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卢梭《社会契约论-论联合政府》有感

2024-09-22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论联合政府》有感(精选6篇)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论联合政府》有感 第1篇

卢梭在这一篇中提到,单一制和混合制都是不存在的。

从通篇来看,卢梭的提法比较模糊,这个也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这些观念传播以后,任何一个政府在建立之初的本意,都是希望行政效率极高,并能一心为民办事,也当然是绝对的公平正义。

现当今的社会制度,适合地区发展的有资、社两种。如果模糊的说,资本主义算是混合政府,而社会主义和那些军人、寡头政府就应该是单一制(个人认为)。我的观点是去掉单一制和混合制政府概念,假设将资、社两者结合起来,每个省或者州都是当地人民选举产生,如果连任两届以上,就凭政绩选举进入中央;再经过一届或者是两届的考察和表现经过全国大选成为国家首脑,这样既能让执政者积累相当的政治经验,也能减少国家动荡(比如美国总统被杀),保证每届政府的平稳过渡,并减少寡头经济和私人垄断企业与民争利,保证政府部门能公平、公正的办事,减少受利益集团的控制。

现在是国与国竞争的大势,只有完全放活私营企业的创新力,去掉国企的束缚力,让国企变活,变成为不是国家的依附着,而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建设者。

改建政府部门的政府职能,不是政府的自我发现和完善,那只会是跟不上人们的需要,所以,任何政策与组织结构的变化,都是以人们的需要为主导的。

建立以上制度的理由是,全面参与的过程是民智开启的过程,因为现在的中国老百姓,也可以说世界大部分的民众还是畏惧强权、暴力的;同样对自己所本应拥有的权力是不知道怎么运用的,是不会运用的,不敢运用的。

我的观点也具有时代性,个人认为这个时代的人类就处在与民智开启相适应的政府制度,这也是让人民相信政府,增加公信力的唯一和最佳途径。

所以在我看来,在社会需要新制度时,我们这些人只能是最大限度的符合可行性并公平、公正的进行假设。如果我们这些鸟人在设计时都不能大胆,那就麻烦了。

每篇或每本著作,都是想告诉人们,已经存在淡原本没有被发觉的事实,也都希望给别人或者后来者,一个方向,并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并被别人采纳而感到高兴。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论联合政府》有感 第2篇

文章开篇就写到,我们不可能知到绝对幸福或绝对的痛苦是什么样子的,它在人生中全部都混杂在一起了„„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谁感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是我们都能感到的一大人生无奈。

接下来,他又精辟地总结到:我们的痛苦正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我第一次拜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被一些锁事纠缠,内心非常痛苦,无以排遣,是标题吸引了我。当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几天来萦绕在心头的苦闷竟奇迹般地少了十之八九,从那以后,每当心里有了苦有了痛,就自觉不自觉地读一遍《痛苦的成因》,我把它当成了“去痛片”。

卢梭,这个葬在法国巴黎伟人公墓的平民作家,他用一生的痛苦经历,找到了痛苦产生的原因,却怎么也找不到解决痛苦的办法,这正象一个高明的医生,一下子就诊断出病人得了癌症,却没有医治的办法,于是,告诉他的病人:别去想它了,就当没这回事,想吃啥就吃点啥。怎样解决我们遇到的痛苦呢?我觉得关键是如何看待痛苦,这有些象我们生活中的咖啡、茶叶一样,不爱喝的人说它苦,爱喝的人说它香。卢梭在他那历史特定的条件下,加上他自身的经历,在看待痛苦、解决痛苦的问题上,显示出一个伟人的无奈。如果换一个角度,把痛苦看成动力,看成财富,甚至视痛苦为快乐,那么情形就全变了。

痛苦到底是什么?

卢梭认为痛苦是超越了能力的追求,而我觉得,痛若是快乐之父,就象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

痛苦在哪里?痛苦在生命里,在生命的每一天里,在生命的每一个追求里,没有了痛苦也就没有了生命。

不是吗?

人类正是在痛苦的追求中发展的,原始人谁能想到有一天,他的同类真的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多年前,结核是绝症,而现在它只能算个小病,但癌症又出现了,当我们把癌症攻克的时候,艾滋病又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而且将来还会出现更难更复杂的病种。这正象卢梭所讲的那样:起初看起来,似乎是伸手可及的那个目标,却迅速地向前逃循,使我们无法追赶,当我们以为追上的时候,它又变了一个样子远远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似乎感到了痛苦在同我们开着玩笑,但我们是否也感觉到了人类正是在苦苦的追赶中进步了? 痛苦是一种动力,它逼着我们去寻找解决痛苦的办法。

人人都有过牙痛的经历,当我们牙痛的时候就发誓一定要拨了它,可到了医院牙医告诉我们“牙痛的时候不能拨,等炎症消失再来拨。但炎症消失后,牙也不痛了,既然不痛,谁还去拨它。于是,拨牙的誓言要等到下一次牙痛再说了。这正象前几天听人讲的“青蛙效应”,说是把一只青蛙放到滚开的油锅里,青蛙一下子跳出去,接着,又把另一只青蛙放到装着冷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加热,当水温渐渐热起来时,青蛙也试着跳几次,却没成功,结果,第一只青蛙活了下来,第二只青蛙死掉了。所以说,痛苦是一种动力,痛苦越大,动力也就越大。

痛苦是一种财富,卢梭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这和他的痛苦经历是分不开的,痛苦是卢梭作品的原料库。我国当代作家张贤亮,也一再表明:他的十几年劳改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财富。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又盲又聋,一生在黑暗、无声的痛苦里,却写出了震聋发聩的作品“给我三天视力”。

痛苦是一把双刃剑,你把握了它,战胜了它,它就是你的财富;它压倒了你,征服了你,就是你灭亡的开始。

痛苦是一种财富,但前提是你如何看待它,如何把握它。

痛苦是快乐之父。世界上任何一件快乐的事、幸福的事,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痛苦积淀了快乐,痛苦孕育了快乐。

十年的寒窗之苦,孕育了金榜题名的快乐,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十年寒窗之苦,然后榜上却无名,这哪有快乐可言呢?

中唐著名诗人张继,就是十年寒窗、金榜无名,回乡路上夜泊枫桥,痛苦不堪,彻夜无眠,于是,留下了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几千年过去了,当时金榜题名之人已无法考证,无人知晓,但落第才子张继的诗篇却被人们千古传诵。

韩信如果没有受辱胯下之痛苦,不会成为威名远播的将军;勾践如果没有亡国之痛苦,也不会卧薪尝胆,以报前仇。孟子早就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离不开痛苦,所以有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一个民族离不开痛苦,所以,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必将成为一个强盛的民族。

高尔基在“海燕”一文中大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暴风雨是什么?是弱者的痛苦,也是强者的快乐!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论联合政府》有感 第3篇

如水的浪漫与如火的热情, 孤独的卢梭, 浪漫的卢梭, 疯狂的卢梭, 一个独自行走着的卢梭��或许某天, 当那个孤独的灵魂不经意地回首时, 蓦然发现, 原来, 上帝之城遗留在世俗之城的遗民还很多。只是, 那个时代太过于极端, 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

他的逝去, 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

启蒙思想家?

卢梭生活在启蒙时代, 他的思�在当时大放异彩。卢梭与启蒙时代的领军人物伏尔泰、狄德罗曾�很好的私人关系, 可是, 卢梭也因为自己的思�而被启蒙阵营称为“入侵者�, 并因此与启蒙阵营分裂。那么, 卢梭到底是不是启蒙思�家?

卢梭刚刚去世后, 柏克便认为卢梭是启蒙�动的集中代表, 并首次把大革命的激烈程度和卢梭的思�影响联系�来, 这一论断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结束。直到20世纪30年代, 德国新�德主义大师卡西勒认为, 卢梭属于启蒙阵营, �是, 他以分裂的形式属于启蒙阵营, 他移动了启蒙重心, 攻击了启蒙的�提——理性和进步。正如卡西尔所言, 卢梭与启蒙�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卢梭因启蒙�动而闻�世界, 也因启蒙�动而颠沛流离。

卢梭与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阵营的分歧, 其背景可以追溯到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这一事件标志着欧洲从神人对立走向了神人和解, 近代社会开始了世俗化的进程。面对神人和解后的遗产——中世纪神正论救赎传统, 近代学者坚持两个不同的观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派人坚持人的主体孤立, 坚持人的此岸世界�需神性牵引, 世界�需神性的�引, 且仅仅按照世俗理性来安排便可以更为合理。相反, 以卢梭为代表的另一派人试图以道德代替神性, 将神性世俗化, 在上帝已经弃守的世界�以人的神性来接管此岸世界的秩�, 开始了由“人�神的圣业——把彼岸理�拉到此岸世界, 把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从两维对立压缩为一个平面纬度, 平面铺展为天国在人间的历史实践�。基于两派不同的出发点, 卢梭背弃了启蒙�动, 启蒙�动也抛弃了卢梭;卢梭和启蒙思�家, 从好友转向对立, 开始了漫长的争论之路, 启蒙�动的思�开始分裂。

复古?颠覆!

在叙述卢梭的历史哲学之�, �们�必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历史数轴。在历史数轴上, 伏尔泰是向着正极发展的代表, 他们拒绝讨论�源问题, 他们害怕�源问题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人类又一次拖回神坛, 毁掉启蒙�动的最大成果。在启蒙学者的神坛上, 点�的这盏明灯是一盏常识明灯, 没��源的明灯只可以照�历史堆积的一层, 却�法穿越沉淀千年的历史堆给出历史的终极深度。卢梭将负数引入了历史, 他似乎�讨论历史�源的顽病, 对历史的已然状�多采取怀�主义的价值追问, 与伏尔泰理性的微弱之光比较, 他更愿意在黑暗中独自摸�历史的源头、�找历史的零点状�。他宣称:人心中的自然状�, 也就是历史的零点状�。

卢梭将负数也引入了宗教、伦理、社会��他审�着这个世界, �找着历史的�点。在对救赎论改�的同时, 卢梭将原罪的主体由个人换成了社会。具体说来, 人们�史以来的所�对于不公正的批判总会归结到社会的某个侧面, 如财产所�制、分配制, 可是, 从来没�人怀�过这一切存在的合理性。现在, 卢梭将矛头对准了这一切的根源——理性的进步、知识的�长和文明的进步;他将进步称为最大的不幸, 将文明社会的发展史称为人类的疾病史, 他彻底动摇了启蒙�动的根基。卢梭公然与千年的文明决裂, 成为了文明社会的自�放逐者, 也意味着他与启蒙�动的彻底决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这种决裂对卢梭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它直接�成了其后半生颠沛流离的命�;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这种决裂又是伟大的, 它是卢梭思�的核心部分, 影响了“后卢梭时代�的一大批学者。

毋庸置�, 卢梭的这一思�对启蒙思�家的震撼是多么�烈!伏尔泰称卢梭是一个“教唆人倒着走路的复古派�。然而, 卢梭的复古, 意在托古改制, 建立一个被称为“自然状��的逻辑�点。这样的复古, 以先验应然之逻辑将此岸经验之已然抽离干净, 以便在空白的纸上�出新的图�;这样的复古, 颠�整个的已然, ��全部的应然;这样的复古, 只�像卢梭那样的人�敢于提出。卢梭思�的岩浆一旦喷发, 燃烧的又何止一座火山, 他将映红整个人类思�的天空!

理性的时代?

启蒙时代是与感性决裂的时代, 它片面地抛弃了中世纪的人文遗产, 抛弃了一切能与神性扯上关系的思�;启蒙时代是高扬理性的时代, 也是理性片面发展的时代。在卢梭看来, 社会理性化所形成的工具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将自然状�中的感性价值淹没, 理性化的教育会�剧社会的不平等。在启蒙思�者刚刚提出理性主义的时候, 理性主义确实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的价值观施以积极的影响。然而, 随着理性主义的不断高扬, 理性走向了工具理性, 理性的工具属性被认为是最终目标时, 人类便面临着被物化或工具化的危险。如何结束这一状�?用什么理论和工具理性做斗争?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 任何�关于感性状�和价值理性都与宗教扯上了关系, 面对宗教, 工具理性始终可以昂首阔步的�行, 正是卢梭, 又是卢梭, 再一次提供了对抗工具理性的理论。在《道德理�国的��》一书中, 朱学勤�出:“卢梭的理论在维护价值追求的价值上, 与中世纪神正论血脉相通, �在理论层面上, 卢梭完全是以世俗形式出现的。�工具理性在与宗教的对抗中获胜, 却�法回避来自同一世俗世界的观点。在争论的过程中, 人们第一次认识到, 理性与感性并不是对立的, 是可以共存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卢梭拯救了中世纪的遗产, 拯救了感性价值体验, 使�理性和感性同属于二元的世界, 避免了理性的非理性存在。

实践者?

“卢梭的思�是沉静恬�的, 也是嶙峋诡异的, 它充满了脉脉的温情, 然而在表面的潺潺细流下面, 却蕴藏着惊心动魄的聚变能量。�在众多的卢梭继承者�, 罗伯斯庇尔和�德��是两颗最引人注目的明珠。罗伯斯庇尔将卢梭思�引入了政治领域, 点燃了法国大革命最猛烈的一把火;�德将卢梭思�引入了思�领域, 他不仅完成了对传统上帝之城的批判, 还重新塑�了一个道德上帝的�上权威。

卢梭的思�包含了太多的激情主义, 在这激情的驱使下, 罗伯斯庇尔�用了卢梭的思�, 将法国大革命变成了一场充满着激情、冲突、以至暴力的革命, 他完全按照卢梭理�塑�的雅各宾共和国, 成为了朱学勤所说的纵火的事业, 革命二字被这段历史诠释�淋漓尽致。仅从法国大革命来说, �不知道卢梭幸�还是不幸, 这么一个狂热的信徒, 可以将自己的政治思��诸实践。如果卢梭地下�知, 应该会扫去一贯忧郁的表情而大呼:�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 如果当他�知, 革命伴随着�休止的杀戮和暴力, 甚至那位忠实于自己思�的信徒也倒在了他所推崇的断头台上。那么, 卢梭是否会为自己思�被误解而愤懑不安?是否会被自己的思�在不经意间爆发出的激情所淹没?

一个人的卢梭?

面对这个忧郁敏感、漫步在莱芒湖畔和巴黎郊�的精灵, 面对着这样一个被各种解释包�着的哲人, 面对着这么一个生�不被人接纳, 死后却开�一个时代的伟人, �心中的感情也很复杂。他的激情、他“神性的疯狂�、他的文笔, 他的思�, �一不震撼着�的心灵。从《爱弥儿》到《社会契约论》, 又一次转回到这个�问——��教育�著时, �们该专还是精?这篇文章给出了�的答案。�完《爱弥儿》, �似乎看到了卢梭的影子, 只是很遥远。于是, �希望通过���关卢梭的文章, 解�他完整的思�。不可否认, 《道德理�国的��》给�内心很大的激荡, 让�每每沉浸其中, 为卢梭、罗伯斯庇尔感慨, 为法国大革命感慨, 也为欧洲深厚的文化感慨。从最开始的热血沸腾到后来的理性回归, 从单纯的文字欣赏到学理层面的思考, 从一家之言到“百家争鸣�, 在��的过程中, 随着对卢梭思�理解的慢慢深入, 扭转了�的一些观念。然而��, 《道德理�国的��》对一个初涉卢梭的�者来说一定�着它独特的意义。或许正如人民大学的袁贺所说:“那样的卢梭更可能是朱学勤的卢梭, 而不必是一个时代的卢梭, 更不是卢梭自己——因为卢梭只�一个。�也就像朱学勤自己的辩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思�史�。正如每个人心�都�一个卢梭一样, 每个人心�都�一部自己的历史。

(《道德理�国的��》朱学

(作者单位:北师大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朱蒙)

参考文献

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心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卢梭;社会契约论;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B56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29-01

制度设计是政治治理活动中一个很重要问题,一个有着良好制度的政府才会产生出良好的公民。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人民,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其致力于更好的建设政府,对我国当前的体制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写作背景

18世纪的法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而不再枷锁之中”,卢梭意识到政府存在的缺陷,意图通过社会契约论来形成一个更好的政府,使人意识到的自己是国家的主权者,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二、主要内容

(一)第一卷 从原始社会引出社会契约。

在原始社会中,人人处于独立的状态,是自由而平等的。当个人的力量(是一定的,无法增大)无法抵抗外界的危险,则需要通过人们的联合来壮大力量共同抵抗危险,这时候人们通过公约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契约便作为特殊的公约而产生。

通过这一点,卢梭否定了强力说,因为强力不构成权利,且不是持久的。

(二)第二卷 主权和法律问题。

主权既不可分割也不可转让,而法律是公意的公开宣示。人们通过结合形成社会契约,这样每个成员便具有了双重身份:“对个人来说,他是主权的一个成员;而对主权者来说,他又是国家的一个成员。” ①卢梭将全体的意志定义为秩序,抽象为人格化的法规,通过法律来运行主权表达公意,因此法律就成了公意的公开宣示。

(三)第三卷 政府的形式问题。

政府是在属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间体。他的目的是使这两者相适应,并负责法律的执行和保障公民的社会自由和政治自由。

政府形式的形成受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和剩余财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形式有三种,即民主制政府、贵族制政府和专制政府。这里的民主制是全民的统治,贵族制是少数人的统治,而专制政府指一个人的统治。

卢梭最欣赏的是贵族政府,国土面积不大不小,且剩余财富适中。

(四)第四卷 从罗马政府和宗教论国家良好体制建设。

罗马政府是历史上存在过的最好的政府。

在投票制度上,假定公意的一切特征始终是存在多数之中的,卢梭指出不同性质的事项需要不同的投票计算方法来决定投票结果。若是重大的事项就需要票数接近全体一致;而事情需要迅速解决,则规定的票数之差就要尽量缩小;若是必须立刻作出决定的讨论,甚至只需超过一票即可。

在选举制度上有选定和抽签两种方法。在卢梭看来选定是相当适宜于贵族制,而抽签适宜民主制国家。若是投票选举和抽签两个办法都用的话,则投票选举适宜用于挑选有专门才能才可担任职务的人,比如说指挥官;而只需要头脑健全并怀有公正之心的人就可担任的职务可以通过抽签来确定人选。

其他的一些制度。风尚舆论是活的法律应当注重对风尚和舆论的引领;保民官制度是法律和立法的保护者,是行政权力的调节者,保持政府和人民的平衡;另外在国家存亡难定的时候,可以设立独裁者,独裁者可以做除立法以外的其他事情,但独裁者只是临时机构,设置的时间不宜过长。

宗教是早期各国建立的基础,有着和政治统一或分离的事实。卢梭指出,宗教和法律都是神圣的,它们都引领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宗教不仅能够而且应当做为一个合法的部分纳入政治共同体。

三、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明白贵族制政府它不单单只是世袭它还可以是选举的,选举的贵族制政府是接近民主的政府,因为真正完全民主的政府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主权者所应当享有的主权,政府只是进行主权行为的机构,它的权利是来源与人民的等等。

尤其是法律的制定,法律的目的总是向着自由和平等的,因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结果,因而是维护共同利益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因而它的语言应当是通俗易懂的。

(一)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因为它肯定了人作为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与自由,使人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社会契约中的公意即是法律,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法律的控制之下,人民才是真正的主权者,政府只不过是传达公意进行主权行为的人,政府的成员和行为是不应该过多的,过多了反倒会减损它的力量。并且立法是尤其重要的一项权利,立法权是万万不可和行政权一起交到少数的几个人手中的,它们应该分开,以免个人利益使他们从中耍花招,这样人们的自由才是可以的到保障的。

在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中,采用投票选举还是使用抽签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区别对待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另外,宗教的神圣性若是能够与法律的社会性相结合融入到国家的体制建设中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二)存在的不足。

卢梭曾指出一旦有了代表,人民便没有自由可言了。然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为保障人民的自由而设立的,其宗旨就是为所代表的人民利益发声。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国情下,全面直选没有可操作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对选民负责的机制是可以很好地维护人民的意愿体现公意。当然制度的实施是一定需要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来保证实施的。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人都是善良的,可以得出公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种多数人投票体现的公意往往是会出错的,有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注释:

①卢梭著李平沤译《社会契约论》第21页。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14.9重印).

[2]李一晓.卢梭《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J].理论前沿,2014,(9).

[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黄晓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郁建兴.黑格尔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9(5).

[5]黄晓明.论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法律思想[D].安徽大学,2007.

读洛克的《政府论》有感 第5篇

近日在朋友陪同下前往中关村图书大厦找几本书,无意之中看到了刘晓根编译的《政府论》,很是合心意。早已耳闻这本经典名作,读研时也曾翻阅过,只因为当时的翻译版本篇幅太长且艰涩难懂,终究只翻过几页随即束之高阁。难得有这么一群译者知晓诸如我这类人对此类书目的想而不敢的心态,以如此通俗化的形式,让我们能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成为摆设。感谢作者的通俗化编辑,让我一气呵成地在大半个下午的时间将其读完,甚是爽快。为了不让其读后感觉成为过往云烟,随即写下这篇读书心得。

洛克被西方世界誉为“第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是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第一人。“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家和伟大的著作”,随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洛克的《政府论》应运而生,成为奠定资产阶级统治的理论基础。

《政府论》分上下两篇,上部分是“破”,即驳斥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说和王位世袭论,这种理论以菲尔麦的《先祖论》为主要代表。洛克在上篇中,同样借用《圣经》,对菲尔麦依据的《圣经》依据,逐一攻破。

菲尔麦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人类并非是生而自由的,因此绝不能有选择他们统治者或政府形式的自由;君主享有的权力是绝对的,而且是神授的,奴隶们决不能享有立约或同意的权利;一开始亚当就是一个专制君主,其后一切的君主也都是这样。其政治理论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一切政府都是绝对的君主制,因为没有人是生而平等的。在洛克看来,支持菲尔麦这些观点的论据都是荒谬和自相矛盾的,他甚至没想到“菲尔麦作为一个英国绅士,居然会为奴隶制进行辩护”。通过引用《圣经》,洛克推翻了菲尔麦的理论基础,并证明:

第一,亚当并不如菲尔麦所主张的那样,是基于父亲身份的自然权利或上帝明确赐予,享有对子女的支配权及对整个世界的统治权。菲尔麦在不能以充分确凿地证明父权是“无限制的,也是不可能限制的”的情况下,任然坚持父亲或一个君主对于儿女或臣民的生命、财产享有绝对的、专断的和不受限制的权力。洛克认为,菲尔麦不是出于理性和论证,而是因为有直接的厉害关系,所以才如此地拥护君主制。

第二,即使亚当享有这种绝对的权力,他的继承人也无权世袭这种权力。菲尔麦在《先祖论》中提出两种君主权力转移的方法,“授予”与“世袭”,但实际上文中还能以找到一种转移方法“篡夺”。洛克从统治的基础“财产权”和“父权”不能赋予他的继承人任何统治权和支配权论证,建立在这两种资格之上的统治权是不能被继承的,更何况谁是亚当的嫡传继承人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因此,洛克认为,世界上的统治者不可能从亚当的个人统治权和父权得出其获得绝对统治权力的理论基础。

《政府论》下篇是“立”,系统地阐述了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状态。人类社会最初是处于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全的自由、平等的状态。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起支配作用。理性,也是自然法,教导全人类:人类既然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的执行权属于每一个人,即人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但是这种惩罚权不是无限的,它以制止违反自然法为限度。

二、政治社会的起源。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以维持人的尊严。为弥补人类在单独生活时必然产生的缺点和缺陷,人们自然地走到一起,共同生活,这就是人民最初联合起来形成正式社会的原因。”自然状态的缺陷主要有三种:第一,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制定的、稳定的、人所共知的法律,作为人们共同的是非标准和裁判他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第二,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法律来裁判一切纠纷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第三,在自然状态中,往往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他得到应有的执行。因此,人们愿意放弃其自然赋予的自由并通过社会契约同其他人联合组成共同体,结合成一个国家。将这种惩罚权力交由中间被指定的人专门行使。但是这种惩罚权力并非可随意使用,而是要按照他们授权代表一致同意的规则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起源。

三、国家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财产。“人们联合成为国家,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和主要目的,就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一个人只要使任何东西脱离其自然存在的状态,这个东西就掺进了他的劳动,即掺进了他自己的东西,因而这个东西就成了他的财产,他就对这一自然之物享有排他的所有权。财产权的限度,由自然根据人类的劳动和消耗能力作了恰当的规定。只是随着货币的出现,事物的真实价值就被人们的超过需要的占有欲改变了,但是只要他不曾侵犯他人的权利,他的财产范围就不算超过正当需要。而政府则以法律规定财产权。正是为了让政府保护他们的财产,人们才甘愿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所享有的平等、自由和执行权,把他们嫁给政治社会,由立法机关按政治社会的利益所要求的程度加以处理。这一切,都只是出于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及自由和财产的动机。

四、法治与分权。政治社会或由他们组成的立法机关的权力,不是全能和无限制的,它不能超越公众福利需要的范围。国家应当依照既定的、稳定的、人所共知的法律,而不是依照临时的命令来实行统治。政治社会的同意是法律具有其成为法律所绝对必需的条件。凡由最高权力制定的法律都是圣神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要服从它并受它约束。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执法权、对外权。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任何人的命令,只要没有公众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不具备法律效力和强制性。但它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地专断的。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走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如果一人同时享有立法和执法权,他就会有很大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侵犯他人的个人权益。因此,立法权和执行权应该是分立的。

五、人民主权与解体。当委托人辜负委托时,委托人就有权收回委托。政府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人民不会轻易想摆脱他们旧的组织形式,相反,他们有不愿放弃旧制度的倾向。但是如果统治者滥用权力,并且这种对人民的财产破坏带有普遍性的时候,人民就会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他们的统治。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论联合政府》有感 第6篇

论《简爱》中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简·爱》是一本在全世界都享有名誉的一本小说,有著名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这本书讲了一个名叫简爱的女生一生的坎坷,最后终于挺过所有困难,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简爱出生贫苦,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过世了。她从小就被舅母虐待,后来被送到了孤儿院。她生性善良,而且不甘心当时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人的地位很低。她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似乎就要低男人一等。但这真的公平吗?虽然现在大家都说男女平等,但还是可以听见很多对女人有偏见的事。家暴,还有一些在农村里生女儿是不吉利的谣言至今还存在。就拿开车的事来说,大家经常可以在报道上看到女司机怎么怎么样。而一但是一个男人开车出事故的话,却从来没有人说“男司机”这个词。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在一个调查中现实,男人出车祸的次数是女人的三倍!违章的几率更是比女人要高出180%多!再这样一个所谓公平的21世纪男女都无法平等,更何况是当时呢?

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简爱的思想更是脱颖而出。不想其他女人一样,被封建思想所紧紧禁锢住,简爱则是不甘愿自己因性别而受到歧视。她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人都是平等的。简爱在舅父舅母家里,经常收到她那些表兄弟的欺负,但她并没有因此屈服,反而在不远的未来站了起来。

这本书与作者的经理是有关联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就曾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 她有一次将自己写的诗歌给一个诗人看,没想到那人连看都不看,就把她的诗打了回去,并且开口大骂道:“你一个女人不在家相夫教子,反而写诗歌?这是男人才可以做的事情!”夏洛蒂·勃朗特就在那样的重大压力下写出来简爱 。

上一篇:局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汇报稿下一篇:中学生演讲主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