罗斯和日本在工业形成条件和分布方面的异同。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分小组完成下面问题:

1.俄罗斯工业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特点的形成与其资源条件存在什么关系? 2.俄罗斯重工业发达的原因何在?

3.从俄罗斯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教师点拨:考虑到以上问题涉及的面较广,学生总结的结论可能不全面,教师应作适当提示。

俄罗斯工业的最大特点是重工业非常发达,而国民经济机构比例严重失调,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轻工业十分滞后;俄罗斯的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尤其是能源和基础性矿产资源),这样的资源条件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主要是因为该国科技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历史因素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实力雄厚,这对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增强综合国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俄罗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长期忽视食品、服装和玩具等轻工业的发展,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十分紧缺,基本生活要求得不到满足,国民无形中会滋生不满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家的安定团结造成影响。前苏联的迅速解体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除了根据本地区条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外,还要很好地考虑经济结构,做到轻、重工业比例适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承转:国土东西部的沟通,工业原料的运进、产品的运出和大量资源的运输必须有发达的交通作保证。

板书:发达的交通 1.主要运输部门 2.运输线的分布 3.主要城市及艺术成就

教师活动:教师简单说明俄罗斯交通发达的表现及亚洲、欧洲地区交通运输线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点拨:俄罗斯亚洲地区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何沿多山的南部修建?

南部地区尽管地形崎岖,对铁路建设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南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另外,其北部地区气候严寒,冻土层深厚,对铁路的修建和运营都造成巨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还有,其北部地区人烟稀少,铁路的客运价值甚微。

板书设计

一、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洲;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工业主要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

三、发达的交通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的占有资料,查阅了很多的数据,这使得对俄罗斯的很多方面都有了很详细的了解,在上课时也能游刃有余

多用对比手法,印象更深刻。在介绍完资源分布在亚洲后,让学生联想前面介绍的“印度”,印度的工业分布遵循就近原则,靠近原料地的,于是要求学生对比俄罗斯是不是也是遵循就近原则呢?

思考题

1.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请结合俄罗斯亚洲地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探讨研究威海市地方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建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6篇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象征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3反映降水量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反映物候现象或农

事活动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积累词语菖chāng 蒲pú茭jiāo 簇 cù箬ruò 祭

祀sì媲 pì美 苋xiā

n菜倩 qiàn 影 菜薹 tái跌宕dàng 姗姗 shānshān龟jūn裂积累词语祭祀倩影媲美 突如其来跌宕起伏 姗姗

来迟 酣畅淋漓孔雀菱盘 荷叶草莓 远山近水大

麦 青梅 槐树花章树花野蔷薇芭蕉 豆藤 瓜藤樱桃 状态描写

动植物状态描写动植物快速的阅读课文 讨论并归纳理解探究

课文第一节内容填写表格立夏小满 小南风悠悠地吹起

来新菖蒲 新茭白 新芦苇 黄瓜四季豆葡萄 马尾松的新叶和竹林的新叶稻谷油菜子和豌豆的荚儿小麦穗儿状态描写动植物欣赏形象化的语言《立夏》一节你最欣

赏的形象化的语句是哪一句 为什么例1光是槐树花 章树花和

野蔷薇花的清香 就把时间和空间挤得窄窄的了挤字用拟人的手法

把花香浓郁的时间之长 空间之广写得十分形象2那浓绿 深绿 墨

绿 黛绿 已经把远山近水染的严严实实染字也是拟人手法好象人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7篇

地理

七年级

下册

教学设计

7.4 欧洲西部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的特点。2.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工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特色。

3.了解欧洲西部主要旅游资源及其分布,能分析旅游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二、教材分析

鉴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也为了避免教材前后内容的不必要重复,本节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较多地舍去了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重点选取了“位置与范围”、“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等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欧洲西部的人文地理特色。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内容重点对应“了解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其中2条,一是“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二是“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下册

教学设计

湿润;河网密布,水量充沛,内河航运便利;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是世界上白种人的主要分布地区。因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下册

教学设计

曾是历史上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下册

教学设计

尔兰、冰岛、阿联酋、瑞典、荷兰。

设问:大家数数看有几个国家属于欧洲西部?(8国)这则材料说明了欧洲西部的经济有怎样的世界(2)欧洲西部作为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正文和材料后①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欧洲西部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地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地区)

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可在学生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强化说明。)

工农业总产值约占世界的1/3。本区的大多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在世界商业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从国外进口原料、燃料、粮食,出口工业成品。)

课堂活动: 同学们对欧洲西部人们的饮食习惯了解吗?与我们有何不同?其饮食习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联。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56 “乳畜业”的活动(答案见附2)。过渡:

【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指导: 欧洲西部地区是目前世界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业十分发达。这一方面可以引入教学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多,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其指向是“举例”、“说出”、“优势”,而不在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应“求全、贪多”,而应有所取舍。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图片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找出教材中提到的欧洲西部的特色旅游资源。

欧洲西部有不少富有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瑞士冰雪皑皑的山峰(阿尔卑斯独特的地理位置、暖湿的气候、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使得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业非常发达。②工业生产规模大、部门全、综合实力强。(欧洲西部的钢铁、机床、汽车、船舶、电力等的产量居③农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小,但生产水平高。(欧洲西部农业生产水平很高,如西部的乳畜业和④ 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下册

教学设计

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能说出欧洲西部发展国际旅游业的优势条件:旅游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经济发达,服务设施齐全,服务质量好;旅游产品丰富多样,便于游客购物;交通运输发达,便于游客进出等。课堂活动:

小结: 欧洲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全球游人向往的地方之一。欧洲西部是国际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三大著名的旅游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繁荣的旅游业给许多国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已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课后活动: 假如某一团队准备去欧洲西部旅游,预设参加下列游览项目:看峡湾风貌,观午夜太阳;游历风车王国,观看拦海大坝;欣赏塔桥,瞻仰马克思墓;游艺术之都,领略田园风光;观看斗牛表演,享受阳光沙滩;登阿尔卑斯山滑雪,参观钟表之都。查阅相关资料,为该旅游团队设计一条最优的游览路线并说出景点所在的国家或城市。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的地理问题探究是一种常用方法。由于区域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经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59 “活动”内容(答案见附2)。

济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对区域内某一地理事象形成的分析,需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理清具有关联性的地理要素,并对其相互关系做出正确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区域内地理事象存在的客观性。对本节教材中的“乳畜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等问题的分析,就可以比较好地渗透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欧洲西部乳畜业发展的自然、社会因素的剖析,影响欧洲西部旅游业发展因子的探寻,让学生初步学会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方法。

附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56活动:

【活动目标】认识欧洲西部特色农业方式———乳畜业;初步学会运用地理信息对乳畜业发展进行区位分析。【答案提示】

P.59活动:

【活动目标】认识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主要分布地;感悟欧洲西部旅游业十分发达,并学会综合分析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活动① 欧洲西部平原地形为主,有利于牧草的种植;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活动②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且饮食习惯以乳肉产品为主,市场需求量大;欧洲西部牧草的生长。

交通发达,便于乳肉产品的快速运输。湘教版

地理

七年级

下册

教学设计

【答案提示】

活动① 挪威 奥地利 意大利 瑞士 法国 英国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8篇

仁爱版教材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所属章节是“各具特征的地理区域”, 教材编排意图是通过地理区域的突出问题, 阐明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区域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的生活理念。

三门峡市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在学校周围表现得较明显, 水土流失现象屡见不鲜,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和效果呈现学生也并不陌生。

在学习《黄土高原》时, 紧扣地域特点, 从范围、位置、气候、河流到水土流失都和三门峡相结合。课堂导入采用音配话, 在展示三门峡“张村塬上图片”、“天井窑院”、“天鹅湖”、“三门峡大坝”等图片的同时, 朗诵诗歌“古老窑洞、漫漫黄土, 奔腾的黄河携黄土而去, 造就了雄浑、壮美的黄土地。白天鹅飞过这里, 遥望着茫茫黄土地, 希翼着家乡土地上的点点新绿。我们走进我们生活的这片神奇土地……”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时, 让学生试着在图中标注出三门峡的位置, 强调“三门峡是黄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时, 引导学生从学校周围的“师家渠”、“梁家渠”、“张村塬”等村庄名称和家乡景观, 认识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和塬、梁、峁的地貌类型;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时,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谈一谈自己一年四季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观察、发现、思考和总结, 理解黄土高原降水特点以及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尤其是在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水土保持措施时, 采用实验课的探究模式, 让学生捡来黄土块, 亲手捏一捏———松散易碎, 端盆水, 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易溶于水, 由学生做对比试验, 用带有草皮的黄土和裸露的黄土, 同时、等量洒水, 对照实验现象和结果, 探究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再带学生走出课堂, 看一看学校附近会兴村沿黄公路边的缓坡梯田垦殖和黄河公园的陡坡植被恢复情况。

有乡土地理引入的课堂教学, 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和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既利于书本知识的掌握, 也有利于让学生拥有一双地理的眼睛,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善于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学习是有用的。

上一篇:世说新语的故事下一篇:我身边的教师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