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题范文

2024-06-08

诗歌练习题范文(精选8篇)

诗歌练习题 第1篇

精选高考诗词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3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3分)(3)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4】阅读下面这诗完成1-2题。(6分)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6分)

双调·折桂令 过多景楼(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1.此曲前八句展现了春天诸景,将景物的 和 两个特点融为一体。(2分)2.“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4分)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1-2题。(6分)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1、“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___________”的诗人林逋。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___修辞手法,显得亲切。(每格1分)

2、作者写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野 步 [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9】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①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②。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③十二鬟。可惜不当④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谪官涪州,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即滟滪滩。③湘娥,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1.前一首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3 2.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3分)

2.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丽美妙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2分)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11】阅读下面这三首古诗(词),完成1-6题。(共18分)其一: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3分)【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6分)

横 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2分)2.请简要赏析末句的表达效果。(4分)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1.本诗运用了 和 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翠绿的情趣。(2分)

2.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诗人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4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何当:何日。金络脑:饰金的马笼头,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踏清秋: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注]吴钩:吴地所产宝刀。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黄河南北一带。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若个:哪个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2)“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南园”诗由两个问句组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两问任选一问作答)(4分)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8分)悟道诗(宋)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1.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2分)2.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3.有人说,“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最为传神,请加以评说。(4分)

【16】阅读下面这 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末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唐代诗人东方虬也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试着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4分)【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1)“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4分)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读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②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5分)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诗歌练习题 第2篇

1.以下这首诗所采用的结尾方式是()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空中是朵朵去烟,地上是人海灯山,数不尽的衣衫发辨,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 半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笑!羡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令人爱,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

A 自然收束 B 呼应开头 C 引起遥想 D 点题强调

答案: D

2.梁小斌的《大地沉积着黑色素》,诗歌开头的一节只有两句“大地沉积着黑色素,大地沉积着黑色素”,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排比 B 反复 C 象征 D 回环

答案: B

3.以下这首诗的开头所用的方法是()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

A 设疑 B 比喻 C 层叠 D 起兴

答案: A

4.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意象指的是表意的象

B 意象中的“意”指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想象

C 意象中的“象”指的是作者内心的想象

D 意象的形成过程不需调动以往的经验和印象

答案: D

5.在诗歌中,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

A 韵律 B 节奏 C 抒情 D 想象

答案: C

6.诗歌层面之间显示出来的聚合力称作()

A 张力 B 凝聚力 C 合力 D 聚集力

答案: A

7.臧克家的著名诗作《有的人》主要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 B 排比 C 对比 D 反复

答案: C

8.不具体叙述生活事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侧重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的诗歌是()

A 叙事诗 B 抒情诗 C 史诗 D 神话诗

答案: B

9.台湾诗人纪弦的诗作《你的名字》的开头所采用的方式是()

A 先言其他,再入正题 B 设疑比喻,造成吸引 C 开门见山,直接道来

D 设问起头,造成悬念

答案: C

10.诗歌的节奏具体体现为诗中的()

A 顿和段 B 顿和逗 C 停和顿 D 停和逗

答案: B

多项选择题

1.诗歌中的情感应该()

A 饱满 B 真 C 健康 D 有时代感 E 纯粹

答案: ABCDE

2.从内容和表达方式分,诗歌一般分为()

A 叙事诗 B 旧诗 C 抒情诗 D 史诗 E 朦胧诗 答案: AB

3.下列关于诗歌韵律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诗歌的韵律只能体现在押韵上

B 诗歌的韵律除了体现在押韵上,还体现在节奏上

C 由于汉语言的特殊性,声调的搭配也可以形成一定的韵律

D 现代诗歌一般只要求押大致相近的韵

E 押韵的字只能是诗行最末尾的一个字

答案: BCD

4.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古代的诗歌包括律诗、词曲等诸种文学样式。

B 当代诗歌专指词曲以外的狭义诗歌,是一种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

C 按内容和表达方式分,诗歌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种。

D 新格律诗的提出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代表。

E 新诗的“新”是与旧诗相对而言的。

答案: ABCDE

5.诗歌中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这说明()

A 凡是真情实感,七情六欲都可以入诗

B 诗人可以把个人的刹时悲欢带进诗中

C 诗人所反映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体验,应该是自己深切感受到的、体会到的 D 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的 E 只要是诗,就要抒情

答案: CDE

判断题

1.从内容和表达方式分,诗歌一般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朦胧诗。()

正确

错误

答案: 错误

2.诗歌的节奏只是指外在的声音节奏。()

正确

错误

答案: 错误

3.叙事诗是通过情节和人物来串连的。()

正确

错误

答案: 正确

4.现代诗歌一般只要求押大致相近的韵。()

正确

错误

答案: 正确

5.抒情诗一般是通过对一些生活片断或事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正确

错误

答案: 正确

6.自由诗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正确

错误

答案: 正确

7.抒情诗一般不具体叙述生活或事物的全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正确

错误

答案: 正确

8.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诗歌的诗句可以任意违反语法规范。()

正确

错误

答案: 错误

9.外在的声音节奏和内在的情感节奏统一是诗歌的基本要求之一。()

正确

错误

答案: 正确

10.抒情诗是以情节和人物来串连的。()

正确

错误

诗歌练习题 第3篇

笔者曾给学生布置过这样一道练习题:某班有35人参加了今年的数学竞赛。这个班有男生23人, 该班参加今年数学竞赛的女生比没有参加竞赛的男生多多少人?当见到该题目时, 很多学生都束手无策, 认为缺乏条件。在45个学生中, 有10个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写了35—23=12 (人) 。事后, 笔者一一询问了这10个孩子 (8男2女) , 他们觉得题目中就提供了35和23这两个数字, 感觉这两个数字相减的结果可能就是这道题的答案。笔者微笑着没有马上评价这10个学生所列算式的正误, 而其他的学生则有疑惑的, 有点头微笑的, 还有赞同的。

这时, 有一个男生马上站起来回答:老师, 我觉得35—23=12 (人) 是正确的, 因为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思考, 题目让我们解决的是参加今年数学竞赛的女生比没有参加竞赛的男生多多少人。如果我们知道参加的女生有几人, 同时也知道没有参加的男生有几人,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设参加的男生有X人, 这样的话, 没有参加的男生是 (23—X) 人, 而题目又告诉我们一共35人参加竞赛, 那么, (35—X) 这就是参加的女生人数, 所以就可以这样解决: (35—X) — (23—X) =35—23=12 (人) 。

听了他的回答, 原来有疑惑的学生豁然开朗了, 笔者也从心底里赞同他的解释和答案, 并向他微笑地点头。其中一个学生受第一个学生的启发, 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其实我们也可以设参加的女生有X人的, 那么, 参加的男生就有 (35—X) 人, 没有参加的男生就有23— (35—X) 人, 也就是23—35+X=X—12, 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X— (X—12) =12 (人) 。听了他的回答, 学生们纷纷点头同意, 当然, 笔者也不忘对这个学生报以肯定地点头和微笑。题目分析到这儿, 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动手解题了。突然, 班上的数学科代表举起了手:我觉得这道题还有更加简便也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我们可以假设:男生全部参加就是23人, 那么, 参加的女生就有35—23=12 (人) , 没有参加的男生就是0人, 这样的话就可以列式:12—0=12 (人) 。如果参加的男生有22人, 没有参加就是1人, 那么, 参加的女生就有35—22=13 (人) , 列式为:13—1=12 (人) 。说到这儿, 很多学生都明白了他所表达的意思, 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和佩服的目光中, 科代表微笑地坐下, 笔者也毫不吝啬地给以掌声。“其实刚才他就是利用假设法来解决的, 我怎么没想到呢?”笔者听到了部分学生的自我“埋怨”……顺着这个学生的思路, 笔者用一个表格来进行列举说明:

从这个表格当中, 我们可以发现, 参加的男生、没有参加的男生和参加的女生人数是可以变化的, 但不管这三个量怎么变化, 参加的女生人数和没有参加的男生人数的差始终是不变的, 即常数12。说到这儿, 学生明白了:题目当中的35人和23人, 看起来似乎是没有联系的, 但实际上一分析起来就可以知道这两个数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35—23=12 (人) 就是题目所要求的相差的人数。接着, 笔者不失时机地问那十个学生所列的35—23=12 (人) 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们讨论着……就这样, 学生们豁然开朗了, 看起来简单的一道题, 由原来的迷茫、疑惑到理解以及多种思路来解决, 在课堂的40分钟里, 笔者和学生们一起享受着……

【课后反思】

1. 在练习中感悟。

数学课堂练习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解答了这样的一道题, 多种解题的方法都得以展示, 特别是假设法的“完美”呈现, 让学生们感悟到:只有通过这种有效的训练, 才能掌握思维方法, 感悟数学思想, 发展数理智慧。

2. 在练习中反思。

数学问题一般都比较抽象, 为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图表、摘录条件等辅助手段, 把隐蔽的数量关系显示出来。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等, 往往要通过画线段图作为思考问题的切人口, 这样, 数量关系一旦明朗化, 问题的解决也就完成一半了。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要对自己的解题过程, 解题方法、技能、技巧等进行有效地反思,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答问题。

3. 在练习中创新。

解答数学问题的确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也是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平台, 不但要求他们用一般方法解答问题, 还要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同时, 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对比, 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 且解题的方法不容易混淆, 从而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4. 在练习中享受。

诗歌练习三题 第4篇

①你喊她②她不理你③她喊你④你不理她⑤她骂你

⑥千万别跟她吵架⑦你骂她⑧最后一声总是她的()

1、这首诗的句子排列顺序,你认为正确,就在它后面的括号中打“√”:如果认为不正确,就在下面的横线上重新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谜语诗,它的题目就是谜底。请猜猜看,把谜底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3、这首诗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______、______

练习二

下面这首打油诗,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地主、秀才、县官和长工在饮酒赏雪时所作,每人一句。请你依次一一指明诗句的作者,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大雪纷纷落地 ②真是皇家福气 ③再下三年何妨 ④放你娘的狗屁

练习三

1、下述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字为____________

①()草()叶()花 ②轻烟老树寒鸦③孤村落日残霞

④()山()水⑤一点飞鸿影下

A.红B.黄C.绿D.青E.紫F.白

2、这几句话的正确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字数和句数,它应是一首

A.唐诗 B.宋词C.元曲

4、它的牌子应为

A.浣溪沙 B.浪淘沙C.天净沙

5、根据所写景物特征,其题目应为

A.春 B.夏C.秋 D.冬

6、它的作者是

A.张志和 B.白居易C.柳永 D.陆游 E.白朴F.马致远

参考答案

练习一 1、④②①③⑦⑤⑥⑧2、回声(回音)3、拟人回文(回环)

练习二①句作者为秀才;他自恃文才,触景生情,率先吟句。

②句作者为县官;他为保乌纱,时刻不忘谄媚奉承。

③句作者为地主;他衣丰食足,信口雌黄。

④句作者为长工;他饥寒交迫,愤然反击。

诗歌形象练习题 第5篇

一、知识框架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愤恨、谴责、蔑视、激昂慷慨、勤劳、开朗、活泼、反抗情绪、自由、悠闲、怡然自得、神情闲适、归隐思想。景和物:山、水、花、鸟、虫、树 月、日、溪流、大漠、古道、长亭、月夜、清风、细雨、微草、松竹、杨柳 2.“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宏阔)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细腻)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繁复)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清冷)3.写景的特色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写景的特色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层次分明

二写景的角度(五官的角度: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三是画面色彩(明暗、冷暖);(有声有色 绘声绘色)

四是动态和静态(动静、声寂); 五虚实

六景情关系(反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七修辞手法 八炼字

九正侧(对比、反衬)

十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点面结合

②写景的作用:

1、点明时间、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4、为写·····的情感作铺垫、为抒发·····的情感作铺垫、为议论·····作铺垫。(在现代文中是为下文写·····的情感、抒情、议论作铺垫)

二、经典例题及解题思路

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

命题角度

(一):

1、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题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命题角度

(二)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概括形象特点。⑧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例

3、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写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的品格。

三、针对练习

(1)写景的特色

1.(广东省梅州市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质检题)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2.(湖南省醴陵、攸县、浏阳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秋 径 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注】保暹(xiān),字希白,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著名诗僧。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馆。今存诗二十五首。

(1)本诗第二联主要采用

手法,突出了山林雨过新晴的-。

3.(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①4.(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5.(湖北省咸宁市鄂南、鄂州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

(2)人物形象

1.(广西区八桂大联考·201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钧。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分析这首古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2.(安徽省淮南四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柳梢青】 〔宋〕韩淲

云淡秋空,一江流水,烟雨濛濛。岸转溪回,野平山远,几点征鸿。行人独倚孤篷,算此景、如图画中。莫问功名,且寻诗酒,一棹西风。结合全词分析此词中词人的形象。(4分)

3.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08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5.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2009·天津高考,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6.试分析本诗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诗人借竹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

7.(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鹧鸪天·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①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①骚人:指屈原。

本词的上阕写出了桂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07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①②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9.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3)意境· 氛围 ·景物描写的作用

1.(湖北省咸宁市四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012·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3.(河南省许昌市五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①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

②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4分)

4.(安微省合肥八中2013届高三联考试卷)

春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5.(安徽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晓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这首词描写了哪些典型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

高考诗歌练习题(老师) 第6篇

1、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什么感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2、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3、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4、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问:这首诗通过对什么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5、子夜吴歌 ·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6、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7、鹧鸪天[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8、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9、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和“”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

10、出塞后的孤寂。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11、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第7篇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诗歌原创练习 第8篇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这首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诗中蕴含了哪些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鉴赏评价观点题,要分析“宋诗富有哲理”这一观点,关键在于分析诗中蕴含了哪些哲理,而分析诗中的哲理,要抓住诗中的“雾天”“奇峰”“真山”等意象,“雾天”使得“奇峰”多了起来,而所见“奇峰”之中有些是由“雾气”所形成的,不是“真山”,在作者看到这有些“奇峰”向上长高时才醒悟过来,刚才看到的“奇峰”之中有些是一些幻象。理清了这些意象的关系,就能从中看出哲理。

【参考答案】

诗中包含着这样的哲理:(1)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往往是真真假假,不易分辨,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分辨,终究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2)要透过事物的表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例2 阅读下面的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汴京怀古(夷门)

清•陈维崧

坏堞崩沙,人说道:古夷门也。我到日、一番凭吊,泪同铅泻。流水空祠牛弄笛,斜阳废馆风吹瓦。买道旁浊酒酹先生,班荆话。

摄衣坐,神闲暇;北向刭,魂悲诧。行年七十矣,翁何求者?四十斤椎真可用,三千食客都堪骂。使非公万骑压邯郸,城几下。

【注】班荆话:相遇于路,共叙故旧之情。

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候蠃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候蠃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题,抓住词中表现候蠃性格的“摄衣坐” “北向刭”二个动作描写和“神闲暇”这一个神态描写,然后再联系作者的“使非公万骑压邯郸,城几下”“三千食客都堪骂”这些评价,一个镇定从容、视死如归、足智多谋的候蠃形象展现出来。

【参考答案】

“摄衣坐,神闲暇”表现了候蠃的从容不迫;“北向刭,魂悲诧”表现了候蠃的视死如归;“三千食客都堪骂”“使非公万骑压邯郸,城几下”表现了候蠃的足智多谋。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清•吴兰修

绿翦一窗烟,夜漏如何许。碧月蒙蒙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

前人评价本词中蕴含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请结合全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从题干中的“前人评价本词中蕴含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可知,诗中的情感已经明确,就是“孤独而不哀伤”,解答时要从诗歌中景物特征的角度来切入,因为诗中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景物来传达的。诗中的“夜漏声”“露滴声”“蛩声”,以有声写无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一窗烟”“碧月”“树影”“萤灯”等,突出了景物幽静、明丽的特点,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恬适宁静的心境和愉悦之情,这样,答案也就形成。

【参考答案】

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主人公夜半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烟,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又看到斑驳的树影、闪烁的萤火虫,听着寒蛩声。整个画面色彩清晰明丽,似淡而浓,虽然表现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表达的是主人公在这宁静之中得到的愉悦之情,所以说词中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的。

例4 阅读下面的明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明•俞彦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前人评价此词“富有民歌风味”,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鉴赏诗歌语言特点的题目。分析语言的风格特色,一方面要抓住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另一方面要把握语言风格术语,如朴素自然、沉郁顿挫、通俗易懂、豪迈飘逸、雄健高昂、清健俊爽、朦胧隐晦、悲壮苍凉、缠绵悱恻、雄浑悲壮、清新明丽、清新自然、典雅华美、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简练生动等。诗中明确了诗歌的风格是“富有民歌风味”,而民歌风格特色的诗歌的语言一般有语言口语化、用词多用叠词、手法上多用反复等特点,因而在解答时只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加以解说则可。

【参考答案】

(1)口语色彩浓,如词中的“折”“恨”“开时”“没处辞”“一丝”等词语,就具有典型的口语色彩。(2)大量字词的叠用,一唱三叹,既加深表达了思想内容,又使得这首词充满了民歌特色。

例5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春日郊行

张可久

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何处游人驻马?

这首曲子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找出二种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题目,诗歌一开始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空旷而又充满了离情的画面,与诗中的“离思”之情十分相合,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陶渊明像“离思满烟沙”把“离思”比喻成充满天地之间的“烟沙”,显然是比喻的手法;接下来却又描绘了一幅万物披绿,柳条依依摇摆,百花盛开的春意盎然的画面,再结合“离思满烟沙”这一句可知,诗中的情感却是一种哀愁,因而可知运用了反衬手法;而“陶令家”“武陵花”都是陶渊明笔下的景物,显然是运用了典故。

【参考答案】

(1)反衬,通过描写春天繁花似锦、盎然生机来反衬主人公愁思满怀(思乡之情)。(2)用典,“陶令家”“武陵花”分别运用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的典故来描写春天美好的景物。(3)借景抒情。如“长空雁”“老树鸦”描绘了一幅迷离、空旷而又充满了离情的画面来表达离思之情。(4)比喻。“离思满烟沙”把“离思”比喻成充满天地之间的“烟沙”,写出了离思之浓,离思之重。

【作者简介】

陈红斌,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西省峡江中学,发表论文多篇。

上一篇:《自然史》读后感下一篇:湖南选调生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