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2024-07-19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精选12篇)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第1篇

朱王堡明德小学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朱王堡明德小学 段永明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杨尚荣老师上的《折线统计图》,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杨尚荣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杨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先出示学生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心,为下面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再由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用手比划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让学生用手比划踢毽子的数量变化,这个环节,非常巧妙地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所以柳老师就 朱王堡明德小学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让学生尝试画折线统计图,很多学生都会画,在学生画的统计图上再进一步学习如何画统计图,这样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柳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从出示学生跳绳数量到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再到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都富有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关注统计的数学价值。

新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发展。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柳老师将理解数据的合理性,根据统计数据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是作为重点。比如在了解和分析了2个同学的一周踢毽子情况,让学生根据跳绳数量的多少选择让哪个同学去参加比赛。事实证明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做2 朱王堡明德小学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出合理选择,学生拥有了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广阔空间。

四、修改建议

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巩固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提供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或者可以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第2篇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2、改变原有先认后画的顺序,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构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胡老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紧抓它的主要特征:点和线,学会正确读图。

二、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胡老师进行了2次的对比。

1、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二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选择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这是学生对两种统计图区别认识的一个练习巩固,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3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74~75页的例题和练习十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 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 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师:下周我校举行趣味运动会, 其中有一项是投篮比赛, 每班选一位选手。根据一个星期的训练成绩, 五 (1) 班将选拔一位同学代表本班去参加投篮比赛。

呈现小刚、小强六次投篮的结果 (每次10个) 每次命中的个数如下:请看大屏幕。

小刚:4 7 8 8 9 10

小强:8 3 10 5 10 7

让学生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小刚投篮比较稳定, 而小强起伏不定。一致认为应让小刚参加比赛。

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师:如果我们想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让学生说出: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 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并说明“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板书)

师:呈现小刚、小强投篮命中个数的折线统计图 (图l、图2) , 学生读图, 简述趋势, 得出“淘汰小强”的结论, 课件隐去图2。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事——“选拔运动员”这一生活材料来引入统计图, 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变化情况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比较, 利用投篮命中个数的变化过程, 感知折线统计图的模型, 体验数量变化的增减趋势, 为本节课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数据的变化趋势做了铺垫。

二、观察分析体验变化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勇的成绩:

小勇:5 6 7 7 8 10

师:如果小刚和小勇相比, 设问: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选谁参加投篮比赛比较合适?

电脑课件显示:呈现他们两人的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 学生认为让小刚参加比赛, 取得的成绩可能要好一些。

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 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整合一下, 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能代表五 (1) 班参加投篮比赛?

让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把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课件呈现下图: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今天我们也可以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整合在一起, 我们把它叫做——

让学生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根据上图, 我们怎样来分析?

让学生根据图比较得出:两人虽然都有上升趋势, 但小刚的成绩优于小勇, 还是选小刚参加比赛。

教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 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而且便于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三、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 练一练。

下面是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

学生分别看图, 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1) 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 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 从图上看, 从几岁到几岁之间女生平均身高比男生高?从几岁开始, 男生平均身高超过了女生?

(4) 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年龄男生 (或女生) 的平均身高比, 怎么样?

(5) 从图中你还获得那些信息?

让学生讨论、交流、评价。

2. 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绘图,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交流、评价、纠错。

第2、3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 解决有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2010年11月12日~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进行, 中国代表团获得奖牌第一的好成绩, 韩国代表团第二, 我们来回顾一下最近四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和韩国代表团获得奖牌的情况。课件出示下表:

中国代表团、韩国代表团第13届~第16届

师:请把发的作业纸 (见下图) 拿出来, 把上表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画好后展示各自的作业, 相互交流、评价。再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 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师: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针对性强, 有利于学生思维。第3题较为灵活、开放,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 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多让学生以自己的社会经历、生活、经验考察数学问题, 获得尽可能新、奇、妙的答案。

四、梳理反思强化体验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根据要求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折线统计图点点通 第4篇

【题目】 下面是某地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

(1)( )年雾霾总天数最多,( )年雾霾总天数最少,相差( )天。

(2)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 )。

(3)从图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信息?

【思路点拨】(1)这是一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其中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雾霾的天数,横轴上的数据表示年份,图中的折线反映的是从2005年到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增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雾霾总天数最多,有80天,2014年雾霾总天数最少,有54天,相差80-54=26(天)。

(2)由于折线总体是呈下降趋势,所以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下降。

(3)折线统计图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除了可以知道一些基本信息,如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的总天数以及每年较上年是增还是减外,我们还可以从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在下降这个信息,知道这个地区的气候情况总体上在好转,并且大部分年份雾霾的总天数处在60~70天之间。还可以算出这10年雾霾的平均天数约是66天等。由此可以想到雾霾天气时尽量少外出,及时关闭门窗,有事外出应使用防尘口罩,平时还要加强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第5篇

张炳丰

折线统计图以折线的每条线段的端点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同时预测其发展趋势。易老师《折线统计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编排,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一种熟悉、开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并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探索,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依托,提供了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来进行体验性的活动。

一、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材料感兴趣是才会主动地学,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而且也会简单的运用,说陌生是因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孕伏了平面直角系,函数和函数图象的思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为学习函数打基础。因此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并不要求学生一味死记,而是根据教材需要加以引导。

二、正确把握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中引导他们运用知识为生活服务。因此本堂课教师在处理统计知识时大量的是应用生活的经验加以引入,激发学生生活知识的源泉,从而来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教学中易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唤起,在内容的建构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创设情景,譬如开始通过对1998年到2003年参加科技馆人数的情况,请学生进行描点、连线制作折线统计图,来理解预测发展的趋势,体验学习数学无穷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大量生活现象沉淀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学生的语言进行描绘,更为学生所喜爱与接受,学生相互交流时也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素材。在每一次的统计活动中,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统计结果和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是引导学生来体验数学课程人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探讨: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文档 第6篇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有几点值的我学习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折线统计图的评课稿 第7篇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

不足之处: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建议:

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

优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将教材中小红与爸爸年龄用学生与老师的年龄关系取代,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新意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充分理解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不足: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数学文化。而教师重点是介绍了公式,是否可 以对其产生的背景和科学家本身作更多的介绍来增加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师应让学生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建议:操作和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

★ 《单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设计

★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 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 《折线统计图》教后反思

★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 五年级《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第8篇

教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好课首先要钻研教材。我们备课组的所有成员,潜心研读文本,对教材形成了整体着眼,切实把握知识结构的认识。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图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的一种新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率图的过程。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4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因而它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完成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研修的第二步:以学定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为了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学生思维这个目标,我们备课组经历了以下历练的过程:

初次试教,上课流程如下:首先以科技展的图片引出统计表,利用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哪一年到哪一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让学生经历计算的过程,发现用统计表解决此问题不够直观和快速,在学生希望寻求一种快速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下老师出示了折线统计图,再通过读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试教后,我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从统计表引入还是从条形统计图引入。再次认真研读教材,考虑学生在第一次试教中的表现,将授课的环节修改为利用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取代统计表的位置进行授课。这样的设计旨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迁移中学习新知识。

为此,形成了第二次试教流程:用视频取代图片,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仍利用“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哪一年到哪一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出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并通过比较,认识和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课后的集体备课中,大家讨论的重点是:1开课环节的修改。从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对统计图的作用体会不深。于是,从统计表引入的环节又被重新采纳了。2比较环节的补充。原以为让学生经历一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就够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对折线统计图知识的“恶补”,此时,我们对折线统计图的比较环节的设计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参观人数是一种离散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刻画离散量时的作用是相近的,只不过折线统计图更容易看出变化的趋势。而折线统计图在连续量的刻画上,就比条形统计图更全面更直观。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增加第二次比较,即刻画连续量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因此加入了“体温”的情境。

这样,整节课的流程就基本确定了下来:科技展视频—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比较两种统计图(进行三次比较),这个教学过程的亮点在于:通过几次“比较”,凸显统计图特点。第一次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比较,强调统计图的直观性;第二次两种统计图的比较,突出了折线统计图在反映变化趋势上的特点;第三次比较,凸显折线统计图在刻画连续量上的优势;最后的比较,突出了折线统计图的适用范围。

整个设计基于“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理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给数学课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64-02

在课改实施之际,智慧课堂的观念为我们树立教学新理念指引了方向:在教学中,学生是自主探究的研究者、发现者,而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致力于挖掘新知的成长点,将静态的文本知识结合生活元素,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探究之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荡漾起来,在运用中收获智慧的惬意。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研习教材,先通过观察“统计表”,说说获得的信息,继而直接指出“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并出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通过回答三个问题,完成读图分析的过程。例题呈现简洁、浅显,那么如何将新知更好地嫁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浅白的例题中,捕捉新知的本源问题,挖掘表面图像以下所蕴含的内在信息,从而体会折线的魅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呢?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立足起点,迁移比较,引领主动思考

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起点,方能让新知的展开更加水到渠成。联系学生已有的统计经验来引出新知识,此时学生对新知会产生这样的好奇:为什么要学折线统计图?它的统计优势在哪里?

层次一:情境引入,探触起点。课始先分析当地室外气温统计表,以“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比较结果?”一问激活学生旧知,进而呈现条形统计图。再通过浏览气象网站,引入发现折线统计图。“生活中统计气温怎么不用条形统计图呢?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自然、简洁的导入,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的关注焦点。

层次二:探究新知,感知特点。和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同样“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怎样让学生从本源出发,有效地感知其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唯有体验、经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作用中的“更”字。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到折线的演化过程,将分离的直条缩小变成各个点,再将点和点联结起来,形成了各种走势的线段,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每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互不相连的条形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点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可用来描述连续量,更能直观、全面地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多层应用,理性分析,提高统计意识

通过前面的两个层次,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为了让枯燥抽象的统计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把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为学生搭建一个掌握、运用统计知识的舞台,让学生在情境中迸发出生活与学习的激情。

层次一:尝试制图,引领分析。折线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统计图,但它与条形统计图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对于条形统计图,如根据数据找出其对应横、纵位置从而确定条形的长短,观察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等,学生已经比较熟练,难点在于怎样准确地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亦是“统计”中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因此,在领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在画图、读图两者中,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后者。故而在设计“画图”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学习活动,完全放手让学生经历“讨论作图步骤→独立制图→展示交流→分析思考”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折线统计图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层次二:多层应用,走向智慧。“学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基本理念,更是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在练习的环节中,着重利用“折线统计图”这一载体,创建“人才招聘会”这一交流平台,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法,应聘“气象分析师”“绘图师”“营销顾问”的活动,让静态的数学习题以鲜活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气象分析师”,以启东、南极、吐鲁番三地8月份某天早、中、晚气温变化情况为素材,根据三幅特征明显的折线统计图,判断分别描述的是表示哪个地方?引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教师则随活动的进展,讲解“南极气候、吐鲁番气候”相关的知识,如此选择深化,彰显了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

“绘图师”,这题选自书本习题,旨在通过辨析体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纵轴中曲线部分的形成和含义。先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绘图后交流该图中的有关信息,继而观察图中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动态显示锯齿形部分,互相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再通过出示纵轴完整和纵轴省略的两图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简洁美。

“营销顾问”,根据某电器空调部的一年销售曲线,根据统计图回答:

①说一说这一年空调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想一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每月卖出320台空调便能收回成本,那么有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哪几个月不亏不盈?

③如果你是这个商店的销售经理或者顾客,你会有什么想法?

综合型的变式练习,蕴含了统计知识的多种分析运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学会理性分析,促使学生亲身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学习的内涵则会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个练习,层层深入,内涵丰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到生活因为统计更精彩,体会到统计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升华,开拓视角,丰富统计表象

课末,借助课件安排“漫溯统计”的环节,从《周易》上记载的“结绳记事”说起,感受到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分组统计的意识;经过时光的浸润,演变而成的当今生产、生活中形态万千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学生的思维触角在此过程自然地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更丰富了对统计的表象认识;再结合各自在本堂课中的心情指数,借助手势表示心情折线统计图,从而让《折线统计图》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智慧的生成。

知识是前进的阶梯,智慧是梦想的手杖。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该选择从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走向让学生个性灵动飞扬的课堂,让学生的心智在智慧的课堂中觉醒、生长……相信我们终将看到一个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和谐课堂!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第10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中国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中国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二)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三)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

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五)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㈥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2、展示统计图表,交流制作收获。

㈦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可这样设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何异同点?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感受统计

学生可根据练习二十五中第4题、第5题提供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第11篇

保定市高阳县东街小学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

单元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由前边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功能。

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上画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制作简单的分折,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2)通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探索知识和探索、观察、尝试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会用统计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统计的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意志品质教育、生活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熏陶。

教学重点:

经历用复式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从而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与功能,培养学生正确合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真正发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分析功能。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让学生上网搜集一些关于早餐的资料,如早餐的重要性、早餐该吃些什么、青少年如何进行合理饮食等。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直观演示法,比较研究法,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等.三、说学法指导: 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规律进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我注意了课件的直观性,从学生已有知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启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见解,通过自己动脑—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还有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等。

四、说教学结构: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让学生交流早餐的资料,说说早餐的重要性。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生活饮食卫生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引导探索,知识构建

1、课件出示王芳9--15岁体重变化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用课件演示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激活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为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搭建平台。)

让学生观察这幅图,它具有什么特点,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简单评价王芳同学身体发育情况。并说说理由。

此时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意见,这时老师问,要想正确评价她的体重情况,是不是需要一个标准值或平均值来比较一下呢?

2、课件出示9--15岁女生标准体重单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左右对比两幅图,左边是王芳的体重情况,右边是标准体重,让学生体会左右观察对比数据的繁琐性,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使合并成为学生本身的需求,从而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3、动画演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的过程。

4、学生观察合并之后的统计图,寻找这幅图中需要修改的地方。

学生交流意见,用两条不同颜色的线或不同形式的线来分别表示王芳和标准体重。课件动画演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随机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5、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刚才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功能。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板书: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6、让学生通过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再次观察王芳体重变化情况,对她体重情况做出正确评价。并随机板书.(三)、创设情境,感知功能

进一步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

1、课件出示小明各单元小测成绩统计图。(各单元成绩分别是96、90、85、61、78、89、86分)

看了小明各单元成绩,让学生随意说说看法。

学生交流汇报,都认为小明第四单元成绩很差。但小明觉得自己很委屈,让学生产生疑问,他为什么觉得委屈,他会怎样去证明自己呢?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

2、出示各单元小明和平均成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各单元平均成绩分别是92、88、84、52、72、85、80分)此时再让学生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对小明的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

设计意图:当课件先出示小明成绩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此时再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特点。并且,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更易投入,更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经历体验,内化新知 指导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美国获金牌数量统计表。学生独立思考,练习制图,允许小组交流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通过投影展示作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说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在制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五)、正确分析,大胆预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而这一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看图回答问题:

(1)中国在第()届的成绩最好,得了()枚金牌。美国呢?(2)中国和美国在第()届的差距最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你能整体评价一下中国和美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吗?(4)第30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你能预测一下在第30届奥运会上,中美两国的成绩吗? 学生畅所欲言,激发热情。

师:希望同学们关注2012年,关注我们中国的奥运健儿,为他们加油,为他们喝彩!

设计意图: 借助中美两国历届奥运会金牌统计图,使学生借助问题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充分分析、思考、发言,体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这是这堂课的一个升华点,整堂课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的状态,既达成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又达成了体验统计过程,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目标。(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图片。

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用在奥运会的统计中,还可以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股票行情统计图,心电图,体验角色转换(商场经理),学生身高统计图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五、板书设计:

复 式 折 线 统 计 图

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对事物正确评价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第12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6~128页的统计。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课件出示)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第二个环节是: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1.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应用新知。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

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作用。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表示数量的多少 单位 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日期 方便地对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图例

上一篇:那一次,我读懂了枫叶的声音作文下一篇:社区通知维修锅炉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