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筑文化自信梦

2024-07-24

牢筑文化自信梦(精选6篇)

牢筑文化自信梦 第1篇

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解读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理解何为“文化”。文化不只是文学、电影、音乐、建筑和文物,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的自信。这体现了对文化定义的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中国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就,中国的治理模式,中国的改革创新以及中国人民在经历困难之后不断探索、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踏实努力的精神状态的自信。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晚清以来,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从单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变革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最终演进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批判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未完结,其时的“新启蒙”延续了历史上数次文化启蒙的思维方式,将中国文化置于后来者和劣等生的位置上,驱使其不断追逐和效仿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可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过去的“劣等生”竟然创下了“中国崛起”的世界奇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议题,而溯源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思路,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也随之日盛一日。提起中国古代史,他自豪地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

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内里和核心的主线,其中的优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中华传统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命情趣上,都极具自身特色。在价值取向上,从古即有“义利之辨”;在思维方式上,讲究“和而不同”;在生命情趣上,既崇尚道义上的“舍生取义”,也认同生活中的“和合中庸”。这些特色从表达形式、内容诠释和实践方式都极具价值内涵。如表达形式上,它们或简以“仁义礼智信”,或以“仁爱、诚信、爱国、中和、正义、贵和、持节”,又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见利思义、诚信知报、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作为表达方式。在内容诠释上,每一个字或词内涵都非常丰富。如“仁”,既可是“克己复礼”,也可是“爱人”,亦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落实到实践,既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人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体生产生活的工具设计、器皿打造、衣食住行等。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侧重于道德的价值观。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和道德修养的民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在这些价值理念的具体阐释和操作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这些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的出现,恰正符合了价值观应具的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及主观性特点。当然,亦正因此,对传统价值观的诠释和实践,也不可避免地有了精华与糟粕之分。所以,对传统价值观取精去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地掌握和认知,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灿烂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造就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制度、观念、思想和心态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人民在现阶段的昂扬面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正如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牢筑文化自信梦 第2篇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 吴雅玲 2011060107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奏响的时代最强音,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主旋律。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为13亿中国人再绘“中国梦”,这一最新阐释,第一次明确个体梦想、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指归。“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共同享有追求幸福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由此可见,“中国梦”不单是一个经济腾飞、科技进步之梦,而更是一个由文化自信承载的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的支撑和保障。

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度表现。它既可以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已所用,又不用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同时它也可以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由此可见,文化的自信不是一厢情愿地向别人宣传自己的文化如何优秀,也不是抱着已有的传统不放手,而是在合理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发展文化,为其增添新的因素,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传达到其他异文化当中去,也能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去学习别国文化中的精髓,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充分把握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与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地位相比,文化的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影响力和感召力,都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很不匹配。除此之外,当说起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时我们可以很

自豪地说我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提到我国的文化以及国在当代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时,就会感到底气不足,信心不足而只能搬出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文明。当然这些是我们文化积淀下的瑰宝,但人们也不免疑惑: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身影在哪里?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然而正走在强国之路上的中国,对作为立国之本的文化还有不少的犹疑和忽视。鉴于此,中共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继续要求,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全面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充斥着一些不好的思想和观念,比如崇洋媚外的思想,他们总想着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而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屑一顾。这种思想观念的存在必然会阻碍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增强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而引导社会价值理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全面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

二、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切实导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作为个人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外在是不能强制的也就是说我们独立的个体行为和追求 可以是不同的,但当我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时,我们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是可以加以引导的。增强文化自信在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同时就对我们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就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增强“中国梦”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持续强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杠杆。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时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但如果我们缺乏文化自信这一重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杠杆,即使再优厚的经济物质条件也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缺少原动力。

充分掌握文化自信的提高途径

文化自信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其根本的文化立场、文化价值和文化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文化的大繁荣才能真正扎根入土,不会成为海市蜃楼。

一、增强文化自信,要找准中国文化的定位

首先,中国文化体现为它的完整的连续性。中国历史纪年表自公元前841年,周共和元年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近3000年的历史有序记载表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我国是唯一不间断以文字记录历史流年的国家。随着社会历史的更替,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国的文明的依旧保存至今,而其他的三大文明古国则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其次,中国文化体现在它的包容性。众所周知,我国是全球民族最众多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论各民族有着如何独特的文字语言和习俗,不论它曾有过的或长或短的争斗、分裂时期。但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分短合长、同多异少,求同存异,并同归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汉族和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创造了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由此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积淀和宝藏。除此之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待外来文化发面。在对来外来文化方面,中国采取的一贯态度就是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吸取了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身,中国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最后,中国文化还体现在它的先驱性。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代中国在发明创造上具有首创性和先驱性。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等,有的发明创造甚至还比其他国家在上好几百年。然而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现在奋起直追,继续发扬其先驱性。

找准中国文化的定位,必然会使每一个中国人为此肃然起敬,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这种情感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先决条件。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之下,必然也会产生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二、增强文化自信,要对中华文化传统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和觉悟。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自己的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质。对我们中国来说,文化的传统和根本又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数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积

累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和丰富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植根于中国土壤,洋溢着中国气派,体现着中国价值,引领着中国方向。任何对中国自身创造和积累的文化传统肆意颠覆、一味丑化的言行,都是一种粗暴的亵渎。那么是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完美无缺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世界所公认的,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但是中华文明也具有其糟粕,如各类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我们的中华文化传统。一方面,我们不能舍弃我们的既有的传统和固有的根本;另一方面,我们要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增强文化自信,要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这些成就并以此为指导引领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增强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它必然要面对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文化竞争。面对世界文化大潮,正确的态度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自我封闭、盲目排外、闭关锁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甚至致使国家走向消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一些国家企图对我国实行文化渗透,企图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鉴于此我们要警惕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行为。因而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我们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更不能李代桃僵、全盘西化。

五、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推陈出新,勇于探索

文化自信还要求我们推陈出新,勇于探索。时代在飞速的变化和发展,因而为了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就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和害怕改变。对于我们现代的文化我们要大力的发展和进行积极地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遵循 “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化,使文化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六、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建设实践

增强文化自信,不是坐而论道,文化自信能够促进文化建设,同样的文化建设实践也能够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工作;加强科技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这是文化硬核建设,对文化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包括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等,这是文化软体的建设,决定着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加强大众文化建设,这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建设,决定着社会风尚的走向等等。这在最终的意义上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总之,努力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的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大有可为的,“中国梦”的实现也是指日可待的,但我们也必须明白,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建楼、修路是不一样的,需要长时间的积聚,所以中华文化的复兴还任重道远,“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的努力。

牢筑文化自信梦 第3篇

关键词:自信,唱响自信,民族自信,成功

一、教材分析

《唱响自信之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的教学内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自信的主要内涵和自信对于成功的作用, 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 引导学生学会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 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更重要的是升华主题, 把个人自信上升到民族自信的高度,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民族富强、繁荣和进步, 个人的自信才有坚固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成长阶段, 他们对自身的认识有限, 在自我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 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这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害怕遇到困难, 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让学生对自身价值、能力有清醒和客观的认识, 增强对自己的自信。自信有助于成功, 学生只有在树立了自信之后才能获得成功,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 成为快乐的人。

因为这节课是七年级春季学期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开学初已经学过, 所以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感知自信和树立自信的方法上。通过一幕幕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引入其中, 使他们感受到自信所带来的力量, 从而做自信的自己, 更要做自信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欣赏自己的优点, 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 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学生从徐悲鸿的故事中感受民族自尊和自信, 从中学会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设计理念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 所以笔者就投其所好, 以徐悲鸿的自信故事为框架, 不断设置情境, 使学生进入那个年代, 感受那份自尊感和自信感, 从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听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 所以笔者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把“一条中心线, 两个基本点” (本课的难点和重点) 设置在其中, 最后通过宏观的视频, 把个人自信推向民族自信的高度, 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发展抱有自信, 做自信的自己, 更要做自信的中国人。

线索一:发现自信篇→增强自信篇→感悟自信篇→唱响自信篇, 一条知识主线。

线索二:在内容上, 从个人自信 (小) 上升到国家自信 (大) 。

线索三:在设计编排上, 游戏引入 → 视频直观感受 →自信宣言 (升华) 。

线索四:一条明线, 一条隐线, 看似在讲徐悲鸿的故事 (明线) , 实则串讲知识 (隐线) 。

五、教学重点

树立和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理解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自信上升到民族自信。

七、教学方法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并且不断设置情境, 让学生感受自尊和自信, 然后以问题的形式理解一个个的知识点。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一条中心线, 两个基本点”

十、教学反思

(一) 优点方面

1.采用“拍手游戏”的导课方式,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很好地导入了新课。

2.自信宣言这个版块是本课的高潮部分, 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

3.帆船样式的板书设计寓意深刻, 也形象直观。 “一条中心线, 两个基本点”的归纳, 不仅朗朗上口, 容易记忆, 而且也突出了本课的知识主线。

(二) 不足之处

1.在自主探究和交流共享环节上, 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 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课堂环节应着力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总结归纳”这一过程, 很明显笔者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2.语速稍快, 有重复啰嗦、用词不规范的现象。

3.没有课堂练习。也许是赛课的原因, 过分注重课堂的“表演性”, 忽略了知识的训练、迁移和应用。

“世界”标准、文化自信与中国梦 第4篇

其实,自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艺术“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成为一种普遍性冲动,并逐渐发展为主流话语形态。由此,遵照“世界”文学或艺术的标准进行创作,成为众多作家、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三十多年来,随着“普世价值观”的大行其道,在很多人眼中,以美欧为代表的“世界”标准成了“先进”文化的象征,俨然成了判定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价值标准。

于是就有了文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当诺贝尔文学奖被塑造成世界文学的标杆之后,中国作家心驰神往、孜孜以求,竭力在创作中表现所谓的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终于莫言获奖了,中国有了“世界文学”。尽管莫言获奖有诸多理由,但至少有一点不容忽视,他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正好成功迎合了西方主流价值观中关于中国的怪异想象。

于是就有了美术的“当代艺术浪潮”。稍有美术史知识的人都会发现,那种美国式的艺术观念和手法如今充斥在“双年展”、“798”和高等美术院校。肤浅的政治批判,失神的观念“颠覆”,无聊的技术“实验”,赢得了西方的一片叫好,“国际性艺术家”在中国不断诞生。

于是就有了电影的“奥斯卡情结”。这些年来,以奥斯卡奖、金棕榈奖、金熊奖、金狮奖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电影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电影创作。“蒙昧落后的奇观展览”、“反主流的出位批判”,甚至不惜虚构、篡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满足洋评委的“窥视欲”或者“想象”。终于,产生了像《金陵十三钗》这样不伦不类的“大片”。

……

当一些文学艺术家满脑子思考着全球化、“普世价值”、“先进”文化,视本民族文学文艺为“保守”“落后”的“传统”而弃之如敝履,奋不顾身扑向“世界”的时候,作为读者或观众的我们,却产生了越来越深的疑惑:他们描写或展示的是我们的生活吗?是我们的历史吗?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吗?是我们的梦想吗?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观念、精神乃至思维、语言、趣味,都深深地烙上了“美化”、“欧化”的印记。似乎我们生活的目标只在于“被看”,存在的全部意义要由别人来定义和评判。这是何等荒唐和悲哀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一是历史的惯性作用。近代以来,由于饱受列强侵略,中国深感自己落后于世界,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进步论”发展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西方的”就是进步的,凡是“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这种判断发展成为思想定见之后,就逐渐植入了中国人的观念。冷静反观上个世纪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会痛苦地发现,中国在一个多世纪中一直处于自我否定的尴尬状态,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在相當长的时期内并不是自己的主流文化,二十世纪上半叶发挥重要影响的是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五六十年代发挥重要影响的是苏联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重要影响的又是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在这个不算短暂的历史进程之中,不少国人的文化自卑自贱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到了21世纪,更加广泛、深入和剧烈的文化冲击加剧了这种焦虑感和自卑感,使得一部分文学艺术家彻底丧失自信,无力彰显自己鲜明的族群文化身份,在“世界”图景中迷失了自我,唯有向“世界”/西方寻找前路。

再一个是全球化的推波助澜。自从美、欧主导的全球化策略启动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将自己的主流价值观精心编码于文化产品之中,在经济的强势推动之下全面侵染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逐步旁落,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主体价值判断和自我思维范式。有学者指出,全球化在本质上乃是西方新一轮兵不血刃的殖民主义,在文化领域尤甚。尽管中国欲以主动的姿态加入全球化,但我们其实很难摆脱被编码在强大的西方文化语境之中,难保不迷失于由西方“话语霸权”构成的意义“丛林”之中。更何况,还有一些人由于利益驱使而刻意迎合、为虎作伥,甘于“自我殖民”。由是,某些文学艺术家的唯“世界”/西方而马首是瞻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梦不仅是一种政治诉求,更是一种精神诉求。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包含着中国精神的建构,文学艺术自然在其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知一句话,“世界的必然首先是民族的”,但是,恐怕很少有人能读懂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内涵,以及自信的文化心态。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完全的去意识形态化,只能是一种类似空中楼阁的理想;而文化自信,恰恰是被20世纪的历史巨澜推搡而来的我们最为匮乏的。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期,历史提醒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清理自己的“世界”观念、“进步”观念和文化心理。如果我们不能以自信的心态,在面对“世界”时保持一种独立思考与批判立场,坚持并发展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那么,我们憧憬的中国梦必然会是苍白、空洞而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最终可能就是黄粱一梦。

牢筑文化自信梦 第5篇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灿若星辰,不胜枚举,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书法绘画、各式各样水利工程等等,历经数千年而不朽,对后世人类的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都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文化瑰宝,尤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力,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富庶,影响到整个世界。汉代出使西域,和亲交往,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物产带到当地,生根开花结果;盛世大唐,万国来朝,丝绸之路,通商往来,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昌盛序幕,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把丝绸、瓷器带到了海洋的尽头,从而打通了中国的海上通道,发达的造船业和航运,让中国成为海上强国,康乾大帝武力一统江山,威震八方,实现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近代,当西方列强踏碎中国的大好河山,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奋起反抗,无数先烈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赶走侵略者,建立起新中国。实践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国家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唯有信仰共产主义,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失去了信仰,那么它就是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理论,都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真理的同时,严格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不断总结领悟前人的经验,在不同时期,创立的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这一切都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有着科学的实践性和群众基础,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符合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它表现在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得到人民的认可必须要理论过硬,面对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进入,我们在肯定其先进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文化侵略的破坏力和影响力也是非常可怕的,尤其对青少年一代思想品德的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春节、中秋、端午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书法绘画、京剧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离当下的青少年渐行渐远,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摇滚乐等这些洋玩意越来越多的得到青少年的认可和追捧,值得整个社会反思,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抵不过区区几百年的西方国家历史,反倒是,西方许多人热衷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这个东方大国的美好与富强。究其原因,除了传承和教育,是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出了问题。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有着太多的优秀文化值得发掘传承,从而激发中国人内心的那种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巨大潜能,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来自于对正确理论的建立,政党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人民自信,必将开创一个盛世强国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是有骨气和底气的,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北京奥运会、神舟飞船遨游太空、辽宁舰编队远航、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中国空军新机型入列、国庆大阅兵、朱里河沙场点兵等活动,中国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告-----一个强大的中国站起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光要创造历史,还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梦想,这就需要创造新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方法,现如今,在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中国13亿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前所未有自信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全力以赴,朝着建设美丽中国梦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牢筑文化自信梦 第6篇

正确

错误

2、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遭受质疑和批判。

正确

错误

3、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一无是处的封建垃圾,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

错误

4、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思想中,并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正确

错误

5、道家从法律上规定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

错误

6、中国传统文化用五伦关系来规范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行。

正确

错误

7、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

正确

错误

8、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便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

正确

错误

9、现代世界大多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

正确 错误

10、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再是了。

正确

错误

11、人生在世,修身做人是根基。

正确

错误

12、修身和做人是一致的,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做人。

正确

错误

13、天地万物间官为贵。

正确

错误

14、做官要先做人。

正确

错误

15、为人不正,为官必邪。

正确

错误

16、当今中国社会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修身做人的核心价值观。

正确

错误

17、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正确

错误

18、作为政府,必须取信于民。正确

错误

19、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富民是终级目的。

正确

错误

20、每个人都应把读书和学习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态度。

正确

错误

21、“中国梦”的实现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

错误

22、“中国梦”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理想和不懈追求。

正确

错误

23、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仁人志士不断探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正确

错误

24、近百年来的历史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选择的一条正确道路。

正确

错误

25、“中国梦”的实现不必坚持“三个自信”。

正确

错误

26、儒家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这句话出自《论语》。

正确 错误

27、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半部《论语》治天下”传说是关于北宋宰相赵普的故事。

正确

错误

2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由顾宪成撰写的名联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爱国志士为理想而奋斗。这副对联所在地是湖南岳麓书院。

正确

错误

29、家有家风,校有校训,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既沉淀着长期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又标注着鲜明的时代气质。我国很多大学的校训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精华,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于《大学》。

正确

错误

30、中国传统文化把爱和孝局限在家庭中。

正确

错误

31、()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习近平

温家宝

胡锦涛

李克强

32、总书记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党性

道德 廉洁

品性

33、曾国藩指出,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字。

“仁”

“义”

“礼”

“孝”

34、“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出自()。

《曾子·仲尼闲居》

《论语》

《礼记》

《春秋》

35、“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出自()。

孟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3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出自()。

颜回

荀子

曾子

孔子 37、2014年7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到:“近1000年前,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下面哪一句名言与苏轼的话意思最接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8、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索契冬奥会看望中国运动员时,引述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请问这段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习惯与改革》

《最先与最后》

《论雷峰塔的倒掉》 39、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说:“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论联合政府》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40、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空缺处所引用的名言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一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和合故能谐

4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特别是下决心改变文风会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少说假、大、空的话,多说联系生活实际的话,多做群众需要的实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我国历史上是由谁提出的?()

王阳明

李卓吾

黄宗羲

陶行知

42、形式主义是指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或学习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形式主义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实事求是”四字最早出现在()。

《论语》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43、奢靡之风绝非小事,在古代是腐败现象得以滋长蔓延的温床,在现代则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上有很多古人身体力行反对浪费,倡导节约,下列哪位人物是节俭的典范?()

公孙弘

石崇

王衍

王安石 44、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指出人才的培养要遵循人的天性,还要尊重个体的差异,要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出自唐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原指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其按照本性成长。以下典故同样表达了“顺应自然

守株待兔

祁奚举午

大禹治水 郑人买履 45、2014年7月15日,习近平同志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致开场白时引用了一句古文:“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这句话出自()。

庄子

司马迁

班固

王符

46、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下列名言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庄子

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李世民

47、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孝顺的故事,比较有名的是“二十四孝”。其中,“扇枕温衾”讲的是()的故事。

黄香

陆绩

吴猛

王祥

48、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领导和教育别人,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下列语句与此句意思相近的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不怕影子斜

上不正,下参差

49、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是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础。古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句出自()。

《大学》

《中庸》

《论语》

《荀子》

50、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我国传统道德中也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国家之间讲礼仪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讲礼仪是为人立世的基础。中国古代有“拱手礼”,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

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两者均可

两者均不对

51、“四风”问题必须要解决,“四风”除了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还包括()。

功名主义

务虚主义

浪费主义

奢靡之风

5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

《荀子·大略》

《论语·子张》

《论语·子罕》

《周易》

53、“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出自()。

《周易》

《礼记》 《春秋》

《荀子·大略》

54、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敢于向他人提意见更需要有不凡的勇气。党员干部应该有向他人提意见,特别是向上级组织或官员提意见的胆识。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敢于提意见的人物,下列历史人物敢于以死进谏的是()。

魏征

伍子胥

张昭

房玄龄

55、人才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中国古代的选人用人之道,给今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这句话启发我们在用人方面要坚持()。

德才兼备原则

量才适用原则

法治管理原则

任人唯贤原则

56、理想树立后,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现实,否则理想就会成为空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指导人们如何将理想转化成现实。这些名言警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朱熹

57、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诚信的典故,“一诺千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典故与哪位历史人物相关?()

季布

吕不韦

赵孟頫 杨万里

58、党员干部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的时候,应当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使弱势群体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比较丰富的助人自助的思想,下列句子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59、党员干部要具有创新的精神,从而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创新相关的名言诗词,例如()。

制天命而用之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60、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质,下面有关忧患意识的警句与出处对应正确的是()。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左传》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后汉书》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孟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61、“事贵善始,尤当善终”。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是成就任何事业的根本要求,反之,半途而废、知难而退必将一事无成。古人曾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做人、做事、做官未尝没有善始的,却少有善终的。这句话出自()。

《诗经》

《左传》

《国语》

《史记》

62、《论语》中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为政必须()。务求全面,重视细节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刀阔斧,弊绝风清

图谋远大,不急立功

63、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往往具备坚定的信念、爱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成为今天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下面诗句与所吟咏的杰出人物对应正确的是()。①报国何曾惜此身,中原北望自伤心。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③墨疏辞成雷雨势,霆惊可否裂霾天。④清白才能持悬日,淡宁成性著宽衣。

陆游/诸葛亮/海瑞/于成龙

岳飞/周瑜/海瑞/于谦

陆游/刘备/龚自珍/于谦

岳飞/诸葛亮/海瑞/于成龙

64、谣言的整治是社会的一个热点。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不信谣不传谣,让谣言止于律,止于真,止于防。下面哪个成语与“谣言”无关?()

流言蜚语

诽谤之木

三人成虎

以讹传讹

65、德行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可以形成强大的驱动力。自古以来,为政者大多看重道德的力量,讲究以德服人。我党干部崇德向善,才能让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为政以德”的思想出自哪本典籍?()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66、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求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疾苦。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下列名言俗语没有与此句表达相同理念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67、“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个词最早出自哪本典籍?()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68、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培养的一种精神。“和谐”两字最早同时出现于“和合故能谐”一句,此句出自()。

《论语》

《孟子》

《荀子》

《管子》

69、王国维先生在论述治学时提出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引用词句的作者分别是()。

柳永、范仲淹、辛弃疾

晏殊、柳永、辛弃疾

苏轼、姜夔、秦观

欧阳修、柳永、黄庭坚

7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实现中国梦,要有一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这种自信指的是()。

军事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理论自信

71、()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传入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

汉唐

宋代

元代

明代

72、(),中国传统文化传到西方。

明初

明末清初

清代中期

清末 73、20世纪()以后,中国人开始以一种更为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达了一种()精神。

进取

中庸

和谐

忘我

75、“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出自()。《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7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

《诗经》

《尚书》

《周易》

《论语·子罕》

7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礼记》

《春秋》

《诗经》

7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

关羽

刘邦

刘备

曹操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

刘备

诸葛亮

张飞

关羽)。

80、“自古男儿当自强”出自()。

杜甫

李白

李咸用

范仲淹

8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

孟浩然

范仲淹

苏轼

苏辙

82、“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出自()。

屈原

陆游

苏东坡

岳飞

8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

曹植

白居易

岳飞

文天祥

8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

陶渊明

李商隐

林则徐 顾炎武

8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

杜牧

辛弃疾

林则徐

屈原

86、“我自横刀朝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

文天祥

梁启超

康有为

谭嗣同

87、“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出自()。

毛泽东

蒋介石

孙中山

周恩来

8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出自()。

司马迁

范仲淹

孔子

孟子

89、“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尊严,个人价值和万物价值互为一体”,这是(佛教

道家)提出的思想。

儒家

法家

9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全会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我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改革,涌现出不少的改革家,下列改革家和改革措施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管仲——废井田,开阡陌

王安石——一条鞭法

张居正——青苗法

雍正皇帝——摊丁入亩

91、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无是处的封建垃圾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资源,充分利用它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9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心态是()。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全部肯定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全盘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温情和敬意 9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资源包括()等。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人性恶

以自我为中心

94、儒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述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95、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述有()。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96、“贵和尚中”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政治学、社会学、美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文学

史学

伦理学

哲学 97、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旅程。习近平同志引用三句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叙说,这三句诗是()。

雄关漫道真如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98、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学好难如登山,学坏则易似山崩,多用于劝人向善,将恶行扼杀在萌芽状态。以下名句 闻一善言,见一善事,行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事,远之惟恐不速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善如累土,纵恶似满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99、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意志,“苍蝇”“老虎”一起打。官员腐败,往往因为他们经不住外在的诱惑,下列名言警句有助于提高抵抗外在诱惑能力的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00、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时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并引用一句古语:“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交往中要守诚信、讲忠实,下列历史故事体现这一道德品质的有()。

晋文公退避三舍

季札挂剑

吕不韦一字千金

曹操割发代首

10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等。

注重修身做人

注重孝道

注重民生

注重谨慎

102、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民生具体体现在()。

“国以民为基”的思想根深蒂固

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取信于民

103、以下体现“国以民为基”思想的是()。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04、注重谨慎具体是指()等。

慎独

慎微

谨慎个人的嗜好

慎交友 105、2012年12月下旬,《中央军委加强自身建设十项规定》下发全军,其中在接待工作中“不喝酒”的要求令人印象深刻,被形象地称为“禁酒令”。其实,我国自夏朝开始就已经有禁酒令,在古代典籍中也有劝诫不要饮酒的记载。以下属于古代“禁酒”原因的有()。

节约粮食以备战

防止人们酒后聚众斗殴

避免官员酗酒耽于享乐

制酒管控不严导致假酒害命

106、享乐主义主要是指沉溺于过一种贪图享受、满足于现状的生活。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关于抵制享乐主义的名言警句,比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 107、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题为《共创中韩合作美好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伟业》的重要演讲。谈到两国合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注重利更注重义”,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并引用了三句中国古诗文名句来阐述在国际关系中要践行正确义利观。这三句古诗文是()。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

君子义以为质——《论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君子必诚其意——《礼记》

108、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应该身先示范,带头抵制奢侈浪费之风。下列古代故事能在勤俭方面给我们启示的有()。

郭子仪将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再利用

公仪休拒鱼

苏轼每日计划开支

季文子不许妻子穿绸缎衣服

109、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妻和睦方能“家和万事兴”。下列成语,用来形容夫妻之间和谐关系的是()。

举案齐眉

琴瑟和鸣

玉友金昆

共挽鹿车

110、党员干部身居要职,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历史上不乏爱国忠勇之士,下列名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11、理想的人格包括()等。

讲仁爱 知羞耻

有敬畏

讲诚信

112、中国共产党人所追逐的“中国梦”,其本质内涵就是()。

共同富裕

民族复兴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

113、“三个自信”是指()。

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理论自信

文化自信

114、“中国梦”的实现还必须()。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切忌空谈

依靠每个人的努力

115、和谐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推崇“仁者爱人”,注重以“仁爱”思想处理人际关系。下列语句体现出这一思想的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兼相爱,交相利

116、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这就要求广大党员要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才兼备之人。下列成语,哪几个是形容德才兼备的?()

斗重山齐

博古通今

方正贤良

明扬侧陋

117、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既要靠干部政策来引导,也要靠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来保障。下列哪些古代名言体现出古人在用人方面的智慧?()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使人者,器之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

118、自古以来,立志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中国古代有很多激励人们树立远大志向的名言警句,值得党员干部细细品味。下列名句,属于这一话题的一项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19、从古到今,清正廉洁的官员一直受到百姓的爱戴,而贪污腐败的官员则受到百姓的讽刺。下面这些古代官员的称号属于美称的有()。

汉代杨震被称作“四知太守”

汉代刘宠被称作“一钱太守”

唐代严升期被称作“金牛御史”

清代于成龙被称作“于青菜”

120、古人十分重视官员基层经历,历来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等传统。以下名相,谁当过地方官?()狄仁杰

范仲淹

王安石

上一篇:《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下一篇:企业干部管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