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2024-08-01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精选6篇)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第1篇

[摘要]

为了提高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本文从分析当前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入手,阐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的新途径,目的是突破传统心理学侧重治病救人的消极模式,转向积极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培养学员的优秀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惠及到每一名学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消防院校作为向全国基层消防部队输送优秀指挥人才的院校和主力军,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一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地方高校一样,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工作任务主要定位在如何减少学员的心理疾病和矫正学员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解决了少数学员的心理问题,但忽视了大多数学员的心理发展需求。当前,消防院校学员进入学校学习后,虽然生活模式趋于简单轻松,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学员入学前火场战斗经历对其心理冲击大,导致学员心理素质偏低,加之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有待加强等诸多原因,决定了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开阔教学视野,创新研究理念,合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从过去的预防、辅导和治疗逐渐转变为引导学员的心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让每一名学员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助其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展开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的疾病和缺陷,忽视了人的潜能和活力。所以积极心理学注重对激发人的潜能和心理机能的规律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探寻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挖掘人的潜力和优势,主动引导和提升人的自尊自信。积极心理学主要注重三方面的研究: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侧重于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进行研究,强调人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我们的生活。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发展研究。三是积极的社会关系,主要任务在于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和社会关系,系统地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员完善人格品质,挖掘学员的学习潜力,激发学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压力时的应变能力,将为消防院校培养更加优秀的消防人才,为基层消防部队输送能力更加全面,素质更加过硬的指挥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员积极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帮助个别学员解决心理问题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就健全和完善学员心理品质方面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1、增强学员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和智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变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此外,积极心理学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员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接受并满意过去的良好心态。2、塑造学员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认为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帮助其树立自信、培养乐观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人生观,提高社会适应力。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塑造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勇敢、热情、主动地探索,培养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成为教学重中之重。3、创建积极的校园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1]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为学员提供活跃、积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环境熏陶学员品质,让氛围陶冶学员的情操,从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社会关系。

二、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推广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为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消防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对推动消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向积极方向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1、建设积极的校园生活环境对于高校来说,整体的积极氛围对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发挥能动性至关重要。而对于消防院校这样军校性质的学校来说,由于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在校园活动,失去了作为学生的那种朝气蓬勃的活力。所以很难让学员体验到幸福、满足的感受。作为学校,应该广泛听取在校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在校园提供各种平台,鼓励学员走出宿舍,参与到室外活动中去,让学员勇于尝试,挖掘自己的优势,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此外,干部作为学员在校学习的导师和领路人,要勇于突破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充分体现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放开束缚,体验大学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消防院校的校园才能恢复大学应有的那份活跃和朝气,才能让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育系统做支撑,更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强大的后勤保障,消防院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全校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也是这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消防学校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没有符合标准的咨询室,供心理辅导的团体咨询场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器材等,使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努力探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同时,应该尽快完善消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让软件和硬件共同搭建起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3、增加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途径。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员的自我体验,使学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美国,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幸福课”,它主张在学生参加学习和体验活动时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幸福感。在消防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和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而是要依托原有成果,转变以往以消极心理教育模式一头重的现状,将心理教育的重心均衡到怎样减少和预防学员的心理问题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两个方面,并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和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等形式,调动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其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感受。4、融入积极的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成为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每年新学员入学后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经成为每年的惯例工作。虽然这项工作很好地帮助学校筛选出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员,但在进行心理干预时,过于急促,给学员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对于新学员,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的适应,集训的艰苦,都给他们带来一定不适感。特别是那些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学员,本身就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特点,心理较为封闭,同时带有恐惧、焦虑和排斥感,若在心理健康测查之后马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势必会给其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学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最终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其现有的不良心理问题,还会加重其心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此时采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心理干预就比较恰当,即不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而是在大环境下,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或是团体辅导的方式给予更多的关注,围绕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员在没有压力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辅导,在解决其不良心理问题的同时,维护学员的自尊,提高学员的自信,增强学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才能真正达到测查预防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第2篇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一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本文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从而让积极心理学能更好成为人类的福祉。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身心健康 和谐消费 心理咨询 积极幻想引言

提到心理学,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病态人格及异常行为,而正常行为却常被忽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于是,积极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并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哈佛等众多高校,积极心理学是最受欢迎的课程,足以说明其影响力。

究竟我们能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什么?得到哪些启示?答案很多,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对积极心理学做个简单的介绍。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他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在1998年《APA Monitor 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从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础任务。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当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运动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以及言论自由等。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3。1 关于身心健康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有助于人们更长寿。人可以活多长以及那些情况会缩短人的寿命,是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有太多的混淆变量使科学家无法分离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里,修女们过着有规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吃同样的食物,不吸烟也不喝酒;他们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医疗条件。很多混淆变量在此都被剔除,但是这些修女的寿命和健康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当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传拿出来研读时,一个惊人的差异显现了。欧潘修女(98岁仍然很健康,几乎没生过病)用了“非常愉快”、“很开心地期待”这两个表达幸福感的积极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传中找不到一丝积极的气息。再请对这些修女的寿命毫不知情的人,针对其自传中所传达出的积极感受进行评分时,发现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过85岁仍然活着,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过85岁仍然在世;同样,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岁时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异真的是来自她们自传中所传递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吗?这种差异也许是因为她们表达出幸福感的程度、对未来期盼的程度、虔诚奉献的程度,甚至是自传写得好坏的程度等变量引起的,但是研究发现这些变量都不相关,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所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中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对人们能更加长寿有重要意义。

3。2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治疗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但它的实践却在上世纪的20年代初就已出现。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指出,长期以来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病人的病痛的评估或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病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致力于修复病人有缺陷的习惯、动机、大脑和悲伤的童年。积极心理治疗则与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种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预设: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时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是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从而弥补传统心理治疗的空挡,体现出更大的人性意义,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效果也更好。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什么都失去了的、抑郁的或想要自杀的人,在意的不仅仅是解除痛苦,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义。引发积极的情绪会帮助我们抵挡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积极情绪就像防震保护层一样,使我们不受伤害,使我们在悲伤绝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疗不仅能疗伤,还能帮助人们发现并培育自己的优势和美德。

3。3 关于和谐消费问题的启示

和谐消费旨在塑造和谐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它的基本原则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谐消费的要点是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强调了消费者是和谐运转的消费系统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强调了在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同时,要限制贫富消费差距过大;尊重自然,强调了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

积极心理学也强调以人为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质财富水平下,如何通过改变物质财富(作为外部因素)的呈现方式和选择手段,最大化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它可以为引导正确消费,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现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会使商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制造出由大量的废弃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则;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违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则。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外部物质财富的呈现方式和属性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危害,揭示和谐消费所应具备的特点和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出引导和促进和谐消费的建议和启示。

3。4 关于积极幻想研究的启示

积极幻想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最早在学术界提出的,他们认为积极幻想是个体在生活中或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因为积极幻想显示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一种保护,所以虽然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但它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

积极幻想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健康领域、调节心理资源领域、恋爱关系领域和跨文化领域。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或应激事件中获得良好适应,特别是随着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幻想正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将更好更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总结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了人们激情、挑战和质疑。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和前进的,但它无论怎么发展,最终目的都是要造福于人类。心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更能有效帮助人们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通过全体心理学工作者前仆后继的各项研究工作,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一定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二

[摘要]

为了提高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本文从分析当前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入手,阐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的新途径,目的是突破传统心理学侧重治病救人的消极模式,转向积极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培养学员的优秀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惠及到每一名学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消防院校作为向全国基层消防部队输送优秀指挥人才的院校和主力军,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一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地方高校一样,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工作任务主要定位在如何减少学员的心理疾病和矫正学员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解决了少数学员的心理问题,但忽视了大多数学员的心理发展需求。当前,消防院校学员进入学校学习后,虽然生活模式趋于简单轻松,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学员入学前火场战斗经历对其心理冲击大,导致学员心理素质偏低,加之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有待加强等诸多原因,决定了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开阔教学视野,创新研究理念,合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从过去的预防、辅导和治疗逐渐转变为引导学员的心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让每一名学员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助其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展开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的疾病和缺陷,忽视了人的潜能和活力。所以积极心理学注重对激发人的潜能和心理机能的规律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探寻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挖掘人的潜力和优势,主动引导和提升人的自尊自信。积极心理学主要注重三方面的研究: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侧重于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进行研究,强调人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我们的生活。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发展研究。三是积极的社会关系,主要任务在于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和社会关系,系统地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员完善人格品质,挖掘学员的学习潜力,激发学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压力时的应变能力,将为消防院校培养更加优秀的消防人才,为基层消防部队输送能力更加全面,素质更加过硬的指挥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员积极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帮助个别学员解决心理问题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就健全和完善学员心理品质方面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增强学员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和智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变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此外,积极心理学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员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接受并满意过去的良好心态。

2、塑造学员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认为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帮助其树立自信、培养乐观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人生观,提高社会适应力。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塑造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勇敢、热情、主动地探索,培养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成为教学重中之重。

3、创建积极的校园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1]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为学员提供活跃、积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环境熏陶学员品质,让氛围陶冶学员的情操,从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社会关系。

二、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推广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为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消防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对推动消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向积极方向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1、建设积极的校园生活环境对于高校来说,整体的积极氛围对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发挥能动性至关重要。而对于消防院校这样军校性质的学校来说,由于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在校园活动,失去了作为学生的那种朝气蓬勃的活力。所以很难让学员体验到幸福、满足的感受。作为学校,应该广泛听取在校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在校园提供各种平台,鼓励学员走出宿舍,参与到室外活动中去,让学员勇于尝试,挖掘自己的优势,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此外,干部作为学员在校学习的导师和领路人,要勇于突破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充分体现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放开束缚,体验大学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消防院校的校园才能恢复大学应有的那份活跃和朝气,才能让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育系统做支撑,更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强大的后勤保障,消防院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全校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也是这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消防学校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没有符合标准的咨询室,供心理辅导的团体咨询场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器材等,使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努力探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同时,应该尽快完善消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让软件和硬件共同搭建起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3、增加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途径。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员的自我体验,使学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美国,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幸福课”,它主张在学生参加学习和体验活动时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幸福感。在消防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和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而是要依托原有成果,转变以往以消极心理教育模式一头重的现状,将心理教育的重心均衡到怎样减少和预防学员的心理问题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两个方面,并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和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等形式,调动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其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感受。

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第3篇

一、打破不合理的消极心理学传统,引领心理学重新回归三项使命。

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繁荣昌盛的和平时期,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会特别关注人的创造性、幸福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反之,社会关注积极品质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本身的繁荣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和影响。心理学自取得独立以 来 ,肩负三大 使命 ,由于二战 特殊的时 代背景 ,致使心理学变成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类存在问题的科学, 心理学工作者把精力集中于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 这种心理学被称为病理心理学或者消极心理学。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是修复问题,却忘记了心理学另外两大任务: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 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心理学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一些不良事件、恶劣环境, 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为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寄希望于去掉问题之后就可以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幸福、快乐和繁荣。消极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 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去掉心理问题或行为上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自然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在消极心理学视野里,不存在利他、同情、美德等,有的只是错觉、幻觉、非理性、自私自利等字眼。在消极心理学看来,消极的社会动机是真实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积极的社会动机只是一个副产品,是人类偶然为之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了心理学本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 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比如,两百年前,边沁提出的享受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以致一些当地人唾弃利他、宽容、感恩、希望、乐观等人性的高级品质和高级需要。当然,这也和积极心理的似本能性并不对应特殊的行为模式有关,如满意和幸福就没有特殊的行为模式,人们不容易认为它们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心理品质。人们被经验蒙蔽,更倾向于认为享受、竞争、贪婪、嫉妒、焦虑、抱怨才是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人性,“我多你少”、“我赢你输”的短缺经济学的马太效应才是生命的真谛, 反而认为那些积极品质仅仅是些理想主义的传说或者道德说教者的杜撰。人们不知,那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并未使 人远离动 物本性多远,物欲横流的生活无异于醉生梦死,跟着感觉走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使人幸福的心理学,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彼岸。

当我们从消极心理学的角度把一个人评价为少焦虑或无焦虑、少恐惧或无恐惧时,这个人就是心理健康的。可实际上,免于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一个少有消极情绪的人是否积极地热爱生活、是否有效地开发了个人潜能、是否活得精彩,不得而知。在心理健康评价视野中,孤僻、脆弱、妄想、忧郁、攻击性等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然而大千世界,众多文化,不同国度,生活着许多情绪积极、内心快乐的人,他们体验着病人难以体验的幸福,每天都充实而有意义地生活着。心理学就应该研究这些超级健康的人、内心充满积极性的人。其实,从相反的角度说,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心理健康的人和最积极的人,就不能理解心理病态。从消极心理学的实践来看,我们已经证明:依靠修正问题的消极心理学不能为人类谋取幸福。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 并不是说在积极心理学家眼里人类只有美好品质, 也不是说积极心理学家不研究心理问题和疾病,只是积极心理学有自己的见解。

积极心理学强调预防心理疾病用于治疗,预防的大部分任务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挖掘和培养积极品质。预防与治疗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的是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阻碍的倾向和潜能, 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和康复功能。用自我康复的功能战胜疾病因素的影响,减少障碍因素的危害。

预防的心理基础在于强调人性本来具有的抵抗疾病的因素,它不是我们从外部注入的力量,预防的力量在于动员人本身的力量。一个接近吸烟者的青少年,自身内部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个正确的处理与朋友交往的尺度的罗盘,一个不想吸烟的健全的是非判断。预防只是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积极潜能和巨大的强项, 领悟到原来就有的抗拒诱惑的力量,领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把握未来、选择正确生活方式的人,是他自己选择了远离吸烟,而不是心理医生改变了他,是他不接近吸烟的人。再如一个具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他自身内部也具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 这种经验原来就存在,只是一个人有病时,这些经验被遮住了,由外显的变成潜在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挖掘这种积极的经验,将之放大,加以利用。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有本质的不同,心理与心态具有整体性,当我们被积极心理所主导时, 心理疾病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 当我们被消极心理吞噬时, 要调整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关注积极心理,拥有积极乐观、快乐的心是很重要的。

积极的心理品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 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积极的心理品质在适应过程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它可以引发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扩大注意范围,使人主动卷入环境,乐观而有效地探索环境中的任何事。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则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见”,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积极的心理品质还可以扩大人的思考和行动的范围,使人更加有创意和灵活性,愿意接纳新经验。伴随积极情绪的认知,产生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积极心理品质还可以建立持久的个人资源,使人长寿和有力量。消极的症状和情绪使人逃避现实,具有悲观的偏见,缩小注意力,使人僵化。

评价和看待人时,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人格心理等)都应该引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式,运用和应用积极心理治疗方法,注重人性积极的一面,把握个体在成长潜能的长处和优势,把这些优势转变成使人适应环境和创造幸福的最佳力量。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 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积极家访;教育合力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促进家校合作与亲师合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更有帮助。家访工作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利途径。笔者在班主任实践中,注意善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坚持、完善、创新家访,促进家校良性沟通与合作,形成积极教育合力,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积极家访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从西方兴起的一场心理运动,主要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家庭教育即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是教养的基础和起点,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容易贻误终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中,父母必须发挥积极的影响,营造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塑造优秀品质和美好的心灵,促进孩子及家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研究表明,孩子80%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其道德修养、意志品质、价值观念、为人处世之道等大多来自近亲的影响与教育,家庭教育有问题,去再好的学校也没用。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那些学校教育成功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成功的家庭教育;而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特殊学生,其家庭常常有着不够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或者复杂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说,要实现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

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渠道多样,家访即实地走访、深入学生家庭,和家长、學生坐下来一起面对面谈话,是最直接便捷、积极有效的方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不只是指教师积极主动家访,更主要指尽可能地更新家访观念,创新家访形式,丰富家访内容,讲究家访艺术,升华家访价值,调动家庭教育积极因素,让家访发挥更积极的教育效益。

二、善用积极心理学,积极家访,形成积极教育合力

1.更新家访观念,建立积极的教育统一战线

家访的对象应包括所有学生,以体现“众生平等”。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帮助、转化、教育学生,是让家长知情、协同、参与、监督、共同成长,是家校间、亲师间的求同存异和相互学习,密切配合,建立积极的教育统一战线。家访的主要内容是老师、家长、孩子一起坐下来沟通,找到每个孩子独特的生长点和增长点,促进其自信、主动、独特、健康的发展,是向家教成功的家庭取经,为家教有问题的家庭传经送宝,答疑解惑,而不是只针对问题学生的上门告状,批评指责。一直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厦门市“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精神,尽可能地对包括问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进行全员家访,家长们也逐渐接受、欢迎这种常态化的家访。

主动的积极家访能让我们更及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针对性进行帮扶。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心思细腻,敏感脆弱,也许家庭情况特殊却不敢让老师、同学知道,主动的家访可以及时发现、了解、掌握家庭特殊学生情况,建立特殊生档案,确定帮扶计划和方案。例如,在开学初的常规家访中我发现,有位女生的父亲多年前因为意外脖子以下全部瘫痪,母亲只能在家务农并照顾父亲,家庭经济极为困难,我及时把这一情况向学校进行汇报,学校马上采取相关的帮扶措施,家长和学生深受感动,也很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家访也可以交流互动,密切关系,可以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理念,可以向家长学习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或者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问题,针对性指导家教技巧和方法,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

2.讲究家访艺术,提高家访的积极效果

讲究家访艺术,可以提高家访的积极效果。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人都需要获得成就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家访中对学生在校的情况多做正面和正确的评价,多夸赞优点,客观中肯指出其不足并探讨成长规划,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体验在学校学习的幸福和成就感,在家长面前感到自豪,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做个向上向善的好孩子,塑造优秀品质和美好的心灵,获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功。没有家长不爱自己孩子,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和接受的教育,积极家访让家长感受到对孩子无私的爱与积极肯定,感情上就容易和老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充当学校教育的强大同盟军。积极发现家庭优势、学习家庭教育中的闪光点,当着孩子的面,感谢家长用心教育孩子,又可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形成积极教育合力。来自教师的充分尊重,让家长和孩子都成为“重要人物”,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发现对方的美好,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让他们更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悦纳和配合学校教育,更愿意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3.传递积极正能量,指导问题学生家庭教育

问题学生是家访的重点对象。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有问题的家庭,或者是家庭教育有问题。香港媒体人屈颖妍在她的书中曾写道“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令人深思。其实,孩子年龄有多大,家长的“家长龄”也就有多大。现实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无不想尽各种办法教育孩子怎样当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少年,却鲜少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来指导父母怎样当好家长,有许多家长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碰碰地学习当家长的,既没有知识储备也没有心理准备,家庭面临着教育的困扰,家庭教育亟需指导与帮助!

对问题学生的家访,除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外,傳递积极正能量,指导与帮助家庭教育是关键。曾经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好胜、爱表现,与同学时有发生小摩擦,某天放学后在被几个穿黑色衣服的青年在校门外包围未遂,家长得知情况来到学校时情绪特别冲动,草木皆兵,在校门口错误揪住路过几个的黑衣少年不放,现场气氛一度紧张。值班老师和我对其进行安抚,承诺进行妥善处理。详细的调查后发现,事情起因是孩子和另外一名男生同时喜欢上一名女生,该生去挑衅那名男生,结果引起当事女生的不爽,叫了几个校外青年准备给该生一点教训。学校对几个当事人进行了相关处理之后,我对该生进行了家访,先向家长说明情况,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对孩子进行严肃批评后,就为人处世之道,与同学间交往、言辞有礼有度等给予引导,孩子也接受了教育。等孩子进房间读书,我又中肯地向家长提到当时她的在场表现,很容易激起新的矛盾,建议更理智处理,顺便向家长介绍家教理念,指导家教技巧和方法。家长虚心地接受了,检讨说自己性格冲动让孩子深受其影响,今后将调整改进,与孩子共同成长。此后,我与家长保持友好的联系与密切的配合,共同指导该生以积极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孩子更成熟更懂事了,原本长期比较紧张亲子关系也不断改善,高考中他考上了本二线,家长感激万分地说 “孩子接受教育的同时,我们家长也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帮助与成长,这是学校、老师的功劳”。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积极家访传递积极正能量,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感化并帮助家长成长,有效指导家庭教育,有理有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4.积极协调亲子关系,升华家访价值

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让孩子体验父母关爱,专心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也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稳定。然而现实中,却有许多父母和孩子总会把双方的关系搞得尴尬别扭,家访中,积极协调亲子关系,可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更升华了家访价值。

有名男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住所是危房,环境较恶劣,姐姐一出生就被寄养到家境较好的外祖父家中,长此以往,姐姐认为父母亲重男轻女,该生则认为父母偏爱姐姐,让姐姐过较好的生活,家长则有口难言,一家人有许多隔阂。上高中后,该生常与家长闹矛盾,倔强、偏执、暴躁易怒,学习成绩波动明显。我对其进行多次的家访,帮助倔强的孩子和无助的父母化解心结,对其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坚持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和及时的家校配合,该生到高三年脱胎换骨,进步显著,和家长的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个人以为,虽然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酸甜苦辣,有许多的反复和折腾,但老师积极的家访和干预,积极协调亲子关系,让这个家庭更健康和谐,家访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还有一名男生,家访中发现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主人却背着孩子偷偷向我求助,原来,男孩读小学时其生母出轨与一富商生下私生女,后与其父离婚;初二时父亲经人介绍,和来自重庆、丧夫、带来一个小女孩的她重组家庭,一直以来,家庭四个成员相亲相爱,唯一的遗憾是,男孩从未叫过她。回到学校以后,我找来这个孩子,询问他和母亲相处情况,看得出来,孩子是真正受到疼爱,也真正喜欢母亲和妹妹的。我和他谈起母亲的困扰,了解到他只是不好意思叫出口,就给他布置个家庭作业,让他在一周内找个合适的机会正式叫“妈妈”,他如释重负,很开心地同意了。当天晚上,母亲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一回家就抱住她,和妹妹一样,亲热地叫她“妈咪”!其实,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深爱着对方,也深知对方爱着自己,某些时候,只是欠缺沟通的桥梁和捅破那层纸的竹竿,这种时候,就让家访成为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让老师成为那根做好事的竹竿吧!家访将不只是家访,它还能促进孩子及家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以上是笔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实践及点滴心得,实践证明,善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坚持、完善、创新家访,在家访活动中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营造舒适幸福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寄予的厚望,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75.

积极心理学论文 第5篇

——心得体会

姓名:

系别:

专业:学号:

指导老师: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进入大学第三年,面对选修课的选择,经过同学的推荐,最终选择了积极心理学,选择本课程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在于自己本身对这个课程比较感兴趣,想要了解与此相关的某些知识,以便很好的与人相处;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普遍有所提高,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以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正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由此看来,这门课程是需要我用心去接收的。

《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是由柯晓东老师担着讲解的,与众不同的是随意的课堂氛围以及老师饱满的热情,激情的演讲。使得每节课都非常轻松的度过,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从第一节课的巧克力开始,便奠定了这门课的独特魅力,也懂得了乐观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牵连。

印象里面最记忆犹新的一节课,老师问我们,你是什么样的你。当老师文到我的时候,我说,我是快乐的我。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也在从心里面给了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告诉自己,我是快乐的人,有着快乐的生活。

在此之后,有一次的课堂讲解中说到,我缺少激情,是因为我不会激励自己,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活,总是在大学的生活中带着少许的懒惰,疲倦。对新鲜的事物,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提不起精神,没有热情去接受去处理区面对。细细想想自己的状态,真的像老师所说的,我不懂得如何的激励自己,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对待正确的事情,没有激发出自己的激情,不懂得如何让自己提高精神状态去迎接。从此以后,每每我开始消极散漫的生活时,我会为自己寻找点事情做,或大或小,可在心底里是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自己前进。也正是因为如此,会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去完成。与此同时,事情也做得更加出色,获得了成功和荣誉。

通过学习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在其他的课程学习当中,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学会了转变思维思考问题。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当中,乃至面对今后的就业,我相信,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论文 第6篇

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提出从以下方面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

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

4.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上一篇:蛋白质组下一篇:让座四年级作文