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子夜读后感

2024-05-15

茅盾子夜读后感(精选6篇)

茅盾子夜读后感 第1篇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决定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回答托派散播的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在写作《子夜》的时候,作家又充分地运用了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获得的社会经验。他说:“当时在上海的实际工作者,正为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很忙,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那时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过实际工作的经验,虽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工作的困难情形,大部分我还能了解。”(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报》副刊《绿洲》)过去的这段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近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说明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华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1卷第98页)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要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要“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华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华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茅盾子夜读后感 第2篇

(一)《子夜》这部小说是茅盾为了驳斥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三种观点,他运用科学的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与分析,驳斥了托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资产阶级来担任的观点。

《子夜》是从吴老太爷进上海就开始写了,是以主人公吴荪甫,这样一个刚毅、顽强、果断,有魄力,有手腕的人才,但是却遇上了帝国主义、军阀政治和工农革命运动的多重浪潮的围击中。再加上,他的家里内部有许多的矛盾,他和他的妻子一直都是貌合神离,并且他也知道自己的妻子其实是有情人的,但是他却没有反对妻子与情人的往来,他的弟弟又是一个在大城市这种灯红酒绿下,慢慢堕落的人物,他的妹妹被大上海这个生活吓得拿起了《太上感应篇》。吴荪甫这样一个在家庭与社会冲击下得人才,他的性格中因为这些家庭因素,便产生了软弱、空虚惶惑、悲观失望,因为他的家庭里没有人支持的的工作,他也不信任除自己家庭以外的人,更准确的说,他连自己的家人也没有真正的信任过,这些就造成了他在自己的事业上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最后导致他精神上的崩溃。最后他的工厂也失败了。

《子夜》这部现代长篇小说是当时社会上成功的一部小说。矛盾利用了许多人物来反衬主人公吴荪甫,并且也利用了很多的矛盾,使这部小说更加的精彩,如:借雷鸣的出场引出吴荪甫家庭的内部矛盾,借徐曼丽的出场阴齿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等。在空间是也十分广大,如:城市与乡村,商场与战场等。这些情节的安排与描写,都无不反映了茅盾在对人物心理性格描写方面的能力。

《子夜》这部小说,是一部宏大且复杂,严谨且松弛有度、主次分明。茅盾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最终是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并且也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个时代的悲哀。茅盾运用杰出的写实能力,科学的反驳了社会上当初错误的观点。给在迷茫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也给无产阶级文化运动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茅盾子夜读后感

(二)茅盾先生的《子夜》写出了3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们生存的困境。外有连连的战事,内有帝国主义所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们的打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像吴荪甫一类想以工业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样,飞得再高,也终究逃不过破碎的命运。

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强干,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小厂,想成为工业界领袖;他与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等人创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也曾在公债市场上狠赚一笔。但他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但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华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华民族的前提犹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吴荪甫最后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但在欣赏吴荪甫的同时也得承认他的短处。

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不振,想吸尽工人的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这些都是他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他自尊心太强,太死要面子,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心中承载了太多,以至于当他破产时,他想到了自杀。直至小说结尾,他身边所剩之人已寥寥无几了。他的自私,贪念,利欲使他“身边的人”渐渐离开了他。他的悲剧结局也许是从开始就已注定,也许吴老太爷的死就是他命运的伏笔。

此外,《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环境的描写。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茅盾先生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读完全书,不仅感慨与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了解了主人公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身不由己。个人欲望,梦想都得顺应社会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茅盾子夜读后感

(三)《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茅盾子夜读后感 第3篇

《子夜》从吴老太爷一家由农村到城市写起,因吴老太爷接受不了城市的喧闹,患脑充血而死。吴荪甫答应了孙吉人等一伙人所提出的“几个大小不同的企业家组织一个新的团体作买空卖空的生意”。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吴荪甫农村老家被劫,损失严重。为了筹集组建新厂的资本,他对丝厂工人进行剥削,导致丝厂工人罢工示威。最终由于炒股失败,落入“买办化”。

《子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全书较有性格的人物就有90多个,几乎概括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类型。有被茅盾称之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有靠美国财团撑腰的金融资本家赵伯韬,有不惜用女儿作诱饵、从事股票投机的地主冯云卿,有干练狡猾的人事总管屠维岳,有风流漂亮的高级交际花徐曼丽,有经不起都市生活刺激的封建地主吴老太爷……然而,作品刻画最为成功、最为生动、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人物当属主人公吴荪甫。

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当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拼死一搏而遭到惨败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高潮。作者在第十七章中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了他苦闷颓废的心怀。这里,梦想做中国“工业王子”的雄心已被现实碾得粉碎,“现在的吴荪甫已经不是两个月前吴老太爷初丧时候的吴荪甫了!发展实业的狂热在他血管中冷却!”吴荪甫虽然有魄力,有铁的手腕和管理才能,但他怎么也摆脱不了1920年开始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他实实在在的转嫁。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压迫下,吴荪甫最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交际花徐曼丽祝寿而夜游黄浦江的活动是吴荪甫苦闷忧郁、困惑烦躁心情的外化,他企图以强刺激来排遣胸中的苦闷,他们把轮船开足了马力正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惶惧心理:“他们不能静,他们一静下来就会感到难堪的闷郁,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就会狠狠地在他们心上咬着。”至此,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完整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吴荪甫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时,他采取的是残酷的手段:减工资,加工时,裁减工人,分化瓦解,直至镇压工人的反抗运动,充分显示了吴荪甫既残酷反动又外强中干的阶级特征。他收买工头屠维岳,破坏工人罢工斗争,依靠军警和流氓用武力镇压工人运动。但当工人包围了他的汽车、挡住了他的去路时,他在车里吓得脸色铁青,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感久久地缠绕着他的灵魂,他精神恍惚,变得暴躁而颓丧。同样,在对待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态度上也充分暴露出他的反动本性,他大骂国民党不开杀戒,大骂红军是土匪。而在家庭生活中,他采用的是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作风,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生长于封建土壤之上的,必然带有封建遗传基因的思想内涵。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热衷于发展民族工业,不同于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从这个人物的经历、遭遇、结局来看,无疑是属于悲剧范畴的。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造成了悲剧。”吴荪甫是一个显赫于各类矛盾人物之中又挣扎在几条战线上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悲剧英雄。在美学上堪称悲剧英雄的,其身上总有使人感动、同情、怜悯、歌颂或赞叹的素质。那么吴荪甫这个人物身上是否具备着这种悲剧英雄的素质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帝国主义勾结买办资产阶级扼杀中国民族工业的三十年代,吴荪甫无疑是民族资产者群里一个具有特殊性格和突出才能的人物。他从国外学得一套工业管理的经验,决心发展民族工业,他要实现“增加烟囱数目,扩大销售市场”的宏大理想和抱负。但他并不热衷于金融公债,他做公债也是为办民族工业筹集资金。他和王和甫、孙吉人一起举办益中公司,就是集中上海民族工业优势力量与外资抗衡,最终目的是实现“东方大港”、“四大干路”的理想。另一方面,他有才干,有魄力。最初许多民族工业,如朱吟秋的工厂、陈君宜的织绸厂、周仲伟的火柴厂在国外资本的压迫下都面临倒闭,而他的工厂仍然在经营。又比如他在管理企业中发现,工业不发达的中国,没有能干的部下,“人才难得”使他大伤脑筋。“荪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于冒险的精神,硬干的胆力;他喜欢和同他一样的人共事,他看见有些好好的企业放在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应该说这种忧虑是有意义的,它触及了发展工业的某些本质方面的东西。他作为一个工业资本家正视了这一问题,并在掌握了实际情况后,断然下决心进行了改革。此外,他的事业心,不知疲倦的干劲,以至对吴老太爷的大殓和开丧都置之度外,都体现了这种决战精神。可以说吴荪甫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中的精英人物。

然而,自古英雄气短。吴荪甫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他的理想只成为空想,所以他的结局必定是个悲剧。吴荪甫的悲剧,是阶级的悲剧,历史的悲剧,他形象地告诉人们,民族资本家在当时的历史必然。

茅盾所创造的吴荪甫先生,不啻是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家的生动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他的命运,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摘要:茅盾所创造的吴荪甫先生,不啻是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家的生动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他的命运,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茅盾子夜读后感 第4篇

茅盾自言,《蚀》三部曲“都是企图反映1927革命形势”,但小说主要描写的还是上世纪二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以这个时段的中国现代史而论,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有:“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工农运动高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武汉政府的北伐誓师;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等等。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进步和保守交织,光明和黑暗斗争,革命和反革命相互角力,社会前景玄黄未定。革命(反革命)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矛盾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思想特征。正如《动摇》里的方太太所言:“实在这世界变得太快,太复杂,太矛盾,我真真地迷失在那里头了!”)茅盾自称:“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会不看到我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的矛盾。” 反映在一种精神或情绪状态层面上,矛盾的思想特征又表现为焦虑。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焦虑的。在《动摇》的结尾,“废墟”和“小东西”之间的关系无疑清楚地象征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洪流中的一种惶恐感,急切地投身革命又无力把握革命的方向,只能为革命所吞噬。另一方面,追求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结果,只能是生命力的耗尽,这也是令《追求》中章秋柳们害怕的。她们既“没有向善的勇气,也没有堕落的胆量”。因此,似乎“革命”(一切向上的挣扎和努力,包括王仲昭、张曼青的理想和追求)和“性”两者都不能予人以安慰,结果导致了焦虑的产生。这种焦虑感又表现为两种状态:或流于苦闷颓废,或上升为暴躁凌厉。“苦闷的成分是幻灭的悲哀,向善的焦灼,和颓废的冲动。”用《追求》中人物张曼青的说法,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世纪末的苦闷”,是一种“时代病”。民族资本家是焦虑的。《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的心态充满着狂飙突进、暴躁凌厉,还有颓废的一面。小说的结尾处“斗法”的结果已经明朗,吴荪甫一败涂地,他立刻想到去牯岭避暑。这个潇洒果敢的决定正是掩饰了人物的颓废和落寞,正是缓解人物焦虑状的一种表现。土豪劣绅是焦虑的,革命革的就是他们的命。工人也是焦虑的。《子夜》中,相对资本家吴荪甫及其精明的手下屠维岳的强大手腕,工人冲厂的努力和组织暴动的方法显得捉襟见肘,力量幼稚弱小。工人领袖在开会商讨时还经常思想开小差,想入非非,情绪的焦虑可以想见。

因此,我们未尝不可将反映在《蚀》和《子夜》中的时代情绪或精神概括为一种焦虑。

焦虑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人格的发展和人格活动作用的动力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情感状态,指人体内部器官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既可能是恐惧自己内心中的危险,也可能是恐惧外部世界里的危险。它可分为三类:即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它们的性质都相同,即为不快,但产生的根源却不同。自我对它们的体验是: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对本我和超我的恐惧。一种焦虑状态的来源可能有几种,既可能是神经性焦虑和客观性焦虑的混合,也可能是道德性焦虑和客观性焦虑的混合,也可能是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的混合,还可能是所有三种焦虑的混合。具体到《蚀》和《子夜》中,人物的焦虑情绪应该是三类焦虑兼而有之,既有面对外部世界危险的现实性焦虑(如吴荪甫的公债交易、胡国光被革命等),也有面对内心危险的神经性焦虑(如方罗兰的性冲动等)和道德性焦虑(如孙舞阳和章秋柳)。

如何缓解这种焦虑?第一,由于自我尚处于萌芽阶段,力量孱弱,不能应对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环境等几方面的压力,于是采取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包括否认危险的存在(“压抑”),譬如方罗兰对孙舞阳,掩饰危险(“反向作用”),譬如吴荪甫的避暑;第二,人体的本能发生“移置”现象,能量发泄找到新的替代物,比如革命,性和革命奇妙地发生关系;第三,本我的能量发泄。本能是“保守”的,它的活动路线总是由紧张状态过渡到松弛状态)。于是,人体本能顽强地突破超我的封锁,冲决而出,暂时获得满足,缓解了焦虑状态。

革命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实际上,作为第二种缓解焦虑途径的“革命”与“性”的关系问题已有论者提及。革命的狂欢与性的狂欢具有某种气势上的美学对称。这导致了两者的相互象征。性和革命一起浮沉,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成为革命的代言,“性话语”和革命话语已达到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

第三种缓解焦虑的途径在《蚀》和《子夜》中表现最为突出,主要体现为“性话语”的书写。众所周知,茅盾是长篇小说的巨匠。他的小说一贯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发展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评论家黄子平认为,茅盾高举“浓郁的社会性”的革命大纛,旨在揭示社会全景,这为写“性”说“欲”的合法性建立了基础。在“先进的”社会科学的指导下,给性行为的异常作阶级定性(“土豪劣绅”、“大资本家”)或路线划分(工人中的“取消派”),在“客观的”自然科学指导下,注重“客观描写”,这两者的双重掩护为茅盾写“性”说“欲”建立起了一个叙事安全区。当年瞿秋白用阶级分析法为《子夜》中的性爱描写保驾护航,甚至直接影响了《子夜》的创作就是一个明证。)笔者却以为,茅盾这样赤裸裸地谈论性,这么直白的“性话语”描写,或许有意无意地切中了这样一个关键的精神分析学命题:涉及摆脱焦虑精神状态中本能的能量发泄。茅盾聪明地用“性话语”书写的捷径代言了一个时代。

在《追求》中,茅盾用极其悲观的心情宣告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的破产。巧合而令人纳闷的是,这些青年的思想破产大多与“性话语”相关联。追求及时行乐和刺激的章秋柳怀疑自己中了梅毒,在医院接受治疗;自杀未遂,被章秋柳“拯救”过来的史循,在郊外野餐狂欢,弥留之际,仍想拥抱章秋柳的白腿和“撩人的足踝”;实行实际主义和半步政策的王仲昭就在即将与陆女士订婚,“追求的憧憬”实现时,却接到了一份突然的电报,宣告未婚妻“遇险伤颊”,首先是“一个血肉模糊的面孔在他眼前浮出来”。越是焦虑,越是感觉无事可为,越是容易陷入最简单最原始的性冲动中,寻求宣泄。茅盾的一支笔经常深入到人性的潜流和漩涡之中。

其实,何止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和工人等社会阶层也不例外。在《子夜》里,吴公馆吴老太爷入殓的那一天,一个原本肃穆的场合,朱吟秋等人却聚在弹子房里观赏交际花徐曼丽跳舞;另外,吴荪甫强奸王妈;双桥镇农民暴动,曾沧海横尸街头,儿子曾家驹逃脱后趁火打劫,对一个垂涎已久的洋货店女老板动了邪念,猥亵不成,将其打死;吴荪甫的缫丝厂女工举行暴动,就在冲厂的努力即将失败时,作为领导者的蔡真居然还试图跟陈月娥、玛金等人调情,苏伦忍不住想与玛金发生性关系。真是“性话语”无孔不入。

这是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在时代风潮的风口浪尖上,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个人的努力既然注定遭受失败,一切付出总归流失和徒劳,于是,一种焦虑的心境便自然而生,最终,人性的天平滑退到人的自然本能——性需求上寻求宣泄。欲望蠢蠢欲动,并在瞬间失去控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爆发出来,摧毁着人们的理性建构,展示出人性脆弱的一面。《蚀》和《子夜》中诸多的“性话语”便可以看作这种焦虑情绪和寻求缓解焦虑情绪的症候。这些话语或者通过作者的全知叙事表达,或者通过限知叙事表述(即人物的内心独白,“半直接引语”)。《蚀》在1930年5月由开明书店初版时,题词中写道:“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视,我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而自励。”茅盾本人彼时的焦虑——颓废心境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由“性话语”的书写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性与时代的关系犹如一场戏剧中台前与幕后的关系,“性话语”最终成为检验一个时代和社会主潮的试金石和风向标,性代言了整个时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后,便对心理学界、文学界和文学批评界产生过重大影响。有足够的材料证明,许多现代作家都接触过精神分析学说并不同程度地创作性地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典型的代表包括鲁迅、“创造社”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叶灵凤等)、“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茅盾也不例外。比如他写于1928年的短篇《创造》中的这句话:“梦,有人说是日间的焦虑的再现,又有人说是下意识的活动;但君实以为都不是。”可以直接证明茅盾是接触过弗洛伊德理论的,尽管这并不说明茅盾是在使用精神分析学说有意识地表现人物的性本能及潜意识,但其作品中的“性话语”书写却存在可以用弗洛伊德主义阐释的可能性。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新的身体观感和身体的认知模式,并被整合进一种关于体现时代焦虑情绪,并代言时代话语的叙述之中。

参考文献:

[1]茅盾.动摇.法文版序[A].茅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茅盾.动摇[A].茅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茅盾.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A].茅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茅盾.追求[A].茅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南帆.文学、革命与性[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下卷)[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7]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8]茅盾.题词[A].茅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尹鸿.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10]茅盾.创造[A].茅盾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茅盾 子夜书评 第5篇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过的道路》。

?《子夜》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春末夏初,当时,国际上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因此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内矛盾激化,展开了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侵略与混战破坏了农村经济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工商业者又通过投机的公债生意,或对工人的剥削来摆脱自身的危机,挽回破产的局势,工人阶级因此奋起反抗,革命形势如火如萘,威胁着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国革命正在从低潮向高潮发展,《子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子夜》取材与三十年代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特别是通过对半殖民地繁荣中国城市社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破坏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及其暗淡的前途,真实地再现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壮阔图景驳斥了托派散播的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实质,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工业造成了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个主题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它显示了佐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标志着茅盾个人创作道路思想上重大发展,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题材。

?《子夜》所表现的主要矛盾,是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愈演愈烈的戏剧性冲突而展开的。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精明强干有雄心、敢冒险,兼并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铁腕人物,尽管如此,他的思想性格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他在握有金融实力的买办资产阶级面前又心存畏惧,对日益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又胆战心惊,必要时不惜借反动武装镇压罢工,表现了他作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反动性。作品通过吴荪莆的遭遇命运和最后不得不走向破家的结局的描写,说明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宣扬的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吴荪甫的命运概括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赵伯韬是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他被称为公债魔王。他是美国金融资本家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他与国民党政界又有勾结,为了操纵公债市场,他可以通过尚仲礼用三十万两银子买通西北军故意后退三十里。他在美国金融资本家的授意下,可以任意摧毁他要摧毁的民族资本家企业,他性格蛮横、凶狠、阴险,生活上荒淫无耻。小说对他们的描述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并反映着买办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对于这个人物,作者既表现了他为帝国主义办事时阴狠悍的一面,又表现了私生活的纵欲糜烂的一面,充分暴露了这个由帝国主义与中国反动官僚交所生怪胎的奴才性和寄生性。小说通过赵伯韬的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艺术地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社会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而是更加殖民化了。

《子夜》在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它在反动文化“围剿”下产生,显示了左翼文学运动不容抹煞的实绩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可压制的生命力。其次《子夜》问世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风靡国外,作为现代文学的光荣代表,它已被列入世界优秀作品之林,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是第一部真正称得起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杰作,秋白在《子夜》出版时就确信无够地评定了它的历史地位:“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艺术特点:

?首先:《子夜》的结构宏大而又严密。全书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主要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安排事件,组织情节,设计背景和环境,内容上虽然牵涉很广,但中心突出,线索虽然纷繁,却又主次分明,因为这样,全书情节错综复杂,波澜迭起却又层次井然,线条清析。情节的发展,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斗争为主要线索,以吴荪甫同丝厂工人的矛盾为副

线,这两条线索同其它线索又互相交叉,层层推进,展开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反映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作品的主题和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这种矛盾中得到了深刻表现。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作家采取了前后照应,烘托对比的布局方法,描述了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和民族工商业衰败的前景。

其次,传神写照的人物心理描写,也是《子夜》突出的艺术成就。作家将外国艺术大师们细密如微的心理剖白的技法与我国优秀古典小说中通过情节发展和人物多方面活动来逐渐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技法熔为一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心理描写艺术,在本书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不同的笔法,刻化不同的人物心理。不同的身份、修养、情趣以至与年龄和性别诸因素又使他们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迥然不同,因此可以说,揭示他们心灵秘密的最为相宜的方法却只有一个。

论茅盾创作_子夜_的几个视角 第6篇

论茅盾创作《子夜》的几个视角

路善全

(池州师专247100)

【内容提要】在《子夜》中,茅质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政治性、忠实性、现代性及网络性融为一体。《子

夜》是一部政治色彩浓郁的小说,它不仅描绘了城市、农村各种政治势力的较童,而且揭示了中国的社会性

质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夜》忠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子夜》的题材选择、人

物塑造、场景描写都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在情节、结构上具有网络性特色。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倡导者和建设者,在其理论的指导下,他创

作了长篇小说《子夜》。《子夜》是茅盾优秀的代表

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

巨著。笔者以为胡确的政治性、忠实性、现代性及网

络性,展示出茅盾创作《子夜》的几个值得探讨的视

角。

一、政治性

《子夜》是一部政治色彩很浓郁的小说。作者后

来多次说明。“建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

闹的中国社会硅质论证战有关。„„即是回答了托

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在帝

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①

小说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1930年夏天国内的政治风云。1929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大恐慌、大萧条

及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沿陇海线的中原

大战是小说的政治背景。城市里复兴起来的工人运

动、农村里爆发的武装斗争,直接反映在小说之中,构成情节的一部分。昊公馆,八方诸候汇集;交易

所,魔影憧憧,民族资本与买办资本进行命运决战;

丝厂内,劳资交火,阴谋吞噬正义。到处是刀光剑

影,到处有火光,到处有陷井。这是当时的社会政治

斗争在小说门身的再现。

《子夜》以民族资本家昊荪甫为中心人物,通过

他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与工人群众的矛盾冲突,以及围绕这两缤矛盾冲突和吴荪甫家庭、社会关系的各式各徉的人物描写,反映出不同社会集团和阶

级的人们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博战。在集中揭示城

市斗争生活的同时,通过吴荪甫与农村的联系,作

品的画而也转向了农村,尽管这部分未能充分展

开,却也显示了农民与地L阶级的矛盾斗争。而吴

荪甫就在这惊心动魄的阶级博斗,1,挣扎并陷入失

败的悲剧境地,从而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当时的社会

性质,亦即国民党反动统治更加依附帝国主义,帝

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以及它们支持的封建军阀混战,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了。从而揭示中国的社会性质

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子夜》的政治性还在于它表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工人群众的冲

突,作品展现了工人不断扩大的罢工斗争。此外,农

民武装占领双桥镇,以及侧面反映红军革命胜利发

展的形势,不同程度地显示出日益发展的革命力

量。这些斗争反映了人民大众与三大敌人的根本矛

盾,并透出曙光,与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确信中国的前途正孕育在这方兴未艾的工农斗争中。作品题名《子夜》,意指它所描绘的是

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昭示着

中国人民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

二、忠实性

《子夜》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茅盾认

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作

者必经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对生活作忠实的描写,不要在现实上加套子,也不要以作家自己主观的好

恶而改变现实生活的面貌。“新文学的写实主义,于

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②又说:

“人们怎样生活、社会怎祥情形,文学就把那种种反

映出来。’礴当然,反映生活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通过

大量的个别发现一般,通过大量的个性发现共性,然后又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

写作《子夜》前,茅盾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入生

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他1930年从日本回国,因

神经衰弱,被迫停止写作,于是他便利用这个机会,访亲问友,广泛地深入生活。这期问,他通过亲威关

系去交易听了解有关公侦内幕,接触到开银行的、一27一开1:.厂的、商人、公务员等,并和他们常常来往。他的“日常课程就变做了看人家在交易所发狂地做空

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④于是,小说中便有了真实的交易大战,便有了吴荪甫形

象,便有了赵伯韬的阴谋诡计等等。

《子夜》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时代面貌。茅盾认

为“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为所以真的文学也只是反

映时代的文学”。道因为“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义学、美术求等等,犹影之于形。’。而一代作家的共

同思想艺术倾向,就是由这种时代特点、时代精神

所决定的,绝不能简单地看成个人的好恶。因此,他

认为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得愈明显愈好。

《子夜》以1930年上海发生的事件为背景,相当

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面貌:,帝国主义入

侵,军阀战争,买办金融资本泛滥,民族工业破产,工农昨众运动高涨,社会黑暗腐败,危机四伏。揭示

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

运,也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农民和地主之间不可

调和的阶级矛盾。

三、现代性

1、题材选择的现代性: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现

代金融业、现代交易市场—丝厂、火柴厂、商场、银行、交易所的生产、运作及不同阶级、不同人的生

活、矛盾和斗争。

2、人物塑造的现代性: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个有

血有肉丰富复杂的立体化的民族企业家的典型。他

是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代企业家。他的思

想意识、胸襟气识、性格气质、智谋策略、经营手段、管理经验、运筹思路乃至思维方式、情感等,都足以

表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工业的大企业家,即

使是他的内心的甜酸苦辣、感情上的喜怒衰乐、事

业l二的成败得失,也是一个现代企业家的真实生存

感受和实在生命体验。他的悲剧是现代企业家生不

逢时的悲剧。《子夜》中的现代人,不是一个,而是群

像,如米吟秋、孙吉人、张阿新、朱洼英等等。

3、场景描写的现代化:《子夜》中处处皆见的是

现代化的工J

一、现代化的商场、现代化的交易大楼、现代化的运输一l二具及现代化的生存环境。

四:网络性

l、t,李·l了的网络性

吴荪甫是《子夜分的中心人物,也是各种矛盾、牛价的焦点。他和各民族资本家有联系有矛盾:这,}以f丝厂的米吟秋、火柴厂的周仲伟,还有太平洋

轮晤公:J总经理孙;,犷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

南、jl1云绸)一老板陈什‘}笙,以及被他兼并的八家小!

一的老板,还有组建中的六补}叮言托投资公司的控制

吝;池和金触买办资本家有联系(l矛后:这堆(J-神

出鬼没、法力龙也的赵忙!韬,还有关键时刻背吞自

己、投靠赵伯韬的姨夫杜竹斋,更有靠投机起家,被

农民运动挤到上海当寓公,企图在公经市场捞一把

以维持苟延残喘的生活,竟把自己的女儿的肉体献

给赵伯韬的地主分子冯云卿;他和裕华丝厂的工

头、帐房和工人之间有联系有矛盾:这里有精明强

悍、心狠手辣、熟谙镇压手段的工头屠维岳,有黄色 工会的桂长林、钱葆生、有女工、共产党员、_E运领 袖张阿新、何秀妹、陈月娥、玛金、克佐甫;他和他家 乡双桥镇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势力和农民群众有 联系有矛盾:这里有被农民革命的枪声从鸦片烟塌 上惊醒的曾沦海父子;他和家里的亲人以及四方亲 朋、各色食客有联系有矛盾:这里有他的父亲、一 见上海滩这个畸型社会的乳峰和大腿就捧着《太上 感应篇》死去的封建僵尸吴老太爷几有他的妻子吴 少奶奶林佩瑶,有四妹惠芳,七弟阿置,还有佩珊、蕾鸣、李玉亭、范博文、徐曼丽等等,等等。这样一些 联系和矛盾在小说中纵横交织,构成小说的情节网 络。它们既以各自的体系单独发展,又互相交叉,彼 此牵扯。

2、结构的网络性。茅盾的《子夜》,已经打破了 旧章回小说哪种线性的单一结构模式。在这部小说 中,作者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为主线和明线,以吴荪甫与民族资本家的矛盾、吴荪甫与金融资本 家的矛盾、昊荪甫与工人的矛盾、吴荪甫与农民的 矛盾、吴荪甫与家庭的矛盾等等为付线和暗线来组 织结构小说。在写作用中,茅盾又将主线与付线互 相交织起来,明线与暗线互相交织起来从而使小说 结构上呈出现一种恢宏的宠大的立体网络。这种结 构方式一改过去那种以单一事件或单一人物为主 线的喋喋不休的说故事的传统小说结构方式,使得 《子夜》在结构艺术上与世界先进文学的结构方式平起平坐。

就这祥,茅盾以独特的视角,将政治性、忠实

性、现代性、网络性融于一体,使《子夜》成为中国现 代文学的名篇和奠基石之一,成为中国第一部写实 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注释:

①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新疆日报》 1939年6月1日。

②③《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第151页,第111页。

①茅盾《我的研究》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11月 版第85页。

⑤⑧⑦《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1年出版第49页,第112页。

上一篇:城建学院第十七周工作安排下一篇:2021年观看影片《夺冠》心得体会文本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