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说课稿

2024-05-26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说课稿(精选7篇)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说课稿 第1篇

《第六节 向心力》说课稿

一.开场白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回顾,激发学生探讨圆周运动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的积极性。二.教材简介(教材背景)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六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三. 教学的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向心力。能运用向心力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4.重难点分析:向心力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分别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四. 学生现状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抽象思维尚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推理。他们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对高中物理的学习还不得法,再着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在学习方法上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教学要求,把握好标高。

五.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六.教学媒体

1.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 绳子 小球 木板 刻度尺 秒表 七.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通过复习,演示实验,讲清向心力的概念。(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就叫做向心力

v22π2F= m=mrω2=m()r

rT2、向心力大小的粗略验证

(1)向心力演示仪

(2)用圆锥摆

(三)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1、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就是变速圆周运动。

2、一般曲线运动

运动轨迹既不是直线也不是圆周的曲线运动,称为一般的曲线运动。

一般的曲线运动可以把曲线分割成许多小段,每一小段看成一小段圆弧,然后当作许多半径不同的圆处理,再应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处理。八.布置作业:课本P25问题与练习1、3 九.板书设计: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作用效果只是使物体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2.向心力定义:使物体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合外力。

注意:①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大小。

②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可是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它们的合力,还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如果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时刻改变),向心力并非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3.向心力大小:跟物体质量m、圆周半径r和运动的角速变ω有关,Fn = mv2/r= m rω 2 = mvω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说课稿 第2篇

《法国大革命》(说课稿)(说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依据:《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导入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第一展厅: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6分钟)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二是“攻占巴士底狱”。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12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一板块:“我是小小史学家”。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二板块:“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2分钟)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第三步,高潮: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川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由于法国大革命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进程复杂,一些问题在史学界争议也较大,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标要求

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乐山学生处于西南二线城市,远离对外开放的前沿,但发达的资讯使他们对改革开放30周年、金融危机、两会、世博会等社会热点有所听闻和了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依据: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被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特区内实行市场经济,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特”在经济政策上。这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都是难于理解的。所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上海浦东是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观念都较强的历史概念,课文对它的形成过程不太明晰,故这两者也确立为重点。)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

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并简述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不想。)为什么呀?(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为什么呀?(唐朝开放繁荣。)——由此得出:开放兴,闭关穷。

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没有。)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

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由此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由此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调。)

● 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二、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问:(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

(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

(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生回答第(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议:(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

(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3.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开放的扩大: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扩大开放。)

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开放内地。

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

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1.学生做一做:第一步: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师生共同点评。

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

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

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3.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来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2.教师作总结延伸。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和浦东带领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奋勇前行。21世纪初,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2006年、2007年国家分别设置了天津滨海新区和川渝新特区,对外开放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2010年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支持与信任。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使中国不仅富起来了,而且还昂首挺胸地走向了世界。

3.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和全球化的汹涌潮流,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要有国际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学习、参与、创新„„

(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立场来考虑家国大事,这个问题的设置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改革开放的距离,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和个人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了,从而升华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四环节:你问我答,巩固新知

多媒体给出习题,学生解答,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精选的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 第五环节:自主探究,课后拓展

二选一:1.联系生活题:请以“改革开放与我的幸福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具体描述改革开放对我们日常生活某一方面的影响。

2.联系热点题:请上网查阅《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党和政府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此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新课程要求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联系现实、涉足生活。我为学生计了两道课后作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做一题。这为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板书设计(见第6页)

以上就是我对《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课的构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谢谢!、导入新课

采用谈话式导入法,教师针对班上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同学设置问题:你们的祖先来自何方,成于何时?姓氏从何而来?通过和学生民主和谐的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课文。

二、讲授新课

本课共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寻根溯源,汇聚中原。即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及其融合的知识板块。主要环节有动动手、猜猜看。

对于五族内迁这一知识点,由于初一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因此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配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首先在电子白板上打出《西晋内迁各民族的迁徙方向与分布》图,让学生有直观的空间地理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动手勾画出五族原来的所在地,内迁的路线,分布地点,并准确地写出五族名称。通过在白板上勾画书写知识点,实现了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对话。培养学生识图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五族内迁的时间和分布情况这一知识点。

在猜猜看环节中,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打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出现大量新的景象和事物。采用分组竞赛形式,让学生猜测新生事物中哪些是中原汉族传给少数民族的,哪些事物是少数民族带入中原的。比如可以出示居住在边境的汉族从事畜牧业、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开始农耕生活、少数民族身着汉族服装、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族人家用的板凳、桌子(胡床、胡凳)等等。用电子白板的聚光功能,模仿舞台的效果,配以音效,一一亮相,让学生猜测。教师设置问题:以上景象的出现说明什么?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关系怎样? 通过师生对话和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掌握少数民族内迁后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特点,从而达到理解五族内迁带来的历史影响这一教学目标。

活动最后,教师小结: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今天仍然要坚决反对台独、藏独和疆独势力,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也为学生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埋下伏笔。

第二板块:汉化改革,融合高潮。即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板块。主要环节有情境对话教学:《早朝议政》。以及缩字游戏,最后总结升华。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重点内容,由于内容艰涩而枯燥,为了方便初一学生理解,体现初中历史教学趣、活、情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置了情境对话式教学,由老师扮演孝文帝,学生扮演孝文帝的大臣,模拟朝廷议政。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分组讨论:改革方案是否可行?原因是什么?改革会使北魏产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活动中要尽量使用符合历史真实性和人物的身份特征的语言。教师以孝文帝的身份向大臣发问和质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扩大参与面,对上奏的大臣以及准奏的大臣都加以奖励。

活动最后,教师再用颁布诏书的方式,在白板上打出改革的各项内容及影响。如展示鲜卑改汉姓后的姓氏,汉服,经济发展数据等等。对于改革内容,进行缩句游戏,提高学生记忆效率。教师引导学生将汉化内容概括为“16个字”,即“用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和“用汉制”。从而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能力,清晰体现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掌握。突破教材重点。活动后,教师小结: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族的社会发展,北方经济的进步。联想到我们今天的改革,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面发展。通过设问启发,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应充分重视民族团结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完成本节课思想教育目标。

第三板块,在课文最后,教师略讲北朝政权的更替。运用朝代更替示意图,梳理历史线索。

三、巩固练习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说课稿 第3篇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关于童年生活的第二篇文章,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在日本出生的林海音在老北京城南度过了难忘的童年,那景那人那事,虽经不住岁月的打磨会慢慢模糊,但因为怀念,那份感觉却从未走远。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看到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的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就在这种淡淡的略带感伤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绕。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但由于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民国十二年再加上描写的是老北京城的记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这就增加了情感理解上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该课的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优质、交错、寂寞、棉袄、傻事”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的四个片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重点语句段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激发阅读《城南旧事》这本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童年、珍惜童年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从而懂得珍惜童年生活。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要做到以学定教。根据以上原则,及我班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二)、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内涵,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三、教学过程 为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将安排一课时来组织本课的教学。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读课文,初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课文回忆了童年时的哪些往事,落实本课的生字词。上课时,通过读几个主要的描写骆驼的镜头,体会骆驼给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领悟围绕骆驼队来回忆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下面我将重点说这一部分。

(一)、创设情境,快速融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1.以《童年》这首歌拉开本课序幕。2.回忆小英子有关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段:“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去向”。

【设计意图】悠扬悦耳的《童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课文中。回忆有关骆驼的四个片段引出本课重点内容。

(二)、品读课文,回味童年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

我设计自己先主讲第一个片段“学咀嚼”,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其它三个片段中的任一进行讨论分析并发言,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先指导学生学习“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完这一小节后让学生进行学法总结。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的三个小片断,进一步巩固运用刚才学到的阅读方法;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最后在学生们的自由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片段一:“学咀嚼”。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4-5段。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批注(抓重点字词句去分析体味作者的感情以及表达方法)。3.教师泛读重点句“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到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从中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描写之生动。

4.从重点词:“那样„„那样„„那样„„”“呆”中体会作者的天真可爱以及对骆驼的喜爱。

5.相机插入15自然段中一、二两句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42岁的林海音,对童年时的好奇天真的怀恋。

6.最后引导学生背诵骆驼咀嚼的样子,并为电影《城南旧事》中的片段配音。【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从老师的泛读以及自己的有感情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和如何细腻地描述实物。并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小英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她要表达的感情。配音练习使学生通过感官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情境。

片段二:“谈驼铃”&片段四:“问去向” 这两个部分的写作形式都是以人物对话展开。引导学生分析时进行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们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片段三:“剪驼毛” 这个环节则重在引导学生吟诵品读两个句子: 1.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2.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童真幼稚。

(三)、品味情感,升华主题

通过有感情反复诵读15自然段两句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地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从重点字词“又„„又„„”,“傻事”中体会童年一去不还,有关骆驼的“傻事”不会再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在写作时的淡淡的感伤,失落的怀念。使学生的情绪场与文本的情绪场进行链接,产生共鸣。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用“骆驼队”回忆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完美收场。

(四)、课外拓展,介绍小说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感受童年的快乐,懂得珍惜童年的时光。趁着学生对课文的回味,介绍两本好书: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能只是让学生只学习课文,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后续教育,及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一篇文章的教学绝不可局限于几百字的教学感悟,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由此开始爱上阅读,把阅读变成自己的生命的一个部分,这才是上乘的语文教学。

四、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五、教学评价

整堂课,我以文本为凭借,进而联系生活展开个性化加开放性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课文的第六到第十四段,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人人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多形式的读和畅所欲言的交流中感悟课文不仅描写了小英子和骆驼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背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小英子的行为,学生们也受到情感的熏染,也会体会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这样,教学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展现,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说课稿 第4篇

《铁路运输》说课稿

商丘市第一中学 王永花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王永花,来自商丘市第一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铁路运输》。本节课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

首先说课标,本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 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线及铁路枢纽

二、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交通运输业第2课时。铁路运输是交通运输方式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介绍了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重要铁路枢纽,为以后学习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交通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具体的学情、确立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识记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会分析列车时刻表,学会识别不同的火车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填写铁路线图和分析列车时刻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铁路运输的发展,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理解铁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本节课所确立的 重点是:识记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难点是:绘制和填写铁路线图作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教法上主要采用:自学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到实际演练等环节完成。

为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通过绘、说、展、练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承转: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教学程序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展示2秒)

讲新课前做好以下课前准备:

① 学生每人自带一张火车票或者教师收集好几十张火车票; ② 自制的两个车站牌;

③ 有关青藏铁路的材料。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视频《天路》,引入新课。(播放„)为激发兴趣,我让学生猜歌的名字?并思考为什么起名为“天路” ?顺利引出青藏铁路。让学生看手中材料和图,回答屏幕上3个小题:

由提问青藏铁路属于哪种运输方式?引出“铁路运输”,进入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两幅图片,分析得出铁路运输的特点: 而对于铁路运输的发展通过看四幅图片的变化,只做一个了解,说明我国铁路运输发展很快。

2、自学课本24页图1--30,识记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在这个环节里,先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铁路线?再试着绘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为使图中知识条理清晰,我把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配好任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分析图、讨论,之后进入这节课的 第三个环节:自我展示

自我展示1:显示南北向铁路干线图,第一组代表上台说出我国南北向铁路干线主要有哪些?并把右边铁路线名移到对应的位置,教学过程如下。

设计意图:使用flash动画,让学生正确移入铁路线名称,使学生掌握铁路线的分布格局,从而实现课标要求。

自我展示 2:显示东西向铁路干线图,教学过程同1

自我展示3:第三组代表上台指出我国有哪些重要的铁路枢纽,把空着的四个填上,并指出他们都有哪些铁路线在此交汇?教学过程如下。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其形成牢固的

空间概念。

为了纠正学生活动时出现的错误及对重点知识的强调,我会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强调此交通图。比如蓝色的是东西向铁路干线,陇海-----兰新线是最长的一条;红色是南北向铁路干线,红、蓝色线交汇处形成许多重要的铁路枢纽,强调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强调株洲虽不是省会城市,但是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注意株洲两个字的写法)„„等对重要铁路线和枢纽进行强调分析。再重点看京广铁路线沿途经过哪些省会城市?可看出我国铁路现已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状格局。

为巩固刚刚所学知识,我设计3个练习:①学生共同说出每条铁路线的名字及起止点?②说出我们家乡河南的铁路线又有哪些?③“听歌曲、猜地点、设计线路”,(歌„)让学生根据所猜地点,设计去这些地方的线路?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承转):铁路运输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哪些同学自己购买过火车票?会看列车时刻表吗? 由此引入列车时刻表的学习。

可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看时刻表?单号、双号的不同?红色、黑色箭头代表的意义?为了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活动: 进入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实际演练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火车票,查看每张票的车次? 方向? 2.在讲台两边设置好两个车站牌:现场演练„„(看视频)

设计目的:通过实际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还能及时纠正错误,如最后一位学生就站错了。

再分析他们手中票的不同; 字母L K T D G 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由此引出高铁,看高铁视频分析高铁与一般列车的不同(视频„)

设计意图: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第五个环节:拓展练习

设计这5道题,加强学生对2、3、4环节铁路线、铁路枢纽及列车的乘坐等重点知识的巩固、应用。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对整节课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我这样设计使本节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运用角色扮演、实践教学等方法,通过移线路、设计线路、乘车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动中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河中石兽说课稿(优质课竞赛) 第5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崇义三中的教师李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从热播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着手,让学生说说这个片名点出了纪晓岚什么特点?(了解作者风格)

第二环节分析课文:我设置了四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先由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之后教师范读,同时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句首发语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最后小组内互读互评,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二步细读: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组词法”和“换字法”解释重点词语,逐句翻译全文。然后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圈点出翻译不到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完成准确地翻译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字词的教学目标。以上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三步“精读”: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即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用多媒体演示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中心。

第四步“品读”: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作者讲故事的方法——层层铺垫制造波澜,以及讲故事的目的,来明确纪晓岚文章的三个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耐人寻味;

2、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让学生感悟,说出自己所得。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或诗句。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说课稿 第6篇

1(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经历建构研究平均数的权内容,体会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2.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教学难点:理解权的意义 四.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观察分析,独立完成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

六.教学过程 片段一 展示情景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打算招一名英文翻译。甲、乙两名应试者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教学反思:设置情境问题引入。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体现数学新课标--数学来源于生活。)片段二: 问题1: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反思: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为下面引出、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埋下伏笔。)问题2: 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这组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追问1:谁能说说你的意见?指名学生发表意见。追问2:若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1)师问:2:1:3:4有什么作用?(2)师生共同计算,并确定录用结果。(3)引导学生理解权、加权平均数。(4)引导对比问题

1、问题2感知权的意义。(教学反思:引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发展的

必然性,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将产生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计算)、观察、比较,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片段三 问题3: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1、学生计算,确定录用结果。

2、对比三次结果,再次体会权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同一个情境,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录用结果,让学生再次体会权的意义。)片段五 拓展应用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A,B,C 三名候选人的测试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招聘的职员分别是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或创作总监,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学生思考后口答。)(2)如果你是经理。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 ① 网络维护员; ② 客户经理; ③ 创作总监.(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招聘结果。)(教学反思:巧设数学活动,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思考赋予相同的权是否合

理,感知权的作用。再让学生自己当经理(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领导感。会积极快速进入角色活动中。)设计合理的权重,选拔不同的人才,再次体验权的重要性。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专家点评:(组长 遵义市教研室 罗全民 数学正高级)

1、这节课充满激情,活力四射,注重知识引领,不愤不启。

2、形成概念(知识)自然。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说课稿 第7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分析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品评文章的美。

〈1〉 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 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 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 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上一篇:岳飞传读书个人心得体会900字下一篇:信任我的老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