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2024-08-11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精选10篇)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第1篇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深刻认识到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教学相长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搞好校本教研,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新途径,才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 正确认识校本教研,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校本教研是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育科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我们已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及实施要领,这也为我们参与实验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在课改实施中,仍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

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组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探究活动?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比教育观念的转变轻松多少。我们需要更实际、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提高老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二 确立研究课题,明确研究内容。校本教研解决的问题均发生在教师身边,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敢于质疑,这就是课题。在工作中,每位教师参与教研组课题的制定,把自己关注到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把达成共识的问题确定为教研组课题。这种课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定课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分工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放在第一位,在读写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读书。我们把老师们平时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学生,读给学生听;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使学生之间进行同伴交流;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并及时根据书或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再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第二,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因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课文已不再是灌输、训练的工具,而是学生以主动学习方式与对话、体验、探究的文化载体。阅读成了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理解课文,并以个性化方式去体验课文,去探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

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地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运用。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出了一个号召“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只要每个学生手里有一本书,然后交换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就会扩大好几倍。有好书好的文章,同学们会争相传阅,或者由语文课代表读给大家听,或者把好的文章抄写在板报上„„我们的学生还有一个阅读资源库,老师把每次考试的优秀作文贮存在电脑里,并经常印发给学生阅读。读身边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们兴致更高。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就是他们搜集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写读书笔记,可以进一步深化他们在阅读中的收获,有的同学写了一千多页的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与写笔记,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其感受体验生活的敏感度也得以提高,为其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阅读教学的成功尝试,使我们在写作指导上有章可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为此在教学每一课时,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文章的美,如语言美、结构美,主旨美等。对于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而且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进行感情升华,同时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读写结合,几乎每学一课,我们都会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个片断练习。这样的读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孔乙己》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近孔乙己》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 让校本教研走向课堂,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

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场愚公移山还是搬家好的辩论赛,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饭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最后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的意见的同时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形成共识:愚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必过多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代去考虑。但在当今的经济社会,还需要开动脑筋,运用智慧,不光肯干,还要巧干。这样既达到了教学

目的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个比较单元时,我也采取了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持之以据地分析,然后也从课本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从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 采用灵活的研究方法,讲求校本教研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

在实验的进程中,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会不时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

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⒈重视集体教研制度,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教师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与灵魂。进行集体备课,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

在备课中,教师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方法在交流、讨论中会产生碰撞,促使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组备课、集体评议、个人

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在分组备课中我们采取说课、写课的方式。说课即说教材、说方法、说依据,以此训练老师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达到独立钻研教材,用普通话授课的较高教学水平。写课,即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训练老师即席写教案的能力,要求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教案的内容体现知识的科学性,方法的实效性,设计的艺术性。在写课的同时要绘制教学所需的简笔画,板书设计,制作教具,课件。集体评议中,看备课时教师是否做到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否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让新理念、新精神逐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充分发扬了协作、互助的精神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能尽力帮助、指导新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新的要求,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达到了师师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⒉倡导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课改实验应培养会思想、会创新的有个性的教师,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同时,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根据研究课题、所教学生及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以求达到有个性的特色教学。

⒊确立“校本教研日”,使校本教研制度化。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每月两次为语文“校本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学期末有总结。教研组每月开展一至二节的教学观摩研讨课,定时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说课、评课、教学案例交流、下水文评比、撰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伴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

⒋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性。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我们对课堂教学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和探索。

除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外,我们还开展了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活动,把教师执教的课拍摄成录像,一是让该执教者观看,进行自我反思;二是让教研组的教师观看,认真探讨,学习优点,提倡个性;三是骨干教师带徒活动,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四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每月写一个教学故事,并在周四教研日上讲述;五是同伴互助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合作上课,也可以与不同年级的教师交换上课;六是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也与新课程一起同行,使学校形成“课堂能搬出教室,家长能走进课堂”的景观。

⒌组织落实,制度保证。先后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青年教师评定制、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学校对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在教科研中勇于创新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

五 取得的初步成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有了初步的效果,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欲望增强,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得到提高,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上研讨课的一系列锻炼,初步学会了自我反思、同伴协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教研活动中学会了交流,在交流学习中学会了接纳,在接纳感悟中学会了调整,在同伴互助中学会了成长。我校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的有十几篇,多名语文教师在省市级学科评优活动中获奖,涌现出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

总之,校本教研使我校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回首过去,我们在校本教研上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实践中教研,在教研中成长。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第2篇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挥想象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例如:《拥军秧歌》这首歌曲,是一首近代民歌,表现了人们在新年给八路军拜年的情景。在教学时,我并没有提前向学生过多地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结果,学生被歌曲中那欢快、热烈的情绪深深的打动了,禁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也强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习效果明显的有了提高。

再如:民歌《彩云追月》,它是一首典型的探戈节奏与我国的民族化的旋律相结合的乐曲。在教学时,我首先播放影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在听赏过程中,都让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染了,纷纷在下面轻轻的模仿着、视唱着。接下来我便不失时机的带领同学们分析这首曲子的特点以及演唱风格等,同学们积极地发言、大胆地讨论,不到一节课,大家都能够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了。

当然,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想象空间,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想象,是要建立在音乐要素之间的基础上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音乐都必须描述一个场面或着表现一个场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音乐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想象。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所以说,兴趣是能力的幼芽,只有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认知规律,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二、认识的转变

过去组织舞蹈队、合唱队一般吸收在这一方面有一定基础和特长的学生参加。这次音乐兴趣小组学生的组成,无论学生有无基础;只要他们喜欢愿意都可以参加进来。开始我还些想法,认为没基础的学生怎么教?认为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我们过去习惯选拔尖子,培养尖子。习惯看结果,而不注重过程。难道基础不好,就不能参加兴趣小组吗?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我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第3篇

校本教研, 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各学科特征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资源和特色课程, 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在新课改的建设中, 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征, 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1) 校本教研主体认识。在新课改中,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校本教研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教学研究不是属于个别研究机构或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 还应该是本学科全体教师的权利与职责。注重教材体系的传统课堂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内容和形式的二维取向, 导致了语文教学政策和实施层面都按照这样的“二分法”原则进行处理。

(2) 中学语文教学的校本教研, 应充分展现出“雅言传文明, 经典润人生”的情境生成研究。校本教研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 而是立足于本学科的学校教学, 从自身教学活动出发, 通过特色课程的合理开设, 探索教研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 基地也在学校, 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应深入学校, 提供指导和帮助。所以, 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在预设中进行假设性推演。

(3) 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对象与中学语文校本教研的接轨问题。当前, 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对象是这样定位的:观点一,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在记忆的最好时期应该让孩子记忆对其发展价值最大的内容;观点二, 当前中学受应试压力, 教学内容和方式没有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顶多是小修小补;观点三,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 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 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

教育原本就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样式, 教育应该是朝着人的生存状态、为了人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而存在的活动方式。国学经典教育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构, 就是本着打造中学语文教学的存在价值, 这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这不仅是体制问题, 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认识问题。

(4) 注重国学经典教育的校本教研经验积累, 强化经验交流的生成机制。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 以指导实践为旨归, 因此, 经验具有实践性。经验总是经验主体以先有经验为基础, 在生活世界通过“结对”“同感”“共现”而“构造”“理解”与“筹划”的经验世界, 因此, 经验具有建构性。

(5) 通过校本教研的推动, 实现国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新课改以来, 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备受关注, 增加国学内容, 是中学语文校本教研的重要的课程改革内容, 所以弘扬国学, 是语文教研的基本责任之一, 是教育价值观念的时代体现, 也是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挑战的战略性价值, 同时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结果。这样的课程目标要充分地体现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我内心的对话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 这种“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与多样性生活方式, 具备了文化创意的丰富资源, 这一点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是一致的。当然, 国学教育自身也存在着扬弃、继承和再创新的过程, 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学教育的培养, 使学生在经典里遨游, 体会国学经典中的品德价值、人生意义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关系。

摘要:学科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它是从学校的各学科特征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资源和特色课程, 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校本教研,国学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晓阳.教师经验及其生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1) .

[2]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9 (9) .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第4篇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同伴互助、共同交流,在互学互动中共同研讨、成长的校本教研之路。

开展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要求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自觉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职责,广泛开展新老结对活动,并作为一项常规教学管理活动加以落实。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的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

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备课活动。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达到一定节次,应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之后一定要集体评课,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还可以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探讨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可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然后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到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中,不应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成果的获奖等次,而应围绕课改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二者仿佛形成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呢?学校的备课组可将这一问题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过程;其次,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教具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尽可能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等。这一切,不仅有益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为了扩大讨论的范围,还可以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的实况或教学设计放到校园网站或专门开设的实验学科互联网站上进行展示,并提供BBS论坛供大家自由讨论,以便在更大范围内集思广益,发挥效益。实践证明,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研讨方式。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第5篇

一、建立教研制度, 创新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的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 即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 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 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教学研究要在学校真正取得“合法”地位, 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

1. 重建备课制度

传统的备课, 总是以详细教案的撰写为主, 教师总要把上的课事先做一个假定, 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甚至预定了教学结果。因此, 本学期, 学校重建备课制度, 改革教案的书写。学校统一制订了教研集备计划, 落实集备时间、内容及责任人, 分工明确, 强调有交流、有合作的集体备课 (我们称其为“合作备课”) , 倡导个性化思维, 完成备课环节的创新。

2. 重建公开课教学制度

公开课教学研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制度, 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曾一度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要策略之一。然而, 教师把公开课当成检阅课, 一遍遍地试讲、包装, 违背了公开课研讨交流的意义。针对这种现状, 我校号召全体教师上“真课”, 还课堂以真实面目。在评课时, 我们也重点看教师是否落实了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 建立课例研究制度

课例研究是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案例的教学研究, 即教师们通过专题而展开的“提炼问题———课前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初, 我们通过年组上同一课题、同一节课活动, 提供互相比较样本, 进行现场诊断, 学校教科研小组成员和教师合作, 有目的地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标的体现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引导上课教师在活动及自我体验中反思自己的教学, 产生新的认识, 实现自我提高。

二、丰富教研内容,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校本教研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 教师通过贴近教学实际的教研活动, 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力量, 掌握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形成比较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 我校教师坚持做到“三带”“四有”完成“五方面”工作,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三带”即带微笑、带激情、带竞争, “四有”即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

“五方面”工作即:

(1)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方式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创造机会、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操作,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学会倾听, 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习兴趣。

(2) 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 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的空间,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3)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 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培养学生树立自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

(4) 注重学科整合, 体现知识趣味性。在传统课堂中, 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封闭的学科体系, 课堂活动着眼于本学科内部的原理与逻辑发展, 没有学科间整合, 课改后, 课堂上相关学科能够互相融合, 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5)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编排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利用和不断充实教材资源, 创新教学设计。

三、构建教研新规划, 课题研究成为教研核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学校精心构建并实施“1234”教科研工程, 即由“一个主题”“二个原则”“三个层次”“四个系列”组成的学校教科研工作规划。一个主题就是学校一切教研工作都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中心, 向教科研要质量、要效益。“二个原则”是指基础层、发展层和实验层。基础层是指个人教科研专题;发展层是指年级组教研专题;实验层是指学校教科研专题, 是学校教研的最高层次。“四个系列”即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系列课题;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转化为系列课题;把新课程的精神与传统教学的矛盾转化为系列课题;把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转化为系列课题。这种机制的确立, 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由以往的配角转为主角, 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校本教研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6篇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中考要求,复习《说明与检测》,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依据中考题型,将《说明与检测》上的知识点设计成中考模拟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与此同时,备课组教师分专题整理知识,以供学生复习。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中外改革专题、台湾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设计成新题型。

第三轮复习时要对中考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最后冲刺。具体方法是:教师先查阅网上资料,借鉴吸收大量好的模拟题,经过精挑细选和重新组合,整理成模拟试卷,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演练。对学生的答卷要严要求、细把关,以帮助学生总结得失,探寻技巧。

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 第7篇

1.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课例式教研。

教师培训要面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很难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通过课例为载体,实行“课例———研讨———实践”等环节,围绕课堂教学,开展集中讨论,形成新的课例设计,然后按照新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听课教师再次进行研讨分析和评价,对比教学效果。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再次运用于课堂教学。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形成最终的课堂教学设计。并由学校将这些教学设计推广到同类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再去对比效果。

2. 以科研为载体的课题研究式教研。

传统的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渴望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之间寻求一种融合。实现这种融合最佳的途径: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一线教师为主体,教育研究机构广泛参与。从学校实际教学为出发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学校通过调研,每年确立开展一些课题研究,通过与大学、教研机构的合作,对教学中的问题,作为学校的课题,通过“教育理论———教学案例———科研成果”三个步骤培养教师,首先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善于发现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其次学校定期请校内外有经验的教师、教育专家、学者,甚至学生及家长来校开展教育教学系列理论讲座、研讨和座谈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是通过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合作机构的参与下,使教师能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完成认识的质的飞跃,推进教师理论、科研水平的真正提高。

3. 以教师自我提高的校本教研。

教师加强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涵。要反复学习、理解、内化、实践,将新的教育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为。要结合教学实践,随时用新的理念和观点剖析典型案例和教学细节。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逐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单纯的教学者向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变。教师要坚持写反思记录,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校本教研的意义:校本教研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自学能力。教学是人类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教师不断作出反思,推行校本教研制度促使教师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其教学能力,从教学实践中学习领悟教学教学方法。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识,这种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也是推行校本教研的一个积极的结果。

4. 校本教研制度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设计的能力。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第8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小学语文 教学 途径 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09-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教学相长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认识校本教研,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二是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三是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在课改实施中仍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探究活动?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比教育观念的转变轻松多少。我们需要更实际、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提高老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二、确立研究课题,明确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读书。

把老师平时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学生,读给学生听;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使学生之间进行同伴交流;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并及时根据书或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2.引领学生探索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因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课文已不再是灌输、训练的工具,而是学生以主动学习方式与之对话、体验、探究的文化载体。阅读成了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并以个性化方式去体验课文,去探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3.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运用。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出了一个号召,即“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只要每个学生手里有一本书,然后交换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就会扩大几十倍。有好书好文章,同学们会争相传阅,或者由语文课代表读给大家听,或者把好的文章抄写在板报上……我们的学生还有一个阅读资源库,学校把每次考试的优秀作文贮存在电脑里,并经常印发给学生阅读。读身边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们的兴致会更高。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阅读就是他们搜集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写读书笔记可以进一步深化他们在阅读中的收获。学生入高年级以后,就培养他们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几年过去,有的同学写了一千多页的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与写笔记,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其感受体验生活的敏感度也得以提高,为其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加强理论指导,推进校本教研的进程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犹如鸟的双翅。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碰到的问题越多,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比如,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如何把课改理念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如何评价一节课堂教学等。上述有关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指导。因此,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统一组织学习,讨论课改的理念,探讨如何掌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计划和进程,互相帮助领悟新的教学思想,掌握并消化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语文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勤作笔录,勤写心得,结合教学教研实际,适时总结,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优质课,写一篇优质教案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参加研讨。

四、注重实践研究,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1.抓好公开课教学。

抓好公开课教学,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深入备课,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也可以促使教师之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意识,进而在教学领域内呈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语文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传、帮、带作用;青年语文教师的公开课,既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又要确保课堂质量,促使他们在教学上逐步走向成熟,从而达到互相提高、共同促进的目的。

2.搞好集体研讨备课。

集体备课是交流教学内容、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环节。

3.抓好四个方面的校本培训

(1)教育理论培训。其内容包括熟悉、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容,如课程改革背景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目的就是更新语文教师观念,吃透课改精神。

(2)课程标准培训。重点学习语文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

(3)教材培训。目的是提高语文教师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

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 第9篇

一、确立教师主体的教育思想

我们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校发展的主体, 自我发展的主体。只有当教师主体的超前发展, 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交互活动中, 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我们的做法是:

(一) 帮助教师修炼。

我们认为, 美育要从教师的仪态开始;德育要从教师的言行开始。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审美对象决定审美主体。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审美对象, 因此, 教师的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的修炼就显得很有价值。我们认为只有教师具备了阳光的心态、蓬勃的朝气, 才能创造出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 建立教师主体教育的有效机制。

1、抓“一个转变”, 即转变教育观念。

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2、营造“二个工程”即营造教师灵魂工程和教师凝聚力工程。

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 为了让教育贴近思想实际, 成为老师们所需要的教育, 我们做到“三个结合”:结合教师思想新动向进行针对性教育;结合学校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教育;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行提高教育。二是营造教职工凝聚力工程: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到: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一直认为生活的实验一小这个教育情境中的师生们都应该是诗意般的生存者, 因此, 我们用爱心构筑“五个一工程”。一天两顿营养餐, 一套健康操, 一个爱心果, 一瓶快乐奶。“五个一工程”使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带着对事业的追求与憧憬, 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走进充满人性关爱和智慧情感的校园, “五个一工程”让每一位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繁杂、辛劳的工作总有温馨与快乐相随。

3、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要把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除考核一般教育教学能力外, 增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考核, 教育科研能力考核。考核的方法采取自评、学校、家长、学生、社会考核相结合。

二是:引进竞争机制, 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 学校采取聘用考核合格的教师,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对考核满意率低的教师促使其尽快提高素质, 协调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真正体现优质忧酬, 多劳多酬, 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格局。

三是: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人和街小学有这样一个管理理念:培训是给老师最好的福利!

我们首先抓育人基本功培训, 包括研究学生、教育指导、设计活动、组织协调、班级管理等内容。关键抓教学设计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基本功, 包括钻研“纲本”, 设计教案, 组织教学, 启发激励, 书写绘画, 交流表达, 电教设施操作、使用。重点抓常用电教媒体操作、使用基本功, 熟悉常用电教媒体的性能和操作方法等。

二、建立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新的教学秩序的建立有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校本教研是原有学校教研的继承和提升。校本教研的精髓在于强调教研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我们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原则, 建立校本管理制度。

1、建立有利于实现教师主体的管理制度。

2、建立有利于科研的管理制度。

3、建立有效指导教师教学的管理制度。

三、创新校本教研的操作方法

(一) 《反思行动》。

为了形成教师们通力合作支持教与学的氛围, 我们实施了《反思行动》, 强调实验一小的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 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 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当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它具有研究的性质。

(二) 开发校本课程之行动。

校本课程是一种思想, 是较为成熟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实践, 我校校本课程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效, 初步形成了适应我校“和谐、活泼”校本课程、教材。如:陶艺课、电子琴课、形体课、书法课。我们相信校本课程的建立必然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三) 课堂教学评价之行动。

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 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学习的基础,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的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四) “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之行动。

为了突破封闭的教室、封闭的时间、封闭的考试的局限, 学校对五年级的语文考试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验。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 进行一次采访或社会调查, 然后整理出一份文字材料。最后, 用两、三分钟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有重点地进行交流。我们欣喜地看到, 全年级学生的选题无一重复, 涉及各个领域。孩子们通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测查, 锻炼与人交往、感受生活、口语交际、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验和反思, 在情感、态度、认识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

(五) “人和杯”优质课堂教学研究之行动。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第10篇

搞好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对解决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校本教研是对多年来实践经验的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内容不仅仅是统一教学进度、研究怎样教高中语文教材等。更多的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应用高中语文教材、开发高中语文教材;如何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等等。

下面,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内容加以阐述。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校本研究要“研什么”

(一)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教材”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首先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

新课改实施中,必须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真正从整体上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不仅要真正掌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来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与被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更要坚决杜绝以个人好恶来对待高中语文教材的现象。教学中要紧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化“双基”教学和训练,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尽量去掉那些人为的技巧性的东西,避免不分轻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尽量突出学科的本质内容,让学生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其次,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语文教材。新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编选内容以及习题设计方面较旧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大不同,总体趋势是理念新、起点高、视角广,体现了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不是让国家高中语文教材来适应你,也不是通过试验单一地让你去“验收”与“通过”高中语文教材,而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语文教材。因此,我们要树立全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观——“高中语文教材是范例”,高中语文教材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本上遵循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安排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眼来看待高中语文教材,学校要加强“校本研究”,根据校情、教情和学情,对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后习题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创新。

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切入:①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的,是否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删减;②站在学生的角度,高中语文教材的重难点怎样定位、突破比较合适;③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渗透;④练习的设计如何体现分层教学,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⑤高中语文教材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何调整。

(二)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教师”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教师”,即教师主动的反思。在校本教学研究中,教师主动地、持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积极回顾与思考,是确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问题的依据,也是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明确的研究性质。反思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是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活动形式。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下面几方面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与评价:

(1)对学生观的反思。是否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否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2)对质量观的反思。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吗?是否仍把考试分数作为当前评价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

(3)对课程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类型观,以及新型的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观?

(4)对全面发展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的思想?是否认为“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对教学民主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思想?你愿意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相互信赖、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吗?

(6)创新创造观的反思。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否用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去培育和挖掘学生的无限的创造潜能?

(7)教学评价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思想?你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格外关注吗?

(8)对知识观的反思。你对知识的内涵、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吗?对学校教育的重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了新的理解吗?

(9)对学习观的反思。你是否理解了新的学习观的特点?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有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有了多少理解?你是否在教学中完全摈弃了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与低效率的被动学习?

其次,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要注重课堂的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提倡反思性的研究学习,也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实践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三)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学生”

学生的经验与需求是教学的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掌握不是通过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复制知识。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并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上一篇:中学整改工作调度会发言材料下一篇:迎中秋升旗仪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