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2024-09-18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精选8篇)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第1篇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目前农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孙有生

一、办学目的、素质教育意识模糊,办学模式单一

尽管三令五申强调小学生不搞统考比赛,但实际情况是愈演愈烈,县与县间比中考、高考,乡与乡、校与校间就比小学考试,而且竞争相当大,落后者经济、名誉双双受损,评选各项优秀时受到排斥,胜利者恰恰相反,什么方面都受到抬举照顾。所以有的教师临到学生考试时比学生还紧张,就千方百计地弄虚作假:瞒报学籍、冒名顶替,甚至让学生装病装傻的都有,有门路的能提前打听到试卷内容……考试后造成许多教师心理失衡,消极怠工,还造成了教师间的分裂。而且,考试的内容历来都是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教师对于其它方面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几乎从没有机会获得认同。农村一些村小教师,每天授课量达五六节以上,不仅工作量大得吓人,同时生活压力也非常大,搞素质教育便始终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

二、开不齐课程,诸如健康、法制、音、体、美等课程便三上三不上,随意选择什么时间上,上多少和怎么上,使得这些对学生综合素质起关键作用的课程教学水平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课程表上虽排齐了课程,只是应付上头检查而已

三、农村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等问题导致农村大量学生纷纷向市里借读。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直接影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在农村农民送子女上学,一般有比较强的目的性,即通过升入大学摆脱农业户口,找一个比较好的工作。而在目前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有关社会关系,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影响到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与其到时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上学早点去打工挣钱,这是一般农民的普遍心理。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极其巨大的情况下,农村教育的滑坡将直接导致农村整体人力资源状况下,已到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地步,而且由于外出工作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下还有可能引起其他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业务培训业务考试流于形式 农村教师“充电”没有保障,知识老化僵化严重。市级组织的业务培训或继续教育往往还让受者在某些方面有所收益,而到县一级时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参加学习得到结业证书,不参加学习只要交上钱想一点点小策略也能毕业;上网参加培训学习大多时候可以空机学习——打开电脑让电脑计时,人可以随便离开做事。这样到最后也可以结业。

解决之策略

要彻底扭转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国家首先要真正意识到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性,真正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有关待遇,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其次,取消一切排名次的统考,取消业务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安排教师有轮次的实际操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第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就业形势,扭转农民对未来子女毕业后就业的预期。第四、完善城市教师“支教政策”,鼓励城市教师长期农村支教,并制定农村补助政策和路补、车补政策。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第2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市场无章可循,管理难到位

一是管理手段乏力。政府及教育部门在对幼儿园的监管上没有理清责任及权限,而对民办幼儿园又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不可能强行取缔。一些幼儿园随心所欲,游离在管理范围之外,既无所适从,又无章管教。

二是无序竞争激烈。国家及教育部门对幼儿园收费没有明确的上、下限标准,加之一些规模性幼儿园尚在发展初期,未能发挥其示范作用,要想获得家长认可还需要时间和努力。于是各类幼儿园为广纳生源,收费标准高低不一。

(二)幼儿受教条件参差不齐,标准难核定

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园际之间在园所管理、服务功能、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全面实现儿童教育公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均衡,好的幼儿园投入成本高,条件差的除了用来教学的一间狭小的民房和几张不整齐的桌凳外,其他设备几乎全无;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好的幼儿园幼师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而且基本上都具有幼师资格证,乡村的一些作坊式幼儿园,教职工只有3至4人,年龄大的50多岁;三是选点布局不均衡,一些大型的正规幼儿园几乎都在人口密集地,很多边远地区村却是空白。

(三)园长办园能力明显不够,安全难保障

大多数幼儿园创办者都属非在编在岗教师,最大目的是为了生计,投入不大,收费又极低,根本没有能力改善办园条件,而学前教育又缺乏有效监管手段,造成诸多安全隐患:一是交通隐患,幼儿园自配的接送车辆,但车况新旧不一,保险险种不全,超载现象严重,个别幼儿园为了卸责、家长为了省钱雇佣“三无”车主接送;二是园舍隐患,幼儿园址基本处在路边,没有围墙,无法封闭管理,有的幼儿园临街栅栏式隔护,也没有配备保安、门卫人员,有的是租用的老民房,地面坑洼不平,屋顶瓦片不全;三是设施隐患,学校配置的活动器械或玩具没有专人保管和检修,幼儿活动空间小而聚集密度大,紧急疏散困难,消防器材空白;四是卫生隐患,有的幼儿园连厕所、洗手池最起码的设施都不具备,教学场所与家中的旱厕、厨房仅一门之隔;五是饮食安全,少数幼儿园对食品的购买、储存、洗涤、加工、消毒管理不严,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四)园舍基础条件极度简陋,资金难筹措

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的投入上严重不足,民办幼儿园几乎都由个人投入,优质上等级的幼儿园偏少。农村幼儿园办园层次低、规模小,办园场所主要是家居房、租用民房和村小的闲置房,绝大多数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一是采光、通风、卫生条件极差,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二是游戏场地狭少,制约教学活动开展,活动空间只停留在教师、学生坐立的“片寸之地”,完全是一种“圈养式”的教学环境。

(五)幼儿教师队伍十分薄弱,质量难保证

园长办园理念的偏差和教师专业素质的缺乏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的幼儿园没有教材,也没有课程表,完全采用“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施教,片面而直接地向幼儿传授小学才能接受的知识,“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园长专业素质低。民办幼儿园园长对学前教学管理知之甚少,大多凭自己的经验而且兼做教师。二是教师数量少。绝大多数幼儿园的保育和保健工作都是由老师兼做,幼儿教师的数量无法满足教育工作的需要。三是教师素质低。农村的幼儿教师一般以家庭妇女为主,多数为初中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职前培训。四是教师流失快。公办幼儿园中的编制外教师和民办幼儿教师的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聘任退休等问题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各项待遇在政策上得不到落实,加上收入低,导致有的优秀教师流失到中、小学任教。

二、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和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认真对接中央和省市精神,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前教育的领导,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研究出台相应具体的管理办法,为学前教育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一是明确管理制和责任制。政府部门要负责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组织实施、经费筹措、教师调整配备,统筹管理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对民办幼儿园设置审批、保教工作和质量评估实行统一管理;依据属地管理、归口管理、垂直管理的原则,乡(镇)人民政府负有行政管理职责,教育部门负有业务管理职责,各乡(镇)必须确定一名分管学前教育的领导,各幼儿园必须确定一名德才兼备的园长或法人代表。二是落实准入制和法人制。教育部门要制订民办学前教育准入机制,对硬、软件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要建立等级评估制度,按照不同级别和种类对幼儿园实行分类审批、分类管理,通过实行不同级别的帮扶来促进园所上等级、上水平。所有民办幼儿园的园长都要进行登记管理,明确园长就是法人,实行法人负责制。所有的园长必须通过培训、考察和能力测试等相关程序,方可办园。教育部门要将审批园所的有关资料在媒体上予以公示。三是坚持督查制和考核制。认真细化各部门的职责,将此项工作列入单位目标考评,做到参与监管的单位有章可循。加强日常督查,将每年两次的安全检查列为常规制度。四是严格追究制。各监管部门要对照管理办法,各负其责,对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毫不作为的现象一查到底,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科学规划,系统推进

1、合理设点。幼儿园的设点布局应按照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由政府统筹安排。城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乡(镇)要本着“大村独立、小村联办,就近方便”的原则,把农村调整闲置的高小、村小点改建、扩建为村幼儿园,着重解决农村幼儿“无园上”的问题。

2、打造亮点。结合“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高规格、高标准打造公办示范园和园区示范园,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加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优先改建、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逐步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财政全额拨款、设备完善、质量较高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3、扶植重点。依据《意见》精神,制订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民办幼儿园扶植政策和办法,确保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充分吸聚爱心人士投资兴办幼儿园,积极引导一批有实力、有闯劲的民办幼儿园办出规模、打造品牌,形成龙头。各乡(镇)要办好一所有示范作用的幼儿园,经验收合格后,每所示范幼儿园选聘一名在编在岗的幼儿教师。

4、以点带面。建立县与乡(镇)、乡(镇)与村的长效帮扶机制,积极推进骨干园所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通过送教下乡、对口支援、上挂下派、区间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在打造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示范园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指导和辐射作用,按照“县办幼儿园优先、中心幼儿园优先、分步实施、共同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稳定市场、完善典型、以点带面、系统推进”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

(三)建立机制,加强安管

一是建立制度。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措施,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委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乡(镇)中心小学配备一名专职管理幼儿园的副校长。二是联合执法。要加大对学前机构安全问题的整治力度,为便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依法行政,成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教育、卫生、民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物价、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构,定期对各类幼儿园开展全面检查,依法规范办园行为。三是集中整治。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市场的无序状况,由教育部门牵头开展一次整治活动,对目前未注册的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督促那些只登记还达不到注册条件的幼儿园落实整改措施,提高办园条件;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根本达不到办园基本要求的,实行专项整治,限期整改,此期间教育部门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扶持;对拒不整改或者整改成效不明显的,坚决取缔。做到科学运作、稳步推进,巩固一批、规范一批、扶持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从而将学前教育纳入有力、有序、有效的发展轨道。

(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要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打造好公办园、规范好民办园的同时,更要倡导联合办园、鼓励扶助办园、引导投资办园、争取项目办园。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强配套建设,加强政策扶助,建立起财政支持、举办者投资、家长缴费、社会捐助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政府扶助。省、市要研究制定并尽快出台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落实国家实施学前教育工程的配套资金;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制度;设立幼师专项培训经费,大力推行免费培训;建立专项奖励基金,通过评优评先、以奖代扶的方式,激励园所上档升级。应根据幼教事业的发展,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配齐配强公办幼儿园的园长。二是民办公助。对民办幼儿园在用水、电、气方面,一律按居民价格执行,并按有关规定免征营业税,采取规划黄金地段、提供低成本土地、提供小额贷款、减免职权范围规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办法,鼓励扶助民办幼儿园发展壮大。三是社会捐助。优秀的幼儿园要加强宣传,积极推介,唱响品牌,不断赢得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多形式,多渠道吸纳社会力量办园,可将幼儿园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和乡镇规划及新建小区规划,政府还可采取贴息或补息的办法,吸引社会力量贷款办园。四是家长赞助。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幼儿的学习与成长情况,逐步得到家长的信赖和援助。

(五)提升素质,夯实队伍

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一要建立幼师登记管理制度。教育部门对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教师要予以注册登记,通过健全管理,为其业务培训、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优评先以及有序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对公办园的园长及正式聘用的幼儿教师,相关部门要严格编制管理,建立考核制度。二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教育部门要把幼儿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制订科学具体的的师资培训计划,对象应囊括园长、保育人员等所有的教职工;内容要涵盖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实行就近培训、下派培训、对口培训,要把好的典型在培训中加以推介。三要健全幼师待遇保障制度。要完善和落实幼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和社会保障政策,要确保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和评先等方面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权利。教育部门要建立养老保险专项基金,由乡(镇)中心小学负责运作,统一管理,采取县、乡、村、个人按比例分级承担的方法,为聘用的骨干幼儿教师办养老保险。四要加强幼师专业队伍建设。必须在着力打造公办园和示范园的同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并通过在职教中心开设幼师班、对在岗小学教师进行转岗培训、从老教师中返聘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不断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刘红)

学前教育阶段(3-6岁)是儿童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的战略部署,强调要重视学前教育,教育部也两度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可见,国家已经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重视起来。纵观近几年一系列利好政策,可以感觉到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春天已来临。笔者近日对谷城县部分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和提高。

一、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幼儿园数量少,学前班模式不符合学前教育要求。调研的几个镇中,只有临近城镇的村组有幼儿园,其他离镇中心稍远的村几乎都没有专门的幼儿园。大部分农村幼童,没有条件享受专门的幼儿园教育。学前班仍是绝大部分幼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学前班一般只接受5-6岁的小孩,3-4岁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

另外,学前班教育方式基本跟小学教育模式相同,和专门的幼儿园教育方式相差甚远。它没有学前教育独立的场所,缺少教具玩具等设施,缺乏专门的幼教。这导致学前班模式基本不适应学前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实现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初衷。

(二)幼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数量少,家长幼儿教育意识缺乏。对于附近有幼儿园的农村,仍有半数以上的幼童未能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离幼儿园较远地区仅有很少一部分幼童可以享受到幼儿园教育。地域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享受教育资源,家庭条件也是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家长幼儿教育意识不足,潜意识里没有送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想法。

(三)农村幼儿园设施简单,师资薄弱,管理机制不规范。

调研的几家幼儿园基本上只有画笔,画板,拼图,滑梯等最简单的教具,相比城镇幼儿园要远远落后。师资方面,由于待遇偏低,老师数量少(低于6人)且学历低,教学方式陈旧。不少农村幼儿园属于民办,政府对园内管理不很关注,园内管理混乱,缺乏规范合理的制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 加以解决

(一)加强农村居民及基层干部对学前教育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引起重视和关注。幼儿期是人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研究表明,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是出生后的最初6年。婴幼儿期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个体早期认知、情感、行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前阶段是人的体格发育、语言发展、习惯养成、潜能开发的关键期。早期教育的缺失,会给人一生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从此战略高度出发,许多国家早已高度关注幼

儿教育的发展,将此作为在未来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要让农村居民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作用,开阔思想,让他们积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其次,基层领导应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人才的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努力为学前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加强师资建设,对各类师资进行严格培训,保证学前教育质量。

农村学前教育要得到保障和提高,重点在于幼教的素质。要拓宽师资来源、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对其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软件设施过硬。同时,解决师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待遇。应合理提高老师工资,使之与付出相匹配。可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的幼儿教师队伍,明确培养目标和形式,制定良好的激励制度,使农村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

(三)加大政府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家庭分担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和质量不仅影响人的发展,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学前教育应属于公共商品,其发展需要一定的财力保障。农村的现实状况表明,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不很高的环境下,让农民独自承担费用,想要发展好学前教育

(二)提升业务水平,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学习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并确立自身的奋斗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尽快成长成熟、适应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辅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3] ”。笔者在顶岗实训的过

程中,与人力资源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虽然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仅仅停留在概念上,缺少实际行动,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就业上,没有方向感,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没有合理的安排和打算,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实习过程中,因为不能深刻地认识实习阶段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利用企业提供的各项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专业能力,加强对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辅导,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各项学习资源,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软实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作为企业来说,培养员工某项新的技术并不难,但到职后再花费人力财力物力来培养员工必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却不是企业所愿意做的,这些都应该在专业学习阶段来完成。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拿毕业证上,在学历、技能上面非常重视,却忽略了对自身的道德素质、敬业精神、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和创新精神等职业道德和精神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采取有效的途径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精神,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软实力”培养的研究。

(四)融入团队精神理念,增强班级管理 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实训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作为辅导员,要带领几个班级,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每一个学生就是团队中的一员。但是在带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班级团结和稳定的因素,如部分学生存在着纪委观念差、自我意识较强,集体荣誉感差,这些严重影响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班级的成长和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辅导员可以将企业的团队精神培养引入到班级建设中去,首先在理念上进一步深化,以成功企业的例子现身说法,加深学生对团队精神的认识;同时,企业经常会组织举办各项活动来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如户外素质拓展、小组活动等,这些活动也同样可以运用到班集体建设中来,通过组织策划一些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加强集体荣誉感。

浅析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03-16 05:52:01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

摘 要:邓小平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学前教育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渐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时,国家对学前教育也提高了重视程度。但是,对于当前的农村来说,教学设施和师资质量等条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当下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谈,同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与策略

浅析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资金不足,缺乏物质保障。目前,由于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幼儿园的入园费用及教师的薪资待遇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地区收费过低,这样很少有乡镇愿意承担办学责任。而且,学前教育是属于非义务教育,在国家的财政统筹中是不占有任何地位的,这样就导致教育资金没有保障,仅凭借一点微不足道的补助,很难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而且政府也没有过多的投入关注,加之农村教育的附加费被取消,这样就加剧了农村办园资金不足,导致学前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例如,在宜昌的夷陵区分乡镇,民办幼儿园的校舍面积严重不足,人均建筑面积不足5m2,且功能难以满足学前教育的基本需求,很难保证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2、幼师综合素质及学历偏低。由于农村的整体水平相对叫低,所以,对于薪资待遇也存在普遍走低的现象,加之政府没有过多的关注和投入,多数幼师没有正式编制,进而一些幼儿教师相关毕业生基本都不会投身于农村的学前教育,这样导致了学前教育的部分教师都是以中专或高职为主的学历,而且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从整体上造成幼教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不够扎实,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也有待提高,导致整体素质普遍走低,这样会严重的影响教学质量。同样以宜昌山区为例,在兴山县,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员工与学龄前儿童的比例为1:18,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水平,严重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

3、农村学前教育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农村人口比较分散,生源比较少,所以在办园规模上很难扩大,而且,国家也没有进行统一规定,所以,缺少相关的监督机制和灵活的办学体制,使得农村在办园善缺乏整体的规划,进而使得学前教育缺乏质量的保证,加之教学设备及办学条件比较差,使得一些地区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进而将学前教育过度到小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上,统一采用小学教学的方式,进而来提高幼儿的知识构架,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4、幼儿园管理不到位,学前教育缺乏有力监督。目前来看,各地区的办园速度如运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这对于学前教育原本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发展机会。但是,政府的不予重视,国家没有统一的规范,使得幼儿园缺乏应有的规范,对办园者的相关资格没有进一步的管理和规范,尤其乡镇政府在落实教育部门相关规定时,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这样对于一些走捷径的个体办园者来说,为之提供了投机取巧的途径,造成了办园资格、办园条件、登记注册、收费标准等一系列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办园的标准。造成幼儿园登记工作流于形式,非法办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个体为了盈利而乱收费的现象。不但对学前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幼儿的受教育的质量。

二、针对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策略

1、加大财政投入。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和质量严重的关乎着幼儿的长期发展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农村的现状有目共睹,居民生活水平及收入还很低,要想凭借农民独自承担所有学前教育的费用,那简直是无稽之谈,很不现实。所以,国家要提高重视程度,不仅在思想意识上,还要在财力保障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努力的实现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大力的倡导学前免费教育或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建立以财政为主,农民分担相结合的学前教育机制,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同时,满足了农民的心理需求,而且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第3篇

1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

表现为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将责任全部归结于学校。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学校的沟通很被动,大多数父母只有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才会向老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些家长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脱。孩子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毫无家庭教育观念的思想,严重与学校教育脱节,孩子的身心发展增加了许多的未知因素。

1.2 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思想“代沟”严重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思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成熟,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长期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对其正确引导的机会,表现为只关心学习成绩,其他的一概不问,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乏交流沟通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关心,缺乏爱的安全感,容易形成自闭和自卑心理。

1.3 缺乏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

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都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管。作为隔代的血缘关系,老人都会以溺爱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只顾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自然是父母的事,管不了也不会管。作为父母,挣钱都是为了孩子,但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只要他们生活上需要的东西,从不过问是否是必须的,而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最终导致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这便是农民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

1.4 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都处于初中文化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容易造成对教育的不正确理解,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注意自身行为,更会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2]。

1.5 不尊重孩子的情感,实行错误的教育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仍是众多父母所欠缺的知识能力。有的父母想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没有选择主动交流的方式,而是趁孩子不在时,乱翻孩子东西,偷看日记等行为。这种以爱、关心为理由不尊重孩子隐私权利的错误行为,必然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不仅容易引发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父母应该是孩子行为的模范者,而不是窥探者。

2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在社会方面,政府创设家长培训机构,定期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思想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解决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在这一方面,可将政府作为组织培训的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全面了解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设立家长教育学习示范点,让其真正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与影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表扬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之谈,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孩子的存在也不是父母成熟的标志。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断沟通、学习的过程,父母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2.2 在学校方面,积极和家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却自视孤高,不能正确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的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但在家里却十分懂事和孝顺父母。孩子在成长中所形成的这些行为及情绪,是需要学校和家庭高度重视的。因此,学校要和家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正确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扬长避短,引导学生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3 在家庭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的优劣也是影响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的环境好了,能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出外旅游等等,这些以家庭为主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让他们学会怎样的爱别人,而且极大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和视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目标。其次,家庭环境良好,有条件创设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能及早地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为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 结束语

农村家庭教育的脱节是经济落后和父母文化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 教育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影响孩子教育的各个因素被人们备受关注。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的个性塑造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 农村家庭教育日益凸显出严重的问题。文章针对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谢宇婷.浅谈家庭教育与儿童个性的发展[J].科技信息, 2010.1.

[2]徐晓可, 郑庆峰.浅谈贫困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 2007, 11.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第4篇

一、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师的认识比较片面。由于中学有着升学的压力,所以不少学校只注重主科的教学,对于音乐这样的常识课,在思想上就比较不重视,不少老师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曲,音乐课也就可有可无。因此,我们时常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能使学生的主科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总是“借用”学生的音乐课,渐渐地,音乐课就成了语文课、数学课等主科教学的阵地。渐渐地,学生也就对音乐学习失去了原有的热情。

2.教学设备跟不上,音乐教学大受影响。音乐,有着它的学科性,它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来进行辅助教学。可是,农村学校条件比较落后,一些教学设备比较短缺;大多数学校没有音乐专用教室,学生上音乐课只能在文化课的教室里进行。为了不影响其他班级的文化课学习,音乐老师往往在课堂中让学生不要大声唱歌。这样一来,音乐课就失去了欢快的氛围。还有不少的农村学校,音乐课上教师只能使用录音机来进行教学。而对于钢琴、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农村学校只能是音乐教师的期望。

3.缺少专业音乐教师。在农村中学中,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的微薄。由于编制比较紧,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代课,也就谈不上有什么音乐素养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进行简单的歌曲教学,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就被忽略了。长此以往,我们看到的音乐课堂也就成了单一的“唱歌”课堂,学生们是耷拉着脑袋跟在教师后面有气无力地唱着。

4.学生对音乐学习不够重视。在中学里,学生受到文化课考试的压力,常常会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主科学习上,每到音乐课,他们思想上就处于放松状态。因此,在音乐课堂涵经常会看到学生们懒散的样子,有人一边嘴里唱着歌曲,一边在做其他的事情。尽管他们都喜欢音乐,但是对于乐理知识,几乎是一概不知。长此以往,不少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休息、调节课。

二、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应采取的策略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多数的农村中学里,学校领导在教育管理上仍然是以抓智育为主,在他们眼里学生考试成绩好,中考时有多少个重点高中的公费生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更是不能松懈的主要工作,而对学生音乐方面的教育认识非常的肤浅。其实不然,中学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改变当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作为学校、老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音乐就如语文、数学等主科学科一样,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我们要摒弃以前那种认为音乐课无非就是唱歌,学生可上可不上的思想,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新认识。在平时,我们可结合“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等一些节日举办文艺演出或独唱比赛、乐器比赛……让学生渐渐体会到音乐不仅仅就是唱歌,让他们尽情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2.巧制教具,提高音乐课的质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都知道音乐课不只是唱歌那么简单,还有乐理知识的传授、经典音乐的欣赏、乐器的学习……但是,在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问题,没有相应的音乐教学设备。因此,就需要学校添置一些相应的现代教学设备来改变音乐课的教学现状。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根据教学内容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进行音乐教学。例如,在教学“春节序曲”前,我准备了一些红绸带,将农村里的竹筒做成了双响筒和竹鼓。上课时,我拿出自制的音乐教具,学生都十分的好奇。在我道明双响筒和竹鼓的作用后,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这个老师自己制作的“乐器”,于是,我播放出所要学习的歌曲,让一部分学生在旁边根据我的提示敲打竹鼓,一部分学生挥动红绸带学跳舞蹈。就在学生的舞蹈、竹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歌曲,并将歌曲展现出来。

3.有效建设音乐教师队伍。针对农村学校专业音乐教师少的问题,学校要能因需而教。可以让比较热爱音乐且有一定的音乐知识、能力的教师担任音乐教师。同时注重对这些教师业务上的培养,可以组织同音乐教师一起做“音乐学术交流”,彼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商量,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也可以组织教师上研讨课,通过课例的研究促使音乐课更有效。与此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多给音乐教师外出学习、提升的机会,通过外出学习将新的教学理念、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中来。

4.多与学生交心,让学生重新认识音乐课。初中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他们往往会对事情的认识十分的偏激。音乐课在众多的初中生眼里就是副科,他们上课总是懒懒散散的,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我们对他们实施强迫学习,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调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和学生交心,让学生从心里明白音乐课也是一门学科,通过音乐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要想使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步入正轨,并能有所成效,就需要每个音乐教育者的辛勤耕耘,更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不久的将来,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学也能成为一朵不凋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初级中学)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第5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特殊群体。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近2000万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还有增长趋势,其中14周岁及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86.5%。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提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概念的阐述,分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问题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妇或企业下岗职工选择外出打工经商,通过这种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把孩子留守在家交由其祖辈或其他亲友进行看管,其中大部分的孩子的年龄低于14岁。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我们要怎样改进他们的教育策略才能使他们即使不在父母的教育下依然能够健康的成长?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

什么是留守儿童呢?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亲友在家自觉的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有计划与无计划结合的影响及其过程”。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起步最早的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认知、道德规范,最初是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儿童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式

根据我的观察了解所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隔代教育,即由祖辈负责抚养教育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二是亲友教育,是指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教育抚养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的特点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孩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很少关注。三是自我监护,这种孩子既没有祖辈的看护,也没有亲友的照看,独自留在家中。大多数是几个孩子,孩子中至少有一个上初中了,由大孩子照顾小孩子。无人照看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这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亲情极度的缺乏,心理非常不健康。四是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这种家庭是的监护人的压力很大,他们既要承担劳动的压力又要承担照顾孩子的压力,这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教育。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家中祖辈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上存在着不科学不符合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的一些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祖辈们生活的年代子女众多、农田劳作繁忙,他们年轻的时候根本无暇更多的照顾自己的子女。而今,他们的孙辈们多为独生子女,又远离父母。所以,祖辈们把年轻时未能倾注的亲子之爱一股脑的倾注于孙子辈们的身上!在这种家庭中祖辈对孙辈们百般依从、过分溺爱,使孙辈们从小就养成了娇生惯养,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不良品行习惯。例如:我校四年级学生李某,7岁时,他的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赴外地打工,一去3年,最近一年均未回过一次家。父母外出时,李某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管。两位老人对小外孙非常的溺爱,非常迁就,从而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由于缺少最直接的父母的亲情关爱,李某从小就对人十分冷漠,在学校时也常调皮捣蛋。老师找他去谈心,他却置若罔闻,学习成绩总是在后面“赶鸭子”,课堂作业更是很少按时完成。

其次,祖辈们对于孙辈们过于随便。农村的老人大多数认为经过了大半辈子的操劳,儿子也已娶妻生子,总算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如今儿子儿媳们都出去外出打工,他们留在家里也总该轻松一下:搓搓麻将,打打牌,终日沉迷于小赌的游戏中,从没有把教育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孩子一哭一闹的来搅局,他们就会给小孩一些零钱来打发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尝到了甜头,就会用这种方法来要钱。钱来得容易,花的也很潇洒,从而孩子就养成了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习惯和蛮不讲理的不良品性。有的老人不沉迷于游戏,却也闲不下来,自己找了点活干,没有时间来教育孩子。

再次,祖辈们的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能够上学就行,家庭教育则无须他们多费口舌,再说了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孩子表现不好自有老师去教育。即使有些老年人能够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在他们教育孙辈的时候,却也避免不了会夹杂着一些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等错误偏差的观念,甚至还会夹杂一些封建迷信糟粕等。

再者,祖辈们和孙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有些老年人在日常的家庭活动中缺乏与孩子的有效的情感的沟通,使这些“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产生了空白无处倾诉,他们不得不把这种迫切需要的交流对象在自己的同伴中进行选择,再加上如今孩子青春期的提前到来,以及受到社会媒体的一些负面引导,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一些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几乎都把把异性同学选择为倾诉的对象,他们模仿大人的方式约会,向同学炫耀他们之间的“恋爱”,甚至还模仿大人与异性同学接吻„„ 这种不正常的“过家家”游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父母与孩子缺少交流,造成了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由于父母为了改善生活的现状,选择了外出务工经商。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越来越远。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两地,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就相对的减少,造成了亲情的缺失,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淡薄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身边的亲自的照顾和关爱,从而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薄。例如:在我家附近有这样一个儿童,很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把她留在家交给姨妈看管,由于父母不能照顾她,沟通较少,只能在金钱上满足她,久而久之这个女孩有什么想法都不告诉父母,她和她的父母就像俩家人,越是这样,沟通就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漠,相互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2)情感的缺乏引发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不少儿童因为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也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上的支持。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错误也得不到父母当面的开导,随着时间的慢慢累积,天长日久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儿童心理问题。比如:内向、不安、孤独、抑郁、自卑、敏感、不善于与其他人交往、情绪消极等。在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一则消息,一个留守在家的小学生突然间上吊自杀,这让亲人们都感到难以接受,也让大家再一次意识到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3.托管人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顾虑

由于孩子祖辈不在了或祖辈没有能力抚养孩子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就把孩子托给其他的亲友来看管,他们不是孩子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感到很为难,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顾虑,特别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教育他们,打骂孩子,又想到孩子不是自己的,不能打骂,不打骂却又怕孩子错下去,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又因为孩子的父母回家之后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和身体,所以,他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及学习成绩怎样,却忽略了其他方面。

三、改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

1.祖辈父母要转变观念,担负起教育孩子

祖辈们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转变过来,孩子少了固然个个都是宝贝,但是过多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祖辈们应该承担起自己家庭教育的责任,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祖辈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了解,避免孩子情感交流出现空白。楠楠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她本身是一个不喜欢和别人交流的内向的女孩,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也都不太注意与她交流,久而久之她有了什么事情也都不和家里说,而是闷在自己心里,最后患了轻微的自闭症。所以家长或监护人与儿童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孩子的父母,解决的办法应该从父母入手。最有效的改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策略是要强化父母的意识和责任。引导家长充分衡量儿童教育和成长与外出打工挣钱之间的轻重关系,认识到外出打工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乡给孩子生理及心理上带来了严重问题,要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性。做到父母不同时外出,或者父母外出时把孩子也带在身边,选择到打工地的学校就读。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

2.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要转变观念,负起责任。

负责照看儿童的亲友要树立角色意识。负责照看儿童的亲友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履行自己该尽的义务,努力为其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爱与严相互结合,从而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既然把孩子托付给你们来进行看管,就要把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顾虑,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孩子的物质、安全这两个方面来照顾,还应与孩子多沟通、交流,若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父母联系,寻求孩子父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和他们的父母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及生理问题,使孩子留守在家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3.身在异地的父母与孩子应保持密切的联系,把握孩子成长的动向

亲子关系的好坏非常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什么都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与子女进行互动,来倾听子女的心声。在询问他们的学习状况时,不应该只侧重于分数,应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充分享受家庭所给予他们的爱与温暖。在沟通时最好用打电话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多了解一下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在金钱的方面,对于孩子的消费支出要有计划、有监督,在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要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良好习惯;利用与孩子的联系,多多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这种密切的联系,可以使父母即使远在他乡也能随时随地地了解孩子成长的动向,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加以解决。于此同时,这种密切的联系也能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即使在外辛苦工作,却仍然对自己非常的关心,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得到安慰。留守儿童的家长还应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与这些孩子沟通,让他们健康成长!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各个方面问题并与孩子的家长联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容为一体,用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即使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有的学校现在实行的“寄宿制”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实行“寄宿制”,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都在学校里进行,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观念、安全意识等。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实行专业化、规范化、经常化的教育。同时,学校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益活动,诸如日本等国外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挫的品格和自我生存能力而举行的各种有益学生健康成长的集体活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进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老师们也要在课下多关心一下留守儿童,多多与他们就行交流,尽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如若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及时解决问题。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社会方面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从而农村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留守儿童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弱点,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性教育问题,如失学、辍学等。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调查分析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教育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的过剩,使外出务工尤为突出。从而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现将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由于大部分有爷爷奶奶或母亲单身一人照顾,跟他们一起生活,缺乏养成教育,大部分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生活上依赖性强,自己不动手,个人卫生差;放学不按时回家,在家不按时休息等生活问题,久日久之养成了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

(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缺失父母”、“缺少情感”,由于他们从小长时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使他们情感孤寂,与外界沟通很少。就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自卑性强,少言寡语,整天闷闷不乐,目瞪口呆,产生了抑郁心理。

(三)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时期外出务工,与学校的联系沟通少,很难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再加上大都由爷爷奶奶或母亲管护,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根本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有的对孩子的学习督促不够或方法不当,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甚至出现家庭教育为零的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使他们产生厌学、辍学等现象。

(四)行为品德问题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从小缺少家庭教育,由于长时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孩子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责;进一步表现出留守儿童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品质差,行为意识较弱,说话太随便,语言粗俗,辨别是非能力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根据以上反映出的诸如此类问题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困难。我认为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为抓手,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一)关爱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为先

作为教师,我们担负的任务不光是教书,而更重要的是育人。那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更应该抓德育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心中有他人”教育;让他们从自己的行为,行动上受到教育懂得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二)关爱留守儿童,关注情感教育

从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情感教育,“爱”是最大的缺乏。作为学校这块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从点到面上进行教育。首先,学校运行“一帮一”的运行机制,学校应调动起全校师生的力量,一名教师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帮扶疏导。让教师当“爱心妈妈”并且让学生结对子“一帮一”在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使他们真正体会班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从心灵上感受到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项目所配的设施,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这些儿童跟远在他乡的父母通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再次,学校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充分展示才华,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举办“给家长的一封信”、“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征文活动;“我的未来不是梦”等班队活动。从而学校有点到面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动力的情感教育网,让他们感到学校像家一样温暖。

(三)关爱留守儿童,精心呵护心灵

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再加上教育方法的不当,使他们情感孤寂,心理孤独,自卑性强,产生了抑郁心理等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教师对于这些学生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展开心理疏导: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留守

儿童说到学习时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有的说一看到书就想瞌睡;有的同学干脆就说很讨厌学习。造成这一切问题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要正面引导告诉学生一个信念,眼前的学习机会失而不返,务必珍惜机会,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第二,教师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体会到自我成功的成就感,想象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定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中确定自己可以达到的小目标,不断进步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其次,要克服儿童自卑的心理,教育学生应该看到对自己有利的、积极的一面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敢于正视别人,要有自信,要肯定“我比别人强”,“我能行”等这样产生了努力把事情做好的信念。遇到困难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跌倒了自己爬起来,饿了自己找饭吃,如果学习上遇到困难,一定会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因此认准目标,培养信心。最后,要用心沟通,教育学生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跟老师把自己的很多困惑说出来,老师帮助他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即使老师不能解决,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心灵贴近的过程;还要处理号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交往要真诚,要注意用心沟通,要善于换位思考。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第7篇

------也挂悬壶来济世 好招妙手共回春

今天,中国已经由农业大国过渡为崛起中的农业强国,但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了近十年的时候,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们一时还无法定论。只要留意,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许多来自农村教育的叫苦叫累叫穷的声音,还看到了许多农村教育的不先进不入流不和谐的画面。究竟农村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每一个勇于担当的教育人,都得“不辞镜里朱颜瘦”,以一种“先农村之忧而忧,后农村之乐而乐”的大胸怀、大智慧,为农村教育的又高又快又好地发展,作出思考和探索。

一、农村教育问题探因

透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最早谈及农村教育的是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他认为中国在“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形态下,教育必须从乡村入手,要优先改变农村教育。时至今日,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单纯地把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政治工具或经济工具,不再只重知识而轻能力或重能力而轻知识,也不再忽视人的自身发展。但参照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对比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联系农村教师的真实体验,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浪打船摇道位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农业大国,国情已经决定了我们得优先重视和发展占有更大人口比例的农村教育,让更多的合格公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但事实上,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的,忽视了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机理,而把纯城市教育当成了其改造和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离农性”“唯城市化”和“泛城市化”,使得如今的农村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模式、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机制,不论在确定培养目标还是在选择课程内容以及衡量教育的评价指标上都显出了城市化特征,都与城市教育毫无区别。在农村,教育仅仅被作为一种升学的工具,当作走上仕途和爬上官阶的阶梯,被沦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被异化为跳出“农”门的筛选工具,亦或成为向城市输送半成品的加工厂。纵使有许多农民子女因此而如愿以偿,但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是我们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大量的失败者。他们的失败,越来越不能掩盖大多数农民的失望与对这种教育的拒绝。走出分享稀缺教育资源的角逐场,他们开始醒悟,既然此路难通,那么何必十多年来苦学苦练?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农村教育应试成风,厌学成风,甚至罢考成风,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偏离,农家子弟只好将本应升挂在文化天空的明月照向了名利的沟渠,既不爱应试教育的“武装”,也不爱全面发展的“红装”。

2、农村教育公平“难入寻常百姓家”。

相比十七大来说,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但审视现实,政策指向了公平,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公平,甚至越呼吁什么,就越不公平。公平几乎成了对农村教育的戏弄。有人戏称:“中国经济以牺牲上海,换来深圳的振兴,继而发展沿海,却蓦然回首时,发现中部已经塌陷。”那么教育也一样,相比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的简直是沧海一粟。仅以上海复旦附中一所学校为例,就足以管中窥豹。该校因100多辆教师私家车无处停放,且校舍带有浓郁的上世纪末的色彩,游泳馆、地下停车场等配套功能设施不很完备,立马投资3.5亿,把校舍推倒重来。据说,上海的生均教育经费为每人20000元。这些都可以说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必要,说明教育政策对于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不公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现化化走的是一条效率至上的道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给最能够发挥效益的地区和学校。在农村,这些学校基本都是城镇“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实验”。而对于最需要教育资源的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则仅以满足基本需要、危房改造、普九等。教育资源配置被重点学校任意掠夺,显然效率至上的现化化之路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相悖。

追求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本质。但在农村教育中,虽然教育机会均等基本得到了保障,但精英教育使培优补差工作并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教育过程上的不公平;由于城镇重点学校和乡村快慢班的存在,更出现了教育成就上的不公平。从一个班的班额配置来看,大班额的教学形态在农村依然比比皆是,人均受用资源严重不公平;教师囿于各种诱惑,屈于各种压力,在“抓中间带两边”的教学实施策略中,往往由于“中间抓不住,两边都放掉”又出现更多微观上的不公平。

倡导教育均衡,其实也是保障教育公平。十八大的报告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育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学科结构、教育经费、福利待遇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均衡。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时,由于不同程度地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挠、人事调整过程中的制约、学生分流环节的限制,推进缓慢,困难重重,已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3、农村教育质量“年年长恨总伤心”。

农村教育质量,似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近年来,更是严重滑坡。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曾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见《光明日报》2009年1月5日2版)现在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约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农村生源大多集中流向了一般院校、高职院校。用一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的话来说,“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来临、高考录取率迅速攀升的今天,一方面是知名大学的校园越来越美丽,教学楼、宿舍楼日渐增多,而其中的农村孩子身影却正在日益减少。更有甚者,迫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农村学生担心上完大学也很难找到好工作,被迫选择外出打工。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农村师资力量太薄弱,教育观念太陈旧,教学方式太落后,现有教师的综合素养都不能顺应大时代的大转型和大变革,农村教师的教育敏感力相对弱点,一时难以与时俱进,难以找到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义务教育道德和超义务道德,在具体的道德性行动中,难以发扬新人文精神,难以进行教学方式变革,难以进行教学转型和策略研究。相反,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教师更多地面临着家长对自身权益和对学生权益前所未有的关注压力。农村教育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另外,中国目前还在重视点的改革,没有面的改革,没有改变应试教育,中小学孩子不愿读书,大学毕业的孩子不愿到乡村工作,大家都在这个圈内按惯习工作。更在争利于市、争名于朝的大环境中,老师们很难做到争福于教,道德指数和幸福指数都有所滑坡。这些都致约着老师的发展,老师难发展,学生就更难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机制又不十分科学健全,以致农村教育质量长期以来,成为人民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5、农村教育经费“上错花轿嫁错郎”。

如今,国家在农村的确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改善了许多育人环境。但面对现实,钱并没有很好地用到刀刃上。其实,好的学校并不在于楼有多高、面积有多大、设备有多新,而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育人能力有多强,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多丰富,生均占有量有大,在于学校的管理文化、育人方式等。农村许多学校争取到资金后,就一味的进行硬件重复建设,更换配套设施,不切实际地升级学校,创示范,办重点,抢实验。而家长也喜欢迎合,冲着更优越的办学条件盲目地择校,以致于相对薄弱边缘的学校不断萎缩,给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带来冲击。而不甘走向绝境的薄弱学校只好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希望以精英教育换来软实力,以软实力求得发展经费。这样一来,应试教育附在素质教育身上借尸还魂,逐步演变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又是拿着更多纳税人的钱来践踏教育公平,形成恶性循环。

更为滑稽的是,每年前几个月国家经费没有发下来,学校建设行为迟迟难以启动。而在每年的后几个月刚刚启动,审计预算却按时来临。对还没有投放的资金进行国库收缴。学校只好抢在收缴之前立即花光。

十八大报告中说:“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可在贫困生生活补助方面,居然有更多的家长把该项教育经费当作国家福利,用到家庭日常生活开销上。在农村,这笔钱对于教师来说,都可算得上一种不小的诱惑。教师的工资已经远远落后于人均消费水平!教师的幸福指数难以提高,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效。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钱多了,是好事,但有了钱,如何合理使用,更大面积地提升教育质量,又成了一个新教育难题。

6、农村教育变革“潮打空城寂寞回”。

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此外,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

但课改在中国,重课改形式,轻内涵发展。在农村,教学内容方式与城市保持一致,考试招生制度与城市保持一致,质量评价制度也与城市保持一致,优待政策并没有下嫁到普通老百姓。城市学生在学习资源和方式方面、在自主招生考试方面、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依然优于农村学生,教育上的梯度差异、城乡差异、县域内学校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一任经济全球化、资讯网络化、人权普适化、文化本土化,但农村教师并没有感到职业工作的幸福化,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也没有多大变化。纵使少数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城里参加了各种培训,但短期培训并没有帮助老师们挣脱落后的教学行为惯习的束缚、教材点状编排的束缚、传统备课框架的束缚,并没有大面积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农村学生还是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农村教育依然面临厌学厌教的的挑战,依然难以给学生全面发展之基和终生发展之基,农村义务教育很难深层次的进行内涵式发展。

二、农村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教育事业做的是人的事业,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其次才是物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只要让农村学生找到接受教育的出路,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其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是以,追根溯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再那么神秘。

1、让学习前途“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消除“读书无用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在信息化年代,在知识产业化的时代,谁拥有大量的知识,谁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谁将幸福自在地发展。城里人如此,农村人也不例外。

其次,指明学习新出路。城里学生固然在享有更多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可在国内更多地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甚至可在国外作出更多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孩子就没有选择的空间。同时,在就业方面,我们农村子女身上,照样均匀地洒满了用人单位赏识的阳光。大变革时期,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专业技术型人才,也是经济社会的客观需求。条条道路通北京,我们农家子弟没有必要在千军万马涌向热门行业的时候,就迷失人人发展的方向欲渡,以致在成长路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让优质资源“水近楼台好得月”。

既然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有些紧缺,显得缥缈,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化被动的选择为主动的传送。我们一方面要坚定地进行教育布局调整,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就是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在现在机制下,我们既要巩固好“名师培养工程””青蓝工程”“影子工程”“卓越工程”“帮扶工程”“置换工程”,完成好“支教动作”“援边动作”和“自选动作”,也要尝试城里的委托管理,让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自由恋爱,两厢情愿,达成委托意向,由政府买单,以期产生“牵手效应”;尝试走名校集团化之路,在政府无钱买单,出现教育“圈地运动”“牛奶”稀释、简单复制等问题时,化敌为友,联盟壮大,以期产生“坐电梯效应”;尝试优质项目推广,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创新,以期产生“涟漪效应”;尝试一校多区,利用品牌效应,扩充优质资源,以期产生“孵化效应”。而在教育经费、配套设施等方面,则最大可能地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3、让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村教师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裤管还不时高高地卷起”。虽然说得有些过头,但足以表明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物质拥有不丰富,精神财富也羸弱。相比上海七宝中学的教师,每天跑步锻炼一次尚且可以领到10元钱,一个班主任节每人就可拿到3000元,一个教师节每人就可领用7000元,每月的工薪都在10000元左右,乡村教师的所谓幸福只能成为精神支柱上的烟雾萦绕。难怪在一处乡村精神病院里,40﹪患者为教师。原本经济基础如此薄弱,又得顶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课业负担过重、社会地位低下的压力,从事着应试教育、塔尖教育,他们在几乎成为成人游戏和搏弈的变态考试中,往往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和幸福来捞得一点点好名声和小利益,还不时在高危职业中看着鲜活地生活走向死亡和堕落,灵魂开始苍老,精神开始分裂。

那么,给农村老师们松绑吧!给他们从道德上松绑,不要再用什么神圣的光环来迷醉,不要用道德至上的观念来弱化,不要用去道德化的倾向来贬损,不要用泛道德化的手段来禁锢。帮帮他们,让他们从个体与集体、公正与关怀、主流与多元、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只要他们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就行,惊喜于他们对义务道德的超越,让他们做一个真实的人、自由的人、幸福的人。其次,从贫困上松绑。让教育经费更多地用在刀刃上,用在从事教育事噗的人上,用在人的人基本生活保障上,用在工作环境的改善上,用在师资培训上,用在教育执行力的共振上。第三,从理念上松绑。多一点理解,多一份关心,多一段期待,他们会踩上时代的鼓点,与先进合拍,与和谐共鸣。

4、让教育内涵“花有清香月有阴”。

(1)刷新教育观念。农村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会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教育观念,为具体的内涵发展行动作好储备。为了远离应试教育,首先要重建基础观、评价观、过程观、内容观和价值观。在基础观上,能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既重视夯实知识技能、思维品质、自主学习能力等硬性基础,也重视奠定志向理想、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软性基础;既学会分类打基础,也学会分段打基础。在评价观上,能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开发多元价值,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在内容观上,学会整合资原,既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关注结构的迁移价值;既关注课间内容,也关注课外内容。在价值观上,既要有多元价值观,更要树立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学生立场,重在教会成人成事,关键在于培养生命自觉,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

(2)变革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再不能以教定学,必须变为以学定教;我们再也不要关注学会什么,而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我们既要给好学生定位,也给好的教学定位。我们面向当下,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快乐;指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教学中,要分层教学,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性和风格,明白自己的强项和不足,把握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学情和教材文本,进行资源开发,基于教学目标制订的层次设计、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和组织的结构设计,进行系统规划。我们既要有教学整体视野,也要有教学开放交互的动态视野。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第8篇

(一)对双语教育理解的偏差

什么是双语教育,学前双语教育有什么特点?目前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解和偏差。调查表明,有些幼儿园仍把汉语当一门学科教学安排。笔者以为,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依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通过创设适宜环境,培养幼儿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换而言之,幼儿双语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几个汉语生词,几句话,也不是每周集中几次来专门学习汉语。它不是一门学科教程,更不是汉语和母语的简单相加,而是采用自然习得的原则,按照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创设一种积极的双语环境和氛围,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积极学说、大胆开口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初步的汉语口语日常交际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简单思维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对双语师资要求的偏差

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师资,我区学前双语教师极为短缺,即便是现有教师也存在明显的汉语水平低,教学能力偏低的问题,这与喀什大力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愿望和要求相比,于不断扩大的学前双语教育规模之间,形成强烈反差。

有人认为幼儿双语教学很简单,只不过是学说话而已,只要懂汉语都可以当老师,这是认识上的偏差。能够胜任幼儿双语教育的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发音准确,口语流利,能够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的示范、灵活的运用双语进行教学,创设双语环境;而且还要具备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精通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拥有教学实践技能,能够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师运用得最多的是讲解法、示范法等,而能让幼儿自主探究的操作法、观察法等则较少运用。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一遍又一遍的向幼儿传授知识,幼儿能做的就是听和机械记忆,没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主动建构起积极的经验。这种抽象、机械的教学法,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极不相符,从而影响双语学习的质量。

(三)双语环境缺乏

双语环境缺失主要是指双语语际量不足,并且在已有的语际量中,有效语际量并不高。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区,尤其像是在喀什的农村地区,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全部为维语,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幼儿从小就生活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家人也不会说汉语,所以他们只能在幼儿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学习汉语,离开幼儿园后,就全部使用母语交流,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运用如何发展。同时,在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中,少数民族幼儿所占比例直接关系到汉语教学的语境,一些边远农村地区,双语学前班少数民族幼儿的比例甚至为100%,这种大比例使得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幼儿的语境几乎完全缺失,将会缺乏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二、推进喀什地区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为促进我区学前双语教育更为科学地开展,探索解决学前双语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此,探讨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双语教育内涵,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母语完全形成后,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思维从母语的基础上转换到第二语言上。所以为使少数民族幼儿学好第二语言,有必要打好第一语言的基础。双语教育强调汉语教学,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母语教学,而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的同时学习汉语,这也决定了双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双语教师质量

双语教育,一定要加强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从多方面培养优秀的学前双语人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要根据“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前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培训上,要特别考虑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培训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汉语口语训练,另一方面则要进行幼儿园各种活动、各个领域的有关专业汉语培训,这种培训要与各领域特点和内容密切结合,培训中还应充分发挥当优秀幼儿园的作用,使其成为培训工作中的观摩基地、示范基地、和实践基地。同时,园领导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开展园本培训努力营造科研氛围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此外,还应加强幼儿园软件投资,向教师提供多种信息渠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资源、资讯的支持和服务。

(三)创设双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我区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并不具备自然的双语环境,所以我们要创设模拟的双语环境,包括物的环境和人的环境。物质环境创设指的是园内环境要贴近幼儿生活,要会“说话”,令幼儿喜爱,注重其教育性和可操作性;人环境是指创设一个双语交际环境,提供一种感受和运用两种语言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汉语对话情景,让幼儿自由学、自由练、自由交往。经常地、大量的接触第二语言,有助于幼儿潜移默化的自然习得第二语言。除此之外,各地还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及网络等媒体,继续做好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广泛开展面向幼儿园、家长、社会的宣传活动,要使他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共同开创学前双语教学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双语课程示范园

建立双语课程示范园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学习的模板,使每个幼儿园在遇到双语教育的实际问题时有一个借鉴的对象。根据农村双语示范园的标准,应由相关专家考察后确定,还要在幼儿园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总结和推广本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工作,同时给予示范园奖励,以鼓励其在当地学前双语教育及课程建设上的贡献。

双语教育并不是哪一个幼儿园自己的事,它关系到我们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各园之间应长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在条件艰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更应该采取开放式,好学的态度,多向双语示范园取经。而双语示范园在做好本园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帮助落后的幼儿园进行课程建设,各园教师也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帮助,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是不断地探索、积累的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践永不止。

参考文献

[1]蔡红.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2]张燚.新疆南部农村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探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02).

[3]古丽加娜提.艾力吐拉.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民族教育研究,2009,(01).

[4]张慧.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5]张雪梅.幼儿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9,(07).

[6]热玛扎.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7]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措施综览[J].新疆大学学报,2010,(01).

上一篇:最新西式结婚典礼主持词下一篇:安全生产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