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2024-06-06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精选11篇)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第1篇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李伟权

广东省紫金县尔崧中学 广东紫金 517400 摘要:历史作为初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在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做好相应的历史教学工作。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来搞好历史教学工作。本文通过结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对其再初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讨论。关键词:初中 历史图片 历史教学 有效运用

一、概论

在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教材当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而这些历史图片不仅自身蕴涵着非常大的信息量,同时也对教材中涉及到得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进行了一些辅助性的描述和介绍,并对下一轮新课标之下历史教材编写提供了所需的数据依据。

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自身的理性思维正处在一个刚开始形成的阶段,缺乏一些理性思考,而通过在教材中穿插一些历史图片,可以从一定层次上帮助学生对那些相对抽象、理论性的知识点记得更牢,与此同时通过问题实质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记忆一些名词和事件,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自身的抽象思维,从而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

二、历史图片在现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中其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多样性

将一些历史图片穿插在当前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图片看做教学材料的一部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图片,再配上相应的文字表述,就可以讲历史教材中所描述的一些“历史事件”更加真实性、更加具体化得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教材起到了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补充的作用。而且图片往往比文字更加吸引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不断的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

将历史图片穿插到到现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既可以从视觉上对学生产生一个猛烈的冲击,同时又能不断的去拓展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对教材中所讲述的历史知识有着一个更为直观以及更为形象和更为具体的了解。而且将图片同教材中所描述的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将图片当中所呈现出的历史读懂,而在这一阶段当中,学生其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相应的观察能力还有思考能力都得到了一个有效的提升。

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

应该说,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历史图片,能够将学生自身的注意力迅速的吸引过来,而且学生通过这些历史图片还能如身临其境般得去体验和感受教材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还有历史思想等等,这样就能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以往那些无关或者相对陌生的一些历史对象还有历史事件变得熟悉起来,进而有效的激发起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

三、图片在现阶段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1、精心选择相应的图片资料

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由于其历史资料相对比较复杂浩繁,因此要想在较短的时间之内,通过应用一些历史图片来引领和指导学生对相应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解和熟悉,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当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精心的去选择一些图片资料,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不清重点以及难点。

2、正确的去引领和指导学生去读懂历史图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去看图,看图时一定要注意同历史课本对照起来,当然也可以在教学时通过利用图片来对课文中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相关描述。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教会学怎样去读懂历史地图,怎样对时空背景进行有效了解的前提之下,去搞清楚当前历史地图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试件以及空间线索,进而有效的去把握和掌握当前的一些历史发展脉络。其次,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读懂当前的历史事件图,并通过引领和指导学生对这些历史图片进行仔细观察和认识、了解等,帮助和指导他们学会去挖掘和提取一些这些图片所蕴含的一些历史信息。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引领和指导学生去读懂历史教材中所穿插的一些漫画,并实现能够从其幽默以及诙谐的图片当中去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历史当中这种真实与生动。因此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当前的初中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应用历史图片做辅助,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四、结语

由于历史这么学科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习热情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来搞好历史教学工作。本文通过结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对其再初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刘道军.善用历史图片 提高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5)[2] 桂正容,程开文.运用历史图片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S1)[3] 彭贵昌.重视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09(18)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第2篇

【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设备进入教育领域,并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笔者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我们教的历史感兴趣呢?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你要学生对自己讲述的历史感兴趣,就得想办法刺激学生的感官乃至心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内容时,先播放“国庆阅兵”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那一个国家敢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画面: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

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空白概念。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影视作品,运用研究

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许多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高度真实地还原了这一段历史, 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详实、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历史, 强化学习理解效果。 我在教学中将影视作品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筛选一些和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形象效果, 加深学习理解的深入, 具有较好的效果, 下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电视剧、电影以及网络视频等都属于影视作品, 其中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 除了文字之外就是很少的插图, 这对于历史发展中的各种知识点与信息而言, 显然是不足的。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影音形式穿插演示相关场景与内容, 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相当容量的信息, 极大地丰富和补充完善了历史教学内容, 对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强化学习理解, 产生了促进作用。

二是可以真实还原历史场景。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许多是大制作大手笔, 动辄上亿的投入、成千上万人员的参与, 制作了气势恢宏的历史再现场景。 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缺少直观的感知, 历史的车轮无法回转, 但是引入影视作品则可以再现这样的历史场景, 特别是一些战争场景, 影视作品的作用就明显体现出来。

三是可以全面分析历史人物。 学生学习历史时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与评价, 简单的几句文字描述达不到深入深刻的效果, 教师借助于一些影视作品的演示和介绍, 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了解这一位历史人物, 特别是影视作品中许多活生生的场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同评价我们身边的人物一样, 格外真实和近距离。

四是可以营造浓厚教学氛围。 在历史课堂上播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 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高涨, 他们对历史学习内容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加强, 大家对历史学习充满了好奇, 营造了人人深入探究历史的良好学习氛围。 同时, 影视作品的有效运用, 也提高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 效果更为明显。

二、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运用于历史教学工作, 是一个精挑细选的过程, 也是一个技巧与艺术结合的过程。 我在历史教学中, 从教学设计环节就融入这一方面的因素, 重点从四个方面发挥影视作品的作用。

1.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影视作品熟悉相关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 不可能播放完整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但是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了解信息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教学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和观看一些与郑成功相关的影视作品, 如电影《 郑成功》 、电视剧《 国姓爷传奇》 、电视剧《 大英雄郑成功》 等等, 从这些电视剧或电影里, 学生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郑成功, 里面涉及到他收复台湾、抗击侵略者等方面的许多内容, 为接下来的历史学习提供了许多信息基础, 有助于学生深化历史知识点的理解。

2.教学导入环节运用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环节可以较好地发挥激发兴趣的作用,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和运用。 历史教学中可以挑选一些和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简要形象地播放和引入新课学习, 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在《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导入时, 我运用《 甲午海战》 中最为悲惨壮烈的战斗场景导入新课教学, 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许多历史内容的教学都可以寻找到有关的视频片段, 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 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

3.课堂演示影视作品精选片段补充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虽然编辑逻辑性较强, 但是教材中的信息量并没有全部展示出来, 给教师教学留下了“ 空白”, 需要大家自行补充和完善, 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对于这样的状况, 我主要是截取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场景, 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以提高对教材的诠释效果, 让历史教科书更加丰满和生动。 例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中, 播放了红军战士过草地和翻雪山的艰难场景, 对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起到了较好的补充说明效果。《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中演示了香港1997 年回归、澳门1999 年回归时的震撼场景, 较好地补充了历史教材。

4.体现影视作品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成效。 思想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目标, 教师除了口头讲解之外, 还需要借助于影视作品等一系列媒介进行思想教育的深入发掘。 例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中, 我演示了《 开国大典》 的场景, 让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场景, 体会了全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 感受了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喜悦之情, 思想教育成效得到了显著体现。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作为资源, 除了补充信息量之外, 对深化学习理解效果、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做有心人, 平时主动搜集和整理与教学相关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对教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彩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J].教师, 2015 (35)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第4篇

关键词:历史图片 初中历史 教学

一、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历史图片的使用可以丰富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穿插图片,可以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教师通常会把图片当成为教学材料,从而将其历史真相展现给学生,丰富教学方式。然而现在的历史课本中,尽管也有图片,但是图片的作用往往不大。很多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对于文字的讲解和学习,对图片的解读不够充分和深刻,但是图片终归还是历史的证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充分展现其真实性。一般来说,图片在历史教学中能起到一个简单辅助的作用,也是整个历史课堂的一部分。只有将文字和图片进行结合,历史才能活生生地展现给学生,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丰富,有趣。同时,历史图片还能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图片,就可以使历史学习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

(二)历史图片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发展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以往的教学方法只是通过解读文字进行教育,教师通过强调知识进行学习。可以说,历史教学更多地是从文字的交流中去学习的,这可能和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在历史课堂上能够使用图片进行教育,可以起到开阔视野的效果,同时图片的使用还能带来一种震撼。图片的使用,会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从而对历史知识产生直观的、形象的观察和思考,并能够将图片和问题进行结合,使学生不断解读历史知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发展,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历史图片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对于历史的描写可能会比较局限,很多文字的描述也相对较简单。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乏力,使得有些学生可能会跳过一部分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可能会对历史教学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加入历史图片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讲解历史,使学生通过图片来体验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和现象等,这样会使学生觉得陌生和无关紧要的历史变得熟知,听起来不会吃力,简单易懂,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1.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以增长学生历史知识为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育是整个历史教学的基础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和历程,从而建立初步的历史观。可以说,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不断的发展。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传达历史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只为了展现历史图片而展现图片,缺乏历史知识的结合,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能烘托课堂气氛。初中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对于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想象。因此,教师在选用图片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教材和内容为出发点,选择适合初中学生年龄段的、比较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图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3.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启发学生思维。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在图片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也必须要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以图片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应该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图片的使用下,增长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引用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要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等。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应该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使用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图片,产生一定的烘托效果。但是图片的使用并不应该是整个教学的侧重点,以免出现冲淡教学的现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它的直观易懂,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从而丰富历史课堂,改善教学模式。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才能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赵杰.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文汇,2012.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第5篇

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刘文波136403

摘要:分组讨论是新课改后现代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本文就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分组讨论教学法合作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和补充,“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意见,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学习小集体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1]许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2]

总结过去一些分组讨论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所设问题没有讨论价值,讨论流于形式。

有些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探究性,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结论单一而具体的问题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很热闹,但这种分组只有表面形式,却并没有实际效果。

2、学生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合作,交流无法深入进行。

教师课前没有要求学生做准备,没有预习新课,上课提出问题直接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且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针锋相对的正面交锋,才能擦出思想交流的火花。否则学生缺乏主动合作,准备不充分,交流无法深入进行,分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现上。

3、学生参与面有限,缺乏自制力,影响讨论效果。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非常投入,发言频繁,而大多数人几乎成为多余的人,缺乏自制力,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讨论别的事情,小组汇报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

4、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过多或过少。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或正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喊“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出现较多,教师往往用这招来调解课堂时间,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

5、教师不做引导,问题没能向更深层发展。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踊跃讨论发言。原本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就该讲解、总结,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将知识的外延扩大。可是教师为了教条的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等理念,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分组讨论没有将问题向更深层次发展。也有的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时,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无目的的巡视,只是象征性的走走„„其实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由于学生真正掌握分组讨论法来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也需要有一个自我反思和调整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又要符合学生循序渐进认识规律。学生要逐渐适应参与讨论的学习习惯,并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会使自己的讨论能够围绕中心,说在点子上扩大讨论的参与面,通过辩论探究问题,提高讨论的探究质量,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讨论步步深入。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所以设计讨论的问题的前提一定要紧紧扣住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

1、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好的讨论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提出学习任务,活跃求知欲望,深化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多种功能。所以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能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趣味性和生活性的问题、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

例如,在《工业革命》一课中,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原因、重大的发明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于是设计的问题是: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基础和前提?为什么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定会提升学生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

问题如果难度过高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层次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否则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在小组内加入一些竞争机制,会促进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培养集体荣誉感,这样会不断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思维产生了碰撞,情感产生了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4]

3、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科学分组。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有较多的表达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民主自由和谐互助的气氛,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组,做到让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配合在一个小组,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做到科学分组,使学生相互交往,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主动学习的动机。“现代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经验的共享与

小组成员的合作。[5]

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引导,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在历史课上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需要以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为前提,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总之,“分组讨论法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效率的提高有较显著的作用。[6]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耐心指导学生逐步改变学习方式,尽快使学生适应课堂分组讨论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改革制定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452001

[2]《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P1502005

[3]《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4

[5] 陈旭运《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102

[6] 马运《慎重使用课堂的“分组讨论” 》 光明日报2005

注:作者姓名:刘文波

出生年月:1972年8月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双辽市

单位全称: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

职务:教导主任

职称:中教一级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第6篇

2011-10-02 09:40:44| 分类: 历史 |举报|字号 订阅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连云港市海宁中学

黄晓侠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史料教学凸显其作用。无论是课堂教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与解答、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现在的中考命题,都需要丰富多彩的史料。因而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史料教学了。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史料就成了备受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史料?史料教学有何作用?怎样选取史料?我们怎样运用史料教学?下面笔者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即历史资料或历史材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史料多种多样,如各种典籍、图画、笔记、碑文、图表、文物、民谣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开始的。

依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记录。它分为两种:第一,文献资料。它包括古代的官方及私人的记述:如正史类、别史类、杂史类、档案类、方志类、文件类、传记类、日记类、报章类以及古文字类(如甲骨金文、石刻碑文)等。第二,文艺史料。如涉及历史题材的小说、诗词、戏剧、民谣、对联等。

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如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

二、史料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历史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有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导入设计:出示图片《自由女神像》(近景图)问:“锁链”象征什么?(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火炬”象征什么?(象征自由平等)断开的锁链象征什么?(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可用两则征婚材料导入。材料一(征婚启事)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

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材料二(征婚启事)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

性质,不染时下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问: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状况,同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蔡元培、章太炎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婚姻观?婚姻观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利用史料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活化教材,拓展视野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如:在讲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搜集史料,敢于质疑

对课本上已成定论的知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者很少怀疑“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的结论。但有质疑精神者又会搜集到以下史料:例如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是否已经深入人心?

材料一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遂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问题: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③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请你对教材的观点做出符合历史真实的修正。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教师选取恰当的史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讨论史料,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提高能力。

三、史料的选取

1.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史料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选史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这些精选的史料学习历史。

2.摘引与转述史料

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是摘引、转述,或两者的结合。一是对那些易于知晓但散见于各处的文献资料,用摘引的方法,将有关的文字资料撷出放在一起去说明相应的问题;二是对那些文字难懂且篇幅较长的文献,宜采用转述的方法,即教师将其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介绍给学生;三是在一般情况下运用文献资料大都是摘引与转述两者结合的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对文献常要进行加工和编辑,常常是简化语言,而且很少原封不动地提供文献,经常要删去文献中难懂和没用的部分”。当然,过分地改写、编辑等也会造成问题。

3.选取大众化史料

教师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那些大众化的史料,这些史料一般经过史家考证,大多被认为是可靠的,同时也是非常典型的史料,能说明主要的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教师应该在如何运用这些史料上多下功夫。

4.依据学生实际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

教学实际中使用的史料,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在最低的水平上,用简化的语言对史料进行大量编辑与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第二层,对不必要的材料做一些删减,并用一些现代语言对文献进行翻译和转述;第三层,为使文献脱离原始状况而进行抄录或摘录;第四层,处理原始状况下的文献。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提供结构合适的材料,这就要提供材料的具体范围,联系其他的文献,提供出处及指出重要性。

四、史料教学的现状

目前史料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能精选史料,教师没有通透史料,史实不透;二是为史料而史料,教师不是用史料教学,而是研究史料,是教师本身对史料的精读、泛读不理解;三是用史料但设问无效,教师能够读史料,问题设计较好,但与主题不太符合,缺少目标意识;四是史料脱离学生,学情把握不准,忽视学生水平,史料的量太大、字太多,学生没兴趣读史料。

五、史料教学的策略

历史学习和研究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史料教学成为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如果教师能巧妙加以运用史料教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不论哪一类史料,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策略。

1.逐句过关,注重细节

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不管是教材已有的还是补充课外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讲解到位,用历史的细节性的史料来显示历史的魅力。

2.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梯度性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要注重引入的启发性,情境创设必须以问题为中心,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帝引见群臣,诏断北语„„又诏迁洛„„又诏改国姓为元氏姓。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魏孝文帝迁洛》

问学生:最震撼你的是什么?(改姓)赵翼的观点(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对不对?

3.引入史料,适时有效

史料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要注重史料引入的时间点。如《七律长征》作为

史料引入教学,《长征》在哪一教学环节,可以作为史料研习?(描述长征经过、概述长征精神)

再如:(朱元璋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

翁,日高丈五犹拥被。”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这般辛劳?教师甲:作为引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教师乙:作为结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思考:两位老师情境创设选择的“时间点”哪位更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提高学生提炼和论证观点的能力。例如: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问题:这副对联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从对联的对仗上看,袁

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作者反对袁世凯称帝)请用史实论证他的观点。

5.精选史料,追求真实

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重难点的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

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历史不能虚构,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历史不必虚构,内容很丰富,如历史知识有残缺、不足时,可做有历史依据的想象即再造想象;或明确告诉学生有缺漏,留待今后研究发现,给学生留一点探索的空间。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第7篇

【内容摘要】初中生对情境的联想能力比较强,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加强对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忆和了解。而历史故事本身比较形象、生动,如果在课堂中合理利用历史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运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讲求一定的策略,既要老师去讲述,又要学生自己讲述甚至是编演历史故事。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策略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如果没有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历史故事往往叙述历史事件或人物,语言比较通俗、形象、生动。如果在历史课堂中合理的运用历史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历史故事,即可以让学生感悟历史,重新认识历史,又可以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让活生生的历史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在学习历史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学习历史的欢乐海洋中。

一、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1.是由学生的学情决定的

现在的历史教学往往与学生的自身情况脱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怎么样才能克服这种厌学情绪呢,在教学中引用历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叶小兵教授曾经指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景,提供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情境活动的过程中将知识潜移默化的掌握”。而历史故事“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历史故事本身“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历史教学情境”,通过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中常见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的孩子,大脑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对情境的联想能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变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们的一线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入手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历史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求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提高。而通过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在学到《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刘备当时何等的求贤若渴,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同时让学生们悟出,做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后就会有好的结果。

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学生利用多媒体讲历史故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彰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利用多媒体讲历史故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知、解读能力。另一方面,也能?⒎⒀?生,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讲《华夏之祖》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讲一下“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等故事,并且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仓颉”、“神农”这些先祖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学生编演历史故事,让学生走进历史

编演历史故事是学生对历史情境的一种重新的解读。编演之前学生必须大量查阅、搜集历史资料,这就锻炼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编演的过程也是历史重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参与的学生身临其境,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动作来诉说历史,而观看的学生也能受到他们的感染,自觉的进入这种历史情境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历史剧中,掌握了历史知识,理解了历史概念和现象。

3.教师借助多媒体方式讲述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引领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老师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讲述一些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比如在讲述《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课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一方面展现牛顿的图片,另一方面或者展示有关牛顿的小视频,来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有一天牛顿正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突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砸在了他的身上。正在他疼痛之时,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飘呢?是不是有一种力量作用在了苹果身上,才使得它落在地上。根据这个思路,牛顿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之上,终于推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也奠定了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地位。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孩子们不仅可以记住是牛顿通过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可以鼓励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出发,去探索自然,做一名小小科学家,以便将来有更大的能力去建设伟大的祖国。

【参考文献】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第8篇

通过多年的探索, 我总结出了一些在历史教学中科学、恰当运用史料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掌握获取史料的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比旧版丰富, 但仅靠课本提供的史料往往不足以满足教学所需, 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好奇心, 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 课本用几段文字讲述了香港澳门“谈判——签约——过渡——回归”的历程, 以及几组图片, 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回归的基本情况、意义, 并借此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只凭课本这些文图, 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难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史料“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以及上网下载“香港特别行政区划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划图”, 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精彩瞬间” (或视频) 、香港 (澳门) 特别行政区区旗, 大大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体会到了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恰当地筛选史料,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教材涉及史料众多, 重在选出最为典型的, 而又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史料。课堂中切忌出现史料滥用, 使学生“眼花缭乱”的情况, 尤其是在复习课中恰当精选一些史料, 能有效地整合教材突破重点、考点, 再配以教师精心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复习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 我主要选取了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复习比较。材料一:“大化二年 (646年) 正月初一, 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 正式开始改革, 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 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 参酌日本旧习, 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材料二:“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 引进西方技术”。提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日本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改革者分别是谁?两次改革在性质上有何不同?两次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设问, 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 既帮助学生比较了日本两次改革的“异同”, 突破了考点, 又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 课堂中运用的史料要“精简”。

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况且近年中考试题中都有相关的材料分析题, 考查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教学, 就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整理, 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时, 可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 练兵也, 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提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具体指什么事情?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设问,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取材料中的中心意思, 就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一个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有些史料生僻、难懂, 初中学生有时难以从材料表面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 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提问:这两首诗提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是谁?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材料二讥讽了这位统治者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爆发于何地?人物关键词“秦王”, 地域关键词“坑灰”“山东”等, 这样就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 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等这些有效信息提取了出来。

有效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9篇

一、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

(1)创建自由质疑的学习环境。学贵有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允许学生假设与质疑,在质疑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质疑与析疑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笔者在教学《中古欧洲社会》一课中,讲述了“丕平献土”的故事,学生了解到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课堂上,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皇权凌驾一切呢?这就为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历史的比较提供了契机。为此,笔者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剖析曾经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历史缘由,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古欧洲社会的本质认识。 

(2)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这个见解十分有益。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如承载历史教学的图片、光碟、媒体、模具等,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让学生利用这些辅助学习的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

(3)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有人认为,只有当教育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理智上的挑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水平,设计了挑战自我、逐步提高的系列问题,如哥伦布船队想到什么地方?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误会”?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 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1)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辩论、演讲、讨论等多种机会,安排学生编写或表演历史短剧,鼓励学生亲历活动,从而使之获得对历史表象及历史本质的认识。如在《经济大危机》一课“罗斯福新政”这一子目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以193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身份上台演讲,“参与竞选”美国总统,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克服经济危机,其他同學在听取演讲后投票表决。这样,每位同学都以不同的角色卷入“竞选”活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亲历“竞选”的活动中,既锻炼了演讲口才,又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

(2)把握偶发的学习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偶发的事件应适时做出专业性的引导,敏锐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具有延伸教育性的事件,并加以有效利用。如在《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教学中,同桌两位学生一本正经地演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相会握手的情景,引起了其他同学对此情此景的关注。笔者因势利导,问:“从刚才‘马克思’与‘恩格斯’深情握手的动作上,你们能想到什么呢?”“他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他们是共同合作的伙伴”、“他们是未来世界的设计师”,诸如此类的答案纷至沓来。而这,正是对偶发学习机会有效利用的结果。 

三、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部动力的支持,以实现依靠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目的。如在《美国的诞生》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板书的第一个子目录是“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接着请学生关注这一标题有何特殊之处。学生很快发现‘美国’一词被加上了引号,美国作为一个国家,这里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学生在认知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求知的内在动力一旦产生,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便不可遏制。 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比较乐于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对于学生集思广益大有裨益。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由组织能力稍强的学生担任记录,由思维能力稍强的学生进行归纳,最后由语言能力稍强的学生总结发言。这样,在交流中各得其所,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博采众长,无论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还是对历史问题的阐述,都会收到扬长避短、此叩彼应的教学效果。 

(3)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在《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的教学前,笔者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词语:“工场”和“工厂”。学生意识到,当今世界上用得最多的是“工厂”一词,“工场”与“工厂”有什么区别呢?随即笔者话题一转:此前我们学习历史时,遇到最多的是“工场”一词,如“工场主”、“工场手工业”等,“工场”是如何演变为“工厂”的呢?这一问题情境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心理。 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材料

新课改形势下,连云港历史中考试题的历史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大量使用了文字材料、历史表格材料和图表材料。题目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答案简单浓缩,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考试的进步中,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纯粹知识记忆中,试题中大量材料的引入,使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的传统模式,即“贝多芬(背多分)”,也摆脱了过去死抠教材命题的困境。

因此,对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如何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如何利用好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组织教学,使教学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的历史资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于教科书,另一种来自教科书以外各种原始资料历史典籍、历史书籍。历史材料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考古资料、影视等。

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的历史资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文字、图表、地图等,这是历史教科书的一大进步。教科书提供的资料一般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原始资料。例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工业的兴起》这一课有这样一段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引自李鸿章。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对自己兴办洋务的一番感叹。正文只是提到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措施及评价,而这段材料却是对正文的阐释和补充,教学中如果重视了这些,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原始材料又分为两种:一是最权威和最科学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者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所能看到的相关历史事件最早、较早的记录。一般说来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被直接利用,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如:在讲《辛亥革命》这课时,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教师可适当补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原始条款。

第十九条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实施。

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通过补充的材料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对这个约法的性质也就有更深的理解。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材料呢?

首先,读懂材料,逐步分析。在材料的运用中首先要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对于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中有这么一段材料: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引自陈天华的《猛回头》。接下来这样设问:说一说这是学过的哪一幅图描绘的情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长官”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社会状况。结合《时局图》一句一句的进行分析和理解,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痛恨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这样的情感。这样学生不是纯粹的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而是有了理解的过程,记忆也会变得更容易些。

其次,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我们通常是通过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由浅入深的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课我出示一段材料: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引自《春天的故事》。由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1979年的“春天”指什么?画了一个圈喻指什么?2.“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中,被称为“一夜城”的是哪一座?它“一夜”崛起的原因是什么?3.结合身边的现状,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步步启发学生思考,书本知识和材料相结合,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李伟权 第11篇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上一篇:那一刻,我选择了面对作文下一篇:设计调研课程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