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2024-05-24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精选10篇)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1篇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1、设计名称:湘潭天易示范区战略发展研究与规划(2012-2022年)

2、包含的主要内容:

(1)湘潭天易示范区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研究

(2)湘潭天易示范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3)湘潭天易示范区环境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重点)

(4)湘潭天易示范区要素与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5)湘潭天易示范区文化、品牌与形象发展战略研究

3、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从发挥湘潭天易示范区的整体优势出发,结合区域发展新形势,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对湘潭天易示范区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若干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为提高湘潭天易示范区的区域竞争力,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区域营销力度,提出推动区域整体良性发展的思路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参考意见。

4、内容要求:

设计报告需包括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说明,并对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战略提出依据提供充分的资料说明和佐证。设计既要立足现在面临的全球经济调整大环境和创建“两型”社会时期的现实基础,解决目前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还要着眼未来,把握中长期发展趋势,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示范区工作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意见。设计内容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为重点,需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新、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设计。

5、设计说明

(1)概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

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将加快构建区域规划体系,立足“两型”促进“两新”,“两新”带动“两型”,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上,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龙头。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五大示范区之一,湘潭天易示范区承担着打造“两型产业”聚集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重大使命,将为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提出战略研究与规划,在当前区域竞争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先导意义。

(2)战略规划关注区域发展中具有整体和长远发展影响的问题,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意义的谋划,从而把握区域发展在方向、速度、前景上的主动权。战略规划是控制变化和尽可能创造最佳未来的系统性的行动纲领,是引导区域快速发展、响应外部条件变化的决策依据。天易示范区在消化吸收省、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关精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与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层次开发、高效率改革的原则,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区域战略规划,及时科学地制定并有效实施,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设计规划范围: 湘潭天易示范区是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五大示范区之一,党工委、管委会是湘潭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功能定位为“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区”,规划建设范围为西至涓水,北至湘江,东至株洲市界,南至上瑞高速南线,包括湘潭县易俗河镇全境和梅林桥镇部分地区,总面积99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本次设计规划的期限为2012-2022年。

6、设计要求:

(1)两个班人员自由组合,9人/组,共5组;

(2)组长负责制,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要求所有成员必须参与实质性的工作(在设计成果中注明每个人所完成的工作内容,作为记录成绩的依据)。

(3)设计成果要求有数据支撑、图件(区域位置图,产业布局规划图,区

域空间利用现状图、区域空间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图、生态功能区划图)。

(4)设计成果提交截至日期第17周星期五(2012年6月15日)。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2篇

一、设计题目

某城市SO2综合防治规划大纲

二、设计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环境规划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手段查阅、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重点掌握环境预测和环境规划目标确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编写环境规划大纲的初步能力。

三、原始资料的收集

查阅该城市基础资料。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征;

(2)某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计划;

(3)某城市能源现状和发展计划;

(4)SO2污染源调查评价与污染负荷分担率;

(5)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6)环境保护投资、防治措施及环境经济评价;

(7)环境管理的现状;

(8)市区2010年远景规划及西部地区“十五”规划内容;

四、设计内容

1.实施规划的法律保障和技术路线;

2.了解城市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状况及市区SO2污染现状,3.城市区域环境SO2污染发展趋势分析;

4.制定城市SO2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五、设计要求

1.在设计过程中,培养查阅、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2.规划大纲要全面具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3.应完成的设计文件:

规划大纲(15000字);

4.设计时间为2周;

六、参考文献

1.程胜高等,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9

2.郭怀成等编,环境规划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国家环保局计划司,环境规划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1

4.王华东,张敦富等.环境规划方法及实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10

5.某城市“九五”环境保护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M],某城市环境保护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3篇

一、根据专业需求合理选择教材

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资规”) 的专业基础课,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通过系统向学生介绍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深化学生对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增强本专业学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意识, 为改善区域生态平衡, 开展生态风险评估, 进行生态管理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比较过以下几本教材: (1) 赵晓光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生态学》; (2) 杨志峰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城市生态规划学》; (3) 杨士弘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生态环境学》; (4) 沈青基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沈青基等编著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是比较适合规划专业的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材。该教材能使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基本功能的分析方法, 能够运用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于城市规划实践, 学会以城市生态学的视角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去。主要内容包括: (1) 生态学概论, 包括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生物生存环境与生态因子、种群, 群落及生态系统等。 (2) 城市生态学原理, 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分析、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建设与调控等内容。 (3) 环境概论, 包括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要素及其属性、环境功能及特征、环境问题。 (4) 城市环境, 包括城市环境组成及特点、城市环境效应、城市环境容量综合评价及城市环境规划等。其内容针对规划专业而言,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涉及规划的内容较少, 不能满足规划专业知识量的需要。

二、结合本专业相关课程, 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生态环境规划涉及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许多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都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紧密相关。在课程内容优化过程中我们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生态环境规划的学习必须要有较雄厚的生态学基础, 而“资规”作为地理专业, 其学生缺乏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知识, 教材也只是简单介绍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此有所补充。参考相关教材比如李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学》或尚玉昌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生态学》补充实例, 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容易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 即“有所为”。相反, 由于“资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环境内容的课程还有《环境科学》、《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而且在《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开课之前就已讲授完毕, 所以该教材城市环境的环境概论可以略讲或不讲, 即“有所不为”。

另外, 鉴于教材规划内容相对偏少, 我们要作相应补充。如教材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具体内容较少, 只是举例说明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对这些内容如何规划和规划报告如何撰写并未进一步阐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态县规划为例补充了生态环境规划报告的组成部分和写法, 以及必备图件的准备和绘制技巧。在教学方法优化过程中尤其要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学习, 使学生能深刻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有助于后期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讲授。同时注重重点突破, 对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和要求以及具体做法进行详细讲解。

三、依托专业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求实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资规”的课程设置主要倾向于资源和规划两大方向, “资规”专业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在“资规”专业开设的前两年, 教师对该课程实验课的内容和方式都处于摸索阶段, 再加上原来师资和相关作图软件缺乏, 使得实验难以有效开展。近几年由于引进较多熟悉相关软件的教师, 对实验课课时和内容进行了调整, 课时由8学时增加到14学时, 占总学时35% (总学时40) 。在实验课程中安排了规划区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污染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绿地保护规划设计以及资源保护规划设计等4个设计实验。这些设计实验不仅增加了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理解, 也能极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和绘图能力, 学生在了解报告内容的同时熟悉了软件的操作。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承接项目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结合项目改进教学内容

“资规”专业的学生主要选择在规划部门、房地产、土地评估公司就业, 社会对他们的直接要求是不经单位培训就可上岗, 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使其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技能性特点, 还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特点。部分老师承接了有关部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和生态市 (县) 规划项目, 而生态环境规划是这些项目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和实习基础上开展参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项目的承接, 合同的签订以及评审的参与的同时, 掌握社会对生态环境规划的具体要求, 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 增加学习的兴趣, 也为以后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五、结语

生态环境规划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而产生的, 它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生态环境规划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内容和理论都在不断地更新。提高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只有在了解该课程在相应专业课程中的地位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并与项目结合, 才能是学生获得系统而实用的知识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4篇

1.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交叉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辅助。首先,就课程体系而言,学生除了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及CAD,PS,SU等基础软件课程之外,还应了解RS,GIS等信息技术及参数化设计软件课程,景观技术课程,植物搭配课程,景观生态课程等。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小,内容不够系统。目前的课程内容除了讲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进的。比如,将知识模块设置为广场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内容的话,学生掌握起来会更直接,更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多分布在建筑设计公司,园林设计公司,以及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涉及到的实际项目主要是以以上4个模块为主,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岗位。因此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除了讲解以上4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相应案例外,还应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体体现为①景观设计原理部分,学生应掌握4大模块的设计原理;对气候影响,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了解与掌握。②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学生应了解任务书;会实地测量;能够对实地资料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应会分析并绘制总体平面图及各类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④扩初设计阶段,学生应会使用CAD表达相关图纸:总平图,道路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的平、立(剖)面图等。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专业,推进师资建设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在校教师需走出去,一是到企业中,接受锻炼,了解最现实的行业需求;二是参加相关培训,接触新观点,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观行业兴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的建设高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被应用到很多景观设计中。可是什么叫“海绵城市”?它是如何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该用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及技术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如果没在企业中接触实际项目或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很难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带给学生。其次,尽可能聘请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员工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熟悉各种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方法,他们会用实际工作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现实而直观的实际案例。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参观考察、点评作业等方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应用时要协调统一,灵活运用。比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可能对单一的讲授法不敢兴趣,因此可以将案例讨论法作为知识传达的重要方式,对某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讨论,会比讲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应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形成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讨论方案,学习软件的灵活运用等;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某些设计理念及原理告知学生,并让其学会使用。

结语

作为设计师,首先要考虑为谁设计?体现在对芸芸大众的关怀、对现实社会的忧患与对未来社会的改良之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需积极推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合理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5篇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地图制作

2、某市理想购房地段的选址空间分析实例

题目一的设计要求:

1、给定中国行政区划栅格地图,基于Mapgis进行矢量化,编辑处理后生成区文件;

2、收集中国某年份的GDP和人口,进行人均GDP计算,并进行分等,将全国范围内的地级市的人均GDP分为6个等级。

题目一的成果要求:

1、课程设计书;

2、通过工程输出将地图输出打印成中国某年份的人均GDP空间分异专题地图(要素不可少,如图框、图例、指南针等,图面整洁,排版合理,要素全面、清楚,标注与版面比例要协调);

3、数据收集与处理计算的过程说明;

4、中间重要过程的说明及图面截图。

20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GIS课程设计 题目二的设计要求:

1、基于Arcgis按照空间分析的一般步骤进行某市理想购房地段的位址选择;

2、要求远离主干道300m、在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内、距离名牌高中800m、距名胜古迹600m内;

3、对全市区的范围进行购房地段的等级划分,共划分为5级,将Arcgis属性数据输出为*.dbf格式,在Excell里进行每一级范围面积的统计。

题目二的成果要求:

1、课程设计书;

2、将该市区购房的不同等级地段位址进行分级显示,并以专题图的形式输出;

3、数据收集与处理计算的过程说明;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6篇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化工和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开展“三绿”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开设本门课程使高等学校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高校学生提高环境意识,并作为一颗绿色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成为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总体教学基本要求

1、对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较系统的了解,对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保护有较深入的理解。

2、人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和自然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其中起根本作用的也是最迫切的是全人类的觉醒和一致行动。从而进一步认识在高等学校开设这门课的作用和意义。

3、把握好生态环境基本知识:大气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健康、清洁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法与环境执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八大制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环境安全等的相关内容,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组织好教学。

三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内外名牌大学都很重视环境教育,分别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学导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等。

2、历年“4·22”世界地球日,就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马里兰州大学等上百所大学联合发起,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而掀起全美声势浩大的活动,最后得到全世界的响应,并将每年的“4·22”定为世界地球日,可见环境教育课的重大意义。

3、加拿大、荷兰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都开展得很好,这些国家的政府和高校与中国教育部或国家环保总局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召开多次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其中荷兰Van Hall In Stitute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许多高校建立国际环境教育合作基金,帮助中国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

4、中国清华大学通过多年开设环境教育课,开展“三绿教育”活动,倡议“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在全国得到响应。

从以上事例看出在高校开设《生态环境保护》这类课程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上所起的作用。

四课程建设规划

1、总体目标

按精品课的标准和评估体系要求,三年内争取达到省级精品课水平。

2、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网络教学

(1)将现有CAI课件作进一步改造之后实现与网络链接

(2)创造条件建立学习网站,加快“ISI”工程建设

(3)充分利用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现有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为承接省重点科技项目获取更高层次的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

(4)CAI课件或“ISI”工程学习网站网上交流上档次、上水平,在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方面独树一帜。

3、课程特色建设方向

(1)教学与科普相结合的创意、专业与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内容是本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课题。

(2)将“三绿教育”贯穿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即用绿色教育思想培育人,用绿色科技陶冶人,用绿色校园感化人。

(3)把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作为本门课程教学教育的归宿

4、预期成果

(1)制作“ISI”工程学习网站一部

(2)完成CAI课件改造制作一部

(3)课程组撰写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论文5~8篇

(4)课程组撰写有质量的科技论文5~10篇

(5)完成科技鉴定或专利2~3项

(6)现用教材再版,再次列入教育部全国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5、全面制定把本门课建设成精品课的实施计划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7篇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英文名称: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如何合理的规划城乡景观,科学的进行资源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破坏,了解如何能够科学地修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使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将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有效结合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2.知识要求

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并了解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关于植物、动物、地理、社会、美学、园林等的相关知识与内在联系。了解国内外相关案例,和在不同案例中使用的方法与经验。

3.能力要求

掌握编制景观规划方案与生态修复方案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完成对已经损毁的生态进行景观修复设计。能够针对案例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

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产生、发展、地位和应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主导思想与核心价值。景观生态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及所包含的的植物、动物、土地、人类活动环境之间的关系。

(2)景观规划概念

景观规划作为研究景观的科学,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实现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景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在区域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的重要步骤,它涵盖了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领域,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发展,景观设计师和美学概念也逐渐加入到对景观规划的评估与规划过程中。

(3)

景观的要素从空间形态角度分为线、点、形状、纹理、颜色、对称、重复、混合、组团、规模、比例、节奏、序列。对景观要素的掌握是进一步做好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的关键。(4)

景观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景观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城市绿地网络系统,生态交错带特征,生态交错带结构,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景观空间格局基本类型,景观空间格局结构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

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对环境波动的容量衰减和综合反应;水调节;水分供应,集水区、含水层;控制侵蚀和保肥保土;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物处理;传粉;生物防治;避难所,为常居和迁徒种群提供生境;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

(6)

生态修复的概念,启动或者加快恢复生态系统回归自然状态。包括改善水土流失,再造林,恢复原生树种,清除外来物种,本地植被恢复,日照系统恢复,本地物种放归,为特定目标物种进行的栖息地改善等。

(7)

生态破坏现状分析,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对生态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四个方面,通过对现状的分析能够更深刻理解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修复依据。

(8)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编制生态修复性地景的规划,基于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

2.时间分配和进度

(1)绪论 2学时

(2)景观规划概念 2学时

(3)景观的要素 2学时

(4)景观结构模型 2学时

(5)景观的生态功能 2学时

(6)生态修复的概念 2学时

(7)生态破坏现状分析 2学时(8)生态修复性景观规划方案评价 2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掌握、理解和运用景观结构模型;理解生态修复概念,结合生态破坏现状分析制定和评价景观与生态修复规划

难点:涵盖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多种空间形态要素的把握与运用;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与认识;对生态系统破坏现状的宏观与地域性特点的分析、理解和评价;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专业任选课程,基于区域规划概论、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环境与生态学,是对于规划理论的专题类深化学习。实际应用环境与影响评价、环境景观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和评价方法。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材:

《城市生态环境原理与规划》

沈清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参考书目: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教程与案例》

石铁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大纲说明

1.必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方式、范围、程度、要求的说明: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程理论讲授内容,配合相关实例予以分析,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巩固所学效果,不包括其他教学环节。

2.习题、作业量与质的要求:编制地景生态修复方案框架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3.课程中附设实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应单独制订实验教学大纲):无。

4.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实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无

5.利用演示、幻灯、投影仪、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6.对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等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

7.考查方法:以学习笔记、学习论文为主进行考查与成绩评定。8.对课程选修内容提示:以学生自学为主。9.对相关选修课程的建议:无。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8篇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性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1],生态环境规划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多数院校该专业开设的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多偏向理论分析,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影响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2)不注重与本课程有关课程的衔接;(3)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4)部分院校该课程主讲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2.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内容

合适的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提。首先,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学院和学科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突出所办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制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通过调查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及时完善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及学生就业后所需的实践技能,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至少应达到以下目标:通过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编制《环境规划》、《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在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后,要进行教学内容优化。生态环境规划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目标、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方案选择、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等。教学内容优化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要求,优化设计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既要满足规划知识和理论的方面需要,又要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因此,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注重将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整体性等特点,从而为培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1)课程基础实践。如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

(2)课程认知实践。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等。

(3)课程技术实践。主要包括以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

(4)综合应用实践。如编制《环境规划》、《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另外,鼓励和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如: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参与《信阳市环境规划》与《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3. 注重与本课程有关的基础课程的衔接

由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环境、生态、经济、统计、数学、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因此,在开设生态环境规划课程之前,学生应学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概论》、《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如AutoCAD、Photoshop、MAPGIS等软件应用)等课程,并且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目前,有些院校上述课程没有开出,就直接开设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必定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上述部分课程在生态环境课程中作用如表1所示。

4. 加强实习场所的建设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原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现有实习基地(主要指实验室与实习单位)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实习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本课程应具备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为该课程的实践实习和生产、科研提供保障,并为当地企事业提供服务。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硬件设备、场所的多功能化、规范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实现讲、演、练、教、学、一体化。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校外基地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双方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调动协作单位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院可与多个科研单位或企业联合共同建立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科研等活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实习教学计划,联合指导实习教学,联合考查实习质量。

目前,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有:城乡规划实验室、环境分析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地图遥感实验室、标本模型陈列室等[2]。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有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见表2。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3]。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该专业与该课程师资明显不足,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学术梯队不合理、学缘结构不合理,甚至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这些因素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专业教师应根据社会需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可以通过国内构建的专业交流平台或者到国外大学进修学习,加快知识体系的拓展和更新,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 1998.

[2]苏华, 王义民, 余斌.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创新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08, (6) :32-34.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第9篇

关键字: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TU984-4

一、引言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2]。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膨胀扩大的同时,资源、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雾霾、水体污染、“城市看海”等诸多“城市病”问题严重困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3-4]。因城市发展规划不合理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新区的环境规划,对于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5]。

环境规划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环境规划目的在于有目的地预先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资源浪费与破坏,预防或减缓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发生,从而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6]。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城乡规划专业及环境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并具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涉及到水文学[7]、数学[8]、经济学[9]原理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单纯的理论课程学习,无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而课程设计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方案,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优化,对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探索。

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本环节的选题、内容、方法及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的优化,以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质量。

二、《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选题的确定

环境规划是针对某一规划区,在搜集社会、经济、环境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出主要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环境目标及相应的污染防治方案[6]。规划区小到城市内的一个住宅小区,大到一个城市、区域、流域乃至整个国家,规划的对象及范围存在明显差别。环境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规划区内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2)规划区内未来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3)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的确定;4)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的设计;5)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就本科生而言,由于其所学内容及搜集信息资料的范围、能力有限,课程设计所选的规划目标区域不宜过大,且环境不宜过于复杂。因此,从规划区的规模及环境复杂程度来讲,城市内住宅小区及校园是较为合适的规划对象。

(一)城市内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

城市住宅小区是市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住房成本的快速增加,人们住宅小区的舒适度及环境要求也随之明显提高[10]。小区内的环境问题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主要有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噪声及小区居民的活动噪声、生活垃圾等几个方面。其中排放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污水管道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可不考虑次问题。小区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及生活垃圾的堆放及转运是小区居民主要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该选题下,学生需对小区的楼栋布设、居住人口数量、垃圾的日生产量、噪音的来源及强度、空气质量状况、小区绿化率及小区周围环境状况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实测等工作。

基于收集、实测的现状数据,对所规划的小区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来源及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小区未来的环境发展状况作出预测分析,并制定合理目标。并针对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住宅小区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排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因此,学生不需要对污水的排放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相关调查、研究。而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环境学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大气污染方面,小区的住户的厨房烟气统一经烟道高空排放,对本小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小。噪声污染方面,新建小区绝大部分都是人车分流的设计,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小区周边马路或其它邻近场所,小区内噪声污染相对较轻。因此,小区的环境规划所需数据尤其是实测数据相对较少。

(二)校园环境发展规划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进行环境规划,选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外,与住宅小区不同的是,校園的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相对复杂,学生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来获取现状数据。需要实验测定及走访调查的数据主要有:

1.人工湖湖水水质情况;

2.实验室废水的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

3.校园内NOx的浓度;

4.食堂灶头数量,燃料类型及使用强度;烟气NOx的浓度;

5.校园内车流量;

6.校园绿化率及主要植物类型;

因此,相对于住宅小区,以校园环境规划为选题,更加有利于学生锻炼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校园环境规划均更适合做为学生的课程设计选题。

三、“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体系

整个校园作为规划对象,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课程设计内容。需完成的内容有:1)基础数据的调查、实测;2)现状综合评价;3)环境预测分析;4)规划指标的确定;5)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6)保障措施制定等。

(一)基础数据

与校园未来环境变化有紧密关系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基本概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现状等,详见表1。由于所要收集的数据内容广泛,数据量较大,可让学生分组完成数据收集、测验内容,每组3-4人,不能过多。具体时间安排参照表3-2。

(二)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校园的规划设计内容,并最终以规划方案的形式给出结果。规划期内校园的主要环境问题要明确体现,污染防治方案要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及要求見表3-3。

(三)考核标准

1.考核方式:

考勤、环境规划报告,加上平时提问,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核。重点了解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及效率、综合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评分办法:

根据所给实验进度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需提交校园规划报告书及相关材料,并按评分标准进行批阅最终给出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5

[2]都小尚,阳平坚,盛虎,刘慧,郭怀成,刘永,于鲁冀.城市新区环境规划的“响应–调控”模型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5):913-922.

[3]段小梅.城市规模与“城市病”: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133–135.

[4]Hezria AA,Dovers S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policy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60(1): 86–99.

[5]孙慧洁,陈可石. 荷兰环境规划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开发研究,2013(6),40-43.

[6]郭怀成,尚金虎, 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欧阳志宏,郭怀成,王婉晶,高伟.1982--2012年滇池水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的影响.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68-73.

[8]李敏.线性规划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用的探讨.中国水土保持,1987,7(8):44–47.

[9]盛虎,刘慧,王翠榆,等.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4):648–656.

[10]邵磊.浅论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河南科技,2010(16),1003-5168.

环境规划设计 第10篇

长沙市 概况……………………………………………………….3 1.自然条件……………………………………………………………………………...3 1.1地理位置……………………………………………………………………………………...3 1.2地质地貌……………………………………………………………………………………...3 1.3 气候气象……………………………………………………………………………………..3 1.4 河流水系……………………………………………………………………………………..3 1.5 植被…………………………………………………………………………………………..4 1.6 土地利用现状………………………………………………………………………………..4 2.资源 利用 情况………………………………………………………………………...5 2.1土地资源……………………………………………………………………………………...5 2.2 植物资源……………………………………………………………………………………..5 2.3动物资源……………………………………………………………………………………...5 2.4 水资源………………………………………………………………………………………..5 2.5 矿产资源……………………………………………………………………………………..5 第二章 章

长沙市 规划方案………………………………………………….6 1.水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6 2.水污染污染源现状及预测…………………………………………………………..6 3.水规划目标……………………………………………………………………..........8 4.水环境容量计算及总量控制方案………………………………………………......8 5.水污染防治工程规划……………………………………………………………......8 5.1 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分析……………………………………………………………….…..9 5.2 工业点源治理…………………………………………………………………………………9 5.3 城市生活污水治理……………………………………………………………………….…..9 5.4 面源污染防治…………………………………………………………………………….…10 5.5 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整治………………………………………………………….…10 第三章

规划实施保障…………………………………………………...11 第四章 章

结语……………………………………………………………...12 第五章 章

参考文献………………………………………………………...13 第一 章

长沙市概况

1.自然 条件

1.1 地理位置

湖南省长沙市位于中国的中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湖南的东部偏北。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过渡地带,与岳阳、益阳、娄底、株洲、湘潭和萍乡接壤。总面积为 118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556.33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千米。位于浏阳境内的大围山七星岭海拔 1607.9 米,为辖区最高处;岳麓山的云麓峰海拔 300.8 米,为城区至高点。

1.2 地质地貌

长沙市区处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台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可谓“环城山也”。湘浏盆地经过数十万年的地质变化和大自然浸蚀,形成了南高北、丘涧交错、红岩白沙的地貌特征。由于长沙城处于从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使得这一范围的地貌变化多姿多彩。西侧为低山区,碧虚岭海拔 300.8 米,为岳麓山高峰。山前有天马山、凤凰山大小岗丘罗列;山后有桃花岭、金牛岭等丛叠翠,群山浑然一体,有如长沙城的一道屏障。西北分布着元古代震旦纪期的浅变质岩和板岩组成的丘陵。由于地层岩质坚,自然剥蚀作用缓慢,成了谷山、尖山、乌山等数座孤峰,点缀于低缓的丘陵之中。1.3 气候气象

长沙市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一年四季比较分明。年均气温为20.6℃~21.6℃,无霜期 286~311 天,日最低气温 0℃以下的天数只有 8—15 天。多年平均降雪天数为 3—7 天,极端最低气温在-4.9~-8.4℃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300—1740 小时,太阳总辐射量达 101.5—113 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 1200—1900 毫米。1.4 河流水系

长沙市大小河流 733 条,主要河流有 9 条,即湘江、潇水、宁远河、白水、祁水、芦洪江、石期河、永明河和舂陵水。湘江源干广西越城岭的海洋山西麓,从长沙市西北流注零祁盆地东安县境,汇合潇水、芦洪江、石期河、祁水等支流,从祁阳唐家岭九洲流出。湘江为我省四大河流之一,在长沙市为上游,长 227.2 公里,流域面积 21464平方公里。潇水系湘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长沙市南部的九嶷野狗山南麓,汇集宁远河、永明河等大小河流,向北穿越紫金山和阳明山之间的断层峡谷,于零陵区萍洲汇入湘江,全长 354 公里,流域面积 12099平方公里。长沙市地表水流域面积广,流量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 193.5 亿立方米。1.5 植被

长沙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区,历史上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随着人力的干预,原始天然林逐步演变为次生林占优势,继而又演变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相结合的森林群落,天然次生林面积不断下降,现有森林有以下几种:

①天然次生阔叶林,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及个别地方的水源林,树种主要为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漆树科等。

②人工杉木林,我市营造人工杉木林已有数百年历史,杉木现已发展成为我市的优势树种之一,在各种林分中属于首位。

③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在丘岗红壤地区以及中、低山地,丘岗区大多为人工种植,山地则多为天然飞籽。

④经济林,种类较多,主要有油茶、油桐、柑桔、板栗、柿子、枣子、漆树等,其中油茶占绝对优势。

⑤竹林,主要生长在板页岩、花岗岩成土的山漕和山坡,主要有楠竹、苦竹、苦麻竹、方竹、水竹等。宁远九嶷山一带成片生长着由苦竹变异而成的斑竹,以其特异秀丽的花纹和舜帝二妃哭丧九嶷山的传奇神话弛名全国。

⑥灌木林,大多分布在荒山,主要树种有野茉莉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蔷薇科、茜草科和马鞭草科等。

1.6 土地利用 现状

全市以林、牧业用地为主的山地面积 2428.98 万亩,占总面积 72.5%﹔农业耕地面积 509.51 万亩,占 15.2%,水域面积 140.79 万亩,占 4.2%。2.资源 利用 情况2.1 土地资源

长沙市土地理论控制面积 3366.55 万亩,其利用现状可分为 10 类:一类耕地,面积 509.51 万亩,占总面积的 15.2%,其中水田 400.26 万亩,旱地 109.25 万亩;二类林地,面积 2127.36 万亩,占 63.49%;三类疏林与草地,面积 257.97 万亩,占 7.7%;四类牧地(纯草场),面积 158.4 万亩,占 4.72%;五类水域,面积 140.79万亩,占 4.2%;六类城乡居民用地,面积 84.99 万亩,占 2.54%;七类工矿用地,面积 4.24 万亩,占 0.13%;八类交通用地,面积 229.88 万亩,占 6.87%;九类特殊用地,面积 8.64 万亩,占 0.26%;十类为其他用地,面积 174.63 万亩,占 5.21%。2.2 植物资源

长沙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系湖南省植物资源富集之地。境内地质类型多

样,地形起伏很大,立体气候明显,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据1983~1984 年树种资源普查统计,长沙市共有维管束植物 232 科,1003 属,2712种,占敛的 18%,为全国的 10%。其中裸子植物 9 科、19 属、53 种,被子植物 186科、903 属、2433 种,蕨类植物 37 科、81 属、226 种。2.3 动物资源

长沙不仅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永州市现已发现的动物品种约有 2000 多个。2.4 水资源

长沙市的地表水十分丰富,长沙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 334.3 亿立方米,占全省3000 亿立方米的 11.1%。能形成径流的地表水 193.5 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的12.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地表水 86.2 万立方米。人均占有年径流量 4445 立方米,高出全国 2700 立方米的 64.6%,比全省的 3038 立方米多 46%。耕地亩平拥有水量4357 立方米,比全国的 1700 立方米多 1.5 倍,比全省人平的 3030 立方米高 44%。25.5 矿产资源

长沙市地质构造复杂。晚古生界泥盆系、二迭系、侏罗系碳酸盐岩类,震旦、寒武、奥陶、志留系变质岩类,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类和砂页岩类、砂砾岩类、红岩类等,有规律地颁布于长沙市,发育形成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到目前为此,已发现金、银、铜、铁、锡、钨、锑、锰、铅、锌、镍、铀、铬、钼、锗、铌、钽、钶、钒、锂、稀土等 30 多种金属矿产资源,、绿柱石、黄、石、石英、云母、石膏、白云石、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莹石、钾长石、磷矿石、高岭土等数十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已发现的金属矿产,黑色金属中的锰矿资源名列全省前茅,有色金属中的钨矿达特大规模,江华等地发现了丰富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储量为大型规模。

第二 章

长沙市 规划方案

1.水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长沙水环境质量较好,部分有污染但不影响饮用。湘江水体自净能力有所增强。地表水湘江长沙段昭山、猴子石、三汊矶、乔口断面水质均达相应水环境功能标准。

但由于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浏阳河长沙段各断面水质外观较浑浊,除梨断面水质达相应水环境功能标准,黑石渡、三角洲断面水质类别仍为劣Ⅴ类,未达到相应水环境功能标准,但不影响市民生活饮用。

2.水污染污染源现状以及预测

2009 年长沙市工业废水排放量 3790.84 万吨,达标排放率 84.96%。其中 COD排放量 5431.53 吨,氨氮排放量 632.79 吨。2009 年生活用水量 10383.75 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 8307 万吨,其中 COD 排放量 41500 吨,氨氮排放量 3634.5 吨。湘江干流和潇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情况见下表。

潇水主要污染源(点源)数据调查表 序号 水体 水域 排污口名称 废(污)水排放量(万吨/年)

污染物排放量(吨)

汇入主要污染源名称 COD 氨氮 特征污染物 1(SS)

特征污染物 2(TP)潇水 涔天河水库至码鞍山大坝 务江乡 16 50

务江乡面源 2

姑婆山源头至东西河汇合口 河路大关塘 12 40

河路 铁矿 3

姑婆山源头至东西河汇合口 磷肥厂总排放口 17 11

江华磷肥厂 4

东西河汇合口至唐家山 江华纸厂 160 2280

650

江华 纸厂 5

东西河汇合口至唐家山 省铜矿 26 6

省铜矿 6

江华、道县交界处至祥霖铺镇 90 100 12

生活 污水

红旗坝 7

江华、道县交界处至红旗坝 斜皮渡化工厂 5 10 0.1

化工厂 8

水文站至青口村人渡 市纺织厂 70 105 7.5

市纺 织厂 9

水文站至青口村人渡 上关桥头 150 260 28

生活 污水 10

水文站至青口村人渡 西洲步行街 250 320 35

农贸 市场 根据上表,湘江的排污口除冷水滩区河西城市下水道排污口、湘江纸业公司排污口和祁阳县氮肥厂排污口分别受熙可、都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湘江纸业公司和祁阳县氮肥厂生产废水的影响未能达标外,其余排污口均达标。潇水沿河排污口均能达标。

2004 年湘江干流,绿埠头、老埠头和曲河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港子口断面挥发酚污染较上年减轻,继续保持Ⅲ类水质。祁阳段浯溪水厂、浯洲洲头、杨家桥、草席厂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潇水零陵区、双牌县、道县、江华县监测断面均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3.水规划目标

水规划的目标是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和湘江潇水干流污染源为重点,加快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步伐,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各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 95%以上。一是抓好湘江、潇水城镇区段污染整治,重点完成道县氮肥厂废水治理工程等 10 个项目。对区内已确定关闭、停产治理、限期治理的小化工、小造纸、小冶炼等污染企业的整治措施必须尽快实施到位。二是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重点完成向家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三是抓好锰

矿、煤炭等采矿区的污染治理。4..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及总量控制方案

根据长沙市水环境容量核定成果,长沙市环境容量和最大允许排放量如下:

水环境理想环境容量(吨/年)

COD:297350.8

氨氮:21352.3 水环境容量(吨/年)

COD:178325.9

氨氮:14325.6 水环境最大允许排放量(吨/年)

COD:454352.2

氨氮:21000.2 水环境剩余环境容量(吨/年)

COD:326292.3

氨氮:24858.6 5 5 .

水 污染防治 工程规划

5.1 重 点 流域和重 点区 域分析

通过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我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污染严重。主要继续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综合整治:

(1)零陵区石期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工程计划总投资 8985 万元,整治期限为 2004-2015 年。建设内容为对采锰区实行区划分类管理,通过采锰区污染治理工程、生态保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治理、被淤塞河段的清淤等工程的实施,达到该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目的。

(2)长沙潇湘平湖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位于长沙市城区,项目计划总投资 31100 万元,建设年限为 2004-2015 年,建设内容为加强水源防护林建设,防止水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搞好生态保护,建成生态区,保护好零陵、冷水滩城区饮用水源地安全。

5.2 工 业点 源治理

按照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遵循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的原则,计划对一批重点工业点源进行治理,使我市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85%,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 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65%,工业固废

综合利用率达 80% 3 5.3 城市生活污水治理

大力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长沙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表如下:

厂名 建成时间 日处理量(万吨)

岳麓 2008 年 30 开福 2008 年 20 长善垸 2008 年 16 新开铺 1994 年 10 金霞 2008 年 15 湘湖 2008 年 14 花桥 2008 年 10 星沙 2003 年 14 星沙北厂 2009 年 4 星沙南厂 2010 年 7 4 5.4 面源污染防治

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之一是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广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发展沼气的经济扶持政策,控制农村畜禽养殖废水污染。引导和鼓励农户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和使用农膜。大力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推广科学测试配方施肥,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膜的回收和再利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以减轻水体的白色污染。

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的粪便综合利用利率达到 90%﹔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 70%﹔每公顷耕地农药使用量较往年平均下降 10%。单位耕地面积的年平均化肥施用量下降 15%﹔单位耕地农膜使用量控制在 72 公斤/公顷以内,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提高 30%。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每年各县区均应完成一、二个规模化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的试点﹔配合农业部门做好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

肥施用量,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试点。尤其是要完成处于城市、县城规划区内和湘江及一级支流两岸 500 米范围内养殖场的搬迁工作。5.5 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整治

做好我市重点水库区、湘江及其一级支流两岸 500 米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主要任务是:

①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在潇水上建立江华涔天河库区、双牌水库区生态功能区﹔在湘江上建立东安湘江水电站库区、祁阳浯溪水电站库区生态功能区和冷水滩潇湘水电枢纽工程库区的冷水滩百里平湖生态功能区。加强库区防洪固堤,加强绿化植树、种草,治理库区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止水污染。

②实施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的强制性保护 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程建设,都应全面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严格规划管理,依法有序开发、保护、利用。允许开发的新矿区,必须落实相关的生态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对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的破坏。在沿江、沿河、沿库地区两岸 500 米范围内禁止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着重组织实施零陵区石期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石期河水质从劣 V 类恢复到Ⅲ-Ⅳ类水质。做好江华河路口采矿区,蓝山毛俊、太平、火市,东安县、道县、冷水滩区采矿区的环境综合整治。2010 年全市矿山生态破坏恢复治理率达到 20%,2015年达到 30%。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切实做好潇湘平湖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工作,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量,加强潇湘平湖两岸自然景观的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防止旅游资源开发对湘江流域水体的污染。水资源的开发要从全流域、区域出发,确保流域的区域和生态用水;加强农村水网和渔业水域的保护,尤其是要努力降低在水产品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

③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加大投入,加快坡改梯工程进度,将坡耕地改造成高标准的水平梯土。

第三 章

规划实施保障

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较变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重点区域环境保护,以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根本措施,把长江中下游污染防治工作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流域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突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要求确保湘江水域功能区达标,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平衡,突出水污染综合防治,确保饮用水源安全。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部门协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永州市环境资源协调推进委员会的领导作用,明确市、县两级政府和各部门、企业的责任,认真实施省政府和市政府“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三年环保行动计划,抓好重点项目的督促、检查和实施。

2、加强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把新、改、扩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审批关,从源头控制新污染的产生,有效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

3、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一步规范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行为,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完成水污染总量削减任务。

4、加大工业污染控制力度。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行清洁生产,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减污增效。建立节水型工业,实现增产不增污,节水减污。

5、加大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证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

6、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优化监测站点和监测断面;补充完善现有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提高在线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建立奖惩机制和项目“三同时”保证金制度,对超标排污的企业和出境水质超标的地方政府提出治理要求。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建立环境风险与安全评估制度及污染预警制度等。

7、建立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制度,公布规划要点及实施进度,扩大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提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意识和积极性。

8、加强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结合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为项目建设解决技术难题。

第 四 章

结语

这次环境规划的课程设计,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结合实际地去了解环境,并作出合理的规划来保护环境。我设计的是关于长沙市的水环境规划。整个过程我了解到了水的重要性,水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城市才能正常的运转,人们才能正常的生活。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书本知识联系到社会现实、技术原理应用于工业实践、环保理念根植于国情民情、管理策略嵌入特定的经济及文化风俗等。通过查阅图书馆的文献以及网上的文章,结合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我初步完成了长沙市的一个水环境规划。由于我所掌握的知识并不全面,搜集的资料也是十分有限的,本次规划中扔有许多因素没有考虑到,有些因素也是考虑不到的。比如环境容量的计算,由于没有水环境的监测数据,因此只做了大概的估算,其计算结果并不精确。有些资料也搜集不到。

总之,本次课程设计给了我很多的收获,我学会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完成课程设计,包括课本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我明白了完成一个大规模的课程规划设计需要的是团队配合,而不是个人的独立行动。期间使我更懂得了怎么样去和同学相互配合,相互完成任务。这些都对我今后的生活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会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践经验。

第五 章

参考文献

[1].郭怀成、刘永、贺彬编,流域环境规划典型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尚金成主编,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郭怀成主编,环境规划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叶文虎主编,环境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周强主编,环境管理学 吉林出版社 [6].环境规划指南

上一篇:小壁虎借尾巴_作文350字下一篇:榜样的力量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