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启示读后感

2024-05-31

钓鱼岛启示读后感(精选6篇)

钓鱼岛启示读后感 第1篇

五年级上册我们学完了钓鱼的启示。

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捕捉了一条又打又漂亮的鲈鱼。父亲让作者把这条鲈鱼给放了,作者不肯放,但最后还是把这条大鱼给放了。三四十年过去了,作者觉得当时父亲说的是对的。作者在三四十年后又对父亲的选择有所启发: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父亲虽然对作者很严格,但是父亲做的是对的。道德这两个字写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难度非常大。如果我们做了一件把钓到的鱼放回湖中这样的事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作者得到的启示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钓鱼岛启示读后感 第2篇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了,作者再也没有钓到三十年前那样大的鲈鱼了,去在生活中不止一次的遇到那样的鱼。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道德只是一个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钓鱼岛启示读后感 第3篇

其人其课

我校的汪琼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一直以深刻、深入见长。但是, 如何有效地执行教学设计, 做到深入浅出, 一直是她试图解决与突破的问题。于是, 汪老师常常自我加压, 主动请老师们走进她的课堂, 进行深度磨课。那么, 就让我们走进汪老师的《钓鱼的启示》一课, 共同经历这一深度磨课的历程吧!

《钓鱼的启示》一文讲述11岁的詹姆斯在开禁前两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 父亲要求他必须将其放回水中。詹姆斯在极度挣扎中放掉了这条鱼, 并在以后的人生中逐渐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汪老师以“启示”为线索, 引领学生聚焦“启示”———质疑“启示”———品悟“启示”———释疑“启示”, 以“《钓鱼的启示》的启示”为书写主线,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所思所得所感并交流;最后升华至人生的启示, 提醒学生在漫长的人生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写好自己的人生篇章。

本课教学设计没有按文本的叙事线索按部就班地铺陈教学, 而是紧抓人物的内心矛盾, 揭示其内心的矛盾, 展示在规则面前战胜诱惑的“难”, 使得严格教育的必要及影响得以彰显。

从抽象到具体———直面“诱惑”, 审视“启示”

汪老师教学伊始便紧扣题眼, 聚焦“启示”, 引出“启示”的具体内容: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 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当你面对很大诱惑的时候。

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启示”:小声读两遍这段话, 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随后,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提炼为:道德是简单的, 实施起来为何难?难在哪?再引领学生从“该不该”到“愿不愿”再到“难不难”三个层次来探讨。

应该说, 这样的设计有其独到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中, 师生对话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课堂到底缺少了什么?

“语文味!”“让学生潜入文本, 好好地读书思考!”教研组长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对!“回到文章中!回到文章中!”研课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于是, 就有了这样的修改:

对于“该不该”, 联系此处钓鱼的规则来体会, 从而认识到这是“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将“难不难”的问题先学习, 引出这是“巨大的诱惑”。先美读书中对这条好不容易钓上来的大鱼的描写;再师生以口语交际方式进行情境对话, 引导学生联系文本, 进一步直面“诱惑”———鲈鱼大、很难钓、没有人发现, 就算违规也不会受到惩罚等, 揭示詹姆斯的内心世界。接下来, 再解决“愿不愿”的问题,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从詹姆斯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中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的极不情愿。

经过这样的一番修改, 将詹姆斯在规则与诱惑之间的挣扎展露无遗, 将抽象的启示具体化, 学生有了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的机会, 在直面“诱惑”的过程中, 不断审视着“启示”, 引发了共鸣和思考。“道德问题为什么实施起来这么难”的教学难点也就悄然突破了。

从表象到心灵———拒绝“诱惑”, 钓起“规则”

汪老师是从两个层面 (儿子、父亲) 来设计教学过程的。当学习了儿子这部分后, 便转到父亲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主要环节设计为:

1. 师生合作读父子那段对话。

2. 换词练习, 将父亲“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话中的“得”换成其他词, 体会父亲语气中不容置疑、不可商量的意味。

第一次执教后, 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虽然塑造了父亲严守规则的形象, 但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甚至认同父亲的行为。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所在。

怎么办?还是得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大家经过一番深入研讨, 觉得应该在后面加入这样三个小环节:

3. 再读父亲的话:“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读好“得”字, 体悟“得”字背后父亲肯定、坚决的态度。

4. 当詹姆斯“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时, 父亲读懂他的心思了吗?父亲再也没说话, 但我们相信他内心一定有千言万语。结合课文和当时的情景, 想象一下, 父亲会在心里说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孩子, 的确, 月光下, 没有一个垂钓者, 也没有一条船, 当然, 除了我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啊, 可是_____。

5. 再读詹姆斯放鱼部分的描写。

这样一来, 就使父亲的形象更立体化、生动化了, 让学生入其心, 信其道。学生们感受到:在父亲教育“我”毅然拒绝“诱惑”的背后, 是“规则”力量的支撑。

从诘问到深思———呈现“诱惑”, 内化“启示”

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人看见你行为的时候, 你能坚持正确吗?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 你会不会闯红灯或是逆行?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 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

这是钓鱼的“启示”对詹姆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至于他会在生活中、工作中不断地这样诘问自己、提醒自己。但是, 这样一段自省的理性的扪心自问,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吗?如何让这段话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经过研课老师们的商讨交流, 我们将这部分的读读、说说、议议环节改为:课件出示创设的三个具体情景,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感悟填空、交流。

1 5 岁时, 有一天深夜, 詹姆斯筋疲力尽, 很想尽快赶回家。马路上空无一人, 于是他打算闯红灯。这时, 父亲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孩子, 你_____把它放回水里去!”

25岁时, 詹姆斯为签约公司设计的图纸, 被公司的竞争对手看中, 打算高价购买。这时, _____声音又在他心中响起:“孩子, 你_____把它放回水里去!”

45岁时, 开发商想用重金收买詹姆斯, 掩盖其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时, _____声音不断回响:“詹姆斯, 你_____把它放回水里去!”

这一设计深化了学生对于“鱼”的内涵的理解, 凸显了父亲的教育对詹姆斯的深远影响。学生在情境表达中, 充分感受到:遵守规则、战胜诱惑已成为詹姆斯的自觉行为, 让理性的认识在感性的体验中水到渠成!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空间, 关键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 勇敢地正视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看, 深度磨课不正是在发挥这样的作用吗?

《钓鱼的启示》带给我的启示 第4篇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前4天检查我们班1分都没扣,我不禁沾沾自喜。星期五早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比往常提前到班检查卫生。教室里书声琅琅,地面干净整洁,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微笑。我时不时看表,7:40,7:49……临近检查的时间了,班长胡冰燕照例向我请示:“王老师,时间到了,我要去检查卫生了。”我微笑着点点头,说:“快去吧!这次咱班一定能得第一。”“嗯,我也有信心!”胡冰燕自信地笑着回答。

胡冰燕这个班长是我刚接手五年级时,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她学习成绩优异,做事认真,善良正直,一直受好评。竞选学生会主席时,她全票当选。看着胡冰燕远去的背影,我想赶快再检查检查。突然,我发现对着门口的胡杨课桌下不知什么时候掉下一片纸。我急忙走过去准备捡起,这时教室门开了,胡冰燕带着学生会干部进来了。我忙笑脸相迎,试图吸引他们的视线,但那张纸太显眼,胡冰燕已经看见了。她犹豫了一下,慢慢走过去。我急中生智,疾步上前,一边用脚踩住纸,一边笑着说:“冰燕,快领着学生会干部去教室后面看看。”

“老师……”看着冰燕诧异的眼神,我急忙给她使眼色。“王老师,你脚下有纸。”六年级的学生会干部胡莉小声地说。我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起来,原来那张纸我没有完全踩住,还露出一点。“这是胡杨读书时不小心从书里掉出来的,这次不算吧,好吗?”我恳求道。“可按学校卫生评比规定,这是要扣分的。”胡莉毫不留情地回答。我把无助的目光投向冰燕,她似乎也很无奈,轻轻地在记分簿上扣了0.1分。

在我的惴惴不安中,评比结果出来了,我班因这0.1分之差再次名落孙山。班级总结会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指责胡冰燕没有集体主义精神,不爱护班级荣誉。我也沉着脸。

胡冰燕呆呆地坐在位上,一句话也不说,紧咬着嘴唇,泪在眼眶里打转。“把她的班长撤了吧!”不知谁说了一句,“对!这样的班长应该撤!”一些学生纷纷响应。我犹豫一下正准备说话时,胡冰燕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委屈,一下子站起身来大声哭着说:“王老师,我一直敬佩您,喜欢上您的课。昨天咱们刚学过《钓鱼的启示》,您在课堂上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您让我们像文中的作者一样,从小要有与不良风气斗争的勇气。不错,我是咱班的班长,但我更是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怎么能徇私枉法,做出违背规定的事呢?如果您也觉得我当班长不合格,那么我愿意辞去不干!”

一席话,有理有据,慷慨激昂,顿时令我瞠目结舌,羞愧难当,也令同学们哑口无言。是呀,课堂上我教导学生做人要正直无私,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课下我却让学生弄虚作假,这是什么行为?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大声地说:“胡冰燕同学说得很对,老师很佩服!”同学们会意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学相长,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确也会有错,学生的教育让我印象深刻。简单的一篇课文看似学完了,可真正的“钓鱼的启示”却是通过这件小事体现出来的。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 第5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在与自己的爸爸去一个小岛上钓鱼的事情。这个小男孩在这次事情中深受启发,因为他明白了道德的是与非,也明白了道德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实践好道德可不是件容多易的事情!

到底应该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实践道德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了我很长时间。

如果是我钓到了大鱼的话,我就一定会想尽办法把那条大鱼带回家。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 第6篇

就在前不久,深圳机场就出现了这样的事:一位清洁工阿姨在打扫卫生时,无意中发现了两个大纸箱,便把纸箱带回了家。清洁工打开一看,竟是金灿灿的耀眼的黄金,很想占为己有。她回想了场景,认为附近并没有人看到,就产生侥幸的心理,守着两箱黄金到天亮,读后感《面对那诱惑的“鱼”——钓鱼的启示读后感》。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两个大纸箱的失主——一家首饰公司在警察局报了案,寻到了这位清洁工阿姨,并在法院起诉了她。清洁工阿姨被判了“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受了“牢狱之苦”。

只为一念之差,便终生遗憾。因为清洁工阿姨捡到纸箱后没有及时报案,而是心存贪念,鬼迷心窍,产生了侥幸心理,导致了错误的发生。如果当时清洁工阿姨立刻报案,等待失主,结局就完全不同。

子曰:“君子慎独。”就是说:当你只有一个人时,不能认为没有人观察你就随心所欲,其实四周正有无数双眼睛在注意你,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良知、道德、正义的洗礼,甚至法律的约束。我们要在心中时刻支起明辨是非的天枰。

道德就像良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的从小培养,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小到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大到大是大非的道德问题。有人在时应该明辨是非,没人在时就更应该用良知克制自己的贪欲,约束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车间员工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暗恋 桃花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